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药熏蒸治疗腰肌劳损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药熏蒸治疗腰肌劳损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哲,赵依雯,赵光显,孔繁明[1](2021)在《中药熏蒸用于缓解训练(运动)后肌肉劳损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肌肉劳损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中药熏蒸作为传统的中医特色外治疗法之一,对缓解肌肉劳损或训练(运动)后恢复效果显着,本文根据近几年相关文献,从肌肉劳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和中药熏蒸的临床应用两方面对中药熏蒸用于缓解训练(运动)后肌肉劳损的疗效评价进行综述。

刘美[2](2021)在《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干预疗效观察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在接受相同静养卧硬板床休息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的实验组与单一进行核心肌群训练的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找出传统易筋经功法在慢性腰肌劳损的运动康复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针对30例患者分成实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进行身体成分测量包括体重、血压、体脂百分比、身体质量指数、基础代谢。量表测量法包括体态评估和FMS评估;腰痛量化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主观疼痛感觉Mc Gill疼痛分级评分(PRI),疼痛强度评分(PPI),动作筛查评分(FMS),体态评估评分(Lumbar)。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非参数U检验、非参数W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结果得出结论。结果:对照组实验前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00,P=0.000<0.05)。疼痛分级评分(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12,P=0.000<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87,P=0.000<0.05)。对照组实验前后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43,P=0.001<0.05)。疼痛强度评分(P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82,P=0.000<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78,P=0.000<0.05)。实验组实验前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4,P=0.000<0.05)。疼痛分级评分(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31,P=0.000<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51,P=0.000<0.05)。实验组实验前后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配对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5,P=0.001<0.05)。疼痛强度评分(P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3,P=0.001<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6,P=0.001<0.05)。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4,P=0.002<0.05)。疼痛分级评分(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34<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8,P=0.159>0.05)。实验前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Mann-Whitney U检验(两独立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66.500,P=0.056>0.05)。疼痛强度评分(PPI)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4.500,P=0.045<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1.000,P=0.653>0.05)。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4,P=0.000<0.05)。功能动作筛查评分(F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6,P=0.082>0.05)。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数据的Mann-Whitney U检验(两独立样本)得出腰痛量化模拟评分(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7.000,P=0.305>0.05)。疼痛分级评分(PRI)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9.000,P=0.000<0.05)。疼痛强度评分(PP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1.000,P=0.202>0.05)。体态评估评分(Lumbar)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7.500,P=0.539>0.05)。结论:实验表明易筋经功法和核心肌群训练分别对防治慢性腰肌劳损都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实验组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于改善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明显好于单一核心肌群训练,说明传统功法在干预慢性腰肌劳损的运动康复过程中起到起效快、有效率高、复发率少的特点和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正确指导患者坚持长期练习是关键不仅可以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还可以有效预防急性腰肌扭伤的发生,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体育保健预防人员都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赖新鑫,赵新永,张启[3](2021)在《常见急性运动性损伤药物治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运动性损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较为常见,如诊疗不当将给患者日常生活、身心健康及其远期预后产生严重影响。作者针对常见急性运动性损伤的药物治疗进行研究,以期为有效干预急性运动性损伤提供参考。

