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医药对TGF-β1调控的研究进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医药对TGF-β1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光,杨杰,于冬冬,顾明,马韬,杨鸫祥[1](2021)在《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从该信号通路激活后调控骨代谢、治疗骨质疏松症层面,分别总结中药提取物、中药复方制剂和中医外治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结果相关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TGFβ1-Smads、TGFβ1-BMPs这两条信号通路,且中医药通过该通路对骨质疏松模型的治疗均取得较好实验结果。结论通过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在分子水平阐释了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

刘吉勇,廖君,方锐,葛金文,梅志刚[2](2021)在《中风后胶质瘢痕形成及中医药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风损伤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被多种内源性调控因子激活为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继而进行大量增殖、分化、迁移,并且在小胶质细胞、神经元-胶质抗原2 (neuron-glial antigen 2,NG2)胶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共同参与下形成胶质瘢痕。胶质瘢痕在中风损伤不同阶段作用迥异,损伤中后期,其分泌的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和硫酸软骨素是阻碍神经轴突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靶向调控胶质瘢痕是中风后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路径。中医药临床应用被证实对中风康复具有较好疗效,究其机制,可能与其具有促进血液复供,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增殖分化,良性干预胶质瘢痕有关。该文综述了中风后胶质瘢痕形成病理过程和信号调节机制,以及中医药对胶质瘢痕的干预作用研究进展,试图从胶质瘢痕的视角,为中风康复治疗的中医药创新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参考和循证依据。

王瑞洁[3](2021)在《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氧化应激异常、自噬异常反应在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中存在,并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氧化应激、Akt-mTOR自噬通路、促纤维化因子和胶原蛋白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探究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1)实验一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共6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皮下注射,其余组予400μg/ml博来霉素皮下注射,均每日1次0.lml,连续4周进行造模。其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浓度0.46g/ml、0.23g/ml、0.115g/ml的活血除痹汤,阳性对照组予0.013mg/ml的秋水仙碱,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均每日1次,每次0.2ml灌胃,连续4周。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集皮肤标本,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皮肤组织ROS含量,HE染色镜下观察皮肤厚度和病理改变,Masson染色镜下观察胶原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DGF、TGF-β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PDGF、TGF-β表达部位。(2)实验二在小鼠硬皮病造模及药物干预后,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Akt、Akt、p-mTOR、mTOR、LC3-Ⅰ/Ⅱ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Akt、mTOR、LC3-Ⅰ/Ⅱ表达部位。结果:(1)实验一:模型组小鼠体重较空白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造模区域皮肤硬化、增厚,无毛发长出;病理变化可见表皮、真皮明显增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囊等附属器结构萎缩,脂肪层厚度明显降低,胶原纤维增粗、增多,结构紊乱,染色加深。模型组皮损皮肤厚度、ROS、PDGF和TGF-β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胶原表达增高(P<0.05)。药物干预后相较空白对照组:①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体重和皮肤厚度显着下降(P<0.01);中药中、低剂量组皮肤厚度下降(P<0.05)。②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胶原表达(P<0.01),中药中、低剂量中药组可下调胶原表达(P<0.05);③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均可显着下调ROS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④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PDGF水平(P<0.01),各中药组下调PDG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与中药高、中剂量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⑤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TGF-β水平(P<0.01),且疗效优于中药各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可下调TGF-β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肤组织TGF-β水平与PDGF水平极强相关(r=0.964,P<0.01),与皮肤厚度相关(r=-0.578,P<0.05),PDGF水平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16,P<0.01);ROS含量与TGF-β强相关(r=0.691,P<0.01),与PDGF强水平相关(r=0.684,P<0.01),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35,P<0.01)。(2)实验二:模型小鼠皮肤Akt、mTOR活化水平和LC3-Ⅰ/Ⅱ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下调(P<0.01)。药物干预后:①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Akt/Akt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②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mTOR/mTOR水平(P<0.01),中药高、中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P<0.05),中药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P<0.05)。③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LC3-Ⅰ/Ⅱ表达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中药中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OS浓度与Akt磷酸化水平强负相关(r=-0.610,P<0.01),与LC3-Ⅰ/Ⅱ水平强负相关(r=-0.482,P<0.01),与mTOR水平负相关(r=-0.508,P<0.01);皮肤Akt磷酸化水平与TGF-β水平负相关(r=-0.562,P<0.05),与 PDGF 水平强负相关(r=-0.689,P<0.01);mTOR 磷酸化水平与PDGF水平负相关(r=-0.556P<0.05),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496,P<0.05);皮肤LC3-Ⅰ/Ⅱ水平与TGF-β水平强负相关(r=-0.734,P<0.01),与PDGF水平极强负相关(r=-0.843,P<0.01),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556,P<0.05)。结论:①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外观及病理变化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皮肤损害表现。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ROS、PDGF、TGF-β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皮肤组织ROS含量与TGF-β、PDGF水平和皮肤厚度均有相关性,证明硬皮病皮损中存在异常氧化应激反应,且氧化应激与PDGF、TGF-β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存在一定的关联。②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及表达均明显降低,自噬标记物LC3-Ⅰ/Ⅱ表达降低,证实硬皮病皮肤中有自噬异常降低的现象。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与TGF-β、PDGF、皮肤厚度存在负相关性,表明自噬可抑制纤维化进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纤维化因子表达和自噬过程降解胶原有关。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皮肤组织ROS与Akt、mTOR、LC3-Ⅰ/Ⅱ活化、表达存在负相关性,表明硬皮病中存在的氧化应激可通过调控Akt-mTOR通路活性进而抑制细胞自噬。④应用活血除痹汤和秋水仙碱治疗后,ROS受到抑制,自噬相关因子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增强,促纤维因子TGF-β、PDGF降低,表明二者可能通过降低组织氧化应激进而促进自噬,从而加强对胶原的降解能力,同时可下调促纤维化因子,从而减少皮肤胶原合成。⑤中药不同剂量组的调控效果随用药浓度而有变化,表明活血除痹汤可能是剂量依赖性药物,并存在一定的作用阈值,本实验中多数高剂量应用效果更佳。

牛红萍[4](2021)在《调肾通络方防治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及其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观察调肾通络方防治重度IUA术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以期为IUA患者提供一种简便、实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2.通过对IUA患者子宫内膜病理切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IUA纤维化程度以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IUA发生发展的相关性。3.经SD大鼠IUA模型体内实验,在组织水平从TGF-β1/Smads信号通路角度,分析调肾通络方防治IUA术后再粘连的疗效机制及作用靶点。4.经SD大鼠ESCs体外实验,在细胞水平从TGF-βl/Smads信号通路角度,分析调肾通络方防治IUA术后再粘连的疗效机制及作用靶点。方法1.随机对照观察调肾通络方防治重度IUA术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妇科就诊患者,按照纳入标准纳入重度IUA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30)。治疗组平均年龄29.87±4.06岁,平均病程3.53±1.70月;宫腔操作次数为2.10±0.0.71次,宫腔粘连评分为15.33±6.78。对照组平均年龄29.30±3.23岁,平均病程3.73±1.80月;宫腔操作次数为1.87±0.68次;宫腔粘连评分为14.93±6.50;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宫腔操作次、宫腔粘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予调肾通络方治疗,对照组予芬吗通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经期停药,随访半年。采用以下指标评价各组疗效:术后3个月宫腔粘连评分,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以及PI、RI,月经量、色、质,腹痛、腰酸、焦虑等症状积分。