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广州地区主要药草园植物重点名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广州地区主要草本园林植物检索表(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樊亚明[1](2021)在《地方院校园林植物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为提高地方院校园林植物学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桂林理工大学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园林植物学教学现状和问题,介绍了园林植物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情况。通过具体详细的流程安排,线上教育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科学过程性评价,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生缘[2](2021)在《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种类调查及其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寺庙园林中的植物的功能不仅仅是绿化环境,更深层次的作用在于营造寺庙宁静肃穆的园林意境。寺庙园林作为独特的园林类型,可以为现代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摸清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资源概况,采用文献调查、访谈调查、实地调查和植物资源综合评价法等研究方法,对其开展了植物资源种类调查及园林价值评价等工作,研究工作得到以下结果:(1)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的园林植物共有124种(包括种下等级,下同),隶属53科100属,其中裸子植物有4科7属10种,被子植物有49科93属114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有43科78属96种,单子叶植物有6科15属18种;含10种以上的只有蔷薇科(13种),所含植物种类数量占全部种类的10.49%;生活型的组成来看乔木最多有45种,其次为草本有42种;观赏植物的观赏部位的分类来看观花植物有74种,观果植物有38种、观叶植物有60种、观干植物有8种、观形植物有23种、复合观赏植物有56种;使用频度超过60%的有白扦、侧柏、杜松、紫丁香、油松及榆树;寺庙中应用数量最多的乔木、灌木和草本分别是油松、月季花和万寿菊;乡土植物应用来看,共有24种为乡土植物,隶属于10科22属;寺庙园林植物中古树有9株,隶属于6科7属7种,二级古树有7株,三级古树有2株。这些古树是在寺庙园林环境内被信仰的力量保留下来的,承载着文化和保存着活的宝贵的基因。(2)各寺庙的园林植物种类丰富度排序为:观音庙42科71属80种>大召寺24科36属46种>五塔寺23科30属33种>弥陀寺19科24属24种>乌素图召7科9属9种>隆寿寺5科6属7种>席力图召3科5属5种。(3)以生物学特征、观赏特性、开发利用价值为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107种种植较多且观赏价值明显的植物种类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把107种植物分为四个等级,既Ⅰ级有7种,暴马丁香、紫丁香、山桃、珍珠梅、槐、杏和山楂;Ⅱ级有36种,榆叶梅、皂荚、白杜、月季花、辽东丁香、红瑞木、稠李、西府海棠、黄刺玫和桑等;Ⅲ级有44种,物种数量最多,有睡莲、油松、侧柏、白扦、麝香百合、银杏、君子兰、夹竹桃、樟子松和圆柏等;Ⅳ级有20种,狗牙花、刺葵、铁海棠、石榴、花烛、龙血树、沙漠玫瑰、海滨木巴戟、春羽和金琥等。在园林中可对观赏价值高,还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对生境要求不严,长势好,开发利用价值高,可粗放管理的乡土植物加以利用。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在选择植物上与北京的寺庙园林相似,都以油松、白扦、杜松、圆柏、侧柏、槐、紫丁香等乔木为主,寺庙内的春夏开花植物居多,秋冬季开花植物较少,重视挖掘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价值来丰富寺庙园林景观。

翁文烽[3](2021)在《18种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地区炎热潮湿,植物生长茂盛,药用植物种类繁多,民间地区凉茶文化、药膳文化盛行,民众使用中药的频率很高,但时有发生中药误用、错用的现象,市场上中药品质参差不齐,对用药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某些植物虽然属于外来入侵物种,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若能科学地研究并有效地将其开发利用,即能将这些植物物尽其用,同时也能解决中药资源匮乏的问题。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这些植物研究的相关资料较少,有的研究资料不全,甚至有的植物没有相关研究资料。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4个科,具有药用价值的18个种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完善以上植物的生药学研究资料,为其开发利用提供鉴定依据。本研究基于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四大传统鉴定方法结合分子生药学鉴定的方法,确定了来源植物的拉丁学名、完善了药材的性状鉴定信息、植物的根、茎、叶组织显微特征信息、解离组织显微特征信息、粉末显微特征信息、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薄层色谱鉴定方法、紫外光谱数据信息以及分子生物学中核基因组的ITS基因序列、叶绿体基因组psb A-trn H基因间区序列信息。此外对其量评价检查项下的水分及灰分的限量进行了初步测定。通过上述的研究结果以获得18个种药用植物生药学鉴定资料。本研究中通过PCR扩增测序的方法获得大戟科6种植物、茜草科7种植物的ITS基因序列及psb A-trn H基因间区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得到这两种序列种之间的信息位点及变异位点差异,分析遗传距离,再通过构建最大简约进化树及邻接进化树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与现有的分类方法对比,从而获得遗传学分类信息,这为药材的来源、地区差异遗传和种间种内亲缘关系的研究提供研究依据。本研究获得了15种植物的ITS序列和17种植物的psb A-trn H基因间区序列,其中有1种植物的ITS和7种植物的psb A-trn H序列为首次测序得到,这些序列的Gen Bank注册号正在提交审核中。本研究为广东地区18种药用植物和具有药用潜力的植物的较全面的生药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系统性的从传统四大鉴定方法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这些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对这些植物的真伪鉴别、遗传关系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于江珊[4](2020)在《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文中指出植物专类园既是保存植物种质资源的基因库,又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还是专科、专属和专类植物研究与展示的重要基地。