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纺锤形在桃树上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纺锤形在桃树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谷风杰,曹永强,张勇[1](2021)在《桃树栽培回缩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缩是对多年生枝在适当部位的分枝处进行短截,是果树整形修剪的重要方法,在现代桃园培养高光效树形、调节树势、控制树冠或枝组体积、更新复壮、节约树体营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回缩在现代桃树整形修剪中的作用和应用现状,总结了桃树回缩的时间和具体操作方法,提出了桃树回缩技术实施建议。

王祯仪[2](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张泽[3](2019)在《荔枝高光效树形对冠层和叶片光合特性与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荔枝是起源于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常绿乔木果树,树体高大,最高可达20m,树冠多为圆头形,枝梢生长旺盛。亩植26株的荔枝园在正常管理下,一般种植后10-13年就开始封行,随着树龄增长,果园密闭程度越来越严重,导致管理难、采收难、病虫害防治难、产量低和果实品质差等系列问题。针对荔枝树体结构不合理这个日益严峻问题,生产中主要通过回缩、开天窗和大枝疏剪等方法来改善树体的光照条件,但是对改造后树形的树体结构和冠层特性等缺乏细致研究,导致技术规范和效果也不一致。本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两种荔枝高光效树形(高冠开心形和矮冠开心形)与生产中常用两种树形(开天窗近圆头形和自然圆头形)在树体结构、冠层特性、叶片光合特性、果实品质等方面差异,提出了荔枝高冠和矮冠开心树形树体结构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技术上可行,操作性强且便于果农接受的高光效树形改造技术方案。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用CI-110冠层分析仪测定不同树形相对光强和叶面积指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树形无效光区(相对光强小于30%)的面积占冠层总面积的比例,矮冠开心树形最低(28.5%),其次为高冠开心树形(34.3%),而作为它们对照的两种“开天窗”近圆头树形分别为46.1%和49.2%,自然圆头树形最高(56.9%);开心形树形叶面积指数的分布表现为中间低四周高,圆头形树形则呈现中心高四周低的趋势。2.与生产常规开天窗近圆头形(对照)相比,高冠和矮冠开心形树体高度分别降低了16.9%和27.9%,叶幕层厚度分别降低了25.2%和32.2%;主枝、第一级和第二级侧枝构成了荔枝树体的主要骨架,高光效开心树形前三级骨干枝分枝数显着减少,开张角度则显着变大,从第四级骨干枝分枝开始高光效开心形树形在长度、粗度和分枝角度上与对照差距并不明显,但是在分枝数目对照要显着多于高光效开心形;且矮冠开心形与高冠开心形的无叶枝干大部分在经过6级与7级分枝后就到达有叶结果枝组(叶绿层下部),而对照则需8级-10级分枝才能到达叶绿层下部。说明两种开心形树形的树体结构更简单,更加有利于通风透光。3.从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辐散透过系数、直接辐射透过系数、冠层消光系数五个维度对不同树形的冠层特性进行评价,发现开心形与圆头形树冠在冠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叶面积指数(LAI)均是高冠自然圆头形>开天窗近圆头形>高冠开心形>矮冠开心形,而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则呈现与之相反的趋势;消光系数(K)与直射辐射透过系数(TRCP)在天顶角6.5°和19.5°处开心形与圆头形树形差异明显,且矮冠开心形与对照的差异比高冠开心形与对照的差异更加明显,说明矮冠开心形树的开心程度大于高冠开心形。4.采用Li-6400对不同荔枝树形树冠内、中、外三层叶片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净光合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有的树形之间的树冠外层叶片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层与内层叶片。与生产常规开天窗近圆头形(对照)相比,矮冠开心形中层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的要高31.2%、45.8%、49.5%、43.1%,内层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的要高98.5%、78.2%、69.5%、122.3%;高冠开心形中层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的要高29.8%、43.5%、48.7%、41.5%,内层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对照的要高89.3%、72.4%、66.8%、114.9%。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结果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相反。5.比较了不同树形之间结果母枝数量、成花枝率、产量和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高冠和矮冠开心形树的结果母枝数分别为977条和523条,显着低于各自对照树的1627条和1591条;成花枝率分别为93%和87%,分别比各自对照提高81%和79%;单株产量分别为90kg和70kg,分别比对照高1.63倍和1.55倍;外层果品质差异不明显,但开心形树形内膛果的品质则明显优于圆头形对照,表现为果实大,可食率、焦核率、TSS和Vc含量高,可滴定酸低。此外,从同一种树形的外层与内膛果实品质比较,开心形树形之间差异小,圆头形树形差异大。说明开心树形比圆头形树形能够生产出高品质且质量差异小的果实。6.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了荔枝高光效开心形树体结构参数。其中高冠开心形树体结构参数为树体高度在3.5-4.5m,主枝3条、开张角度为55-60°,一级侧枝6条、二级侧枝12条左右,均匀分布、向树冠外围延伸;无叶骨干枝侧枝分级数不超过6级,叶绿层厚度1.0-1.2m;结果母枝数量800-1000条,且分布均匀、高低错落有致、形成开心形树冠;矮冠开心形树体结构参数为树体高度在3.0-3.5m,主枝3条、开张角度为60°左右,一级侧枝6条、二级侧枝12条左右,均匀分布、向树冠外围延伸;无叶骨干枝侧枝分级数不超过5级,叶绿层厚度0.8-1.0m;结果母枝数量450-600条,且分布均匀、高低错落有致、形成开心形树冠。

