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婷[1](2021)在《化学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人教版《溶液》内容为例》文中指出“核心素养”成为国际间教育界一个热门的话题,它是我们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导向,实现这一目标导向的重要渠道离不开课堂教学,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是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基本上没有单元设计的意识,而课时设计又容易把教学的知识内容零碎化,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教学中不能将知识进行全局化和结构化,虽然大部分教师在学习完一个单元以后也会留一个课时来复习并梳理本单元的内容,但是这种没有系统化的单元“课时主义”式的教学设计却很难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基于此,本文提出基于化学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的设计和实践,旨在打破课时设计的束缚,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课堂的转型,从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本研究首先依据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文献法对国内外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项城市莲溪初级中学九年级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单元教学的现状,针对调查的结果,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情况,选择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为教学内容,在化学核心素养的视域下,从确定主题单元,选定主题内容、分析教学要素,细分素养水平、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确定教学策略,设计单元活动和评价与反思等五个方面开展单元教学设计,采取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践。最后,采用学习记录卡、单元测试和访谈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对日常学习记录卡完成情况的分析,随着单元教学的深入,实验班的日常学习记录卡完成情况比较好,通过对照班和实验班前测和后测的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实验班后测的成绩有明显的提高,说明化学核心素养下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课堂的转型,能够落实化学核心素养教育并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王鹏飞[2](2021)在《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研究 ——以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为中心》文中指出洗涤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洗涤技术是人类保持健康、维持生存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追求美好生活、展示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人类洗涤的历史与文明史一样悠久绵长,从4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到我国的先秦,无不昭示着洗涤与洗涤技术的古老。但现代意义上的洗涤及其技术,是以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利用为标志的,在西方出现于19世纪末,在我国则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前身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所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是我国日化工业特别是洗涤工业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洗涤技术研发的核心和龙头。以之为研究对象和视角,有助于系统梳理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全貌。迄今国内外关于我国洗涤技术发展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成果的介绍或者是某一时段前沿的综述,且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相对缺乏科学社会学如动因、特征与影响等科技与社会的互动讨论;同时,关于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系统学术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阶段。基于丰富一手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院史档案,本文从该院70年洗涤技术研发的发掘、梳理中透视中国洗涤技术发展的历程、动因、特征、影响及其当代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在对档案资料进行初步分类、整理时,笔者提炼出一些问题,如:为何我国50年代末才决定发展此项无任何研发究经验的工业生产技术?在薄弱的基础上技术是如何起步的?各项具体的技术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究竟哪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了整体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在技术与社会交互上,哪些因素对技术发展路径产生深刻影响?洗涤技术研发的模式和机制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技术的发展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洗涤、生活习惯?研究主体上,作为核心研究机构的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在我国洗涤技术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其体制的不断变化对技术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其曲折发展史对我国今天日用化工的研发与应用走向大国和强国有哪些深刻的启示?