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春萌[1](2020)在《可吸收网板与预成型钛网在眶壁骨折重建中的效果对比》文中提出目的:对比观察可吸收网板与预成型钛网在爆裂性眶壁骨折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01-01/2018-12-31在北部战区总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120例(120眼)爆裂性眶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40眼)患者接受可吸收网板植入(观察组),80例(80眼)患者接受预成型钛网植入(对照组)。分别在术前、术后1w、1mo、3mo、6mo、12mo对植入不同材料的两组患者在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球运动、复视、眼球突出度、颌面部感觉方面的疗效情况和植入整体安全性行分析评价。比较两种植入物在相同时间点下的组间差异,及同一植入物在术前、术后各不同时间点的组内差异。结果:1.视力: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前BCVA与术后的BCVA分别行统计分析,所得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观察组=0.311,P对照组=0.357)。两组间的术前、术后BCVA也无显着性差异(P术前=0.910,P术后=0.892),植入不同的修复材料未对患者的视力情况形成不同的影响。2.眼球运动:观察组:术前25例I级、0例II级眼球运动障碍者,术后1年时仅2人残留I级眼球运动障碍,治愈率92%,无效率8%。对照组:术前58例I级、2例II级眼球运动障碍,术后1年时存在8例I级眼球运动障碍者,治愈率96.7%,好转率3.3%,无效率10%。将两组各自的术前与术后眼球运动情况行统计分析,结果均有显着性差异(P观察组=0.015,P对照组=0.023),两组眼球运动受限的情况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术前25例(62.5%)存在眼球运动障碍,对照组术前60例(75%)存在眼球运动障碍,两组之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Z=-1.260,P=0.045),术后其他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3.复视:观察组:术后1年时治愈率67.7%,有效率22.6%,无效率9.7%。对照组:术后1年时治愈率58.6%,有效率31.4%,无效率10%。两组间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的组间复视情况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将两组各自的术前、术后复视情况行检验分析,结果有统计意义(P观察组=0.022,P对照组=0.031),植入不同修复材料均可改善患者复视症状。4.眼球内陷:观察组:术前5例轻度眼球内陷,术后前期均得到改善,术后半年时1例复发性眼球内陷,术后1年时3例复发性眼球内陷,其中2例双眼突出度差值较术前有所减少。治愈率40%、好转率40%、无效率20%。对照组:术前1例中度眼球内陷,手术治疗后双眼球突出度差值由5mm矫正至3mm。12例轻度眼球内陷患者,术后1年时出现1例复发性眼球内陷。治愈率76.9%、好转率15.4%、无效率7.7%。两组在出现复发性眼球内陷的情况上有显着性差异(Z=-0.135,P=0.046),植入可吸收网板组复发率较高,其他时间点组间比较无差异。5.颌面部感觉:术前观察组21例、对照组52例颌面部感觉异常者。术后1月时观察组治愈率42.9%、好转率57.1%,对照组治愈率为19.2%、好转率80.8%,两者间存在显着性差异(c2=4.337,P=0.037),术后其他时间点组间无统计学差异。6.其他并发症:两组术后球结膜水肿持续时间上,观察组3±1.34天、对照组5±2.12天,其统计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t=0.233,P=0.021)。观察组存在1例手术导致下睑皮肤瘢痕。对照组出现3例术后溢泪。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上睑下垂、下睑位置异常、结膜囊狭窄、植入物排斥、移位、感染等情况。结论:1.可吸收网板与预成型钛网均可在爆裂性眶壁骨折整复手术中作为良好的植入材料,可有效地修复眼眶结构,改善眼球运动与复视,矫正眼球内陷,缓解颌面部感觉异常。2.在术后远期出现复发性眼球内陷上,可吸收网板组发生率高于预成型钛网组。3.术后颌面部感觉异常恢复与球结膜水肿时间上,可吸收网板组早期效果优于预成型钛网组。
张思敏[2](2019)在《乌鲁木齐市眼眶爆裂性骨折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乌鲁木齐市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患病群体的发病年龄,性别差异,致病原因,骨折部位分布及不同骨折部位发生眼球内陷大于2mm的差异。为本市眼眶爆裂性骨折的预防和诊疗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作为数据库,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次研究经回顾性调查,收集2011年10月31日至2016年10月31日乌鲁木齐市2个颌面外科中心收治的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110例,收集其流行病学数据包括: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外伤原因、外伤程度,以及是否存在伴随的眼部损伤;手术资料包含手术日期、手术入路和随访时间等;术后资料包含是否存在各种术后并发症等。