郑继成[4](2019)在《不同树形对桃树氮碳吸收分配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4年生?春美?桃树为试材,采用13C、15N双标记技术,研究“Y”字形和主干形两种树形在光合产物、氮素营养分配利用特征差异,以及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西北地区筛选出适宜栽培的优质丰产树形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果实成熟期,“Y”字形树形桃树的叶面积指数和新梢长度显着高于主干形桃树,表明“Y”字形树形比主干形树形树体生长量大。“Y”字形桃树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显着高于主干形桃树,而蒸腾速率(Tr)则显着低于主干形桃树,两种树形桃树在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方面不存在显着差异。2.在果实成熟期,“Y”字形桃树各器官13C分配规律表现为:叶片>果实>主枝>粗根>主干>新梢>二年生枝>多年生枝>细根;主干形树形的各器官13C分配规律为叶片>粗根>主干>新梢>二年生枝>多年生枝>果实>细根。3.不同树形的新生器官(新梢、叶片、果实)的Ndff%整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主干形桃树在不同物候期各新生器官的Ndff%均大于“Y”字形桃树。在果实成熟期,两种树形树体中部新生器官叶片、果实、新梢的Ndff%处于较高,主干/主枝的韧皮部和木质部Ndff%则相对较低。“Y”字形和主干形树形树体全部各器官Ndff%均表现出新生器官叶片的Ndff%最高,根系的Ndff%相对最低。两种树形15N分配率最高的器官都为叶片,而细根和多年生枝的15N分配率均较低。两种树形新生器官15N分配率大于贮藏器官15N分配率。“Y”字形树形植株15N氮肥利用率大于主干形,分别为10.89%,8.28%。4.在桃树落叶期,两种树形15N分配率最高的器官均为粗根,而多年生枝和细根的15N分配率均较低。“Y”字形树形植株15N氮肥利用率小于主干形,分别为11.79%,14.35%。5.两种树形桃树中部果实的品质不存在显着差异,而树体全部果实表现出“Y”字形桃树果实的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主干形,而果形指数低于主干形。此外,“Y”字形的单株产量是主干形的2.05倍,但主干形树形亩产量是“Y”字形的1.23倍。

汪强[5](2018)在《矮密果树疏花装置设计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疏花是果园生产管理中最为繁重的作业环节之一,机械化疏花是规模化矮密集约栽培果园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项新技术。本文根据矮密苹果栽培模式和主干形密植桃树栽培模式果园的疏花农艺要求,分析了苹果和桃不同花芽类型的花朵断裂机理及疏花作用机理,选择了疏刷元件材料、疏花方式。采用Inventor软件建立了直入式、斜入式和主轴式三种疏花装置方案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方案模型的工作原理和花朵受力情况,结合轻简化作业原则确定了主轴式疏花装置为最优结构形式。对主轴式疏花装置的疏花轴部件进行设计分析,建立了疏花轴的三维模型,根据估算直径进行校核,获得疏花轴参考理想直径为Φ49.4 mm。选取标准系列空心轴外径Φ48 mm为疏花轴,建立了疏花轴不同壁厚模型,计算出其共振频率,对比疏花轴一阶模态频率数据,在壁厚为6.5 mm时,一阶振动频率最大,疏花轴一阶振动频率为120.6 Hz,最大位移值为75.08 mm。对疏花轴部件进行运动学仿真获得运动轨迹,与运动学分析轨迹一致。试制疏花试验装置,在疏花轴上按不同密度、不同长度安装不同材料的疏刷元件,分别在矮砧密植苹果和主干形密植桃树上进行田间试验。桃树田间试验表明,疏花轴转速在350 r/min370 r/min范围时疏花效果明显;试验中选择了6种疏刷元件形式、密度、长度和材料进行作业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指定的疏刷元件安装组合下,疏花效果满足疏花率30%50%,并保持良好的疏花均匀性,疏花率超过50%的枝条占试验枝条总数比例不超过30%。相对于果园人工疏花,机械疏花效率提高了10倍。在矮砧密植苹果园中试验表明,转速在350 r/min370 r/min范围时对枝条上部的花朵疏除效果不明显,转速达到450 r/min时疏花装置会将大部分苹果花和叶同时疏除。

陈公敏[6](2018)在《六种食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属鳞翅目草螟科(Lepidoptera:Crambidae),是一种寄主广泛的植食性昆虫,近年来,因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气候变化和疏于防治或防治失利等因素,在国内许多地区发生为害逐年加重,成为多种果树、林木、经济作物和大田作物的重要害虫,尤其是为害玉米越来越严重。本实验运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研究了桃蛀螟取食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玉米Zea mays L.、人工饲料、葵花籽Helianthus annuus L.、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和苹果Malus domestica Miller对该害虫生物学参数和种群生态参数的影响,并且对这些参数进行了比较和解释,旨在明确食物因素对该害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以探明该害虫发生的内禀机制,为该害虫种群的监测预警和科学治理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该害虫其他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理论在实验室内温度25°C±1°C,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5:9(L:D)h条件下,明确了桃蛀螟的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生殖力等参数。当桃蛀螟取食板栗、玉米、人工饲料、葵花籽、山楂和苹果时,其平均单雌产卵量(F)分别为282.3、217.7、134.45、105.5、70.5和19.2粒/雌;成虫前期存活率分别为0.912、0.925、0.917、0.553、0.762和0.744;净增殖率(R0)分别为134.52、106.77、64.98、30.29、27.61和8.63;内禀增长率(r)分别为0.1359 d-1、0.1326 d-1、0.1050 d-1、0.0807d-1、0.0811 d-1和0.0448 d-1;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1.1456 d-1、1.1442 d-1、1.1107 d-1、1.0841 d-1、1.0844 d-1和1.0458 d-1;平均世代周期(T)分别为36.06 d、35.21 d、39.74d、42.26 d、40.93 d和48.11 d。并且基于这些重要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以10粒受精卵为基准,用电脑模拟了桃蛀螟取食6种食物时其种群的龄期结构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变化趋势。以上结果表明,板栗和玉米是适合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寄主;其次为人工饲料;再次为葵花籽;山楂和苹果不是适合桃蛀螟的寄主植物。当桃蛀螟取食板栗和玉米时,桃蛀螟有较短的发育历期、较高的存活率、较大的蛹重和较高的繁殖力,从理论上阐释了近20多年来桃蛀螟在玉米上发生为害严重的内在原因。