2.IUA子宫内膜纤维化程度以及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IUA的相关性随机调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妇科就诊的IUA患者子宫内膜内膜组织病理切片30例(轻、中、重各10例);非粘连子宫内膜病理切片10例,为同期因宫内膜增厚行宫腔镜刮宫术,且内膜组织病检证实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10例。采用HE染色进行腺体计数,Masson染色评估胶原纤维面积明确IUA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与TGF-β1/Smads信号通路相关的TGF-β1、Smad2、Smad3、Smad7表达水平,证实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IUA发生发展的相关性。3.动物实验采用双重损伤法构建稳定的SD大鼠IUA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剂量组(2.875g/kg TTR)、中剂量组(5.75g/kg TTR)以及高剂量组(11.5g/kg TTR)。每组5只大鼠(每组共计10个子宫标本)。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常规喂食,喂食方法同给药组,并予给药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调肾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调肾通络方免煎颗粒2.875g·kg-1、5.75g·kg-1、11.5g·kg-1灌胃8周。获取内膜标本,HE及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子宫内膜形态、腺体计数以及胶原面积,分析调肾通络方对SD大鼠IUA子宫内膜纤维化进展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Vimentin表达水平,分析调肾通络方对SD大鼠IUA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影响;qPCR法检测各组TGF-β1、Smad2、Smad3、Smad7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法检测 TGF-β1、Smad2、p-Smad2、Smad3、p-Smad3、Smad7蛋白表达水平,从TGF-β1/Smads角度分析调肾通络方防治IUA术后再粘连的作用机制及靶点。4.细胞实验提取SD大鼠ESCs,细胞培养48h后,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5%、10%、20%调肾通络方含药血清组。正常对照组常规胎牛血清培养。模型对照组、肾通络方含药血各组以50ng/ml TGF-β1作用于ESCs 48h,之后模型对照组加入常规饲养大鼠血清,调肾通络方各组分别加入5%、10%、20%调肾通络方含药血清。各组于37℃培养箱中培养72h,收集上清液和细胞。qPCR检测各组Smad2、Smad3、Smad7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 Smad2、p-Smad2、Smad3、p-Smad3、Smad7 蛋白表达水平,在细胞水平从TGF-β1/Smads角度分析调肾通络方对ESCs的影响。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3个月经后期后,治疗组宫腔镜粘连评分、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PI、RI、症状积分分别为 5.67±3.04、8.64±1.38、0.77±0.14、0.49±0.04、32.00±7.93。对照组宫腔镜粘连评分、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PI、RI、症状积分分别为8.57±3.93、7.08±1.83、0.96±0.14、0.53±0.04、38.00±7.85。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显着(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粘连评分、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PI、RI、症状积分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防治IUA术后再粘连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2.IUA纤维化程度及与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相关性(1)各组子宫内膜腺体计数:HE染色结果显示非粘连组腺体丰富,呈圆形或长椭圆形,计数为48.13±6.55。粘连组腺体稀少,轻、中、重度粘连腺体计数分别为24.8±2.15、18.7±1.34、12.1±2.08。与对照组比较,粘连组腺体计数明显下降,差异显着(P<0.001),且与粘连程度呈负相关。(2)各组子宫内膜胶原纤维面积比: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非粘连组组蓝染区域不明显,胶原纤维面积小,面积比率为0.489±0.241。粘连组可见明显蓝染区域,胶原纤维面积广泛,轻、中、重度粘连面积比率分别为12.92±5.054、25.82±2.636、32.5±6.969。与对照组比较,粘连组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增加,差异显着(P<0.001),且与粘连程度呈正相关。(3)各组子宫内膜组织TGF-β1、Smad2、Smad3、Smad7表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GF-β1在各组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均有表达,但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细胞。非粘连组、轻、中、重度粘连组 TGF-β1 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1.37±0.49、2.90±0.31、3.80±0.42、4.50±0.42。与非粘连组比较,粘连组TGF-β1表达明显上调,并与粘连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显着(P<0.01)。Smad2在各组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均有表达。非粘连组、轻、中、重度粘连组其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2.77±0.43、4.80±0.42、5.00±0.47、5.00±0.47。与非粘连组比较,粘连组 Smad2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显着(P<0.01),但与粘连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Smad3在非粘连组中主要表达于腺上皮,在粘连组中,腺上皮、间质均有表达。非粘连组、轻、中、重度粘连组Smad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97±0.56、3.30±0.67、3.70±0.82、4.40±0.52。与非粘连组比较,粘连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显着(P<0.01),并与粘连程度呈正相关。Smad7在各组中均有表达。非粘连组、轻、中、重度粘连组Smad7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87±0.86、3.80±0.63、3.10±0.88、1.80±0.42。与非粘连组比较,粘连组表达明显下调,差异显着(P<0.01),并与粘连程度呈负相关。3.动物实验(1)各组SD大鼠子宫大体解剖形态:各组在体子宫呈“Y”型子宫。正常对照组双侧子宫对称,粗细均匀相当,子宫壁光滑,呈淡红色,色泽光鲜,有较好的弹性。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子宫外形相似,但均有不同程度变形、僵硬,与周边组织粘连,其中以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剂量组最为明显,而调肾通络方中、高剂量组子宫弹性尚好,粘连程度较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剂量组低。(2)各组SD大鼠子宫内膜Vimentin免疫组化:免疫组化(IHC)检测结果显示在正常对照组、调肾通络方高、中剂量组均可见大量棕黄色颗粒沉积,Vimentin阳性表达相对量分别为21.71±1.88%、17.67±1.06%、15.39±1.53%。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剂量组则见较少棕色颗粒,其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11±0.66%、11.92±1.7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剂量组呈低表达,差异显着(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调肾通络方高、中剂量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显着(P<0.01)。(3)各组SD大鼠子宫内膜组织HE染色结果及腺体计数: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线完整,上皮细胞结构完整,内膜间质中见丰富圆形、椭圆形腺体,呈排列状、簇状,内膜表面可见腺体开口。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均不同程度出现内膜组织坏死,腺体稀少、甚至缺失,其中以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剂量组最为严重。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各组腺体计数分别为54±5个/HP、10±2个/HP、20±4个/HP、34±6个/HP、50±3个/H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腺体计数均不同程度减少,差异明显(P<0.01)。与模型对照比较,调肾通络方组腺体计数呈剂量依赖性增加,但调肾通络方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无差异(P>0.05),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4)各组SD大鼠子宫内膜Masson染色结果及纤维化面积:正常对照组、调肾通络方高、中剂量组见少量蓝色胶原纤维,纤维化面积比分别为13.73±1.67%、18.56±1.69%、28.38±2.8%。在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剂量组均可见大量蓝色胶原纤维,其纤维化面积比率分别为53.09±3.46%、41.82±2.89%。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各组纤维化面积增加,差异显着(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调肾通络方中、高剂量组纤维化面积减少,差异显着(P<0.01)。调肾通络方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无差异(P>0.05)。(5)各组 SD 大鼠子宫内膜 TGF-β1、Smad2、Smad3、Smad7mRNA 表达:qPCR 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TGF-β1mRNA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2.64±0.35、4.61±0.66、4.07±0.38、3.92±0.42、3.13±0.41;Smad2mRNA 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2.96±0.33、3.83±0.55、3.64±0.57、3.28±0.67、3.00±0.53;Smad3mRNA 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3.17±0.22、4.75±0.53、4.14±0.26、3.71±0.28、3.27±0.41;Smad7mRNA 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5.82±0.33、4.03±0.19、4.60±0.62、4.69±0.47、5.76±0.2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TGF-β1、Smad2、Smad3 mRNA表达上调,Smad7 mRNA表达下调,差异显着(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调肾通络方各组TGF-β1、Smad2、Smad3mRNA呈剂量依赖性表达下调,Smad7mRNA表达上调。