并加以统计分析。结果:1.乌鲁木齐眼眶爆裂伤共收集110例病案,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15例,男女比为5.6:1。2.平均年龄为32岁,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2140岁之间。夏秋季发病最多:受伤时间在第一季度为26例(23.6%),第二季度为29例(26.3%),第三季度43例(39.9%),第四季度为12例(10.9%)。3.交通伤为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共55例(50%),高处坠落伤9(8.1%)例,斗殴伤6例(15.4%),钝器伤9例(8.1%),31例不明原因外伤(28.1%)。4.11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的有87例,使用原本开放性创面手术的有19例(22%),使用眶下缘切口67例(60.9%),使用经结膜切口的有20例(39.1%)。5.合并下颌骨骨折92(83.6%)例,合并上颌骨骨折109例(99.1%),合并颧骨颧弓骨折69例(62.7%),合并鼻骨骨折25例(22.7%),合并额骨骨折18例(16.3%)。6.入院科室为颌面外科为109例,眼科为1例。入院时间小于8小时的10例(9.0%),小于24小时的20例(18.1%),小于2周的101(91.8%)例,2周以上的9例(8.1%)。住院天数小于10天的28例(25.4%),小于2周的61例(55.4%),小于20天的83例(75.5%),20以上的为27例(24.5%)。从创伤到手术的平均时间为8.2天(范围为1至77天)。7.110例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共计进行颌面部影像学检查232个。平均每位患者术前拍摄颌面部骨影像学资料2.1个。8.单纯眶内壁侧爆裂性患者35例,单纯眶下壁爆裂性骨折患者42例,眶内侧壁联合眶下壁患者33例。单纯眶内侧壁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6例,发生眼球内陷大于2mm的23例,单纯眶下壁爆裂性骨折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7例,发生眼球内陷大于2mm的35例,眶内侧壁联合眶下壁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例,发生眼球内陷大于2mm的28例,9.24例患者术后即刻发生复视。3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眼球内陷。7例患者术后3月仍存在眼眶下感觉减退。8例患者出现瘢痕挛缩致下眼睑轻度外翻,5例持续性眼球内陷患者行二期手术治疗并获得成功治疗。38例患者失访。结论:1.乌鲁木齐市眼眶爆裂性骨折最常见于中青年男性,夏秋季发病较多2.交通事故伤为最常见发病原因,个体及自由职业者多见。3.眶下缘切口为目前乌鲁木齐市地区最常用手术切口。4.不同的骨折部位患者眼球内陷大于2mm的发病率的存在差异,眶下壁爆裂性骨折最容易发生眼球内陷大于2mm,需积极手术治疗。
马红利,蒋安红,李世洋,肖建和,苏红,张小牛,刘雪雁[3](2018)在《Medpor种植体联合医用耳脑胶修复眼眶爆裂性骨折31例分析》文中指出眼眶爆裂性骨折是指大于眶口的物体钝性作用于眼眶,使眶底和(或)眶内壁薄弱处发生骨折和碎裂,而眶缘连续性保持完整,眶内容疝出至上颌窦和(或)筛窦内,导致眼球内陷和移位、眼球运动障碍、复视、眶下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甚至视力下降等。本研究对眼眶爆裂性骨折导致眼球内陷、眼球运动障碍合并复视31例,采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种植体联合医用耳脑胶进行修复,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其中,眼球内陷18例术后均得到明显矫正,眼球突出度与健眼一致15例;轻度欠矫约1mm 3例,因对面部容貌影响不显着未再做处置。眼球运动受限伴复视13例中,治愈8例;好转5例,术后经药物治疗及眼肌训练3个月,眼球运动仍轻度受限并伴有轻度复视4例,因复视影响生活1例,于术后6个月行眼外肌手术。随访6个月,出现颧面部麻木8例,给予营养神经、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视力下降、Medpor植入体脱出、排斥、移位、感染、眼球偏移、眼睑畸形等并发症。本研究提示,Medpor种植体联合医用耳脑胶修复眼眶爆裂性骨折,能够有效修复骨壁缺损,恢复眼眶容积,矫正眼球内陷及复视;为避免或减少手术并发症,应规范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早期进行眼肌训练。
徐璐璐,郭庆[4](2018)在《眶壁骨折后眶壁重建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前,眶壁骨折是常见面部外伤的一种。由于眶内容物常嵌顿于骨折裂缝中,导致眼球在眶内位置发生改变,随之可带来终身性的复视和眼球内陷,极大影响了患者的视力和面部美观。眶壁骨折修复术的目的是对眼眶进行重建,修复缺损以矫正眼球位置,避免眼球内陷和恢复视功能。本综述将针对眶壁骨折重建进行一个全面性的概述。
