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蓓,姚萍,牛华涛[1](2021)在《湿热烧伤膏对神经外科正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湿热烧伤膏对经正压静脉留置针输注特殊药物患者的正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例经正压静脉留置针输注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应用湿热烧伤膏沿静脉走向涂抹厚度约1~2 mm,外层包裹保鲜膜,每日用药2次;对照组不使用任何药物干预,只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比较并发症发生率、留置针留置时间。结果正压静脉留置针置时间达72 h者,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为4%,对照组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满意度比较,对照组为96%,观察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湿润烧伤膏对肿瘤神经外科经正压静脉留置针输注高浓度、高刺激性的特殊药物患者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效果显着,且经济实惠,值得临床借鉴。
王晨晨[2](2021)在《健脾除湿方联合自制甘草油治疗脾胃湿热型唇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运用中药健脾除湿方联合自制甘草油治疗脾胃湿热型唇风病,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探讨中药健脾除湿方联合自制甘草油疗法的有效性及优越性,为今后治疗脾胃湿热型唇风病提供了一种临床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秦皇岛市中医医院科门诊就诊的脾胃湿热型唇风病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予口服中药免煎颗粒(健脾除湿方)联合外用自制甘草油;对照组32例,予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前后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皮损面积、红肿程度、干燥程度、脱屑/结痂程度、瘙痒/疼痛程度),并计算总积分,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评定患者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痊愈及显效患者,并记录复发情况,同时治疗期间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疗效。结果:1.临床症状单项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皮损面积、红肿程度、干燥程度、脱屑/结痂程度、瘙痒/疼痛程度的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红肿程度与脱屑/结痂程度治疗后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皮损面积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燥程度与瘙痒/疼痛程度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7.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8.70%、42.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病情加重或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1.口服中药健脾除湿方联合外用自制甘草油与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脾胃湿热型唇风病均有良好疗效,且口服中药健脾除湿方联合外用自制甘草油优于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2.口服中药健脾除湿方联合外用自制甘草油可明显改善皮损面积、红肿程度、干燥程度、脱屑/结痂程度、瘙痒/疼痛程度的临床症状评分,且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刘新昊,黎丹,张恒术[3](2021)在《MEBT/MEBO在非热力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现状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创立之初是指湿润烧伤膏(MEBO)通过在创面的暴露应用[即烧伤湿润暴露疗法(MEBT)]实现创面组织再生修复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非热力性皮肤损伤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同样取得了较为显着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主要针对MEBT/MEBO在非热力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现状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MEBT/MEBO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杨婷[4](2021)在《MEBT/MEBO治疗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研究MEBT/MEBO治疗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效果,旨在探求一种疗程短、痛苦小、效果好的治疗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中医方法,进一步探讨中医祛腐生肌和酿脓生肌的作用途径和机理。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共75处病灶)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25例,最终完成临床观察的病例共71例,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空白对照组24例。三组均予以基础治疗:(1)内服中药托里消毒散加减益气扶正,和营托毒;(2)窦瘘创面均予以规范清创换药。分组治疗:治疗组给予美宝湿润烧伤膏纱条填塞引流窦瘘腔;对照组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纱条填塞引流窦瘘腔;空白对照组给予医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引流窦瘘腔。每7天1个疗程,共观察三个疗程。分别观察记录三组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的窦瘘局部症状积分、窦瘘愈合率、窦瘘愈合时间、窦瘘愈合速度,整理记录研究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个疗程观察结束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62.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52.2%,空白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5%,治愈率为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4天后,治疗组愈合率和空白对照组的愈合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愈合速度均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愈合率和愈合速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天后,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愈合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和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愈合速度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愈合速度有差异(P<0.05)。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愈合率、愈合速度均优于空白对照组,疗效相当。