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间歇灌注低温体外循环的心肌保护作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浅低温体外循环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卢沛令[1](2021)在《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我院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的围术期处理经验及术后近、远期疗效,探讨可能影响术后早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楚雄州人民医院胸心外科行瓣膜置换术的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回顾性研究。结果:1、51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带主动脉瓣人工血管升主动脉替换术2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1例,二尖瓣置换术3例,双瓣置换术3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6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动脉导管缝扎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2、术后好转出院49例,平均住院时间(27.71±8.53)天。术后出现并发症者21例,占41.18%,统计发现: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0.05);3、好转出院49例患者术后半年复查彩超均未出现明显瓣周漏、置换瓣膜狭窄/返流情况,LAD、LVEDD呈进行性缩小,LVEF、FS改善明显(P<0.01);4、成功随访3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随访率79.59%,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6人(78.79%),Ⅱ级6人(18.18%),Ⅲ级1人(3.03%),较术前1周心功能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92%,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对影响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显着大于生存组,将“年龄”纳入Logisitic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行瓣膜置换术近、远期疗效可靠,术后半年心脏彩超LAD、LVEDD、LVEF、FS较术前明显改善;2.术前心脏彩超LAD≥42.5mm、CPB转流时间≥1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1min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3.术前LVEF值与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SICU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完善的心肺支持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4.室颤、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导致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5.积极的术前准备,掌握好手术时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麻云智[2](2018)在《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巨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可能影响术后近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本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以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行瓣膜置换术的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男女比例:1.8:1。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2.00±10.36)岁。收集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情况的相关资料,并对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心脏彩超、心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可能影响术后近期死亡的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62例巨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共23例,占37%。术后院内死亡4例,死亡率6.5%。患者术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与术前对比,术后LAD、LVEDD、LVESD均较术前减小,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较术前偏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62例巨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分为死亡组(4例)及生存组(5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史≥15年、心功能IV级、LVEF≤0.4、LVESD(mm)≥60在两组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成功随访47人,随访时间12-35月,随访率81%。随访患者有2例发生死亡,死亡率4.3%。存活的45例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患者LVEF与术后相比明显提高,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LVEDD、LVESD较术后缩小,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巨大左心室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近中期疗效好;2.加强围手术期治疗是改善患者术后疗效的关键;3.病史≥15年、NYHA分级IV级、LVESD≥60mm、LVEF≤0.4是影响术后近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韦柳炎,焦国庆[3](2014)在《心脏局部低温在瓣膜置换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直视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脏局部低温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80例瓣膜置换的患者按手术类型分层,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瓣膜手术中心表面放置冰泥予局部降温,试验组则心表面不放置冰泥。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术前5 min(T0),主动脉钳开放后5 min(T1)、6 h(T2)、24 h(T3)时点血液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观察两组患者在心脏自动复跳率、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左侧胸腔渗液、肺不张、膈肌抬升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各时点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瓣手术后CK-MB变化幅度大于单瓣手术(P<0.05)。两组间CK-MB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心功能不全,无死亡病例。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更高,而胸腔积液、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以及膈肌抬高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心表面置冰并不能提供额外心肌保护,反而显着提高了肺部并发症率。

杨胜壮[4](2014)在《心脏不停跳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对于心功能较差,特别是合并心肌肥厚的大心脏病人,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大多学者认为手术过程中心肌保护成为手术成败的关键[1]。已有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冷晶体心停搏液结合浅~中度低温体外循环(CPB)是一种有效的心脏手术中心肌保护方法,并且已为很多医疗机构常规应用。然而,由于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心肌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尤其是对大心脏、心功能差及术中阻断主动脉时间较长的病人,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严重心律失等并发症常明显升高,这也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2]。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不断寻找更理想的心肌保护的办法,20世纪80年代,逐渐开始采取一种新的保护方法即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的条件下不阻断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进行手术,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但是,至今对于心功能差并合并心肌肥者外科手术中心肌保护的还没有较具针对性的临床对比研究。本课题拟以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将分别采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及心脏停跳治疗,统计分析两组病人的相关指标和愈后情况作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和评价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下行主动脉瓣置换(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合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AS)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9例,采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手术方式;对照组17例,采用心脏停跳手术方式,统计两组病人治疗相关指标及愈后情况,分别以下时间点:T1(转机前);T2(阻断主动脉30min);T3(开放主动脉30min);T4(开放主动脉1h);T5(术后6h);T6(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检测肌钙蛋(Troponin I)和心肌酶(Myocardial enzyme,ME)血清浓度。结果经比较,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和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在多巴胺使用量和ICU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术后死亡3例,其中,心脏不停跳组1例,心脏停跳组2例;心脏不停跳组未出现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停跳组出现2例低心排综合征;不停跳组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2例,停跳组1例。两组超氧歧化酶(SOD)血清浓度自转机后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1),以不停跳组增高明显,但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Troponin I)、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阻断主动脉后30min(T2)、开放主动脉后30min(T3)、开放主动脉1h(T4)都明显升高(P<0.01),术后6h(T5)、术后24h(T6)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转机前(P<0.01),且心脏不停跳组血清浓度明显低于心脏停跳组(P<0.01)。结论利用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行AVR治疗重度AS并左室心肌肥厚,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和临床效果。