随着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植物专类园也逐步呈现主题多元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已经兴建了许多如梅花、牡丹、杜鹃、桂花等观赏植物专类园,但以罗汉松为主题的植物专类园还比较罕见,相应的研究也较少。南宁园博会罗汉松园是一个集罗汉松植物品种保护、园艺展示、科学研究以及科普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罗汉松专类园,本研究以其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分析园内罗汉松主题景观与植物群落,并对植物景观美景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探究影响其美景度的景观要素,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归纳总结出罗汉松专类园在植物造景时应从规划设计、植物生态习性、游憩需求及审美需求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我国日后进行罗汉松专类园建设时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对罗汉松园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罗汉松主题景观造景分析:园内景观依据其特色分为六个景观分区,罗汉松植于除次生林带之外的五个景观区域,园中共有罗汉松35种,共计343棵;罗汉松在不同景观分区的配置形式包括孤植、对植、丛植、列植、散植、盆景栽植多种类型;在造景形式上,结合不同的园林要素如山石、建筑、水体、园路、绿化以及主题工艺构成不同的景观类型;运用了欲扬先抑、虚实结合、步移景异、巧借自然的造景手法。(2)植物群落景观调查分析:通过总体普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调查,共记录园内观赏植物68种,隶53科62属;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种类比为1.1:1.3:1,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种类比为12.6:1;植物群落空间以半开敞式为主;乔木、灌木、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平均值为4.267。(3)景观评价研究:研究采用SBE美景度评价法对园内植物景观进行景观质量评价,并结合SD语义分析法对其各景观因子进一步量化,利用SPSS 24.0软件对美景度及各评价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评价群体具有较为一致的审美取向。模型显示色彩美、天际线、层次感与和谐度是影响罗汉松植物景观美景度的主要因子,这四个方面应该是今后罗汉松专类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首要考虑的方向。

彭耀凯[5](2020)在《园林植物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各大在线学习平台的崛起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学习途径。在传统模式下,园林植物的教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由于专业和学科的特殊性,园林植物的在线学习本身具有独特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得出目前园林植物学习存在种类繁多、记忆不清、图文描述比较抽象、空间感尺度感不足的问题。本研究探讨通过搭建园林植物学习平台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植物识别App对园林植物教学学习的影响,结合对目前在线学习平台的分析,确定了园林植物在线学习平台建设应该具有的功能。本研究将在线学习与园林植物学习特点相结合,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关键技术为核心,依托于微信小程序,通过计算机编程,搭建园林植物在线学习平台。完成了管理后台、服务端、微信小程序用户端的建设,实现了在线学习平台和园林植物学习的融合,使园林植物的学习变为从文字图片到三维AR模型再到VR全景空间的一体化学习模式。同时,由于建设完成的平台具有高度扩展性,能够在管理后台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相关操作,而对应改变用户端的相应信息。并且,只要在线服务器正常运行,整个平台也会一直正常运行,后续的管理难度低、成本低。本研究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过编程实现了园林植物学习的在线平台建设,对风景园林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相结合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植物的学习,对后续相关技术和风景园林专业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杜莹[6](2019)在《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芳香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园林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芳香植物丰富,为科学、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公园芳香植物资源,在调查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芳香植物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芳香植物进行评价定级,结合问卷调查和芳香植物园林应用实例调查,对公园芳香植物进行园林应用综合评价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共有芳香植物75科180属238种(含种下等级),占我国芳香植物总种数的23.8%。其中裸子植物5科9属9种,被子植物70科171属229种,被子植物中以双子叶植物占优势。乔木79种,占所有种的33.2%;灌木54种,占所有种的22.7%;草本植物77种,占所有种的32.4%;藤本植物28种,占所有种的11.7%。2.公园内238种芳香植物芳香部位以根、叶、花、果实和全草为主,233种芳香植物芳香油成分以芳香族化合物为主,5种芳香油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238种芳香植物进行园林应用价值综合评定,将芳香植物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4)园林应用价值高植物9种;Ⅱ级(4~3.3)园林应用价值较高植物64种;Ⅲ级(3.3~3)园林应用价值一般的植物种73种;Ⅳ级(<3)园林应用价值较低植物种92种。4.结合芳香植物园林应用现状,金丝梅、紫藤等评定等级较高的15种芳香植物已在园林中广泛应用,可作为芳香园林推广应用的重要资源;刨花润楠、山鸡椒等评定等级一般,较少应用于园林中,可作为芳香园林推广应用的后备资源;苦楝、吴茱萸等评定等级较低且园林中少见应用,可作为芳香园林推广应用的潜在资源。

