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β_2-微球蛋白的临床应用进展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β_2-微球蛋白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何晓琪[1](2021)在《二仙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肾阴阳两虚型CKD1-2期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尿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二仙汤加味联合西药基础治疗肾阴阳两虚型CKD1-2期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尿蛋白、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的影响,探讨二仙汤加味能否有效改善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及血尿β2-MG,期望为慢性肾炎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一些思路。方法:将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70例肾阴阳两虚型CKD1-2期慢性肾炎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35例,试验组35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二仙汤加味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ro)、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等实验室指标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计算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及临床综合疗效,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照组、试验组的一般资料、临床检验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Scr、BUN、24h Upro、血β2-MG、尿β2-MG在数值上均有所下降,e GFR数值有所上升,两组在Scr、24h Upro、血β2-MG、尿β2-MG、e GFR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而两组在BU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82.35%;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57.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试验组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有效率为60.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二仙汤加味联合西药基础治疗明显降低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改善其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2、二仙汤加味联合西药基础治疗组能有效地降低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患者尿蛋白,改善肾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基础治疗组。3、本次研究过程中短期内未发现二仙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有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初真妮[2](2021)在《滋阴益气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滋阴益气活血方与基础治疗的对比研究,探讨滋阴益气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在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病房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用基础治疗加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本实验研究时长为8周,每4周为一个疗程,共计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白蛋白/肌酐、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血肌酐、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中医症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对其数据结果用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期间两组均无脱落和中止患者。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各项疗效性指标治疗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血糖方面: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同组内数据进行比较,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临床改善的效果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组间数据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改善效果明显。(P<0.05或P<0.01)。糖化血红蛋白(P>0.05)在临床治疗上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尿白蛋白/肌酐: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的尿白蛋白/肌酐同组内数据进行比较,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临床改善的效果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尿白蛋白/肌酐组间数据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改善效果明显(P<0.01)。(3)肾功能方面: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的尿素氮、β2-微球蛋白、血肌酐同组内数据进行比较,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临床改善的效果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尿素氮、β2-微球蛋白、血肌酐组间数据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改善效果明显(P<0.01或P<0.05)。(4)主要症状单项积分: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单项积分同组内数据进行比较,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临床改善的效果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咽干口燥症状组间数据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改善效果明显(P<0.01),而在改善尿浊、五心烦热、心悸不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刺痛、眩晕、耳鸣等单项症状组间数据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临床效果有改善(P<0.05)。(5)中医症候总分: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总分同组内进行数据比较,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临床改善的效果明显(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总分数据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改善的效果明显(P<0.01)。(6)安全性: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肾功能、血、尿、便常规及心电图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在本研究的服药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可以认为滋阴益气活血方整体安全。结论:(1)滋阴益气活血方能够明显改善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滋阴益气活血方能够降低患者血糖及肾功能等各项疗效性指标。(3)滋阴益气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基础治疗。