张正升[5](2013)在《温血停搏液持续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缺血修饰白蛋白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温血停搏液持续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的影响研究,为临床选择一种效果较好的心肌保护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46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人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2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15例。行二尖瓣置换术者6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6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3例,双瓣置换+三尖瓣成形5例,术中采用温血持续灌注;对照组(B组)2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6例,死亡2例中断后续研究,剩余22例病人中术中行二尖瓣置换术者8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5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4例,双瓣置换+三尖瓣成形4例,术中采用传统冷血间断灌注。术前对心肌酶谱即LDH, LDH-1、CK、CK-MB、HBDH进行检查。并通过白蛋白钴结合试验(ACB试验)法对血清中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含量进行测定。在术中阻断主动脉后5min、30min、开放主动脉前,停止体外循环后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抽取静脉血,分别对上述指标进行检测,术后监测相关临床指标,比较两种心肌保护方法的效果。结果阻断30分钟、开放前、停机后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ACB试验值A组分别为48.54±2.93U/mL、48.35±3.57U/mL、51.83±3.36U/mL, B组分别为41.32±1.73U/mL、42.09±2.34U/mL、46.94±2.73U/mL, 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1天、第3天A组病人血清LDH、LDH-1、CK, CK-MB、HBDH含量低于B组。第五天仅CK血清含量A组低于B组病人。辅助循环时间(min) A组为28.18±7.92,B组为34.23±8.07,A组明显低于B组。A组病人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1.82%,B组为27.27%,A组明显高于B组。气管插管时间(h)A组为32.00±13.28,B组为40.77±12.77,A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温血停搏液持续灌注对心脏缺血缺氧性损害较轻,可以使术后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降低。

王石雄[6](2013)在《含血停搏液与晶体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含血心脏停搏液与晶体心脏停搏液在婴幼儿心脏手术心肌保护的效果,为优化心肌保护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3期)、MEDLINE、EMBase、 PubMed、Springer Link、Science Direc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收集关于比较含血心脏停搏液与晶体心脏停搏液在婴幼儿心脏手术心肌保护的效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日期为建刊至2013年3月。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其中含血心脏停跳液与HTK心脏停跳液对照研究试验4项,含血心脏停搏液与STH对照研究实验14项,HTK心脏停搏液与STH心脏停搏液对照研究9项。Meta分析显示:含血心脏停搏液与HTK心脏停搏液在术后12h血浆CK值[OR=2.41,95%CI:(-0.95,5.77),P=0.16]、术后24h血浆CK值[OR=1.93,95%CI:(-0.41,4.26),P=0.11],术后12h血浆CK-MB值[OR=1.76,95%CI:(-0.24,3.77),P=0.08]、术后24h血浆CK-MB值[OR=0.98,95%CI:(-0.81,2.76),P=0.28]、术后48h血浆CK-MB值[OR=1.00,95%CI:(-2.49,4.48), P=0.58]、术后24h血浆cTnI值[OR=-O.75,95%CI:(-3.98,2.47),P=0.6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含血心脏停搏液与STH心脏停搏液在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OR=0.24,95%CI:(0.08,0.76),P=0.02]、住院时间[OR=-1.09,95%CI:(-2.03,-0.15),P=0.02]、复跳时间[OR=-73.20,95%CI:(-111.65,-34.75),P=0.0002]方面,差异均有显着性差异;在自动复跳率[OR=2.55,95%CI:(0.57,11.40),P=0.22]、术后LCOS发生率[OR=0.24,95%CI:(0.01,7.60), P=0.41]、呼吸机辅助时间[OR=-0.975,95%CI:(-24.00,4.51),P=0.18]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TK心脏停搏液与STH心脏停搏液在术后自动复跳率[OR=4.96,95%CI:(1.80,13.67),P=0.002]、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OR=0.40,95%CI:(0.17,0.96),P=0.04]、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OR=-2.50,95%CI:(-4.27,-0.73),P=0.0006]、ICU监护时间[OR=-6.92,95%CI:(-12.38,-1.46),P=0.01]、住院时间[OR=-1.98,95%CI:(-3.02,-0.95),P=0.0002]、术后12h血浆CK值[OR=-541.40,95%CI:(-748.82,-333.98),P<0.00001]、术后24h血浆CK值[OR=-310.94,95%CI:(-425.73,-196.16),P<0.00001]、术后12h血浆CK-MB值[OR=-35.22,95%CI:(-52.64,-17.80),P<0.00001]、术后24h血浆CK-MB值[OR=-29.68,95%CI:(-44.34,-15.02),P<0.00001]、术后12h血浆LDH值[OR=-164.83,95%CI:(-231.69,-97.96),P<0.00001]、术后24h血浆LDH值[OR=-0.15,95%CI:(-0.77,-0.47),P=0.63]方面,差异均有显着性差异,在术后LCOS发生率[OR=0.72,95%CI:(0.15,3.56),P=0.69]、复跳时间[OR=-1.10,95%CI:(-2.69,0.49),P=0.17]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研究表明含血心脏停搏液与HTK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无统计学差异,含血心脏停搏液和HTK心脏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STH心脏停搏液。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欠佳,且样本量有限,因此本系统评价结论尚需开展更多设计严谨的高质量、大样本RCT进一步验证,并尽可能延长随访时间以观察长期疗效。

