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全[1](2010)在《三峡库区疟疾流行潜势及其生态影响因子结构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明确库区疟疾流行现况;评析库区疟疾流行潜势:分析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库区疟疾流行潜势的影响;提出相应防治策略与措施。方法①根据库区生态因素及疟疾发病状况,分层整群抽样随机从库区不同地段选择6个县(区),每县(区)选择发病较高的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2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随机选择当地150名居民进行疟疾血清抗体水平重复横向调查和带虫情况调查;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对库区不同地段的疟疾发病报告情况进行评估。②同时在每个县(区)选择1个代表性自然村连续2年(2008~2009年)于当地按蚊密度最高月份(5~10月)进行媒介按蚊生态习性定量调查,应用Macdonald模型估算媒介能量。③根据疟疾数学流行病学中基本繁殖率理论,结合媒介能量进行库区疟疾输入性和接受性分析以判定库区疟疾流行潜势,同时预测库区疟疾发病稳定性及临界叮人率。④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库区疟疾流行潜势评价指标体系,应用Possion回归和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库区疟疾流行潜势与自然社会的关系。⑤应用时间序列线性理论和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建库以来传疟媒介密度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⑥结合专业理论,应用结构方程建模、验证和修正,以确定三峡库区疟疾流行潜势生态影响因子的最优结构模型;应用SAS9.1统计软件实现上述分析。结果①建库以来(1997~2009年)库区疟疾发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0.08~0.64/10万),平均发病(0.26/10万)低于周边的湖北省(4.79/10万)和全国平均发病水平(2.80/10万);但库区不同地段疟疾发病水平存在差异并有一定的漏报;传播季节末期库区居民血清抗体水平高出前期94.44%(1.40/0.72),且末期的15岁以下儿童感染率增加明显(P<0.01),为前期的3.21倍,显示当地疟疾传播尚未阻断。②库区唯一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不同地段中华按蚊生态习性存在显着差异;叮人率、人血指数和经产蚊比例调查结果依次为0.29~8.92、0.03~0.21、0.51~0.66,而媒介能量估算范围为0.01~0.64。③库区不同地段疟疾输入发病比例为25%~100%,部分地段输入性较高;疟疾接受性指数范围为0.01~0.08,部分区域接受性较高:稳定性指数为0.06~0.40,表明库区处于非稳定状态;部分调查点(万州、开县和涪陵)的中华按蚊实际叮人率分别为临界叮人率的5.72、3.37和2.87倍,显示该区域由中华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仍在持续。④库区疟疾流行潜势评价指标体系由6方面19项指标构成,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和协调系数分别为0.92、0.76、0.39(X2=38.84,n=24,P<0.05),提示该评价指标体系可靠;单因素分析显示叮人率与大牲畜数量、淹没地面积、消落区面积和人均水田面积等变量的相对危险度(RR)依次为0.49(X2=6.38,P=0.01),1.04(X2=14.63,P=0.00).00),1.07(X2=23.49, P=0.00).11.84(X2=10.17, P=0.00),多因素分析显示消落区面积与叮人率仍有统计学关联(X2=5.00,P=0.03);而灰色关联分析显示人血指数与人群露宿率、蚊帐使用率、人均大牲畜数、纱门纱窗使用率和人房畜圈距离的关联度依次为0.87、0.67、0.62、0.56、0.56。⑤库区调查点传疟媒介密度线性趋势回归系数(b=-0.019,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传疟媒介密度与前3个月累积气温(r(1,3))的相关性(r=-0.375,P=0.003)最大;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媒介密度总体随着前3个月累积气温(r(1,3))增高而下降。⑥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卡方值/自由度(Ration)=5.2270、拟合优度指数(GFI)=0.9961、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9987.残差均方根(RMR)=0.1094、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1303.规范拟合指数(NFI)=0.9952、非范拟合指数(NNFI)=0.9929,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从整体上来说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各变量间的关系;建库以来温度因子、家畜因子、湿度因子和孳生环境对媒介因子的直接效应依次为0.015、-0.228、0.450、0.516。结论①建库以来库区疟疾发病总体低于周边的湖北省和全国平均发病水平,略有下降并稳定于较低水平,但不同地段的发病水平存在显着差异;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该区域流行季节传播尚未阻断。②库区疟疾流行处于中、低潜势;不同地段的不同程度的流行潜势与当地发病及人群抗体水平一致;稳定性指数显示库区处于非稳定状态;实际叮人率远高于临界叮人率表明库区部分地段由中华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仍在持续;因此库区当前疟疾流行态势尚处于非稳定的低度地方性流行状态。③因库区不同地段的媒介生态习性存在显着差异,其不同区域的疟疾流行潜势明显不同;而不同地段流行潜势的差别与当地人群行为(露宿)和社会经济(蚊帐使用、大牲畜数量)及环境因素(水田面积、消落区面积、淹没地面积)等生态环境变量相关。