常青[3](2021)在《血清肿瘤标志物对食管鳞癌诊断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疾病的主要死因之一。据调查,中国癌症标化发病率为201.7/10万,位居全球第68位;同时,中国癌症标化死亡率为130.1/10万,位居全球癌症死亡率第12位。食管鳞癌是我国高发和高致死的恶性肿瘤之一,缺乏早期典型症状,多在中晚期确诊,预后很差。手术是ESCC主要的治疗手段,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胸腔镜食管切除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放化疗是控制疾病进展的重要治疗手段,可有效缩小肿瘤并降低转移率。生物治疗和靶向治疗亦在改善病情方面展现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内镜局部注射化疗和内镜消融治疗展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应用前景。对于早期病变,接受治疗可显着提高5年生存率,内镜下微创切除或消融治疗是潜在的干预策略。内镜作为一种主要的诊断技术,可以早期发现ESCC,但其侵入性、严重的副作用和对内镜医师技能的依赖,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而简单的血液测试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存在于肿瘤患者外周血、其他体液或组织中。TM主要分为肿瘤胚胎性抗原、糖类及糖蛋白、异位激素、酶和同工酶、肿瘤抗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蛋白产物等,可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技术、荧光标记探针的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等方法检测到。其表达水平有助于辅助诊断恶性肿瘤、监测复发或评价疾病疗效和预后。理想的TM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高和特异度,能对肿瘤进行定位和鉴别诊断。目前尚未发现ESCC特异TM,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肿瘤标志物是临床辅助诊断ESCC的常用方法。因此,识别和验证非侵入性、基于血液的肿瘤标志物及制定有效的筛查和检查策略有助于早期发现ESCC,提高早期诊断,改善生存期。目的:回顾性研究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ESCC)病例和健康对照人群临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临床血清肿瘤标志物在ESCC诊断中的价值,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最优方案,进一步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和方向。方法:统计纳入本研究的ESCC病例和健康对照人群的临床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结合临床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临床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多项联合在ESCC诊断中的价值。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通过统计学检验方法分析ESCC和健康对照人群、ESCC亚组临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预测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描述临床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联合对ESCC的诊断效能。结果:1.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ESCC组血清CA199、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早期ESCC的诊断中,各项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晚期ESCC的诊断中,CEA、CA199、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与早期ESCC组相比,晚期ESCC组CEA、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无淋巴结转移的ESCC组SCC、β2-微球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伴有淋巴结转移的ESCC组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与无淋巴结转移的ESCC组相比,伴有淋巴结转移的ESCC组CA199的表达明显升高(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单一肿瘤标志物对ESCC的诊断中,各项的诊断效能均较低,CA199、SCC、β2-微球蛋白的特异度为90%时,敏感度分别为20%、35.8%、25%(P<0.05)。其中,在早期ESCC的诊断中,各项的诊断效能均较差(P>0.05);在晚期ESCC的诊断中,多项肿瘤标志物的诊断效能有所提高,CA199、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的特异度为90%时,敏感度分别为22.58%、29.03%、46.8%、32.26%(P<0.05)。4.在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对ESCC的诊断中,CA199+SCC+β2-微球蛋白、CA199+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八项联合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异度为90%时,敏感度分别为40.83%、35%、38.33%(P<0.05)。其中,在早期ESCC的诊断中,八项联合的特异度为90%时,敏感度为22.41%(P<0.05);相比于单项诊断效能有所提高,但诊断价值仍然不高。在晚期ESCC的诊断中,CA199+SCC+β2-微球蛋白、CEA+CA199+SCC+β2-微球蛋白、CEA+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CEA+CA199+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八项联合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特异度为90%时,敏感度分别为59.68%、56.45%、54.84%、56.45%、56.45%(P<0.05)。结论:1.ESCC中CA199、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CA199、SCC、β2-微球蛋白有诊断价值,CA199+SCC+β2-微球蛋白的诊断价值最高。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无淋巴结转移组SCC、β2-微球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有转移组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无转移组相比,有转移组CA199的表达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3.早期ESCC单一肿瘤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和AUC均无统计学差异;八项联合有诊断价值。具有统计学意义。4.晚期ESCC组CEA、CA199、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表达明显升高;CA199、Cyfra21-1、SCC、β2-微球蛋白有诊断价值。CA199+SCC+β2-微球蛋白的诊断价值最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杨丽琴[4](2021)在《肿瘤标志物用于乳腺癌筛查、诊断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β2-微球蛋白、甲胎蛋白、铁蛋白、垂体泌乳素、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等7项肿瘤标志物对乳腺癌辅助诊断的意义,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间并联试验的最佳组合,提出临床利用血清肿瘤标志物筛查、诊断乳腺癌的策略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市某医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间经病理诊断为873例乳腺癌患者、476良性病变患者,划分为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测定两组间7项肿瘤标志物水平。使用SPSS 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两组间7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取0.05。计算7项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采用并联试验,分析将7项肿瘤标志物两两联合、三三联合、四四联合、五五联合、六六联合及七项并联试验后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分析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1349例β2-微球蛋白、甲胎蛋白、铁蛋白、垂体泌乳素、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等7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分布情况,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垂体泌乳素外,其余6项肿瘤标志物水平乳腺癌组高于良性病变组。