曹香[1](2021)在《皖西南地区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皖西南地区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皖西南地区内存在怀岳片和黄孝片两种方言,关于皖西南地区内的怀岳片方言和黄孝片方言,前人多集中于单点方言的研究,目前还缺乏对皖西南地区怀岳片方言和黄孝片方言进行语音比较和历史层次分析的论着。本文立足于皖西南地区的怀岳片方言和黄孝片方言,采用历史层次分析法,比较怀岳片方言和黄孝片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与邻近江西赣方言、安徽江淮官话洪巢片进行比较,梳理出皖西南地区方言的一致型和差异性以及与邻近江西赣方言、安徽江淮官话洪巢片相比所表现出的独有特征。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两部分外,共有七章。绪论部分,主要介邵皖西南地区方言的概况、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第一章讨论声母。在对皖西南怀岳片方言和黄孝片方言声母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帮系、端泥组、精知庄章组、见组、日母、晓匣母、疑影母以及全浊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认为皖西南怀岳片方言全浊声母的演变情况在向官话方言“平送仄不送”的格局靠拢。第二章讨论阴声韵和阳声韵。主要分析了果假二摄、蟹止摄、效流摄、咸山摄、深臻曾梗摄、宕江二摄和通摄的今读类型及演变层次。认为怀岳片大部分方言点果假二摄主元音表现为[o?(e)]对立,与黄孝片方言趋同;咸山摄一等覃谈韵非见系字不混,这是皖西南怀岳片方言与江西北部赣方言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表现;曾梗不分是皖西南地区怀岳片与黄孝片方言的共同特征,与江西赣方言相区别。第三章讨论入声韵。主要分析了咸山摄入声韵、深臻曾梗摄开口入声韵、德陌二麦韵、宕江二摄入声韵、臻通二摄合口入声韵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并探讨了入声韵尾以及入声韵与阴声韵分混的情况。认为皖西南地区方言咸山摄入声韵、宕江二摄入声韵与典型的赣方言之间虽然存在着音值差异,但是在语音上存在着继承发展关系。第四章详细分析了皖西南地区方言声调的特点,以及古清去与古入声的演变情况,认为怀宁高河和怀宁马庙的入声独立成调是黄孝片方言影响的结果,怀岳片方言全浊入声字读为阳去则与古全浊声母仄声字的送气特征以及普通话的影响有关。第五章则主要探讨了皖西南地区方言的特殊语音现象。皖西南地区方言区别于江西赣方言的一项重要特征是:遇摄舌、齿音韵母裂化后与流摄舌、齿音韵母合流。第六章讨论了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形成和归属。认为皖西南怀岳片方言的形成是江西移民的结果,黄孝片方言也受到影响。第七章探讨了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共时面貌和外部影响。从共时面貌和外部影响这两个方面对皖西南地区方言进行全面观察,发现皖西南地区怀岳片方言又可分为宿松小片、太湖小片和怀宁小片三小片,其中怀宁小片与黄孝片最为接近。最后是结语部分,认为皖西南怀岳片方言与江西赣方言同源,皖西南怀岳片方言的早期层次是赣方言这一类方言,其演变情况与黄孝片方言趋同。
吴梦云[2](2021)在《江西修水方言语音演变的几个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修水县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西北部,修水方言属于赣方言昌靖片。本文以江西修水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对修水境内5个乡镇方言情况进行田野调查并记录,总结出修水方言的音系特点,并对修水方言声韵调的一些语音特点如知庄章声母、阳声韵、次清浊化、浊化分调等现象进行了描写,试图分析修水方言语音演变的规律。本文总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修水县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以及本文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总结了修水方言代表点(义宁镇)音系特点,最后对本文的材料来源及发音人情况做了简单介绍。第二章是修水方言知庄章组字声母的研究,主要介绍了修水方言知庄章声母的今读和分合情况,尝试解释修水方言知庄章声母的演变过程。第三章是中古阳声韵的演变,主要介绍了中古阳声韵字在今修水方言中的读音情况,依据周边方言读音情况试析修水阳声韵韵尾的演变及原因。第四章是修水方言次清浊化现象的讨论,首先对修水方言古全浊、次清声母的今读进行了描写,其次对修水方言次清浊化的现象作出解释,最后大胆预测修水方言浊音声母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五章是对修水方言浊化分调的讨论,说明修水声调的古今演变规律及今读情况,将浊化分调与送气分调进行比较,进一步对修水方言阴平、阴去分调的演变进行了讨论。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对修水方言四个主要语音特点进行总述,得出相关结论。
郭承禹[3](2020)在《汉语方言双音节词的韵律结构类型与变调》文中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韵律轻重对于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影响,并且提出了“韵律变调”的概念。文章支持这一观点,认为除了语法和语义变调之外,一些方言的语音变调应纳入轻重音的研究框架进行解释。具体来说,文章以汉语方言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提出左重和右重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以这两种韵律结构为纲领,分别列举出与之对应的变调模式,力图说明韵律模式驱动变调这一语言事实,并且解释其中的音变机制和蕴含的规律。第1章以世界语言韵律特征的共性和规则作为切入点,将研究视野逐渐聚焦于东亚、汉语的韵律研究,分别总结了汉语的轻音与重音的表现形式,并列举了目前词汇重音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随后引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轻重音与连读变调的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举出变调受到韵律轻重影响的事实,并总结了重音音节往往保留单字调,轻音音节变调这一规律。第2章引述了四种基础的韵律范畴,展示了汉语方言存在左重和右重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此章节还详述了轻重音和声调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韵律模式驱动变调”的预设:任何单字调进入多音节辖域时都要满足韵律轻重音的内在要求,否则发生变调。另外,此章还列举了文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3章描述了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轻音中和调。此章节解释了轻音中和调这一术语,并以长沙话和娄底话为例,分析了轻音位置产生中和调的原因。结果说明,单字调在末音节轻音位置保留了部分声调特征,变为相应的短平调(或短调),调值是原调的音高起点或终点。原因是轻音只有一个韵素,无法承载单音节完整的升调或降调。这种轻音中和调和轻声有着本质的区别。第4章以北京话和银川话为例,叙述了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轻声现象。这一章节从跨方言的角度,分析了两个方言轻声词的词汇结构和声学特征,并且总结了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就共性来说,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都属于动态的、口语化的、可类推的左重韵律模式。轻声音节的本质均为“失调”。两者差异主要在于银川话的轻声“不轻”。第5章以成都话和松江话为例,论证了左重韵律结构的声调延展现象。依据前贤研究,两种方言均存在左重韵律结构,其连读调是韵律轻重的外在表现。文章着重描述了连读调中蕴含的右向声调延展,同时发现声调延展有既定的声调组配条件,整个音变过程呈现出系统性的、动态性的特点。声调延展可以分为音高延展和调域延展,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末音节的轻音失去原有的声调特征。第6章以福州话的双音节韵律词为例,讨论了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声调逆同化现象。文章认为福州话存在右重韵律结构,其松紧韵母和变调结果都反映了这种韵律模式。福州话的很多变调都出现了声调逆同化现象,通过分析具体的语音特征,发现这与“前短后长”的右重韵律结构有关。前面的轻音被后面重音的声调所同化,出现了部分同化和完全同化两种逆同化现象。