黄秋燕[7](2019)在《肇庆市牌坊公园观花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对肇庆市牌坊公园观花植物的种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肇庆市牌坊公园绿地中共有观花植物37科54属62种,其中乔木类26种,灌木类18种,草本类12种,水生类6种,在种类统计和花期、花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乡土观花植物应用、加强垂直绿化和水体绿化、加强观花植物养护管理等建议,以提升其提升地域特色、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孙琪悦[8](2019)在《园林观赏植物多源数据智能选择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园林观赏植物是重要的景观要素,其具有的生态功能与观赏功能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园林观赏植物的选择则是种植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为解决传统种植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运用基于Excel的园林观赏植物多源数据平台,建立植物智能选择技术,以解决植物选择问题,能够为植物选择提供全新的理念及技术方法。园林观赏植物多源数据平台主要由植物检索器、信息筛选器、配置分析模块、季相分析模块、空间分析模块、生态分析模块、造价分析模块等模块构成。本研究从对权威植物参考资料的分析入手,运用变量模块的技术手段解析植物的描述信息,构建关于植物形态与生态的多源数据存储器。并基于种植设计的内在规律,设定即时计算的参数化变量,进而通过函数计算、VBA编程,构建即时交互的辅助分析因子及参数化模型,建立可即时呈现的可视化图表,从而能够以有益的方式辅助种植设计。最终形成智能选择、动态反馈,并能够与各种专业软件协同工作的园林观赏植物多源数据平台。将园林观赏植物多源数据智能选择技术运用于实际案例中,通过多重筛选技术筛选符合条件的植物,形成不同侧重的多个种植设计方案,并运用配置分析模块、季相分析模块、空间分析模块等模块对种植设计方案进行形态、生态、造价等方面的即时分析与方案比选。多重筛选技术和即时分析技术为园林观赏植物智能选择的核心,通过以上技术模块可使整个植物配置过程更加理性与科学,达到长远的景观和生态效果,对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实现风景环境品质和景观绩效的整体提升。

万路生[9](2019)在《西藏五种柳兰属植物表型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柳叶菜科Onagraceae柳兰属Chamaenerion植物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或亚灌木,是生态恢复型药用观赏植物,西藏柳兰属种质资源最为丰富。为更好的进行柳兰属植物的鉴定分类、资源保护、园林应用、种质交流,本研究对西藏柳兰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观测,并进行了西藏柳兰属植物的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及园林栽培应用研究。1.种类及分布特点西藏分布柳兰属植物4种1亚种,且在林芝市均有分布。宽叶柳兰C.latifolium仅在色季拉西坡4 100 m海拔段被发现一小居群,不到10 m2。网脉柳兰C.conspersum普遍分布于林芝市3 500~4 200 m的干扰迹地。柳兰C.angustifolium与其亚种毛脉柳兰C.angustifolium subsp.circumvagum在西藏的分布区并不重叠,生境类型也不尽相同。喜马拉雅柳兰C.speciosum分布在西藏喜马拉雅南麓海拔3 700~4700 m的冷凉湿润坡地。2.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西藏柳兰属植物种间的性状变异是表型变异旳主要来源,其总的形态多样性指数为1.071,在20个性状上表现出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表型性状稳定性由好到差的顺序为喜马拉雅柳兰>宽叶柳兰>柳兰>毛脉柳兰>网脉柳兰。Q型聚类,将供试柳兰属种质分为喜马拉雅柳兰、宽叶柳兰和网脉柳兰一类,柳兰与毛脉柳兰分为分开的两类,柳兰与其亚种毛脉柳兰在形态上有显着差异。R型聚类将32个性状分为营养器官、繁殖器官2组,部分性状具有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得到前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高达94.33%,起决定性作用的表型性状有花芽时是否下垂、苞片与叶是否同形、雌蕊长、侧脉数量、苞片长、花序长、分枝情况、叶片是否被毛、侧脉是否明显、苞叶比、花粉萌孔数量,这些表型性状基本体现了Q型聚类中的各类别的主要特点。数量性状的Bayes判别证明了叶宽、花序长、雌蕊长、果柄长对柳兰属的归类有极强的辨别能力。判别公式可用于今后柳兰属种质的电子数据库管理。3.栽培管理与园林应用柳兰属植物浸种条件表现为:柳兰种子在50℃温水中浸泡12h发芽率在试验处理内表现最好;毛脉柳兰、喜马拉雅柳兰种子40℃温水浸泡12h发芽率表现最好;网脉柳兰种子在40℃温水中浸泡24h发芽率在试验处理内表现最好。柳兰属植物光合特征表现为:柳兰、毛脉柳兰、宽叶柳兰具有明显的光抑制现象,而网脉柳兰最适于西藏高光强条件下应用;柳兰、毛脉柳兰、宽叶柳兰在栽培过程中高光强条件下宜适当遮荫,网脉柳兰在栽培过程中则需补充光照。柳兰属植物可种子繁殖、分株繁殖、压条繁殖,用于花境、花坛、草坪或空旷处美化绿化,也是用于边坡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的先锋草本植物。

申东[10](2018)在《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寄生线虫调查与鉴定》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对广州市、佛山市、惠州市、珠海市、英德市和东莞市等地的园林景观植物进行根际线虫病害调查,共采集了596份样品进行线虫分离,在其中的533份样品中检测到植物线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形态特征、形态测量值及结合分子数据,共鉴定出植物寄生线虫26属22个种。发生频次最高的十个线虫属依次为螺旋属(Helicotylenchus)、丝尾垫刃属(Filenchus)、真滑刃属(Aphelenchoides)、根结属(Meloidogyne)、肾状属(Rotylenchulus)、矮化属(Tylenchorhynchus)、短体属(Pratylenchus)、拟鞘属(Hemicriconemoides)、茎属(Ditylenchus)和剑属(Xiphnema)等。2.鉴定了1个新种,命名为广东盾线虫(Scutellonema guangdongensis sp.n.)。其形态鉴别特征如下:唇环三个,唇基环纵纹15-18个,唇区与体部连续。口针发达,基部球圆。侧区在食腺处和盾片处发生网格化。阴门壁不增厚,阴门瓣折叠进阴门内部。肛门位于盾片所在位置,不覆盖直肠。有6-8个尾环。尾部钝圆,背面末端略凹。与新种形态最接近的是班加罗尔盾线虫(Scutellonema bangalorensis)和单个盾线虫(Scutellonema unum),广州盾线虫新种可通过以下特征区别于班加罗尔盾线虫:新种唇基环纵纹较少,尾环数较少,阴门瓣折叠在阴门内;与单个盾线虫相比,新种有较少的唇环数,较短的口针长度,受精囊可见,且肠道不覆盖直肠。另外,本研究还获得该新种的28S rRNA、ITS和COI序列,并构建了盾属线虫的系统发育树。3.本研究还鉴定了中国新记录种3个:凯彼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cabi)、尖尾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cuspicaudatu)和沼泽中环线虫(Mesocriconema palustre);大陆新纪录种1个:针尾细小针线虫(Paratylenchus aculentus);广东省新纪录种3个:埃及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egyptiensis),秃尾盘旋线虫(Rotylenchus phaliurus),拟裸露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paranudus)。4.