郭众仲[7](2017)在《两种树形对“新温185”核桃栽培生理指标和经济性状影响的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第一师三团6年生“新温185”核桃为材料,系统的研究了两种树形对冠层结构特性、冠层微环境(光照、温度、湿度)、内膛叶片光合特性以及果实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主干形树形树高较高,冠幅小,冠层行间距大,便于机械化管理,适合密植。自然圆头形树冠较矮,冠幅大,冠层行间距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种植密度不宜过密。主干形短果枝比例高达54.83%,营养枝比例低,单株枝条量少,单位面积枝条总量数多。自然圆头形短果枝比例为35.96%,营养枝比例高,单株枝量多,单位面积枝量枝条总数少。主干形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百叶重均优于自然圆头形。(2)两种树形冠层内光照强度由下往上,由内向外逐渐升高,主干形树形冠层内光照分布均匀,不同部位间光照强度差异较小,自然圆头形,内膛和外围、下部和上部光照强度差异较大。主干形中层、下层及中间、内膛的光照强度显着大于自然圆头形。主干形无效光区所占比例小,自然圆头形无效光区所占比例大,主干形最适光区所占比例大,而自然圆头形所占比例小。有效相对光照强度在主干形冠层内不同部位分布相对均匀,而自然圆头形则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外围和中部,上层和中间。(3)主干形和自然圆头形两种树形冠层不同部位温度日变化规律都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S”形曲线,冠层由下往上,由内往外温度逐渐升高。早上6:00温度最低,中午14点温度最高。在8:00-20:00这段时间,在冠层的垂直方向,主干形和自然圆头形上部、中部温度差异不显着,下部温度差异显着,主干形比自然圆头形高3.6℃,在冠层水平方向,主干形和自然圆头形外围、中部差异不显着,内膛差异显着,主干形比自然圆头形高3.2℃。主干形冠层内昼夜温差比自然圆头形昼夜温差大,更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五月到六月温度上升,六月以后温度逐渐下降,主干形冠层不同部位之间温度变化不大,月平均温差小,自然圆头形冠层不同部位之间月平均温差大。(4)主干形和自然圆头形两种树形冠层不同部位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S”形曲线,冠层内由下往上、由内往外相对湿度逐渐降低。白天相对湿度低,晚上相对湿度高,早上8:00相对湿度最大,下午18:00点相对湿度最低。主干形下层、内膛相对湿度显着的小于自然圆头形。六月相对湿度最低,九月相对湿度最高。(5)主干形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呈现双峰曲线,并在中午12:00取得各自的最大值。自然圆头形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作用的日变化则呈现单峰曲线,在中午14:00点达到最大值。主干形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均大于自然圆头形,说明主干形树形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大于自然圆头形,光合产物的积累多于自然圆头形,树体对光的利用率高于自然圆头形,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6)主干形和自然圆头形平均每株挂果数分别为66.2个、191.1个,在冠层垂直方向主干形挂果集中在中下层占78.7%,自然圆头形集中在中上层占88.2%。在冠层水平方向主干形挂果集中在中部和内膛占79.4%,自然圆头形挂果集中在外围和中部占90%。单位面积(666m2)结果数主干形为8817.84个,自然圆头形为6363.63个,主干形比自然圆头形挂果数多2454.21个。(7)主干形平均单果重为15.20 g,自然圆头形为14.30 g,主干形比自然圆头形单果重0.90 g;主干形平均仁重为10.70 g,自然圆头形为9.17 g,主干形比自然圆头形平均仁重重1.53 g;出仁率主干形平均为69.95%,自然圆头形为64.75%,主干形比自然圆头形高5.2%;主干形粗脂肪含量为67.10%,自然圆头形为66.66%,主干形比自然圆头形高0.44%;主干形总糖含量为10.59%,自然圆头形为10.19%,主干形比自然圆头形高0.41%;主干形总蛋白含量为17.32%,自然圆头形为16.57%,主干形比自然圆头形高0.76%。单位面积(666m2)产量主干形为134.0 kg,自然圆头形为91.0 kg,主干形比自然圆头形高43 kg。(8)在人工投入上每公顷主干形修剪、施肥、打药、采收等农事操作需花费41005500元,自然圆头形需花费50006400元,主干形比自然圆头形节约成本9002100元。1 hm2主干形总收入为40209元,利润为3470936109元,自然圆头形总收入为27300元,利润为20900元22300元。主干形利润比自然圆头形高1380915209元,单位面积(666m2)利润高920.61013.9元。

赵俊杰[8](2017)在《三种树形对桃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桃作为安徽地区第一大栽培果树,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试验选择桃“夏之梦”品种,在选用三主枝自然开心形(开心形)、两主枝自然开心形(Y形)、主干形的三种树形栽培条件下,分别对其光合特性、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的测定以及果实品质的综合分析,比较三种树形在实际生产中的表现,筛选出适宜安徽地区栽培最优树形,为桃树优质丰产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安徽地区桃产业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开心形、Y形和主干形桃树的净光合速率(Pn)在5月的日变化均呈现出双峰曲线,峰值同样出现在11:30与15:30,除在谷值期间,其他时间Y形的净光合速率均为最大,在7:30-11:30之间Y形与主干形的净光合速率较接近,均大于开心形,在15:30-17:30之间则是Y形与开心形较接近,同时均高于主干形。在各树形不同叶幕层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上,三种树形也均呈现出双峰曲线,其中Y形与开心形的外层净光合速率高于中层与内层,而主干形的上层与中层较接近,且均高于下层。2、三种树形的气孔导度(Gs)日变化有所不同,但均为“单峰型”,其中开心形峰值出现在11:30,而主干形与Y形峰值出现在13:30。不同树形桃树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日变化与Pn基本相反。主干形与开心形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相近,其峰值同样出现在13:30,而开心形在11:30达到峰值。3、开心形与Y形桃树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值较接近,两者的数值均要显着高于主干形。4、三种树形的根系活力从高到低分别为Y形、开心形、主干形,其中开心形与主干形的根系活力较接近,而Y形的根系活力则要显着的高于前两种树形。5、在三种树形中,Y形与开心形果实着色比主干形更为均匀;开心形与Y形果实单果重与果形指数较接近,且均高于主干形;Y形桃树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与维生素C(Vc)的含量均高于开心形与主干形。Y形桃树的果实品质最好。6、三种树形喷施400 mg/L浓度的多效唑,三种树形的叶片均出现一定的卷曲,其中Y形与开心形叶片面积较接近,且均高于主干形;三种树形的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主干形的增幅最高;三种树形的净光合速率均有所下降,其中Y形与开心形的降幅大于主干形。Y形与开心形叶片气孔的长宽比小于主干形,在叶片的显微结构上Y形与开心形叶片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较接近,且均小于主干形。