第7章探讨了右重韵律结构下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此章节以六甲话、开建话和铺门话为例,展示了这些方言双音节词变调的相似之处,首音节位置上的声调均中和化为两种较低的音高。这种由于调值低化造成的中和现象蕴含了右重韵律结构,轻音的声调依照高低调域(或阴阳调类)的不同分别向最低调值发生低化,重音则不变调。和左重结构下轻音的声调“变短”相比,右重结构则是变低。第8章揭示了部分民族语言韵律轻重与声调的关系。此章节分别以无声调的红土藏语和有声调的大坝土家语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红土藏语的韵律结构以右重为主,其变调呈现出相对“前低后高”的模式。大坝土家语则是以左重韵律结构为主,重音的音高趋势延展至轻音上,出现了声调延展现象。以上变调规律和部分汉语方言类似,这说明汉藏语言中轻重音与声调的关系是存在共性的。第9章的内容是全文的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2章提出了两个预设,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和论证,主要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是轻音对内在音高有特定要求,如果进入轻音的声调不满足这一要求,那么轻音可以驱动变调。其二是左重和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变调是多样的,也可以说是“不对称”的。文章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张丽[4](2020)在《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河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南部偏东边界,本文对唐河县内的古城乡和苍台镇方言进行调查,并对其语音进行对比与分析,探索其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文章还将唐河方言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的枣阳方言和郧阳区方言的语音进行对比分析,探索这些同处于过渡地带的方言之间有何亲疏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从汉语方言分区角度看,唐河方言位于中原官话南鲁片的边缘,适合进行“古-今”与“内-外”相结合的比较法进行研究。通过大量阅读前贤的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对唐河方言的语音进行全面调查并研究的成果有待补充,以唐河方言语音情况作为中原官话南鲁片的代表,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的方言进行对比研究的成果目前仍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选择位于唐河县境内中部偏北、同等半径范围内距离县城较近的古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以此获取其音系、基本词汇及其他共时层面的语音信息;同时,文章以《广韵》为中古音参照系,拿古城乡的音系与之对比,借以总结其“古-今”演变规律;此外,本文还将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唐河县古城乡方言在两字组连读变调、三字组连读变调、叠词、儿化等方面的共时语音特征。过渡地带的方言语音特征不排除因“接触”而具备混合性,因此本文另对县境南部、距离西南官话鄂北小片枣阳最近的苍台镇方言进行了田野调查,借以验证这方面的具体表现。经过调查可以看出: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在声、韵、调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不排除是枣阳方言带来的直接影响,也不排除普通话的影响,但是深入讨论后可进一步确定: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内部语音不平行演变的表现,这主要是因为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系统性,苍台镇方言中的“又音现象”是零散的,表明苍台方言正处于变化之中,具有离散式音变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索包括唐河方言在内的南鲁片中原官话与鄂北小片西南官话相接壤的地区之间有何语音方面的亲疏关系?当前对这一过渡地带的方言分区是否合理?本文又遵循选点均匀的原则,利用文献法将唐河方言与枣阳方言、以及距离唐河县较远、同属于鄂北小片的郧阳方言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唐河方言语音与枣阳、郧阳方言仍各具特色。虽然枣阳方言和郧阳方言相对而言受到中原官话南鲁片方言的影响更明显,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近于中原官话而远于西南官话的语音特征,但是其中与中原官话的“共通性”都是晚起的,不能作为重新划分方言区域的标准,所以唐河方言仍旧属于中原官话南鲁片,枣阳、郧阳方言也应该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
汪玲[5](2020)在《环鄱阳湖方言声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鄱阳湖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周边语言环境复杂。从地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环鄱阳湖地区众多县市的方言声调呈现出较为典型的特点,如学术界较为关注的气流分调等现象在这区方言中就有着广泛的分布。声母送气与否影响调类分化,这是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一个独特之处,单字调依据声母的送气与否分化为不同的调类,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气流分调现象”,这一现象是声调依据声母清浊分化之后经历二次演变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环鄱阳湖11个县市方言的田野调查,搜集第一手环鄱阳湖地区赣方言语音材料;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深入分析环鄱阳湖地区赣语的声调特点;运用地理语言学的知识,对环鄱阳湖地区的赣语开展较为密集性地调查,保存该区方言语言资料;同时通过绘制方言特征图,全面展示环鄱阳湖地区赣方言声调的面貌,促进赣语以及相关方言的深入研究,并着重探讨了环鄱阳湖地区声调的特殊现象及其地理分布,运用实验语音学等方法对于环鄱阳湖地区方言的声调进行微观考察,可以为深入研究气流分调等特殊语音现象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佐证。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环鄱阳湖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概况、建制沿革、行政交通等,同时描述了环鄱阳湖地域方言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运用的材料和方法等。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环鄱阳湖地区县市方言的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环鄱阳湖地区方言的语音材料,描写了11县市代表点的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该区方言的共同特点和内部差异。第三章是声调类型研究,结合所调查的材料以及已刊文献材料,考察环鄱阳湖地区方言的声调类型与地理分布,其中主要包括调类、调值、调型等共时特征及其古今演变的情况。第四章重点对环鄱阳湖地区方言的气流分调现象进行考察,归纳出了气流分调的主要类型及其地理分布,并试图结合实验语言学的方法对气流分调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进行综合考察。
韩文秀[6](2020)在《内蒙古奈曼旗汉语方言语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汉语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全旗14个苏木乡镇进行了田野调查,以期为奈曼汉语方言提供一个单点材料。全面调查并整理材料后,对奈曼汉语方言内部进行分区以及语音比较,并结合周边北京官话和东北官话来对奈曼汉语方言的过渡性语音特点进行分析,以及讨论奈曼汉语方言的归属问题。本文共分为五章,其中论文重点讨论部分是第二章至第五章。第一章,绪论。首先,主要从宏观上介绍奈曼汉语方言的基本概况,包括奈曼旗的人文地理以及历史沿革、人口民族等情况以及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其次,综述奈曼汉语方言的研究现状;最后,归纳总结奈曼汉语方言南部和北部音系,并进行了内部分区。第二章,奈曼汉语方言声母系统的内部比较。本章比较了奈曼旗14个苏木乡镇的声母方面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就部分声母演变现象进行了讨论。第三章,奈曼汉语方言韵母系统的内部比较。本章比较了奈曼旗14个苏木乡镇的韵母方面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讨论了部分韵母的演变问题。第四章,奈曼汉语方言的声调系统。本章从单字调、两字组连读变调、“一、七、八、不”的变调、古入声字的归调这四个方面介绍奈曼汉语方言的声调系统。第五章,关于奈曼汉语方言的性质及归属问题的讨论。本章首先介绍了奈曼旗的语言使用情况,然后梳理了奈曼汉语方言历史分区,最后对奈曼汉语方言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讨论。