……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以国内外洗涤技术的发展为大背景,分别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它离子型(非离子、阳离子、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助剂及产品、合成脂肪酸等四大洗涤生产技术入手,以关键生产工艺的突破和关键产品研发为主线,重点分析各项技术研究中的重点难点和突破过程,以及具体技术研发之间的逻辑关系,阐明究竟是哪些关键工艺开发引起了工业生产和产品使用的巨大变化;同时,注重对相关技术的研发缘由、研究背景和社会影响等进行具体探讨,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因素如何影响技术的发展。经过案例分析,本文得到若干重要发现,譬如表面活性剂和合成洗涤剂技术是当时社会急切需求的产物,因此开发呈现出研究、运用、生产“倒置”的情形,即在初步完成技术开发后就立刻组织生产,再回头对技术进行规范化和深化研究;又如,改革开放后市场对多元洗涤产品的需求是洗涤技术由单一向多元转型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典型,生动反映出改革开放前后社会因素对技术研发的内在导向。经过“分进合击”式的案例具体研究,本文从历史特征、发展动因和研发机制三个方面对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洗涤技术整体上经历了初创期、过渡期、全面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四个阶段,而这正契合了我国技术研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新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以技术与社会的视角分析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反映出社会需求、政策导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环保要素在不同时代、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共塑了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走向;伴随洗涤领域中市场在研究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洗涤技术的研发机制逐渐由国家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度和转化。本文仍有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全面拓展,如全球视野中我国洗涤技术的地位以及中外洗涤技术发展的比较、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核心力量的潜力发挥等。
杨晓喆[3](2021)在《基于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新修订,提出了以“数学抽象”为首的六大核心素养。数学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数学抽象推动着数学不断发展,因此探索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抽象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提出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为此设置了三个研究问题:(1)高一新生的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如何?(2)促进更高水平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是什么?(3)基于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实施效果如何?该研究以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依据“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编制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测试卷,进行调查研究;然后依据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文献提出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最后依据该教学策略实施教学,通过策略实施效果观测表和教师访谈验证该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第一,高一新生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一般;第二,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的教学策略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如“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第三,将数学史融入课堂、解析函数符号以及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都有助于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在函数主题教学中注重对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培养;第二,积极开发有助于学生数学抽象学科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
江文君[4](2020)在《促进证据推理素养发展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收集证据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证据推理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图尔敏的论证模式、Sampson的科学论证和评价模型为理论基础,分析了证据、推理的内涵,结合化学学习的内容,对证据的类型进行划分,分析了推理的角度以及证据推理的能力水平划分。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获取了初中化学促进证据推理素养发展的教学现状,结果表明:目前教学中仍存在证据意识重视不足;证据收集方式单一;假设、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联相对缺失的问题。基于以上教学现状,从证据意识、取证能力、建立假设-证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三个角度提出了促进证据推理素养发展初中化学教学的策略,具体包括:运用显性语言将“证据”外显,提高证据意识;多角度寻找证据,提高证据的丰富性;基于学生的迷思概念收集证据,提高证据的针对性;以深度交流为切入点,建立证据-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证据推理与其他学科素养的关联。并以《质量守恒定律》和《溶解度》为例进行了基于证据推理的教学设计,形成了系统的教学方案。将基于证据推理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实验班实施,利用纸笔测验、问卷调查和学生学习档案袋评价进行了实施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总体略高于对照班,尤其是对于需要利用证据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综合性题目,实验班学生得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具有较强的证据意识,对证据和推理的认识、证据收集和推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班,初步建立了在证据与结论之间建立联系的意识。
