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不同标本采集方式对CO_2-CP测定结果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标本采集方式不同对CO_2-CP测定结果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志[1](2021)在《某院112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回顾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患者进行病历资料回顾性调查和中医体质判定,进一步分析该病的体质分布,并统计此类病人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体重指数、病因、发病部位、治疗类型、生化全项、凝血系列、血常规数据,探讨ONFH患者中医体质发病危险因素和对体质判定有价值的临床指标,为进一步探讨该病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为ONFH患者的早中期中医辨体施治提供诊疗思路。方法:在甘肃省中医院住院部收集2015年至2020年ONFH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病例,进行中医体质判定、病历资料回顾整理,共计1126例,并建立Excel数据库,字段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体重指数、病因、发病部位、治疗类型、生化全项、凝血系列、血常规。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ONFH患者不同体质之间与上述资料的相关性。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1126例ONFH患者,在偏颇体质中,血瘀质占25.40%、气虚质占15.99%、痰湿质占13.77%、阳虚质占11.01%,而气郁质、阴虚质、湿热质、特禀质则相对较少。男女比例为1.21:1。本次研究人群平均年龄:54.14±5.53岁,男性平均年龄:52.26±5.53,女性平均年龄:56.43±10.78。创伤性ONFH占29.40%,非创伤性ONFH占70.60%,非创伤性ONFH中激素性占24.40%、酒精性占7.05%、其他占68.55%。BMI<18.5占1.95%,18.5≤BMI<24占40.32%,24≤BMI<28占46.80%,BMI≥28占10.93%。Ⅰ级体力劳动占19.27%,Ⅱ级体力劳动占15.54%,Ⅲ级体力劳动者占13.68%,Ⅳ级体力劳动者占51.51%。汉族占90.32%,少数民族占9.68%。单髋占68.65%,双髋占31.35%,单髋中左髋占46.57%、右髋占53.43%。(2)气虚质和非气虚质ONFH患者之间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非气虚质ONFH患者相比高密度脂蛋白均值较高,甘油三酯均值较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均值较高,并且,气虚质ONFH患者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具有相关性。阳虚质和非阳虚质ONFH患者之间血小板、间接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非阳虚质ONFH患者相比血小板均值较高,间接胆红素均值较低,并且,阳虚质ONFH患者和血小板具有相关性。在痰湿质和非痰湿质ONFH患者之间血尿酸、血清铁、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非痰湿质ONFH患者相比血尿酸均值较高,血清铁均值较高,氯均值较低,并且,痰湿质ONFH患者和血尿酸具有相关性。在湿热质和非湿热质ONFH患者之间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锌、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非湿热质ONFH患者相比血红蛋白均值较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均值较低,锌均值较高,钙均值较高,并且,湿热质ONFH患者和血红蛋白、锌、钙具有相关性。在血瘀质和非血瘀质ONFH患者之间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非血瘀质ONFH患者相比白细胞均值较低,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均值较低,磷均值较低,并且,血瘀质ONFH患者和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具有相关性。结论:(1)本次研究的ONFH患者高发偏颇体质由多到少依次为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患者以男性、肥胖、中年人群、且从事Ⅳ级体力劳动(即重体力劳动)为主,非创伤性ONFH患者比创伤性ONFH患者多,右髋关节发病较多。(2)气虚质ONFH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具有相关性,并且当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2.745g/L时可能诊断ON FH患者为气虚质。阳虚质ONFH患者和血小板、间接胆红素具有相关性,并且当血小板≥2.745x109/L时可能诊断ONFH患者为阳虚质;当间接胆红素≥10.605umol/L时可能诊断ONFH患者为阳虚质。痰湿质ONFH患者和血尿酸具有相关性,并且当血尿酸≥326.5umol/L时可能诊断ONFH患者为痰湿质。湿热质ONFH患者和血红蛋白、锌、钙具有相关性,并且当血红蛋白≥134.5g/L时可能诊断为ONFH患者湿热质;当锌≥14.115m mol/L时可能诊断ONFH患者为湿热质;当钙≥2.435mmol/L时可能为诊断ONFH患者湿热质。血瘀质ONFH患者和白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具有相关性,并且当白细胞≥5.495x109/L时可能诊断ONFH患者为血瘀质;当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0.025x109/L时可能诊断ONFH患者为血瘀质。

秦玉玲,张乐,李雷,周越塑,牟劲松,张莹[2](2021)在《CO2结合力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出血休克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利用ROC曲线评价CO2结合力(carbondioxide combining power, CO2-CP)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中心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7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转归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评估生存组和死亡组CO2-CP和碱剩余(base excess, BE)的水平,应用Spearman法对CO2-CP和BE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AUC评估CO2-CP和BE对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生存组BE的平均水平为(-1.41±6.00)mmol/L,死亡组BE的平均水平为(-15.93±4.44)mmol/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0,P=0.000)。生存组CO2-CP的平均水平为(20.36±4.35)mmol/L,死亡组CO2-CP的平均水平为(10.07±2.49) mmol/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07,P=0.000)。CO2-CP和BE呈正相关(r=0.875,P=0.000)。CO2-CP和BE针对预后的AUC分别为0.871,0.922,95%CI分别为0.770~0.972,0.846~0.9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CO2-CP可较好地反映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失血性休克患者代谢性酸中毒水平和预后预测。

景亚琪[3](2020)在《过渡金属硫/氮族化合物的制备、改性及其催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氢能是一种高能量密度、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是解决当下能源危机的最佳方案。依托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这些清洁能源,可以将其产生的间断不连续的电能就地转化为氢气加以储存、运输和利用。而电解水制氢是实现该转化的重要环节,该过程需要使用催化剂来降低对电能的消耗。目前使用的催化剂主要依赖贵金属元素,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开发性能优异的非贵金属催化剂。过渡金属化合物(TMCs)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然而其催化活性和贵金属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对TMCs进行改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围绕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开发,分别从空间排列、形貌和缺陷三个角度对不同的TMCs进行改性,同时也采用离子注入的方法对常规电极表面进行修饰,对其进行界面优化,旨在提升催化活性,并探索其内在的改性机理。主要有以下内容:(1)采用水热和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亲水碳布表面合成了WS2-CoS2异质结构,由于两相间的协同效应,该异质结构展示了优异的析氢(HER)电催化活性,在酸性条件下100 m A·cm-2处的过电位为245 m V,塔菲尔(Tafel)斜率为270 m V·dec-1。