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华,叶国泰,陈德辉,刘海华,柴香林,王生钰,张克录,戴鹏祥,幸世民[1](2021)在《自制开窗式透明通道内镜下腕横韧带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使用一次性吸引连接管自制成开窗式透明的手术通道,内镜下行腕横韧带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7月治疗非继发性腕管综合征15例(18侧),均采用自制开窗式透明通道内镜下行腕横韧带松解术,通道材料是一条透明的长16.0 cm、管内径为4.0 mm的一次性吸引连接管,在其中间切开一个底边为1.0 mm、腰为2.0 mm的等腰三角形窗口,窗口用于放置钩刀,在腕横纹及手掌各作长8.0~10.0 mm小切口,在腕管内建立透明通道,在内镜直视下行腕横韧带松解。结果术后15例(18侧)腕管综合征患者无血管神经肌腱损伤并发症,术后患者均诉手指麻痛感症状明显改善,随访3~6个月。14例(17侧)手指感觉完全恢复;1例仅中指末节指腹感觉麻木,但较术前明显减轻;5例大鱼际肌中度萎缩患者,肌萎缩程度明显减轻,拇指对掌功能已恢复正常。结论自制开窗式透明通道内镜下行腕横韧带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实用性强,适合基层医院开展的好方法。
童劲松,董震[2](2021)在《周围神经卡压的诊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周围神经卡压是手外科的常见病种,以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和胸廓出口综合征最为多见。肌电图在周围神经卡压的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神经B超和MRI逐渐成为重要补充。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周围神经卡压征,早期手术疗效优于延期手术。解剖学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使周围神经卡压的手术方式不断改进、提高。临床应用内窥镜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的技术不断成熟。周围神经卡压松解的手术疗效确切,但术后恢复时间长,重症者多有症状残留。如何进一步规范周围神经卡压的诊疗将成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王旭燕[3](2021)在《合谷刺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合谷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进行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CTS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从而相对客观地反映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探讨合谷刺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本课题纳入的病例均来源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推拿科及脑病针灸科门诊,共收治同时符合西医和中医轻中度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62例,通过统计软件SPSS25.0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将其分为31例合谷刺组(观察组)和31例常规针刺组(对照组)。两组均口服甲钴胺(0.5mg/TID)治疗,治疗组在此前提下,予《灵枢》“五刺”中合谷刺法治疗,取穴阳溪穴、外关穴、合谷穴、劳宫穴;对照组则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予常规针刺,取穴与治疗组相同。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选取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3个时间节点,记录Levine评分、VAS评分、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诱发试验阳性率的情况,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级以及治疗前Levine评分、VAS评分、腕关节功能评分、Tinels征及Phalen征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Levine量表评分分析:组内比较,两组经治4周后评分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经治4周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手腕部感觉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手指抓握力等方面效更佳。3 VAS评分分析:组内比较,两组经治4周后,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经治4周后,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缓解腕管综合征患者手腕部疼痛方面,治疗疗效更佳。4腕关节功能评分分析:组内比较,两组经治4周后,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经治4周后,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合谷刺疗法在改善腕管综合征患者腕关节屈伸等活动功能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5诱发实验阳性率分析:组内比较,两组经治4周后,Tinels征与Phalen征阳性例数均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经治4周后,治疗组两个诱发实验的阳性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综合疗效分析:两组患者各30例,治疗组痊愈4例(13.33%),显效14例(46.67%),有效9例(30.00%),无效3例(10.00%),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痊愈1例(3.33%),显效5例(16.67%),有效19例(63.33%),无效5例(16.67%),总有效率83.33%。经检验,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合谷刺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论1合谷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对于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合谷刺疗法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总体的临床疗效显着,本疗法不仅能够缓解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窜麻等临床症状,改善了患者手腕部的屈伸、抓握、提拿等日常生活能力,同时也对腕关节功能的活动、正中神经功能的修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相比于常规针刺法,合谷刺疗法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常规针刺疗法,对于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应用和推广。