李小英[4](2020)在《腰肌劳损的中医壮医治疗及护理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对中医壮医在腰肌劳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梳理和分析腰肌劳损的中医药治疗和护理方法,以期为中医壮医在腰肌劳损干预中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郝晓丽[5](2020)在《耻骨部三穴操作并传统推拿治疗腰肌劳损(肾虚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中医学“阳病治阴”理论,选取耻骨部位三穴为主施行推拿手法治疗腰肌劳损,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评价该方法的特色优势,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对耻骨部三穴推拿联合传统推拿。对照组用传统推拿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4周;统计患者治疗前、后及一个月后随访时的ODI评分和VAS评分,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9.0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有效率有差异,治疗组为96.7%,对照组89.3%。VAS评分:治疗后及随访时,同一时间点下VAS评分对照组均高于治疗组(p<0.05)。且组内比较时,对照组随访时较治疗后VAS评分升高,治疗组则随时间持续降低(p<0.05)。ODI评分: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停止治疗后,对照组ODI升高,而治疗组随时间变化ODI持续降低。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均有意义。结论:推拿手法施治于耻骨部位特定三穴,对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显着,即时效果及预防复发方面均优于传统推拿治疗。该疗法作用明显,操作方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郑立夫[6](2020)在《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比较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在疼痛、功能、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的改善程度及随访远期结果,以探索两种频次的浮针治疗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临床总体疗效的差异及疗效维持情况,初步探讨浮针治疗频次对疗效的最适选项,为浮针在临床上优化治疗方案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研究的病例为来自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门诊及住院部与及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近招募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主要采取小样本简单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入选的60例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浮针治疗频次设定为一周2次的A组,浮针治疗频次为一周3次的B组。治疗时均选取双侧承山穴快速进针皮下扫散,同时嘱患者行“飞燕式”10s,每次治疗重复上式3次,两组均治疗2周,并评估接受治疗前、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量表、临床体征积分量表、VAS视觉模拟法及简化ODI量表得分,以评价患者在症状学和功能改善方面的情况。试验结束2周后对患者进行一次随访并记录收集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在研究结束时将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处理,性别等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类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如年龄等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进而评价不同频次浮针对腰肌劳损的治疗疗效,为完善临床上浮针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一般资料比较中,本次共纳入60例合格病例,试验中无脱落病例及剔除病例。其中,浮针A组(2次/周)中男性患者14名,女性患者16名,浮针B组(3次/周)中男性患者13名,女性患者17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病程及治疗前的各项观测指标进行比较,P均>0.05,说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治疗两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功能、症状体征改善程度进行组内对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体的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说明两组浮针治疗均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3.在治疗两周后,两组患者在疼痛、功能、症状体征改善程度方面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浮针B组的VAS评分、简化ODI量表评分、症状积分均较浮针A组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两组间比较,浮针一周3次治疗频率对比一周2次的治疗频率在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感官、功能、症状方面的改善均较优。但体征积分组间比较P=0.049,比较接近0.05,提示结果组间差异可能不明显。结合临床分析,或者与评分中舌脉的变化比较少及部分患者本身腰部活动低于常值有关。4.计算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浮针A组的治愈率为3.3%,有效率为83.3%,总有效率是86.6%;浮针B组治愈率为56.7%,有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6.7%,两组总有效率经秩和检验,Z=-4.3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一周3次治疗频次的浮针B组要较一周2次治疗频次的浮针A组总体疗效为佳。5.对患者治疗结束2周后进行随访,分别记录VAS评分及简化ODI量表评分以考察患者在症状、功能方面的疗效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2周的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治疗前对比,P<0.01,但与治疗结束时VAS及ODI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维持较长的疗效。6.两组患者随访的VAS评分与ODI评分组间对比,P<0.05,浮针B组总体均数较浮针A组小,说明一周3次的浮针治疗频率较一周2次的浮针治疗频率维持的疗效要好。结论: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在改善患者的疼痛、功能、症状体征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且远期疗效维持良好。每周治疗频次为3次者较每周治疗频次2次者积分改善更明显,说明浮针一周治疗频次多者临床疗效或更优。