通过形貌、晶相、化学态和比表面积等一系列表征发现,该异质结构尺寸和空间分布均匀,WS2和CoS2相间分布,WS2纳米片有效地限制了CoS2纳米颗粒的团聚,增大了比表面积,CoS2纳米颗粒填充在WS2纳米片间也促进了电荷在面间的传输,同时两相界面处存在的晶格畸变使其电子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使最终的催化活性得到改善。该工作的方法和结果也为其它异质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2)采用常规的水热和CVD法成功地在泡沫Ni基底上合成了含Zn的磷化钴介孔纳米线阵列,该材料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显示出优异的HER催化活性,在100 m A·cm-2处的过电位分别为167和172 m V。通过形貌、晶相和比表面积表征发现,Zn元素的掺入对磷化钴纳米线的形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其表面出现了大量的介孔结构,同时也增加了CoP相的比例,这使其催化活性有很大提升,该工作为材料形貌的调控提供了新的思路。(3)采用电子辐照的方法对W系硫族化合物进行改性,通过拉曼表征、HER和H2O2分解电催化测试发现,电子辐照会使二维层状WS2发生剥离,由块体向单层转变,同时也会使所有材料表面出现断键和氧化现象,这几点均会对材料的催化活性产生影响。每种材料都存在最佳辐照剂量,过大的剂量会使表面断键数量增大,加剧表面的无定形化,对催化活性起到负面作用。不同材料化学键能的强弱是影响辐照效果的关键。该工作为电子辐照这一方法在材料改性上的应用普及提供了思路。(4)采用离子注入法对Cu和碳纤维电极进行改性,通过电化学阻抗(EIS)、表面电阻和类酶测试发现,离子注入会对电极的电荷迁移效率和催化活性产生影响,改性的效果与注入离子和基底组合有关,Cu基底由于自身化学性质活泼易发生氧化,离子注入后其界面阻抗未发生降低。碳纤维电极由于自身较为疏松的结构和催化惰性,离子注入后形成的纳米颗粒可与电解液充分接触,其类酶催化活性有较大提升。该工作为离子注入在材料催化改性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苏日古嘎[4](2020)在《H2O2电还原复合阴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2O2基燃料电池具有电化学活性高、能量密度高、易储存运输及操作方便等众多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在氧气稀薄的水下或太空等特殊环境。研究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复合电极有利于提升H2O2基燃料电池的性能。本文以泡沫镍和碳纸为基体,分别合成了 Co-CoC/NF、Pd@SnO2/CP和Pd@rGO/CP复合电极,通过XRD、SEM、EDS、XPS对其物相和形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线性伏安法及计时电流法研究了复合电极对H2O2电还原反应的催化性能。以Al或Mg合金为阳极,以所制备电极为阴极,组装测试了金属(Al或Mg)-H2O2半燃料电池的性能。结果表明如下:以泡沫镍为基底,采用高温退火法制备Co-CoC/NF复合电极,制备过程中,CoC在泡沫镍表面沉积的量随着硝酸钴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加大。当浓度为0.25 mol/L时,CoC纳米粒子呈球状,串联成空心棒状结构,且均匀生长在泡沫镍基底表面,呈菊花状。在3 mol/LNaOH+0.5 mol/L H2O2混合溶液中,电压为E=-0.5 V时,还原电流密度达到423 mA/cm2。以Co-CoC/NF为阴极,Al合金为阳极,当温度为50℃,在电流密度为398.26 mA/cm2和电池电压1.36 V时,Al-H2O2半燃料电池最大功率密度达到360 mW/cm2,且50 h恒流放电过程中,电池电压稳定在1.4 V。以碳纸为基底,使用水热和化学还原法分别制备了 SnO2/CP和rGO/CP复合基底,通过恒电压法在其上电沉积Pd纳米粒子,合成了 Pd@SnO2/CP和Pd@rGO/CP复合电极。制备过程中,SnO2在碳纸表面负载量随静止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当静止时间为20 min时,SnO2纳米棒均匀生长到碳纸基底表面,直径约为45 nm,沉积的Pd纳米粒子呈球状,负载到了每个SnO2纳米棒之间。在0.5 mol/LH2O2+3 mol/LH2SO4电解液中,电压E=0V时,还原电流密度达到231.5 mA/cm2。以Pd@SnO2/CP为阴极,Mg合金为阳极,当温度为60℃时,在电流密度为248.03 mA/cm2和电池电压0.77 V时,Mg-H2O2半燃料电池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92.39mW/cm2,且50h恒流放电过程中,电池电压稳定在2.0V以上。碳纸上rGO的负载量随着氧化石墨烯浓度增大而增加,当浓度为1.5 mg/mL时,rGO覆盖在碳纸表面,呈多褶皱形貌。在此rGO/CP基底电沉积Pd纳米粒子呈球状,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9-13 nm。在0.5 mol/L H2O2+3 mol/L H2SO4电解液中,电压E=0V时,还原电流密度达到298.5 mA/cm2。以Pd@rGO/CP为阴极,Mg合金为阳极,当温度为65℃时,在电流密度为348.4 mA/cm2和电池电压0.61 V时,最大功率密度达到217.7 mW/cm2,且50h恒流放电过程中,电池电压稳定在2.10 V以上。

付依林[5](2020)在《一、全血转录组学分析睡眠剥夺对女性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二、554例低钾血症的病因和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睡眠是人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充足的睡眠对于维持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加,电子媒体的广泛使用,人们的平均睡眠时长缩短,睡眠不足越来越普遍。睡眠剥夺包括睡眠的质量和数量的缺乏。急性睡眠剥夺的定义是至少16-18个小时不睡觉。慢性睡眠剥夺是指多个晚上睡眠太少或睡眠质量较差。慢性睡眠剥夺经常发生,例如睡眠障碍、轮班工作等。研究显示,睡眠剥夺影响激素的分泌产生,导致机体的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患病风险增加。转录组学是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结构及功能,能够快速并且全面地获取某一时刻组织或细胞的全部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结果灵敏、快速,已逐渐应用于人体睡眠领域的研究。血液作为一种液体基质,在生理水平上连接着整个生物系统。研究发现,血细胞的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不仅仅反映免疫系统白细胞的改变,而是整个生物体的基因表达差异。血液转录组学研究是本课题非常合适的一种方法。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对女性的影响不同于男性,睡眠障碍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在女性和男性之间也存在不同。然而,既往的转录组学研究很少关注睡眠剥夺对女性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长期经历睡眠剥夺的人群,其对急性睡眠剥夺的反应是否不同于睡眠正常者,目前尚不清楚。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全血转录组学分析,研究慢性和急性睡眠剥夺对女性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为探索睡眠剥夺相关的健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11名女性,分别为慢性睡眠剥夺组(CSD)6人和正常对照组(NC)5人。CSD为来自山东省立医院的护士,近期有连续3个月以上的轮班工作经历。NC为睡眠良好且近3个月内没有睡眠剥夺史的健康女性。收集所有参与者在受试前、急性睡眠剥夺后(24小时不睡觉)、休息后早上8点的血样,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胰岛素(INS)水平,以及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a(Lpa)水平,并进行全血转录组学分析。CSD和NC受试前水平的比较视为慢性睡眠剥夺的影响,急性睡眠剥夺后与受试前的比较视为急性睡眠剥夺的影响。研究结果:1.慢性睡眠剥夺影响甲状腺功能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CSD和NC的ACTH、COR、INS、血脂水平无显着差异。CSD 的 FT3(5.25±0.38 nmol/L vs.4.32±0.53 nmol/L,P=0.008)、T3(2.02±0.21 nmol/L vs.1.73± 0.20 nmol/L,P=0.043)、FT3/FT4(0.32±0.06 vs.0.23±0.03,P=0.011)、T3/T4(0.019±0.003 vs.0.015±0.001,P=0.020)水平高于 NC,FT4(16.66±1.85 nmol/L vs.18.85±1.01 nmol/L,P=0.043)水平低于 NC。和 NC 相比,CSD的TSH水平略有升高,T4轻微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慢性睡眠剥夺主要影响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为了探索睡眠剥夺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我们采用了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全血转录组学分析。与NC相比,我们从CSD组筛选出1032个差异基因,包括578个上调基因和454个下调基因。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中性粒细胞激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等生物学过程。3.急性睡眠剥夺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对CSD而言,受试前、急性睡眠剥夺后、休息后FT3(F2,10=23.84,P<0.001)、FT4(F2,10=7.43,P=0.011)、T3(F2,10=9.90,P=0.004)和 T4(F2,10=6.34,P=0.01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受试前相比较,经历急性睡眠剥夺后,CSD的FT3(6.02±0.33 nmol/L vs.5.25±0.38 nmol/L,P=0.001)、FT4(18.55±2.71 nmol/L vs.16.66±1.85 nmol/L,P=0.042)和 T3(2.40±0.34 nmol/L vs.2.02±0.21 nmol/L,P=0.040)水平显着升高。