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1](2020)在《尾叶樱桃(Cerasus dielsiana)系统分类地位与种群生物地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尾叶樱桃(Cerasus dielsiana)隶属蔷薇科(Rosaceae)典型樱亚属(Subg.Cerasus),是我国亚热带特有的一种代表性野生观赏落叶小乔木,天然种群分布较广且地理变异多样,具有十分广阔开发利用前景。但根据多年的野外调查,其种质资源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同时还面临人为干扰加剧、生境破碎化造成的种群衰退的风险,至今尚无针对该物种的系统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以尾叶樱桃主要分布区的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在广泛的标本记录查阅和野外种群采样基础上,整合形态学标记、分子系统发育与亲缘地理学、景观遗传学的多个手段,深入开展了对该物种的研究,论文主要内容与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系统发育分析与分类学处理基于1个叶绿体DNA非编码区片段,初步开展了尾叶樱桃的系统发育重建,以期澄清该种与其近缘种间亲缘关系及分类地位,结果表明:1)在atpB-rbcL序列矩阵的774个有效位点中共发现15个多态性位点,占分析序列的1.94%,共检测出9个单倍型,物种间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8805±0.026),平均核苷酸多态性(π=0.00711±0.00054),除尾叶樱桃外(Hap5~Hap7),其余物种均拥有各自独特的1个单倍型,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综合Network中介图、系统发育重建与生物信息学手段的RNA二级结构预测的定量分析结果,我们推测尾叶樱桃与长柱尾叶樱桃(C.dielsiana var.longistyla)互为姊妹群(Sister group),并共同构成独立进化单元;虽然磐安樱桃(C.pananensi)的系统位置未能确认,但推测该种与浙闽樱桃(C.schneideriana)的亲缘关系较近,可能为古今多次杂交起源,且在近期最可能受到后者与山樱花(C.serrulata)的双重基因渐渗。3)基于上述分子证据结合形态学描述支持发表的尾叶樱桃的新变种——长柱尾叶樱桃。同时,综合模式标本考证与文献研究,依据《国际藻类、菌类、植物命名法规》精神,指定NO.5812(GH-00032047)作为尾叶樱桃的后选模式(lecotype)。(2)天然种群叶表型变异研究及生态响应规律通过多重比较、巢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PCA)、主坐标分析(PCoA)、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等数理方法,初步对来自川、鄂、湘、赣、台5省8个尾叶樱桃天然种群的11个叶表型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其不同地理单元间叶表型多样性和地理变异规律及对地理气候的响应。结果表明:1)尾叶樱桃主要叶表型性状变异在种群内和种群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2.44%,其中变异系数最大和最小的分别为叶面积(50.83%)与一级侧脉数(7.96%);平均叶表型性状的分化系数为30.78%,种群内的变异(51.55%)大于种群间的变异(22.55%)。2)PCA表明对尾叶樱桃叶表型性状变异起主要贡献作用的前3大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92.400%,可以综合概括和排序为“大小性状”(73.242%)与“形状性状”(19.158%)。3)叶宽(r=–0.641)、叶面积(r=–0.658)和一级侧脉数(r=0.659)性状均与经度呈显着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气温季节变化和最湿季降水量对叶表型性状变异影响较大。4)基于PCoA和UPGMA聚类分析可将8个天然种群划分为4类。(3)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利用双亲遗传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nrITS标记对尾叶樱桃天然分布区所在的25个种群的203个个体开展了空间遗传结构与谱系历史的检测:1)共检测到18个核糖体分型(ribotypes),在物种水平,尾叶樱桃具有较高的核糖体分型与核苷酸多样性(Hd=0.879±0.012,π=3.56±0.16);基于核糖体分型的中介邻接网络(Median-joining network)和分子变异的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tion,SAMOVA)均支持尾叶樱桃天然地理种群存在4个显着的谱系地理种内分组:西部组(West Group)+北部组(North Group)+中南部组(Central&South Group)+东部组(East Group);基于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的系统发育重建显示北部组为非单系类群,即其余3个地理组镶嵌在其中,表明种群存在不完全的谱系分选(Incomplete lineage sorting,ILS)现象;对上述4个地理分组进行的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检测到了显着的遗传分化水平,其中有78.27%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而其余21.73%存在于种群内,表明其具有显着的谱系地理结构(Nst=0.837>Gst=0.585;P<0.05);2)利用BEAST软件结合7个外类群作二次校正点的分子钟分歧时间估算结果表明,尾叶樱桃的最近共祖时间(Time to the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TMRCA)大约出现在6.28Mya(95%HDP:3.64~8.83 Mya),即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其中东部组的冠群(Crown group)时间分化于更新世(Pleistocene,大约1.97 Mya)前后,时间与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相吻合;3)结合SDM的最大熵模型(Maximun entropy,MaxEnt)模拟比较了LGM时期与现代两种气候情境下的潜在分布区,发现在亚热带南方很可能曾存在多个冰期避难所。4)利用统计学的扩散-隔离分析法(Statistical dispersal-vicariance analysis,S-DIVA)的祖先分布区重建(Reconstruct ancestral state in phylogenies,RASP)软件分析进一步推测尾叶樱桃时间-地理事件的扩张路线。结果显示其祖先种群最早可能起源自北部地理组的秦岭-巴山山脉,随后先后经历了两次向南扩散事件,在东部-北部地理组间以及东部-西部地理祖间或曾存在2个次生分化中心,后又分别向西、南,西、向东方向扩张,逐渐形成现代的分布格局。(4)景观遗传学分析基于多种算法定量分析了栖息地景观特征对尾叶樱桃种群遗传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1)基于单倍型多样性(Hd)和反距离加权(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差值法,反映出该物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在总体上存在空间分布不均和随经度上呈东西分化的地理分布格局。2)基于种群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的曼特尔检验(Mantel test)结果表明两者存在较弱的相关性(r=-0.345,R2=0.1193),更加符合基因流模式的环境隔离(Isolation by environment,IBE)假说。3)基于成对基因流,检测到南岭-罗霄,巫山-武陵山山脉形成了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其中尤以东西走向的南岭山脉是尾叶樱桃最显着的天然物理屏障,阻碍了4个谱系地理分组间的基因流,从而促进了不同谱系间的异域分化。此外,阿里山种群(ALS)基因流并未受到闽台之间台湾海峡地理隔离的影响,应与更新世冰期的“东山路桥”多次形成密切相关。(5)适生区模拟与生态特征评价为定量评估其当代多样性分布格局以及生态适应性,使用基于生态位理论的DIVA-GIS软件耦合BIOCLIM模型开展分析,结果包括:1)现代尾叶樱桃的分布范围较广,但在总体上存在分布不均匀格局,种群分布的核心地理范围集中在中国西部的巫山山脉和武陵山脉。2)水热变量,尤其是温度季节变化方差(bio4)被定量筛选出来,成为塑造当前地理格局的最具影响的因素。3)与同域分布的其它科植物(樟科、木兰科)比较,蔷薇科樱属植物的气候-生态位格局在区域尺度上支持水-热动态(Water-energy dynamic)假说和系统发育生态位保守性(Phylogenetic niche conservatism,PNC)假说。4)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结果均表明来自海拔生境过滤作用相比经度和纬度的作用更加显着。(6)保育计划的形成掌握遗传多样性和分布格局为物种保育或核心种质库建设提供科学决策。因此,从保育遗传学角度,大范围层面上,4个独立的原地保护单元(ix situ)能够被确定,其中处于North Group的大巴山-巫山和武陵山区作为祖先类型和现代遗传多样性中心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和优先保护;而在资源(资金、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湖南张家界(ZJJ)、壶瓶山(HPS),贵州梵净山(FJS)、广东南岭(NL)等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种群作为局域尺度下原地保护和核心种子库种源的主要对象。此外,考虑到气候变化、城市化和人类经济活动对尾叶樱桃野生生境和生存带来的不断威胁,开展一定的迁地(ex situ)保护、引种扩繁亦或是跨地域的人工异交计划可以作为重要的补充。总之,在地质事件、自然选择、地理隔离与环境阻力等一系列历史-生态的综合作用下,尾叶樱桃通过种群扩散-隔离-分化事件,逐渐形成当今的生物地理格局。上述研究结果为我国亚热带森林物种的多样性起源、演化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案例,也为今后野生樱属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杜潇[2](2019)在《我国原产栽培山楂及其近缘种的种间关系及起源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楂属(Crataegus L.)是蔷薇科(Rosaceae)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家族,其栽培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属内某些种的植株还具有观赏价值。前人对我国栽培山楂及其近缘种的种间、种内关系有过一些探索,但目前尚无较系统的研究。本研究的试材包括了原产我国所有栽培山楂种四个,及其近缘的三个野生种的49份山楂资源以及分类地位不明的4份山楂资源,首次从形态特性、种间杂交亲和性、分子标记及全基因组分子信息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原产栽培山楂及近缘种的起源和演化关系,并明确了4份未知资源的分类地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山楂属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和果实特性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山楂属植物的叶片裂刻、平均单果重和物候期等性状可以用作山楂种植物的种类划分依据。山楂属植物的叶片有不分裂、浅裂、中裂和深裂几种类型;山楂属植物的物候期有早、中、晚三个类型;山楂属植物的果实有小果、中果、大果三个类型。基于叶片裂刻、平均单果重和物候期的区别,本研究的山楂种包括以下几个类型:不分裂或浅裂叶片中果类型(湖北山楂C.hupehensis)、不分裂或浅裂叶片小果类型(毛山楂C.maximowiczii和辽宁山楂C.sanguineae)、中裂或深裂叶片早熟类型(伏山楂C.brettschneideri)、中裂或深裂叶片晚熟类型(羽裂山楂C.pinnatifida和大果山楂C.pinnatifida.var.major)。2.本研究在6个山楂种各选取一份资源与其他种的山楂种质进行种间杂交,共设计了25个种间杂交组合进行杂交后调查其坐果率和种仁率,平均坐果率为45.5%,平均种仁率为48.9%。种间杂交坐果率和种仁率反映:我国原产的山楂种中,大果树山楂与湖北山楂亲缘关系较近;辽宁山楂与毛山楂的亲缘关系较近;辽宁山楂与羽裂山楂的亲缘关系较远;伏山楂与辽宁山楂的亲缘关系较远。3.除我国原产的53份山楂资源外,选取了3份来自国外的山楂资源作为对比材料进行SSR分析。首次在山楂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了40对多态性好的SSR引物,可以将7个原产我国的山楂种和3个国外的山楂种区分开。基于SSR信息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在相似系数为0.72时,7个山楂种被分成了5组,分别为Ⅰ:云南山楂(C.scabrifolia);Ⅱ:湖北山楂与伏山楂;Ⅲ:大果山楂与部分羽裂山楂;Ⅴ:毛山楂;Ⅳ:辽宁山楂与部分羽裂山楂,这与基于表型特征进行的分组并不完全相同。彰武山里红、关山山楂、软肉3号和软肉4号等四份未知资源在基于SSR信息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位于毛山楂与辽宁山楂构成一分支中,与辽宁山楂亲缘关系较近。4.本研究首先将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应用于山楂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研究中,使用Rsa Ⅰ+Hae Ⅲ酶切方案,得到了平均Q30为91.83%的高质量测序数据。SLAF标签平均测序深度为12.31(?),得到了803,196个SLAF标签和933,450个群体SNP用于山楂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相关分析。基于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本研究认为我国原产的7个山楂种有两条进化路线,第一条是东北地区的辽宁山楂和毛山楂;第二条是西南地区的云南山楂向东北迁移通过我国的中部、东部(山东)、北部(河北)等地到达我国的东北地区分化出羽裂山楂后与东北地区的毛山楂杂交形成了一个新种伏山楂。四份未知资源彰武山里红、关山山楂、软肉3号和软肉5号,基于SSR和SNP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均位于辽宁山楂和毛山楂组成的一大支中,与辽宁山楂形成姊妹系,四份未知资源应该属于两个与辽宁山楂和毛山楂亲缘关系较近的种。