周悦[7](2020)在《桂北平话语音历史层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桂北平话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一种混合型汉语方言。桂北平话音类内部高度混合,在声韵调中基本找不到能够同中古音类完全对应的今读音类型。它有许多不同时期语音层次以及各个方言点自身演变共同造成的读音例外。1.声母方面:(1)桂北平话声母总体上保留了汉语早期的语音特征,演变速度远落后于汉语官话。声母的内源性层次相对稳定,以中古时期的层次为主,在邻近的湘南土话、粤北土话中能找到类似现象对应,说明三者在历史上联系的紧密。(2)声母中成规律混合的现象多是晚近层次。桂北地区,各个方言点平话(土话)的演变速度非常不均衡,形成例外读音。外来层次的形成,既有桂柳官话的影响,也有少数民族语言因素的影响,这与其所处的地理方位以及当地的民族成分构成有着密切的联系。2.韵母方面:(1)韵母耗散程度高,今读韵母来源于多个中古韵摄,语音结构调整剧烈。如蟹摄和止摄的混合,蟹摄与假摄的混合。桂北平话中古韵摄之间多混合的现象,改变了语音的结构系统,也使得原有的语音面貌发生变化。(2)韵母的变化比声母更多样,在继承中古读音的基础上,相同时期的层次有演变方向和演变速度的差异,构成层次的叠置。如蟹摄合口一等字的演变,有演变方向不同形成的读音差异。(3)阳声韵韵尾丢失不平衡,既有方言点之间的不平衡,还有方言点内部韵摄的演变差异。桂北平话阳声韵中,今读阴声韵的层次是早期的层次,而今读阳声韵的层次要晚于今读阴声韵的层次。3.声调方面:桂北平话声调基本保持中古时期的语音层次,与桂柳官话和粤语接触,造成个别方言点出现的例外。桂柳官话的语音成分,或者直接进入平话(土话)的语音系统,或者折合进入。粤语影响造成的声调例外体现在钟山方言中,钟山方言的声调有明显的粤语借入痕迹。语言接触让桂北平话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逐渐向官话靠拢,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桂北平话与官话之间,可能会有更大规模的同化现象出现。
郑超群[8](2019)在《近代以来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题利用方言韵书、传教士文献及现代方言材料,选取吴、闽方言12个代表点,分析了吴、闽方言的韵尾演变,并作了理论分析。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有:1.梳理近代以来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历时演变,总结了现代吴、闽方言[-m/-p]、[-n/-t]、[-?/-k]、[-?]尾以及鼻化韵的中古来源,并分析了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非入声韵的衍化。其中现代方言的阳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中古阳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阴声韵”“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阳声韵”“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鼻化韵”三种情况,我们认为,这些衍化与韵尾的脱落、语音底层、受鼻音声母的同化有关。现代方言的入声韵与中古非入声韵的衍化,主要有“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变”两种情况,其中“入声舒化”是入声韵尾脱落,与阴声韵混并的结果,而“舒声促变”与轻声、构词、词的形态、词性、继承上古或中古入声读音有关系。2.从“韵尾保留程度”“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关系”“韵尾演变类型”等三方面总结了吴、闽方言韵尾演变的规律。其中演变类型可分为“韵尾三分型”“韵尾一分型”这两大类。属第一类的是闽南方言的文读层;属第二类的是闽东、闽北方言、吴方言以及闽南方言的白读层,这可能与汉语与非汉语的接触有关。3.探讨了韵尾消变的原因及例外。韵尾消变的原因分内外两个因素,从内因来看,韵尾演变涉及了语音内部的各要素,特别是与主元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主元音低、开口度大,韵尾较易发生变化,甚至消失。当然,声母、韵尾自身特性、音系的自我调整也会对韵尾演变产生影响。从外因来看,语言(方言)间的接触、权威方言的影响等会使韵尾发生变化。此外,我们还对现代吴、闽方言中存在的[-m/-p]、[-n/-t]、[-?/-k]韵尾互变的特字进行了分析,认为韵尾互变的原因有“异化”“同化”“类化”“训读”“另有来源”等。4.参考陈渊泉(1973)的研究,分析了吴、闽方言的韵尾演变层次。我们认为,闽南方言的文读是处于存古期,多保留中古的[-m/-p]、[-n/-t]、[-?/-k]韵尾,但现代汕头闽南方言有[-m/-p]、[-?/-k]韵尾,[-n/-t]尾经历了向[-?/-k]尾合并的阶段。而闽东、闽北、吴语以及闽南方言的白读,它们的韵尾演变经历了合并、脱落的阶段。5.从词汇扩散、语言接触角度对韵尾演变作了理论分析。文章用扩散理论重点分析了上海方言和潮汕方言的韵尾演变。我们穷尽式地整理了《上海方言习惯用语集》中[-n]和[-?]、[-k]和[-?]的使用情况,发现有诸多相同音韵地位的字、词,甚至同一个字词存在不同韵尾的两读。我们认为这体现了“前鼻音向后鼻音的演变”“入声韵尾[-k]和[-?]的合并”这两个音变的进行。而[-n/-t]尾的消失在汕头方言中是一种历时的演变,它首先发生在低元音韵母[a]类元音后,后扩及高元音[i]、[u]等韵母,以词汇扩散的方式进行。而这种历时的演变在现代潮汕地区不同的方言点仍可看出,这是历时的语音变化在共时上的体现。语音(方言)的接触对韵尾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因方言接触使得韵尾演变显示出区域特征。我们重点分析了闽北方言区与浙南吴语区、北部吴语区与官话方言区,以及莆仙方言区与闽东方言、闽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接触演变。其中闽北方言区因地域上与浙南吴语区毗邻,其韵尾演变受到了南部吴语的影响。当然,这两个片区在韵尾演变上表现出的相似性,也为学界广泛讨论的“吴闽关系说”提供了一些可供研究或参考的材料。而北部吴语靠近官话区,其韵尾演变多受官话方言影响。莆仙方言最初与闽南话同出一源,在早期可能也有三套韵尾及鼻化韵,但到了宋代,由于兴化军的建立,促使莆仙话脱离闽南泉州的行政管辖,而更多地接受了闽东方言的影响,在韵尾上就表现为将辅音韵尾简化为[-?]和[-?]尾。
王竹君[9](2019)在《中古入声字在近代汉语及今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演变》文中研究说明中古汉语四声到近代汉语及现代各方言的变化很大,尤其是中古入声字的变化最为复杂。同为失去入声的中原官话,其内部方言片区中的入声字变化也存在差异。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入声字在近代汉语通语及现代中原官话中的变化情况,本文从《中原音韵》中选取了407个常用的中古入声字进行考察。本文的考察主要分两个层面:一是常用入声字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重点分析了中古入声字主要元音的变化规律、塞音韵尾从中古到近代的弱化方式、弱化顺序以及入声调分派的例外情况。二是常用入声字从近代音到现代普通话及中原官话的演变。本文选取了位于中原官话核心片区的郑州、洛阳、灵宝、西安四地方言中的入声字进行研究,从韵母和声调两个方面对入声字今读在普通话和方言中的差异进行对比,从而对入声字在郑州一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语音面貌进行描写和解释;同时也关注入声字在四地方言中的读音差异,并对入声字今读特征的地域分布做出总结。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入声字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这一时期入声韵尾弱化为喉塞音,且只剩下阻塞气流的作用;二是从近代音到现代普通话及各方言的演变,就郑州一西安一带方言来说,喉塞音韵尾和入声调在这一时期均已完全消失,与阴声韵混同。