另外,本研究调查发现榕树(Ficus microcarpa)是埃及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egyptiensis)和秃尾盘旋线虫(Rotylenchus phaliurus)的寄主新纪录;假连翘(Duranta repens)是拟裸露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paranudus)的寄主新纪录;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和狗牙花(Ervatamia divaricata)是饰边盘小环(Discocriconemella limitanea)的寄主新纪录;吊竹梅(Tradescantia zebrina)是湖南剑线虫(Xiphinema hunaniense)的寄主新纪录;粉单竹(Bambusa chungii)是短颈剑线虫(Xiphinema brevicollum)的寄主新纪录;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和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是荔枝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 litchi)的寄主新纪录;苎麻(Boehmeria nivea)是加德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 gaddi)的寄主新纪录;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是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的寄主新纪录;琴叶珊瑚(Jatropha pandurifolia)是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的寄主新纪录。本研究对广东省的园林景观植根际寄生线虫进行调查和鉴定,初步查明了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根际线虫的种类、分布和危害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该省园林景观植物线虫病害的发生危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广东省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检疫和监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保护该省的园林植物生产、贸易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广州地区主要草本园林植物检索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地区主要草本园林植物检索表(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院校园林植物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园林植物学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多且课时少
    1.2 教学方式落后
    1.3 考核手段单一
2 园林植物学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2.1 混合式教学流程
    2.2 提高教学效果
    2.3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2.4 过程性科学评价
3 结语

(2)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种类调查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佛教与佛教寺庙园林概述
        1.1.1 佛教寺庙园林相关概念
        1.1.2 佛教寺庙园林的分类
        1.1.3 佛教寺庙园林的特征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
    2.3 佛教在内蒙古的发展
    2.4 呼和浩特市样本寺庙的概况
第3章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
        3.3.2 访谈调查
        3.3.3 实地调查
        3.3.4 植物资源综合评价方法
    3.4 技术路线
第4章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种类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区系分析
        4.1.1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种类组成
        4.1.2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科、属统计分析
        4.1.3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生活型分析
        4.1.4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原产地分析
    4.2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应用频率统计分析
    4.3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主要植物物种出现频率
    4.4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4.4.1 观花植物
        4.4.2 观果植物
        4.4.3 观叶植物
        4.4.4 观干植物
        4.4.5 观形植物
        4.4.6 复合观赏植物
    4.5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乡土植物应用分析
    4.6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古树名木
第5章 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植物综合评价
    5.1 评价对象的确定
    5.2 评价体系的建立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指标的选取原则和评价依据
        5.2.3 评分标准的确定
        5.2.4 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5.3 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第7章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图

(3)18种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基源鉴定
    2.2 性状鉴定
    2.3 显微鉴定
        2.3.1 仪器
        2.3.2 材料与试剂
        2.3.3 实验方法
    2.4 理化鉴定
        2.4.1 仪器与试剂
        2.4.2 一般化学成分检识
        2.4.3 粉末现象
        2.4.4 荧光现象
        2.4.5 薄层色谱分析
        2.4.6 紫外光谱分析
        2.4.7 一般检查项
    2.5 分子标记鉴定
        2.5.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5.2 样品处理
        2.5.3 DNA提取
        2.5.4 引物信息
        2.5.5 PCR扩增
        2.5.6 PCR反应体系
        2.5.7 琼脂糖凝胶电泳
        2.5.8 数据分析
第三章 传统生药学鉴定