李建明,宋晓红[5](2016)在《42例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Medpor修复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植入术治疗眼眶内下壁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患者42例(42只眼)行眼眶整复及骨折区骨膜下Medpor植入,术后随访112个月,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眼球内陷、复视、眼球运动及视力等变化。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眼球内陷症状均得到矫正,双眼突出度基本一致,相差均<2 mm。38例复视消失,治愈率为90.5%,3例复视改善但仍存在,1例复视无改善。眼球各方向运动基本到位,手术未影响视力,术后随访期间无植入物脱出或排斥现象。结论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使用Medpor植入体进行修复,恰当选择手术时机并合理运用手术技巧,有助于改善眼球内陷和复视。
李成茂[6](2015)在《高密度聚乙烯生物材料修复眼眶骨折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及研究高密度多孔聚乙烯生物材料(Medpor外科种植体)在眼眶骨折整复术中的疗效。方法:对在我院住院并诊断为眼眶骨折(Orbital fracture)的患者14例(共14眼)以高密度多孔聚乙烯生物材料作为植入物行眼眶骨折整复术,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患者的视力是否受损、是否有感染及眼眶凹陷程度等。结果:术眼眼球内陷程度相对术前明显提高,视力无损害,未见植入物轮廓阴影,面部外观相对满意。CT扫描复查眼眶骨折及缺损处修复良好,软组织完全回纳,材料未见移位。术后随访3-12个月,未见1例移位、感染、排斥反应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高密度多孔聚乙烯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临床上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是目前修复眼眶骨折较理想的材料之一。
张翔[7](2016)在《3D打印技术在整复眼眶爆裂骨折和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眼眶爆裂骨折是眼眶骨折中常见类型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汽车持有量井喷式增长,以及工业制造业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交通事故伤、工伤和暴力打击伤逐渐增多,这使得眼眶爆裂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眼眶爆裂骨折通常只累及眶壁,而眶缘无损伤,骨折可出现在任一眶壁,但主要发生于眶内侧壁和眶下壁,其中又以眶下壁骨折最为多见。眼眶爆裂骨折多伴有眶内及眶周的软组织损伤,如眼外肌和眶内脂肪等软组织移位、疝入上颌窦、筛窦等邻近窦腔,和眶下神经挫伤等。其软硬组织损伤所致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复视、眼球内陷、眼球运动障碍和眶下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减退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眼眶爆裂骨折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虽然保守治疗对于某些程度的眼眶爆裂骨折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对于眼外肌及眶内软组织嵌顿者,早期未能及时复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会造成伤者眼球内陷、复视和眼球活动受限等严重后果,所以在恰当时机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仍是治疗眼眶爆裂骨折最有效的方法。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正常的眼眶容积和解剖形态。应早期复位疝出的眶内软组织、修补眶壁缺损以及填充人工材料,可矫正眼球内陷、解除眼球运动障碍、矫正和改善复视症状。对于失去早期手术机会和保守治疗无效的眼眶骨折,后期手术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传统的眼眶爆裂骨折手术治疗方式,是通过睑下缘等切口显露眶底等骨折区域,使疝出的眶内容物复位,再将钛网等植入骨折区域;植入的钛网,通常是术者依据个人经验来进行修整和塑形,难以准确恢复眶壁的正常解剖形态;又由于手术视野狭窄,术者无法清晰观察骨折区域的解剖形态,且骨折后眼眶正常的解剖结构被破坏,无法准确地根据骨折区域的形态塑形和修剪钛网,需要在手术区域内反复进行比对,对钛网进行反复调整、塑形,也增加了软组织创伤风险。肿瘤切除或创伤等因素造成下颌骨体部缺损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会导致严重的颜面部畸形,并造成语言和咀嚼功能的障碍,需要及时予以修复。髂骨的厚度及自然曲度与下颌骨体部类似,是下颌骨体部修复的理想自体骨材料。