对于入声字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我们以入声字主要元音和塞音韵尾的变化为考察对象,分别对其在《广韵》和《中原音韵》中的读音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入声字主要元音的变化分析,发现入声字从中古到近代语音的变化是渐变的,同时在演变过程中普遍存在元音高化的现象。通过对《广韵》各入声韵部在《中原音韵》中的分合统计,发现[-p]、[-t]、[-k]三种塞音韵尾不是同时合并,而是经历了两两合并、弱化为喉塞音再到消失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中原音韵》中入声字两韵重出及不同分派现象的分析,发现塞音韵尾在近代官话中的演变层次——[-k]韵尾入声字最先完成舒化。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中原音韵》中的声调分派存在不少例外现象。我们对这些例外现象一一做了分析,认为这些例外现象的分布不仅体现了入声字在声调分派时的调值相近原则,也体现了浊声母入声字声调变化早于清声母入声字的语音现象。对于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我们主要考察了中古入声字在同属中原官话的河南郑州到陕西西安一带方言中的分布状况。为了便于弄清入声字的演变线索,我们把普通话与郑州、洛阳、灵宝、西安四地的方言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发现全清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以派入阴平为主要特征,同时随着地理位置的西移,派入阴平的入声字数量逐渐增加。普通话中派入去声的入声字在四地方言中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其中郑州和洛阳方言差异较小,灵宝和西安方言差异较小,而其数量在郑州和西安两地方言中的差距最大。入声字在各地方言中是根据调值相近的原则进行分派的。各地方言中出现的具体分派特例不仅是因为受到强势方言的影响,而且也可能受到声母气流强弱及发音部位的影响,甚至韵母和主要元音也会影响入声调的分派,其中受声母发音气流强弱影响最明显的是灵宝方言。就具体入声字在四地方言中的分派差异来看,主要元音为舌位较高的单元音入声字比较容易在不同方言中派入不同的声调。在四地方言中,入声字失去喉塞音韵尾以后,主要元音普遍发生了高化,同时随着地理位置的西移,高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但洛阳方言入声字的主要元音出现了较多的央化现象。普通话主要元音为[o]、[ε]或韵母为ai的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入声字的中古来源不同,且集中体现在中古宕江和曾梗摄入声字的演变中:来自宕江摄的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的主要元音为[o],来自曾梗摄的入声字在郑州方言中读为[ε],在西安方言中读为[ei]。另外,从语言接触来看,郑州方言受普通话的影响最为突出。最后,我们对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及四地方言中的诸多差异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从韵母和声调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入声字识辨的方法。
孟晓红[10](2018)在《江苏溧水区官话方言岛的语音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方言岛是反映语音变异的一道重要窗口。江苏省溧水区境内方言分布复杂,既有江淮官话和吴语,又有移民方言形成的方言岛。前人对溧水境内方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江淮官话与吴语两大当地主流方言,较少涉及移民方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近田野调查获得的一手材料,综合运用历史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统计学相关方法深入考察溧水区境内河南移民形成的方言岛的语言变异情况,对语音演变尤其是语音变异的成因做出了合理解释。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本章开宗明义介绍方言岛的相关定义,明确本文研究的地理范围、历史沿革、方言情况,并对官话方言岛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出以往研究的不足,确立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二章,研究理论与方法。本章列举全文行文所依据的语言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并付诸本文田野调查中的相关例证。研究理论主要有拉波夫的“有序异质”理论与“近似合并”理论、王士元“词汇扩散”理论、王洪君非线性音系学理论以及语言接触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比较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统计学等相关研究方法。第三章,溧水区官话方言岛音韵的一般特点。本章从中古的声母、韵母、声调出发,全面描述方言岛声韵调的总体音韵特点。第四章到第六章,主要围绕声、韵、调形成的相关专题展开讨论。第四章,声母变异研究。本章分六节讨论:晓组合口一二等字与非敷奉母的分混一节归纳方言岛晓非组的分混类型与分混规则,指出双唇清擦音[?]是方言岛晓组与非组分混的必经阶段。泥来母字的分混与语音变异一节讨论认为,方言岛泥来母分混主要以韵母的洪细音为条件。精组与知庄章组的语音变异一节讨论认为,方言岛精组与知庄章组分合流型与二分型,二分的原因与韵母舌尖圆唇化相关。日母字的语音变异一节讨论认为,方言岛日母字的读音可分为擦音型与近音型两类,且两种类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日母读作零声母的情况,表现的音值差异性(如“[y/?/?]”)与韵母圆唇后高化相关。影云以母字的“日化”现象一节讨论认为,方言岛“日化”的形成原因,受元音的继续高化产生的“异读”以及后续扩散式音变的影响。影疑母开口字的分混与语音变异一节认为,方言岛影疑母开口字合流表现为逢开口呼读作声母[?]、逢非开口呼读作零声母的规律。第五章,韵母变异研究。本章分四节讨论:蟹止山臻摄古合口字的今读与演变一节讨论指出方言岛蟹止山臻摄合口介音的消失的因素在于声母条件的制约,合口介音[-u]的消失循唇、舌、齿、牙、喉次第展开。江阳韵知庄章组的语音变异与开口韵合口化现象一节与方言岛韵母圆唇舌尖化现象与来源一节一脉相承,两节一个共同而有趣的语音现象在于韵母圆唇舌尖化引起的方言岛语音变异,讨论认为,该变异既可引发声母卷舌化,又有助于孳生唇颤音,而韵母圆唇舌尖化现象的来源无疑得益于原籍地豫南以及鄂东江淮官话黄孝片的影响。德陌麦韵字的语音特点及演变一节讨论认为,方言岛德陌麦韵字的主元音以[e]居多,[ie]与[e]的差别实际涉及介音与韵尾演变。第六章,溧水区官话方言岛的入声调。本章对中原官话入声是否完全消失的问题做了积极的探讨与深入的分析。本章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声学观察、统计分析等证明,方言岛内存在入声与舒声未完全合并的情况,该情况是拉波夫“近似合并”理论在声调上反映的实例。而且本文认为,原籍地光山、罗山一带对方言岛的深远影响是形成方言岛入声调“近似合并”的主要原因。第七章,结语:事实与方法的回顾。本章总结全文,指出文中研究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 研究综述 |
| 1.1 皖西南地区方言概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2.1 研究目标 |
| 2.2 研究内容 |
|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3 研究意义、研究理论以及方法 |
| 3.1 研究意义 |
| 3.2 研究理论 |
| 3.3 研究方法 |
| 3.4 材料来源 |
| 第一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声母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
| 1 帮系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2 端、泥组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
| 2.1 端组字的今读类型 |
| 2.2 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3 精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3.1 精知庄章组的今读类型 |
| 3.2 知二庄组与知三章组的分合类型与演变 |
| 3.3 邪母塞擦化与禅母擦化现象 |
| 4 见组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4.1 见溪群母的今读类型 |
| 4.2 见溪群母今读[? ?~h]、[t?t?~h]的现象 |
| 4.3 见组声母今读[k k~h]的情况 |
| 5 日母字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
| 5.1 日母今读类型的演变层次 |