林振宇[7](2020)在《督灸疗法治疗寒湿型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督灸疗法治疗寒湿型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门诊的寒湿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8例寒湿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施行督灸治疗,施灸部位:从颈部大椎穴至骶骨处。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露出背部,放松姿态。用75%医用酒精消毒施灸部位,取备好的生姜汁涂抹擦拭在督脉及邻近的膀胱经部位,铺上医用长纱布覆盖其上,再将督灸盒置于施灸部位,其内均匀地铺上事先制备好的生姜末,厚约2.5cm。最后把陈细艾绒铺成长条状(宽约2cm,高约1.5cm),点燃所有艾绒,待其自然烧成灰烬为1壮,共治疗3壮。治疗期间每间隔10分钟测量一次腰部温度。治疗结束后撤去长纱布、生姜末及督灸盒,用无菌棉球擦拭干净。治疗期间注意温度变化情况,防止烫伤或受凉。对照组施行假督灸治疗,操作方法:治疗时以灭菌注射用水替代生姜汁,铺盖时选用2条长纱布,并在2条纱布之间放置妙洁PE保鲜膜,其余操作同治疗组。目的使对照组在治疗时,患者仅感受到温热感,避免受到生姜和艾绒的治疗作用。疗程: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的VAS、JOA、PPT、SEMG各项指标进行观察记录;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VAS、JOA评分。结果最终有70例患者完成课题研究,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4例。两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疗程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疗程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T数值方面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疗程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G数值方面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疗程后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时,两组在VAS评分方面高于治疗1疗程后,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JOA评分方面低于治疗1疗程后,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为77.78%,对照组为47.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灸疗法治疗寒湿型慢性腰肌劳损,可以减轻腰部疼痛,提高痛阈,改善腰部活动,缓解腰部肌肉疲劳,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但在远期疗效上欠佳,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刘姿瑶[8](2020)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RO量表的研制及信效度考评》文中提出目的:参照国际量表制作流程,结合实际情况,研制适用于我国中医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RO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中医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护理效果评价提供可靠工具。研究方法:根据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在辨证施护理论指导下,结合量表内涵,构建量表的概念框架。利用查阅的大量文献资料,确认量表的5个维度,通过专家小组讨论形成条目池,两轮Delphi专家咨询法对条目池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条目删改,修订,确定最终条目。小组成员邀请临床护理人员共同编写量表题项,形成量表初稿,并小范围调查对题项进行完善;在辽宁省某所三甲中医院进行预试验,回收患者量表70份,对回收的量表数据进行离散趋势、克朗巴赫α系数、因子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最终筛选出7个条目,组成预量表。采用预量表对抽取的30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大范围临床调查,并通过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四大方面考评量表的科学性,形成正式量表。结果:设计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RO量表”,量表共包含7个题项。对262例有效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可行性:完成时间均<15min,合格率>92%,说明临床可行性较强;2.信度: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0.891>0.8,信度良好;3.效度:评价时采用相关系数和因子分析法,结果显示量表各条目与其所属领域相关性较高,因子分析提取出1个公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60.773%,显示其代表的内容与量表的概念框架基本一致;4.反应度:通过对比实施护理干预前后两次量表的得分,显示每个条目均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措施前后做出有效反应,反应度良好。结论:本研究研制出适用于评价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护理效果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 RO量表”,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科学性考核。结果表明:该量表可行性强,并且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可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由于该调查样本均来源于辽宁省,还需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数据,对量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使之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张龑,赵文娣[9](2020)在《艾灸结合中药熏蒸干预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疼痛及腰背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艾灸结合中药熏蒸干预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疼痛及腰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功能康复锻炼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艾灸联合中药熏蒸,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腰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背肌力高于对照组,腰肌耐力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结合中药熏蒸干预可有效改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腰痛评分,利于促进腰背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马嘉乐(MA KALOK)[10](2019)在《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观察电针结合中药熏蒸对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对众多有慢性病症的患者以中医症型分型、疼痛评分等的影响。将研究病例收集,得出合理结论,评价证明电针结合中药熏蒸对慢性腰背痛的是具有积极的疗效优势,为新时代中医治疗腰痛患者提供新的疗法与治法。方法:在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选取符合入标准慢性腰背痛诊断的50例患者作为对象研究案例,分组所有入选病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研究分为两组电针组(对照组)、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组(治疗组)各25例。治疗组以接受温针刺治疗外加结合中药熏蒸,对照组以单纯接受普通针法治疗为主,标准以每周5次,需连续接受为期2周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对治疗不足2周即痊愈者,以观察结束计,统计疗效),治疗结束2周后随访观察统计疗效。评价指标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使用腰痛分量表(JOA)评分,后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厘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疗效判定。结果:经治疗后①电针结合中药熏蒸的中医疗效评分对比电针组高(P<0.05)。②电针结合中药熏蒸与电针组的VAS评分对照(P<0.05),前者疗法作用比后者优。③两组的对比上,电针结合中药熏蒸与电针组,在腰痛分量表(JOA)评分中的主观症状、体征、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方面前者有所改善较多,评分为P<0.05。结论:采用电针结合中药熏蒸对腰痛病症有具优势的改善作用,对于腰痛病症患者的生活不良影响明显减轻,可以推广在临床上多加使用。