受试前、急性睡眠剥夺后、休息后NC的TSH水平(F2,8=12.07,P=0.004)有差异,急性剥夺睡眠后NC的TSH水平略高于受试前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急性睡眠剥夺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经历急性睡眠剥夺后,CSD组筛选出672差异基因,包括525个上调基因,147个下调基因。NC组急性剥夺睡眠后共有227个差异基因,包括上调基因158个,下调基因69个。富集分析结果显示,CSD的上调基因主要富集在IL-6、IL-8的产生,中性粒细胞激活等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NC的上调基因主要涉及氧的运输、对氧化应激的反应以及造血作用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CSD和NC下调基因的富集分析没有得到有显着意义的结果。结论及意义:1.慢性睡眠剥夺影响女性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2.全血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提示,慢性睡眠剥夺主要影响女性免疫相关生物学过程。3.急性睡眠剥夺影响女性的甲状腺和免疫功能。相比于睡眠正常者,慢性睡眠剥夺者的甲状腺和免疫功能更易受到急性睡眠剥夺的影响。4.睡眠剥夺影响女性的甲状腺功能和免疫功能,以上两者的一致性变化提示,睡眠剥夺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可能和激活的免疫系统有关。研究背景:低钾血症的定义为血清钾离子浓度<3.5mmol/L,是临床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肾脏疾病,药物等均可因钾的摄入减少、向细胞内转运增多、不正常的丢失增加导致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根据血钾水平的不同,低钾血症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低钾血症(K+3.0-3.5mmol/L),中度低钾血症(K+2.5-3.0mmol/L)和重度低钾血症(K+<2.5mmol/L)。轻度低钾一般无症状,然而,严重的低钾血症与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有关,如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等致死性表现。低钾血症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复发率高,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进一步提高对低钾血症的认识和关注是十分必要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低钾血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低钾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而为该病的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2006年1月到2018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554例低钾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2.资料收集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等基本资料,血钾、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肌酐(Crea)、低钾病因等。3.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test);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Kruskal-Wallis test);分类变量以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d test)。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低钾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低钾血症的常见病因为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低钾血症的病因分布中,糖尿病所致的低钾血症最多,有109例,占总数的19.68%。其次依次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95例,17.15%)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64 例,11.55%)。2.不同程度低钾的性别、年龄、TC、LDL-C、FT3、FT4和CO2CP有差异554例低钾血症中,轻度低钾227例(40.97%),中度低钾173例(31.23%),重度低钾154例(27.80%)。不同程度低钾的性别、年龄、TC、LDL-C、FT3、FT4、CO2C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比轻度低钾血症患者,中度低钾血症患者的 FT3(8.31±9.07 pmol/L vs.6.15±6.09pmol/L,P=0.034)、FT4(28.62± 31.05 pmol/L vs.21.45±19.06 pmol/L,P=0.036)明显升高。重度低钾血症患者相比轻度低钾血症患者 FT3(8.71±8.03 pmol/L vs.6.15±6.09 pmol/L,P=0.005)、FT4(27.72±25.43 pmol/L vs.21.45±19.06 pmol/L,P=0.043)、CO2CP(26.29±6.39 mmol/L vs.24.77±4.96 mmol/L,P=0.043)明显较高,TC(4.46±1.46 mmol/L vs.4.86±1.58 mmol/L,P=0.014)和 LDL-C(2.63±0.96 mmol/L vs.2.95±1.10 mmol/L,P=0.006)明显较低,且重度低钾血症患者的男性比例大于其他两组(73.38%vs.52.60%,P<0.001 以及 73.38%vs.43.17%,P<0.001)、年龄比其他两组都明显更小(36.28±15.89 岁 vs.44.20±18.03,P<0.001 以及 36.28±15.89 岁vs.46.46±17.43 岁,P<0.001)。3.中重度低钾的危险因素的Iogistic回归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2.059,P<0.001)是影响低钾程度的危险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OR=2.835,P=0.00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OR=2.642,P=0.005)、肾小管酸中毒(OR=4.817,P=0.001)和 Gitelman综合征(OR=6.420,P=0.023)患者发生中重度低钾的风险高于糖代谢异常患者。结论及意义:1.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低钾血症的常见病因。2.男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和Gitelman综合征是中重度低钾的危险因素。

陈红兵[6](2020)在《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镉大米”的连续出现标志水稻土性质的特殊性和污染的严重性,同时也表明镉污染水稻土治理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性,目前的相关治理技术均取得一定成效,如化学原位钝化、有机肥氧化还原、钙离子竞争性抑制等技术,但均存在一个技术缺陷---重金属隔离子仍然存在土壤中,随时将再产生“镉大米”,因此,上述技术只能算是一种应急技术;针对此情况,相关专家提出秸秆修复技术,但如何实施尚未定论,基于此现状,本研究将含蛋白高、可作优质有机肥的植物饼粕与具有钙离子的生石灰组合,在高温下强制解析为全水溶性的、具有高活性钙离子的蛋白多肽--钙多肽,结合前期研究,以期钙多肽具有有机肥特性(蛋白氮)、化学钝化剂的特性(游离巯基、羧基基团)、竞争性抑制特性(有效态钙离子),并通过水培阻控、种植肥效、土壤钝化、吸收阻控等内容的研究及其细胞学、转录组学、土壤化学机理分析,探索钝化与竞争性抑制联合阻控→高密度水稻种植→安全种子→含镉秸秆去除修复模式,达到安全种植与去除修复同步化,为镉污染水稻土治理形成新的技术参考。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水培阻控研究,分析了不同浓度镉处理及钙多肽调控镉处理下水稻幼苗生长的生理变化和根系对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镉浓度的增加,镉胁迫抑制了水稻幼苗的株高和根生长,不同浓度镉胁迫下施加一定量的钙多肽,可以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隔胁迫的浓度大于2 mg/L时,水稻幼苗中叶绿素总含量显着降低,而施加钙多肽可以提高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对于不同浓度镉胁迫之间,施加钙多肽对提高叶片的叶绿素总含量差异不明显。根系对镉的累积量随镉胁迫浓度变化而变化。同时也随着培养的时间延长而增加。钙多肽可以减少根系对镉的累积量,低浓度镉胁迫(0.5 mg/L)下,钙多肽显着抑制根系对镉的吸收,镉胁迫浓度高于5 mg/L,钙多肽抑制根系对镉吸收的效果不明显。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FTIR技术分析了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镉处理水稻幼苗生长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FTIR分析表明水稻幼苗根细胞壁组分如纤维素、果胶以及多糖的特征吸收峰受到镉胁迫的显着影响,钙多肽能调控镉胁迫下根细胞壁组分的特征吸收峰变化。