④时间序列分析显示库区传疟媒介密度建库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并处于基本平稳状态;且气象因子与传疟媒介密度密切相关,但不同地段的相关性不同。⑤本研究通过对建库以来库区传疟媒介密度和影响因子关系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和分析,揭示了湿度因子为库区传疟媒介增长的主要动力。研究结果显示结构方程模型可用于研究疟疾流行潜势与生态影响因子的关系,为同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建议①加强潜势较高地区传疟媒介监控:库区部分地段(开县、万州、涪陵)潜势相对较高且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疟疾传播尚在持续,加强这些地区的传疟媒介监控可为评估和预测该区域疟疾流行态势提供重要参考;②加强输入性较高地区疟疾病例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库区部分地段(渝北、万州)疟疾输入性较高,加强疟疾病例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缩短病程、提高疟疾病例恢复率,对于控制地方性流行和实现消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③关注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对疟疾传播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建库形成的消落区增加了疟疾传播风险,而湿度因子为库区传疟媒介密度增长主要动力,应密切关注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对疟疾潜在传播稳定性的影响,开展疟疾传播风险预测、预警以降低可能危害。
潘波[2](2006)在《广东省嗜人按蚊分布特征、生态习性、传疟作用及蚊媒防制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疟疾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在全球90多个国家或地区存在疟疾传播或流行,每年有3~5亿人感染,死亡人数达270万,被WHO确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必须控制的头号传染病。在我国,疟疾曾流行于全国近80%的县、市,经过50余年的不懈努力,疟疾防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疟疾具有传播快,易反复的流行特点,在疟疾流行与传播的基本条件尚无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疟疾卷土重来的严重威胁依然存在。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原称雷氏按蚊嗜人亚种(An.lesteri anthropophagus Xu & Feng,1975),属赫坎按蚊复合体。迄今记录仅分布于我国,据以往的调查报道嗜人按蚊主要分布于我国北纬33°以南广大的低山丘陵区,由于其分布面广,具有家栖、嗜吸人血的习性,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传疟作用是中华按蚊的20倍,经调查与研究证实为我国北纬33°以南疟疾传播与爆发流行的重要媒介。目前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11个省、
杨文,许国君,陈怀录,严晋川,冯声正,刘少平,徐中正[3](2003)在《四川省嗜人按蚊分布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 了解四川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 ,为制订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在嗜人按蚊分布区按地理位置 ,选择有代表性的村组 ,对嗜人按蚊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12个村组 ,既有山区、深丘 ,也有浅丘、平坝 ,年均气温 15 .1~ 17.6℃ ,相对湿度 81%~ 84% ,年降雨量 965 .8~ 12 0 3mm ,均种植水稻 ,种植面积各调查点分别在 17.85 %~ 88.9%之间 ,农民住房以瓦房为主 ,多为独院 ,人均耕牛数 0 .0 0 6~ 0 .0 8头 ,人均养猪数 0 .2 3~ 1.2 7头。人均年收入 65 0~ 160 8元。结论 嗜人按蚊分布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对嗜人按蚊的孳生繁殖、种群数量、疟疾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谭开科,唐书贵,宋志勇,徐中正,黄步治,付成虎,冯声正,周玉忠[4](2002)在《四川省邛崃市嗜人按蚊区生态与环境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刘群华,曹昌志,李彦,康万民[5](2002)在《四川省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与控制疟疾流行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世界最古老的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的发展对控制疟疾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方法调查分析该灌区水利灌溉规模和控制疟疾流行效果。结果 1 993年灌溉覆盖 2万多 km2 ,人口 2 0 0 0多万 ,3 7区、市、县 ,灌溉稻田 5 0 .92万 hm2 ,疟疾发病连续 7年较扩灌前下降 99% ,病例呈散在分布。结论水利灌溉工程的发展与控制疟疾流行同步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标 |
| 3 研究现场 |
|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5 技术路线 |
| 6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三峡库区疟疾流行现况评价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标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5 讨论 |