曾慧杰[3](2019)在《忍冬属多种质性状变异与优株选育》文中认为忍冬属物种具有药用、食用和观赏等多种用途。忍冬属植物资源丰富,但其遗传变异研究还不够系统,现有种质存在来源不明、品质混杂等现象,给其种质的保育带来不便。该文以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和初选种质为对象,分析和阐释了种质间形态、花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研究了忍冬属多种质的种群结构与多样性,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忍冬属代表性种质的指纹图谱,还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并构建了其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研究对忍冬属优良种质的保育和开发提供了参考。(1)以湖南、山东、河南及美国地区的29份忍冬属种质为对象,分析了种质间的形态、产量、药用成分等的遗传变异。结果显示,种质间各性状变异显着,为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花蕾性状方面,成熟花蕾棒状期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性状方面,头茬花单株干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药用成分方面,花蕾中绿原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中木犀草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植株不同部位绿原酸含量水平表现为花>叶>茎,木犀草苷含量水平表现为叶>花>茎,绿原酸和木犀草苷含量在花、叶、茎中均呈极显着相关。R型聚类结果显示,花中木犀草苷含量、成熟花蕾棒状期、干花率等是重要的区别性状;Q型聚类结果显示,全部种质分为2大类,第一类群为灰毡毛忍冬,第二类群为其他忍冬种质。(2)基于GBS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 29份忍冬属种质的共859714个有效单核苷酸多态(SNP),并用这些SNP对这些忍冬属种质开展了系统进化树、主成分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种质基本按照地域分布聚集,分为中国北方忍冬,中国南方灰毡毛忍冬和美国观赏忍冬,花蕾颜色和开裂程度是重要的分类性状;明确了初选种质的种属类别。(3)基于ISSR标记技术,构建了 20个代表性忍冬属种质的DNA指纹图谱。PopGen32软件分析显示,20个种质的平均有效等位位点数为1.5437,Nei’s基因多样性为0.3137,Shonnon’s信息指数为0.4702,遗传一致度介于0.4565~1.0000之间;UPGMA聚类在0.735处将20份种质分成灰毡毛忍冬、忍冬和华南忍冬3个类群。(4)以初选种质与多个忍冬属树种的品种为对象,比较了花蕾开裂程度、花蕾棒状期、单株干花重、药用成分等特征,选出了一个优异种质,其具有花蕾不开裂、成熟度一致、花产量和药用成分含量高等特点,性状能稳定保持。该种质采摘期长达13~15 d;3年生树,每公顷种植12450株,可产干花1145.4 kg,比对照’巨花1号’高16.4%;绿原酸含量4.5%,比对照高60.7%。(5)以选育的优异种质为对象,筛选了适宜的继代和生根培养基,建立了组培繁殖技术,增殖系数4.7,生根率96.5%;比较了生根剂种类及浓度、扦插基质和时期等因子对扦插生根的影响,建立了扦插繁殖技术,硬枝扦插生根率92%以上,嫩枝喷雾扦插成活率93.6%以上。肥力管理对忍冬良种的保质栽培有重要影响,N、P2O5、K2O单株施肥量分别在45 g、15 g、24 g以内时,每施1g氮、磷、钾肥分别能增加花蕾产量1.98g、8.21g、4.56g;单株产量与氮、磷、钾的肥力效应方程显示,当N、P2O5、K2O分别施34.9~53.6g、13.1~14.4g、18.5~23.8g时,单株产量为387.0~430.3g;磷肥是产量限制的首要因子,有促进花蕾增长、花蕾壁增厚的作用;磷与绿原酸含量呈正相关,磷和钾的协同作用与木犀草苷含量呈正相关。
张旻桓[4](2019)在《湖南牡丹资源遗传多样性及耐热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Sect.Moutan)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牡丹在长期自然杂交和人工栽培选育下,有十分广泛的生态适应性。湖南省是我国牡丹的自然分布区之一,同时也是国内药用牡丹主要产区之一。目前在湖南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牡丹在栽培种植、园林应用及推广还存在较多问题,湖南牡丹的起源及品种间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本研究在对湖南牡丹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与保存湖南牡丹资源;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开展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测定了牡丹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及喷施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对高温胁迫下牡丹耐热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湖南本土牡丹有30个品种和1个野生种。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原发表的23个品种仅存17个,有6个品种已经遗失或死亡;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了新的变异株系13个。湖南本土牡丹主要特点有:(a)适应高温多湿的环境,是一个较为耐湿热的优秀群体,在长期的栽培历史下产生了一些杂交或变异品种。(b)花型不丰富,以单瓣花型居多,占50.00%;重瓣型中的千层类、台阁类和楼子类分别占16.67%。(c)花色较单一。有4个色系,其中粉色系品种最多,占33.33%;其次是白色系品种,占25.00%;紫色系列品种相对较少,占16.67%;玫红色品种和紫红色品种最少,分别占12.50%。(d)整体花期较早,没有晚花型品种。(2)湖南引种牡丹资源主要有136个品种。它们主要来自6个牡丹主要产区,其中中原牡丹品种最多(82个),其次是日本牡丹品种(32个),然后是江南牡丹品种(13个)、欧美牡丹品种(6个)、鄂西牡丹品种(2个)和西南牡丹品种(1个)。湖南引种牡丹的主要特点有:(a)花色比较丰富,共有9个花色;(b)花型比较全面,基本涵盖牡丹所有花型(9个);(c)花期以中花期为主(41.18%);(d)在湖南适应性最好是江南牡丹品种群,西南牡丹和鄂西牡丹品种群也有较好的表现,中原牡丹品种群适应性表现差异较大。(3)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表明,湖南牡丹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采用14对引物进行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湖南牡丹30个品种和1个野生种样本中均扩增出清晰的谱带(115~379 bp),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多态性;平均等位基因的变化区间为1.286~2.643;Shannon’s指数(I)的分布范围为0.198~0.767;观测杂合度(Ho)变化区间为0.286~0.786,平均值为0.575,期望杂合度(He)变化区间为0.143~0.464,平均值为0.309;固定指数(F)变化区间为-1.000~-0.011,平均值为-0.898;群体内遗传多样性(HS)的变化范围为0.111~0.507,平均值为0.312;总遗传多样性(HT)变化范围为0.354-0.766,平均值为0.580;总群体近交系数(FIT)的变化范围为-0.258~0.724,平均值为0.036;基因流(Nm)范围为0.049-0.556,平均值为0.284;标准遗传分化系数(GsT)变化区间为0.296-0.824,平均值为0.461。(4)初步确定了湖南牡丹的起源和亲缘关系。湖南牡丹属于江南牡丹品种群;湖南野生种杨山牡丹与野生紫斑牡丹、卵叶牡丹、四川牡丹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湖南本土牡丹品种’凤丹’及新发现的变异株系与杨山牡丹、紫斑牡丹、卵叶牡丹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证实这些品种是在长期自然杂交或变异的品种;’粉丹’为早年从中原引种至湖南的品种;湘西的’紫绣球’(湘西古牡丹)为彭州牡丹品种’彭州紫’;湘西的粉色重瓣系列品种与’香丹’单独聚为一类,这一类群与牡丹野生种及所有牡丹品种群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慈利红’与野生卵叶牡丹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有极近的亲缘关系,可做为’慈利红’为湖南野生牡丹证据;’凤丹’与杨山牡丹有共同的遗传背景,为杨山牡丹的栽培品种。(5)运用AHP法构建了湖南牡丹品种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对引种至湖南生长的119个牡丹品种进行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将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分为“生长性状、形质性状、数量性状和开花性状”四个准则层,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耐热性为最大权重的14个指标,并将牡丹品种的适应性评价划分为优、良、中和差4个等级,根据综合评分值得出Ⅰ级品种7个,Ⅱ级品种27个,Ⅲ级品种有70个,Ⅳ级的有15个。综合排名在Ⅰ级和Ⅱ级的品种建议在湖南及江南湿热地区优先选择。(6)探讨了牡丹耐高温机理:通过保持总叶绿素含量相对恒定以确保细胞正常的光合作用、升高MDA含量防止细胞膜过氧化和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以提高细胞保水性的方式来实现的。高温胁迫下’凤丹’(Paeonia ostii ’Fengdan’)的总叶绿素含量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而’香丹’(Paeonia suffruticosa ’Xiangdan’)则先下降后上升;’凤丹’的总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香丹’。MDA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的增加而增大,’凤丹’的MDA含量持续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持续增加趋势,而’香丹’的MDA含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凤丹’的MDA含量始终高于’香丹’。’凤丹’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而持续升高的趋势,而’香丹’开始是呈持续上升趋势,到胁迫后期表现急剧下降;而且,’凤丹’的可溶性糖含量始终较高。综合评价,’凤丹’的耐热性优于’香丹’。根据相关性分析表明,热害指数(HII)、叶绿素(Chl)含量、电解质渗透率(Rec)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这4个指标可作为外源物质诱导牡丹幼苗耐热性的评价指标。(7)喷施外源物质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牡丹的耐热性。喷施100 μmol/L的水杨酸(SA)能够降低牡丹的热害指数(HII)、40 mmol/L氯化钙(aaC12)和40 mg/L脱落酸(ABA)能增加总叶绿素(Chl)含量、提高电解质渗透率(Rec)和增加可溶性蛋白(SP)含量。3种外源物质诱导2个品种牡丹幼苗耐热性的效果均为SA最佳,CaCl2次之,ABA较差;’凤丹’和’香丹’之间没有区别。SA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减少MDA含量,提高SOD活性和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CaCl2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提高SOD活性和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ABA主要通过缓解高温胁迫下Chl的降解,降低Rec,提高SP含量来提高牡丹幼苗的耐热性。