化延斌[9](2017)在《核桃枝条干枯发生的生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北方核桃产区,核桃枝条干枯已成为核桃栽培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对核桃产量和经济效益造成一定影响,严重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以’中林1号’核桃为试验材料,在调查不同树形树冠不同部位一年生枝条枯枝发生的基础上,分析枝条贮藏营养物质含量与枝条干枯的关系,从微环境气候变化以及叶发育方面探讨了枝条贮藏营养差异产生的原因,以期明确核桃枝条干枯的机制,提出减少核桃枯枝的合理树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树形枯枝率均以树冠内膛最高,以树冠中部次之,以树冠外围最低。其中,纺锤形核桃树枯枝率为最低,在树冠内膛、中部和外围较枯枝率最高的自然圆头形核桃树分别降低了 43.1%、38.2%、39.3%。(2)不同树形不同类型枝条粗度、枝条含水量及枝条贮藏营养物质含量均以树冠内膛最低,以树冠中部次之,以树冠外围最高。其中,纺锤形核桃树在树冠内膛、中部和外围不同类型枝条粗度、枝条含水量及枝条贮藏营养物质含量为最高,自然圆头形核桃树为最低。不同树形在树冠内膛、中部和外围枝条含水量及枝条贮藏营养物质含量均以≤5 cm枝条最高,以>5~20 cm枝条次之,以>20 cm枝条最低。(3)不同树形光合有效辐射、CO2浓度和空气温度均以树冠内膛最低,以树冠中部次之,以树冠外围最高。其中,纺锤形核桃树光合有效辐射最高,自然圆头形核桃树光合有效辐射最低,不同树形之间CO2浓度和空气温度差异不明显。不同树形空气相对湿度均以树冠内膛最高,以树冠中部次之,以树冠外围最低,不同树形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差异不明显。(4)不同树形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厚度、比叶重、叶片含水量及叶片贮藏营养物质含量均以树冠内膛最低,以树冠中部次之,以树冠外围最高。不同树形叶片上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下表皮等组织结构排列规整度和紧密度均以树冠内膛最差,以树冠中部次之,以树冠外围最好。其中,纺锤形核桃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厚度、比叶重、叶片含水量及叶片贮藏营养物质含量最高,自然圆头形核桃树最低。纺锤形核桃树叶片上述组织结构排列规整度和紧密度最好,自然圆头形核桃树最差。(5)枝条枯枝率与枝条粗度、枝条含水量及枝条贮藏营养物质含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与枝条长度相关性不显着。枝条枯枝率与光合有效辐射、C02浓度及空气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着正相关。枝条枯枝率与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片厚度、比叶重、叶片含水量及叶片贮藏营养物质含量均呈极显着负相关。

李福瑞[10](2017)在《桃不同树形光合特性、光合产物分配与激素含量差异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主干形和开心形“秦王”桃树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树形对桃树光合特性、果实品质产量、各器官的矿质营养元素和激素含量,以及对光合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通过对两种树形桃树以上各指标的综合评价,选出更适合生产的优质树形。结果表明:1.开心形和主干形桃树在冠径、株高和一年生枝的数量方面都存在显着的差异。开心形桃树的冠径显着大于主干形桃树,而主干形桃树的株高和每亩地一年生枝的数量显着高于开心形,两种树形桃树的干径和各类枝平均长度无显着差异。2.开心形和主干形桃树叶片光合速率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两种树形桃树上层和中层叶幕光合速率年变化均表现为在6-9月份逐渐增大。不同叶幕层叶片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在11:00时左右达到最大值,13:00时左右最小。两种树形桃树同一时间叶片的光合速率表现出上层叶幕>中层叶幕>下层叶幕。两种树形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不显着。同一叶幕叶片的比叶重,主干形中层显着高于开心形中层,9月份的高于8月份的。3.果实品质方面,开心形桃树果实单果重显着大于主干形桃树的,主干形桃树上层叶幕果实的去皮硬度显着高于开心形。两种树形桃树同一叶幕果实在果形指数、着色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开心形桃树的单株产量是主干形的3.58倍,而主干形桃树的亩产量是开心形的1.69倍。4.7月份,两种树形同一叶幕同一器官的氮素、磷素和钾素含量均有差异。总体来看,两种树形桃树果实中氮素、磷素和钾素含量,主干形高于开心形;叶片和一年生枝中磷素和钾素含量,开心形高于主干形。5.总体来看,主干形桃树果实中的IAA含量和GA3含量高于开心形桃树,ZR含量差异不显着,主干形桃树果实中的ABA含量低于开心形桃树;主干形桃树叶片中的IAA、GA3、ZR和ABA含量均低于开心形桃树;主干形桃树一年生枝中的IAA含量低于开心形桃树,两种树形一年生枝中GA3和ZR含量差异不显着,主干形一年生枝中的ABA含量高于开心形。6.在果实膨大期,两种树形各器官13C分配率,均表现为分配到果实中最多,其次是叶片,枝条中最少,根系中几乎没有。开心形桃树标记部位果实的13C分配率显着高于主干形的,而整株果实的13C分配率和叶片的13C同化物输出量正好相反,分别为55.71%、73.075 和 74.92%、80.79%。

二、纺锤形在桃树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纺锤形在桃树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桃树栽培回缩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回缩的时间和操作方法
    1.1 花期复剪回缩
    1.2 夏季回缩
        1.2.1 截梢
        1.2.2 回缩更新
    1.3 秋季回缩
        1.3.1 树冠整形
        1.3.2 扫地枝回缩
        1.3.3 行间回缩
        1.3.4 控制上部树冠和树高
    1.4 休眠期回缩调整
        1.4.1 回缩扰乱树形的枝组
        1.4.2 回缩株间、行间的主枝或枝组
        1.4.3 适度回缩小枝组
2 桃树回缩的建议
    2.1 因地因树回缩
    2.2 生长期适度回缩
    2.3 保护好剪锯口

(2)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植被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地貌特征
    2.6 土壤类型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方法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4.6 小结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5.4 小结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6.5 小结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7.3 小结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8.7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荔枝高光效树形对冠层和叶片光合特性与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树形改造对树体冠层特性的影响研究