2、采用单一检测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普遍偏低,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诊断符合率普遍不高。3、采用并联试验后,随着肿瘤标志物并联试验数量的增加,灵敏度由15.58%上升至39.18%,总的提升不高;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随着并联试验数量的增加均下降;阴性预测值总体变化不大,并联试验对该值影响较小;诊断符合率随着并联试验数量的增加略有所提升。结论:1、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7项肿瘤标志物水平不同,除垂体泌乳素外,乳腺癌组均高于良性病变组肿瘤水平。7项肿瘤标志物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有一定实际意义。2、乳腺癌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灵敏度、阴性预测值低,用于常规体检或乳腺癌筛查临床意义不大。3、乳腺癌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高,用于临床乳腺疾病良恶性辅助诊断意义较大,推荐首选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53或血清铁蛋白。4、用于常规体检或乳腺癌筛查时,考虑性价比,推荐首选β2-微球蛋白+垂体泌乳素+铁蛋白并联试验;如不考虑检测费时,可7项肿瘤标志物同时检测。5、并联试验后,肿瘤标志物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仍不是很高,建议实际工作中配合彩超或钼靶同步使用。

黄茗蕊[5](2021)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NSTE-ACS(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组及对照组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讨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变化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六科并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90例,并对入选者进GRACE风险评分,将GRACE风险评分≤108分定义为低危组共纳入15例,109-140分定义为中危组共纳入45例,>140分定义为高危组共纳入30例。另选取同期冠脉狭窄程度<50%的患者4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与Grace风险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NSTE-ACS组AS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NSTE-ACS组及阴性对照组在年龄、心率、收缩压、BMI、TG、TC、ALT、Cr、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对照组相比,NSTE-ACS组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ACS不同GRACE评分组间胱抑素C的水平进行比较,胱抑素C水平依次为高危>中危>低危,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RACE评分组间β2-微球蛋白的水平进行比较,高危组与中危组及低危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危组与低危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STE-ACS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与GRACE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均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47及0.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GRACE评分与NSTE-ACS患者的年龄、心率、肌酐、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0、0.231、0.215、0.597、0.626,P<0.01)。其中胱抑素C、年龄及β2-微球蛋白与GRACE评分有线性回归关系。5.绘制ROC曲线:以GRACE评分大于140为界,胱抑素C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699(95%CI:0.580-0.817,P<0.05),最佳边界点为0.945 mg/L;β2-微球蛋白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761(95%CI:0.654-0.868,P<0.05),最佳边界点为1.73mg/L。结论:1.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为NSTE-ACS发病的危险因素。2.胱抑素C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呈正相关,且GRACE评分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胱抑素C可能与NSTE-ACS病情危险程度及预后相关。3.β2-微球蛋白水平与GRACE危险评分呈正相关,且高危组与中危组及低危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β2-微球蛋白可能与NSTE-ACS病情危险程度及预后相关。4.年龄、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可作为NSTE-ACS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

赵用[6](2020)在《基于《黄帝内经》痹病理论源流探究苓泽合剂防治痛风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黄帝内经》及历代文献中有关痹病理论源流的整理,从《内经》痹病理论角度探讨痛风性关节炎合并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依据西医痛风的病程演变特点,探究其与《内经》中五体痹、五脏痹发生和传变规律的相关性,确立治疗痛风性肾病的机因证治,探寻方药苓泽合剂防治痛风性肾病的有效性的中医理论依据。其次,开展动物实验研究,观察苓泽合剂对痛风性肾病模型大鼠在尿蛋白、血尿酸、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及尿激酶等肾损害指标的改善情况;观察大鼠模型肾脏组织形态的变化并计量肾系数,同时检测苓泽合剂对痛风性肾病模型大鼠在ABCG2、Glu T9和URAT1含量水平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苓泽合剂防治痛风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旨在通过文献的理论研究与动物实验研究,为临床诊治痛风性肾病提供充分详实的中医理论依据,指导临床,促进全人类的健康。研究方法与结果:1.理论研究1.1方法以理论研究为重点,结合文献学与文字学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历代文献中痹病相关资料,系统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痹病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中医“痛风”与“痹病”相关性的文献,探讨痹病理论体系中的五体痹、五脏痹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从痹病理论系统阐述中医“痛风”、五体痹及五脏痹与痛风性关节合并痛风性肾病在症状、病因病机、诊治方面的相关性,探求中医药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及所致肾病的有效的治则治法与方药,为临床更好辨病辨证论证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1.2结果:(1)《内经》构建了较为系统完备的痹病理论体系,是中医痹病及中医“痛风”的因、机、证、治的理论渊薮。(2)中医“痛风”属于中医痹病的特殊类型,其四肢骨节走痛,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的发病特征,表现出现代医学痛风性关节炎诸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融合,在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相互借鉴。(3)痛风性关节炎相当于痹病之肢体痹,以筋骨、足肘关节为主,病情发展影响肝、脾、肾等脏,属于五脏痹,尤其与肾痹密切相关。(4)痛风性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湿热瘀互结,苓泽合剂根据此病机而设。2.实验研究2.1方法:将10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苯溴马隆片组(西药阳性对照)、痛风定胶囊组(中药阳性对照药)和苓泽合剂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服,余下大鼠1-4天,每天灌胃给予15 g/(kg·d)酵母;5-22 d,给予15 g/(kg·d)酵母+100mg/(kg·d)腺嘌呤联合灌胃,共22 d。