程园园[5](2020)在《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高中化学奥赛班“化学平衡”核心概念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全国高中化学竞赛是激励青少年接触化学、了解化学、学习化学、热爱化学的一项重要赛事,同时也承担着为国家、高校发现、培养和选拔早期优秀化学人才的重要任务。全国高中化学竞赛是目前国内中学生最高规格的化学学科活动,具有参与面广,认可度高等特点。从2010年起,全国化学竞赛初赛试题的内容,不论是无机化学部分还是有机化学部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考查内容主要是大学知识,更甚者有超过大学本科的内容,其涉及知识面相当广。对于尚未系统学习高中化学知识的高中学生而言,起步是十分艰难的;而对于竞赛教练,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既得讲授高中化学知识,又得达到大学化学所讲的高度,最后落实在竞赛试题上,其跨度之大、难度之高。因此对于核心概念的学习,整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核心概念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进阶学习,使化学竞赛知识真正成为中学化学知识的自然生长点,十分必要,对于现在竞赛班的师生都是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学化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近十几年不断改变,新增了很多主题和内容,2017年新课程标准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内容开展和实施与大学化学有很多交织重叠部分,特别是选修模块,属于选学和选考内容,它们既是高考化学试题的难点,也是奥林匹克化学竞赛的基础。因此,做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与新高考化学教学的衔接研究,对解决当前竞赛班化学特长生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更加的有效与教育部提出的最新高校招生政策“强基计划”实施对接等,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中学奥林匹克化学竞赛辅导工作也十分重要,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一批优质高中的化学教学;从大学角度来说,做好这部分的衔接,对改善本科教学质量,提高高校化学课堂(特别是大学本科一年级的普通化学)效率,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以优质高中竞赛班为研究对象分析“化学平衡”核心概念在各个阶段的学习进阶,并提出进阶假设,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进行实践初探。近年来,高中化学竞赛与新高考化学中关于“化学平衡”的考查,越来越新颖,综合性越来越强,选拔性也越来越明显,“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得到充分的考查。这两种选拔方式,在命题的形式以及核心考点上越来越呈现相关性和统一性。基于以上背景,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中化学竞赛培训和高中化学教学工作实际,提出了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1)通过文献调研,理清核心概念“化学平衡”的相关概念,整合核心概念“化学平衡”在初中、高一(必修二)、高二(选修四)、大学化学(化学竞赛)等不同阶段的预期学习进阶水平,然后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预期学习水平进行教学设计;(2)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在进行教学设计实践之前,设计前测试题进行评估,然后对设计的进阶型教学设计在化学竞赛班进行教学实践,待完成教学后,二次设计试题,对学生的进阶学习进行后测试,通过对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学生的对进阶教学内容的落实情况。(3)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得出研究的结论:在学习进阶理论视域下的“化学平衡”核心概念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有利于核心概念的建构。全文共分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进行分析,说明本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部分,对本文研究的概念阐释和界定以及“化学平衡”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研究现状分析。第三部分:对“化学平衡”核心概念学习进阶分析,提出进阶框架假设。第四部分:对“化学平衡”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本论文研究的反思与总结,对未来的展望。
葛依凌[6](2020)在《学术演讲集《理论物理学八讲》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翻译已经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符号转换,而是一定背景下的交际行为,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翻译马克思·普朗克的学术演讲集《理论物理学八讲》(Eight Lectures on Theoretical Physics Delivere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09)文本的汉译为基础完成。《理论物理学八讲》作为学术演讲集,既有科技文本属性,又兼具演讲稿的特点。科技文本大多属于信息型文本,通过朴实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信息,一般要求译者以内容为核心。而演讲稿则采用更多口语化表达,导致全文术语表述不严谨和不统一。《理论物理学八讲》中最大的翻译难点和重点就是术语翻译,本文将术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分为可读性和层次性两大类,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全文共五章。