        1.2.2 树形改造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1.2.3 树形改造对果实品质及产量影响
        1.2.4 树形改造对枝量和枝类的影响
    1.3 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地点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树冠结构与枝干特性的测定
        2.2.2 冠层特性测定
        2.2.3 光合特性测定
        2.2.4 冠层特性测定
        2.2.5 整树光照分布的测定
        2.2.6 产量和果实品质测定、成花率统计
    2.3 数据统计分析及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树形光照分布的调查
        3.1.1 不同树形相对光强在水平方向的分布
        3.1.2 不同树形叶面积指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
    3.2 几种树形树体结构的调查
        3.2.1 树冠与树体特征
        3.2.2 枝干特性的调查
        3.2.3 小结
    3.3 几种树形冠层特性分析
        3.3.1 叶面积指数的季节变化
        3.3.2 平均叶倾角的四季变化
        3.3.3 辐散透过系数的四季变化
        3.3.4 直接辐射透过系数的四季变化
        3.3.5 冠层消光系数的四季变化
        3.3.6 小结
    3.4 几种树形叶片光合特性的比较
        3.4.1 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四季变化
        3.4.2 叶片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的四季变化
        3.4.3 小结
    3.5 几种树形产量与品质的比较
        3.5.1 结果母枝数量、成花枝率和产量的比较
        3.5.2 果实品质的比较
        3.5.3 小结
4 讨论
    4.1 树形改造对树体特征与枝干特性的影响
    4.2 树形改造对树冠冠层特性的影响
    4.3 树形改造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4 树形改造对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4.5 高光效开心形树形改造的技术要点与操作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不同树形对桃树氮碳吸收分配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修剪对果树光照分布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1.3 修剪对果树水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4 修剪对果树肥料吸收利用的影响
    1.5 树形对果树产量品质的影响
    1.6 选题的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树形桃树的冠层特征参数的差异分析
        2.2.2 不同桃树树形光合特性及~(13)C光合产物库源分配规律的差异分析
        2.2.3 不同树形桃树各器官的~(15)N分配率、吸收利用率和Ndff%的差异分析
        2.2.4 不同树形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分析
    2.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树形桃树的冠层特征参数差异分析
    3.2 不同树形桃树光合特性及~(13)C光合产物库源分配规律差异分析
        3.2.1 不同树形光合特性差异
        3.2.2 不同树形对~(13)C光合产物库源分配规律的影响
    3.3 不同树形桃树各器官的Ndff%差异分析
        3.3.1 不同树形桃树不同时期各器官Ndff%的差异
        3.3.2 不同树形桃树果实成熟期各器官Ndff%差异
    3.4 不同树形桃树果实成熟期各器官~(15)N分配率和吸收利用率差异分析
        3.4.1 不同树形桃树果实成熟期不同器官~(15)N分配率差异
        3.4.2 不同树形桃树果实成熟期不同器官~(15)N氮肥利用率差异
        3.4.3 不同树形桃树果实成熟期不同器官总氮含量、~(15)N吸收量的差异
        3.4.4 不同树形对桃树果实成熟期生物量的影响
    3.5 不同树形桃树落叶期各器官~(15)N分配率和吸收利用率差异分析
        3.5.1 不同树形桃树落叶期不同器官~(15)N分配率差异
        3.5.2 不同树形桃树落叶期不同器官~(15)N氮肥利用率差异
        3.5.3 不同树形桃树落叶期不同器官总氮含量、~(15)N吸收量的差异
    3.6 不同树形桃树果实产量、品质的分析
        3.6.1 不同树形桃树果实品质的差异
        3.6.2 不同树形桃树果实产量的差异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树形桃树的冠层特征参数的差异
    4.2 不同树形桃树光合特性及~(13)C光合产物库源分配规律之间的差异
    4.3 不同树形桃树各器官的Ndff%差异分析
    4.4 不同树形桃树果实成熟期各器官~(15)N分配率和吸收利用率差异分析
    4.5 不同树形桃树落叶期各器官~(15)N分配率和吸收利用率差异分析
    4.6 不同树形桃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差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矮密果树疏花装置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果树疏花装置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果树疏花装置研究进展
        1.3.2 国内果树疏花装置研究进展
        1.3.3 国内果园疏花装置存在的问题
        1.3.4 果园疏花装置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疏花农艺要求及疏花原理
    2.1 果园栽培模式概况
        2.1.1 苹果园栽培模式概况
        2.1.2 主干形桃栽培模式概况
    2.2 花朵特性理论概况
        2.2.1 苹果花植物结构与花柄力学特性
        2.2.2 桃花朵植物结构特性
        2.2.3 疏花工作特性
    2.3 果树枝条力学特性
    2.4 疏刷元件疏花机理
        2.4.1 疏刷元件工作机理
        2.4.2 疏刷元件材料选取
    2.5 矮密果树疏花装置技术要求
    2.6 本章小结
3 疏花装置方案设计
    3.1 直入式疏花装置