| 5.2 日母开口字今读[?]类韵的现象 |
| 5.3 指示代词[n]的来源 |
| 6 晓匣母字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
| 6.1 晓匣母字的读音类型 |
| 6.2 匣母字今读零声母 |
| 6.3 匣母今读[k~h]的现象 |
| 7 疑、影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7.1 疑母的今读类型 |
| 7.2 影母的今读类型 |
| 7.3 疑影母的演变层次 |
| 8 皖西南地区方言全浊声母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
| 第二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阴声韵、阳声韵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
| 1 果假二摄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1.1 果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1.2 假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1.3 小结 |
| 2 蟹止摄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
| 2.1 蟹开一二等、蟹合二、止合三庄组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2.2 蟹止摄合口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2.3 蟹开一咍泰韵的读音类型与演变 |
| 3 效、流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3.1 效摄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
| 3.2 流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4 咸山二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
| 4.1 咸山摄一二等的今读及演变 |
| 4.2 咸山摄开口知庄章组字的今读与演变 |
| 4.3 咸山摄字的[i]介音 |
| 5 深臻曾梗摄开口韵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6 宕江二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
| 6.1 宕江二摄的主元音和韵尾类型 |
| 6.2 宕江二摄的介音类型与演变 |
| 6.3 见系字的今读与演变 |
| 6.4 宕江二摄与咸山摄的分合表现 |
| 7 通摄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第三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入声韵的今读类型与历史层次 |
| 1 咸山摄入声韵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2 深臻曾梗开口入声韵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3 德陌_二麦韵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4 宕江二摄入声韵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5 臻通二摄合口入声韵的今读类型及演变 |
| 6 入声韵尾的今读特点及入声韵与阴声韵的分混情况 |
| 第四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声调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1 皖西南地区声调概述 |
| 2 古清去声字的今读与演变 |
| 3 古入声字的今读类型与演变 |
| 3.1 古入声字的今读类型 |
| 3.2 入声调的演变机制 |
| 3.3 小结 |
| 第五章 关于皖西南地区方言特殊语音现象的讨论 |
| 1 安徽望江方言的语音特点 |
| 1.1 望江方言概述 |
| 1.2 望江方言内部语音差异比较 |
| 1.3 小结 |
| 2 [u]介音在安徽望怀交界地带方言蟹、止二摄字中的表现 |
| 2.1 引言 |
| 2.2 蟹止二摄在望怀交界地带方言中的表现 |
| 2.3 望怀交界地带方言与周边其他方言语音层次比较 |
| 2.4 小结 |
| 3 皖西南地区方言遇摄、流摄和通摄入声的演变 |
| 3.1 引言 |
| 3.2 皖西南地区方言遇摄、流摄、通摄入声的语音表现 |
| 3.3 皖西南地区方言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
| 3.4 小结 |
| 第六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形成和性质 |
| 1 从移民看皖西南地区怀岳片方言的形成 |
| 2 关于皖西南黄孝片方言性质的讨论 |
| 第七章 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共时面貌和外部影响 |
| 1 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共时面貌 |
| 2 皖西南地区方言的外部影响 |
| 3 皖西南怀岳片方言的内部分片 |
| 结语 |
| 1 研究结论 |
| 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 A 皖西南地区方言代表点的音系 |
| 附录 B 望江太慈方言同音字汇 |
| 附录 C 皖西南地区方言字音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修水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
| 1.2 修水方言的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
| 1.4 修水方言音系及其特点 |
| 第二章 修水方言知庄章组字声母的演变 |
| 2.1 修水方言知庄章组字声母的今读类型及古今演变规律 |
| 2.2 修水方言知庄章组字声母的今读情况 |
| 2.3 修水方言知庄章组字声母的演变过程 |
| 第三章 修水方言阳声韵的演变 |
| 3.1 修水方言阳声韵的今读类型 |
| 3.2 修水方言阳声韵韵尾演变分析 |
| 第四章 修水方言“次清浊化”现象研究 |
| 4.1 修水方言古全浊、次清声母的今读情况 |
| 4.2 修水方言“次清浊化”现象分析 |
| 第五章 修水方言“浊化分调”现象讨论 |
| 5.1 修水方言声调今读 |
| 5.2 修水方言“浊化分调”演变分析 |
| 第六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修水方言同音字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世界语言中的韵律现象 |
| 1.1.1 世界语言轻重韵律模式与规则 |
| 1.1.2 东亚语言的韵律模式及其特殊性 |
| 1.1.3 汉语韵律的历时变迁 |
| 1.2 汉语词汇轻重音的研究备述 |
| 1.2.1 重音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
| 1.2.2 轻声、轻音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
| 1.2.3 有关汉语词汇重音的争议 |
| 1.3 汉语方言轻重音与连读变调 |
| 1.3.1 连读变调概念及其成因 |
| 1.3.2 连读变调中的轻重音线索 |
| 1.3.3 轻重音与连读变调 |
| 1.4 本文所用语料及符号 |
| 第2章 本文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
| 2.1 韵律的单位和层级 |
| 2.1.1 韵素 |
| 2.1.2 音节 |
| 2.1.3 音步 |
| 2.1.4 韵律词 |
| 2.2 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 |
| 2.3 轻重音和变调的关系 |
| 2.3.1 韵律轻重和声调概念 |
| 2.3.2 韵律轻重和声调的关系 |
| 2.3.3 韵律轻重类型的变调表现 |
| 2.4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 第3章 左重韵律结构下末音节的轻音中和调 |
| 3.1 什么是“轻音中和调” |
| 3.2 长沙话的轻音中和调 |
| 3.2.1 长沙话的单字调和连读调 |
| 3.2.2 长沙话轻音中和调的案例分析 |
| 3.2.3 长沙话后缀的轻音中和调 |
| 3.3 娄底话的轻音中和调 |
| 3.3.1 娄底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
| 3.3.2 娄底话轻音中和调的案例分析 |
| 3.3.3 娄底话的“轻声调” |
| 3.4 轻音与轻声的对比 |
| 第4章 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跨方言轻声现象 |
| 4.1 跨方言角度下的轻声研究 |