在利用游离髂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时,其内固定所用的重建钛板通常要在截除下颌骨之前先沿着下颌骨外侧面弧度进行塑形,以保证在下颌骨截除及髂骨移植修复后能精确恢复患者的上下颌咬合关系和颌面部形态。但是,对于拟截除的下颌骨外侧面有瘤性隆起或肿瘤侵犯的病例,就无法在下颌骨截除之前根据下颌骨外侧面弧度对重建钛板进行塑形,通常只能术中在下颌骨截除之后根据术者的经验来塑形钛板,难以精确恢复患者的咬合关系和颌面部形态。近年来,3D打印风靡全球。3D打印技术是一种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数控(CNC)、精密伺服驱动、新材料等先进技术集于一体,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综合性应用技术。3D打印技术具有的快速性、准确性,以及对复杂形状实体的完成特性使其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工业设计、建筑、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和医疗(包括牙科)等领域。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医学的众多领域,在临床医学中3D打印技术已应用于头颅和椎骨模型及椎骨、肩胛骨、锁骨、股骨头和颅骨缺损修复体等植入物的制造。在口腔医学中已用于嵌体制作、冠修复、全口义齿制作、种植导板、基台和种植义齿制作等。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如:下颌角肥大矫正术的截骨导板的制备,颧骨复合体粉碎性骨折复位和内固定用的模型制备等。本研究拟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钛网整复眼眶爆裂骨折,以精确恢复眼眶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容积,解决复视和眼球内陷等问题;拟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重建钛板与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以精确恢复颌面部外形和正常咬合关系。实验一:3D打印技术在眼眶爆裂骨折整复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面部外伤导致的眼眶爆裂骨折常发生于眶下壁和/或眶内侧壁,导致眼眶容积增大,眶内容物通过骨折间隙疝入上颌窦和筛窦,出现眼球内陷和复视,需要给予整复。眼眶爆裂骨折常用的整复方法是将疝入上颌窦和筛窦的眶内容物复位后,在骨折表面衬垫钛网等植入物,以阻止眶内容物的再次疝入,恢复眼眶的正常形态和容积,解决眼球内陷和复视等问题。但是,眶下壁和眶内侧壁的形态不规则,而衬垫的钛网通常是在术中由术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手工弯制和塑形,难以精确恢复眶壁的原有形态,整复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本研究拟利用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型技术在术前先对钛网进行精确塑形,再将其植入眶壁骨折区域,以精确恢复眶壁的原有形态和容积。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口腔科于2014年5月—2015年9月共收治眼眶爆裂骨折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9-51岁,平均33.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暴力伤5例,坠落伤1例。骨折部位:眶下壁8例、眶内侧壁2例、眶下壁和眶内侧壁复合骨折2例。临床表现为眼球内陷、复视和眼球运动受限。入选条件:(1)CT检查显示眶壁骨折,(2)眼球完整、无破裂,(3)未伴发其他颌面部骨折。手术指征:(1)眼球运动受限,(2)复视,(3)CT检查明确眶下壁和/或眶内侧壁骨折。手术时间:伤后1周内手术者9例,1周-3周手术者3例。2.眼眶容积测定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眼眶CT扫描。CT图像的轴向位与冠状位层厚均为0.75mm。对CT数据应用SIEMENS Syngo.via VB30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眼眶容积测定。以眶外侧壁前缘至眶内侧壁前缘的连线为前界,沿眼眶骨性边界向后至视神经孔,描绘所有层面边界,每个扫描层厚度乘以每层面积的总和即为眼眶容积。通过这种方式测算出术前和术后的忠侧及健侧的眼眶容积。正常人左右两侧眼眶容积完全相等,因此,患侧眼眶容积减健侧眼眶容积即为眼眶容积差。3.眼球突度测量在CT轴位图像上显示眼球最大径。如果患侧眼球有内陷时,在左右两侧眼球最大径层面中间选择一层面,使双侧眼球断面对称。测量角膜最突点到双侧眶外缘最前点连线间的垂直距离,作为眼球突度值。测量术前1天及术后3个月的患侧及健侧的眼球突度。健侧眼球突度减患侧眼球突度即为眼球突度差。4.3D打印模型制备和钛网塑形 根据术前眼眶CT扫描数据,利用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及镜像和反求技术,在计算机上以健侧眼眶为模板重塑患侧眼眶正常形态。将重塑后的患侧眼眶模型数据转换为STL格式后传送至3D打印机(Makerbot Replicator 2X,美国),打印出眼眶树脂模型。在此模型上,对拟植入的钛网进行塑形,修剪钛网使其大小超出骨折区域1-2mm,超声震荡清洗后高温高压消毒备用。