| 6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三峡库区疟疾流行潜势调查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标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5 讨论 |
| 6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三峡库区疟疾流行潜势分析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标 |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5 讨论 |
| 6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三峡库区疟疾流行潜势影响因素分析 |
|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标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4 研究结果 |
| 1.5 参考文献 |
| 2 传疟媒介生态习性与自然社会关系的研究 |
| 2.1 研究背景 |
| 2.2 研究目标 |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4 研究结果 |
| 2.5 讨论 |
| 2.6 参考文献 |
| 3 库区传疟媒介密度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 |
| 3.1 研究背景 |
| 3.2 研究目标 |
| 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3.4 研究结果 |
| 3.5 讨论 |
| 3.6 参考文献 |
| 4 三峡库区疟疾流行潜势生态影响因子结构模型构建 |
| 4.1 研究背景 |
| 4.2 研究目标 |
| 4.3 内容与方法 |
| 4.4 研究结果 |
| 4.5 讨论 |
| 4.6 参考文献 |
| 第五部分 总结 |
| 附录1 调查县(区)媒介能量统计表 |
| 附录2 调查县(区)生态影响因子统计表 |
| 附录3 结构模型构建过程统计分析图(表) |
| 附录4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广东省嗜人按蚊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研究 |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 |
| 第三节 讨论 |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广东省嗜人按蚊生态习性的调查和研究 |
| 第一节 广东省内陆嗜人按蚊生态习性的调查和研究 |
| 第二节 横琴岛嗜人按蚊生态习性研究 |
| 第三节 讨论 |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广东省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的调查与研究 |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 第三节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嗜人按蚊的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 |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 |
| 第三节 讨论 |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拟除虫菊酯浸泡蚊帐防制嗜人按蚊和其它传疟媒介及防疟效果的评价 |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 第二节 结果 |
| 第三节 讨论 |
| 第四节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结论 |
| 附录 |
| 附录1 我国主要传疟媒介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传疟作用 |
| 1 中华按蚊 |
| 2 嗜人按蚊 |
| 3 微小按蚊 |
| 4 大劣按蚊 |
| 5 日月潭按蚊 |
| 6 参考文献 |
| 附录2 我国主要传疟媒介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现状 |
| 1 当前我国主要媒介按蚊抗性程度 |
| 2 产生抗性的原因 |
| 3 结语 |
| 4 参考文献 |
| 附录3 我国拟除虫菊酯处理蚊帐防制蚊媒及防疟效果的研究与应用 |
| 1 实验室研究 |
| 2 实验小屋试验 |
| 3 现场防疟试验与应用 |
| 4 结论 |
| 5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1 获奖 |
| 2 国家课题 |
| 3 省级课题 |
| 4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
| 5 待发表论文 |
| 致谢 |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
| 2 结果 |
| 2.1 自然环境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地面水体12个调查点中, 8个点有河流, 9个点有池塘, 11个点有沟渠, 其面积不等, 水稻田因地形限制, 在耕地中的比例各异。 |
| 2.1.3 水文气象 |
| 2.1.4 土地特征及植被 |
| 2.2 社会因素 |
| 2.2.1 民居环境 |
| 2.2.2 水稻种值 |
| 2.2.3 农药使用 |
| 2.2.4 蚊帐使用 |
| 2.2.5 经济状况 |
| 3 讨论 |
| 1 方法 |
| 1.1 地点 |
| 1.2 方式 |
| 1.3 按蚊密度 |
| 2 结果 |
| 2.1 自然环境 |
| 2.1.1 水系 |
| 2.1.2 土壤特征 |
| 2.1.3 土地利用 |
| 2.1.4 植被类型 |
| 2.1.5 气象资料 |
| 2.2 社会经济环境 |
| 2.2.1 基本情况 |
| 2.2.2 房屋结构 |
| 2.2.3 养殖情况 |
| 2.2.4 耕作制度 |
| 2.2.5 防蚊行为 |
| 2.3 按蚊调查 (见表1) |
| 3 讨论 |
| 1 资料来源 |
| 1.1 水利灌溉资料 |
| 1.2 疟疾资料 |
| 2 结果 |
| 2.1 都江堰现有灌溉面积 |
| 2.2 按蚊密度 |
| 2.3 疟疾发病数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