        3.1.1 直入式疏花装置机构原理
        3.1.2 直入式疏花装置模型
        3.1.3 直入式疏花装置工作原理
        3.1.4 疏花花朵受力分析
    3.2 斜入式疏花装置
        3.2.1 斜入式疏花装置机构原理
        3.2.2 斜入式疏花装置模型
        3.2.3 斜入式疏花装置工作原理
        3.2.4 斜入式疏花花朵受力分析
    3.3 主轴式疏花装置
        3.3.1 主轴式疏花机构原理
        3.3.2 主轴式疏花装置模型
        3.3.3 主轴式疏花装置工作原理
        3.3.4 主轴式疏花花朵受力分析
    3.4 确定采取的装置形式
    3.5 本章小结
4 疏花轴部件设计与仿真
    4.1 疏花轴部件设计
        4.1.1 疏花轴部件的设计要求
        4.1.2 疏刷元件安装孔的排列方法
    4.2 疏花轴的设计与分析
        4.2.1 疏花轴理论直径
        4.2.2 疏花轴校核设计
        4.2.3 疏花轴设计
    4.3 疏花轴部件运动分析
    4.4 疏花轴部件的运动仿真
        4.4.1 建立仿真模型
        4.4.2 进行运动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疏花装置田间试验
    5.1 试验目的及内容
    5.2 试验设备与材料
        5.2.1 疏花装置试验装置
        5.2.2 疏刷元件类型及形式
    5.3 主干形桃树疏花试验
        5.3.1 试验设计
        5.3.2 评价指标
        5.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4 结果讨论
    5.4 矮砧密植苹果疏花试验
        5.4.1 试验设计
        5.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详细摘要

(6)六种食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桃蛀螟的研究现状
        1.1.1 桃蛀螟的形态特征
        1.1.2 寄主与为害
        1.1.3 桃蛀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1.1.4 桃蛀螟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1.2 桃蛀螟的人工饲料与人工饲养
    1.3 桃蛀螟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1.4 桃蛀螟的防治技术
        1.4.1 农业防治
        1.4.2 物理防治
        1.4.3 生物防治
        1.4.4 化学防治
    1.5 昆虫两性生命表研究
    1.6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虫源和饲养条件
    2.2 寄主食物
    2.3 桃蛀螟人工饲料配方及制作方法
        2.3.1 人工饲料的配方
        2.3.2 人工饲料的制作方法和流程
    2.4 饲养器具
    2.5 生命表实验方法
    2.6 生命表数据分析
    2.7 基于生命表参数的种群增长预测
    2.8 数据处理与制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桃蛀螟各阶段的平均发育历期、成虫寿命、生殖力、蛹重等基本生物学参数
    3.2 桃蛀螟取食五种寄主植物和人工饲料的种群生态学参数
    3.3 桃蛀螟取食不同食物的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
    3.4 桃蛀螟取食不同食物的特定年龄存活率及生殖力
    3.5 桃蛀螟取食不同食物的期望寿命
    3.6 桃蛀螟取食不同食物的繁殖值
    3.7 桃蛀螟的种群发生量预测
4 讨论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两种树形对“新温185”核桃栽培生理指标和经济性状影响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直立中央领导干树形研究历史及应用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1.3 直立中央领导干树形的特点和优点
    1.2 果树冠层结构特征研究
        1.2.1 枝组结构及枝量的研究
        1.2.2 果树冠层微域气候研究
    1.3 果树光合特性研究
    1.4 果树冠层内产量与品质研究
    1.5 三团核桃产业状况
    1.6 本研究目的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
        2.3.1 两种树形冠层结构调查
        2.3.2 两种树形枝类组成测定
        2.3.3 两种树形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及百叶重的测定
        2.3.4 冠层微域气候测定
        2.3.5 两种树形内膛叶片光合特性的测定
        2.3.6 两种树形单株挂果数及单位面积(666m2)挂果数测定
        2.3.7 两种树形果实采集方法
        2.3.8 两种树形核桃外观品质测定
        2.3.9 两种树形核桃内在品质测定
        2.3.10 两种树形经济效益的比较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树形树冠结构及枝条特性研究
        3.1.1 两种树形树冠结构
        3.1.2 两种树形枝条特性研究
    3.2 两种树形叶片质量研究
        3.2.1 两种树形叶片叶绿素含量研究
        3.2.2 两种树形叶片百叶重研究
    3.3 两种树形冠层微气候研究
        3.3.1 两种树形冠层内光照强度的日变化
        3.3.2 两种树形冠层温度日变化规律
        3.3.3 两种树形冠层温度季节性变化规律
        3.3.4 两种树形冠层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
    3.4 两种树形内膛叶片光合特性研究
        3.4.1 两种树形对树冠内膛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的影响
        3.4.2 两种树形对树冠内膛叶片气孔导度(Gs)日变化的影响
        3.4.3 两种树形对树冠内膛叶片蒸腾速率(Tr)日变化的影响
        3.4.4 两种树形对树冠内膛叶片胞间CO2浓度(Ci)日变化的影响
        3.4.5 光强和温度日变化与光合特性日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5 两种树形产量与品质差异分析
        3.5.1 两种树形产量分布与差异性
        3.5.2 两种树形果实品质研究
    3.6 两种树形经济效益差异分析
        3.6.1 两种树形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3.6.2 两种树形收入差异分析
4 讨论
    4.1 两种树形冠层结构特征研究
    4.2 两种树形叶片质量研究
    4.3 两种树形冠层微气候研究
    4.4 两种树形内膛叶片光合特性研究
    4.5 两种树形产量品质及效益差异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三种树形对桃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桃的栽植概况