第一章是翻译项目介绍,包括项目承接过程和该项目的语言特征。第二章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总结了科技翻译和术语翻译的一些问题和翻译方法,并给出术语的定义和术语翻译的要求。第三章强调术语翻译的可读性,要求译者注重时效性和术语意识这两个重要因素。理论物理学发展至今经历了许多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新的术语出现,而术语得到系统性的定义往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针对经典早期科技文本中的不规范术语和错误术语,本章从时效性和术语意识两个角度出发,结合案例进行分析。第四章强调术语翻译的层次性,从术语的关联度、前后统一和级阶统一三个角度结合案例进行探讨。首先利用word2vector模型进行词向量分析,提供一个科学的术语关联度的判断依据。然后根据全文术语表,对反复出现的同义术语和相似术语进行统一和规范。最后根据韩礼德的级阶概念,通过级阶分析法,探讨术语翻译的级阶统一问题。第五章针对本翻译实践报告进行了总结。
李焱,杨宝权,孙成林,张建甫,张小莉,贺君巧,王荣桥[7](2020)在《2020年中考化学复习备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主题一科学探究一、核心知识和考查方式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科学探究主题包括: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②发展科学探究能力,③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④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四个二级主题内容,各版本教材通过不同栏目提供实验内容,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通过"实验(61个)""探究(18个)""实验活动(8个)""课外实验(6个)"等栏目,累计提供实验素材93个,这些实验素材蕴含了化学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等多维度、多视角的学习内容。基于课标要求,根据各地中考试题的考查方式,笔者将本主题内容分为四个大类六个小专题,具体内容见表1。
何唱[8](2019)在《高中化学学习进阶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离子反应”内容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学习进阶在中外教育领域已经成为热点研究课题,受到广大学者的重点关注。2007年,美国国家理事会在报告中正式提出“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一个时间跨度内学习和探究某一主题时,依次进阶、逐级深化的思维方式的描述”[1]。自此以后学习进阶逐渐成为美国教育科学标准和考试评价修订的重要依据,未再下过美国科学教育界的舞台。学习进阶是围绕核心概念进行学科知识建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阶”实现素养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核心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的主干知识、关键概念,它的意义高于一般概念,学生可以借助它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系统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迁移。本课题以核心概念与学习进阶为主题进行研究,首先以文献研究结果为根据,以初高中课程教材为标准,确定“离子反应”这一核心概念下各学段的相关概念,然后建立概念关系图并分析各概念间联系,以一线教师的看法作为参考得出“离子反应”核心概念。进一步根据国内《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核心素养水平层级要求和化学教材内容,初步构建各阶段“离子反应”学习进阶框架和素养水平进阶。然后调查延边某重点高中高一学生“离子反应”高中必修阶段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设计学习进阶教学案例。最后结合研究对象前测和后测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基于“离子反应”学习进阶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研究发现,了解学生在建构科学核心概念过程中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和重难点的突破,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阶的研究成果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和核心素养的学习进阶,从而整合教学,有效设计教学。通过基于核心概念和核心素养的学习进阶研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更切实际的、操作性强的核心素养培养方案。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希望本课题研究的“离子反应”能够为一线教师以及其他学者提供有效的参考。
祝贞新,刘金哪[9](2017)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文中研究说明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性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化学概念的教学并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必须基于一定的探究载体,学生才能在感性的操作中更好地理解概念。教师如何紧扣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效引领学生理解概念、应用概念?本文从巧妙结合化学实验,有效促使学生掌握概念;巧妙结合具体问题,有效促使学生掌握概念;巧妙结合生活应用,有效促使学生掌握概念三个方面阐述。
