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杨燕梅,郑学东,王海涛,向雪姣[1](2020)在《地骨皮及其伪品枸杞茎皮的生药鉴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地骨皮及其伪品枸杞茎皮的形态鉴别与组织鉴别特征。方法:采用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地骨皮外表皮棕黄色,裂片易成鳞片状脱落,似甘草甜味,粉末显微鉴别特征是淀粉粒众多,石细胞非常少见;枸杞茎皮外表面棕褐色,裂片不易脱落,味微甘,粉末显微鉴别特征淀粉粒很少,石细胞多。结论:基于性状和粉末显微鉴别,可以区分地骨皮和枸杞茎皮。
简宏良[2](2017)在《香港常用中药材市场调查及鉴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香港偶有发生中药混淆导致不良反应的报导,市民医疗保健之目的不能达到之余,反而延误了治疗,对自身身体造成伤害,甚至危及性命。为了了解市场上的中药混淆情况,本研究采用市场调查形式搜集样本,并尝试研发简单快捷的显微性状鉴定方法,以协助未受过专业中药训练的市民在购买中药时亦能快速鉴定出所购买药物是否为正品,为业内专业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中药真伪优劣的方法。方法:本次调查时间范围是2014年8月至2017年2月。首先结合文献资料和以往接触市场的经验总结出一个约100个有潜在发生混淆或质量问题的中药材名单,在香港所辖18区的中药材零售和批发商中随机收集10个名单中的药材样本,然后将有关中药材进行性状鉴定和统计,当10个样品中有2个或以上出现同样的混淆或质量问题时,就会将其纳入研究范围,直至收集到大约100种混淆或质量问题情况。本次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种子类药材的显微图片和特征描述,原因是过往相关文献资料相当缺乏,其中的局限是在高倍的显微拍摄下景深很浅,未能在单一相片清晰的反映微小实物的所有特征。鉴定方法是采用显微性状鉴定系统流程,采用最新式的显微摄影机和手机高倍显微镜将特征拍摄下来,应用焦距延伸的新技术将多张镜深很浅的显微特征相片集结成一幅深景深的显微相片,并整理成电子数据库。用户可配合手机专用的微距功能镜头,拍下中药材相片并实时于网上按特征分类的数据库自动搜索配对和采用相片特征检索功能进行人工比对。结果:在本阶段调查过程中,共搜集了超过99种混淆或有质量问题的中药材,其中62种涉及中药材品种来源不符、2种涉及炮制不符、30种涉及掺杂非药用部位或杂质和5种涉及硫磺加工过度的情况,当中总共77种均未曾公开发表过。此外,本研究中所采用的实物拍摄与显微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对种子类中药材进行了焦距延伸技术的显微特征相片的拍摄。结论:此次历时近4年的中药商品调查对于全面了解香港中药材市场的情况有很大帮助。其调查结果对今后香港中药市场监督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开发出的手机拍摄中药显微特征,经网络数据库搜索比对进行简易快捷地鉴定中药真伪和评价中药材质量优劣的方法,也为中药从业人员或市民销售和购买中药商品提供了更多方便,同时也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李军[3](2015)在《银柴胡的鉴别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银柴胡作为常用中药材,临床应用比较广泛。该文综述了银柴胡的鉴别、化学成分及提取、应用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银柴胡的正确合理使用及其单味药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余鹏[4](2013)在《1H-NMR及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核磁共振技术尤其是核磁共振氢谱(1H-NMR)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以及农业、工业等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其研究的内容包括化合物结构的测定、植物的鉴定、中药的鉴别以及临床医学等。近几年,由于该技术在不断发展与完善,核磁共振氢谱技术在各个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红外光谱法是一项科学有效、方便快捷的波谱分析方法。傅里叶变换技术(FT)的加入,传统红外光谱法的一些缺陷得到了改进,使其具有快速扫描速度、高分辨率、高波数精度、极高的灵敏度和研究光谱范围宽等优点。由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能给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信息,因而在许多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FTIR, ATR-FTIR)是分析物质表层成分及结构信息的技术之一,其不仅具有红外光谱法的共有特性,更有用量少、不破坏样品、快速方便、实用性强等优点,已被用于中药的鉴别分析。傅里叶自解卷积(Fourier Self-deconvolution, FSD)是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能够增强图谱的分辨率,有利于我们进行复杂图谱的辨析。