郑鸿坚[4](2021)在《内镜下双孔入路和改良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估》文中认为目的采用单中心随机分组的前瞻性研究方式,对内镜下双孔入路与改良小切口两种手术方式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术后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评估。方法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符合入组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内镜下双孔入路手术及改良小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术后半年以上跟踪随访患者。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切口长度、随访伤口术后感染、手腕部肿胀、瘢痕疼痛、正中神经返支损伤、症状缓解后又重新复发等情况、对患者进行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评分。结果手术费用内镜组高于小切口组,常规手术操作下,每组内镜组比小切口组多花费1500元;内镜组手术切口长度为(0.71±0.01)cm,小切口组手术切口长度为(1.52±0.02)cm,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2.32±0.61)天,小切口的术后住院时间为(2.39±0.50)天,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孔内镜组患者发生明显疤痕疼痛病例2例,改良小切口组疤痕疼痛病例有4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腕部肿胀发生情况分析,其中内镜组出现该并发症的有4例,小切口组出现的有3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随访,患者疤痕痛及手腕部肿胀情况均好转消失。对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评分,组内不同时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后感染、正中神经返支损伤、症状缓解后复发。结论改良小切口手术具有微创、患者术后愈合良好、并发症少、学习曲线短的优点;双孔内镜手术在规范化的操作下,术后患者都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包括患者愈合良好、并发症少、比小切口手术切口更微创,但是内镜手术对器械要求高,术者学习曲线较长,并且加重患者消费负担;内镜下双孔入路和改良小切口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内镜手术需要手术操作者对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及腕管解剖的熟练掌握,并且学习曲线较长,而改良小切口手术对器械的要求低,在条件相对差的基层医院也可开展手术,因此,改良小切口手术方式应该是大部分医院更好的选择方式。
丘春炜[5](2020)在《补阳还五汤配合手术治疗中重度脉络瘀阻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手术治疗中重度脉络瘀阻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此研究探讨两者相结合方法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为中重度脉络瘀阻型腕管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符合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80例中重度脉络瘀阻型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传统腕管切开松解术后予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试验组即在传统腕管切开松解术后予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周期为8周。对比观察手术前及手术后第4、8周腕正中神经肌电图的运动电位潜伏期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并比较手术前和术后第8周Tinel征、Phalen试验阳性率和正中神经功能评分改变,治疗后第8周以中医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Tinel征、Phalen试验、腕正中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功能评分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Tinel征:治疗8周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Tinel征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Tinel征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halen试验:治疗8周后,两组进行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Phalen试验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Phalen试验阳性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腕正中神经肌电图:治疗前两组患者腕正中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组内比较: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4周、8周后,肌电图运动电位潜伏期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4周、8周,试验组肌电图运动电位潜伏期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正中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两组患者正中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进行组间、组内比较: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8周后正中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8周后试验组正中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所纳入研究的病例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Z=2.821,P=0.0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手术治疗中重度脉络瘀阻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加显着,相比腕管减压术后单独使用神经营养剂更具优势;能加速腕正中神经电生理的恢复,促进大鱼际肌萎缩程度的恢复,有助于拇对掌功能改善,缩短康复时间,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劳动能力,值得推广。
戴敏[6](2020)在《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卡压综合征,针刀治疗本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是实现该目的的有效途径。目的:评价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的42例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国医堂针刀诊疗中心被确诊为腕管综合征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按照1:1比例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刀治疗,观察组采用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4次结束。疗效评价选用VAS视觉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评分及豌豆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TTCL,记录不良事件,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两组的VAS视觉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评分、豌豆骨水平TTCL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VAS视觉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评分、豌豆骨水平TTCL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的VAS视觉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评分、豌豆骨水平TTC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发生1例不良事件,观察组未见不良事件。