田风华[5](2019)在《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评价及其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蘑(Sarcomyxa edulis)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小菇科Mycenaceae,美味扇菇属Sarcomyxa,是我国东北特色的低温型食药用菌。目前已有人工栽培,该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前景,是我国重要的食药用菌资源。然而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其野生资源不断减少,因而对其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工作亟需加强。目前国内对元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栽培和化学成分提取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在元蘑组学及相关性状,如苦味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元蘑野生和栽培种质资源进行收集、鉴定及评价。基于元蘑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结果,从表型与基因型两方面,利用SSR多态性分子标记和全基因组重测序SNP分子标记对26株在表型、品质、风味、抗病性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合各类型种质的地理分布和栽培特性进行多样性综合评价,旨在对元蘑现有种质资源进行客观评价,并对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资源和参考。通过种质资源收集和评价,本研究发现元蘑各种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苦味差异,这直接影响蘑菇品质和商品价值。为了解元蘑苦味形成的原因,基于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两个遗传距离较远且存在明显苦味差异的菌株,从转录表达和全基因组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元蘑与苦味物质的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变异和表达状况。为今后对元蘑苦味变异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及蛋白互作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持,对食药用菌苦味基因的克隆和无苦味品种的育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元蘑种质资源收集及鉴定:本研究从标本馆及中国东北地区25个采集地共获得野生和栽培标本252份,分离菌株229份。经鉴定,除未分离获得菌丝体菌株和一个分类地位不明确的菌株外,其它228个菌株均为元蘑(Sarcomyxa edulis),初步建立了元蘑种质资源库。在资源收集过程中对元蘑病原也进行了收集,并首次发现Trichoderma pleuroticola是引起元蘑绿霉病的病原菌。2、元蘑种质资源评价:通过记录和评价原基数量、产量、风味、抗病性等11个栽培性状,对元蘑种质资源进行性状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各种质性状差异较大,具有较高的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各种质原基形成数目与其产量并非正相关。获得一株高产、周期短、抗病性强的优质种质T24一份及4份分别以T95、T21、T17、T109为代表的不同性状类型的元蘑种质资源,同时筛选到以T115为代表的苦味菌株4株。3、元蘑基因组分析及分子进化研究:元蘑SE1(HMJAU2016092521)基因组大小为35.65 Mb,共获得41个contigs,N50为1772559 bp,G+C含量为48.31%,注释到9364个蛋白编码基因。元蘑机体内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基因模型较复杂,比对共获得39个次生代谢物基因簇,其中4个属于萜类Terpene基因簇。通过与真菌中33个典型的基因组注释的单拷贝同源蛋白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支持Sarcomyxa属的独立存在,进化上晚于Pleurotus属。4、元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SSR分子标记和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各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筛选出10对多态性较高的SSR引物,各种质间具有较丰富的SSR多态性。两种方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相似,均支持野生型分化程度高于栽培型,且栽培型遗传距离较近,T24野生型种质资源较特殊。经驯化栽培后的元蘑种质与其祖先野生种质间分歧明显。5、元蘑苦味物质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确定MVA途径是元蘑中三萜合成前体物质IPP的主要合成途径。获得了三萜前体合成和骨架化合物合成途径中各环节的重要酶基因,均呈现表达上调,且基因序列存在结构差异,造成大量非同义突变;合成后P450修饰途径中共获得82个呈显着差异表达的P450基因,其中21个参与以β-amyrin为支架结构的三萜合成后的氧化修饰,且发现在具苦味特征的T115菌株中修饰一级产物的基因较多,而修饰二级产物的基因在不具苦味特征的T184菌株中较多;元蘑基因组中存在两个黄瓜苦味素形成第一步基因Bi的同源蛋白编码基因,两基因在具苦味菌株T115中均呈现显着上调表达,且在DNA序列上存在较大的结构变异。上述结果表明元蘑三萜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可能与其苦味物质形成相关,也验证了三萜是元蘑苦味成分之一。该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东北元蘑种质资源库,建立了典型菌株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库,从表型与基因型两方面对元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并首次从组学水平对蘑菇的苦味特性进行研究。其结果为食药用菌的育种、分类、优质栽培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申晴[6](2019)在《海雀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优异耐盐种质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海雀稗是多年生禾本科暖季型草坪草,多生长于沿海地区。它具有耐盐、耐镉、耐干旱等多种优良的抗逆性。然而,对国内的海雀稗资源遗传多样性和耐盐性的研究却报道较少。本研究运用形态标记和SSR标记来分析国内外海雀稗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这些资源进行耐盐性评价,分析耐盐性与植物中Na+、K+含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盐胁迫下海雀稗的离子调节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海雀稗种质资源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海雀稗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研究以9个形态指标对97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雀稗种质资源的形态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均大于20%,其中最大变异为草层高度(69.38%),最小为坪用质量(23.91%),平均为39.16%。所有形态指标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各指标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2、海雀稗种质资源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63对SSR引物共挑选出27对条带清晰可见的引物,有22对引物表现出多态性,然后对144份海雀稗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总共检测出57个等位基因,每个引物2~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引物2.6个。分析海雀稗亲缘关系的遗传变异,发现ESSR3引物的观察杂合度(Ho)、预期杂合度(He)和PIC值都最高,说明引物ESSR3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都把海雀稗材料划分为4类。3、海雀稗种质资源耐盐性研究对3个海雀稗材料通过设置7个Na Cl浓度梯度(0、5、10、15、20、25、30 g/L)进行耐盐浓度的筛选,根据耐盐指标结果分析,最终选取了25g/L Na Cl进行耐盐性评价。利用枯黄率、坪用质量、地上及地下干重为观测指标,对99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耐盐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坪用质量、枯黄率、相对地上干重及相对地下干重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0%,说明供试海雀稗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差异性丰富。然后耐盐指标结合田间坪用质量,筛选出出优异耐盐种质:USA17-17、USA17-18。通过测量盐胁迫下62份不同海雀稗种质资源中的钠钾离子含量,发现盐胁迫后地上和地下Na+浓度均有增加,但K+浓度和K/Na值都下降。根据耐盐指标与离子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维持较高的k+含量,以及较高的地下K/Na,可能是海雀稗耐盐的离子调节机制。
王成龙[7](2018)在《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及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荞麦,属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是一种重要的食药同源作物,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我国西南地区是学界公认的世界荞麦起源中心,拥有丰富的野生荞麦资源。如何全面掌握野生荞麦遗传信息,准确阐述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关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深入挖掘我国丰富的野生荞麦种质资源,也急需开发可用于荞麦属植物新种鉴定及种内亲缘关系研究的高效分子标记。于此同时,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荞麦基因组信息作为数据支撑。然而,荞麦属植物基因资源的缺乏也极大得阻碍了荞麦种间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研究的进程,影响着荞麦分子育种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而制约了野生荞麦优良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叶绿体基因组因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系统进化和遗传资源评价研究的理想材料。充分挖掘我国西南地区丰富的野生荞麦资源,开展对野生金荞麦和螺髻山野荞麦的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全面的比较分析,挖掘潜在分子标记,辅助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和亲缘关系研究,继而应用于野生荞麦资源的准确鉴定与开发利用,将对于荞麦属植物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应用意义,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野生荞麦资源进行考察与统计,结果发现:目前所报道的荞麦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均有分布,但不同种之间的分布范围存在较大差异。野生金荞麦(F.cymosum)、细柄野荞麦(F.gracilipes)和齿翅野荞麦(F.gracilipes var.odontopterum)的分布区域较广,而羌彩野荞(F.qiangcai)、皱叶野荞(F.crispatifolium)及海螺沟野荞麦(F.hailuogouense)的分布区域则较为狭窄,在四川北部、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地区均分布有丰富的野生荞麦种质资源,继而印证了我国西南地区作为世界荞麦起源中心的重要观点。另一方面,通过对野生荞麦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的评价与比较,我们发现野生荞麦在蛋白质、氨基酸及总黄酮含量等方面并不逊色于栽培荞麦,充分证明了野生荞麦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2)对两个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后发现,野生金荞麦和螺髻山野生荞麦的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59320 bp和159265 bp。随后,与已报道的栽培荞麦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螺髻山野荞麦与其他荞麦叶绿体基因组间的差异最大,其与野生金荞麦、甜荞麦和苦荞麦之间检测出的SNP数量达到5940、6260、5992,而野生金荞麦和苦荞麦叶绿体基因组间的差异最小,其SNP数量仅为317;同时,通过计算叶绿体编码基因中的同义替换(dS)和非同义替换(dN)的比值,发现在四个荞麦属植物间多数基因的dN/dS小于1,仅有ndhK、ycf1、rpoC2、rpl20、petL和rpl32的dN/dS比值大于1,说明上述基因在荞麦属植物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正选择;叶绿体基因组不同区域间的边界分析发现,rps19和ndhF处于四个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LSC/IRb和IRb/SSC的边界。