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3090天

无惩罚不教育议论文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问:针对“中学生要不要惩罚”议论文
  1. 答: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家长、教师都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尊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该拿他怎么办?
    教育工作者们开始思考,教育是否有惩戒权?惩戒的范围有多大?谁来给惩戒作裁判?一系列问号摆在了面前。健康的教育需要对学生的成长偏失具有完善的预警和惩戒机制,因为成长中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失误,教育环境对学生失误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是与非,道德与非道德标准的判断与取舍,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位的确立。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对于有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或有悖于社会公德乃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惩罚。
    但是批评和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背于伦理道德。因此,惩罚教育自身的原则和作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一、赏识教育的作用和不足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在教育中,赏识教育有它独到的地位和作用:
问:学生健康成长不需要惩罚的辩论材料
  1. 答:确实需要惩罚,不然就像不放盐一样。
    但你需要颠覆奖励和惩罚的定义。
    一般人所说的教育,你可以看到,实际上对人的本质来说,是一种“惩罚”。譬如冷漠、迷信权威和功利化。并不是以人们标榜为奖励的那种东西相对的才是惩罚。
    如果一个老师或权威,认为自己有权力去随意按照自己所认同的方式,去“惩罚”或“教育“学生,那么实际上他确实没有这个权利。除非,这种惩治是有内在教育效果和被爱所包围的。
    但现实中,有多少人能证明自己有这种素质呢?很少。但许多人确实取得了教育的资格,他们也就被赋予了使用一切惩治和奖励的外在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随意性地就造成了许多与健康成长根本无关的”无可挽回“的后果。这种情况下,确实不需要”惩罚“,因为人们对惩罚的定义已经变味。
    辩论中对核心词汇的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2. 答:我给你说点问题吧,辩词我不是很擅长
    第一套:请问惩罚不是唯一让我们认识到错误的方法,对不对?再请教,我不需要喝水是不是我一定不能喝水?还想请教,您是否赞同棍棒出孝子的观点。好的,我们都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么面对稚嫩的学生,您怎么忍心用惩罚这种粗糙的教育手法去作为必须的教育手段呢
    第二套,请教对方辩友,什么叫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再请问,学生的成长的本质目的究竟是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还是告诉他们说他们哪里是错的?好的,我们的学生发育的不完全,决定了认知的缺乏,面对这种缺乏,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他们补不足,而非用惩罚去损所谓的“有余”
问:以家长的行为不应该惩罚孩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1. 答:如果您依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经常不能通过积极的鼓励,也不能通过讲道理让孩子遵守规则,您也许会以体罚来教育孩子.
    但是这五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就不要急着去打孩子.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
    行为亢奋,有精神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感情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3岁的孩子处于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不健康
    不要找任何理由打骂孩子.
    不少父母都有打骂孩子的习惯,而且在打完孩子之后还要为自己找一些理由:比如,孩子不听话;孩子太淘气;孩子不好好学习;孩子太懒;孩子爱说谎……有的父母还不错,打完孩子之后也做一点自我批评:比如,脾气不好;让孩子气得没了办法;完全是为了孩子好;哪有时间跟他讲道理……也有的父母对打孩子始终持一种赞同和支持的态度,而且还有点理论: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才是害;棍棒下面出孝子;有的孩子天生就是属核桃的,非砸着吃不可……



上一篇:少儿拉丁舞蹈教育教学论文
下一篇:数学教育方向的科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