其中以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6)各组SD大鼠子宫内膜TGF-β1、p-Smad2/3、Smad2/3/7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显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低、中、高剂量组,TGF-β1 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0.177±0.08、0.808±0.045、0.584±0.054、0.411±0.164、0.206±0.025;p-Smad2 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0.126±0.017、0.728±0.370、0.587±0.043、0.281±0.021、0.159±0.027;Smad2 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0.281±0.014、0.780±0.035、0.559±0.057、0.312±0.030、0.276±0.047;p-Smad3 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0110±0.013、0.782±0.133、0.558±0.059、0.290±0.027、0.167±0.014;Smad3 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0.134±0.015、0.570±0.059、0.458±0.032、0.267±0.031、0.162±0.018;Smad7 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0.448±0.030、0.096±0.021、0.131±0.018、0.188±0.019、0.198±0.05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 TGF-β1、p-Smad2、Smad2、p-Smad3、Smad3 蛋白表达上调,Smad7 表达下调,差异显着(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调肾通络方各组TGF-β1、Smad2、Smad3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表达下调,Smad7表达上调。其中以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显着(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细胞实验(1)SD大鼠原代E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刚分离的ESCs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呈圆形、锥形以及多角形。培养0.5 h左右开始贴壁,培养24h后细胞呈梭形、三角形、多角形,分散排列,无明显规律。48h后细胞增多,开始出现聚集现象。培养72h后细胞明显聚集现象,多呈现梭形。vimentin免疫荧光呈绿色为阳性,阳性率为90.10±0.15%。(2)各组SD大鼠ESCs形态及密度:正常对照组、20%调肾通络方含药血清组ESCs外形相似,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饱满,呈铺路石状密集排列;模型对照组、5%、10%调肾通络方组细胞不同程度变细长,细胞密度下降。(3)各组SD大鼠ESCs Smad2、Smad3、Smad7mRNA表达:qPCR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5%、10%、20%调肾通络方含药血清组Smad2mRNA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3.981±0.510、5.040±0.210、4.997±0.323、4.539±0.241、4.070±0.265;Smad3mRNA 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3.539±0.137、5.014±0.321、4.819±0.330、4.318±0.368、3.792±0.475;Smad7mRNA 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5.614±0.250、4.508±0.451、4.681±0.074、4.894±0.085、5.257±0.370。与正常对照比较,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含药血清各组Smad2、Smad3 mRNA表达不同程度上调,Smad7表达下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调肾通络方含药血清组Smad2、Smad3 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调,而Smad7的表达上调,其中以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4)各组SD大鼠ESCs p-Smad2/3、Smad2/3/7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5%、10%、20%调肾通络方含药血清组p-Smad2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0.151±0.016、0.850±0.035、0.730±0.029、0.690±0.024、0.621±0.023、Smad2 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0.190±0.019、0.862±0.028、0.812±0.031、0.681±0.026、0.610±0.028;p-Smad3 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0.130±0.011、0.911±0.027、0.751±0.022、0.660±0.021、0.592±0.027;Smad3 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0.161±0.018、0.841±0.019、0.720±0.025、0.632±0.019、0.492±0.018;Smad7 蛋白表达相对量分别为 0.730±0.035、0.150±0.011、0.261±0.018、0.381±0.029、0.550±0.01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调肾通络方含药血清各组p-Smad2、p-Smad3、Smad2、Smad3蛋白表达不同程度上调,Smad7蛋白表达下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调肾通络方含药血清组p-Smad2、p-Smad3、Smad2、Smad3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下调,而Smad7的表达上调,其中以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1.调肾通络方应用于重度IUA术后,能明显改善患者月经量、焦虑、倦怠、腰膝酸软等不适临床症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改善子宫内膜血流,促进子宫内膜修复,有效防治重度IUA术后再发粘连。2.IUA的病理本质为子宫内膜纤维化,纤维化进展参与了 IUA的发生发展,且内膜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粘连程度呈正相关;TGF-β1/Smads信号通路激活参与了 IUA的发生、发展。3.从TGF-β1/Smads纤维化信号通路角度,调肾通络方防治IUA术后再粘连可能的疗效机制为:从子宫内膜细胞到组织下调TGF-β1、Smad2、Smad3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Smad7蛋白及mRNA表达,从而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改善子宫内膜纤维化。

王宝剑[5](2021)在《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TGF-β1/Smads影响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黄韧带肥厚(Ligamentum flavum hypertrophy,LFH)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主要病理表现之一。黄韧带(ligamentum flavum,LF)位于上、下椎板之间,从颈椎延伸至骶椎,起到保护和稳定脊柱的作用。黄韧带在纤维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其自身体积发生增厚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其自身弹性的下降在脊柱后伸时出现皱褶、折叠,使椎管容积减小,导致马尾神经、神经根的受压和缺血缺氧。与此同时,肥厚黄韧带中增多的炎性介质会透过硬脊膜而扩撒至神经根,易造成神经根的炎症及水肿。另外,炎性介质还可以激活多种纤维化因子的表达而加速纤维化的进程。因此黄韧带炎症与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而导致了 DLSS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在退行性脊柱疾病的促炎细胞因子中,IL-1β、TNF-α是最主要的参与者,其在肥厚黄韧带中的高表达已得到初步证实,另外TGF-β 1/Smads被认为是引起纤维化的最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它在各种组织与器官的纤维化和瘢痕组织纤维性修复过程中有着核心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关于黄韧带炎性或纤维化信号通路的研究较少。至于Smads通路是否可以介导TGF-β1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的肥厚,以及IL-1β、TNF-α和TGF-β 1/Smads通路中的相关原件与黄韧带厚度、纤维化程度的具体相关性尚未见报道。而在中医机制方面,“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对黄韧带肥厚的病机阐明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该理论与现代医学“炎症-纤维化”的病理机制相契合。但目前尚无从该角度探讨黄韧带肥厚的报道。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退行性脊柱疾病的基础,也是探索黄韧带增厚机制、发现药物潜在治疗靶点的前提。但极少数研究涉及腰椎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制作,对于该动物模型目前仍存在争议。实验一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IL-1β、TNF-α和TGF-β1/Smads在LFH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目的:通过对比增厚黄韧带与未增厚黄韧带的纤维化程度以及IL-1β、TNF-α和TGF-β 1/Smads通路相关原件的表达水平,探索黄韧带厚度与纤维化程度和以上原件表达的具体相关性,初步证实Smads通路可以介导TGF-β1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肥厚。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角度阐述黄韧带肥厚的中医病机,以期为中医药干预黄韧带“炎症-纤维化”病理过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在取得医学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在临床手术中收集废弃的DLSS组增厚黄韧带和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组未增厚黄韧带,各25例。(2)通过MRI测量两组黄韧带的厚度并对比其差异。(3)对两组标本组织进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4)进行Masson三色法染色后,通过纤维化分级标准以及弹性纤维-胶原纤维比值来对比两组黄韧带总体与各层(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纤维化程度的差异。(5)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黄韧带IL-1β、TNF-α、TGF-β 1/Smads(TGF-β1、p-Smad2/3、Smad7)、collagen Ⅰ(Col 1)、collagen Ⅲ(Col 3)的定位、半定量表达。(6)Real-Time PCR 法检测两组黄韧带 IL-1β、TNF-α、TGF-β1/Smads(TGF-β1、Smad2、Smad3、Smad7)、Col1 和 Col 3 mRNA 的定量表达。(7)相关性研究:通过pearson相关与线性回归分析明确DLSS组黄韧带的厚度与其各层纤维化程度、mRNA表达的具体相关性。结果:(1)DLSS 组的黄韧带厚度为 5.13±0.80mm,大于 LDH 组 3.52±0.67mm(p<0.01)。(2)HE染色下,LDH组的未增厚黄韧带弹性纤维呈直线状,排列紧密且整齐,表面光滑连续,以弹性纤维为主,含有少量胶原纤维,细胞数目较少。DLSS组增厚的黄韧带纤维呈波浪状,排列紊乱、疏松,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含量增加,成纤维细胞增多。(3)DLSS组的总体纤维化分级为2.44±0.31级,高于LDH组的1.62±0.22级(p<0.05);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纤维化分级均高于LDH组(p<0.05或p<0.01或p<0.001);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纤维化分级是逐渐递增的,即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p<0.05或p<0.01);DLSS组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面积比值为1.85±0.54,低于LDH组的2.92±0.37(p<0.01);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弹性-胶原纤维比值均低于LDH组(p<0.05或p<0.01);DLSS组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的弹性-胶原纤维比值是逐渐递减的,即腹侧层>中间层>背侧层(p<0.05或p<0.01)。(4)免疫组化:DLSS 组的 IL-1 β、TNF-α、TGF-β 1、p-Smad2/3、Col 1和Col 3的蛋白表达均高于LDH组(p<0.05或p<0.01或p<0.001)。DLSS组的Smad7的蛋白表达低于LDH组(p<0.01)。(5)Real-Time PCR:DLSS 组 IL-1β、TNF-α、TGF-β1、Smad2、Smad3、Col 1 和 Col 3 的 mRNA 表达高于 LDH 组(p<0.05 或 p<0.01 或 p<0.001)。