在野生金荞麦和苦荞麦叶绿体基因组中,rps15基因在SSC/IRa的边界发生了位移;于此同时,分别在野生金荞麦和螺髻山野荞麦中发现48和61个SSRs位点;对叶绿体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进行检测,分别在野生金荞麦和螺髻山野生荞麦中检测到42和31个重复序列;随后,通过叶绿体基因组比对分析,共发掘出10个荞麦叶绿体基因组高突变区域,分别包括:trnS-trnG、rpoB-rpoC、trnT-psbD、trnT-trnL、rbcL-accD、ycf4-cemA、psbE-petL、ndhF-rpl32、ycf3-trnS以及ndhA内含子区域;结合SNP、基因进化选择、边界分析、SSRs和重复序列检测结果,均证明了野生金荞麦与苦荞麦具有极高的序列相似性,二者的亲缘关系更加密切;最后,基于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信息构建系统进化树,进一步明确了四个荞麦属植物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证明了野生金荞麦与苦荞麦的亲缘关系更近;叶绿体基因组系统进化树展现出螺髻山野荞麦处于一个独特的进化位置,表明野生荞麦物种在进化上与栽培种间具有较大的差别;通过研究,我们首次公布了野生金荞麦和螺髻山野荞麦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信息,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野生荞麦与栽培荞麦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研究结果将对于荞麦属植物的种质鉴定、分子标记辅助的系统进化研究、野生荞麦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以及荞麦遗传育种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3)目前,关于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方面的研究均基于少数基因片段信息,所提供的分子证据还很有限,得出的荞麦属植物种间关系仍不清晰。研究将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而挖掘出的分子标记,并结合形态学知识,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对我国西南地区荞麦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得出的psbE-petL和ndhA内含子区域可以作为区分荞麦栽培种与野生种的理想分子标记;同时,利用matK+psbE-petL和psbE-petL+ndhA两个组合可以更清晰的阐明荞麦属植物的种间关系;综合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果,明确了荞麦属内各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我们认为:荞麦属植物应分为两个大的类群:类群Ⅰ包括栽培甜荞麦(F.esculentum)、苦荞麦(F.tartaricum)及其野生种和野生金荞麦(F.cymosum);类群Ⅱ主要包括荞麦属中其他野生种,包括:线叶野荞麦(F.lineare)、羌彩野荞(F.qiangcai)和皱叶野荞(F.crispatifolium)等野生荞麦。同时,在类群Ⅱ中,丽花野荞麦(F.callianthum)、汶川野荞(F.wenchuanense)和普格野荞麦(F.pugense)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野生荞麦相比较为原始;小野荞麦(F.leptopodum)、金沙野荞麦(F.jinshaense)和线叶野荞麦(F.lineare)的关系较近,三者总是稳定的聚为一支;而F.macrocarpum与细柄野荞(F.gracilipes)、齿翅野荞麦(F.gracilipes var.odontopterum)、皱叶野荞麦间的关系较为密切;红翅野荞(F.gracilipes var.odontopterum-R)、螺髻山野荞麦(F.luojishanense)和羌彩野荞稳定的聚为一支,说明其间的亲缘关系较近。4)本研究以开发适用于荞麦属种间系统进化研究和新种鉴定的分子标记为目的,因而,我们对新发现的荞麦属植物新种——龙肘山野荞麦(F.longzhoushanense)的系统进化地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形态学、核型分析以及结合matK及psbE-petL分子标记,均证明其作为荞麦属植物新种的地位。实现了利用新发掘的荞麦属植物分子标记对新种的准确鉴定,进一步印证了psbE-petL在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及新种鉴定中的潜在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西南地区丰富的荞麦种质资源,通过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利用基因组比较分析结果,发掘了包括psbE-petL和ndhA内含子区域在内的10个荞麦属植物分子标记,并利用trnT-trnL、psbE-petL和ndhA内含子实现了对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关系的探讨及分子标记辅助的新种的鉴定。本研究为野生荞麦资源的系统整理,荞麦属基因资源的充实及荞麦种间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胡思原[8](2018)在《海雀稗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异性评价》文中指出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是禾本科雀稗属多年生暖季型草本植物,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沿海地区,属于沼生植物。海雀稗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有广泛应用,收集保存的资源有数百份,育成品种有数十个。近年来,我们已从海外十余个国家或地区收集和引进了数十份海雀稗种质资源,但目前对这些收集和引进的种质资源尚缺乏系统的鉴定和评价工作。本研究以56份源自12个国家或地区的海雀稗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基于形态学标记法对植物形色、株丛高度、生长量以及物候期等植物学特征进行了评价与鉴定,并依《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国家标准的评价方法对这些材料的抗病性和抗虫性进行了田间评价,旨在为海雀稗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筛选和培育海雀稗新品种(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58份供试材料的叶片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根据叶片长度,可以分为长叶类、中等叶长类和短叶类,材料分别有27份、29份和2份;根据叶片宽度,可以分为宽叶类、中等叶宽类和细叶类,材料分别有8份、24份和26份;根据叶片正面色泽,可以分为极深绿、深绿、黄绿和浅黄绿四类,极深绿材料1份,深绿色材料48份,黄绿色材料8份,浅黄绿色材料1份;根据叶片背面色泽,同样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有43份、5份、9份以及1份;根据叶鞘长度,可以分为长叶鞘类、中等长度叶鞘类和短叶鞘类,分别有8份、48份和2份材料。(2)58份供试材料的茎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根据茎粗,可以分为茎秆粗壮类、茎秆较粗类、茎秆较细类以及茎秆细弱类,分别有3份、5份、29份和21份材料;根据节间长,可以分为长节间类、较长节间类、较短节间类和短节间类,长节间类材料8份,较长节间类材料13份,较短节间类材料30份,短节间类材料7份;根据直立茎色泽,可以分为松绿色类、浅鹅黄色类和红棕色类,分别有29份材料、28份材料以及1份材料;根据匍匐茎色泽,可以分为浅红棕色类、紫红色类和深紫色类,浅红棕色类材料47份,紫红色材料7份,深紫色材料4份,。(3)58份供试材料的扩展速率存在差异。根据四月内的生长量可以分为大量类、中等生长量类和少量类,分别有4份、18份以及36份材料。(4)58份供试材料中仅55份材料开花,他们的花序形态特征存在差异。根据花药色泽可以分为浅黄色、红棕色和紫黑色,浅黄色材料20份,红棕色材料12份,紫黑色材料22份;根据花穗长度,可以分为长花穗类、中等长度类和短花穗类,分别有12份、25份和18份材料;根据花穗宽度,可以分为宽穗类、中等宽度花穗类以及窄穗类,分别有9份、37份和9份;根据花梗长度可以分为长花梗类、较长花梗类,较短花梗类和短花梗类,长花梗类材料1份,较长花梗类材料34份,较短花梗材料16份,短花梗类材料2份;根据花梗直径,可以分为粗壮类、中等粗度类和细弱类,分别有3份、13份以及37份;根据穗下节长度,可以分为长穗下节类、较长穗下节类、较短穗下节类和短穗下节类,分别有2份、33份、16份和4份材料;根据穗下节直径,可以分为穗下节粗壮类、中等粗度类和穗下节细弱类,各自有6份材料、24份材料以及25份材料。(5)58份供试材料的株高存在差异。根据叶丛高度,可以分为高株类、中等株高类和矮株类,高株类材料5份,中等株高类材料33份,矮株类材料20份。(6)58份供试材料的病虫害抗性存在差异。根据病害抗性评分,可以分为高抗类、中抗类和低感类,高抗材料19份,评分8以上,中抗材料32份,评分6-7,低感材料7份,评分4-5;根据虫害抗性评分,可以分为高抗类、中抗类和低感类,高抗材料29份,评分8以上,中抗材料25份,评分6-7,低感材料4份,评分4-5。(7)58份供试材料的绿期存在差异。‘Manilagrass’和‘Tifway’绿期最长,为255 d至275 d,647895、647914以及‘Adalayd’等45份材料绿期长度居中,为235 d 至 255 d,647916、647918 以及 647923 等 11 份材料绿期最短,为 215 d 至 235 d。(8)56个海雀稗13个数量性状中,叶丛高度、节间长、叶宽及茎周长等在第一主成分中信息负荷量最大,是造成不同海雀稗材料数量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
徐兴兴[9](2018)在《矮牡丹的遗传多样性及栽培牡丹起源研究》文中认为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其中矮牡丹(Paeonia jishanensis)是牡丹组中珍贵的种质资源。中国不仅是野生牡丹的原产地,也是牡丹栽培品种的起源和发展中心,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目前,针对矮牡丹的遗传多样性等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关于栽培牡丹的驯化起源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因此本研究利用核SSR分子标记和叶绿体基因组间隔区序列分析了矮牡丹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并结合MaxEnt生态学模型对其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从而对矮牡丹引种及野生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采用核SSR及cpDNA分子标记深入研究牡丹栽培品种和野生种间遗传演化关系,为揭示栽培牡丹起源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学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SR遗传多样性与居群遗传结构采用21对多态性高的EST-SSR引物,对选取的10个矮牡丹野生居群共236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矮牡丹在细胞核上维持着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HE=0.340),其不同居群间存在着显着的遗传分化(GST=0.327;FST=0.335)。综合Structure分析、主成分分析PCoA和邻接法NJ等分析,将矮牡丹划分为与地理起源相关的四个组:陕西北部组,山西稷山组,陕西、河南和山西交界组,河南济源组。Mantel test(r=0.873,P<0.0001)揭示地理隔离阻碍了矮牡丹居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形成了居群间较大的遗传分化。2.cpDNA遗传多样性及谱系地理结构采用3个叶绿体非编码区accD-psaI,psbE-petL和petB-petD片段对10个矮牡丹居群共99个个体进行了检测。联合片段共检测出10个变异位点和3种单倍型。矮牡丹在物种水平上的单倍型遗传多样性(Hd)为0.473,核苷酸多样性(π)为2.56x10-3,表明矮牡丹在cpDNA水平上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基于单倍型谱系图和系统发育树将矮牡丹划分为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以北与陕西北部野生居群的北部组和分布在陕西省中东部的南部组。AMOVA分析显示,矮牡丹10个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993,说明矮牡丹cpDNA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居群间(FST=0.993),居群内部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很小。IBD分析表明矮牡丹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呈显着正相关(r=0.464,P<0.05),由于地理隔离,居群间的基因流较小,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基于BEAST软件推算矮牡丹的北部组与南部组分化的时间约为0.188Mya,失配分布分析显示北部组居群发生过群体扩张。3.基于MaxEnt生态学模型对矮牡丹潜在适宜区进行预测将12个环境因子和21个矮牡丹地理分布数据通过MaxEnt模型预测矮牡丹在当代和未来2070年的适宜引种区分布范围和面积。依据选取的12个环境因子影响矮牡丹潜在分布的贡献率推测紫外线、年平均降水量和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是影响矮牡丹分布的最主要因子。矮牡丹最适宜生长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秦巴山区及陕甘黄土高原地区,至2170年,矮牡丹在潜在适生区总面积缩小,并将有向北部和西部地区迁移的趋势。4.栽培牡丹驯化起源综合34对核SSR分子标记和3条叶绿体间隔区片段(accD-psaI,psbE-petL和petB-petD),对本研究选取的栽培牡丹和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演化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栽培牡丹遗传多样性呈中等水平(Ho=0.632;HE=0.612),说明牡丹在驯化过程中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同时推测杨山牡丹、紫斑牡丹和卵叶牡丹可能是栽培牡丹最主要的祖先种;并揭示了栽培牡丹最可能的驯化历史:即栽培牡丹最初可能是通过将杨山牡丹野生种直接驯化后,再与紫斑牡丹、卵叶牡丹等野生种自然杂交形成的。