结合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一步分析,JIM5识别的去酯化果胶受镉胁迫和钙多肽调控的影响较小,而JIM7识别的酯化果胶参与镉胁迫以及钙多肽对镉胁迫的调控。2、通过高通量的转录组数据分析分析表明,镉胁迫对细胞组分和细胞代谢中酶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大,且对植物代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跟镉抑制水稻幼苗细胞的信号转导有关。不同浓度的镉胁迫对水稻幼苗根系中转录差异基因影响较大,随着镉胁迫的浓度增高,影响水稻根细胞转录差异的强度增加。钙多肽能缓解水稻根细胞中镉胁迫带来的代谢抑制作用,有助于恢复镉胁迫下水稻根细胞能量代谢和生物合成过程。通过对差异基因组的GO富集和KEGG分析,证实了钙多肽通过影响细胞壁合成相关的基因,通过调控细胞壁蛋白糖基化对镉胁迫的调节。此外,还发现了与过氧化物酶相关基因,揭示了钙多肽对镉胁迫的调控与水稻根细胞吸收锰离子的关联。3、种植肥效研究,从氮肥角度上讲,钙多肽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所含蛋白氮,因此,以尿素酰胺氮为对照,研究钙多肽对水稻的生长效应,以及水稻吸收钙离子、氮磷钾成分变化,探索钙多肽作为肥料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常规大田施氮量(180 kg/hm2)为标准施肥时,钙多肽组与尿素组的水稻植株高度几乎相似,40天内分别是30.65 cm、30.73 cm,80天的株高分别是39.87 cm、40.67 cm,但两组合的水稻植株含氮量却不同,钙多肽组与尿素组植株40天的含氮量分别是3.75 mg/g、5.66 mg/g,80天的含氮量分别是10.16 mg/g、12.54 mg/g,表明钙多肽所种植水稻植株的含氮量明显低于尿素组,可能是尿素分解转化为铵离子的速度较快所导致;通过测定磷、钾含量表明,钙多肽组与尿素组40天的磷含量分别是0.71 mg/g、0.64 mg/g,80天的磷含量分别是1.24 mg/g、0.86mg/g;40天的钾含量分别是9.24 mg/g、8.58 mg/g,而80天的钾分别是28.96 mg/g、21.33 mg/g,此结果与植株氮含量趋势相反,也表明蛋白氮与尿素酰胺氮具有不同功能与特性;通过测定钙离子吸收结果表明,钙多肽与尿素40天内的钙离子吸收量较为相似,分别为2.48 mg/g、2.26 mg/g,表明植株苗期生长无需吸收大量无机离子;但80天后的钙离子含量就明显不同,分别为8.26 mg/g、7.07 mg/g,表明钙多肽由于具有有效态钙离子促进了水稻植株对钙离子的吸收,同时以水溶性氯化钙作为对照以比较离子状态钙离子对水稻吸收效果,(仅仅为对照,氯离子抑制水稻生长);综合评价,钙多肽具有与尿素相似肥效,整体生长外观正常,但钙多肽组水稻植株无黄叶、且钙含量明显高于尿素,这为钙多肽竞争性抑制重金属隔离子建立了功能基础。4、土壤重金属钝化研究,基于钙多肽的相关特性,具有对水稻土重金属镉离子的钝化潜力,设计了以标准施肥氮量为基准的用量,测定对水稻土镉离子的钝化效应,结果表明,钙多肽对土壤中有效态镉离子具有较明显的钝化作用,30~90天内均可将Cd为2.0 mg/kg污染水稻土中的有效态降至0.824 mg/kg,降低比例达到58%,而对于镉含量为5.0 mg/kg的镉污染水稻土可达到降低56%,这作为具有肥效的多肽已是比较理想结果,同时与之对应的还原态镉、可氧化态镉均提高到45%~80%,进一步表明钙多肽具有作为钝化剂的基本特性。5、吸收阻控研究与秸秆去除修复探索试验,以常规种植复混肥为对照,以及用无重金属的动物蹄角水解为多肽为有机肥对照(市售养殖废弃物有机肥大多铜、锌超标,影响研究结果),利用盆栽试验研究钙多肽对水稻吸收镉的系列阻控效应,结果表明,水稻根部对隔离子具有较强富集效应,可将水稻土中的2.0 mg/kg Cd富集达到11.25 mg/kg(苗期)、13.94 mg/kg(分蘖期)、14.90 mg/kg(抽穗期)、11.63mg/kg(成熟期),富集程度达到5-7倍,这也表明水稻对隔离子的亲和性,与相关报道结果吻合,而对照复混肥水稻的富集镉含量为14.77 mg/kg(苗期)、16.50 mg/kg(分蘖期)、20.47 mg/kg(抽穗期)、16.80 mg/kg(成熟期),两者比较表明,钙多肽对水稻根部吸收镉仍然具有一定阻控作用,而对于含镉为5.0 mg/kg的污染水稻土则根部镉含量将更高,水解蹄角多肽介于钙多肽与复混肥之间;基于无机离子由根部向上运输的基本原理,测定水稻不同时期茎、叶、种子的镉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钙多肽组水稻茎的镉含量分别为:1.25mg/kg(苗期)、3.94 mg/kg(分蘖期)、4.90 mg/kg(抽穗期)、1.59 mg/kg(成熟期),而对照复混肥组水稻茎的镉含量分别为:4.77 mg/kg(苗期)、6.56 mg/kg(分蘖期)、10.47 mg/kg(抽穗期)、6.62 mg/kg(成熟期),两者比较表明,钙多肽仍具有一定的阻控作用,但总体的镉含量均不低,这也是镉大米重复出现的生理富集原理,对于含镉为5.0 mg/kg的污染水稻土则整体进一步提高;对于含2.0 mg/kg Cd的水稻土组叶片镉含量测定表明,钙多肽组水稻成熟期的叶片镉含量为0.52 mg/kg,而复混肥对照组成熟期叶片镉含量为1.22 mg/kg;水稻种子的含镉量是研究的关键,钙多肽组的所制备糙米镉为0.081 mg/kg,复混肥组为0.238 mg/kg,钙多肽组的谷壳镉含量为0.0066 mg/kg,对照复混肥组为0.107 mg/kg;所有参数表明,水稻由根、茎、叶、糙米、谷壳的镉离子逐渐降低,而钙离子谷壳含量最高,结果符合植物生理学理论,也表明钙多肽的钝化效应和竞争性抑制作用。基于上述所有研究结论和秸秆修复理念,设计以0.28 m2的塑料盆为种植容器,实施高密度种植试验,所种植水稻每平方米达到1200株以上(常规为140株),研究镉吸收状况、水稻生长状况、秸秆总干重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水稻生长良好,对照复混肥组水稻中部略有发黄现象,类似烧苗,结实较少,但钙多肽组的水稻生长完全正常,无发黄现象(与前期其它研究一致),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复合肥组(0.138 mg/kg)与钙多肽组(0.012 mg/kg)糙米含镉量均合格达标,分析其机理是植株太多、根系稠密、局部有效态隔离子被大量根系围绕而吸收,单株吸收量相对减少近5~8倍,这也是多肽的特殊功能所致,并且每平方所有秸秆可吸收8.238 mg Cd,可实现安全种植与秸秆修复同步化,并且20年内可实现秸秆去除修复(国家标0.3 mg/kg为污染土,只需5年左右可达到去除修复-估计值),这也许是未来可供参考的重要研究方向。

张茜[7](2020)在《磷化镍(钴)电极电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研究》文中认为氯酚类有机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是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典型物质,常用于各种化工材料和中间体,由于过量生产含氯有机物,使得这种有毒有害的物质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从而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氯代有机物的降解化已成为水处理研究的热点,也是环境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关键课题。在电催化降解过程中,贵金属,特别是基于Pt基的材料,被认为是电催化降解的理想催化剂。然而,高成本和稀缺性限制了它们被广泛应用。因此,需要选择具有优异电催化性能的低成本高效非贵金属催化剂。本文以单过渡金属磷化物Ni2P、双掺杂过渡金属磷化物Ni Co P为例,进行了过渡金属磷化物对2,4–二氯苯酚降解效果的探讨。首先经过对过渡金属磷化物制备方法的分析选择水热法对Ni2P、Ni Co P两种催化剂进行制备,为了寻求更高效的催化效果,考察了反应温度的高低、工作电流的大小、电解质溶液浓度、溶液PH值的高低等因素对两种催化电极去除2,4-二氯苯酚的影响,并通过重复试验对Ni2P/NP电极的稳定性进行考察,通过对中间产物的测定对其反应路径进行大致的分析,并且对该催化电极对其他的氯苯酚的处理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两种催化剂均具有较为良好的催化效果,最适反应条件略有不同,降解过程符合朗格缪尔以及动力学,并且,Ni Co P催化剂虽具有更好的催化效果然而稳定性不如Ni2P,二者对2,4,6–三氯苯酚、2-氯苯酚等均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其次,本文基于Ni Co P催化剂模型,对其结构、电子性质进行分析;为了研究2,4–二氯苯酚在Ni Co P催化剂表面吸附脱氯生成苯酚的反应过程,对整个催化过程中的反应进行分析。本文主要考察Ni Co P在HER反应中的作用,以及在反应中对H2、2,4–二氯苯酚以及中间产物2-氯苯酚、4-氯苯酚的吸附作用。结果发现,Ni Co P晶体结构呈俯视图为菱形,主视图为矩形的平行六面体结构;对其能带和态密度谱图进行分析,发现总体来看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金属性质,Ni、Co、P三种原子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作用,能够起到电催化的良好作用效果;Ni Co P具有比Ni2P更接近0的吉布斯自由能,与其有更好的催化效果相符合,虽较贵金属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然而Ni Co P也具有着较好的析氢反应活性和有利的能键结构;Ni Co P对H2、2,4-二氯苯酚、2-氯苯酚、4-氯苯酚都有很好的吸附作用,吸附后的结构也更利于后续的反应,为后续的加氢脱氯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文静[8](2020)在《S-Ⅱ型CO2水合物共面双笼结构形成机理及其相平衡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气体水合物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分子与小分子气体形成的一种类冰状非化学计量性笼状晶体结构的固态物质,晶格中主体分子是水分子,客体分子是小分子气体。自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各国科学家就对水合物及其基础应用陆续开展了调查和研究。水合物技术作为解决温室效应、能源安全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可应用于水资源处理、环境保护、气候、油气储运、石油化工、生化分离、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然而,水合物技术的工业化应用始终受制于生成条件、诱导期、转化率等问题,向体系中加入添加剂能有效降低水合物生成压力、提高生成温度、缩短诱导时间、提高转化率,对水合物生成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影响重大。