DLSS 组 Smad7 的 mRNA 表达低于 LDH 组(p<0.05);DLSS 组的 IL-1β、TGF-β1、Smad2、Smad3、Col 1和Col 3的mRNA表达在背侧层最高,腹侧层最低,有从背侧层向腹侧层逐渐递减的趋势。Smad7的mRNA表达在背侧层最低,腹侧层最高,有从背侧层向腹侧层逐渐递增的趋势。(6)在DLSS组中,黄韧带腹侧层、中间层以及背侧层的纤维化分级随着黄韧带的厚度的增加而升高。各层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4,0.73,0.84,说明黄韧带的厚度与背侧层纤维化分级的相关程度最高。黄韧带腹侧层、中间层以及背侧层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比随着黄韧带的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层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2,-0.72,-0.81,说明黄韧带的厚度与背侧层弹性-胶原纤维比值的相关程度最高。(7)在DLSS组中,黄韧带厚度与背侧层TGF-β 1 mRNA表达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IL-1 β、Col 1等;黄韧带厚度与中间层IL-1 β mRNA表达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Smad7、TGF-β 1等;黄韧带厚度与腹侧层TGF-β 1 mRNA表达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为IL-1 β、Col 3等。结论:(1)相较于未增厚黄韧带,肥厚黄韧带中TGF-β1、Smad2、Smad3(或p-Smad2/3)、Col 1和Col3的mRNA和蛋白均呈高表达,Smad7的mRNA和蛋白呈低表达。初步证实Smads通路可以介导TGF-β1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肥厚。(2)在肥厚黄韧带中,背侧层的纤维化程度大于中间层和腹侧层。其厚度也与各层的纤维化程度呈正线性相关,且以背侧层相关性最高,中间层次之,最后是腹侧层。在肥厚黄韧带中,IL-1β、TNF-α、TGF-β1、Smad2、Smad3、Col 1和Col 3 mRNA表达均高于中间层和腹侧层,Smad7 mRNA表达低于中间层和腹侧层。其厚度也与各层的mRNA表达呈正线性(或负线性)相关,且以背侧层相关性最高,中间层次之,最后是腹侧层。说明黄韧带炎症与纤维化的严重程度由背侧向腹侧逐渐递减,其病理改变可由背侧向腹侧逐渐发展。(3)结合“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黄韧带在增龄、急性创伤、慢性劳损等因素作用下易出现微损伤,并诱导了局部炎症反应,当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时,这种损伤尚能引发适度的炎症反应,以及正常的纤维化修复和瘢痕的形成,而当机体处于阴阳失衡、阳不化气状态时,持续的炎症反应使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代谢产物长期聚集于黄韧带局部,形成了炎症微环境,从而诱发了过度的纤维化修复和瘢痕的形成。该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中炎症反应诱发过度的纤维化修复和瘢痕形成的理论相类似。实验二基于三种造模方法诱导大鼠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一种新的黄韧带肥厚大鼠模型,并将其与人肥厚黄韧带组织进行比较、评估。同时,探讨腰椎活动范围的增加所诱发黄韧带增厚的机制。方法:(1)将72只大鼠分为A假手术组(切开皮肤等组织后缝合)、B肌肉切除组(切除L5-L6椎旁肌肉)、C骨关节切除组(切除L5-L6棘突和棘上韧带,磨除L5/6双侧关节突关节的一半,关节囊不做缝合处理)以及D肌肉+骨关节切除组(B+C混合)共4组,于造模后的4w、8w、12w共3个时间点取材。(2)通过对黄韧带的HE染色和Masson染色,测量L5/6节段黄韧带总体和背侧层的厚度以及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的比值。(3)通过X线片测量屈曲和背伸位时L5/6节段的活动范围和椎间隙高度。(4)通过免疫组化、免疫印迹、Real-Time PCR法检测黄韧带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TGF-β1/Smads通路相关原件和Col 1、Col 3的表达。(5)将大鼠黄韧带与人肥厚黄韧带的退变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1)HE染色与黄韧带厚度的测量:三种造模方法均可以引起黄韧带厚度的增加,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明显,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12w时肌肉+骨关节切除组黄韧带的整体厚度是假手术组的1.35倍,骨关节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1.14倍,肌肉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1.06倍。但三种造模方法均不能引起黄韧带宽度的额外增加。12w时肌肉+骨关节切除组黄韧带背侧层厚度是假手术组的2.09倍,骨关节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1.26倍,肌肉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0.96倍。三种造模方法中只有骨关节切除法和肌肉+骨关节切除法可以引起黄韧带背侧层厚度及其所占比例的增加,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为明显,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2)Masson染色与纤维化程度:三种造模方法均可以引起黄韧带的弹性-胶原纤维比值的下降,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为明显,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12w时肌肉+骨关节切除组黄韧带的弹性-胶原纤维比是假手术组的0.43倍,骨关节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0.66倍,肌肉切除组是假手术组的0.95倍。(3)影像学测量:三种造模方法均可以造成屈曲位椎间隙后方高度和活动范围的增加,其中以肌肉+骨关节切除法最明显,骨关节切除法次之,最后是肌肉切除法。(4)免疫组化、免疫印迹、Real-Time PCR: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肌肉+骨关节切除组所产生的 IL-1 β、TNF-α、TGF-β 1、p-smad2/3、Col 1 和 Col 3的蛋白表达量最多,Smad7的表达量最少,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②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肌肉+骨关节切除组所产生的IL-1 β、TNF-α、TGF-β1和Col 1的蛋白表达量最多,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③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肌肉+骨关节切除组所产生的IL-1 β、TNF-α、TGF-β1、Smad2、Smad3、Col1和Col 3的mRNA表达量最多,其次为骨关节切除法,最后为肌肉切除法。(5)造模术后12w时假手术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2.79,将其与实验一中数据比较,其退变程度类似于人未增厚的黄韧带(2.92);肌肉切除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2.65,退变程度仍接近人未增厚的黄韧带(2.92);骨关节切除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1.84,退变程度接近人轻度肥厚的黄韧带(1.66-2.23);肌肉+骨关节切除组的弹性-胶原纤维的比值为1.19,退变程度与人中度肥厚的黄韧带相近(1.08-1.66)。结论:(1)建立了一种新的黄韧带肥厚大鼠模型,其退变程度可能类似于人类中度肥厚的黄韧带。(2)三种造模方法均能引起黄韧带退变与增厚,其程度依次为肌肉+骨关节切除法>骨关节切除法>肌肉切除法。(3)在大鼠模型中,黄韧带背侧层的增厚占比例最高,这可能是由于背侧层在屈曲位受到更大的应力导致的。说明机械应力可能是诱发或加速黄韧带增厚的重要因素。(4)腰椎屈曲范围的增加所引发的机械应力可导致黄韧带中炎性因子TNF-α、IL-1 β的高表达,并诱导TGF-β 1/Smads通路致使细胞外基质沉积而导致黄韧带肥厚。

韩聪[6](2021)在《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miRNA-mRNA共表达网络改善肾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围绕慢性肾脏病(CKD)与肾脏纤维化(RF)开展临床与实验研究。首先通过前瞻性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初步探讨芪黄四物汤改善CKD与RF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在体内、体外以环孢素A(CsA)诱导小鼠及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RF模型,先进行体内研究观察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miRNA-mRNA共表达网络对RF小鼠肾脏结构与功能的保护作用,再行体外研究观察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共表达网络中的代表性miRNA-mRNA抑制HKC上皮间质转分化(EMT)进而改善RF的作用。通过临床与实验研究为芪黄四物汤防治CKD及RF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支撑。方法:1.芪黄四物汤治疗CKD3-5期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根据计算的样本量及入选标准共纳入80例CKD3-5期的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以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芪黄四物汤,治疗周期为8周。运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于治疗4周、8周时观察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NAG酶、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变化,于治疗8周时观察血红蛋白(HGB)、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2组的中医证候有效率及临床总有效率。2.芪黄四物汤对CsA诱导的RF小鼠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以CsA诱导建立小鼠RF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芪黄四物汤低、中、高剂量组及缬沙坦对照组)。观察芪黄四物汤干预后RF小鼠体质量、24h尿量等一般情况。通过肾脏HE、PAS、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通过TUNEL法观察肾组织凋亡情况,通过生化分析或ELISA法检测肾功能与RF相关指标:Scr、BUN、UA、UACR、NAG、MDA、IL-6的变化。3.芪黄四物汤对RF小鼠miRNA-mRNA共表达网络的调控作用:本研究进一步对上述实验的小鼠(正常组、模型组、芪黄四物汤高剂量组)肾脏进行miRNA与mRNA联合测序。首先筛选芪黄四物汤改善RF的靶差异(DE)miRNAs并进行验证,同时通过生信分析(Target Scan等软件)预测DE miRNAs的靶DE mRNAs并通过Cytoscape构建DE miRNAs与其靶DE mRNAs的2个共表达网络(正常组vs模型组;芪黄四物汤高剂量组vs模型组)。进一步通过kegg富集出2个共表达网络中靶DE mRNAs的Top20通路,筛选出共同的通路即芪黄四物汤改善RF的靶通路,再进一步筛选出靶通路中的靶DE mRNAs,并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及ELISA法对其中的RF相关靶DE mRNAs在基因与蛋白水平进行验证,同时为后续细胞实验选取代表性的miRNA-mRNA进一步进行研究。4.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miR-21-5p/SMAD7轴对CsA诱导的HKC EMT的影响:以CsA干预HKC建立RF模型,分别采用MTT法、Transwel实验及流式法观察芪黄四物汤对HKC增殖、凋亡、迁移的影响。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法观察芪黄四物汤对EMT相关表型E-cadherin与a-SMA的影响,并观察其对动物实验筛选的部分靶miRNAs(miR-21-5p、miR-375-3p及miR-802)、部分靶mRNAs(SMAD7、TGFβ1)及SMAD3的影响。通过Target Scan预测到miR-21-5p与SMAD7是靶向调控对,进一步模拟或抑制miR-21-5p观察SMAD7、E-cadherin、a-SMA的表达及HKC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1.芪黄四物汤治疗CKD3-5期患者安全有效:(1)临床总疗效:治疗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2.16%,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8.38%,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治疗后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极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43.24%,试验组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67.57%,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P<0.01)及中医证候总有效率(P<0.05)方面优于对照组。