造模第7 d时,同时灌胃给予苓泽合剂66.6 g生药/kg、33.3g生药/kg、16.65g生药/kg、苯溴马隆组10 mg/kg及痛风定胶囊0.86 g/kg,给药体积均为20 m L/kg,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28 d;模型组于第22 d后灌胃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各组大鼠在给药后第28 d,收集24 h尿液,测定24 h尿量,检测24h尿蛋白水平以及血尿酸、肌酐及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尿激酶、Cys C、NAG、URAT1、ABCG2及Glu T9等指标。同时观察大鼠模型肾脏的组织形态学变化。2.2结果:(1)肉眼观察实验大鼠各组肾脏形态,发现正常对照组实验大鼠的肾脏呈浅褐色,血液充盈良好,纵向切面观察,皮髓质部界限清楚。模型组实验大鼠肾脏体积明显增大,肾脏表面肉眼可见乳白色颗粒,密集分布;皮质部变薄,弹性变差,颜色发灰,变化明显;切面皮髓质充血、水肿,皮髓质交界异常清晰。各治疗组肾脏表面乳白色颗粒数量少于模型组,苓泽合剂高剂量组治疗效果好于苓泽合剂中、低剂量组。(2)模型组大鼠的肾组织HE染色显示肾小球部分萎缩,肾小管细胞在不同程度上弥漫性肿胀,尿酸钠晶体沉积在肾小管和肾间质中并且纤维组织增生,但苓泽合剂、苯溴马隆及痛风定胶囊各组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肾损伤。(3)模型组大鼠的24 h尿量及尿蛋白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与模型组相比,苓泽合剂各剂量组,苯溴马隆片组、痛风定胶囊组24 h尿量及尿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或P<0.001)(4)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酸、肌酐及尿素氮明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苓泽合剂高、中剂量组及苯溴马隆片组可降低模型大鼠的尿酸含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苓泽合剂各剂量组可降低模型大鼠血清内的肌酐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01);苓泽合剂高、中剂量组、苯溴马隆片组及痛风定胶囊组可降低尿素氮的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β2-微球蛋白、Cys C、NAG明显升高,尿激酶降低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苓泽合剂各剂量组及苯溴马隆片组可增加模型大鼠的尿激酶含量,降低NAG含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苓泽合剂高和中剂量组、痛风定胶囊组及苯溴马隆片组可降低Cys C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苓泽合剂各剂量组、痛风定胶囊组及苯溴马隆片组β2-微球蛋白表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6)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BCG2阳性细胞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降低,Glu T9阳性细胞表达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相比,苓泽合剂可下调Glu T9表达,增加ABCG2含量,差异有显着性(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ABCG2表达降低,Glu T9及URAT1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苓泽合剂可增加ABCG2表达,降低Glu T9及URAT1含量,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黄帝内经》构建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备的痹病理论体系,为中医痹病及中医“痛风”的因、机、证、治的理论渊薮。2.现代痛风病属于中医痹病的特殊类型,其发病特征,表现出现代医学痛风性关节炎诸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融合,在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相互借鉴。3.依据《内经》痹病理论整理和研究发现,痛风性关节炎相当于痹病之肢体痹,以筋骨、足肘关节为主,可归属于五体痹;当病情发展可影响肝、脾、肾等脏时,可归属于五脏痹,尤其与肾痹密切相关。痛风性关节炎随着病情发展演变到痛风性肾病阶段,与中医五体痹(肢体痹)和五脏痹发展演变规律相符合,可以依据《内经》痹病理论进行辨病辩证分析和论治。4.痛风性肾病的基本病机是脾肾亏虚、气化不利为其本,湿热浊瘀等邪毒内聚为其标。湿、热、浊、瘀、毒等实邪,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更加阻碍三焦气机运行,影响肝、脾、肾等脏腑机能活动,进而促使疾病缠绵难愈。治疗当以利湿化浊、健脾益气为先机,既补中气,以固下元,达到补脾益肾同治。5.根据痛风性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拟方“苓泽合剂”防治痛风性肾病。苓泽合剂的主要组成有土茯苓、泽泻、苍术、黄柏、黄芪、当归、白芍、红花等,具有“清热化浊、利湿止痛、活血通络、兼补脾肾”之功,可达到治愈关节,改善肾脏损伤的目标。6.苓泽合剂对痛风性肾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结果表明,苓泽合剂可以改善大鼠模型肾组织形态;降低痛风性肾病模型大鼠中肾系数、Scr,BUN,24h-蛋白尿、胱抑素C、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和β2-微球蛋白的水平,改善肾损害;增加模型大鼠的尿激酶水平,防治肾纤维病变;调控模型大鼠肾中URAT1、GLu T9和ABCG2等尿酸盐转运体的蛋白表达,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其对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达到防治痛风性肾病的目的与作用。7.本研究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证明了苓泽合剂能降低血尿酸、改善肾脏功能及预防肾脏纤维化,对痛风性肾病具有防治作用。这也为临床防治痛风性肾病提供有效的方药和充分的理论依据。8.依据《内经》痹病之因机证治理论,在痹病早期进行中医中药有效干预与防治,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有效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病痛,守护人类健康,造福社会。

赖文普[7](2020)在《应用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起源于成熟T/NK细胞的血液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尚无统一的一线治疗方案,预后及疗效较差。近年来,多种新药研发并应用于PTCL,其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备受关注。因此,本研究探讨HDACi(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PTCL的临床效果及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经组织活检及免疫组化确诊为PTCL的患者42例,并排除年龄小于18岁或诊断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的患者。研究中收集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理诊断、免疫组化、Ann Arbor分期、体能状态、预后评分、肿瘤大小、结外侵犯、治疗反应、总体生存、无进展生存等),治疗方案(是否使用西达本胺、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实验室资料(血常规、血清β2-微球蛋白、血生化、EBV-DNA、HBV-DNA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Forward Conditional筛选方法)统计分析各变量的独立性。定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研究结果1.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初发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初发的PTCL患者共26例,完全缓解(CR)率为50.0%、总体反应率(ORR)为69.2%,常规化疗治疗初发PTCL患者共16例,CR率为31.3%、ORR为62.5%,西达本胺联合化疗组CR率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P=0.233;ORR:P=0.653);西达本胺联合化疗与常规化疗治疗初发的PTCL患者的中位PFS时间为11.5个月vs10.0个月,西达本胺联合化疗组患者的1年PFS率为47%,1年OS率67%,2年OS率为53%,常规化疗组患者的1年PFS率为25%,1年OS率44%,2年OS率为40%,西达本胺联合化疗组的PFS、OS优于常规化疗组,但两组间PFS及OS无统计学差异(PFS:P=0.72;OS:P=0.36);西达本胺联合化疗组中,免疫组化CD56阳性的患者ORR为0.0%,CD56阴性的患者ORR为87.5%,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其它的免疫表型(包括CD2、CD5、CD20及EBER)的表达,对ORR无统计学差异。