罗瑛[10](2017)在《钝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钝叶草属(Stenotaphrum Trin.)植物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草类之一,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钝叶草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本试验利用国内外收集的91份钝叶草属植物作为试验材料,从形态学性状、DNA分子标记、细胞学倍性鉴定、抗性评价及牧饲用营养价值评价等方面多层次地分析钝叶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旨在探明钝叶草种质资源之间的遗传关系,筛选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为钝叶草优良品种选育及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钝叶草种质的形态学性状具有较大的变异,匍匐茎叶长、直立枝叶宽、直立枝叶长、匍匐茎节间长、营养枝高、生殖枝高、花序密度和坪用质量的变异都达到20%以上,匍匐茎叶宽、叶色和匍匐茎节间直径的变异也大于10%。各个形态学指标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大部分指标均达到显着(P<0.05)或极显着差异(P<0.01),如钝叶草草层越高,营养枝越高,匍匐茎愈不发达;叶片越长,节间越粗,而叶色越浅。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可分为三大类。钝叶草营养繁殖特征特性存在显着差异(P<0.05)。供试材料的水平扩展系数、水平生长速率和垂直生长速率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变异系数在31.95%-119.73%之间,平均为64.49%;相关指标间水平扩展系数与水平生长速率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1);根据营养繁殖特征进行聚类,大致分为三大类:即匍匐茎快速繁殖型、中间型和匍匐茎慢速繁殖型。钝叶草生殖器官繁殖特性相关指标间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6.67-40.00%之间,平均变异系数达22.04%;大部分指标间存在着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的相关性。41份钝叶草材料被分为三大类,其中S1、S10、S9和S26等4份材料生殖枝高、花序较长、单支小穗数较多的特性,具有培育优良种子型生产潜力。(2)运用SRAP和ISSR标记对84份钝叶草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SRAP标记产生的多态性条带为267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7.8%,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25-0.91,平均为0.6,H平均为0.38,I平均为0.55;ISSR标记产生的多态性条带为527条,多态性比率为100%,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5-0.88,平均为0.61,H平均为0.38,I平均为0.56。首次基于RAD-seq技术,用57份钝叶草种质资源开发SNP标记,其中对49份森特钝叶草(S.secundatum)共开发出1280873个SNP位点;8份普通钝叶草(S.helferi)共开发出398155个SNP位点。三种标记均能产生丰富的多样性条带,最高的是SNP标记,其次为ISSR标记,SRAP标记产生的多样性条带最少。依据SRAP、ISSR和SNP标记结果的聚类划分的类群,与供试材料的地理来源及物种也有一定关系。(3)在70%遮阴下对钝叶草种质资源进行筛选,获得极端种质为S23(耐阴)和S12(不耐阴)。通过测定钝叶草材料的水分利用效率,筛选出抗旱性最好的为S44,其次为S32、S11、S15和S19;抗旱性最差的为S21,其次为S22和S39。在185m M(Na Cl)的条件下,筛选出耐盐性最好的为S49,其次为S5、S37、S47和S22;耐盐性最弱的是S36,其次为S35、S17、S19和S57。(4)根据流式细胞术鉴定出钝叶草的倍性非常丰富,包含了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五倍体、六倍体、七倍体和八倍体。(5)筛选出高营养型材料22份,可作为饲用型牧草新品系的选育材料。(6)利用SRAP标记成功构建了6份优异品系和4份品种的DNA指纹图谱。(7)利用SNP标记与4个形态性状(匍匐茎节间长、直立营养枝高、直立枝叶长和直立枝叶宽)进行关联分析,森特钝叶草中共检测到41个SNP位点与形态显着相关(P≤10-5),普通钝叶草中未检测到与形态显着相关的SNP位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 樱属种质资与分类学研究进展 |
| 1.1.1 国内外樱属种质资源简介 |
| 1.1.2 樱属分类观点的发展与挑战 |
| 1.2 尾叶樱桃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 1.2.1 尾叶樱桃的资源概况与分布格局 |
| 1.2.2 尾叶樱桃的人工繁育技术 |
| 1.2.3 尾叶樱桃的其它综合利用价值 |
| 1.3 应用分子标记技术的樱属植物研究进展 |
| 1.3.1 樱属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评估 |
| 1.3.2 樱属亲缘关系、系统进化与分类研究 |
| 1.3.3 小结与讨论 |
| 1.4 亲缘地理学的研究概述 |
| 1.4.1 亲缘地理学的概念 |
| 1.4.2 相关理论、标记手段与研究方法 |
| 1.4.3 亲缘地理学在我国森林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 1.4.4 樱属亲缘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
| 1.5 植物表型变异研究进展 |
| 1.6 生态位模型研究进展 |
| 1.7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及解决思路 |
| 1.7.1 尾叶樱桃研究存在的问题 |
| 1.7.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7.3 技术路线示意图 |
| 第二章 基于标本与文献考证的尾叶樱桃分类学研究 |
| 2.1 尾叶樱桃分类史回顾 |
| 2.1.1 国外分类简史 |
| 2.1.2 模式标本海外分布 |
| 2.1.3 国内分类简史 |
| 2.2 分类学处理 |
| 2.2.1 尾叶樱桃后选模式标本指定 |
| 2.2.2 叶樱桃种系的分种检索表 |
| 第三章 基于叶绿体DNA序列的尾叶樱桃系统发育研究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材料来源与获取 |
| 3.1.2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与PCR扩增 |
| 3.1.3 序列处理分析 |
| 3.1.4 叶绿体RNA二级结构预测与自由能估算 |
| 3.2 研究结果 |
| 3.2.1 PCR结果与序列特征 |
| 3.2.2 单倍型分布与中介邻接网络图 |
| 3.2.3 系统发育关系的比较和分析 |
| 3.2.4 同源序列RNA二级结构模型预测与比较 |
| 第四章 基于叶表型性状的尾叶樱桃8个种群变异研究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1.1 气象和地理资料收集 |
| 4.1.2 材料来源与样品处理 |
| 4.1.3 叶表型性状的选取与测量 |
| 4.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4.2 研究结果 |
| 4.2.1 叶表型性状变异特征 |
| 4.2.2 叶表型变异来源及种群间性状分化 |
| 4.2.3 叶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 4.2.4 叶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 |
| 4.2.5 基于叶表型性状和地理气候因子的主坐标分析与聚类分析 |
| 第五章 基于核DNA序列的尾叶樱桃亲缘地理学研究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材料来源与获取 |
| 5.1.2 试剂与仪器 |
| 5.1.3 实验方法 |
|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基于nrITS序列变异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 5.2.2 核糖体分型网状分支与系统发育重建(Network和 N-J树分析) |
| 5.2.3 基因流与分子变异的空间格局分析(Heatmap、SAMOVA与空间差值分析) |
| 5.2.4 种群分化与地理隔离分析(AMOVA、Mental和 Barrier分析) |
| 5.2.5 种群历史动态检测(MDS和 Neutrality test分析) |
| 5.2.6 物种分歧时间估算(BEAST分析) |
| 5.2.7 古今气候重建与比较(Max Ent分析) |
| 5.2.8 祖先分布区重建(RASP分析) |
| 第六章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尾叶樱桃现代地理分布模拟 |
| 6.1 材料和方法 |
| 6.1.1 分布数据获取及地图绘制 |
| 6.1.2 气候数据来源 |
| 6.1.3 地图资料来源 |
| 6.1.4 模型操作与精度检验 |
| 6.1.5 主导气候因子筛选和处理 |
| 6.2 研究结果 |
| 6.2.1 模型运行的评价 |
| 6.2.2 尾叶樱桃当代潜在分布区的模拟 |
| 6.2.3 主导气候因子的筛选以及适宜分布范围 |
| 6.2.4 最大限制因子的分析及其环境解释 |
| 6.2.5 亚热带其它物种的生态位需求比较 |
| 第七章 分析与讨论 |
| 7.1 尾叶樱桃种系的分类地位与相关异名的处理 |
| 7.1.1 长柱尾叶樱桃的种下分类地位 |
| 7.1.2 磐安樱桃与浙闽樱桃的分类地位 |
| 7.1.3 短筒樱桃的分类地位 |
| 7.2 尾叶樱桃叶表型的地理变异分析 |
| 7.2.1 尾叶樱桃叶表型变异的多样性 |
| 7.2.2 尾叶樱桃叶表型变异的来源与分化程度 |
| 7.2.3 尾叶樱桃叶表型性状对地理、气候因子的响应 |
| 7.2.4 尾叶樱桃叶表型性状变异的适应性机制 |
| 7.3 尾叶樱桃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化 |
| 7.4 尾叶樱桃冰期避难所及谱系时空演化的模式推论 |
| 7.5 尾叶樱桃潜在分布的生态适应性机制 |
| 7.5.1 模型评估与解释 |
| 7.5.2 分布格局的气候评估 |
| 7.5.3 我国亚热带植物生态位可塑性 |
| 7.6 尾叶樱桃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策略的指定 |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未来展望 |
| 8.2.1 选用新型的标记手段和数据处理方法 |
| 8.2.2 采用多维生态位定量分析 |
| 8.2.3 继续开展樱属核心种质资源的搜集与研究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
| 参考文献 |
| 附件1 广义李属下的樱属及其近缘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
| 附件2 供尾叶樱桃预实验的DNA条码筛选与PCR体系 |
| 附件3 尾叶樱桃种群间的基因流与遗传分化 |
| 附件4 尾叶樱桃地理分布的气候评价指标 |
| 附件5 尾叶樱桃野生种群生境现状 |
| 附件6 尾叶樱桃采集的标本部分扫描 |
| 附件7 个人简介 |
| 附件8 导师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山楂属植物的起源演化研究进展 |
| 1.2 山楂属植物的种类划分研究进展 |
| 1.3 我国山楂属植物的分布及种间关系研究进展 |
| 1.4 果树种间关系及起源演化研究常用方法 |
| 1.4.1 形态学 |
| 1.4.2 核型分析 |
| 1.4.3 孢粉学 |
| 1.4.4 远缘杂交亲和性 |
| 1.4.5 分子遗传技术 |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山楂属植物的植物学、生物学、果实特性比较及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植物学特征调查 |
| 2.2.2 生物学特性调查 |
| 2.2.3 果实性状调查 |
| 2.2.4 数据分析 |
| 2.2.5 杂交组合设计 |
| 2.2.6 花粉采集 |
| 2.2.7 花朵去雄和套袋 |
| 2.2.8 授粉 |
| 2.2.9 坐果率和种仁率调查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植物学特征比较 |
| 2.3.2 生物学特性比较 |
| 2.3.3 果实性状比较 |
| 2.3.4 山楂属植物的表型和生物学特性相似性分析 |
| 2.3.5 山楂属植物表型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 2.3.6 山楂属植物种间杂交坐果率 |