中药材是复杂体系,利用傅里叶自解卷积技术,可以有效的观察、分析样品的重叠吸收峰。离散小波变换(Discrete Wavelet Transform, DWT)作为一门新兴的图像分析处理技术,亦是化学计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散小波变换能够减少、优化数据,被称为化学信号的“数学显微镜”。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1.利用(?)H-NMR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中药鉴别研究选择化学成分较为稳定的种子类中药样品柏子仁与伪品柏树籽,运用核磁共振氢谱法来获得柏子仁和柏树籽的1H-NMR图谱,根据其图谱的特征性对柏子仁进行鉴定,再用离散小波变换对图谱数据进行优化处理,为鉴别柏子仁及其伪品柏树籽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选择花类中药样品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豆科槐属的槐花与其伪品葎草。通过对他们的核磁共振氢谱进行分析,并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分类鉴别。2.利用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中药鉴别研究选择块茎类中药香附与天葵子,采用ATR-FTIR法测定其红外光谱,用傅里叶自解卷积技术和聚类分析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分析结果与传统植物分类学结果一致。说明基于ATR-FTIR结果的傅里叶自解卷积、聚类分析对于不同科属的块茎类中药香附与天葵子具有比较好的分类效果。选择根类中药南柴胡及其伪品黑柴胡、锥叶柴胡,通过对它们的红外光谱图,傅里叶自解卷积图谱和离散小波变换过的图谱进行分析比较,建立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南柴胡及其伪品的方法。选择种子类中药薏苡仁及其伪品草珠子、高粱米。采用ATR-FTIR法测定其红外光谱,用傅里叶自解卷积技术和聚类分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在中药材的分类及鉴别有很好的应用价值。3. FTIR与1H-NMR两种中药鉴别方法的比较选用中药牡丹皮与其伪品地骨皮,分别获得其FTIR和1H-NMR,通过图谱对比分析,化学计量学分析,比较两种鉴别法。研究结果表明光谱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为在中药鉴定中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研究基础。
陈迎军[5](2010)在《地骨皮及其伪品的鉴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药材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和荧光特征三个方面对地骨皮及其伪品香加皮、黑果枸杞根皮进行鉴别,可达到品种定性的目的,以利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陈远良[6](2009)在《地骨皮等6种中药饮片伪品的鉴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药材的来源、性状、外观、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鉴别地骨皮、白芷、山药、山茱萸、威灵仙、徐长卿及其伪品,保证用药安全、疗效可靠。
刘丽华,李宪洲,张军[7](2009)在《FTIR—OMNI采样器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文中指出
屈晓燕,余丽清[8](2008)在《地骨皮及其伪品的鉴别》文中提出目的对地骨皮及其伪品进行鉴别。方法采用性状、显微方法进行鉴别。结果地骨皮及其伪品虽然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但仔细鉴别,其在性状显微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地骨系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荃皮为地骨皮的伪品,不可充当地骨皮供临床药用,应仔细比较鉴别。
陈优芬[9](2008)在《地骨皮及其伪品的鉴别》文中提出采用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等方法,对正品地骨皮及其伪品川桐皮、荃皮进行真伪鉴别,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杨晓日,王艳[10](2006)在《地骨皮及4种易混品的鉴别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地骨皮及4种易混品香加皮、大青根皮、荃皮、黑果枸杞根皮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结果:通过较简便的操作,总结出地骨皮及4种易混品的鉴别特征。结论:经过综合的鉴别比较,可达到品种定性的目的,以确保临床用药准确有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仪器 |