5.手术方法在全身麻醉下,采用险缘下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以及眼轮匝肌,显露眶下缘骨膜,切开骨膜,在骨膜下剥离,显露眶下壁和眶内侧骨折区域,使嵌入上颌窦和筛窦的软组织复位,注意保护鼻泪管、眶下神经和视神经,将塑形好的钛网植入骨折区域,用2-4个钛钉将钛网固定于眶下缘处。进行眼转向试验证实眼球被动活动自如后,分层缝合伤口。6.统计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术后患侧眼眶容积及眼球突度改变量,检测手术治疗后眼眶容积和眼球突度恢复情况。P<0.05认为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7.评价指标通过临床和CT检查,患者主观感受,评价其复视、眼球运动、眼球内陷和眼眶容积的恢复情况及钛网的在位情况。研究结果:1.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术前预弯的钛网不需要在术中再次塑形和修剪,CT检查结果显示植入的钛网与眶壁贴合紧密。随访3-12月,所有患者复视症状消失,患侧眼眶容积得到理想恢复,患侧眼球突度得到理想恢复,眼球内陷得到理想矫正,眼球运动无受限。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下睑退缩、眶下神经损伤、鼻泪管损伤、植入材料术后感染、排出或移位等并发症。2.术前患侧眼眶容积差为(2.57±0.43mL),术后为(-0.09±0.60mL),两者有显着差异(P<0.001)。术前患侧眼球突度差为(2.21±0.90mm),术后为(0.16±0.50mm),两者有显着差异(P<0.001)。表明通过手术治疗,患侧眼眶容积和眼球突度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健侧相近。研究结论:1.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制作个性化的钛网用于眼眶爆裂骨折的整复,能精确恢复眼眶的解剖形态和容积,消除眼球内陷。2.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制作个性化的钛网用于眼眶爆裂骨折的整复,治疗程序便捷、安全、有效。实验二:3D打印技术在髂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基于 3D打印技术制备的个性化重建钛板在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口腔科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共收治下颌骨肿瘤患者6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4-56岁,平均45.1岁。其中下颌骨成釉细胞4例,下颌骨中心鳞癌2例,均经病理证实。临床表现:下颌部隆起、下唇麻木和牙齿松动等。全景片和CT检查:下颌骨体部松质骨内有虫蚀状骨质破坏或多房性囊性阴影。2.3D打印模型制备和钛网塑形根据术前颌面部CT扫描数据,利用Geomagic Studio 12.0软件及镜像和反求技术,在计算机上以健侧下颌骨为模板重塑患侧下颌骨正常形态。将重塑后的患侧下颌骨模型数据转换为STL格式后传送至3D打印机,打印出下颌骨树脂模型。根据CT扫描显示的肿瘤边界,模拟截骨范围,在树脂模型标记截骨线,然后在此模型上对拟植入的重建钛板进行塑形,高温高压消毒备用。3.手术方法 在全身麻醉下,根据术前CT扫描确定的肿瘤边界和截骨线进行肿瘤扩大切除和下颌骨节段截除后,用塑形好的重建钛板桥接骨缺损两端,再切取同侧髂骨植入骨缺损区,钛钉内固定。4.评价指标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及X线和CT检查,观察患者的面部外形和咬合关系恢复情况,语言、咀嚼和吞咽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伤口愈合和移植骨成活情况。研究结果:在6例病例中,有5例手术顺利,预弯的重建钛板不需要术中再次塑形,植入的钛板与缺损两端的下颌骨外侧面贴合紧密;术后随访3-12个月,经临床和CT检查未见肿瘤复发。颌面部外形恢复良好,两侧基本对称,余留牙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咀嚼功能恢复良好;说话语音清淅,无张口受限。1例术后3周出现颌下区伤口感染肿胀,经切开引流和静脉输注抗菌素后,仍然出长期的伤口流脓,清除植骨块和重建钛板后伤口痊愈,植骨失败。研究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预成型的重建钛板适用于髂骨移植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的内固定。
王庆金[8](2014)在《眶骨骨折内置物修复材料应用进展》文中认为眶骨骨折是眼科常见的眼眶外伤,常系拳击或钝器打击眼球及眼球周围所致,通常可致眼眶眶壁损伤以及眼外肌及眶内容物嵌顿,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球内陷、眼球运动障碍及复视,正确及时处理眼眶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修复眼眶骨折选用的材料多种多样。目前常用的人工材料是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人工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合成材料(MEDPOR)、HA复合体、硅胶板、钛金属材料、自体鼻中隔软骨等。羟基磷灰石复合体(HA复合体)是一种良好的用于骨缺损及凹陷畸形的填充材料,近年来被广泛