(3)肾功能相关指标:治疗后对照组有效改善了BUN、UA(P<0.05),NAG(P<0.01),Scr、e GFR、a1-MG、UACR与治疗前比无明显差异;试验组有效改善了BUN、UACR(P<0.01),NAG、UA、Scr及e GFR(P<0.05),a1-MG与治疗前比无明显差异;试验组在降低BUN及UACR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CKD并发症指标:治疗后对照组有效改善了HGB、PTH(P<0.01),血磷(P<0.05),试验组有效改善了HGB、PTH及血磷(P<0.01),2组血钙与治疗前比均无明显差异,试验组在升高HGB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5)纤维化、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治疗后对照组有效改善了TGF-β1(P<0.05)与IL-6(P<0.01),SOD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试验组有效改善了TGF-β1、SOD(P<0.01)及IL-6(P<0.05),试验组在降低TGF-β1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前后2组的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明显差异(P>0.05),2组均未有不良事件发生,试验过程安全有效。2.芪黄四物汤可调控miRNA-mRNA共表达网络改善小鼠RF:(1)芪黄四物汤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体质量及24小时尿量明显增加(P<0.01),亦改善了Scr(P<0.05)、BUN(P<0.01)、UACR(P<0.01)、NAG(P<0.01或P<0.05)、MDA(P<0.01),高剂量组相较于模型组改善了UA与及IL-6(P<0.05)。(2)芪黄四物汤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基底膜增厚、肾小管扩张、胞质空泡化、小动脉玻璃样变、间质纤维化等程度均减轻,极显着的改善了胶原容积分数(P<0.01)与肾组织细胞凋亡(P<0.01)。(3)miRNA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芪黄四物汤高剂量组比较分别有55个、42个DE miRNAs(FC>1.5 or<0.67,P<0.05),最终筛选出了芪黄四物汤改善RF的14个靶miRNAs,包括保护性的miRNAs(模型组下调,芪黄四物汤回调):miR-677-3p、miR-138-2-3p、miR-3087-3p、miR-874-5p、miR-2137、miR-551b-3p、miR-187-3p,及损害性的miRNAs(模型组上调,芪黄四物汤回调):miR-692、miR-137-3p、miR-21a-5p、miR-375-3p、miR-802-3p、miR-802-5p、miR-7b-5p,qRT-PCR的验证亦与测序结果高度一致。(4)mRNA的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有2463个DE mRNAs(FC>1.5 or<0.67,P<0.05),其中1324(54%)个被55个DE miRNAs预测到,模型组与芪黄四物汤高剂量组比较有1898个DE mRNAs(FC>1.5 or<0.67,P<0.05),其中679(36%)个被42个DE miRNAs预测到,我们构建了2个共表达网络并经KEGG富集靶DE mRNAs后筛选出了11条芪黄四物汤改善RF的靶通路:ECM受体相互作用、鞘脂代谢、白细胞跨内皮迁移、TGF-β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过氧化物酶体、色氨酸代谢、丁酸代谢及丙酸代谢。(5)在芪黄四物汤改善RF的11条靶通路中,共有37个靶DE mRNAs,它们在模型组的表达紊乱,又被芪黄四物汤回调,其中14个与RF(EMT及ECM沉积、TGF-β信号调控、内质网应激、脂肪酸代谢、线粒体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我们在基因和(或)蛋白水平对14个靶DE mRNAs进行了验证,与模型组比较,芪黄四物汤剂量依赖性或呈最佳浓度的降低了COL1A1、COL3A1、FN1、CD44、SPP1、MMP2、TGF-β1、PDIA6及DDIT3的基因与蛋白表达(P<0.01或P<0.05),升高了SMAD7、PCK1、ACOX1、MPV17L与AGPS的基因和(或)蛋白表达(P<0.01或P<0.05)。此外,芪黄四物汤还升高了SOD的蛋白表达(P<0.01),降低了8-OHd G的蛋白表达(P<0.01)。3.芪黄四物汤可通过miR-21-5p/SMAD7轴调控HKC EMT进而改善RF:(1)CsA剂量依赖性的抑制HKC增殖,在半数抑制(10mg/L,后续实验的浓度)的基础上芪黄四物汤15mg/m L(后续实验的浓度)促进HKC增殖最显着(P<0.01)。(2)CsA诱导下HKC的凋亡增加及迁移增强,芪黄四物汤减少了HKC的凋亡(P<0.01),并抑制了HKC的迁移能力(P<0.01)。(3)与CsA诱导的模型组比较,芪黄四物汤升高了E-cadherin的基因(P<0.01)与蛋白(P<0.05)表达,降低了a-SMA的基因(P<0.05)与蛋白(P<0.01)表达。(4)与动物实验测序结果相一致,芪黄四物汤极显着的降低了CsA诱导的HKC miR-21-5p、miR-375-3p及miR-802的表达升高(P<0.01),促进了SMAD7的基因与蛋白表达(P<0.01),抑制了TGF-β1的基因(P<0.05)与蛋白(P<0.01)表达,同时抑制了SMAD3的基因(P<0.01)与蛋白(P<0.05)表达。(5)经Target Scan等生信软件预测到SMAD7是miR-21-5p潜在的靶基因,对HKC转染miR-21-5p模拟剂、抑制剂及相应阴性对照后,miR-21-5p mimics的表达提升20倍(P<0.01)而miR-21-5p inhibitor的表达下降5倍(P<0.01),提示转染成功。(6)转染成功后用CsA造模并芪黄四物汤干预发现,与miRNA-NC mimics组相比,miR-21-5p mimics抑制了SMAD7的蛋白(P<0.01)与基因(P<0.05)表达,并降低了E-cadherin的蛋白表达(P<0.01),升高了a-SMA的蛋白表达(P<0.01),亦促进了HKC的迁移能力(P<0.01);与miRNA-NC inhibitor组相比,miR-21-5p inhibitor促进了SMAD7的基因与蛋白表达(P<0.05),并升高了E-cadherin的蛋白表达(P<0.01)、抑制了a-SMA的蛋白表达(P<0.01),亦抑制了HKC的迁移能力(P<0.01)。结论:1.临床研究表明芪黄四物汤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降低尿蛋白,缓解贫血及钙磷代谢紊乱等并发症,降低纤维化、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进一步的体内研究发现,在CsA诱导的肾脏纤维化小鼠模型中,芪黄四物汤能调控紊乱的miRNA-mRNA共表达网络,通过改善共表达网络中与EMT及ECM受体相互作用、TGF-β信号调控、内质网应激、脂肪酸代谢及氧化应激相关的靶miRNAs与靶mRNAs,多靶点改善肾脏病理损伤、凋亡及ECM沉积,降低微炎症与氧化应激状态,保护肾功能,改善肾脏纤维化。3.再进一步的体外研究表明,在CsA诱导的HKC损伤模型中,芪黄四物汤可通过促进HKC增殖,抑制其凋亡及迁移,改善EMT相关表型基因的表达抑制EMT。其中在miRNA-mRNA共表达网络中,芪黄四物汤通过升高miR-21-5p进而降低其靶基因SMAD7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EMT进而改善肾脏纤维化的重要机制。

亓润智[7](2021)在《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肺癌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前列。尽管越来越多的肺癌被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的免疫治疗药物不断问世,放射治疗技术得到不断提升,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仍没有得到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ⅠA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3%,ⅢA期患者仅为36%,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3.5%。肺癌的整体中位生存期仍未突破1年。如何减少早期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延长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抑制肺癌进展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随着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有效性,以及基础实验研究对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机制探讨不断深入,中医药在肺癌防治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药防治肺癌的机制可能与调控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肺癌属中医学“肺积”范畴。《医宗必读》中提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虚则气血阴阳失和,脏腑机能紊乱,气机升降失调。随着中医肿瘤理论的发展,“正虚”是肺癌重要的发病基础已逐渐成为中医肿瘤学术界的共识。肺癌的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证常见阴虚或气阴两虚,实证多见气滞、痰凝及血瘀,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气阴两虚、瘀血内阻是肺癌形成与进展的重要因素。肺为娇脏,易受外邪,伤及肺气与肺阴,肺主气功能受损,一身之气不足则邪毒内盛,气不行血、癌毒阻络,则见瘀血内停,瘀毒互结,逐渐形成癌肿。益气养阴活血法是防治肺癌的重要治法之一。双参颗粒由三七、西洋参、冬虫夏草组成,三七活血化瘀兼能补血;西洋参健脾益气而不燥,并能养阴生津;冬虫夏草补益肺肾。三药共奏益气健脾养阴、补益肺肾、金水相生之效,扶正以治本,活血化瘀以治标。临床研究也证明,益气养阴活血法是中医药防治肺癌的重要治法,在临床应用广泛并取得良好疗效。但由于中医临床证候的复杂性,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处方的多样性,使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的理论未能在细胞分子层面得到很好的验证。我们前期预实验发现双参颗粒可以抑制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减少自发肺癌小鼠模型肺部肿瘤形成。同时,对双参颗粒干预后的自发肺癌小鼠与未经过双参颗粒干预的小鼠肺组织进行全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提示在经过双参颗粒干预后,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巨噬细胞标志蛋白(MannosereceptorCtype 1,MRC1/CD206),含锌指转录因子(Kruppel-like factors,KLF)家族如 KLF4、KLF2,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家族,以及非编码 RNA(Non-coding RNA)如microRNA-34a(miR-34a)、microRNA-21(miR-21)的表达以及外泌体相关基因表达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基因都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表型、功能调控以及外泌体功能密切相关,基于TAMs极化在调控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生长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从TAMs与肿瘤细胞外泌体入手,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荷Lewis肺癌的作用是否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表型和功能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探明双参颗粒抑制肿瘤生长是否与肺癌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表型与功能相关,以及初步探讨双参颗粒通过外泌体影响TAMs极化的机制是否与MIF-miR-34a-KLF4通路相关,为中医药“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1.构建荷Lewis肺癌小鼠模型,以高、中、低三个剂量的双参颗粒对荷Lewis肺癌小鼠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小鼠移植瘤的体积、移植瘤质量,验证以益气养阴活血为治法的双参颗粒对小鼠肺癌的抑制作用。2.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对小鼠脾脏、移植瘤组织的M1型与M2型TAMs进行检测,观察双参颗粒对TAMs表型的影响。3.通过Lewis与M1型巨噬细胞混合皮下接瘤的方法,构建M1型TAMs过表达的小鼠肺癌移植瘤模型。观察移植瘤体积与质量,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M1型TAMs比例、M2型TAMs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1型TAMs标志蛋白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iNOS的表达,探讨双参颗粒抑制Lewis肺癌的作用与TAMs极化的相关性。