治疗21天后,治疗组的总体愈合速度略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4天后、21天后的创面的红肿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4天后、21天后的创面疼痛程度,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治疗14天后、21天后的创面肉芽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三组组间比较创面渗出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治疗21天后的创面渗出物评分,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三组都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各项症状积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治疗组在改善窦瘘创面红肿、疼痛程度、渗出液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而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促进肉芽生长方面疗效相当,均优于空白对照组。(4)三个疗程观察结束三月后随访,对比三组愈合病例的瘢痕评分,治疗组为:4.73±1.163,对照组为:5.92±1.165,空白对照组为:6.00±1.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EBT/MEBO与贝复新均能促进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窦瘘愈合,疗效相当。(2)MEBT/MEBO在改善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窦瘘局部症状的疗效优于贝复新。(3)MEBT/MEBO可以减轻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愈合后的瘢痕增生。
王云[5](2021)在《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四肢Ⅱ度烧伤患者用SPSS21.0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MEBT/MEBO处理创面;治疗组换药后予弹力绷带叠瓦式加压包扎患肢,对照组换药后予普通绷带无压力包扎患肢。入院后至入院第7天,每8小时换药1次,治疗第7天后,每12小时换药1次。14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渗出、疼痛、创面愈合率等情况,记录治疗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统计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3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创面愈后3月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完成57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1)在减少渗出和缓解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渗出、疼痛评分均成下降趋势,治疗组在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7天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4天时两组无明显差异。(2)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方面,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第7天、第14天后创面愈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68天,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83天,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差异不明显。(5)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临床疗效情况,两组治疗疗效相近,其中治疗组显效率为82.14%,对照组显效率为75.86%。(5)创面愈合后3月后,两组患者创面均无瘢痕增生,治疗组出现色素沉着7例,对照组出现色素沉着9例,两组色素沉着情况无明显差别。(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与MEBT/MEBO普通包扎疗法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后色素沉着、瘢痕增生方面疗效相当。(2)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可减少烧伤早期创面渗出、缓解创面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任雪雯[6](2021)在《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症状评分好转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好转有效率探究复方紫草油、康复新液和普通麻油外治慢性剥脱性唇炎皮损症状及自觉疼痛/瘙痒症状程度的治疗疗效,为之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试验为三臂、随机、双对照的临床疗效观察试验,通过随机数字表和信封法实现随机隐藏,从而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阳性对照组和安慰剂组三组。利用PASS软件及计算公式完成样本量的估算。试验组予以外涂复方紫草油,阳性对照组予以外涂康复新液,安慰剂组予以外涂普通麻油,嘱受试者遵统一规范的涂药方法,一个疗程为28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三个时间节点分别进行观察和记录,以衡量受试者的客观皮损症状评分和衡量受试者自觉症状VAS评分。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本试验研究共完成124例受试者,其中女性受试者数量是男性受试者数量的3倍;平均年龄为29.70岁;未婚人员占多数;BMI指数均值21.02,未见明显偏向。本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平均病程为2-3年,有4例患者患病高于10年;已知明确的过敏史的受试者有30例;主观症状分布疼痛约是瘙痒的1.53倍。各组组内对比发现,试验组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1.37、6.33和3.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3.29、1.94和1.1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时段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阳性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0.67、8.23和7.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3.73、2.73和2.42,治疗前分别与治疗14天、治疗28天的主观症状VA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治疗14天与治疗28天的主观症状VAS评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时段对应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安慰剂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0.46、8.42和7.04,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4.04、2.71和1.9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客观皮损症状,治疗14天时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2.60%,阳性对照组为27.10%,安慰剂组为8.3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天时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20%,阳性对照组为58.40%,安慰剂组为3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主观自觉疼痛/瘙痒症状,治疗14天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1.60%,阳性对照组为52.10%,安慰剂组为29.20%,P=0.03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天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0.80%,阳性对照组为60.40%,安慰剂组为66.6%,P=0.078>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外用复方紫草油、康复新液和麻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发现三种药物对该病均有一定疗效,且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均在28天内持续递增。对于客观皮损症状的改善,复方紫草油的疗效明显优于康复新液和麻油。对于主观疼痛/瘙痒症状的改善,复方紫草油的疗效略优于康复新液和麻油,但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且三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报告,药物安全稳定。因此证明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疗效确切,安全稳定,适用于临床的治疗应用与推广研究。