李伟青[10](2017)在《铝基泡沫材料结构均匀化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泡沫铝作为结构兼功能材料,具有吸音、隔声、隔热、电磁屏蔽等物理特性,可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是当今世界材料科学高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泡沫铝材料的结构均匀性与其性能有着密切的关系,采用熔体直接发泡法制备泡沫铝材料时结构的均匀性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本文重点研究了制备工艺和外加压力对泡沫铝结构的影响,通过计算试样孔径、孔隙率、密度、孔径方差等参数对泡沫铝材料结构均匀性进行了详细表征,采用XRD、SEM等检测手段对泡沫铝的物相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静态压缩实验和冲击实验研究了泡沫铝结构与其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氢化钛氧化处理温度对其释氢温度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氧化温度的提高,其峰值分解温度不断提高,含氢量逐渐减小。当氧化温度从450℃升高至500℃时,其分解温度峰值从553℃提高到590℃,但氢含量从2.80%减少到1.79%。(2)外加压力对泡沫铝均匀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压力条件下,采用石棉压盖、铁片压盖制备的铝基泡沫试样的孔径均方差分别为0.32和0.38,说明石棉压盖的泡孔均匀性好于铁片压盖。(3)铝基泡沫材料的准静态压缩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泡沫铝的峰值应力和能量吸收能力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试样最大的峰值应力可达9.55MPa,50%的应变能量吸收值可达6.67MJ/m3;在同一泡沫体上不同位置取四组平行试样进行测试,孔结构越均匀的泡沫铝材料,其压缩曲线重合性越好。(4)不同密度铝基泡沫材料的冲击韧性测试结果表明:密度对其冲击韧性影响较大。当泡沫铝的密度由0.40g/cm3增加到0.69g/cm3时,其冲击韧性值Ak由0.91J/cm2增加到5.66J/cm2,最大冲击能Emax由0.73J增加到4.53J。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1.1 选题背景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 1.2.1 国内外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外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 1.2.3 核心素养下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
| 1.2.4 化学核心素养下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 |
| 1.5.1 文献研究法 |
| 1.5.2 问卷调查法 |
| 1.5.3 案例研究法 |
| 1.5.4 实验研究法 |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核心素养 |
| 2.1.2 化学核心素养 |
| 2.1.3 单元 |
| 2.1.4 单元教学设计 |
| 2.2 理论基础 |
| 2.2.1 格式塔心理学 |
| 2.2.2 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 第3章 单元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
| 3.1 化学教师实施单元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 3.1.1 教师问卷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
| 3.1.2 教师问卷调查的实施和统计分析 |
| 3.2 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与分析 |
| 3.2.1 学生问卷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
| 3.2.2 学生问卷调查的实施和统计分析 |
| 第4章 化学核心素养下人教版《溶液》单元教学设计 |
| 4.1 单元教学设计的模式 |
| 4.2 化学核心素养下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 |
| 4.2.1 确定主题单元,选定单元内容 |
| 4.2.2 分析教学要素,细分素养水平 |
| 4.2.3 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
| 4.2.4 确定教学策略,设计单元活动 |
| 4.2.5 评价与改进 |
| 4.3 “溶液”单元教学设计 |
| 4.3.1 确定单元主题-“溶液” |
| 4.3.2 教学要素和素养水平的分析 |
| 4.3.3 确定“溶液”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 |
| 4.3.4 “溶液”单元教学规划和教学活动 |
| 4.3.5 “溶液”的评价与反思 |
| 第5章 化学核心素养下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及教学效果评价 |
| 5.1 教学实践 |
| 5.2 教学效果评价 |
| 5.2.1 日常学习记录卡 |
| 5.2.2 学生前后测与分析 |
| 5.2.3 访谈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化学教师调查问卷 |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 附录3 日常学习记录卡 |
| 附录4 前测试题 |
| 附录5 后测试题 |
| 附录6 |
| 附录7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 0.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 0.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 0.4 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 第一章 中外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 1.1 洗涤技术的相关概念 |
| 1.1.1 洗涤、洗涤技术及洗涤剂 |
| 1.1.2 表面活性剂界定、分类及去污原理 |
| 1.1.3 助剂、添加剂、填充剂及其主要作用 |
| 1.1.4 合成脂肪酸及其特殊效用 |
| 1.2 国外洗涤技术的发展概述 |
| 1.2.1 从偶然发现到商品——肥皂生产技术的萌芽与发展 |
| 1.2.2 科学技术的驱动——肥皂工业化生产及其去污原理 |
| 1.2.3 弥补肥皂功能的缺陷——合成洗涤剂的出现与发展 |
| 1.2.4 新影响因素——洗涤技术的转型 |
| 1.2.5 绿色化、多元化和功能化——洗涤技术发展新趋势 |
| 1.3 中国洗涤技术发展概述 |
| 1.3.1 取自天然,施以人工——我国古代洗涤用品及技术 |
| 1.3.2 被动引进,艰难转型——民国时期肥皂工业及技术 |
| 1.3.3 跟跑、并跑到领跑——新中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历程 |
| 1.4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发展沿革 |
| 1.4.1 民国时期的中央工业试验所 |
| 1.4.2 建国初期组织机构调整 |
| 1.4.3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筹建 |
| 1.4.4 轻工业部日用化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壮大 |
| 1.4.5 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的转制和发展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 2.1 我国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开端(1957-1959) |