本文以理论研究为主,采用实验研究与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选取环戊烷、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溴化磷作为气体水合物促进剂,实验研究了二氧化碳+纯水和环戊烷/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氯化铵/四丁基溴化磷+纯水+二氧化碳体系下的纯气体/混合气体组分生成水合物过程,对环戊烷分子耦合水分子和环戊烷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成笼过程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首先,为了解环戊烷水合物笼的成核机理和形成过程,以及环戊烷水合物笼的结构和稳定性,采用从头计算法对环戊烷+纯水体系下生成水合物笼的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CP(环戊烷)分子对气体分子吸附的影响。该模拟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采用GGA-PBE交换关联函数,缀加自旋非限制的三重数值极化基组(TNP),对纯水(H2O)n(n=2-6)、二元CP·(H2O)n(n=1-28)的结构进行优化,对其最低能量结构、平均氢键长度、稳定能、相互作用能等进行进一步计算,同时研究环戊烷对客体分子(CH4、H2、CO2)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环戊烷分子倾向于与水分子环相平行。笼的前驱体为一个六边形水分子环,并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51264笼。笼形结构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稳定能和相互作用能随水分子的增加而增加。此外,可以发现稳定能的急剧变化是平均氢键长度或CP分子与基准水分子环之间距离波动的结果,并且主要由CP分子与基准水分子环之间的距离决定。由于气体分子体积小,它们倾向于位于CP水合物笼的五边形面上,而气体分子对笼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其次,对环戊烷+纯水+二氧化碳体系下共面双笼结构的成核和生长过程进行模拟。参数设置与前面相同,对三元CP·CO2·(H2O)n(n=5-43)的结构进行优化,对其最低能量结构、平均氢键长度、稳定能、相互作用能等进行进一步计算,结合环戊烷+纯水体系下生成水合物笼的模拟过程,从而揭示环戊烷分子对水合物成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笼的生成在热力学角度上不能同时发生,而是逐个接连生成。即,512小笼的生成更具优先性,其次生成51264大笼。且大笼和小笼的生成机理是不相同的,小笼遵循分层生长机理,而大笼遵循三边形面→四边形面→五边形面的环胀机理。此外,计算结果还表明,水分子-水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CP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笼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而二氧化碳-CP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成过程影响不大。最后,采用定容加热的方法实验研究不同种类添加剂对二氧化碳水合物相平衡条件的影响,获得CO2-水、CO2-添加剂-水体系的相平衡数据。结果显示添加一定质量浓度的添加剂溶液后,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生成压力明显降低,生成温度明显升高。但同一种类不同浓度的添加剂对二氧化碳水合物相平衡条件的改善作用是不同的,随着添加剂溶液质量浓度的不断增加,在压力相同条件下所产生的温度差值逐渐减小。此外,加入环戊烷(CP)后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明显改善,证明其对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而模拟计算结果也表明,环戊烷体系下的二氧化碳水合物在热力学上更可行,所需的稳定能更低。

杨元兴[9](2020)在《宝石能谱CT结合代谢水平对泌尿结石诊治价值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能谱CT瞬时双能成像技术分析体内泌尿结石成分的准确性,综合血清电解质、尿PH值和尿比重(Specific gravity,SG)情况,指导结石治疗。方法:选取我院术前经B超或X线诊断为泌尿系结石的106例病人为结石组,术前用能谱CT行泌尿系扫描,使用有效原子序数结合直方图鉴定结石成分,术后使用红外光谱法分析结石成分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以同期住院的109位非结石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血清钠(Na)、钾(K)、钙(Ca)、氯(CI)、二氧化结合力(CO2-CP)、尿SG和尿PH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种方法在分析结石成分方面一致性好(Kappa=0.846,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02,P=0.790)。本组106个病例结石能谱CT平均有效原子序数:磷酸钙结石为15.71、碳酸钙结石为14.08、胱氨酸结石为11.25、磷酸铵镁结石为9.5、尿酸结石为6.9,各组之间差异均显着。结石组血清钠、钙、尿S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钾、CO2-C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钠β值为0.136(P<0.05)。结论:能谱CT能够精确分析泌尿系结石有效原子序数,并结合直方图有效判断结石成分,结石组血清电解质及尿SG、尿PH值水平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血清钠在泌尿结石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黄少鹏[10](2020)在《皖南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血清电解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皖南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与非结石患者的血液电解质成分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09月-2018年09月期间以泌尿系结石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1333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333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人群首次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外周血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钾、钠、氯、钙及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水平后进行比较,得出相关结论。结果:实验组年龄18-90岁,男女比例为1.56:1;对照组年龄11-93岁,男女比例为1.48:1。实验组患者在血清钠和氯的水平上高于对照组患者,而钾和CO2CP的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清钙水平同样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男性患者的血清钠及氯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清钾及CO2CP水平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清钙水平同样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同样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两组中的女性患者,除实验组女性患者的血清钙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对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研究结果均与男性组相一致。男性和女性在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与女性血清钠水平β值分别为0.26(P<0.01)和0.17(P<0.01);血清氯水平的β值分别为0.47(P<0.01)和0.43(P<0.01)。结论:皖南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与非结石健康人群血清电解质水平存在差异,血清钠和氯可能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

二、标本采集方式不同对CO_2-CP测定结果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本采集方式不同对CO_2-CP测定结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某院112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回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临床分期标准
        4 纳排标准
        5 剔除和脱落标准(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即可排除)
        6 中医体质判定与分类表
        7 中医体质判定方法
        8 制定ONFH患者信息采集电子表
        9 病例调查
        10 统计方法
    二、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中医体质分布