杨新蕾,许建允,孟红阳[7](2021)在《湿润烧伤膏治疗供皮区残余创面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对供皮区形成难愈创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8月解放军陆军第73集团军医院收治的植皮患者56例,使用ZIMMER气动取皮机取中厚皮片后的供皮区,术后1个月未愈合或者再破溃形成的创面56例,在进行创面清洗同时,创面外用美宝湿润烧伤膏,无菌敷料包扎,每2天换药1次,治疗期间维持营养平衡,治疗1个月后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随访3个月供皮区愈合色素沉着较其他早期愈合部位轻。结论湿润烧伤膏能有效促进供皮区破溃形成的难愈创面的愈合,同时对愈合后瘢痕及色素沉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杨[8](2021)在《美宝湿润烫伤膏联合红外线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糖尿病足患者接受美宝湿润烫伤膏联合红外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将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将其随机分组,接受美宝湿润烫伤膏治疗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美宝湿润烫伤膏联合红外线治疗的24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患者临床指标、临床症状及总有效率差异。结果患者经临床治疗,观察组糖尿病足溃疡面积为(1.39±1.31)cm2、换药次数为(13.35±1.14)次、溃疡愈合时间为(7.81±1.52)d、住院时间为(8.78±1.89)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木、疼痛、肿胀及跛行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7,P<0.05)。结论糖尿病足患者接受美宝湿润烫伤膏联合红外线治疗,大幅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一步减少了换药次数、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临床应用价值高于美宝湿润烫伤膏单独治疗。
桑龙燕[9](2021)在《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以深Ⅱ度烫伤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地榆膏在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MEBO组)、莫匹罗星组、地榆膏低剂量组(0.25g/g)、地榆膏中剂量组(0.5g/g)和地榆膏高剂量组(0.75g/g),每组各18只。正常组仅定期脱毛,其余组大鼠背部通过高温烫伤法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创面约10cm2。造模后立即给药,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以除去残留受试物,再将对应药膏分别涂抹于创面,厚度约1.5mm,用药后各组创面保持开放,正常组和模型组仅给生理盐水外擦脱毛区,每日两次,间隔12h,连续21天。分别于第7、14、21天,从每组中随机选择6只大鼠,观察大鼠创面大致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1蛋白的表达情况;WB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体形态学观察造模后每日观察各组烫伤创面,当日呈灰白色,皮肤弹性下降;随后各组先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渗出、肉芽组织形成,后逐渐形成痂皮,其中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最快,美宝湿润烫伤膏组和地榆膏中剂量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皮罗星组欠佳。2.创面愈合率测定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组(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良好的促创面愈合功效。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烫伤后第7、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的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烫伤后第14天地榆膏高剂量组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促创面愈合效果略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创面愈合率与美宝组无明显差异(P>0.05),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与地榆膏低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中剂量的地榆膏与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同地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低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促愈效果。烫伤后第7、14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低剂量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促愈效果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实验数据表明,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速度最快,地榆膏中剂量组和美宝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最后。3.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测定在烫伤后的第7、14、21天,模型组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随时间进程,炎性因子水平逐渐降低,且各给药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莫匹罗星组(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抗菌效果优于莫匹罗星。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与莫匹罗星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暗示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的抗菌效果。烫伤后第7天,莫匹罗星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莫匹罗星抗菌效果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14、21天,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IL-6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烫伤后第7、21d,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TNF-α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说明美宝湿润烧伤膏抗菌效果优于低剂量的地榆膏。表明高剂量的地榆膏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次是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低剂量的地榆膏欠佳。4.创面病理组织学结果正常组各层结构清晰完整,毛囊和皮脂腺分布均匀,真皮层组织和附属结构清晰。烫伤后第7、14、21天,与模型组相比,地榆膏高剂量组和美宝湿润烧伤膏组表皮和真皮结构中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汗腺等形成明显加快,愈合效果最好;莫匹罗星组和地榆膏低、中剂量组中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形成速度相近。5.免疫组化结果各组大鼠在烫伤后各时相点CD31均有表达,并在第14天左右达到峰值。烫伤后第7、14、21天,模型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与美宝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较好的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的功效,低浓度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次之。6.western blot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莫匹罗星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VEGF蛋白表达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似的促血管生成功效。结论地榆膏能够促进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IL-6和TNF-a的释放,增强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有关。