(4)观察组显效率为75%,高于对照组的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能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而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显着,更具安全保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万文生[7](2020)在《显微镜下微创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显微镜下微创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修复重建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住院诊断及治疗的51例腕管综合征病人,年龄的范围为24-81岁,平均年龄45.6岁,其中男性占6例,女性占45例,而在患病的女性中,40岁以上的女性为40例,占88.9%;更年期女性为25例,占55.6%。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行肌电图检查,并记录正中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的潜伏期(LAT)和波幅(AMP),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同时手术应用显微镜下掌侧纵行切口松解正中神经,术后腕部均制动并口服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结果:术后随访51例病例(61只手手术)患者切口愈合均为一期,并且没有医源型神经损伤的发生。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3至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7个月。本研究术后随访中18例患者应自身原因未行肌电图检查,而随访的患者术前后肌电图变化有统计学意义。根据顾玉东推荐的腕管综合征的功能评定标准,该标准即有麻木、疼痛等主观评价指标,又有感觉、运动等客观指标。疗效结果显示:优27只,良24只,可7只,差3只,优良率83.6%。结论:应用显微镜下微创松解治疗腕管综合征,术中彻底松解受压神经,临床效果满意,但操作应小心、细致、轻柔,以免加重损伤。
胡玉祥[8](2019)在《补阳还五汤联合冲击波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冲击波治疗气虚血瘀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前来浙江省台州骨伤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患者。收集满足本次研究标准的CTS患者共150例,依据数字表法,将所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治疗组(对照1组)、补阳还五汤组(对照2组)、补阳还五汤与冲击波联合治疗组(治疗组),每组各50例。三组患者在口服甲钴胺片基础上,对照1组:予冲击波治疗,穴位选择:大陵,内关,十宣,劳宫;对照2组: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冲击波治疗,中药方组成:黄芪60g、当归10g、红花6g、桃仁6g、川穹10g、地龙10g、赤芍10g;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冲击波治疗。8周后对三组.患者的BMRC功能分级标准、神经电生理指标、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Kelly等级疗效评估等进行评价。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对照1组中1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配合,按本研究退出处理;对照2组中2例患者因服用中药后胃部不适,予护胃对症治疗后未见改善,按本研究退出处理;治疗组中1例因工作原因,不愿继续配合治疗,按本研究退出处理。研究结果显示:①三组患者治疗后BMRC功能分级标准疗效评价结果显示:对照1组完全缓解39例,部分缓解7例,总缓解率为93.88%;对照2组完全缓解38例,部分缓解6例,总缓解率为91.67%;治疗组完全缓解48例,部分缓解1例,总缓解率为100%。其中以治疗组总缓解率最高。三组BMRC功能分级标准疗效评价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②治疗前后肌电图相关指标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治疗后肌电图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对照组治疗后肌电图指标改善情况比较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肌电图指标改善最为明显,治疗组治疗后肌电图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后肌电图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三组CTS患者治疗前后Levine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三组Levine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改善情况最为显着。对照1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Levin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其余两组治疗后Levine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三组CTS患者治疗后Kelly等级疗效评估结果显示:治疗组优良率为97.96%,明显高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及对照2组优良率分别为85.71%、8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课题在常规服用甲钻胺治疗基础上,研究补阳还五汤口服配合冲击波治疗CTS的治疗效果,同时与甲钴胺基础治疗上冲击波及口服中药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别从三组CTS患者的BMRC功能分级标准、神经电生理指标、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Kelly等级疗效评估等研究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配合冲击波治疗CTS,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功能活动状况,改善患者神经肌电图传导情况,临床治疗效果显着。且治疗期间安全性高,通过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三大常规检查、肝肾功能等临床指标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补阳还五汤与冲击波联合治疗,能够益气活血,散瘀通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吸收,解除局部组织粘连及缓解疼痛的作用,操作安全,相互协同,治疗效果安全可靠,便于临床开展。
张新冕[9](2019)在《针刀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观察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尸体解剖观察腕管、腕横韧带、正中神经及伴行血管的结构特点,为临床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解剖学参考,并以此为依据,在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下设计符合腕管解剖形态、疗效好、损伤小的针刀术式,并和局部封闭治疗做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探讨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腕管综合征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方法解剖观察:选取6例由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人体上肢标本,按正常方法解剖腕关节,暴露出腕管,找到腕管内的肌腱神经,观察腕管内神经肌腱的血供;测量腕管的前后径、内外径大小;找出正中神经所在的位置观察其走形特点;利用不锈钢游标卡尺测量腕横韧带的长、宽、厚等解剖参数,并根据腕管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及解剖结构,设计一种针刀松解的微创术式。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医院针刀科、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收治的4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刀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两组患者1周治疗1次,3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使用SPA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解剖观察结果:腕管为纤维性骨管,略呈扁圆柱形,男性:腕管前后径(10.2±1.1)mm,内外径(25.0±2.6)mm;女性:腕管前后径(10.4± 1.5)mm,内外径(17.0±2.5)mm。