        1.2 性别与年龄分布
        1.3 发病因素
        1.4 BMI
        1.5 职业
        1.6 民族
        1.7 发病部位
        1.8 治疗方式
        2 中医体质与ONFH患者一般资料的分布情况
        2.1 中医体质类型与性别
        2.2 中医体质类型与年龄
        2.3 中医体质类型与BMI
        2.4 中医体质类型与职业
        2.5 中医体质类型与民族
        2.6 中医体质类型与发病部位
        2.7 中医体质类型与病因
        2.8 中医体质类型与治疗类型
        3 中医体质与ONFH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分布情况
        3.1 中医体质类型与血常规指标
        3.2 中医体质类型与生化全项指标
        3.3 中医体质类型与凝血系列指标
        4 ONFH患者中医体质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 ONFH患者中医体质与实验室指标的ROC曲线分析
    三、讨论
        1 基于中医体质ONFH患者一般资料的分布
        1.1 ONFH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1.2 ONFH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
        1.3 ONFH患者发病因素分布
        1.4 ONFH患者BMI分布
        1.5 ONFH患者职业类型分布
        1.6 ONFH患者各体质民族分布
        1.7 ONFH患者各体质发病部位分布
        1.8 ONFH患者各体质治疗类型分布
        2 基于中医体质ONFH患者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和ROC曲线分析
    四、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中医体质调查表
    附录二 图片资料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2 参与课题情况
        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2)CO2结合力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出血休克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主要观察指标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CO2-CP和BE水平及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过渡金属硫/氮族化合物的制备、改性及其催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解水概述
        1.2.1 发展历程
        1.2.2 基本原理
        1.2.3 析氢反应
        1.2.4 析氢催化剂的性能评估
    1.3 析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
        1.3.2 过渡金属氮族化合物
    1.4 过渡金属基催化剂的设计策略
        1.4.1 活性位点数量的提升
        1.4.2 活性位点吸附自由能的优化
        1.4.3 电导率的提升
        1.4.4 传质速率的改善
    1.5 本文选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主要内容
第2章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方法
    2.1 化学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制备与改性方法
        2.3.1 水热法
        2.3.2 化学气相沉积
        2.3.3 电子辐照
        2.3.4 离子注入
    2.4 样品表征方法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
        2.4.3 能量色散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4.4 X射线衍射仪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4.6 拉曼光谱仪
        2.4.7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2.4.8 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
        2.4.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
        2.4.10 探针台
    2.5 催化测试体系及方法
        2.5.1 电化学测试体系的组成
        2.5.2 电化学测试模式
        2.5.3 类酶催化测试
第3章 WS_2-CoS_2异质结构的设计合成及其析氢性能研究
    3.1 实验方法
    3.2 表面形貌及晶相分析
    3.3 表面元素及化学态分析
    3.4 电催化析氢性能测试
    3.5 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Zn诱导合成Co P介孔纳米线及其析氢性能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不同Zn掺杂比例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4.3 形貌和晶相结构分析
    4.4 元素化学态分析
    4.5 电化学析氢性能测试
    4.6 结构稳定性测试
    4.7 机理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子辐照对W系硫族化合物的析氢性能影响及机理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拉曼结果及分析
    5.3 不同样品的HER性能测试
    5.4 不同样品的H_2O_2分解催化测试
    5.5 不同粒径WS_2的HER性能测试
    5.6 不同粒径WS_2的H_2O_2分解催化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离子注入对电极的界面改性在催化上的应用
    6.1 SRIM模拟与离子注入
    6.2 界面阻抗
    6.3 表面电阻
    6.4 CAT催化测试
    6.5 其它类酶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H2O2电还原复合阴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H_2O_2基燃料电池
        1.2.1 H_2O_2基燃料电池的特点
        1.2.2 H_2O_2基燃料电池研究进展
    1.3 H_2O_2电还原催化剂
        1.3.1 H_2O_2电还原反应及其电极动力学
        1.3.2 对H_2O_2电还原催化剂的要求
        1.3.3 H_2O_2电还原催化剂的分类
    1.4 不同基底材料的简介
        1.4.1 CoC复合材料
        1.4.2 SnO_2复合材料
        1.4.3 rGO复合材料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电极制备
        2.2.1 泡沫镍(NF)的预处理
        2.2.2 Co-CoC/NF电极的制备
        2.2.3 碳纸的预处理
        2.2.4 SnO_2/CP电极的制备
        2.2.5 rGO/CP电极的制备
        2.2.6 Pd@SnO_2/CP及Pd@rGO/CP复合电极的制备
    2.3 电极的表征
        2.3.1 电极结构与晶相分析
        2.3.2 电极表面形貌分析
        2.3.3 电极性能测试
    2.4 Al(Mg)-H_2O_2半燃料电池组装与测试
        2.4.1 质子交换膜的预处理
        2.4.2 电池电极的制备
        2.4.3 电池组装及性能测试
第三章 Co-CoC/NF电极的制备及催化H_2O_2电还原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Co-CoC/NF电极的制备
    3.3 Co-CoC/NF电极催化H_2O_2电还原性能
    3.4 Al-H_2O_2半燃料电池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d@SnO_2/CP复合电极的制备及H_2O_2电还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SnO_2/CP电极的制备
    4.3 Pd/CP复合电极的制备
    4.4 Pd@SnO_2/CP电极的制备
    4.5 Pd@SnO_2/CP电极催化H_20_2电还原性能
    4.6 Mg-H_2O_2半燃料电池性能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d@rGO/CP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催化H_2O_2电还原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rGO/CP电极的制备
    5.3 Pd@rGO/CP电极的制备
    5.4 Pd@rGO/CP电极催化H_2O_2电还原性能
    5.5 以Pd@rGO/CP为阴极的Mg-H_2O_2半燃料电池性能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一、全血转录组学分析睡眠剥夺对女性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二、554例低钾血症的病因和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1:全血转录组学分析睡眠剥夺对女性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引文出处及参考文献