| 2.3.7 山楂属植物种间杂交种仁率 |
| 2.4 讨论 |
| 2.4.1 山楂属植物植物学、生物学及果实特性分析 |
| 2.4.2 山楂属植物种间杂交种仁率 |
| 2.4.3 山楂属植物种间杂交亲和性与种间关系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SSR分子标记研究山楂属植物种间关系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DNA提取 |
| 3.1.3 SSR引物设计及合成 |
| 3.1.4 SSR引物筛选 |
| 3.1.5 SSR引物退火温度筛选 |
| 3.1.6 PCR扩增及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 3.1.7 SSR条带读取及数据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DNA质量检测 |
| 3.2.2 多态性SSR引物筛选及退火温度筛选 |
| 3.2.3 基于SSR标记的山楂属植物种间关系分析 |
| 3.3 讨论 |
| 3.4 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研究山楂属植物种间关系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酶切方案设计 |
| 4.1.3 酶切建库测序 |
| 4.1.4 测序数据统计与评估 |
| 4.1.5 SLAF标签及SNP开发 |
| 4.1.6 生物学信息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酶切方案评估 |
| 4.2.2 测序数据质量值分布检查 |
| 4.2.3 碱基分布检查 |
| 4.2.4 测序数据产生和质量统计 |
| 4.2.5 SLAF标签与SNP信息统计 |
| 4.2.6 山楂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 |
| 4.2.7 山楂属植物遗传结构分析 |
| 4.2.8 主成分分析 |
| 4.2.9 山楂属植物种间基因流分析 |
| 4.2.10 山楂属植物种间分化时间估算 |
| 4.3 讨论 |
| 4.3.1 我国原产山楂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分析 |
| 4.3.2 山楂属植物的进化与地质事件 |
| 4.3.3 我国原产栽培山楂的起源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
| 5.1 结论 |
| 5.2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附表 |
| 致谢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引言 |
| 1 文献综述 |
| 1.1 忍冬属种质资源概况 |
| 1.1.1 生物学特性 |
| 1.1.2 资源分布 |
| 1.1.3 利用价值 |
| 1.2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性状变异研究 |
| 1.2.1 形态学变异研究 |
| 1.2.2 细胞学变异研究 |
| 1.2.3 生理生化变异研究 |
| 1.2.4 分子标记研究 |
| 1.3 忍冬等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
| 1.3.1 木本药用植物育种研究 |
| 1.3.2 忍冬属种质育种研究 |
| 1.3.3 育种的对策 |
| 1.4 忍冬属种质繁殖技术研究 |
| 1.4.1 忍冬属种质组织培养研究 |
| 1.4.2 忍冬属种质扦插繁殖研究 |
| 1.5 忍冬良种保质栽培研究 |
| 1.5.1 肥力管理对忍冬生长的影响 |
| 1.5.2 肥力管理对忍冬质量的影响 |
| 1.5.3 氮磷钾配方施肥研究 |
|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内容 |
| 1.6.2 技术路线 |
| 2 忍冬属多种质的性状遗传变异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植物材料 |
| 2.1.2 试剂与耗材 |
| 2.1.3 仪器与设备 |
| 2.1.4 观测性状指标 |
| 2.1.5 数据分析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表型性状变异 |
| 2.2.2 产量性状变异 |
| 2.2.3 药用成分含量变异 |
| 2.2.4 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 2.2.5 主成分分析 |
| 2.2.6 聚类分析 |
| 2.3 小结 |
| 3 忍冬属多种质的亲缘关系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植物材料 |
| 3.1.2 试验试剂 |
| 3.1.3 仪器设备 |
| 3.1.4 基因组DNA提取 |
| 3.1.5 GBS文库构建与测序 |
| 3.1.6 测序数据统计 |
| 3.1.7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 3.1.8 酶切数据统计 |
| 3.1.9 酶聚类检测SNP |
| 3.1.10 忍冬属群体遗传亲缘关系分析 |
| 3.1.11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 3.2.2 基因组DNA酶切结果 |
| 3.2.3 测序数据统计 |
| 3.2.4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 3.2.5 酶切数据统计 |
| 3.2.6 忍冬属群体SNP杂合度分析 |
| 3.2.7 忍冬属群体亲缘关系分析 |
| 3.3 小结 |
| 4 忍冬属多种质的DNA指纹图谱构建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植物材料 |
| 4.1.2 试验引物 |
| 4.1.3 试验试剂 |
| 4.1.4 试验仪器 |
| 4.1.5 忍冬属种质基因组DNA提取 |
| 4.1.6 忍冬属种质ISSR反应体系建立 |
| 4.1.7 忍冬属种质ISSR-PCR退火温度 |
| 4.1.8 忍冬属种质ISSR引物筛选 |
| 4.1.9 忍冬属种质ISSR扩增 |
| 4.1.10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DNA提取结果 |
| 4.2.2 引物筛选 |
| 4.2.3 引物退火温度选择 |
| 4.2.4 多态性分析 |
| 4.2.5 遗传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
| 4.2.6 DNA指纹图谱构建 |
| 4.3 小结 |
| 5 忍冬属种质的优株选育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1.1 植物材料 |
| 5.1.2 试验试剂 |
| 5.1.3 试验仪器 |
| 5.1.4 '优株'选择 |
| 5.1.5 '优株'植物学性状鉴定 |
| 5.1.6 '优株'植物学性状稳定性观测 |
| 5.1.7 '优株'品种比较试验 |
| 5.1.8 采样与观测 |
| 5.1.9 数据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选育 |
| 5.2.2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评价 |
| 5.2.3 忍冬属种质优株的生长适应性 |
| 5.3 小结 |
| 6 忍冬属优良种质繁育与保质栽培技术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植物材料 |
| 6.1.2 试剂与肥料 |
| 6.1.3 仪器设备 |
| 6.1.4 试验地点 |
| 6.1.5 组培试验设计 |
| 6.1.6 扦插试验设计 |
| 6.1.7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
| 6.1.8 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试验 |
| 6.1.9 数据分析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忍冬优良种质组培试验分析 |
| 6.2.2 忍冬优良种质扦插试验分析 |
| 6.2.3 无性繁殖苗木的性状差异性分析 |
| 6.2.4 忍冬优良种质维持的肥力管理 |
| 6.3 小结 |
| 7 结论与讨论 |
| 7.1 结论 |
| 7.2 讨论 |
| 7.3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牡丹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 1.1.1 野生牡丹种质资源 |
| 1.1.2 栽培牡丹种质资源 |
| 1.1.3 湖南牡丹研究现状 |
| 1.1.4 观赏植物资源的评价方法 |
| 1.1.5 存在的问题 |
| 1.2 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
| 1.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 1.2.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 1.2.3 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
| 1.2.4 存在的问题 |
| 1.3 牡丹耐热性研究现状 |
| 1.3.1 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3.2 牡丹耐热性研究进展 |
| 1.3.3 热害的鉴定指标及方法 |
| 1.3.4 提高植物耐热性的途径和方法 |
| 1.3.5 存在的问题 |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5 技术路线 |
| 2 湖南牡丹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 |
| 2.1 湖南牡丹品种资源调查与收集 |
| 2.1.1 调查与引种地点 |
| 2.1.2 调查与收集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湖南本土牡丹资源 |
| 2.2.2 湖南省引种其他地区牡丹品种资源 |
| 2.2.3 湖南牡丹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 2.3 讨论 |
| 2.3.1 湖南牡丹的品种类型及园林应用 |
| 2.3.2 湖南牡丹生长节律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
| 2.3.3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及引种适宜区域分析 |
| 2.3.4 湖南牡丹引种栽培中的问题 |
| 2.3.5 湖南牡丹资源的利用 |
| 3 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1.3 提取基因组DNA及检测 |
| 3.1.4 SSR标记引物及PCR扩增 |
| 3.1.5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
| 3.2.2 引物筛选 |
| 3.2.3 湖南牡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3.2.4 湖南牡丹的遗传结构分析 |
| 3.3 讨论 |
| 3.3.1 湖南牡丹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评价 |
| 3.3.2 驯化对湖南牡丹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影响 |
| 3.3.3 湖南牡丹与不同来源品种(种)的遗传关系 |
| 3.3.4 湖南牡丹可能的起源 |
| 4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材料 |
| 4.1.2 研究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评价指标的确定 |
| 4.2.2 评价系统指标框架的确定 |
| 4.2.3 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
| 4.2.4 湖南牡丹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 |
| 4.2.5 湖南牡丹的综合评价值 |
| 4.2.6 湖南牡丹品种等级的划分 |
| 4.3 讨论 |
| 4.3.1 评价指标的筛选 |
| 4.3.2 综合评价值的结果 |
| 4.3.3 评价方法 |
| 5 湖南牡丹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方法 |
| 5.1.3 指标测定 |
| 5.1.4 数据分析处理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热害指数的影响 |
| 5.2.2 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干重的比较 |
| 5.2.3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5.2.4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
| 5.2.5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
| 5.2.6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SOD活性的影响 |
| 5.2.7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 5.2.8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 5.2.9 高温胁迫对牡丹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 5.2.10 各项指标的耐热系数及相关分析 |
| 5.2.11 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 5.3 讨论 |
| 5.3.1 牡丹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理 |