杨素清,王靖[10](2016)在《湿润烧伤膏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MEBO湿润烧伤膏具有止痛、祛腐、防止新生肉芽组织老化形成瘢痕,促进上皮组织再生修复创面等疗效,临床主要用于烧伤、烫伤、化学烧伤、电灼伤等症;由于其作用柔和,无刺激性,且有明显的表皮和组织再生功能及镇痛作用,近年来在皮肤外科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对带状疱疹引起的皮肤疱疹、糜烂、坏死等病变组织的修复十分有利;对瘢痕疙瘩的预防和治疗;对皮炎湿疹的止痛和止痒作用;对新生儿脓疱疮减轻患儿疼痛,较快控制感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和慢性皮肤溃疡均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在颜面激素依赖性皮炎、银屑病的红皮病的治疗中正在用它替代其他任何一种外用药,其柔润、无刺激、促进皮肤再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被广大皮肤科医生所认可,并应用于临床之中。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患者正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
| 2.2 患者对正压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满意度比较 |
| 2.3 患者发生正压静脉留置针输液并发症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或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实验设计 |
| 2.2 治疗方法 |
| 2.3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 2.4 观察方法 |
| 2.5 评价标准 |
| 2.6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
| 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 2.1 性别比较 |
| 2.2 年龄比较 |
| 2.3 病程比较 |
| 2.4 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 3 临床疗效比较 |
| 3.1 临床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
| 3.2 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
| 3.3 临床疗效分析比较 |
| 4 两组复发情况及分析 |
| 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唇风病的认识 |
| 1.1 慢性唇炎的病因 |
| 1.2 慢性唇炎治疗 |
| 2 传统医学唇风病的认识 |
| 2.1 唇风病病名 |
| 2.2 对唇风病因病机认识 |
| 2.3 唇风病治疗 |
| 3 导师经验 |
| 4 健脾除湿方组方分析 |
| 4.1 药物组成及方解 |
| 4.2 中药功用及药理分析 |
| 5 自制甘草油理论探讨 |
| 6 疗效分析 |
| 6.1 疗效指标分析 |
| 6.2 复发率分析 |
| 7 安全性分析 |
| 8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唇风病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唇风病临床观察与评定表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MEBT/MEBO在非热力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现状 |
| 1.1 MEBT/MEBO在糖尿病足中的应用 |
| 1.2 MEBT/MEBO在压疮中的应用 |
| 1.3 MEBT/MEBO在放射性皮炎中的应用 |
| 1.4 MEBT/MEBO在光电术后创面中的应用 |
| 1.5 MEBT/MEBO在皮肤外伤中的临床应用 |
| 1.6 MEBT/MEBO在肛肠疾病术后创面中的应用 |
| 1.7 MEBT/MEBO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
| 2 MEBO在非热力性损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 |
| 2.1 MEBO促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 |
| 2.2 MEBO缓解创面疼痛的作用机制 |
| 3 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概论 |
| 1.1 现代医学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认识 |
| 1.2 传统医学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认识 |
| 1.3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内服药物治疗 |
| 1.4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局部中医外治疗法 |
| 1.5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手术治疗 |
| 1.6 对MEBT/MEBO的认识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研究病例标准 |
|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盲法 |
| 2.3 治疗方法 |
| 2.4 观察指标 |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 3.2 结果分析比较 |
| 3.3 安全性观察结果 |
| 3.4 脱落病例处理 |
| 3.5 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
| 4 讨论 |
| 4.1 对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认识 |
| 4.2 实验基础治疗的根据 |
| 4.3 实验方案药物的作用原理和选择依据 |
| 4.4 MEBT/MEBO与祛腐生肌、酿脓生肌 |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 5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附录 |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 综述 瘘管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外治研究进展 |
| 引言 |
| 1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病机 |
| 2 治疗窦瘘常用的外用药物 |
| 2.1 传统丹药 |
| 2.2 自拟祛腐生肌、酿脓生肌药方 |
| 2.3 美宝湿润烧伤膏(MEBO) |
| 2.4 贝复济 |
| 3 治疗窦瘘常用的中外治法 |
| 3.1 药捻疗法 |
| 3.2 挂线疗法 |
| 3.3 滴灌疗法 |
| 3.4 拖线疗法 |
| 3.5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 |
| 4 外科手术治疗 |
| 5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
| 1.1 定义 |
| 1.2 流行病学资料 |
| 1.3 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 |
| 1.4 治疗方法 |
| 2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
| 2.1 病名沿革 |
| 2.2 病因病机 |