西达本胺联合化疗组及常规化疗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乏力、呕吐、肺部感染等,其中III/IV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3.8%vs.62.5%、61.5%vs.75.0%、57.7%vs.68.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PS评分大于1分(P=0.001)、高血清β2-微球蛋白(血清β2-微球蛋白>3mg/L)(P=0.016)、低血小板(血小板<100×109/L)(P=0.001)、低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35g/L)(P=0.022)是影响PFS的预后不良因素,一线治疗后达完全缓解(6疗程内)(P=0.001)是PFS的预后良好因素;PS评分大于1分(P=0.001)、有B症状(P=0.013)、IPI评分大于2分(P=0.028)、高血清β2-微球蛋白(P=0.012)、低血小板(P=0.001)、低血清白蛋白(P=0.009)、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大于1分(P=0.016)是OS的预后不良因素,而一线治疗达完全缓解(P=0.001)是OS的预后良好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低血小板是P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RR=3.601,95%CI1.353-9.583;P=0.010),一线治疗达完全缓解则是PFS的独立预后良好因素(RR=0.187,95%CI 0.075-0.467;P=0.001);低血小板是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RR=2.838,95%CI1.101-7.319;P=0.031),一线治疗达完全缓解则是OS的独立预后良好因素(RR=0.198,95%CI 0.055-0.718;P=0.014)。结论1.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初发的PTCL拥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2.免疫组化不表达CD56阳性的PTCL患者预后良好;3.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初发的PTCL安全性好;4.初发的PTCL一线治疗后,能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有更好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体生存期;5.PTCL患者初诊时血小板减少提示预后不良。

杨崇胜[8](2020)在《清利通痹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并分析清利通痹汤对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指标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方法:收集72例符合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同期对照试验原则,将患者等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前者基础上加予清利通痹汤,连续观察12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生命体征、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β2-微球蛋白、肾功,及血常规、粪常规、肝功、心电图及泌尿系B超等项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客观评价清利通痹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病程、性别、中医症状积分、血常规、尿潜血、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血β2-微球蛋白等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55%,对照组为78.13%,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血尿酸、血尿素氮等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尿潜血、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等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尿潜血、血尿酸、血尿素氮、血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总疗效:治疗组为83.87%,对照组为68.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颜面或下肢浮肿、咽喉肿痛、小便灼热或涩痛不利、大便黏滞不爽、便秘等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四肢沉重、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皮肤疖肿或疮疡等中医症状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关节肿胀、大便黏滞不爽、便秘等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四肢沉重、咽喉肿痛等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对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血常规、肝功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利通痹汤能有效缓解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患者的症状,减少其尿蛋白、尿潜血,改善其肾功能、血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具有提高疗效的优势,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牟晓峰[9](2020)在《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患者β2-微球蛋白与临床特征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和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由于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常相伴存在,相互促进,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表明,作为反应肾功能的经典低分子量标志物之一的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是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合并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然而目前几乎尚无关于房颤患者以及心衰合并房颤患者β2-MG水平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房颤和心衰患者中β2-MG水平的差异以及其与相关临床参数的联系,为指导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将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或二者并存的患者为病例研究对象,此外选取同一时期住院的无心力衰竭且无心房颤动的患者为对照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n=101)、有房颤无心衰组(AF-noHF组,n=64)、有心衰无房颤组(HF-noAF组,n=88)、心衰合并房颤组(AF-HF组,n=116)。比较四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及β2-MG水平差异,探讨β2-MG水平与临床基线资料、各项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参数的相关性。对其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照组、AF-noHF组、HF-noAF组、AF-HF组四组研究对象血浆β2-MG分别为1590(1347~1765)ng/m L、1860(1612~2234)ng/m L、2531(1932~3070)ng/m L、2578(2145~3135)ng/m L,AF-HF组最高,其次为HF-noAF组,再次为AF-noHF组,以对照组最低,除HF-noAF组与AF-HF组外,其余各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HF-noAF组中,血浆β2-MG水平NYHAⅣ级高于NYHAⅡ级;在AF-HF组中,NYHAⅢ级、NYHAⅣ级均高于NYHAⅡ级,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分级中,HFpEF、HFmrEF、HFrEF分级之间血浆β2-M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尿β2-MG仅在HF-noAF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尿β2-MG/肌酐比值(UBCR)经统计学检验发现HF-noAF组、AF-HF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对照组、AF-noHF组、HF-noAF组、AF-HF组中血浆β2-MG均与年龄、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肌酐(Cr)和尿素氮(BUN)呈显着正相关(ρ>0,P<0.05),与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呈显着负相关(ρ<0,P<0.05)。