| 4.2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单字调与轻声变调 |
| 4.3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汇比较 |
| 4.3.1 北京话和银川话共同的轻声词汇 |
| 4.3.2 北京话特有的轻声词汇 |
| 4.3.3 银川话特有的轻声词汇 |
| 4.4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汇的声学比较 |
| 4.4.1 音节与TBU的时长比值 |
| 4.4.2 轻声音节的音高 |
| 4.5 小结 |
| 第5章 左重韵律结构的声调延展现象 |
| 5.1 声调延展与韵律轻重 |
| 5.2 成都话的声调延展现象 |
| 5.2.1 左重方言成都话 |
| 5.2.2 成都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
| 5.2.3 成都话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
| 5.3 松江话的声调延展现象 |
| 5.3.1 松江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
| 5.3.2 松江话的左重韵律结构 |
| 5.3.3 松江话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
| 5.4 小结 |
| 第6章 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声调逆同化现象 |
| 6.1 声调同化与右重韵律结构 |
| 6.2 福州话的声调逆同化 |
| 6.2.1 福州话的特点与右重韵律结构 |
| 6.2.2 福州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
| 6.2.3 福州话声调逆同化的案例分析 |
| 6.3 小结 |
| 第7章 右重韵律结构下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
| 7.1 首音节的声调中和现象 |
| 7.2 六甲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
| 7.2.1 六甲话的单字调 |
| 7.2.2 六甲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
| 7.3 开建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
| 7.3.1 开建话的单字调 |
| 7.3.2 开建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
| 7.4 铺门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
| 7.4.1 铺门话的单字调 |
| 7.4.2 铺门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
| 7.5 声调中和与调值低化 |
| 第8章 少数民族语言的韵律模式研究实例——以红土藏语和大坝土家语的双音节词为例 |
| 8.1 少数民族语言的“韵律之疑” |
| 8.2 红土藏语的音高与韵律 |
| 8.2.1 红土藏语概况 |
| 8.2.2 红土藏语单音节词的音高模式 |
| 8.2.3 红土藏语双音节词的重音与音高 |
| 8.3 大坝土家语的声调和韵律 |
| 8.3.1 大坝土家语概况 |
| 8.3.2 大坝土家语的单字调和连读调 |
| 8.3.3 大坝土家语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
| 8.3.4 大坝土家语的其他韵律模式 |
| 8.4 小结 |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方言轻重音调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1章 引言 |
| 1.1 唐河县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和人口概况 |
| 1.2 唐河方言研究综述 |
| 1.3 调查情况及发音人介绍 |
| 1.4 调查材料说明 |
| 1.5 中古音专业术语说明 |
| 第2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音系分析 |
| 2.1 声母 |
| 2.2 韵母 |
| 2.3 声调 |
| 2.4 声韵调拼合关系 |
| 小结 |
| 第3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同音字汇 |
| 第4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历时音变 |
| 4.1 声母的古今演变规律 |
| 4.2 韵母的古今演变规律 |
| 4.3 声调的古今演变规律 |
| 4.4 特字举隅 |
| 4.5 小结 |
| 第5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共时音变 |
| 5.1 两字组连读变调 |
| 5.2 三字组连读变调 |
| 5.3 叠字组连读音变 |
| 5.3.1 ABB型词语连读音变 |
| 5.3.2 AAB型叠词连读音变 |
| 5.3.3 AABB型叠词连读音变 |
| 5.3.4 ABAB型叠词连读音变 |
| 5.4 “的”尾词 |
| 5.5 儿化 |
| 5.5.1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儿化 |
| 5.5.2 汉语方言的儿化音变与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儿化闪音” |
| 5.6 合音现象 |
| 5.7 分音现象 |
| 第6章 唐河县境内方言语音比较与分析 |
| 6.1 苍台镇方言的音系 |
| 6.1.1 声母 |
| 6.1.2 韵母 |
| 6.1.3 声调 |
| 6.2 古城乡与苍台镇方言语音比较与分析 |
| 6.2.1 声母的比较与分析 |
| 6.2.2 韵母的比较与分析 |
| 6.2.3 声调的比较与分析 |
| 6.3 有关苍台镇方言古生、书、船、禅母今读[f]的讨论 |
| 6.4 小结 |
| 第7章 唐河县方言与枣阳、郧阳区方言比较与分析 |
| 7.1 声母的比较与分析 |
| 7.2 韵母的比较与分析 |
| 7.3 声调的比较与分析 |
| 附录 |
| 表1.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古今声母演变表 |
| 表2.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古今韵母演变表 |
| 表3.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三字组连读变调表 |
| 表4. 唐河(古城乡)方言词汇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痴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鄱阳湖的基本概况 |
| 1.1.1 地理概况 |
| 1.1.2 鄱阳湖区域的建置沿革 |
| 1.1.3 鄱阳湖区域的行政交通 |
| 1.1.4 环鄱阳湖地区县市的历史沿革 |
| 1.2 鄱阳湖区域县市的方言声调研究现状 |
| 1.2.1 鄱阳湖区域县市方言的分区 |
| 1.2.2 鄱阳湖区域县市的方言声调研究现状 |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 |
| 1.3.1 研究意义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材料 |
| 1.3.4 研究方法 |
| 1.4 体例说明 |
| 2 环鄱阳湖地区方言语音概况 |
| 2.1 环鄱阳湖地区十一个县市方言音系 |
| 2.1.1 南昌县方言音系(以莲塘镇小蓝邓埠村方言为代表) |
| 2.1.2 新建县方言音系(以石岗镇上坪村方言为代表) |
| 2.1.3 进贤县方言音系(以钟陵乡双莲村方言为代表) |
| 2.1.4 都昌县方言音系(以万户乡长岭村方言为代表) |
| 2.1.5 湖口县方言音系(以城山镇大塘村方言为代表) |
| 2.1.6 永修县方言音系(以涂埠镇杨家坪方言为代表) |
| 2.1.7 德安县方言音系(以蒲亭镇雁家湖社区方言为代表) |
| 2.1.8 星子县方言音系(以南康镇方言为代表) |
| 2.1.9 万年县方言音系(以陈营镇方言为代表) |
| 2.1.10 余干县方言音系(以社庚乡三文塘村方言为代表) |
| 2.1.11 鄱阳县方言音系(以凰岗镇匡家村方言为代表) |
| 2.2 环鄱阳湖地区方言声调的共同特点 |
| 2.3 环鄱阳湖地区方言声调的内部差异 |
| 3 环鄱阳湖地区方言的声调类型与地理分布 |
| 3.1 调类 |
| 3.1.1 五调型方言 |
| 3.1.2 六调型方言 |
| 3.1.3 七调型方言 |
| 3.1.4 八调型方言 |
| 3.1.5 九调型方言 |
| 3.1.6 十调型方言 |
| 3.1.7 十一调型方言 |
| 3.1.8 十二调型方言 |
| 3.2 调值与调型 |
| 3.2.1 调值格局与调型概况 |
| 3.2.2 调型分说 |
| 3.3 古今声调的演变 |
| 4 环鄱阳湖地区方言气流分调现象研究 |
| 4.1 气流分调类型 |