二、中药熏蒸治疗腰肌劳损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熏蒸治疗腰肌劳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熏蒸用于缓解训练(运动)后肌肉劳损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肌肉劳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中药熏蒸在缓解训练(运动)后肌肉劳损的应用
    2.1 腰肌劳损
    2.2 颈肩部肌肉劳损
    2.3 运动型疲劳
3 总结与展望

(2)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干预疗效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慢性腰肌劳损概念的阐述
    2.2 慢性腰肌劳损的发病机理研究
    2.3 中西医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中华医学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文献研究
        2.3.2 西方医学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文献研究
        2.3.3 运动康复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文献研究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导图
    3.2 实验对象
        3.2.1 病例筛查
    3.3 实验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量表测量法
        3.3.3 实验观察法
        3.3.4 数理统计法
        3.3.5 比较分析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基本信息
        4.1.1 患者性别状况
        4.1.2 患者年龄状况
        4.1.3 患者体重状况
        4.1.4 患者职业状况
        4.1.5 患者病因状况
        4.1.6 患者病程状况
    4.2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指标比较
    4.3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指标比较
    4.4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
    4.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
第5章 认识、分析与讨论
    5.1 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5.2 现代康复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的认识
    5.3 易筋经功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中医理论分析
    5.4 核心肌群训练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解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5.5 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腰肌劳损治疗作用的讨论
第6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3)常见急性运动性损伤药物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急性运动性腰腿痛的药物治疗
    1.1 急性腰扭伤
    1.2 腰肌劳损
    1.3 急性膝关节损伤
2 急性踝关节损伤药物治疗
3 急性运动性肾损伤药物治疗
4 结语

(4)腰肌劳损的中医壮医治疗及护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壮医治疗方法
    1.1 中医常规治疗方案
        1.1.1 无痛银质针治疗:
        1.1.2 社区拔罐法治疗:
        1.1.3 奇正消痛贴联合中医手法治疗:
        1.1.4 经验方联合推拿治疗:
        1.1.5 按摩结合原始点止痛法治疗:
        1.1.6 黄氏理伤手法治疗:
        1.1.7 中医手法结合药酒外涂治疗:
        1.1.8 拔罐法联合中药封包治疗:
        1.1.9 热敏灸联合护理干预:
        1.1.10 中药熏蒸联合护理:
    1.2 壮医经筋三联疗法
        1.2.1 壮医经筋三联疗法:
        1.2.2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
        1.2.3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2.2 中医整体护理干预措施
    2.3 辨证施护
    2.4 锻炼方法
    2.5 互动达标理论
3 小结

(5)耻骨部三穴操作并传统推拿治疗腰肌劳损(肾虚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病例选择
        (一)诊断标准
        (二)入选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及脱落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操作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评价标准
        (五)安全性评价指标
        (六)统计学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基线情况比较
        (二)治疗后指标比较
        (三)综合疗效评价
        (四)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关于腰肌劳损的施术部位
    二、耻骨部三穴的选择依据
        (一)中医学理论依据
        (二)解剖学及生物力学依据
    三、推拿操作及作用分析
    四、临床疗效分析
        (一)基线资料情况
        (二)腰部疼痛及腰功能情况
        (三)综合疗效评价
    五、推拿耻骨部三穴为主治疗腰肌劳损的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一、现代医学临床治疗腰肌劳损的述要
    二、中医学对腰肌劳损的药物治疗概况
    三、中医外治疗法对腰肌劳损的治疗概况
        (一)针灸疗法
        (二)推拿疗法
    四、其他治疗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6)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
        一、慢性腰肌劳损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慢性腰肌劳损的症状学研究
        三、慢性腰肌劳损的现代病因病机研究
        四、慢性腰肌劳损西医治疗概况
    第三节 中医对慢性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
        一、病名考证
        二、病因病机探讨
        三、防治原则
        四、中医治疗方法
        五、浮针疗法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试验方法和步骤
        四、疗效评定
        五、观察节点
        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七、统计分析及数据处理
        八、研究中相关问题的处理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治疗前两组基线的比较
        二、临床治疗疗效比较分析
        三、随访结果及远期疗效比较
        四、不良事件报告
        五、小结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腰肌劳损的研究现状及治疗展望
    第二节 浮针疗法作用机制讨论
    第三节 浮针即时疗效明显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浮针长远疗效可能的原因
    第五节 试验结果分析
    第六节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财侍1:统计学处理会格证明