    3.1 鸡骨香
        3.1.1 来源鉴定
        3.1.2 性状鉴定
        3.1.3 显微鉴定
        3.1.4 理化鉴定
        3.1.5 小结
    3.2 匍根大戟
        3.2.1 来源鉴定
        3.2.2 性状鉴定
        3.2.3 显微鉴定
        3.2.4 理化鉴定
        3.2.5 小结
    3.3 匍匐大戟
        3.3.1 来源鉴定
        3.3.2 性状鉴定
        3.3.3 显微鉴定
        3.3.4 理化鉴定
        3.3.5 小结
    3.4 千根草
        3.4.1 来源鉴定
        3.4.2 性状鉴定
        3.4.3 显微鉴定
        3.4.4 理化鉴定
        3.4.5 小结
    3.5 斑地锦
        3.5.1 来源鉴定
        3.5.2 性状鉴别
        3.5.3 显微鉴定
        3.5.4 理化鉴定
        3.5.5 小结
    3.6 飞扬草
        3.6.1 来源鉴定
        3.6.2 性状鉴定
        3.6.3 显微鉴定
        3.6.4 理化鉴定
        3.6.5 小结
    3.7 通奶草
        3.7.1 来源鉴定
        3.7.2 性状鉴定
        3.7.3 显微鉴定
        3.7.4 理化鉴定
        3.7.5 小结
    3.8 丰花草
        3.8.1 来源鉴定
        3.8.2 性状鉴定
        3.8.3 显微鉴定
        3.8.4 理化鉴定
        3.8.5 小结
    3.9 光叶丰花草
        3.9.1 来源鉴定
        3.9.2 性状鉴定
        3.9.3 显微鉴定
        3.9.4 理化鉴定
        3.9.5 小结
    3.10 阔叶丰花草
        3.10.1 来源鉴定
        3.10.2 性状鉴定
        3.10.3 显微鉴定
        3.10.4 理化鉴定
        3.10.5 小结
    3.11 糙叶丰花草
        3.11.1 来源鉴定
        3.11.2 性状鉴定
        3.11.3 显微鉴定
        3.11.4 理化鉴定
        3.11.5 小结
    3.12 二萼丰花草
        3.12.1 来源鉴定
        3.12.2 性状鉴定
        3.12.3 显微鉴定
        3.12.4 理化鉴定
        3.12.5 小结
    3.13 墨苜蓿
        3.13.1 来源鉴定
        3.13.2 性状鉴定
        3.13.3 显微鉴定
        3.13.4 理化鉴定
        3.13.5 小结
    3.14 盖裂果
        3.14.1 来源鉴定
        3.14.2 性状鉴定
        3.14.3 显微鉴定
        3.14.4 理化鉴定
        3.14.5 小结
    3.15 伏胁花
        3.15.1 来源鉴定
        3.15.2 性状鉴定
        3.15.3 显微鉴定
        3.15.4 理化鉴定
        3.15.5 小结
    3.16 假马齿苋
        3.16.1 来源鉴定
        3.16.2 性状鉴定
        3.16.3 显微鉴定
        3.16.4 理化鉴定
        3.16.5 小结
    3.17 单色蝴蝶草
        3.17.1 来源鉴定
        3.17.2 性状鉴定
        3.17.3 显微鉴定
        3.17.4 理化鉴定
        3.17.5 小结
    3.18 鳞花草
        3.18.1 来源鉴定
        3.18.2 性状鉴定
        3.18.3 显微鉴定
        3.18.4 理化鉴定
        3.18.5 小结
第四章 分子标记鉴定
    4.1 PCR扩增结果分析
    4.2 ITS序列分析结果
    4.3 psbA-trnH序列分析结果
    4.4 系统树进化树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植物专类园
        1.3.2 植物景观
        1.3.3 植物造景
        1.3.4 景观评价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文献检索说明及领域维度分析
        1.4.2 植物专类园的研究综述
        1.4.3 植物景观评价的研究综述
        1.4.4 研究综述小结
    1.5 罗汉松属植物概述
        1.5.1 资源分布与品种分类
        1.5.2 植物美学与文化
        1.5.3 罗汉松的园林应用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研究
    2.1 植物造景相关理论
    2.2 专类园植物配置原则
    2.3 罗汉松造景研究
        2.3.1 罗汉松种植形式
        2.3.2 罗汉松与园林要素
        2.3.3 罗汉松造景特色
    2.4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2.4.1 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应用频度分析
        2.4.2 不同方法的应用成果及方法特点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罗汉松主题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地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植物资源
    3.2 罗汉松园规划设计
        3.2.1 整体布局
        3.2.2 景观分区
        3.2.3 设计解析
    3.3 品种及分布
    3.4 不同分区造景分析
    3.5 与园林要素的配合
    3.6 造景手法分析
    3.7 造景实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罗汉松园植物群落调查分析
    4.1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1 调查方法
        4.1.2 样地的选择
    4.2 研究方法
    4.3 调查结果分析
        4.3.1 种类构成分析
        4.3.2 生活型构成分析
        4.3.3 季相结构分析
        4.3.4 植物群落空间特征分析
        4.3.5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4.3.6 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罗汉松专类园美景度评价
    5.1 评价对象
    5.2 评价思路
    5.3 样本的选取与解析
        5.3.1 评价样地选取原则
        5.3.2 评价照片采集与筛选
        5.3.3 评价样地解析
    5.4 评价群体选择
    5.5 评价程序
    5.6 数据处理
    5.7 结果分析
        5.7.1 不同测试组景观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5.7.2 不同景观分区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
        5.7.3 不同景观类型评价结果差异性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SD法景观评价与因子分析
    6.1 评价程序