陈林,肖颖彬,肖娟,陈柏成,王学锋[7](2012)在《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在双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双瓣膜置换术中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方法纳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05年6~12月32例以主动脉瓣狭窄为主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DVR)患者进行心肌保护研究,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8例。顺行性灌注组(顺灌组):主动脉根部顺行性灌注冷血心脏停搏液,完成二尖瓣置换术(MVR),再经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灌注冷血心脏停搏液,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术(AVR);逆行灌注组(逆灌组):经冠状静脉窦间断逆行灌注冷血心脏停搏液,完成DVR;顺灌+逆灌组:按顺行性灌注方法先完成MVR,再采用逆行灌注方法完成AVR;心脏不停跳组: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体外循环机氧合血,心脏不停跳下完成DVR。观察4组术后早期临床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Hitachi715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乳酸释放率,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肌线粒体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32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心脏不停跳组主动脉阻断80 min时心肌乳酸释放率,术后第1 d血清cTnI,CK-MB含量,缝闭右心房时心肌线粒体MDA的含量分别为13.59%±6.27%、(1.17±0.25)ng/ml、(56.43±16.50)U/L、(2.18±1.23)nmol(/ng.prot),均明显低于逆灌组[33.49%±8.29%、(1.82±0.58)ng/ml、(78.31±21.27)U/L、(5.07±2.35)nmol/(ng.prot),P<0.05]和逆灌+顺灌组[20.87%±7.22%(、1.49±0.23)ng/ml(、66.67±19.13)U/L、(4.34±1.73)nmol(/ng.prot),P<0.05];与顺灌组[18.83%±5.97%、(1.41±0.32)ng/ml、(63.21±37.52)U/L、(3.46±1.62)nmol(/ng.pro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VR中,以上4种心肌保护方法均有效,但心脏不停跳组和顺灌组效果最好,应优先选择;顺行性灌注+逆行灌注操作方便,不影响手术,逆行灌注时间短,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邢旺[8](2010)在《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小型猪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和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方法:小型猪12例,常规建立CPB,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下行三尖瓣成形术。,采用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方案。麻醉诱导:氯胺酮3~5 mg·kg-1。肌注,3%戊巴比妥钠15~20 mg·kg-1静注;麻醉维持:异氟烷持续1~1.5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AC)吸入,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15~20 ug·kg-1、维库溴铵0.10~0.15 ug·kg-1和咪唑安定0.1~0.2 mg·kg-1。检测有创动脉血压,动脉血气分析。CPB期间维持肛温35~37℃上,CPB转机流量60~80 ml·kg-1·min-1,平均动脉压(MAP)5.33~9.33 kPa(60~90mmHg),血红蛋白浓度(Hb)60~80g/L,红细胞压积(Hct)25~30%。记录麻醉诱导时间、CPB转机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等,观察CPB期间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变化,记录麻醉及CPB相关并发症。结果:麻醉诱导10.0±2.9 min、CPB转机83.4±8.0 min、麻醉维持248.7±46.8 min、呼吸机辅助344.3±37.5 min。CPB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乳酸值转机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胸即刻恢复;Hb及Hct转机后降低(P<0.05),停机后恢复。无窒息、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死亡3例,其中2例非麻醉及CPB因素,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结论: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效果稳定,苏醒快;心脏不停跳CPB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并发症少。两种技术联合应用,优化了围术期麻醉和CPB管理方案,减少了组织器官的损伤,为心内直视手术较理想的选择。