论文2:554例低钾血症的病因和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引文出处及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交流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及危害
        1.2.1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
        1.2.2 农田镉污染的主要来源
        1.2.3 农田镉污染的危害
    1.3 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1.3.1 土壤中镉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
        1.3.2 水稻吸收积累镉的机理
    1.4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进展
        1.4.1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述
        1.4.2 植物吸收镉阻控技术
        1.4.3 钙对植物的生理功能
        1.4.4 钙多肽对重金属镉污染的调控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1.7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第2章 钙多肽对调控镉胁迫水稻幼苗生长及对镉吸收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营养液配制
        2.2.3 实验方法
        2.2.4 培养条件
        2.2.5 测量方法
        2.2.6 图像处理与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2.3.2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3 钙多肽对不同浓度镉处理下水稻根中Cd含量的影响
    2.4 讨论
        2.4.1 钙多肽可减少水稻幼苗根系对镉的吸收
        2.4.2 钙多肽可提高镉胁迫下水稻幼苗叶片中叶绿素总含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根系细胞壁成分变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水稻的培养与处理
        3.2.3 水稻根系细胞壁的提取及FTIR表征分析
        3.2.4 水稻幼苗根的石蜡切片
        3.2.5 抗体免疫标记
        3.2.6 显微镜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镉胁迫下水稻幼苗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分析
        3.3.2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镉胁迫下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分析
        3.3.3 钙多肽调控水稻幼苗镉胁迫下根中细胞壁FTIR谱图的半定量分析
        3.3.4 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对水稻根细胞中果胶变化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镉胁迫及钙多肽调控镉胁迫水稻幼苗根系的转录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水稻的培养与处理
        4.2.3 RNA提取及RNA测序文库的建立
        4.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2.5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和质控数据统计
        4.2.6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4.2.8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4.2.9 差异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测序原始数据和质控统计
        4.3.2 测序序列质量评估
        4.3.3 基因表达分析
        4.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4.3.5 差异基因的GO注释分析
        4.3.6 差异基因的KEGG注释分析
        4.3.7 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钙多肽对水稻生长及Ca~(2+)、Mg~(2+)的吸收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设计
        5.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3.2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植株N、P、K含量的影响
        5.3.3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植株Ca、Mg含量的影响
        5.3.4 相同施氮量、不同施钙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5.3.5 相同施氮量、不同施钙量对水稻吸收Ca~(2+)、Mg~(2+)的影响
    5.4 结论与讨论
        5.4.1 施氮量与水稻对营养物质吸收与积累
        5.4.2 钙多肽组合施肥对水稻的生长促进作用
        5.4.3 施钙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对Ca的吸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钙多肽对Cd~(2+)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6.2.4 实验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钙多肽对镉污染土壤中p H的影响
        6.3.2 钙多肽对土壤中有效镉的影响
        6.3.3 钙多肽对土壤中弱酸(可提取)态镉的影响
        6.3.4 钙多肽对土壤中可还原态镉的影响
        6.3.5 钙多肽对土壤中可氧化态镉的影响
        6.3.6 钙多肽对土壤中残渣态镉的影响
    6.4 结论与讨论
        6.4.1 土壤p H对镉形态的影响
        6.4.2 有效态镉与其它形态镉之间的转换关系
        6.4.3 钙多肽对Cd~(2+)污染土壤的钝化效应及潜力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其秸秆去除修复探索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试验方法
        7.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7.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7.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7.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植株Cd含量的动态变化
        7.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糙米和稻壳中Cd、Ca含量的影响
        7.3.5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酶活的影响
        7.3.6 超密度种植与秸秆去除修复探索
    7.4 结果与讨论
        7.4.1 钙多肽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4.2 钙多肽对水稻镉毒害的调节机制
        7.4.3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Cd~(2+)的阻控效应
        7.4.4 钙多肽对水稻吸收和转运Cd~(2+)的阻控机理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就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磷化镍(钴)电极电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氯酚的来源与危害
        1.1.2 氯酚废水的处理
    1.2 电化学法处理技术
        1.2.1 电化学法概述
        1.2.2 电化学法反应机理
    1.3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研究现状
        1.3.1 过渡金属磷化物的结构特征
        1.3.2 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电极的制备
        1.3.3 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的性能
    1.4 电催化氯代有机物研究现状
        1.4.1 电催化还原脱氯的机理
        1.4.2 电催化氯代有机物研究进展
        1.4.3 电催化降解氯代有机化合物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化学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 电极的制备
        2.2.1 泡沫镍的预处理
        2.2.2 磷化镍电极的制备
        2.2.3 磷化镍钴电极的制备
    2.3 实验装置
    2.4 目标物的检测方法
        2.4.1 反应物的配制
        2.4.2 2,4-二氯苯酚的测定
        2.4.3 2-氯苯酚的测定
        2.4.4 4-氯苯酚的测定