        6.1.1 评价者和评价方式
        6.1.2 评价因子和评价尺度的确定
    6.2 问卷数据处理
    6.3 SD法景观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6.3.1 景观形象因子分析
        6.3.2 空间感知因子分析
        6.3.3 印象要素因子分析
    6.4 评价模型的建立
        6.4.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4.2 评价模型解释
        6.4.3 评价模型应用
    6.5 典型罗汉松园植物景观样地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罗汉松园植物名录表
    附录Ⅱ 罗汉松园30个植物群落样方图片
    附录Ⅲ 罗汉松园景观美学评价样本照片
    附录Ⅳ 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植物景观质量评价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园林植物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目前虚拟现实平台及在线学习平台研究
    2.1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2 虚拟现实技术在景观领域的应用
    2.3 目前AR与VR的平台介绍
        2.3.1 AR平台介绍
        2.3.2 VR平台介绍
    2.4 园林在线教学学习平台调查及研究
        2.4.1 国外Coursera平台
        2.4.2 国内在线学习平台
        2.4.3 与园林植物相关的平台分析
    2.5 微信小程序优势及其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2.5.1 微信小程序及其优势介绍
        2.5.2 微信小程序在在线教育领域的应用
    2.6 目前平台对于建设园林植物在线学习平台的启示
        2.6.1 VR、AR与园林植物学习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6.2 界面设计
        2.6.3 功能模块
第3章 目前园林植物教学与学习情况研究
    3.1 园林植物教学学习情况研究
        3.1.1 园林植物教学内容及其特点
        3.1.2 园林植物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3.2 形色等植物识别App对园林植物教学学习的影响的调查研究
        3.2.1 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3.2.2 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3.3 解决存在的问题的方式探讨
        3.3.1 解决问题的方式
        3.3.2 搭建的在线学习平台与形色等App的区别和联系
第4章 园林植物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与建设
    4.1 园林植物在线学习平台设计与建设准备
        4.1.1 关键技术及相关概念
        4.1.2 开发环境搭建
    4.2 园林植物在线学习平台建设与开发
        4.2.1 植物库信息的添加
        4.2.2 植物AR单体
        4.2.3 植物配置空间与VR全景
        4.2.4 植物学习及植物介绍
        4.2.5 植物测试
        4.2.6 讨论交流
        4.2.7 优秀作业案例
        4.2.8 资料
    4.3 最终成果及上线运行
        4.3.1 最终成果
        4.3.2 测试及部署上线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植物识别App对植物学习影响的调查(学生版)
附录B 植物识别App对“园林植物”相关课程教学影响的调查(教师版)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芳香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园林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芳香植物概述
        1.3.1 芳香植物概念
        1.3.2 芳香植物分类
        1.3.2.1 按芳香部位分类
        1.3.2.2 按植物习性分类
        1.3.2.3 按利用途径分类
        1.3.3 芳香植物园林应用特性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内芳香植物研究进展
        1.4.2 国外芳香植物研究进展
        1.4.3 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芳香植物资源调查
        2.1.2 芳香植物园林应用分析
        2.1.3 芳香植物园林应用调查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地理地貌
        2.2.2 气候特点
        2.2.3 植物资源
    2.3 研究方法
        2.3.1 芳香植物资源调查
        2.3.2 芳香植物园林应用评价
        2.3.2.1 评价实施与说明
        2.3.2.2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模型的构建
        2.3.2.3 判断矩阵的构建和权重计算
        2.3.2.4 评分标准和综合评价值计算
        2.3.3 芳香植物应用实例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芳香植物资源调查结果
        3.1.1 芳香植物资源种类与组成
        3.1.2 芳香植物生活型
        3.1.3 芳香油部位统计
        3.1.4 芳香油成分统计
    3.2 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芳香植物资源评价及应用分析
    3.3 芳香植物资源园林应用调查结果
        3.3.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3.2 实例调查结果与分析
        3.3.2.1 杭州市芳香植物应用现状
        3.3.2.2 广州市芳香植物应用现状
        3.3.2.3 上海市芳香植物应用现状
        3.3.2.4 南京市芳香植物应用现状
        3.3.2.5 芳香植物应用特点
4 结论与讨论
    4.1 芳香植物资源种类丰富类型多样
    4.2 芳香植物园林应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
    4.3 芳香植物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7)肇庆市牌坊公园观花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地区概况
2 调查研究方法
3 肇庆市牌坊公园观花植物分析
    3.1 乔木类观花植物资源
    3.2 灌木类观花植物资源
    3.3 草本类观花植物资源
    3.4 水生类观花植物资源
4 结论与建议
    4.1 加强乡土观花植物应用,提升地域特色
    4.2 加强垂直绿化水体绿化,提升空间层次
    4.3 加强观花植物养护管理,提升景观效果

(8)园林观赏植物多源数据智能选择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及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园林观赏植物在生态性方面的研究