| 2.2.1 早期技术研究与第一批合成洗涤剂产品的面世 |
| 2.2.2 早期技术发展特征分析 |
| 2.2 以烷基苯磺酸钠为主体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1960-1984) |
| 2.2.1 生产工艺的连续化研究及石油生产原料的拓展 |
| 2.2.2 烷基苯新生产工艺的初步探索 |
| 2.2.3 长链烷烃脱氢制烷基苯的技术突破及其它生产工艺的改进 |
| 2.2.4 技术发展特征及研究机制分析 |
| 2.3 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与研究(1985-1999) |
| 2.3.1 磺化技术的进步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α-烯基磺酸盐的开发 |
| 2.3.2 醇(酚)醚衍生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2.3.3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的研究 |
| 2.3.4 烷基苯磺酸钠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 2.3.5 技术转型的方式及动力分析 |
| 2.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全面产业化及升级发展(2000 年后) |
| 2.4.1 三氧化硫磺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
| 2.4.2 主要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技术的产业化 |
| 2.4.3 油脂基绿色化、功能性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2.4.4 新世纪技术发展特征及趋势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的发展 |
| 3.1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初步发展(1958-1980) |
| 3.2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技术的迅速崛起(1981-2000) |
| 3.2.1 生产原料的研究 |
| 3.2.2 咪唑啉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3.2.3 叔胺的制备技术的突破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发 |
| 3.2.4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技术更新及新品种的开发 |
| 3.2.5 技术发展特征及动力分析 |
| 3.3 其它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绿色化品种的开发(2000 年后) |
| 3.3.1 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的开发及乙氧基化技术的利用 |
| 3.3.2 糖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开发 |
| 3.3.3 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进一步发展 |
| 3.3.4 技术新发展趋势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助剂及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
| 4.1 从三聚磷酸钠至4A沸石——助剂生产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
| 4.1.1 三聚磷酸钠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65-2000) |
| 4.1.2 4 A沸石的技术开发与运用(1980 年后) |
| 4.1.3 我国助剂转型发展过程及社会因素分析 |
| 4.2 从洗衣粉至多类型产品——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开发 |
| 4.2.1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初步开发(1957-1980) |
| 4.2.2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1981-2000) |
| 4.2.3 新世纪洗涤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2000 年后) |
| 4.2.4 洗涤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动力与影响分析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 |
| 5.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及技术发展 |
| 5.1.1 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原理 |
| 5.1.2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发展历史 |
| 5.1.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研发路线的选择性分析 |
| 5.2 我国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初创(1954-1961) |
| 5.2.1 技术初步试探与生产工艺突破 |
| 5.2.2 工业生产的初步实现 |
| 5.3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1962-1980) |
| 5.3.1 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开展的技术研究 |
| 5.3.2 为提升生产综合效益开展的技术研究 |
| 5.4 合成脂肪酸生产的困境与衰落(1981-90 年代初期) |
| 5.5 合成脂肪酸生产技术的历史反思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我国洗涤技术历史特征、发展动因、研发机制考察 |
| 6.1 我国洗涤技术的整体发展历程及特征 |
| 6.1.1 洗涤技术内史视野下“发展”的涵义与逻辑 |
| 6.1.2 我国洗涤技术的历史演进 |
| 6.1.3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特征 |
| 6.2 我国洗涤技术的发展动因 |
| 6.2.1 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
| 6.2.2 政策导向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 |
| 6.2.3 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是驱动的双轮 |