除对照组外的其余三组均与尿酸(UA)呈显着正相关(ρ>0,P<0.05),除AF-HF组外的其余三组与是否合并冠心病呈显着正相关(ρ>0,P<0.05)。5、HF-noAF组和AF-HF组血浆β2-MG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ρ>0,P<0.05),而在超声参数方面,血浆β2-MG水平除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呈弱相关(ρ=0.227)外,与各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无相关(P>0.05)。结论1、房颤和心衰患者的循环β2-微球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其中心衰人群又明显高于房颤人群,并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相关。2、房颤和心衰患者中的血浆β2-微球蛋白水平与年龄、NT-pro BNP、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肾功能显着相关,这个指标将心肾功能联系起来,为我们对患者进行更准确临床状态的评估提供了依据。

赵家宁[10](2020)在《老年高血压肾动脉硬化与肾功能早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人群肾动脉硬化与肾功能早期损伤之间的相关性,为判断肾功能早期损伤提供依据,从而及早治疗,防治病情恶化。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就诊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高血压患者,随机选择高血压1级患者50例,高血压2级患者50例,高血压3级患者50例,150例患者的病程5-10年,平均年龄70.136.76岁。选择同期入院的非高血压作为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68.18±6.71岁。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测研究对象血清Cys C(cystatin C,胱抑素C)、RBP(retinol binding protein,视黄醇结合蛋白)、β2-MG(β2-microglobulin,血β2-微球蛋白)、血中Cr(Creatinine,肌酐)含量及尿中UACR(Urine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n,尿白蛋白肌酐比值)、NAG(N-acetyl-D-glucosidase,N-乙酰-D—氨基葡萄糖苷酶)含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各级肾动脉的RRI(Renal resistance index,肾阻力指数)。计算GFR(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肾小球滤过率),并根据GFR将研究对象分为≥120ml/min组、90~120ml/min组、60~90ml/min组。运用SPSS 23.0(SPSS Inc.,Chicago,US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显着性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1.Cysc、RBP、β2-MG、UACR及NAG在高血压3级组中最高,高血压2级组中次之,在对照组中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RI,SRRI,GLRI,GRRI,MLRI,MRRI,LLRI,LRRI1在高血压3级组中最高,高血压2级组中次之,在对照组中最低,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90ml/min≤GFR<120 ml/min、60ml/min≤GFR<90ml/min时,Cysc、RBP、β2-MG、UACR及NAG在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GFR≥120ml/min时,Cysc、RBP、β2-MG、UACR及NAG在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90ml/min≤GFR<120 ml/min、60ml/min≤GFR<90ml/min时,肾动脉肾阻力指数SLRI、SRRI、GLRI、GRRI、MLRI、MRRI、LLRI及LRRI在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GFR≥120ml/min时,肾动脉肾阻力指数在高血压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1级高血压患者中,肾功能早期损害指标Cys C、UACR及NAG与肾动脉肾阻力指数均呈正相关(P<0.05),β2-MG与SLRI、SRRI、GLRI、GRRI、MLRI及MRRI呈正相关(P<0.05)。在高血压2级患者中NAG与SLRI、SRRI、GLRI、GRRI呈正相关(P<0.05),除LLRI外,β2-MG与肾动脉硬化各指标呈正相关(P<0.05)。在高血压3级患者中,Cys C与SLRI、SRRI及MLRI呈正相关(P<0.05),RBP与SLRI及SRRI呈正相关(P<0.05),UACR与SLRI、SRRI及GRRI呈负相关(P<0.05)。结论1.老年人血清Cys C、β2-MG、RBP,尿中UACR、NAG含量以及各级肾动脉肾阻力指数与血压水平及早期肾损害有关,并且血压级别越高,损害程度越重。2.老年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时,肾功能早期损害指标与各级肾动脉阻力指数的相关性存在各自的特点。

二、β_2-微球蛋白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β_2-微球蛋白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二仙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肾阴阳两虚型CKD1-2期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尿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资料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剔除标准
        2.6 洗脱期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类型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4 观察项目
        4.1 安全性观测
        4.2 疗效性观测
        4.3 实验检测方法
    5 疗效判定
    6 统计学处理
    7 伦理学申明
研究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前比较
        3.1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
        3.2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4.1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比较
        4.2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24h Upro比较
        4.3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β_2-MG比较
        4.4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β_2-MG比较
    5 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 疗效比较
        6.1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2 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7 安全性评估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1.2 蛋白尿与肾脏损伤
        1.3 β_2-微球蛋白与肾脏损伤的关系
    2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对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的认识
        2.3 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临床表现
        2.4 肾阴阳两虚型慢性肾炎的中医药治疗
    3 导师学术思想及理论基础