| 5.3.2 牡丹耐热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 |
| 6 喷施外源物质对提高牡丹耐热性的影响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2 试验方法 |
| 6.1.3 指标测定 |
| 6.1.4 数据分析处理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不同浓度外源物质对牡丹幼苗耐热性的影响 |
| 6.2.2 外源物质最适浓度对高温胁迫下牡丹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
| 6.2.3 喷施最适浓度外源物质下牡丹幼苗耐热性的综合评价 |
| 6.3 讨论 |
| 6.3.1 喷施三种外源物质对牡丹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 6.3.2 三种外源物质喷施对高温胁迫下牡丹耐热性的诱导 |
| 7 结论与讨论 |
| 7.1 结论 |
| 7.2 论文创新点 |
| 7.3 讨论与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
| 附录D |
| 附录E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国内外元蘑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 1.2 食用菌栽培病害研究 |
| 1.3 基因组学研究 |
| 1.4 遗传多样性研究 |
| 1.5 转录组学研究 |
| 1.6 苦味物质研究 |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元蘑种质资源收集及鉴定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元蘑种质资源评价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元蘑基因组分析及其分子进化研究 |
| 4.1 材料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元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3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元蘑苦味物质三萜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研究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1 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食药用菌物种名录 |
| 附图2.1 野生元蘑生境图片 |
| 附表2-1 栽培数据整理 |
| 附表3-1 元蘑菌株抗病性评价列表 |
| 附表4-1 选择的已发表基因组 |
| 附表4-2 元蘑CYPs基因家族 |
| 附表4-3 不同真菌中CAZymes家族基因的分布 |
| 附表4-4 参与元蘑次生代谢的假定基因和基因簇 |
| 附表4-5 元蘑多糖生物合成的假定基因 |
| 附表5-1 多样性分析选择菌株 |
| 附表5-2 各菌株的SNP检测及注释结果 |
| 附表5-3 各菌株的InDel检测及注释结果 |
| 附表5-4 各菌株的SV检测及注释结果 |
| 附表5-5 各菌株的CNV检测及注释结果 |
| 附表6-1三萜合成中与P450 修饰相关基因列表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海雀稗概况 |
| 1.2 海雀稗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 1.2.1 海雀稗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
| 1.2.2 海雀稗种质资源的坪用价值评价 |
| 1.2.3 海雀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
| 1.2.4 海雀稗种质资源耐盐性研究进展 |
| 1.2.5 海雀稗品种选育及应用 |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3.1 海雀稗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研究 |
| 1.3.2 海雀稗种质资源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 1.3.3 海雀稗种质资源耐盐性研究 |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5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供试材料 |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2.2.1 主要试剂 |
| 2.2.2 主要仪器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海雀稗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 |
| 2.3.2 海雀稗种质资源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2.3.3 海雀稗种质资源耐盐鉴定与评价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海雀稗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 |
| 3.1.1 海雀稗种质资源形态差异分析 |
| 3.1.2 海雀稗种质资源各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 3.2 海雀稗种质资源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
| 3.2.1 SSR标记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
| 3.2.2 遗传多样性 |
| 3.2.3 聚类分析 |
| 3.2.4 主成分分析 |
| 3.3 海雀稗种质资源优异耐盐种质筛选 |
| 3.3.1 海雀稗耐盐体系优化 |
| 3.3.2 海雀稗种质资源耐盐性评价 |
| 3.3.3 优异耐盐种质筛选 |
| 3.4 盐胁迫后钠钾离子含量的变化 |
| 3.5 耐盐指标与离子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
| 4 讨论 |
| 4.1 海雀稗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分析 |
| 4.2 海雀稗种质资源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 4.3 海雀稗种质资源耐盐性研究 |
| 4.4 耐盐指标与离子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项目资助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rtact |
| 英文缩略表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荞麦属植物概述 |
| 1.1.1 荞麦属植物生物学特征 |
| 1.1.2 荞麦属植物营养特征 |
| 1.1.3 荞麦属植物药用价值 |
| 1.1.4 荞麦属植物其他应用价值 |
| 1.2 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 |
| 1.2.1 荞麦属分类地位及种类 |
| 1.2.2 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 |
| 1.2.3 荞麦属植物资源及分布 |
| 1.3 叶绿体基因组概述 |
| 1.3.1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与功能 |
| 1.3.2 叶绿体基因组应用于系统进化研究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1 研究目的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拟解决关键问题 |
| 第2章 西南地区野生荞麦资源调查与收集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西南地区野生荞麦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 |
| 2.2.2 世界荞麦资源的统计与整理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西南地区野生荞麦种质资源考察与收集 |
| 2.3.2 西南地区野生荞麦种质资源评价及鉴定 |
| 2.3.3 世界荞麦资源的统计与整理 |
| 2.4 讨论 |
| 第3章 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分析 |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3.1.1 植物材料 |
| 3.1.2 仪器与试剂 |
| 3.1.3 分析软件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测序材料形态学分析 |
| 3.2.2 基因组DNA提取、测序和序列组装 |
| 3.2.3 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注释 |
| 3.2.4 荞麦叶绿体基因组SSRs多态性分析 |
| 3.2.5 荞麦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
| 3.2.6 荞麦叶绿体基因组SNP突变检测及边界分析 |
| 3.2.7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高突变区分析 |
| 3.2.8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信息的系统进化分析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荞麦属植物形态学比较分析 |
| 3.3.2 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特征 |
| 3.3.3 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结构 |
| 3.3.4 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注释 |
| 3.3.5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SNP突变检测 |
| 3.3.6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选择压力分析 |
| 3.3.7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边界分析 |
| 3.3.8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SSRs多态性分析 |
| 3.3.9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
| 3.3.10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高突变区域分析 |
| 3.3.11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信息的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分析 |
| 3.4 讨论 |
| 3.4.1 形态学差异分析 |
| 3.4.2 荞麦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与比较分析 |
| 3.4.3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信息的系统进化关系重构 |
| 第4章 西南地区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 |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4.1.1 植物材料 |
| 4.1.2 仪器与试剂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形态学分析 |
| 4.2.2 分子标记 |
| 4.2.3 基因组DNA提取及PCR扩增 |
| 4.2.4 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分析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基于野生荞麦形态特征的PCA分析 |
| 4.3.2 基于分子标记的系统进化分析 |
| 4.4 讨论 |
| 第5章 基于分子标记的荞麦属新种的发现 |
|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5.1.1 植物材料 |
| 5.1.2 仪器与试剂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核型分析 |
| 5.2.2 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 5.3 实验结果 |
| 5.3.1 形态学描述 |
| 5.3.2 核型分析 |
| 5.3.3 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 5.4 讨论 |
| 第6章 结论、创新及展望 |
| 6.1 结论 |
| 6.1.1 西南地区野生荞麦资源调查与收集 |
| 6.1.2 野生荞麦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分析 |
| 6.1.3 西南地区荞麦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 |
| 6.1.4 基于分子标记的荞麦属新种的发现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文献综述 |
| 1.1 国外海雀稗种质资源培育与利用 |
| 1.2 我国海雀稗种质资源引种栽培研究 |
| 1.3 海雀稗种质资源形态学特异性评价方法 |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设计 |