        1.2.1 世界桃的栽培概况
        1.2.2 国内桃的栽培概况
        1.2.3 安徽地区桃栽培概况
    1.3 桃树树形的研究进展
        1.3.1 三种树形简介
        1.3.2 国内外桃树树形的研究的概况
    1.4 树形与光合特性的关系
        1.4.1 果树光合特性研究进展
        1.4.2 树形与净光合速率(Pn)的关系
        1.4.3 树形与胞间CO2浓度(Ci)以及气孔导度(GS)之间的关系
    1.5 树形与光合色素的关系
    1.6 树形与根系的关系
    1.7 树形与果实品质、产量的关系
        1.7.1 树形对产量的影响
        1.7.2 树形对果实品质影响
    1.8 多效唑对桃树的影响
    1.9 试验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2 试验品种
    2.3 试验设计
    2.4 叶片光合作用的测定
    2.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6 根系活力的测定
    2.7 不同树形果实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2.7.1 单果重测定
        2.7.2 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2.7.3 可溶性糖测定
        2.7.4 可滴定酸测定
        2.7.5 果肉色泽
        2.7.6 维生素C
    2.8 多效唑对不同树形叶片主要光合指标及叶片显微结构的分析
        2.8.1 多效唑作用下不同树形桃树主要光合指标测定
        2.8.2 多效唑作用下不同树形叶片叶叶绿素含量测量
        2.8.3 多效唑作用下不同树形叶片叶气孔的观察
        2.8.4 多效唑作用下不同树形叶片显微结构的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树形对夏之梦光合特性的影响
        3.1.1 三种树形不同叶幕层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
        3.1.2 三种树形对桃树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3.1.3 三种树形对桃树叶片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
        3.1.4 三种树形对桃树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3.2 三种树形对桃树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树形对于桃树根系活力的影响
    3.4 三种树形对桃树果实色泽的影响
    3.5 三种树形对于桃树果实品质的影响
    3.6 多效唑对不同树形桃树的影响
        3.6.1 多效唑对不同树形桃树叶片的影响
        3.6.2 多效唑对不同树形桃树光合参数的影响
        3.6.3 多效唑对不同树形桃树叶片气孔的影响
        3.6.4 多效唑对不同树形桃树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4 讨论
    4.1 树形对桃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4.2 树形与桃果实品质的关系
    4.3 树形与桃树根系活力的关系
    4.4 多效唑对于桃树叶片光合及生理结构的影响
5 结论
    5.1 树形与桃树光合特性的关系
    5.2 树形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关系
    5.3 树形与根系活力的关系
    5.4 树形与桃树果实品质的关系
    5.5 多效唑与不同树形桃树主要光合指标与叶片显微结构的关系
    5.6 三种树形对桃树光合特性与果实品质的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核桃枝条干枯发生的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核桃枝条干枯状况
    1.3 树形与树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1.4 树冠部位与树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1.5 微环境与树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1.6 枝叶形态发育特征和光合特性与树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及材料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枝条枯枝率调查
        2.2.2 枝条粗度测量
        2.2.3 枝条含水量测定
        2.2.4 枝条和叶片贮藏营养物
        2.2.5 微环境监测
        2.2.6 叶片净光合速率测定
        2.2.7 叶片厚度测定
        2.2.8 单位叶面积叶片重量即比叶重测定
        2.2.9 叶片含水量测定
        2.2.10 核桃叶片组织解剖结构观察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林1号’核桃枝条枯枝率分析
        3.1.1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枝条枯枝率的发生情况
        3.1.2 核桃树冠不同部位不同类型枝条组成
        3.1.3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不同类型枝条粗度差异分析
        3.1.4 枝条枯枝率与枝条粗度和枝条类型的关系
    3.2 ‘中林1号’核桃枝条枯枝率与枝条含水量和贮藏营养物质含量的关系
        3.2.1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不同类型枝条含水量差异分析
        3.2.2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不同类型枝条贮藏营养物质含量差异分析
        3.2.3 枝条枯枝率与枝条含水量和贮藏营养物质含量的关系
    3.3 ‘中林1号’核桃枝条枯枝率与微环境的关系
        3.3.1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光合有效辐射变化
        3.3.2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CO_2浓度变化
        3.3.3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空气温度变化
        3.3.4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空气相对湿度变化
        3.3.5 枝条枯枝率与微环境的关系
    3.4 ‘中林1号’核桃枝条枯枝率与叶片光合特性的关系
        3.4.1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
        3.4.2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叶片厚度差异分析