4.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体内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比例、记忆T细胞比例,肿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MP-9、MIF的表达,探讨双参颗粒调控肿瘤微环境,调节TAMs功能与调控TAMs极化的相关性。5.构建MIF+/+Lewis稳定转染细胞株、shMIF Lewis稳定转染细胞株,通过双参颗粒含药血清的干预,观察双参颗粒对小鼠肺癌细胞MIF表达的影响。6.提取各组肺癌细胞外泌体,qPCR法检测外泌体中miR-34a表达,观察双参颗粒对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中MIF下游靶基因miR-34a的影响,探讨双参颗粒是否通过影响MIF调节外泌体miR-34a的表达。7.收集双参颗粒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MIF+/+Lewis细胞、Lewis细胞、shMIF 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并将各组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各组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探讨双参颗粒能否通过肺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影响巨噬细胞极化,以及这一作用与MIF的关系。8.观察各组肺癌细胞外泌体干预后的巨噬细胞中KLF4基因的表达;探讨经双参颗粒干预后的肺癌细胞外泌体影响巨噬细胞极化与功能的作用是否与MIF-miR-34a-KLF4 通路相关。研究结果1.经双参颗粒干预后,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体积与质量减小,随着双参颗粒剂量的增加,其抑制肿瘤体积与质量的作用逐渐增强,高剂量双参颗粒对肿瘤体积与质量的抑制作用最强。2.高、中、低三个剂量的双参颗粒均能减少小鼠脾脏M2型TAMs 比例,增加M1型TAMs比例,但双参颗粒抑制M2型TAMs比例的作用未表现出与双参颗粒剂量有明确负相关。小鼠脾脏M1型TAMs 比例与双参颗粒剂量呈正相关,随双参颗粒剂量增大M1型TAMs比例逐渐增加。移植瘤组织中CD86的表达与双参颗粒的剂量呈正相关,CD206的表达与双参颗粒的剂量呈负相关。3.与经典的荷Lewis肺癌小鼠模型比较,荷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的肿瘤体积减小,脾脏M1型TAMs比例明显升高。双参颗粒对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进行干预后,M1型TAMs 比例增加,小鼠肿瘤体积进一步减小,提示双参颗粒抑制Lewis肺癌的作用可能与增加M1型TAMs比例相关。4.双参颗粒可以减少荷Lewis+M1混合移植瘤小鼠肿瘤组织中肿瘤微环境因子 ARG1、TGF-β、MMP-9、VEGF、MIF 的表达,增加 iNOS 的表达。5.双参颗粒能够增加CD8+中枢性记忆T细胞比例,并且与M1型TAMs 比例呈正比;降低CD8+效应性记忆T细胞比例,与M1型TAMs比例呈反比。同时,双参颗粒可以增加CD4+CD25+T细胞比例,减少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6.通过慢病毒稳定转染细胞技术成功构建了 MIF+/+Lewis、shMIFLewis稳定转染肺癌细胞株,并分别在基因与蛋白水平进行了验证。7.MIF+/+Lewis细胞外泌体中miR-34a表达减少。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在体外可以抑制MIF+/+Lewis细胞MIF蛋白与RNA的表达,同时增加MIF+/+Lewis细胞外泌体中miR-34a的表达。8.成功提取MIF+/+Lewis、shMIFLewis、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并对巨噬细胞进行干预,成功检测到巨噬细胞吞噬外泌体过程。MIF+/+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在体外可以增加M2型巨噬细胞比例,降低M1型巨噬细胞比例;而经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其外泌体能够逆转这一作用,增加M1型巨噬细胞比例。9.MIF+/+Lewis细胞外泌体在体外可以增加巨噬细胞中KLF4基因的表达;经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后的MIF+/+Lewis细胞外泌体能够减少巨噬细胞KLF4基因的表达。研究结论1.双参颗粒可以抑制小鼠肺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小鼠TAMs向M1型极化相关;肺癌细胞中的MIF可能是双参颗粒的作用靶点之一。2.双参颗粒可以通过肺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控TAMs极化,其机制可能与MIF-miR-34a-KLF4 通路相关。3.中医益气养阴活血法防治肺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s极化与功能,重塑肿瘤微环境相关。

张天舒[8](2021)在《基于“肾络病”研究通过TGF-β 1/Smads信号通路调控IgA肾病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以“肾络病”为组方原理芪蓟肾康汤对转基因IgAN小鼠TGF-β1/Smads信号通路(体内)及对AngⅡ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FN及TGF-β1表达情况(体外),探求芪蓟肾康汤(低、中、高剂量)在不同时间点对IgAN疗效的差异性及其中药药效机制,验证科学假说“补、清、消”肾络理论正确性,挖掘IgAN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1.构建并评价转基因IgAN小鼠、分组情况及检测方法:体内实验中:构建含有人IgAN转基因亲代小鼠,繁育并鉴定F1代基因型阳性Ig HA1-mut小鼠,正常组C57BL/6J野生型小鼠,F1代小鼠(随机)分模型组,西药组,芪蓟肾康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小鼠灌胃后,于14d、21d、28d采集肾脏标本,RT-PCR法观察Smad7m RNA、Smad3m RNA含量,western-blot法观测TGF-β1蛋白、Smad2蛋白表达。2.制备芪蓟肾康汤药理血清:体外实验中:煎药室煎煮并制备芪蓟肾康中药汤剂,替米沙坦片用蒸馏水溶解。40只SD级雄性大鼠随机分5组,正常组、西药组、芪蓟肾康汤(低、中、高剂量组)。灌胃给药一周后,腹主动脉取血,水浴灭活、杀菌后制成含药血清于-20℃冰箱备用。3.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组及检测方法:体外实验中: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置于培养瓶(75cm2)接种,培养瓶中加RPMI-1640培养液,5%CO2、37℃培养箱培养,AngⅡ促进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长。药理血清用于西药组、芪蓟肾康汤(低、中、高剂量组),于24h、48h,MTT法观测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长,ELISA法测各组TGF-β1、FN含量。结果:1.体内实验RT-PCR法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14、21、28d,与正常组比,IgAN小鼠(模型组)TGF-β1、Smad2蛋白和Smad3m RNA表达升高(p<0.05)且时间越长上升越多,Smad7的m RNA表达下降(P<0.05)。芪蓟肾康汤各组及西药组与模型组比可逆转结果(p<0.05)。2.体外实验MTT法和ELISA法结果表明:在24h、48h,OD值模型组比正常组高(p<0.05),西药组与芪蓟肾康汤各组OD值比模型组少(p<0.05)。TGF-β1、FN在模型组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芪蓟肾康汤各组表达比模型组少并且时间长效果好(P<0.01),芪蓟肾康汤中、高剂量组TGF-β1、FN表达比西药组低(P<0.05)。结论:1.阐明IgAN作用机制之一和TGF-β1/Smads的信号通路、FN等因子相关。2.说明不同浓度芪蓟肾康汤可通过调节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FN过度表达,减轻肾小球系膜区堆积,改善IgAN的病理变化,保护肾脏。3.证明以“补、清、消肾络”法为指导理论芪蓟肾康汤对实验性IgAN转基因小鼠及抑制AngⅡ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实验疗效确切,完善“肾络病”理论。

黄正迎[9](2021)在《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血清中FN(Fibronectin,纤维粘连蛋白)、LN(Laminin,层粘连蛋白)、Col IV(Type IV Collagen,IV型胶原蛋白)以及子宫组织中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基质金属蛋白-9)、TIMP-1(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转化生长因-β1)、Smad2的影响,以探索益母缩宫颗粒治疗药物不全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的可能调节机制。方法:选择性成熟SD大鼠(雌鼠60只、雄鼠25只),先以完全随机法挑选10只未合笼雌鼠为空白组(E组)。剩余大鼠按雌:雄=2:1合笼,次晨观察雌鼠阴道分泌物涂片,发现精子为妊娠第1天。若未受孕则继续合笼至发现精子。成功交配大鼠在妊娠第7天(上午8时、下午18时),分别灌胃米非司酮(8.3mg/kg)和米索前列醇(100μg/kg),灌胃米索前列醇后于阴道内置入一无菌棉球,次晨阴道内棉球见血迹则认为造模成功。而E组大鼠则在入组第7天灌胃动物饮用水1ml/(100g.d)。大鼠造模成功后,将48只雌鼠以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模型组(D组10只)、缩宫素组(F组10只)及益母缩宫颗粒低(A组10只)、中(B组9只)、高(C组9只)剂量组。各组大鼠于妊娠第8天开始,E(入组第8天开始)、D组均连续7天灌胃动物饮用水1ml/(100g.d);F组连续3天肌肉注射缩宫素0.9U/(kg.d);益母缩宫颗粒各组连续7天灌胃不同剂量(按成人剂量的0.5倍、1倍、2倍换算成大鼠灌胃剂量)益母缩宫颗粒:A组1.56 g/(kg.d)、B组3.13 g/(kg.d)、C组6.25g/(kg.d)。于妊娠第15天时,各组大鼠均予以10%苯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抽取腹主动脉血液并剥离子宫体组织进行相关指标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FN、LN、Col IV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组织中TGF-β1、Smad2、MMP-9、TIMP-1的值,HE染色观察子宫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1)子宫形态观察:E组各大鼠子宫光滑未见结节、充血、水肿;D组7只、F组5只大鼠见大小不等结节,D组3只、F组5只大鼠子宫见充血水肿;A组2只、B组3只、C组1只大鼠子宫增粗,其中A组增粗更明显,三组剩余大鼠子宫未见明显充血水肿。(2)子宫组织病理学观察:E组大鼠子宫内膜连续,宫腔未见扩张,无炎细胞浸润;D组10例、F组5例均可见内膜上皮结构紊乱、蜕膜细胞残留,其中D组7例、F组2例可见坏死组织,两组均可见宫腔扩张及轻-中度炎细胞浸润;A组3例见蜕膜细胞,其中1例见少量坏死组织,B组2例、C组1例见坏死组织。(3)妊娠第15天时,FN、LN、Col IV在各组大鼠血清中的值:与D组相比,E、F、B、C组三者的值均降低(P<0.05);与E、F组相比,D、A组三者的值均升高(P<0.05)。(4)妊娠第15天,TGF-β1、Smad2、MMP-9和TIMP-1在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与D组相比,E、F、B、C组大鼠子宫中TGF-β1和TIMP-1表达增多、Smad2和MMP-9的表达减少(P<0.05);与E组相比,D、A组TGF-β1表达减少(P<0.05);与F组相比,D组TGF-β1表达减少(P<0.05);与E、F组相比,D、A组TIMP-1表达减少、Smad2和MMP-9表达增多(P<0.05)。(5)MMP-9和TIMP-1的比值:与D组相比,E、F、B、C组中MMP-9与TIMP-1的比值下降(P<0.05),但稍高于1。与E、F组相比,D、A组中MMP-9与TIMP-1的比值升高并接近2(P<0.05)。结论:1.益母缩宫颗粒能增加TGF-β1、减少Smad2在药物不全流产大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从而调控下游MMP-9与TIMP-1的表达,进一步调节FN、LN、Col IV的表达,使ECM在子宫中的合成和降解达到平衡,从而发挥修复子宫内膜,阻止子宫出血的作用。这有可能是益母缩宫颗粒治疗药物流产后子宫异常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2.益母缩宫颗粒能使药物不全流产大鼠的子宫组织中TIMP-1表达增多,而MMP-9的表达减少,使MMP-9与TIMP-1比值接近于1,但略高于1,这也许是子宫内膜不至于纤维化的重要原因。

刘皎皎[10](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二、中医药对TGF-β1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对TGF-β1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OP的发病机制
    1.1 TGF-β蛋白超家族的生物特性
    1.2 Smads蛋白家族的生物特性
    1.3 OP的中医学发病机制
    1.4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OP的关系