        3.1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3.2 二仙汤的组方、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3.3 阴阳理论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4 结果分析
        4.1 二仙汤加味对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4.2 二仙汤加味对24h Upro的影响
        4.3 二仙汤加味对肾功能、血β_2-MG的影响
        4.4 中医证候分析
        4.5 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4.6 小结
    5 本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慢性肾炎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滋阴益气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1.1.1 风险因素及典型的形态学改变
        1.1.2 国内外流行病学
        1.1.3 发病机制
        1.1.4 治疗
    1.2 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1.2.1 病名及定义
        1.2.2 病因病机认识
        1.2.3 治疗
    1.3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西医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标准
        2.1.7 脱落标准
        2.1.8 中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治疗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2.3.1 基线指标
        2.3.3 疗效性指标
        2.3.4 安全性评估
    2.4 统计学处理
    2.5 结果
        2.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5.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比较
        2.5.4 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立题背景
        3.1.2 导师学术思想
        3.1.3 方药解析
        3.1.4 现代药理研究
        3.1.5 临床疗效分析
    3.2 结论
    3.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血清肿瘤标志物对食管鳞癌诊断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管鳞癌概述
    1.2 肿瘤标志物
    1.3 综述
        1.3.1 ESCC流行病学
        1.3.2 ESCC发病机制
        1.3.3 ESCC临床表现与诊断
        1.3.4 ESCC治疗
        1.3.5 小结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ESCC与健康对照人群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对比
    3.3 不同ESCC分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对比
        3.3.1 早期 ESCC与晚期 ESCC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对比
        3.3.2 不同N分组ESCC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对比
    3.4 单一血清肿瘤标志物在ESCC中的诊断价值
        3.4.1 单一血清肿瘤标志物在ESCC中的诊断价值
        3.4.2 单一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早期ESCC中的诊断价值
        3.4.3 单一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晚期ESCC中的诊断价值
    3.5 多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在ESCC中的诊断价值
        3.5.1 多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在ESCC中的诊断价值
        3.5.2 多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在早期ESCC中的诊断价值
        3.5.3 多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在晚期ESCC中的诊断价值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肿瘤标志物用于乳腺癌筛查、诊断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分析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7 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差异情况
        1.3.2 分析7项肿瘤标志物的灵敏度、特异度等实验室诊断价值
        1.3.3 探讨不同情况下肿瘤标志物的选择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β2-微球蛋白
        1.4.2 甲胎蛋白
        1.4.3 铁蛋白
        1.4.4 垂体泌乳素
        1.4.5 癌胚抗原
        1.4.6 糖类抗原125
        1.4.7 糖类抗原153
        1.4.8 诊断实验指标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及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的确定
        2.2.2 检测方法
    2.3 统计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对象选择的质量控制
        2.4.2 数据处理时的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两组间7种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3.2 7项肿瘤标志物指标诊断试验结果
        3.2.1 单项检测
        3.2.2 两两并联试验
        3.2.3 三三并联试验
        3.2.4 四四并联试验
        3.2.5 五五并联试验
        3.2.6 六六并联试验
        3.2.7 7项肿瘤标志物并联试验
        3.2.8 不同组合间诊断指标与费用变化情况
第4章 讨论与分析
    4.1 讨论
        4.1.1 乳腺癌组和良性病变组7 项肿瘤标志物水平有差异
        4.1.2 单项检测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的大小
        4.1.3 单项检测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诊断价值
        4.1.4 并联试验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诊断价值变化情况
    4.2 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5.2.1 创新点
        5.2.2 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中筛查、诊断价值研究进展的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5)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研究进展及GRACE评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黄帝内经》痹病理论源流探究苓泽合剂防治痛风性肾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黄帝内经》痹病理论及其与痛风关系的研究
    1 《内经》痹病的含义与因机证治概要
        1.1 痹的含义
        1.1.1 指症状
        1.1.2 指病因
        1.1.3 指病机
        1.1.4 指病位
        1.1.5 指病名
        1.2 痹病的病因病机要点
        1.2.1 痹病的病因
        1.2.2 痹病病机
        1.3 痹病的分类
        1.4 痹病治疗
    2.《内经》五体痹(肢体痹)辨析
        2.1 《内经》五体痹因机证治分析
        2.1.1 五体痹病因病机特点
        2.2 五体痹的主要症候表现特点
        2.2.1 皮痹
        2.2.2 肌痹
        2.2.3 脉痹
        2.2.4 筋痹
        2.2.5 骨痹
        2.3 五体痹的防治要点
        2.3.1 五体痹的预防要点
        2.3.2 五体痹的治疗要点
        2.4 痛风相关足痹与肘痹分析
        2.4.1 足痹
        2.4.2 肘痹
    3.《内经》五脏痹因机证治