        1.3.2 园林观赏植物在形态性状方面的研究
        1.3.3 园林观赏植物信息存储平台的研究现状
        1.3.4 相关学者对园林观赏植物的需求信息统计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文章结构与技术依托
第二章 基于种植设计的园林植物信息解析
    2.1 园林植物工具书及数字工具实例分析
        2.1.1 《中国植物志》
        2.1.2 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
    2.2 园林植物信息模块化解析的基本原则
        2.2.1 变量多样性原则
        2.2.2 模块化的原则
        2.2.3 可持续的原则
    2.3 园林植物信息分类
        2.3.1 植物区划
        2.3.2 基本信息
        2.3.3 形态信息
        2.3.4 生态信息
        2.3.5 应用信息
    2.4 园林植物信息分类
        2.4.1 数字型信息模块的量化
        2.4.2 非数字型信息模块的量化与定性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园林观赏植物智能选择技术的关联与构建
    3.1 植物检索器的构建
        3.1.1 植物检索器的功能
        3.1.2 植物检索器的实现方式
    3.2 信息筛选器的构建
        3.2.1 信息筛选器的功能
        3.2.2 信息筛选器的实现方式
    3.3 园林植物形态信息模块构建
        3.3.1 形态信息存储器
        3.3.2 配置分析模块
        3.3.3 季相分析模块
        3.3.4 空间分析模块
    3.4 园林植物生态信息模块构建
        3.4.1 生态信息存储器
        3.4.2 生态分析模块
    3.5 园林植物应用信息模块构建
        3.5.1 园林植物应用信息存储器
        3.5.2 园林植物造价分析模块
    3.6 动态参数关联技术与即时呈现技术的构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园林观赏植物智能选择技术的运用
    4.1 项目综述
    4.2 多重筛选技术
        4.2.1 多重筛选技术的运用
        4.2.2 问题反馈与二次筛选
    4.3 即时分析技术
        4.3.1 配植种类构成分析
        4.3.2 花色叶色统计分析
        4.3.3 空间分析
        4.3.4 生态分析
        4.3.5 造价分析
    4.4 反馈与完善
第五章 结语
    5.1 创新与总结
    5.2 研究难点与不足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西藏五种柳兰属植物表型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遗传多样研究进展
        1.1.1 植物遗传多样性概述
        1.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意义
        1.1.3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1.1.4 国内外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 柳兰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柳兰属植物及其分布
        1.2.2 柳兰植物研究现状
        1.2.3 柳兰属植物分类及其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西藏柳兰属植物现状调查
        1.4.2 西藏柳兰属植物表型多样性分析
        1.4.3 西藏柳兰属植物的栽培繁殖技术研究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藏柳兰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
    2.1 志书记载的柳兰属植物
    2.2 林芝市柳兰属植物实地调查
        2.2.1 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小结
第三章 西藏柳兰属植物种质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材料
        3.1.3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西藏5 种柳兰属植物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
        3.2.2 西藏5 种柳兰属植物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3.2.3 主成分分析
        3.2.4 数量性状的Bayes判别分析
    3.3 小结
        3.3.1 柳兰属植物鉴定时性状的选取
        3.3.2 柳兰属植物形态的多样性
        3.3.3 柳兰属植物形态性状的聚类
第四章 西藏柳兰属植物的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
    4.1 柳兰属植物的种子繁殖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小结
    4.2 柳兰属植物光响应特性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小结
    4.3 西藏柳兰属植物栽培管理及在园林中的应用(以网脉柳兰为例)
        4.3.1 生物学特点
        4.3.2 生长习性
        4.3.3 繁殖
        4.3.4 栽培管理
        4.3.5 园林应用
        4.3.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资源调查
        5.1.2 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5.1.3 栽培管理与园林应用
    5.2 讨论
        5.2.1 西藏柳兰属植物种质资源
        5.2.2 西藏柳兰属植物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5.2.3 西藏柳兰属植物的栽培管理及园林应用
    5.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寄生线虫调查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植物线虫的危害
    1.2 园林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概况
    1.3 植物寄生线虫的分类概况
        1.3.1 传统形态学分类
        1.3.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种群来源
    2.2 线虫的形态学鉴定
        2.2.1 线虫的分离
        2.2.2 线虫标本的制作
        2.2.3 形态学观察与数据测量
        2.2.4 扫描电镜观察
    2.3 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1 单条线虫DNA的提取
        2.3.2 rDNA和mtDNA基因片段的扩增
        2.3.3 克隆及测序
        2.3.4 序列比对与分析
        2.3.5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3 结果
    3.1 广东园林植物根际线虫种类的发生与记述