腕横韧带边界清楚,厚而坚韧。韧带的桡、尺侧及中间分别有桡动脉、尺动脉和正中动脉的分支进入,供给营养。男性:腕横韧带长(25.5±4.7)mm,宽(22.1±2.2)mm,厚2.3mm;女性:腕横韧带长(22.7±3.3)mm,宽(20.1±2.5)mm,厚3.1mm。桡动脉在腕管上口分出2~3支,进入腕管分布于肌腱和正中神经。尺动脉在豌豆骨上方分出1~2支,进入腕管,分布于肌腱。腕掌侧动脉网分出1~2支从腕管背侧面发布其肌腱。进入腕管内的动脉随神经和肌腱下行。临床研究结果:1.基线资料:治疗前,统计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卡方检验比较,得出两组患者基础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基数水平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组内比较:与基线期比,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针刀组和封闭组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刀组在缓解腕管综合征患者疼痛,改善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封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分析:根据临床疗效统计,针刀组患者临床治愈为8例,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封闭组患者临床治愈为3例,显效4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经统计分析,针刀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封闭组(P<0.05)。5.远期疗效方面:对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Levine评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针刀组和封闭组之间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针刀组在减轻腕管综合征患者疼痛方面优于封闭组,疗效更加显着(P<0.05)。结论1、腕横韧带增生肥大,张力增高导致腕管解剖形态的变化是产生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基础。屈腕时,腕横韧带被拉紧,腕管面积变小,腕管内压力增高,正中神经及其伴行血管在腕管内容易受压。针刀松解术切开了部分腕横韧带,解决了因该韧带病变引起的正中神经卡压的问题。2、通过针刀组和封闭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改善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从临床疗效、VAS评分和Levine问卷积分的评价分析,针刀松解术在近期和远期疗效上都优于封闭组,临床证实针刀松解术是一种符合解剖结构,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满意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前景。
李高岑[10](2019)在《微创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荟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腕管综合征是常见的正中神经压迫性神经疾病。与传统开放手术松解相比,微创小切口腕管松解在疗效,安全性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仍存在争议。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两种治疗的效果。方法:使用MEDLINE,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语言为英语。随机对照试验被纳入到本荟萃分析中,比较传统切口和微创小切口在力量,恢复工作的间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效性和手术时间等方面评估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结果:共纳入了13篇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020名患者。微创小切口组的患者在早期能更好的恢复抓力(MD,4.25[0.86–7.65];P=0.01)和捏力(MD,1.37[0.24–2.51];P=0.02),但在6个月以后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微创小切口组的患者能更早的回归到日常生活中(MD,-8.80[-9.21 to-8.39];P<0.01)。相比传统切口组患者,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SMD,-1.68[-3.24 to-0.12];P=0.04)。传统切口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微创小切口组患者(RR 0.61,95%CI 0.38–0.96,P=0.03)。总结:微创小切口腕管松解能让患者更快的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减少手术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且能提高早期手部力量的恢复。根据当前数据,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结果是相似的。然而,由于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应谨慎解释这项荟萃分析的结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方法 |
| 1.3 术后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腕管解剖特点及病理变化 |
| 3.2 该术式的注意事项及优缺点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观察方法 |
| 4 数据录入 |
| 5 统计学处理 |
| 6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祖国医学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CTS发病机制的认识 |
| 3 祖国医学对CTS的治疗 |
| 4 现代医学对CTS的治疗 |
| 5 合谷刺法 |
| 6 选穴依据 |
| 7 结果分析 |
| 8 关于安全性 |
| 9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腕管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引言 |
| 1.2 研究背景 |
| 1.3 实验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 2.1 研究方法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入组患者一般信息情况 |
| 2.6 观察指标 |
| 2.7 手术方法 |
| 2.7.1 双孔内镜入路手术方式 |
| 2.7.2 改良小切口手术方式 |
| 2.8 统计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结果 |
| 3.2 一般情况分析 |
| 3.3 手术切口长度 |
| 3.4 手腕部活动功能评估 |
| 3.5 术后疤痕疼痛及手腕部肿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 3.6 对术后住院时间数据分析 |
| 3.7 波士顿量表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和功能状态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手术解剖基础 |
| 4.2 内镜手术技术发展分析 |
| 4.3 小切口手术发展分析 |
| 4.4 术后并发症分析 |
| 4.5 症状及功能状态评估 |
| 4.6 手术操作技巧分析 |
| 4.7 复发情况处理 |
| 4.8 手术方式及学习曲线 |