        3.1 五脏痹的形成因素
        3.1.1 外感风寒湿邪
        3.1.2 地理气候异常
        3.1.3 饮食起居失节
        3.1.4 精神情志失调
        3.1.5 阴阳体质差异
        3.1.6 营卫状态异常
        3.1.7 其他病因
        3.2 五脏病的传变与预后特点
        3.2.1 五脏痹的传变
        3.2.2 五脏痹的预后判断
        3.3 《内经》五脏痹的防治
        3.3.1 .治五脏痹之未生
        3.3.2 治五脏痹之未盛
        3.3.3 治疗五脏痹之未传
    4 痛风及其与脏腑筋骨痹病的关系
        4.1 痛风病名的源流演变
        4.1.1 痛风
        4.1.2 历节、白虎、白虎历节
        4.1.3 贼风、箭风、旋风
        4.1.4 痹、痛痹、行痹、风痹
        4.2 痛风的病因病机特征
        4.2.1 外感六淫,壅塞经络
        4.2.2 饮食不节,湿热内生
        4.2.3 劳伤太过,正气亏虚
        4.2.4 气化障碍,痰淤阻滞
        4.3 痛风的病位与临床表现
        4.4 痛风的防治原理
第二部分 苓泽合剂防治痛风性肾病的实验研究
    1.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
        1.3 试剂
        1.4 仪器
    2 方法
        2.1 复制模型、分组与给药
        2.2 样本留取和指标观察
        2.2.1 尿液
        2.2.2 血液
        2.3 肾组织形态学观察
        2.3.1 HE染色:
        2.3.2 免疫组化染色
        2.3.3 Western blot检测
    3 结果
        3.1 一般观察
        3.2 苓泽合剂对痛风性肾病大鼠模型肾系数的影响
        3.3 苓泽合剂对痛风性肾病大鼠模型尿酸、肌酐及尿素氮的影响
        3.4 苓泽合剂对痛风性肾病大鼠模型尿激酶、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ys C)C、尿 N-乙酰-β-D 葡萄糖苷酶(NAG)的影响
        3.5 苓泽合剂对痛风性肾病模型大鼠形态学结果观察
        3.5.1 肉眼观察
        3.5.2 HE染色
        3.6 苓泽合剂对痛风性肾病模型大鼠ABCG1及Glu T9 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
        3.7 苓泽合剂对痛风性肾病模型大鼠ABCG1、Glu T9及URAT1 表达的影响(WB)
    4 讨论
        4.1 痛风性肾病的中医认识
        4.2 苓泽合剂的理论依据
        4.2.1 苓泽合剂的立意及组方原则
        4.2.2 苓泽合剂的方药功效
        4.2.3 苓泽合剂物药组成的现代药理研究
        4.3 痛风性肾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结果分析
        4.4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件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医五体痹研究述要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痹病条文

(7)应用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初发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总结
第二部分 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总结
全文总结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诊治与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清利通痹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二 研究内容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时间
        4 观察指标
        5 判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完成情况
        2 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 临床资料分析
        4 安全性评价指标变化对比
    四 讨论
        1 理论依据
        2 导师运用中医药辨治慢性尿酸性肾病的经验
        3 清利通痹汤的分析讨论
        4 对本次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五 结论
    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1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一 慢性尿酸性肾病西医研究进展
        1 危险因素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治疗
    二 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治疗
    三 讨论总结
    参考文献2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临床疗效观察表
    附录3 :不良事件记录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编着作(任编委)
致谢

(9)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患者β2-微球蛋白与临床特征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四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2.2 四组研究对象血、尿β2-微球蛋白及主要心/肾生化与临床指标比较
    2.3 四组研究对象实验室指标比较
    2.4 四组研究对象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
    2.5 四组研究对象血浆β2-MG相关性分析
3.讨论
    3.1 各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3.2 β2-MG与临床多指标相关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β2-微球蛋白在心血管领域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老年高血压肾动脉硬化与肾功能早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老年高血压肾损害及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四、β_2-微球蛋白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二仙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肾阴阳两虚型CKD1-2期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尿蛋白的影响[D]. 何晓琪.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滋阴益气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初真妮. 河北大学, 2021(11)
  • [3]血清肿瘤标志物对食管鳞癌诊断作用的临床研究[D]. 常青. 吉林大学, 2021(01)
  • [4]肿瘤标志物用于乳腺癌筛查、诊断的策略研究[D]. 杨丽琴. 南昌大学, 2021(01)
  • [5]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研究[D]. 黄茗蕊.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基于《黄帝内经》痹病理论源流探究苓泽合剂防治痛风性肾病的作用机制[D]. 赵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应用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D]. 赖文普.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清利通痹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慢性尿酸性肾病的临床研究[D]. 杨崇胜.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患者β2-微球蛋白与临床特征的相关研究[D]. 牟晓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老年高血压肾动脉硬化与肾功能早期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赵家宁.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肿瘤标志物论文 对照组论文 β2微球蛋白论文 痹病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上一篇:Ca~(2+)对厌氧处理系统的影响及其控制
下一篇:大学文化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