| 4.2 气流分调现象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
| 4.3 气流分调的演变与发展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附录 |
| 附录一.主要发音人简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奈曼旗概况 |
| 1.2 奈曼汉语方言研究现状 |
| 1.3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
| 1.4 奈曼汉语方言概况 |
| 第二章 奈曼汉语方言声母系统的内部比较 |
| 2.1 内部一致性 |
| 2.2 内部差异性 |
| 第三章 奈曼汉语方言韵母系统的内部比较 |
| 3.1 内部一致性 |
| 3.2 内部差异性 |
| 第四章 奈曼汉语方言的声调系统 |
| 4.1 单字调 |
| 4.2 两字组连读变调 |
| 4.3 “一、三、七、八、不”的变调 |
| 4.4 中古入声调的归派 |
| 第五章 关于奈曼汉语方言的性质及归属问题的讨论 |
| 5.1 奈曼旗的语言使用状况 |
| 5.2 奈曼旗的汉语方言分区问题 |
| 5.3 关于奈曼汉语方言的区属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
| 三、研究方法以及材料来源 |
| 第一章 桂北平话(土话)音系概述 |
| 第一节 各方言点音系概况 |
| 一、桂林市区北部 |
| 二、桂林市区西部 |
| 三、桂林地区南部以及西南部 |
| 四、桂林地区东部 |
| 五、桂林东北部与湖南相邻地区 |
| 第二节 桂北平话(土话)声韵调差异 |
| 一、方言点之间声母差异 |
| 二、方言点之间的韵母差异 |
| 三、方言点之间的声调差异 |
| 四、桂北平话的地理分布 |
| 第二章 桂北平话声母的演变与历史层次 |
| 第一节 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与层次 |
| 一、中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类型以及演变 |
| 二、全浊声母今读的层次性质 |
| 第二节 桂北平话唇音声母的演变与层次 |
| 一、非组字的今读以及演变 |
| 二、非组字的层次性质 |
| 第三节 桂北平话见晓二组声母的演变与层次 |
| 一、桂北平话见晓二组声母开口二等字的今读类型 |
| 二、桂北平话见晓二组声母开口二等字的演变 |
| 三、桂北平话非组与见晓二组声母混读的演变 |
| 第四节 桂北平话精知章庄四组的演变与层次 |
| 一、精知章庄四组的今读 |
| 二、桂北平话精知庄章四组声母的演变 |
| 三、特殊读音t的演变和历史来源 |
| 四、桂北平话精知章庄四组今读的层次性质 |
| 第三章 桂北平话韵母的演变与历史层次 |
| 第一节 桂北平话果假二摄的演变与层次 |
| 一、桂北平话果摄的演变与层次 |
| 二、桂北平话假摄二等韵与三等韵的演变与层次 |
| 三、桂北平话中果摄与假摄的混读 |
| 第二节 桂北平话蟹止二摄的演变与层次 |
| 一、桂北平话蟹止二摄的今读类型与分合关系 |
| 二、桂北平话蟹摄开口一二等字的演变与层次 |
| 三、桂北平话蟹止二摄开口三等韵的演变与层次 |
| 四、桂北平话蟹止二摄合口韵的演变与层次 |
| 第三节 阳声韵韵尾的演变与层次 |
| 一、桂北平话阳声韵鼻韵尾的今读 |
| 二、桂北平话阳声韵鼻韵尾的演变 |
| 三、阳声韵鼻韵尾脱落的层次性质 |
| 第四章 桂北平话声调的演变与历史层次 |
| 第一节 桂北平话声调调类 |
| 第二节 桂北平话声调的演变与层次 |
| 一、平声调的今读类型 |
| 二、平声调的层次性质 |
| 第三节 上声调的演变与层次 |
| 一、上声调的今读类型 |
| 二、上声调的层次性质 |
| 第四节 去声调的演变与层次 |
| 一、去声调的今读类型 |
| 二、去声调的层次性质 |
| 第五节 入声调的演变与层次 |
| 一、入声调的今读类型 |
| 二、入声调的层次性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本论题在海内外学术界的研究概况述评 |
| 二、本论题相关术语的界定与所选方言点的说明 |
| 三、本论题研究所采用的材料 |
| 四、本论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 五、本论题的理论依据与学术价值 |
| 第一章 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第一节 吴方言的历史与地理分布 |
| 第二节 苏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一、19世纪苏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二、现代苏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三、小结:中古音与19世纪以来苏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动态比较研究 |
| 第三节 上海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一、19世纪初上海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二、现代上海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三、小结:中古音与19世纪以来上海方言阳声/入声韵尾动态比较研究 |
| 第四节 温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一、19世纪末温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二、20世纪温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三、现代温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四、小结:中古音与19世纪以来温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动态比较研究 |
| 第五节 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比较研究 |
| 一、吴方言阳声韵尾比较研究 |
| 二、吴方言入声韵尾比较研究 |
| 第二章 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第一节 闽方言的历史与地理分布 |
| 第二节 闽方言韵书说略 |
| 第三节 闽东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一、闽东南片福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二、闽东北片福安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第四节 闽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一、闽北政和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二、闽北建瓯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第五节 闽南厦漳泉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一、闽南漳浦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二、闽南泉州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三、闽南厦门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第六节 台湾闽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一、19世纪末台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二、现代台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三、小结:中古音与19世纪以来台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动态比较研究 |
| 第七节 汕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研究 |
| 一、19世纪汕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二、20世纪汕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三、现代汕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研究 |
| 四、小结:中古音与19世纪以来汕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动态比较研究 |
| 第八节 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比较研究 |
| 一、闽方言阳声韵尾比较研究 |
| 二、闽方言入声韵尾比较研究 |
| 第三章 中古阳声/入声韵尾在吴、闽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