| 第五章 结论 |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微创治疗在腕管综合征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分型标准及手术指征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 1.7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2.1 术前准备 |
| 2.2 手术方法 |
| 2.3 术后处理方案 |
| 3 观察指标 |
| 3.1 Tinel征 |
| 3.2 Phalen试验 |
| 3.3 腕正中神经肌电图 |
| 3.4 正中神经功能评分 |
| 3.5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 3.6 安全性检测 |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 结果 |
| 1 病例纳入情况 |
| 2 一般情况分析 |
| 3 Tinel征(叩击试验) |
| 4 Phalen试验(屈腕试验) |
| 5 腕正中神经肌电图 |
| 6 正中神经功能评分 |
| 7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 1.1 腕管的解剖生理结构 |
| 1.2 腕管综合征的病因 |
| 2 腕管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 3 腕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
| 4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 |
| 5 腕管综合征的分型 |
| 6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
| 6.1 保守治疗 |
| 6.2 手术治疗 |
| 6.3 正中神经返支松解的必要性 |
| 7 传统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 8 中医对补阳还五汤的认识 |
| 9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10 本课题研究目的 |
| 11 结果分析 |
| 11.1 Tinel征、Phalen试验 |
| 11.2 腕正中神经肌电图 |
| 11.3 正中神经功能评分 |
| 11.4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 12 安全性分析 |
| 13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 第一章 中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 1、病名 |
| 2、病因病机 |
| 3、中医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 4、小结 |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 1、定义及临床表现 |
| 2、流行病学 |
| 3、解剖 |
| 4、发病机制 |
| 5、现代医学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 6、小结 |
| 第三章 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 |
| 1、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优势 |
| 2、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局限性 |
| 3、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优势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结果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思考 |
| 1、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安全性探讨 |
| 2、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探讨 |
| 3、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
| 4、针刀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优化术式探讨 |
| 5、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的临床应用探讨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治疗方法 |
| 3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资料和方法 |
| (一) 临床资料 |
| 1. 一般资料 |
| 2. 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病例的剔除与终止 |
| 6. 治疗方法 |
| (二) 评价指标 |
| 1. 临床预后功能评定[25] |
| 2. 神经电生理 |
| 3. 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 |
| 4. Kelly等级疗效评估 |
| (三) 安全性控制及注意事项 |
| (四) 统计学方法 |
| 二、结果 |
| (一) 一般资料比较 |
| (二) 临床预后功能评定 |
| (三) 神经电生理指标比较 |
| (四) 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 |
| (五) Kelly等级疗效评估 |
| (六) 不良反应 |
| 三、分析与讨论 |
| (一) 现代医学对CTS的认识 |
| 1.腕管的解剖生理特点 |
| 2. CTS的成因及发病特点 |
| 3. CTS的治疗 |
| (二) 中医对CTS的认识 |
| 1.病因病机 |
| 2.中医治疗 |
| (三) 补阳还五汤的组方分析 |
| (四) 冲击波治疗作用探讨 |
| (五) 研究结果分析 |
| 1.临床预后功能评定 |
| 2.神经电生理指标比较 |
| 3. Levine腕管综合征问卷评分 |
| 4. Kelly等级疗效评估 |
| (六) 不足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文献综述 腕管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解剖实验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临床研究 |
| 2.1 一般资料 |
| 2.2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 解剖研究结果 |
| 1.1 腕管及内容物的观测 |
| 1.2 腕横韧带的测量 |
| 1.3 正中神经及肌腱血供的观察 |
| 2. 临床研究结果 |
| 3. 安全性指标评价 |
| 讨论 |
| 1. 中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
| 1.1 中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文献记载 |
| 1.2 中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 |
| 2. 西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
| 2.1 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
| 2.2 西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病因病理的认识 |
| 2.3 西医对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
| 3. 针刀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认识 |
| 3.1 针刀医学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新认识 |
| 3.2 针刀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病因病理学认识 |
| 3.3 针刀医学对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
| 4. 研究结果分析 |
| 4.1 解剖研究结果分析 |
| 4.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 4.3 针刀手术的安全性 |
| 5. 针刀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优势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附录四 |
| 附录五 |
| 附录六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