| 2.3 辨证分型 |
| 2.4 中医治疗 |
| 3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 4 压力治疗的临床应用 |
| 4.1 压力治疗用于慢性下肢静脉疾病 |
| 4.2 压力治疗用于肢体淋巴水肿 |
| 4.3 压力治疗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 |
| 4.4 压力治疗的外力装置 |
| 5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及分度 |
| 1.3 病例标准 |
| 1.4 不良反应及处理预案 |
| 1.5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分组 |
| 2.2 治疗方法 |
| 2.3 疗程及观察时间点 |
| 2.4 观察指标 |
| 2.5 安全性指标 |
| 2.6 统计学处理 |
| 2.7 病例脱落处理 |
| 3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 3.2 两组患者烧伤创面面积、深度及部位情况比较 |
| 3.3 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比较 |
| 3.4 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
| 3.5 安全性评价 |
| 4 讨论 |
| 4.1 四肢Ⅱ度烧伤病理学特点 |
| 4.2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 4.3 湿润烧伤膏(MEBO)的药物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 4.4 包扎与压力治疗烧伤创面讨论 |
| 4.5 临床指标情况分析 |
| 4.6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 5 本课题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 5.1 本课题的创新点 |
| 5.2 本课题的不足 |
| 5.3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中医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中医研究进展 |
| 1 中医文献对病名的认识 |
| 1.1 唇风 |
| 1.2 紧唇 |
| 1.3 驴嘴风,鱼口风 |
| 2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1 外因之为病,多湿多热 |
| 2.2 内因之为病,多虚多郁 |
| 3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
| 3.1 内治法 |
| 3.2 外治法 |
| 3.3 针灸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西医研究进展 |
| 1 病因 |
| 1.1 季节因素 |
| 1.2 化学因素 |
| 1.3 机械因素 |
| 1.4 其他因素 |
| 2 发病机制及病理表现 |
| 3 治疗方法 |
| 3.1 内用药物 |
| 3.2 外用药物 |
| 3.3 激光疗法 |
| 3.4 手术疗法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一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设计 |
| 2.1 设计类型 |
| 2.2 设计方法 |
| 2.3 样本量估算 |
| 3 研究对象 |
| 4 诊断标准 |
| 4.1 西医诊断标准 |
| 4.2 中医诊断标准 |
| 5 病例选择 |
| 5.1 纳入标准 |
| 5.2 排除标准 |
| 5.3 剔除标准 |
| 5.4 受试者退出的条件 |
| 5.5 脱落或筛除病例的处理 |
| 6 治疗方案 |
| 6.1 治疗药物 |
| 6.2 用药方法 |
| 7 数据观察 |
| 7.1 一般资料数据 |
| 7.2 临床观察指标 |
| 8 时间节点 |
| 9 疗效评判 |
| 10 安全性评价 |
| 11 统计方法 |
| 12 伦理原则 |
| 13 技术路线 |
| 二 研究结果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 2 基线情况 |
| 3 治疗前三组评分对比 |
| 3.1 客观症状评分 |
| 3.2 主观症状VAS评分 |
| 4 疗效分析 |
| 5 不良反应 |
| 三 结论 |
| 四 讨论 |
| 1 基线资料分析 |
| 1.1 性别 |
| 1.2 年龄 |
| 1.3 婚姻 |
| 1.4 身高、体重、BMI指数 |
| 1.5 病程 |
| 1.6 过敏史 |
| 2 治疗前三组评分对比 |
| 2.1 客观症状评分 |
| 2.2 主观症状VAS评分 |
| 3 疗效分析 |
| 3.1 客观症状对比 |
| 3.2 主观症状对比 |
| 4 不良反应分析 |
| 5 药物分析 |
| 5.1 对照组药物选取 |
| 5.2 方药分析 |
| 6 研究的优势 |
| 6.1 前期基础坚实 |
| 6.2 研究方法可行 |
| 6.3 药物安全稳定 |
| 6.4 受试者接受度高 |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判标准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
|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对比 |
| 2.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 2.4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 前言 |
| 1 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药物与试剂 |
| 1.2.1 药物 |
| 1.2.2 试剂 |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 2 实验方法 |
| 2.1 深Ⅱ度烫伤模型制备 |
| 2.2 分组给药 |
| 2.3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
| 2.4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 2.4.1 各组大鼠创面外观 |
| 2.4.2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 |
| 2.4.3 各组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形态学 |
| 2.4.4 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 |
| 2.4.5 各组大鼠创面CD31 蛋白含量 |
| 2.4.6 各组大鼠创面VEGF蛋白含量 |
| 3 统计学方法 |
| 4 实验结果 |
| 4.1 地榆膏对大鼠创面的大体观察 |
| 4.2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影响 |
| 4.3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
| 4.4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 4.5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CD31 表达的影响 |
| 4.6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 5 讨论 |
| 5.1 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选择 |
| 5.2 阳性药物治疗的选择 |
| 5.3 地榆膏组方依据及药效评价 |
| 5.3.1 地榆膏组方依据 |
| 5.3.2 肉眼观察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 |
| 5.3.3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
| 5.3.4 病理切片显示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修复作用 |
| 5.4 影响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因素 |
| 5.5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 |
| 5.5.1 地榆膏对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 |
| 5.5.2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影响 |
| 结论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西医治疗皮肤烫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 1 带状疱疹 |
| 2 瘢痕疙瘩 |
| 3 皮炎湿疹 |
| 4 新生儿脓疱疮 |
| 5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
| 6 慢性皮肤溃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