陈国海,吴文灿,姜方正,童毓华,陈雪飞[9](2014)在《复合性眼眶骨折手术中外科种植体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及镶嵌钛网高密度多孔聚乙烯(Medpor Titan)外科种植体在复合性眼眶骨折整复手术中的应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10眼)Medpor或Medpor Titan外科种植体植入修复复合性眼眶骨折手术。观察眼球内陷、眼球位置及眼球运动等变化。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外科种植体的脱出、排斥、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术前患眼凹陷平均(3.00±0.75)mm,眼球下移平均(2.10±0.88)mm,6例存在眼球运动障碍。术后3例残存眼球凹陷1mm,7例眼球凹陷矫正;8例眼球下移完全矫正,2例残留眼球下移1 mm;5例眼球运动障碍得以矫正,1例外展功能受限;8例复视消失,1例残存下方垂直复视,1例残存患眼外侧水平复视。结论应用Medpor及Medpor Titan外科种植体治疗复合性眼眶骨折,可有效恢复眼眶容积,矫正眼球内陷等并发症。
程丹平[10](2013)在《眼眶爆裂性骨折类型及眼外肌形态的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交通事故的增多,眼眶爆裂性骨折的发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影像技术的发展、手术时机的进一步掌握及修复材料的研制开发,使眼眶爆裂性骨折在治疗及预后方面有了更好的前景,但眼球内陷和复视仍然是困扰患者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87例单纯性眼眶爆裂性骨折患者,探讨不同骨折类型与眼球内陷发生率及程度、患者年龄的关系;不同骨折类型与眼外肌形态的改变的关系;不同眼外肌形态的改变及就诊时受伤时间与复视类型的关系,并比较不同骨折部位所致眼球内陷、复视及在发生年龄上是否有所不同,从而在治疗上选择更加适合病人的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5年1月至2012年9月诊断为单纯性爆裂性骨折287例,筛选条件是通过病史及影像学诊断为单眶的单纯性爆裂性骨折,不伴有鼻骨或上颌骨骨折。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就诊时受伤时间、受伤原因、症状和体征等内容。根据骨折部位不同主要分为眶内壁爆裂性骨折、眶下壁爆裂性骨折及眶内壁联合下壁爆裂性骨折。由于眶外壁和眶上壁爆裂性骨折较少见,本文暂不研究。将眶内壁、眶下壁骨折的类型主要分为粉碎性骨折、塌陷式骨折、开窗式骨折及线性骨折。由于内壁联合下壁骨折比较复杂,可大致分为内壁为主骨折、下壁为主骨折、内壁及下壁同等范围骨折三种类型。根据引起复视可能性的大小及眼外肌伤后自身形态改变的程度将眼外肌形态的改变大致分为嵌顿、粘连、走形异常、单纯增粗和无改变五种。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应统计,分析不同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与眼球内陷发生率、内陷程度、年龄的关系;不同骨折类型所引起的眼外肌形态改变、受伤时间长短与被动牵拉试验的关系。结果1.眼眶爆裂性骨折中眼球内陷和复视是常见并发症,发生眼眶爆裂性骨折时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眼外肌形态改变,眼球内陷与骨折部位及骨折类型有关,复视与眼外肌形态的改变有关。2.眶内壁及眶下壁四种骨折类型中以粉碎性和塌陷式骨折类型发生眼球内陷多见,内陷程度也以粉碎性和塌陷式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P<0.05。在年龄上线性骨折多发生于青少年儿童,粉碎性和塌陷式多发生与成人,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P<0.05。3.眶内壁联合下壁骨折中三种骨折类型在发生眼球内陷率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在发生眼球内陷程度大小上依次为内壁及下壁同范围骨折、下壁为主骨折、内壁为主骨折,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P<0.05。4.眶内壁及眶下壁四种骨折类型中均可发生不同形态的眼外肌改变,但线性骨折多发生嵌顿,粉碎性、塌陷式及开窗式发生嵌顿少见,且嵌顿发生在受伤当时,与就诊时间早晚无关,余三种眼外肌形态改变行被动牵拉试验后眼外肌受限程度是否好转与就诊时受伤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P<0.05。5.眶内壁联合下壁骨折发生眼外肌形态改变比较复杂多变,总体来说发生眼外肌嵌顿情况少见,多发生粘连、走形异常、单纯增粗等综合改变,且除发生嵌顿外行被动牵拉试验后眼外肌受限程度是否好转与就诊时受伤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P<0.05。6.眶内壁、眶下壁、眶内壁联合下壁三种不同骨折部位相比,内壁联合下壁骨折发生眼球内陷率及内陷程度均大于单纯眶下壁骨折和单纯眶内壁骨折,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P<0.05。在年龄上眶内壁和眶内壁联合下壁发生年龄较眶下壁较大,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P<0.05。三种骨折部位在发生限制性复视上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性,P<0.05,最多见为下壁,其次为内下壁、内壁。结论通过分析不同骨折类型及骨折部位所导致眼球内陷程度的不同、眼外肌形态的改变及治疗时间所引起复视的不同,对临床具有一定的初步指导意义,早期行被动牵拉试验不仅仅可作为一种诊断方式,也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减少二次手术创伤。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一)前言 |