| 6.2.4 环保要求是技术发展不可忽视的要素 |
| 6.3 我国洗涤技术研发机制的变迁 |
| 6.3.1 国家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 6.3.2 国家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化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 6.3.3 市场经济主导下的技术研发机制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前言 |
| (一)研究背景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 (三)研究问题 |
| (四)主要术语界定 |
| (五)创新点 |
| 二、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
| (一)理论背景 |
| 1.概念 |
| 2.理论基础 |
| (二)文献综述 |
| 1.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教学 |
| 2.“函数概念与性质”的教学 |
| (三)小结 |
| 三、研究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工具的开发 |
| 1.研究问题一 |
| 2.研究问题二 |
| 3.研究问题三 |
|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
| 1.研究问题一 |
| 2.研究问题二 |
| 3.研究问题三 |
|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
| 四、数学抽象素养水平测试卷结果与分析 |
| (一)测试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分析 |
| (二)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分析 |
| 1.学生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总体分析 |
| 2.水平一测试题分析 |
| 3.水平二测试题分析 |
| 4.水平三测试题分析 |
| (三)小结 |
| 五、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 |
| (一)将数学史融入概念教学 |
| 1.策略含义 |
| 2.策略依据 |
| 3.策略步骤 |
| (二)深入解析数学符号含义 |
| 1.策略含义 |
| 2.策略依据 |
| 3.策略步骤 |
| (三)注重培养数学归纳思维 |
| 1.策略含义 |
| 2.策略依据 |
| 3.策略步骤 |
| (四)教学设计 |
| 1.函数概念 |
| 2.函数单调性 |
| 六、教学策略实施效果 |
| (一)课堂观察 |
| 1.函数概念 |
| 2.函数单调性 |
| (二)教师访谈 |
| 1.函数概念 |
| 2.函数单调性 |
| 七、结论与建议 |
| (一)结论 |
| (二)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测试卷 |
| 附录 B “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
| 附录 C “函数单调性”教学设计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意义 |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
| 2.1 理论基础 |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2.1.2 图尔敏的论证模式 |
| 2.1.3 Sampson的科学论证与评价模式 |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 2.2.1 证据 |
| 2.2.2 推理 |
| 2.2.3 证据推理 |
| 第3章 初中化学教学发展学生证据推理素养的现状调查 |
|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 3.2 调查实施过程 |
| 3.3 调查数据分析 |
| 3.3.1 初中化学教学“证据意识”方面的现状 |
| 3.3.2 初中化学教学“证据收集能力”的现状 |
| 3.3.3 初中化学教学“假设-证据-结论的关联水平”的现状 |
| 3.4 调查结论 |
| 第4章 促进证据推理素养发展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
| 4.1 运用显性语言将“证据”外显,提高证据意识 |
| 4.1.1 策略内涵 |
| 4.1.2 案例分析--溶液的形成教学片段 |
| 4.2 多角度寻找证据,提高证据的丰富性 |
| 4.2.1 策略内涵 |
| 4.2.2 案例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和促进燃烧的方法系列教学片段 |
| 4.3 基于学生的迷思概念收集证据,提高证据的针对性 |
| 4.3.1 策略内涵 |
| 4.3.2 案例分析--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和燃烧的条件教学片段 |
| 4.4 以深度交流为切入点,建立证据-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
| 4.4.1 策略内涵 |
| 4.4.2 案例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探究教学片段 |
| 4.5 注重证据推理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关联 |
| 4.5.1 策略内涵 |
| 4.5.2 案例分析--原子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学片段 |
| 第5章 促进证据推理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案例 |
| 5.1 促进证据推理素养发展的《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 |
| 5.1.1 教材分析 |
| 5.1.2 学情分析 |
| 5.1.3 教学目标 |
| 5.1.4 教学重难点 |
| 5.1.5 教学方法 |
| 5.1.6 教学过程 |
| 5.2 促进证据推理素养发展的《溶解度》的教学设计 |
| 5.2.1 教学目标 |
| 5.2.2 教学重难点 |
| 5.2.3 教学方法 |
| 5.2.4 教学过程 |
| 第6章 促进证据推理素养发展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 |
| 6.1 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 |
| 6.2 教学实践的准备 |
| 6.3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
| 6.3.1 学生学业成绩分析 |
| 6.3.2 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分析 |
| 6.3.3 学生学习档案袋分析 |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
| 附录 B |