2 中医药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治疗OP的实验研究
    2.1 中药提取物调控TGF-β1/Smads通路治疗OP的研究
    2.2 中药复方制剂调控TGF-β1/Smads通路治疗OP的研究
    2.3 中医外治法调控TGF-β1/Smads通路治疗OP的研究
3 讨论

(2)中风后胶质瘢痕形成及中医药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风后胶质瘢痕的形成机制
    1.1 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1.2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1.3 NG2胶质细胞活化
2 中风后胶质瘢痕形成的调控因子
    2.1 调控Ast活化及增生、迁移相关因子
        2.1.1 Ast活化的调控因子
        2.1.2 Ast增殖、增生的调控因子
        2.1.3 Ast迁移的调控因子
    2.2 血管新生促进因子
    2.3 促炎因子
3 中医药对中风后胶质瘢痕的干预作用
    3.1 单味中药或中药单体对中风初期胶质瘢痕的促进作用
    3.2 单味中药或中药单体对中风后胶质瘢痕的抑制作用
    3.3 中药复方对中风后胶质瘢痕的抑制作用
4 总结与展望

(3)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硬皮病发病机制与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1 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2 硬皮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3 小结
    综述二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1 病名归属认识进展
        2 病因病机认识进展
        3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4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5 小结
    综述三 中医药通过干预细胞自噬治疗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1 细胞自噬及相关通路
        2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肝纤维化
        3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肺纤维化
        4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心肌纤维化
        5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肾纤维化
        6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其他纤维化疾病
        7 小结
前言
第一章 导师治验
    1 病因病机
    2 三期论治
    3 治疗特点
    4 验案举例
    5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ROS、PDGF、TGF-β水平的影响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Akt-mTOR自噬通路的影响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调肾通络方防治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及其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调肾通络方防治IUA术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UA纤维化程度及与TGF- β1/Smads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细胞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综述 宫腔粘连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术后再发粘连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临床病例观察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5)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TGF-β1/Smads影响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纤维化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IL-1β、TNF-α和TGF-β1/Smads在LFH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收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影像学测量
        1.4 主要器械、设备、试剂等
        1.5 手术方式
        1.6 标本的取材、运输等标准操作规程
        1.7 HE染色与组织形态学观察
        1.8 Masson染色与纤维化观察
        1.9 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黄初带IL-lp、TNF-α、TGF-β1/Smads (TGF-β1、p-Smad2/3、Smad7)、Col1和Col3蛋白的定位、半定量表达
        1.10 实时焚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IL-1β、TNF-α、TGF-β1/Smads (TGF-β1、Smad2、Smad3、Smad7)、Col1、Col3&mRNA表达
        1.11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HE染色结果
        2.3 Masson染色结果
        2.4 免疫组化结果
        2.5 Real-Time PCR结果
        2.6 DLSS组内黄韧带厚度和各层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2.7 DLSS组内黄韧带厚度和各层弹性-胶原纤维比的相关性分析
        2.8 DLSS组内黄韧带厚度和各层mRN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炎症与纤维化是黄韧带肥厚的主要病理机制
        3.2 黄韧带背侧层是退变的起点
        3.3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黄韧带“炎症-纤维化”病理过程
        3.4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DLSS的中医药治疗
        3.5 其他
        4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三种造模方法诱导大鼠黄韧带肥厚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器械、设备、试剂等
        1.3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取材
        1.4 实验动物的造模
        1.5 影像学测量
        1.6 HE染色与大鼠黄韧带厚度的测量
        1.7 Masson染色与大鼠黄韧带纤维化观察
        1.8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黄初带IL-1β、TNF-α、TGF-β1/Smads (TGF-β1、p-Smad2/3、Smad7)、Col1、Col3蛋白的定位、半定量表达
        1.9 免疫印迹法定性、半定量分析IL-1β、TNF-α、TGF-β1和Coll蛋白在各组黄韧带内表达
        1.10 Real-Time PCR检测 IL-1β、TNF-α、TGF-β1/Smads (TGF-β1、Smad2、Smad3、Smad7)、Col1、Col3的mRNA表达
        1.11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E染色与大鼠黄韧带厚度的结果
        2.2 Masson染色与大鼠黄韧带纤维化的结果
        2.3 影像学测量结果
        2.4 免疫组化结果
        2.5 免疫印迹结果
        2.6 Real-Time PCR结果
        2.7 大鼠黄韧带与人增厚黄韧带的比较
        2.8 模型成功率
        3 讨论
        3.1 大鼠黄韧带肥厚模型的建立方法
        3.2 大鼠黄韧带肥厚的病理表现
        3.3 机械应力是诱发或加速黄韧带肥厚的重要因素
        3.4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大鼠黄韧带增厚模型的建立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致谢
附件

(6)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miRNA-mRNA共表达网络改善肾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祖国医学对CKD与RF的认识
        1.1 历代经典中CKD与RF的论述
        1.2 现代医家对CKD与RF的认识
    2.西方医学对RF的认识
        2.1 ECM受体相互作用与RF
        2.2 TGF-β/SMAD通路与RF
        2.3 内质网应激与RF
        2.4 氧化应激与RF
        2.5 微炎症与RF
        2.6 脂肪酸代谢与RF
        2.7 肾小管上皮细胞EMT与RF
        2.8 MiRNA与 RF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及来源
    3 CKD诊断及分期标准
        3.1 CKD诊断标准
        3.2 CKD分期标准
    4 中医辨证标准
    5 病例选择标准
        5.1 纳入标准
        5.2 排除标准
        5.3 脱落标准
    6 研究设计
        6.1 样本量估计
        6.2 试验分组
        6.3 治疗方案
        6.4 治疗疗程
        6.5 观察指标及方法
    7 疗效评定标准
        7.1 临床总疗效评定标准
        7.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7.3 安全性评定标准
    8 统计学方法
    9 试验结果
        9.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9.2 两组患者原发病、CKD分期比较
        9.3 两组患者Scr、BUN、UA及 eGFR比较
        9.4 两组患者UACR、β2-MG及 NAG比较
        9.5 两组患者HGB、血钙、血磷及PTH比较
        9.6 两组患者血清TGF-β1、SOD及 IL-6比较
        9.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9.8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9.9 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的比较
        9.10 安全性指标分析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
    实验一 芪黄四物汤对环孢素A(CsA)诱导的肾脏纤维化(RF)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药品与试剂
        2.3 仪器及耗材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3.2 样品收集与准备
        3.3 一般情况、肾功能、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代谢物的测定
        3.4 HE染色
        3.5 Masson染色
        3.6 PAS染色
        3.7 TUNEL凋亡实验
        3.8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芪黄四物汤对小鼠一般情况、体质量及24h尿量的影响
        4.2 芪黄四物汤对小鼠血清Scr、BUN、UA的影响
        4.3 芪黄四物汤对小鼠尿液UACR、NAG的影响
        4.4 芪黄四物汤对小鼠血清IL-6、MDA的影响
        4.5 芪黄四物汤对小鼠肾组织病理的影响
        4.6 芪黄四物汤对小鼠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实验二 芪黄四物汤对RF小鼠miRNA-mRNA共表达网络的调控作用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及耗材
        3 实验方法
        3.1 miRNA与 mRNA测序
        3.2 DE mRNAs和 DE miRNAs的关联分析
        3.3 靶miRNA的 qRT-PCR验证
        3.4 靶mRNA的 qRT-PCR验证
        3.5 Western Blot
        3.6 免疫荧光
        3.7 肾组织ELISA
        3.8 统计学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差异miRNAs的筛选及芪黄四物汤的干预作用