| 1.1 材料 |
| 1.2 仪器 |
| 2 方法与结果 |
| 2.1 性状鉴别 |
| 2.2 显微鉴别[2]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香港地区中药市场销售管理模式介绍 |
| 1.2. 文献调查 |
| 1.3. 文献研究小结 |
| 第二章 实地调查 |
| 2.1 方法 |
| 2.2 调查结果 |
| 2.2.1 物品种来源不符合规定的中药 |
| 2.2.2 药用部位不符合规定的中药 |
| 2.2.3 炮制方法不符合规定的中药 |
| 2.2.4 掺杂其他非药用物质的中药 |
| 2.2.5 无硫品种与硫熏加工过度品种 |
| 2.3 分析与小结 |
| 2.3.1 货源渠道多元化造成监管难度大 |
| 2.3.2 人力分配和财力投放不均所致质控力度不够 |
| 2.3.3 业界专业人员在岗培训不足造成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
| 2.3.4 质量管理相关文件存在局限性造成管理者和从业者困惑 |
| 2.4 建议 |
| 2.4.1 尽快修改和更新香港中医药条例和未完善的地方 |
| 2.4.2 建立香港中药材生产牌照和炮制标准的法规 |
| 2.4.3 为香港的中药材和饮片确立法定的质量标准 |
| 2.4.4 提升中医药专业从业员的待遇 |
| 2.4.5 建立香港中药专业从业员的注册认证和持续进修制度 |
| 2.4.6 香港卫生署与中国内地执法机构对于抽查中药材力度和对涉及生产不合格药物企业的处理方式 |
| 2.4.7 加强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监管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显微性状鉴定系统流程 |
| 3.1 现时中药材性状鉴定的简介、重要性和局限性 |
| 3.2 中药材显微性状鉴别系统 |
| 3.3 仪器的应用 |
| 3.4 各类中药材的重要显微性状特征 |
| 3.4.1 种子类 |
| 3.4.2 根或根茎类 |
| 3.4.3 茎木类 |
| 3.4.4 皮类 |
| 3.4.5 叶类 |
| 3.5 结果与分析 |
| 3.5.1 种子类药材的不同拍摄技术比较 |
| 3.5.2 种子类药材及其杂质 |
| 沙苑子与发芽沙苑子与杂质 |
| 车前子与变质车前子与杂质 |
| 决明子与变质决明子与杂质 |
| 阿麻子与变质阿麻子 |
| 芫荽子与连果柄的芫荽子 |
| 红豆蔻与杂质 |
| 水红花子与杂质 |
| 北葶苈子与南葶苈子与变质南葶苈子 |
| 莬丝子与杂质 |
| 黑丑与杂质 |
| 3.6 结果及讨论 |
| 第四章 研究总结 |
| 4.1 研究结论 |
| 4.2 研究的创新点 |
| 4.3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1 银柴胡的鉴别 |
| 1.1 性状鉴别 |
| 1.2 显微鉴别 |
| 1.3理化鉴别 |
| 1.4 紫外光谱和薄层色谱鉴别 |
| 2 银柴胡的化学成分及提取 |
| 3 银柴胡的应用 |
| 3.1 疳热之王 |
| 3.3 治疗过敏性疾病 |
| 3.4 治疗阴虚咳嗽 |
| 3.5 治疗癌症 |
| 4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中药及中药鉴别概况 |
| 1.2 核磁共振氢谱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 1.3 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思路及意义 |
| 第二章 利用核磁共振氢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中药鉴别 |
| 2.1 种子类中药柏子仁以其伪品的识别研究 |
| 2.1.1 引言 |
| 2.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2.1.3 结果与讨论 |
| 2.1.4 小结 |
| 2.2 花类中药槐花与以其伪品的识别研究 |
| 2.2.1 引言 |
| 2.2.2 实验部分 |
| 2.2.3 结果与讨论 |
| 2.2.4 小结 |
| 第三章 利用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植物识别的研究 |
| 3.1 块茎类中药香附与其伪品的识别研究 |
| 3.1.1 引言 |
| 3.1.2 实验部分 |
| 3.1.3 结果与讨论 |
| 3.1.4 小结 |
| 3.2 根类中药南柴胡及其伪品的识别研究 |
| 3.2.1 引言 |
| 3.2.2 实验部分 |
| 3.2.3 结果与讨论 |
| 3.2.4 小结 |
| 3.3 种子类中药薏苡仁及其伪品的识别研究 |
| 3.3.1 引言 |
| 3.3.2 实验部分 |
| 3.3.3 结果与讨论 |
| 3.3.4 小结 |
| 第四章 FTIR与1H-NMR对于中药鉴别方法的比较 |
| 4.1 中药牡丹皮与伪品地骨皮之间的识别研究 |
| 4.1.1 引言 |
| 4.1.2 仪器与材料 |
| 4.1.3 结果与分析 |
| 4.1.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1 中药材的真伪质量鉴别 |
| 2 中药材类别鉴定及二阶导数分析 |
| 1 地骨皮性状鉴别 |
| 2 地骨皮显微鉴别 |
| 3 荃皮 (伪品) 性状鉴别 |
| 4 荃皮 (伪品) 显微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