| 2.3 观测指标与方法 |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海雀稗的叶形态特征 |
| 3.2 海雀稗的茎形态特征 |
| 3.3 海雀稗的花序特征 |
| 3.4 海雀稗的叶丛高度 |
| 3.5 海雀稗的抗病性 |
| 3.6 海雀稗的抗虫性 |
| 3.7 海雀稗的物候期 |
| 3.8 海雀稗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 4 讨论 |
| 4.1 植物学特征分析 |
| 4.2 物候期及抗性的分析 |
| 4.3 关于分析中指标的选取 |
| 4.4 关于海雀稗形态特征潜在价值分析 |
| 5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遗传多样性简介及检测方法 |
| 1.1.1 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
| 1.1.2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
| 1.2 牡丹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 1.2.1 芍药属牡丹组分类研究进展 |
| 1.2.2 牡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 1.3 矮牡丹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 |
| 1.3.1 矮牡丹的生物学特性 |
| 1.3.2 矮牡丹研究现状 |
| 1.4 栽培牡丹起源的研究进展 |
| 1.4.1 栽培牡丹起源的时间和地点 |
| 1.4.2 栽培牡丹的野生祖先种 |
| 1.4.3 栽培牡丹起源研究存在的问题 |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 2 矮牡丹野外调查取样 |
| 2.1 野外调查取样方法 |
| 2.2 野外调查取样结果 |
| 2.2.1 野外居群采集结果 |
| 2.2.2 矮牡丹的生物学特性 |
| 2.2.3 野外取样居群的生境特点 |
| 2.2.4 资源状况分析 |
| 2.3 小结 |
| 3 基于SSR的矮牡丹遗传多样性研究 |
| 3.1 试验材料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牡丹基因组DNA的提取 |
| 3.2.2 引物筛选 |
| 3.2.3 PCR扩增 |
| 3.2.4 SSR数据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 3.3.2 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 3.3.3 SSR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
| 3.3.4 矮牡丹居群间遗传分化 |
| 3.3.5 Isolation-by-distance(IBD)效应分析 |
| 3.3.6 隔离障碍分析 |
| 3.3.7 瓶颈效应检测 |
| 3.4 讨论 |
| 3.4.1 矮牡丹居群遗传多样性 |
| 3.4.2 矮牡丹居群遗传结构 |
| 3.4.3 矮牡丹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启示 |
| 3.5 小结 |
| 4 基于叶绿体DNA的居群遗传多样性与谱系结构研究 |
| 4.1 试验材料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牡丹基因组DNA提取 |
| 4.2.2 引物筛选 |
| 4.2.3 PCR扩增及测序 |
| 4.2.4 cpDNA数据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叶绿体DNA序列特征 |
| 4.3.2 cpDNA居群遗传多样性 |
| 4.3.3 cpDNA单倍型谱系分析 |
| 4.3.4 cpDNA居群遗传结构 |
| 4.3.5 居群历史分析 |
| 4.3.6 单倍型分化时间 |
| 4.4 讨论 |
| 4.4.1 cpDNA遗传多样性 |
| 4.4.2 cpDNA遗传结构 |
| 4.4.3 矮牡丹居群历史动态分析 |
| 4.5 小结 |
| 5 基于MaxEnt生态学模型对矮牡丹潜在适宜区进行预测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数据收集 |
| 5.1.2 数据处理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MaxEnt模型评价及等级划分 |
| 5.2.2 矮牡丹的适宜生境预测 |
| 5.2.3 矮牡丹适生区主要环境因子分析 |
| 5.3 讨论 |
| 5.3.1 MaxEnt模型的适用性 |
| 5.3.2 矮牡丹适宜生境的特征 |
| 5.3.3 环境因子对矮牡丹适宜生境的影响 |
| 5.4 小结 |
| 6 栽培牡丹起源的研究 |
| 6.1 试验材料 |
| 6.2 试验方法 |
| 6.2.1 牡丹基因组DNA的提取 |
| 6.2.2 基于cpDNA序列对栽培牡丹起源研究 |
| 6.2.3 基于SSR分子标记对栽培牡丹起源研究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cpDNA分析结果 |
| 6.3.2 SSR分析结果 |
| 6.4 讨论 |
| 6.4.1 栽培牡丹和革质花盘亚组野生牡丹的遗传多样性 |
| 6.4.2 栽培牡丹的祖先种 |
| 6.4.3 栽培牡丹的杂交起源 |
| 6.4.4 保护与利用野生牡丹资源 |
| 6.5 小结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7.3 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钝叶草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 1.1.1 形态学研究 |
| 1.1.2 分子标记研究 |
| 1.1.3 细胞学研究 |
| 1.2 钝叶草抗性研究进展 |
| 1.2.1 耐荫性研究 |
| 1.2.2 抗旱性研究 |
| 1.2.3 耐盐性研究 |
| 1.3 牧草饲用营养价值评价 |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5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地概况 |
| 2.3 仪器和试剂 |
| 2.3.1 主要仪器设备 |
| 2.3.2 主要试剂 |
| 2.4 形态学测定方法 |
| 2.4.1 形态变异的观察项目及测定方法 |
| 2.4.2 营养器官繁殖特性的观测项目及测定方法 |
| 2.4.3 生殖器官繁殖特性的观测项目及测定方法 |
| 2.4.4 数据处理 |
| 2.5 SRAP分析方法 |
| 2.5.1 DNA的提取 |
| 2.5.2 基因组DNA的检测 |
| 2.5.3 引物选择、扩增和检测 |
| 2.5.4 数据处理 |
| 2.6 ISSR分析方法 |
| 2.6.1 DNA的提取 |
| 2.6.2 基因组DNA的检测 |
| 2.6.3 ISSR引物选择、扩增和检测 |
| 2.6.4 数据处理 |
| 2.7 SNP分析方法 |
| 2.7.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 2.7.2 酶切建库 |
| 2.7.3 lllumina HiSeqTM4000测序及数据的质量分析 |
| 2.7.4 Stack聚类统计和简化基因组组装 |
| 2.7.5 数据处理 |
| 2.8 钝叶草抗性评价 |
| 2.8.1 试验材料 |
| 2.8.2 钝叶草种质资源耐阴性试验方法 |
| 2.8.3 钝叶草种质资源抗旱性试验方法 |
| 2.8.4 钝叶草种质资源耐盐性试验方法 |
| 2.8.5 数据分析 |
| 2.9 钝叶草倍性研究 |
| 2.9.1 钝叶草叶片材料准备 |
| 2.9.2 根尖材料准备 |
| 2.9.3 流式细胞术检测法 |
| 2.9.4 钝叶草根尖染色体制片法 |
| 2.10 钝叶草营养成分测定 |
| 2.10.1 材料 |
| 2.10.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10.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11 钝叶草指纹图谱构建 |
| 2.11.1 试验材料 |
| 2.11.2 构建SRAP的 DNA指纹 |
| 2.11.3 引物筛选和扩增程序 |
| 2.11.4 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钝叶草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比较分析 |
| 3.1.1 形态学性状的差异分析 |
| 3.1.2 形态学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 3.1.3 形态性状间的聚类分析 |
| 3.2 钝叶草种质资源营养器官繁殖特性多样性比较分析 |
| 3.2.1 水平生长速率和垂直生长速率的多重比较 |
| 3.2.2 营养繁殖器官特性及其变异 |
| 3.2.3 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 3.2.4 聚类分析 |
| 3.3 钝叶草种质资源生殖器官繁殖特性多样性研究 |
| 3.3.1 生殖繁殖器官性状指标的变化 |
| 3.3.2 生殖繁殖器官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 3.3.3 聚类分析 |
| 3.4 钝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
| 3.4.1 钝叶草种质SRAP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 3.4.2 钝叶草供试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3.4.3 钝叶草供试种质间的聚类分析 |
| 3.5 钝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
| 3.5.1 钝叶草种质资源I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
| 3.5.2 钝叶草供试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 3.5.3 钝叶草供试种质间的聚类分析 |
| 3.6 SRAP和 ISSR标记综合比较分析 |
| 3.6.1 SRAP标记和ISSR标记扩增结果比较 |
| 3.6.2 SRAP标记和ISSR标记相关性分析 |
| 3.6.3 SRAP标记和I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
| 3.7 基于SNP标记的钝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 3.7.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 3.7.2 测序基本数据分析 |
| 3.7.3 RAD-tags与 SNP开发 |
| 3.7.4 遗传进化分析 |
| 3.7.5 SNP标记与形态性状的关联分析 |
| 3.8 钝叶草种质资源耐阴性研究 |
| 3.8.1 各个指标的方差分析 |
| 3.8.2 相关性分析 |
| 3.8.3 聚类分析 |
| 3.8.4 利用隶属函数进行耐阴性综合分析 |
| 3.9 钝叶草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研究 |
| 3.9.1 钝叶草水分利用效率多重比较分析 |
| 3.9.2 钝叶草水分利用效率方差分析 |
| 3.9.3 水分利用效率变异分析 |
| 3.9.4 水分利用效率与形态指标相关分析 |
| 3.10 钝叶草种质资源的耐盐性研究 |
| 3.10.1 钝叶草种质耐盐性差异分析 |
| 3.10.2 钝叶草种质耐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 3.10.3 钝叶草种质耐盐性的聚类分析 |
| 3.10.4 利用隶属函数进行抗盐性综合分析 |
| 3.11 钝叶草种质染色体倍性鉴定 |
| 3.11.1 染色体制片观察钝叶草染色体倍性 |
| 3.11.2 流式细胞术检测钝叶草染色体倍性 |
| 3.12 钝叶草种质资源的饲用价值评价 |
| 3.12.1 粗蛋白含量 |
| 3.12.2 粗纤维含量 |
| 3.12.3 营养价值评价 |
| 3.12.4 营养成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
| 3.12.5 营养价值聚类分析 |
| 3.13 钝叶草品种(品系)指纹图谱的构建 |
| 3.13.1 SRAP分析 |
| 3.13.2 钝叶草优良品系及对照品种的指纹图谱分析 |
| 4 讨论 |
| 4.1 基于形态和生长特性的钝叶草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 |
| 4.1.1 钝叶草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比较分析 |
| 4.1.2 钝叶草种质资源营养器官繁殖特性多样性比较研究 |
| 4.1.3 钝叶草种质资源生殖器官繁殖特性多样性研究 |
| 4.2 基于分子标记的钝叶草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 |
| 4.2.1 钝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
| 4.2.2 钝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
| 4.2.3 SRAP和 ISSR标记综合比较分析 |
| 4.2.4 基于SNP标记的钝叶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
| 4.3 钝叶草种质资源抗性评价 |
| 4.3.1 钝叶草种质资源耐阴性研究 |
| 4.3.2 钝叶草种质资源抗旱性研究 |
| 4.3.3 钝叶草种质资源耐盐性研究 |
| 4.4 钝叶草种质资源倍性鉴定 |
| 4.5 钝叶草种质资源饲用营养成分评价 |
| 4.6 钝叶草品种(品系)指纹图谱的构建 |
| 5 结论 |
| 5.1 基于形态和生长特性的钝叶草种质资源多样性比较研究 |
| 5.2 基于分子水平的钝叶草种质资源多样性比较研究 |
| 5.3 钝叶草种质资源的抗性评价 |
| 5.4 钝叶草种质资源的倍性研究 |
| 5.5 钝叶草种质资源的饲用营养价值评价 |
| 5.6 钝叶草优良品种(品系)指纹图谱的构建 |
|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