| 第一节 中古阳声/入声韵尾在近现代吴、闽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
| 一、中古[-m/-p]韵尾在近现代吴、闽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
| 二、中古[-n/-t]韵尾在近现代吴、闽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
| 三、中古[-?/-k]韵尾在近现代吴、闽方言中的历史演变 |
| 第二节 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中古来源 |
| 一、现代吴、闽方言[-m/-p]韵尾的中古来源 |
| 二、现代吴、闽方言[-n/-t]韵尾的中古来源 |
| 三、现代吴、闽方言[-?/-k]韵尾的中古来源 |
| 四、现代吴、闽方言[-?]韵尾的中古来源 |
| 第三节 现代吴、闽方言阳声韵字与对应的鼻化韵字 |
| 第四节 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非入声韵的衍化 |
| 一、现代吴、闽方言阳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韵的衍化 |
| 二、现代吴、闽方言入声韵与中古非入声韵的衍化 |
| 第五节 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规律及例外 |
| 一、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规律及其原因 |
| 二、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互变特字分析 |
| 第四章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的理论分析 |
| 第一节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层次 |
| 一、汉语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层次概述 |
| 二、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层次 |
| 三、吴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层次 |
| 第二节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与词汇扩散 |
| 一、关于词汇扩散 |
| 二、从词汇扩散看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以上海方言为例 |
| 三、从词汇扩散看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以潮汕方言为例 |
| 第三节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与语言接触 |
| 一、关于语言接触 |
| 二、方言接触下闽北方言区与浙南吴语区、北部吴语区与官话方言区阳声/入声韵尾的接触演变 |
| 三、方言接触下莆仙方言区与闽东方言、闽南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接触演变 |
| 第五章 结语 |
| 第一节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的演变 |
| 一、演变进程 |
| 二、演变规律及类型 |
| 三、演变原因及例外 |
| 四、演变层次 |
| 第二节 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尾演变的分析 |
| 一、词汇扩散 |
| 二、语言接触 |
| 附录1:《乡音字类》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列表 |
| 附录2:《上海方言语法》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列表 |
| 附录3:《温州音识字捷法》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列表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现状 |
| 1.1.1 关于入声字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研究 |
| 1.1.2 关于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演变研究 |
|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 1.4 研究方法和步骤 |
| 第二章 常用入声字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 |
| 2.1 常用入声字的韵母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 |
| 2.1.1 常用入声字韵母的主要元音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 |
| 2.1.2 塞音韵尾[-p]、[-t]、[-k]消失的方式 |
| 2.1.3 [-p]、[-t]、[-k]韵尾消失的次序 |
| 2.1.4 小结 |
| 2.2 常用入声字的声调从中古到近代音的演变 |
| 2.2.1 中古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的例外归派情况 |
| 2.2.2 《中原音韵》中“入派三声”的顺序 |
| 2.2.3 小结 |
| 第三章 中古入声字的声调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演变 |
| 3.1 入声调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分派的主要特征 |
| 3.2 中古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派入不同声调的情况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中古入声字的韵母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演变 |
| 4.1 普通话今音为o类韵母的中古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 |
| 4.2 普通话今音为i类韵母的中古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 |
| 4.3 普通话今音为u类韵母的中古入声字在郑州-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 |
| 4.3.1 [u]读为[ou] |
| 4.3.2 [u]读为[y] |
| 4.3.3 [u]读为[vo] |
| 4.3.4 [u]读为[(?)] |
| 4.4 普通话今音为e类韵母的中古入声字在郑州一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 |
| 4.5 普通话今音为ai的中古入声字在郑州一西安一带方言的读音 |
| 4.6 小结 |
| 第五章 郑州一西安一带各地区人辨别入声字的方法 |
| 5.1 利用方言与普通话的韵母差异进行辨认 |
| 5.2 利用方言与普通话的声调差异进行辨认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常用入声字在《广韵》及《中原音韵》中的读音 |
| 附录2: 常用入声字在郑州一西安一带方言中的读音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 选点标准与材料来源 |
| 第二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
| 2.1 研究理论 |
| 2.2 研究方法 |
| 第三章 溧水区官话方言岛音韵的一般特点 |
| 3.1 声母特点 |
| 3.2 韵母特点 |
| 3.3 声调特点 |
| 第四章 溧水区官话方言岛声母变异研究 |
| 4.1 晓组合口一二等字与非敷奉母的分混 |
| 4.2 泥来母字的分混与语音变异 |
| 4.3 精组与知庄章组的语音变异 |
| 4.4 日母字的语音变异 |
| 4.5 影云以母字的“日化”现象 |
| 4.6 影疑母开口字的分混与语音变异 |
| 第五章 溧水区官话方言岛韵母变异研究 |
| 5.1 蟹止山臻摄古合口字的今读与演变 |
| 5.2 江阳韵知庄章组的语音变异与开口韵合口化现象 |
| 5.3 方言岛韵母圆唇舌尖化现象与来源 |
| 5.4 德陌麦韵字的语音特点及演变 |
| 第六章 溧水区官话方言岛的入声调 |
| 6.1 官话方言岛的入声调 |
| 6.2 入声调的来源与特征 |
| 6.3 入声字的舒化与归派 |
| 第七章 结语:事实与方法的回顾 |
| 7.1 全文总结 |
| 7.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永阳_(东山)老派音系 |
| 附录2 方言岛代表点老派与中派字音对照表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