陈华夏,刘邕波,刘陶文[9](2009)在《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心肌保护极为重要,直接影响心脏手术及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对婴幼儿患者尤为重要。有关最佳的心肌保护方法,至今仍无统一的规定,看法也不完全一致。目前有关心肌保护的研究课题仍主要集中在低温、心脏停跳液、对心肌有保护作用的药物、灌注方法等方面。而心脏不停跳手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心肌保护方法,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冯锐,许林海[10](2009)在《温血灌注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二、浅低温体外循环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低温体外循环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临床资料的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术前资料
    2.2 术中资料
    2.3 术后资料
    2.4 远期疗效
第3章 讨论
    3.1 临床特点
    3.2 术前准备
    3.3 手术时机的选择
    3.4 术中处理
    3.5 术后处理
    3.6 并发症防治
    3.7 术后疗效及随访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巨大左心室并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的治疗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心脏局部低温在瓣膜置换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CK-MB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比较
3 讨论

(4)心脏不停跳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过程中心肌保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5)温血停搏液持续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缺血修饰白蛋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含血停搏液与晶体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纳入与排除的标准
        2.1.1 文献的类型
        2.1.2 研究对象
    2.2 干预措施
    2.3 观察指标
    2.4 检索策略
    2.5 质量的评价及资料的提取
        2.5.1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5.2 资料的提取
    2.6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文献的质量评价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含血停搏液与HTK液对未成熟心肌保护的Meta分析结果
        3.3.2 含血停搏液与STH液对未成熟心肌保护的Meta分析结果
        3.3.3 HTK液与STH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的Meta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在双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和分组
    1.2 手术方法
    1.3 标本采集和检测
        1.3.1 乳酸检测
        1.3.2 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检测
        1.3.3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检测
        1.3.4 心肌线粒体丙二醛含量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心肌乳酸释放率的变化结果
    2.3 血清CK-MB检测结果
    2.4 血清cTn I含量检测结果
    2.5 右心房心肌细胞线粒体MDA含量
3 讨论
    3.1 经冠状动脉系统顺行性灌注心脏停搏液的心肌保护
    3.2 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脏停搏液的心肌保护
    3.3 经主动脉根部顺行性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脏停搏液的心肌保护作用
    3.4 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心脏不停跳的心肌保护作用

(8)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立题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常用实验药品
        1.2 常用器械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麻醉方法
        2.3 CPB管理
        2.4 手术过程
        2.5 术后监护
        2.6 恢复期管理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血气分析结果
    3 麻醉及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
讨论
    1 麻醉管理
    2 体外循环管理
    3 术后管理
        3.1 拔管后管理
        3.2 胸腔引流的管理
        3.3 术后喂养的观察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历史回顾
    2 浅低温体外循环的特点
        2.1 理论依据
        2.2 基本方法
        2.3 心肌保护
    3 优点
    4 缺点及预防
        4.1 气栓
        4.2 术野
        4.3 血尿
        4.4 应用
    5 心肌保护效果
        5.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5.2 并发症及死亡率
        5.3 存在的问题
    6 评价
    7 展望
    参考资料
在研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未成熟心肌的特点
2 传统手术方式心肌保护方法—高钾心脏停跳液
    2.1 冷晶体停跳
    2.2 冷含血停跳
    2.3 超极化停跳
    2.4 温血停跳
    2.5 心脏停跳液灌注方法
3 心肌缺血预适应
4 不停跳心脏手术
5 结 语

四、浅低温体外循环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瓣膜病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临床分析[D]. 卢沛令. 大理大学, 2021(09)
  • [2]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治疗[D]. 麻云智.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3]心脏局部低温在瓣膜置换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探讨[J]. 韦柳炎,焦国庆.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05)
  • [4]心脏不停跳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并左心室肥厚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D]. 杨胜壮.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5]温血停搏液持续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缺血修饰白蛋白影响研究[D]. 张正升. 郑州大学, 2013(11)
  • [6]含血停搏液与晶体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系统评价[D]. 王石雄. 兰州大学, 2013(12)
  • [7]不同心肌保护方法在双瓣膜置换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J]. 陈林,肖颖彬,肖娟,陈柏成,王学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2(04)
  • [8]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D]. 邢旺. 兰州大学, 2010(11)
  • [9]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现状[J]. 陈华夏,刘邕波,刘陶文. 医学综述, 2009(22)
  • [10]温血灌注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J]. 冯锐,许林海.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9(02)


体外循环论文 心脏瓣膜手术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 心肌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浅谈新形势下的安全生产管理
下一篇:自体髂骨板植入治疗眶下壁骨折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