        3.1.1 盾属线虫一新种—广东盾线虫(Scutellonemaguangdongensissp.n.)的描述
        3.1.1.1 形态学特征
        3.1.1.2 分子序列特征分析
        3.1.2 我国新纪录种—凯彼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cabi)的描述
        3.1.2.1 形态学特征
        3.1.3 我国新纪录种—尖尾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cuspicaudatus)的描述
        3.1.3.1 形态学特征
        3.1.3.2 分子特征分析
        3.1.4 我国新纪录种—沼泽中环线虫(Mesocriconemapalustre)的描述
        3.1.4.1 形态学特征
        3.1.5 已知种的描述
        3.1.5.1 尾粗巴兹尔线虫(Basiratumida)
        3.1.5.2 饰边盘小环线虫(Discocriconemellalimitanea)
        3.1.5.2.1 形态学特征
        3.1.5.3 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dihystera)
        3.1.5.3.1 形态学特征
        3.1.5.4 埃及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egyptiensis)
        3.1.5.4.1 形态学特征
        3.1.5.5 加德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gaddi)
        3.1.5.5.1 形态学特征
        3.1.5.5.2 分子特征及分析
        3.1.5.6 荔枝拟鞘线虫(Hemicriconemoideslitchi)
        3.1.5.7 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javanica)
        3.1.5.7.1 形态学特征
        3.1.5.7.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8 针尾细小针线虫(Paratylenchusaculentus)
        3.1.5.8.1 形态学特征
        3.1.5.8.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9 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brachyurus)
        3.1.5.9.1 形态学特征
        3.1.5.9.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10 喜悦平滑垫刃(PsilenchusHilarulus)
        3.1.5.10.1 形态学特征
        3.1.5.11 秃尾盘旋线虫(Rotylenchusphaliurus)
        3.1.5.11.1 形态学特征
        3.1.5.12 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reniformis)
        3.1.5.12.1 形态学特征
        3.1.5.12.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13 明尼苏达大尾线虫(Trophurusminnesotensis)
        3.1.5.13.1 形态学特征
        3.1.5.13.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14 饰环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annulatus)
        3.1.5.14.1 形态学特征
        3.1.5.14.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15 拟裸露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paranudus)
        3.1.5.15.1 形态学特征
        3.1.5.16 湖南剑线虫(Xiphinemahunaniense)
        3.1.5.16.1 形态学特征
        3.1.5.17 短颈剑线虫(Xiphinemabrevicollum)
        3.1.5.17.1 形态学特征
        3.1.5.17.2 分子序列特征及分析
        3.1.5.18 隐皮孢囊线虫未定种BJ2(Cryphoderasp.BJ2)
        3.1.5.18.1 形态学特征
        3.1.5.18.2 分子序列特征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根部寄生线虫种类
    4.2 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根部寄生线虫分布及危害
    4.3 本研究创新之处
    4.4 本研究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A
附录 B

四、广州地区主要草本园林植物检索表(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院校园林植物学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J]. 刘慧,樊亚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10)
  • [2]呼和浩特市城区佛教寺庙园林植物种类调查及其评价[D]. 生缘.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18种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究[D]. 翁文烽.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4]罗汉松园植物造景研究与评价 ——以南宁园博园罗汉松园为例[D]. 于江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园林植物在线学习平台建设研究[D]. 彭耀凯. 天津大学, 2020(02)
  • [6]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芳香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园林应用评价[D]. 杜莹.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7]肇庆市牌坊公园观花植物资源调查及分析[J]. 黄秋燕.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9(06)
  • [8]园林观赏植物多源数据智能选择技术[D]. 孙琪悦. 东南大学, 2019(07)
  • [9]西藏五种柳兰属植物表型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应用研究[D]. 万路生. 西藏大学, 2019
  • [10]广东省园林景观植物寄生线虫调查与鉴定[D]. 申东.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植物论文 芳香植物论文 罗汉松论文 植物检索表论文 景观植物论文

上一篇:大力发展节水林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下一篇:离子色谱法测定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水提物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