(7)督灸疗法治疗寒湿型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脱落标准
        1.6 不良事件的预防及处理方案
        1.7 技术路线图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对象和分组方法
        2.2 药物及相关器具、仪器设备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安全性及依从性观察分析
        2.6 质量控制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数据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比较
    2 观察指标比较
        2.1 两组病例VAS评分对比
        2.2 两组病例JOA评分对比
        2.3 两组病例PPT数值对比
        2.4 两组病例SEMG数值对比
        2.5 两组病例随访结果对比
    3 临床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价
讨论分析
    1 西医对于CLMS的认识
        1.1 西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临床治疗
    2 中医于对CLMS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中医临床治疗
    3 督灸的理论依据
        3.1 督脉与CLMS的关系
        3.2 从督论治腰痛
        3.3 影响督灸起效的相关因素
    4 灸法安慰剂的必要性及设计思路
        4.1 灸法安慰剂必要性及现状
        4.2 本课题督灸安慰剂的设计思路
    5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6 课题结果及分析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观察指标分析
        6.3 临床疗效分析
    7 课题创新性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RO量表的研制及信效度考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研制内容与方法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艾灸结合中药熏蒸干预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疼痛及腰背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
    1.4 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腰部疼痛及腰背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3 讨论

(10)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慢性腰背痛病症的认识
        1.1 慢性腰背痛病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腰背痛病症的认识
        2.1 慢性腰背痛病的定义
        2.2 流行病学调查
        2.3 慢性腰背痛病症的现代医学病因
    3. 慢性腰背痛病症治疗的中医药方法
        3.1 中医内治法
        3.2 中医外治法
        3.3 中医内外同治法
    4. 慢性腰背痛病症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4.1 非手术治疗
        4.2 手术治疗
第三章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各类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中止和撤出临床实验标准
    3. 病例分组
    4. 治疗方法
        4.1 处方选穴
        4.2 用具选择
        4.3 对照组
        4.4 治疗组
        4.5 疗程
    5. 慢性腰背痛疾病的疗效判定标准及安全性评定标准
        5.1 研究所需评价指标
        5.2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5.3 腰痛分量表(JOA)症状总积分
        5.4 疗效判定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
    1. 中医疗效评价
    2.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
    3. JOA总评分评价
    4. JOA功能分项主观症状治疗前后评分评价
    5. JOA功能分项体征治疗前后评分评价
    6. JOA功能分项主观症状治疗前后评分评价
第五章 研究讨论
    1. 研究目的
        1.1 选穴理论依据
        1.2 选方理论依据
    2. 腰痛分量表(JOA)的选择依据
    3. 结果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第六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药熏蒸治疗腰肌劳损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熏蒸用于缓解训练(运动)后肌肉劳损疗效评价的研究进展[J]. 李文哲,赵依雯,赵光显,孔繁明. 中国疗养医学, 2021(08)
  • [2]易筋经功法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干预疗效观察研究[D]. 刘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常见急性运动性损伤药物治疗研究[J]. 赖新鑫,赵新永,张启.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1)
  • [4]腰肌劳损的中医壮医治疗及护理的研究进展[J]. 李小英.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0(08)
  • [5]耻骨部三穴操作并传统推拿治疗腰肌劳损(肾虚型)的临床研究[D]. 郝晓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不同频次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立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督灸疗法治疗寒湿型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振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RO量表的研制及信效度考评[D]. 刘姿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艾灸结合中药熏蒸干预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疼痛及腰背功能恢复的影响[J]. 张龑,赵文娣. 中国疗养医学, 2020(01)
  • [10]电针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慢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嘉乐(MA KALOK).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慢性腰肌劳损论文 中医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药熏蒸论文 肾虚论文

上一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下一篇:榆中县南部二阴山区中药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