| (二)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方法 |
| 2.1 检查方法 |
| 2.2 手术方法 |
| 2.3 评价标准 |
| 2.4 统计学分析 |
| (三)结果 |
| 1.视力情况 |
| 2.眼球运动障碍情况 |
| 3.复视情况 |
| 4.眼球内陷情况 |
| 5.颌面部感觉异常情况 |
| 6 术后球结膜水肿、泪道阻塞等其他并发症情况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综述 爆裂性眼眶骨折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2 内容与方法 |
| 2.1 技术路线图 |
| 2.2 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前准备 |
| 2.3 流行病学研究调查 |
| 2.4 Excel表格电子信息录入并数据分析 |
| 3 质量控制 |
| 3.1 研究设计 |
| 3.2 研究人员的一致性检验 |
| 3.3 调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
| 4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性别 |
| 2 年龄 |
| 3 致伤原因 |
| 4 合并伤 |
| 5 入院时间及治疗周期 |
| 6 影像学检查 |
| 7 不同部位骨折眼球内陷程度 |
| 8 手术切口 |
| 9 随访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情况 |
| 1.2 方法 |
| 1.2.1 术前检查 |
| 1.2.2 手术指征 |
| 1.2.3 手术操作 |
| 1.2.4 术后处理 |
| 1.2.5 随访观察 |
| 1.3 治疗效果评定标准[2] |
| 1.4 结果 |
| 1.4.1 眼球突出度 |
| 1.4.2 眼球运动和复视情况 |
| 1.4.3 并发症发生情况 |
| 2 讨论 |
| 2.1 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治 |
| 2.2 Medpor种植体联合医用耳脑胶修复眼眶骨折的优势 |
| 2.3 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注意事项 |
| 2.3.1 视力丧失 |
| 2.3.2 眼球内陷欠矫 |
| 2.3.3 残留复视 |
| 2.3.4 其他并发症 |
| 2.4 结语 |
| 0 引言 |
| 1 眼眶骨折的临床评估 |
| 1.1 临床症状和体征 |
| 1.2 辅助检查 |
| 2 眶壁修复术 |
| 2.1 手术适应证 |
| 2.2 修复时间选择 |
| 2.3 手术方式 |
| 2.3.1 经皮睑入路 |
| 2.3.2 经鼻内窥镜入路 |
| 2.3.3 计算机导航技术 |
| 3 植入物的选择 |
| 4 术后并发症 |
| 5 眶壁重建效果 |
| 6 展望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植入材料 |
| 1.3 手术方法 |
| 1.3.1 重建眶下壁及眶内壁: |
| 1.3.2 术后处理: |
| 1.3.3 随访: |
| 1.4 疗效评价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术后眼球内陷的改善情况 |
| 2.2 术后复视的变化 |
| 2.3 手术并发症 |
| 3 讨论 |
| 3.1 修复材料的选择 |
|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
| 3.3 手术切口的选择 |
| 3.4 对于眼球内陷的矫正 |
| 3.5 对于复视的矫正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3D打印技术在眼眶爆裂骨折整复中的应用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典型病例 |
| 5. 讨论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3D打印技术在髂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中的应用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典型病例 |
| 5.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对象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眼眶爆裂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