        4.2 芪黄四物汤调控的靶miRNAs的筛选
        4.3 芪黄四物汤调控的靶miRNAs的 qRT-PCR验证
        4.4 差异mRNAs的筛选及芪黄四物汤的干预作用
        4.5 DE miRNAs和 DE mRNAs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4.6 DE miRNAs-DE mRNAs共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
        4.7 芪黄四物汤调控ECM-receptor interaction通路改善RF
        4.8 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CD44、MMP2、SPP1改善RF
        4.9 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改善RF
        4.10 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ERS)改善RF
        4.11 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脂肪酸代谢改善RF
        4.12 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线粒体氧化应激改善RF
第四部分 细胞实验 芪黄四物汤通过miR-21-5p/SMAD7轴对CsA诱导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上皮间充质转分化(EMT)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
        2.2 药品与试剂
        2.3 仪器与耗材
    3 实验方法
        3.1 细胞培养
        3.2 实验用药物和试剂的配制
        3.3 细胞增殖功能检测(MTT)
        3.4 细胞凋亡实验
        3.5 Transwell细胞迁移功能检测
        3.6 mRNA的 qRT-PCR检测
        3.7 miRNA的 qRT-PCR检测
        3.8 Western Blot
        3.9 细胞转染
        3.10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CsA对 HKC增殖的影响及芪黄四物汤的调控作用
        4.2 芪黄四物汤对CsA诱导的HKC凋亡的影响
        4.3 芪黄四物汤对CsA诱导的HKC迁移的影响
        4.4 芪黄四物汤对CsA诱导的HKC E-cadherin、a-SMA表达的影响
        4.5 芪黄四物汤对CsA诱导的HKC TGF-β1、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
        4.6 芪黄四物汤对CsA诱导的HKC miR-21-5p、miR-375-3p、miR-802表达的影响
        4.7 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miR-21-5p对 CsA诱导的HKC SMAD7、a-SMA、E-cadherin的影响
        4.8 芪黄四物汤调控miR-21-5p对 CsA诱导的HKC迁移的影响
讨论
    1 导师对CKD与RF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脾肾亏虚乃CKD与RF发生的基础
        1.2 血瘀贯穿CKD及RF的始终
        1.3 湿热浊毒是CKD与RF的重要环节
    2 芪黄四物汤的立法组方及药理分析
        2.1 导师治疗CKD立法组方的思路
        2.2 芪黄四物汤的组成及配伍分析
        2.3 芪黄四物汤各单味药抗RF的现代药理研究
    3 临床研究分析
        3.1 芪黄四物汤改善肾功能、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损伤
        3.2 芪黄四物汤改善肾性贫血、钙磷代谢紊乱及PTH
        3.3 芪黄四物汤改善机体纤维化、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状态
        3.4 芪黄四物汤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临床总疗效
        3.5 芪黄四物汤治疗CKD安全有效
    4 动物实验分析
        4.1 RF动物实验模型的选择
        4.2 芪黄四物汤改善肾脏病理损伤及肾功能
        4.3 芪黄四物汤调控紊乱的miRNA-mRNA共表达网络改善RF
    5 细胞实验分析
        5.1 芪黄四物汤可有效抑制EMT
        5.2 芪黄四物汤可能通过调控miR-21-5p/SMAD7轴抑制EMT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miR-21、miR-29与肾脏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附件

(7)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癌微环境中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1 研究背景
        2 外泌体的形成和特征
        3 外泌体的释放
        4 肺癌微环境中外泌体的功能
        5 外泌体在化疗耐药与靶向治疗耐药中的作用
        6 外泌体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7 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可以作为肺癌的预测指标
        8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外泌体肺癌微环境不同细胞之间的调控
        附表2 外泌体在治疗、诊断与预后中的相关研究
    综述二 中医药调控肿瘤微环境防治肺癌研究进展
        1 肿瘤免疫微环境
        2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与功能的调控
        3 中医药对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调节
        4 中医药对T、B淋巴细胞、NK细胞及免疫靶点的调控
        5 中医药对调节性T细胞的调控
        6 中医药重塑上皮间质转化
        7 中医药对血管生成的作用
        8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调控
        9 中医药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10 中医药对肿瘤微环境炎症因子的调控
        11 中医药对微环境中外泌体及非编码RNA表达的作用
        12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双参颗粒抑制荷Lewis肺癌小鼠移植瘤的药效学实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双参颗粒对荷Lewis肺癌小鼠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表型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双参颗粒干预荷M1型巨噬细胞与Lewis肺癌细胞混合移植瘤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双参颗粒对小鼠TAM细胞功能因子、记忆T细胞、Treg细胞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MIF基因过表达与MIF基因干扰稳定转染Lewis细胞株的构建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六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对MIF~(+/+)Lewis及shMIF-Lewis细胞中MIF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七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对Lewis来源外泌体及外泌体中MicroRNA-34a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八 双参颗粒含药血清干预MIF~(+/+)Lewis细胞来源外泌体对巨噬细胞表型及KLF4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8)基于“肾络病”研究通过TGF-β 1/Smads信号通路调控IgA肾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芪蓟肾康汤调控转基因IgAN小鼠及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芪蓟肾康汤调控AngⅡ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及FN、TGF-β1表达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IgA肾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对象
    2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3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4 实验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6 技术路线
结果
    1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及病理学结果
    2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血清中FN、LN、Col IV浓度的影响
    3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TGF-β1 表达的影响
    4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Smad2 表达的影响
    5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MMP-9 表达的影响
    6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TIMP-1 表达的影响
    7 益母缩宫颗粒对大鼠子宫组织中MMP-9/TIMP-1 比值的影响
讨论
    1 从中医基础理论认识药物不全流产
    2 益母缩宫颗粒的相关研究
    3 药物不全流产模型的建立
    4 TGF-β1/Smads通路调控MMPs/TIMPs、ECM的代谢平衡
    5 MMPs/TIMPs调控ECM的代谢
    6 子宫异常出血与ECM的代谢密切相关
    7 益母缩宫颗粒的可能作用机制
    8 本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医药治疗药物流产并发症的相关信号通路研究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中医药对TGF-β1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进展[J]. 张国光,杨杰,于冬冬,顾明,马韬,杨鸫祥.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09)
  • [2]中风后胶质瘢痕形成及中医药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刘吉勇,廖君,方锐,葛金文,梅志刚.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3]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D]. 王瑞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调肾通络方防治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及其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D]. 牛红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研究TGF-β1/Smads影响黄韧带肥厚的机制及模型的建立[D]. 王宝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6]芪黄四物汤通过调控miRNA-mRNA共表达网络改善肾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韩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7]基于肿瘤细胞外泌体调控TAM细胞极化探讨双参颗粒抑制肺癌的作用机制[D]. 亓润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8]基于“肾络病”研究通过TGF-β 1/Smads信号通路调控IgA肾病机制[D]. 张天舒.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益母缩宫颗粒对药物不全流产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D]. 黄正迎.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10]“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对照组论文 中医论文 中药论文 药品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滨州省级论文查重
下一篇:大学论文查重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