        2.4.5 2,4,6-三氯苯酚的测定
        2.4.6 中间产物的测定
    2.5 密度泛函理论
        2.5.1 密度泛函理论基本概念
        2.5.2 密度泛函方法的程序实现
        2.5.3 使用软件简介
第3章 磷化镍催化电极对氯苯酚的降解效果研究
    3.1 引言
    3.2 磷化镍电极的制备
    3.3 磷化镍电极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反应条件的优化
        3.3.1 反应温度对磷化镍电极降解2,4–二氯苯酚性能的影响
        3.3.2 溶液pH值对磷化镍电极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影响
        3.3.3 工作电流对磷化镍电极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性能的影响
        3.3.4 电解质浓度对Ni2P电极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影响
    3.4 磷化镍电极的稳定性
    3.5 磷化镍电极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反应途径及机理
    3.6 磷化镍电极对其他氯代有机物去除效果
        3.6.1 磷化镍电极对2,4,6-三氯苯酚的去除效果
        3.6.2 磷化镍对单氯酚的去除效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磷化镍钴电极对氯苯酚的降解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磷化镍钴电极的制备
    4.3 磷化镍钴电极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反应条件的优化
        4.3.1 反应温度对磷化镍钴电极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影响
        4.3.2 溶液pH值对磷化镍钴电极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影响
        4.3.3 电流密度对磷化镍钴电极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影响
        4.3.4 电解质浓度对磷化镍钴电极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影响
    4.4 磷化镍钴电极的稳定性
    4.5 磷化镍钴电极降解2,4-二氯苯酚中间产物的研究
    4.6 磷化镍钴电极处理其他氯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4.6.1 磷化镍钴电极对2,4,6-三氯苯酚的降解效果
        4.6.2 磷化镍钴电极对单氯酚的去除效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磷化镍钴催化剂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5.1 引言
    5.2 计算软件与方法
        5.2.1 计算软件
        5.2.2 计算方法
    5.3 磷化镍钴催化剂的结构与电子性质
        5.3.1 磷化镍钴催化剂的结构
        5.3.2 晶体结构的电子性质
    5.4 磷化镍钴析氢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5.4.1 析氢反应的基本原理
        5.4.2 结果与讨论
    5.5 磷化镍钴催化剂的吸附作用计算
        5.5.1 磷化镍钴催化剂对氢气的吸附
        5.5.2 磷化镍钴催化剂对2,4-二氯苯酚及中间产物的吸附作用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S-Ⅱ型CO2水合物共面双笼结构形成机理及其相平衡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气体水合物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实验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2 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
    2.1 第一性原理
    2.2 从头计算法
        2.2.1 薛定谔方程
        2.2.2 Hartree-Fock方法(HF)
        2.2.3 电子相关
    2.3 密度泛函理论
        2.3.1 局域密度近似
        2.3.2 广义梯度近似
    2.4 计算软件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CP水合物单笼结构形成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及细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笼的前驱体
        3.3.2 笼的前驱体的生长
        3.3.3 CP对气体分子吸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CO_2-CP水合物共面双笼结构形成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及细节
    4.3 结果与讨论
        4.3.1 5~(12)笼的形成
        4.3.2 5~(12)和5~(12)6~4共面双笼的形成
    4.4 本章小结
5 CO_2水合物相平衡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装置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步骤
    5.3 实验装置的校验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CO_2+CP+H_2O体系
        5.4.2 CO_2+TBAB+H_2O体系
        5.4.3 CO_2+TBAC+H_2O体系
        5.4.4 CO_2+TBPB+H_2O体系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工作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宝石能谱CT结合代谢水平对泌尿结石诊治价值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室检查
    1.3 实验设备
        1.3.1 能谱CT
        1.3.2 红外线光谱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2.1 年龄及性别情况
    2.2 不同结石有效原子序数情况
    2.3 血清电解质、血清CO2-CP及尿比重(SG)、p H值的比较
    2.4 各种危险因素对发生泌尿结石的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三、讨论
    3.1 结石成分分析方法
    3.2 能谱CT的特点
    3.3 结石人群的代谢水平特点
    3.4 宝石能谱CT对结石治疗的价值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能谱CT分析泌尿系结石成分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皖南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血清电解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标本采集方式不同对CO_2-CP测定结果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某院112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医体质与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回顾研究[D]. 王鹏志.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CO2结合力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出血休克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J]. 秦玉玲,张乐,李雷,周越塑,牟劲松,张莹. 传染病信息, 2021(01)
  • [3]过渡金属硫/氮族化合物的制备、改性及其催化应用研究[D]. 景亚琪. 天津大学, 2020(01)
  • [4]H2O2电还原复合阴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苏日古嘎.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一、全血转录组学分析睡眠剥夺对女性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二、554例低钾血症的病因和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 付依林. 山东大学, 2020(02)
  • [6]钙多肽对水稻(Oryza sativa L.)吸收Cd2+的阻控效应及机理研究[D]. 陈红兵. 湖北大学, 2020(01)
  • [7]磷化镍(钴)电极电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研究[D]. 张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S-Ⅱ型CO2水合物共面双笼结构形成机理及其相平衡特性研究[D]. 文静.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宝石能谱CT结合代谢水平对泌尿结石诊治价值的临床研究[D]. 杨元兴.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皖南地区泌尿系结石患者血清电解质分析[D]. 黄少鹏. 皖南医学院, 2020(01)


睡眠的作用论文 中医体质论文 多肽合成论文 睡眠论文

上一篇:自体髂骨板植入治疗眶下壁骨折1例报告
下一篇:天津市金融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