        3.4.3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叶片比叶重差异分析
        3.4.4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叶片组织解剖结构观察
        3.4.5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叶片含水量差异分析
        3.4.6 核桃树树冠不同部位叶片贮藏营养物质含量差异分析
        3.4.7 枝条枯枝率与叶片光合特性的关系
4 讨论
    4.1 不同树形与树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4.2 树冠不同部位与树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4.3 核桃枝条干枯与微环境变化规律的关系
    4.4 核桃枝条干枯与枝叶形态和生理发育特性的关系
        4.4.1 核桃枝条干枯与枝叶形态发育的关系
        4.4.2 核桃枝条干枯与枝叶贮藏营养物质含量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10)桃不同树形光合特性、光合产物分配与激素含量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树形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1.3 果树整形修剪对果树叶片光合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
    1.4 果树整形修剪对果树内源激含量的影响
    1.5 果树整形修剪对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树形桃树结构参数调查
        2.2.2 不同树形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片质量指标测定
        2.2.3 不同树形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分析
        2.2.4 不同树形桃树各器官激素含量和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
        2.2.5 不同树形桃树叶片光合同化产物分配的分析
    2.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树形对“秦王”桃树树体结构参数的影响
    3.2 不同树形对“秦王”桃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光合速率日变化
        3.2.2 光合速率年变化
    3.3 不同树形“秦王”桃树叶片质量差异分析
        3.3.1 树形对桃树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3.2 树形对桃树叶片比叶重的影响
    3.4 不同树形“秦王”桃树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分析
        3.4.1 树形对桃树果实品质的影响
        3.4.2 树形对桃树果实产量的影响
    3.5 不同树形“秦王”桃树各器官矿质营养元素的分析
        3.5.1 树形对桃树各器官氮素含量的影响
        3.5.2 树形对桃树各器官磷素含量的影响
        3.5.3 树形对桃树各器官钾素含量的影响
    3.6 不同树形“秦王”桃树各器官内源激素含量的分析
        3.6.1 树形对“秦王”桃果实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6.2 树形对“秦王”桃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6.3 树形对“秦王”桃一年生枝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7 不同树形“秦王”桃树光合同化产物分配的分析
        3.7.1 不同树形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的差异
        3.7.2 不同树形各器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率的差异
        3.7.3 不同树形对植株各器官~(13)C分配率的影响
        3.7.4 不同树形对叶片~(13)C同化物自留量与输出量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秦王”桃树不同树形树体结构参数的差异
    4.2 不同树形对“秦王”桃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树形“秦王”桃树叶片质量的差异
    4.4 不同树形“秦王”桃树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差异
    4.5 不同树形“秦王”桃树各器官矿质营养元素的差异
    4.6 不同树形“秦王”桃树各器官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
    4.7 不同树形“秦王”桃树叶片光合同化产物分配的差异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纺锤形在桃树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桃树栽培回缩技术[J]. 谷风杰,曹永强,张勇. 中国果菜, 2021(01)
  • [2]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3]荔枝高光效树形对冠层和叶片光合特性与果实品质的影响[D]. 张泽.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4]不同树形对桃树氮碳吸收分配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郑继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5]矮密果树疏花装置设计及研究[D]. 汪强.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6]六种食物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D]. 陈公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7]两种树形对“新温185”核桃栽培生理指标和经济性状影响的差异分析[D]. 郭众仲. 塔里木大学, 2017(07)
  • [8]三种树形对桃生理特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 赵俊杰.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2)
  • [9]核桃枝条干枯发生的生理机制研究[D]. 化延斌.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10]桃不同树形光合特性、光合产物分配与激素含量差异分析[D]. 李福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光合速率论文 桃树论文 桃蛀螟论文

上一篇:直埋钢管覆层保温性能参数测试与比较
下一篇:浅谈涡流技术在家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