| 作者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问题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3.1 研究思路 |
| 1.3.2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的价值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学习进阶”研究进展 |
| 2.2.1 “学习进阶”的概念 |
| 2.2.2 “学习进阶”的研究过程及开发模式 |
| 2.2.3 学习进阶的实证研究 |
| 2.2 核心概念文献综述 |
| 2.2.1 “核心概念”的内涵 |
| 2.2.2 化学核心概念 |
| 2.3 “化学平衡”主题的学习进阶研究现状 |
| 第三章 化学平衡学习进阶分析 |
| 3.1 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进阶分析 |
| 3.2 基于化学教材的进阶分析 |
| 3.3 基于学生认知结构的进阶分析 |
| 3.4 基于化学竞赛试题和新高考试题的进阶分析 |
| 3.5 化学平衡的学习进阶框架构建 |
| 3.5.1 化学平衡的核心概念界定 |
| 3.5.2 化学平衡的学习进阶的框架建构 |
| 3.5.3 化学平衡学习进阶框架假设的可行性 |
| 第四章 化学平衡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实证分析 |
| 4.1 研究对象 |
| 4.2 研究工具 |
| 4.3 前测分析 |
| 4.3.1 化学平衡前测试题 |
| 4.3.2 化学平衡前测分析 |
| 4.4 “化学平衡常数”学习进阶教学设计实践 |
| 4.4.1 基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
| 4.4.2 “化学平衡”学习进阶选修四化学平衡常数测题分析 |
| 4.4.3 化学平衡学习进阶选修四化学平衡常数测题分析 |
| 4.5 化学平衡学习进阶竞赛阶段化学平衡常数 |
| 4.5.1 基于化学竞赛的“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 |
| 4.5.2 “化学平衡常数”进阶教学课后访谈 |
| 4.5.3 化学平衡学习进阶竞赛阶段化学平衡常数测试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 5.1 研究结论 |
| 5.2 进阶教学设计的建议 |
| 5.3 研究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前测问卷)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测试卷 |
| 附录2: 选修四化学平衡常数测试题 |
| 附录3: 化学竞赛化学平衡常数测试题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翻译项目介绍 |
| 1.1 项目承接 |
| 1.2 语言特征 |
| 第2章 研究背景 |
| 2.1 科技翻译研究 |
| 2.2 术语翻译研究 |
| 第3章 术语翻译的可读性 |
| 3.1 时效性 |
| 3.2 术语意识 |
| 第4章 术语翻译的层次性 |
| 4.1 术语的关联度 |
| 4.2 术语的前后统一 |
| 4.3 术语的级阶统一 |
| 第5章 翻译实践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书目(非直接引用) |
| 附录二:术语表 |
| 附录三:翻译原文及译文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2.1.1 核心概念 |
| 2.1.2 学习进阶 |
| 2.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 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 第三章 “离子反应”的学习进阶研究 |
| 3.1 “离子反应”学习进阶理念 |
| 3.2 “离子反应”学习进阶框架假设 |
| 3.2.1 初中阶段“离子反应”概念研究 |
| 3.2.2 高中必修阶段“离子反应”概念研究 |
| 3.2.3 高中选修阶段“离子反应”概念研究 |
| 3.3 “离子反应”核心素养水平进阶假设 |
| 第四章 “离子反应”的学习进阶实践研究 |
| 4.1 问卷研究 |
| 4.1.1 研究对象 |
| 4.1.2 研究方案 |
| 4.1.3 研究结果 |
| 4.2 访谈研究 |
| 4.2.1 研究对象 |
| 4.2.2 研究方案 |
| 4.2.3 访谈结果分析 |
| 4.3 小结 |
| 第五章 学习进阶教学案例设计 |
| 5.1 设计理念 |
| 5.2 教学案例设计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 6.1 研究结论 |
| 6.2 化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学策略 |
| 6.3 研究反思 |
| 6.4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
| 附录D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泡沫铝的性能及应用 |
| 1.2.1 泡沫铝的主要性能 |
| 1.2.2 泡沫铝的应用 |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3.1 国外的研究概况 |
| 1.3.2 国内的研究概况 |
| 1.4 泡沫铝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2章 结构表征及检测分析 |
| 2.1 结构表征 |
| 2.2 检测分析方法 |
| 2.2.1 氢化钛的检测 |
| 2.2.2 泡沫铝的检测 |
| 第3章 增黏剂和发泡剂对泡沫铝结构均匀性的影响 |
| 3.1 实验原料和实验设备 |
| 3.1.1 实验原料 |
| 3.1.2 实验设备 |
| 3.2 实验工艺流程及参数选择 |
| 3.3 增黏剂钙对泡沫铝结构均匀性的影响 |
| 3.3.1 引言 |
| 3.3.2 钙含量对泡沫铝结构均匀化的影响 |
| 3.4 发泡剂对泡沫铝结构均匀性的影响 |
| 3.4.1 氢化钛的氧化机理 |
| 3.4.2 氢化钛氧化处理工艺 |
| 3.4.3 氢化钛添加量对泡沫铝结构均匀性的影响 |
| 3.4.4 氢化钛的加入速度对泡沫铝结构均匀性影响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外加压力对泡沫铝结构均匀性的影响 |
| 4.1 外加压力对泡孔演化过程的影响 |
| 4.1.1 气孔形核过程 |
| 4.1.2 气泡长大过程 |
| 4.1.3 气泡的合并及破裂 |
| 4.1.4 发泡动力学和限制性环节 |
| 4.2 外加压力对泡体的高度和表面温度的影响 |
| 4.3 铁板压盖下泡沫铝实验 |
| 4.4 石棉压盖下泡沫铝实验 |
| 4.5 铁片压盖下泡沫铝实验 |
| 4.6 泡沫铝材料的XRD和SEM分析 |
| 4.7 缺陷分析 |
| 4.8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泡沫铝的力学性能研究 |
| 5.1 泡沫铝的压缩性能研究 |
| 5.1.1 实验设备和方法 |
| 5.1.2 准静态压缩变形机理 |
| 5.1.3 泡沫铝能量吸收机理 |
| 5.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5.1.4.1 高密度泡沫铝试样的压缩实验 |
| 5.1.4.2 中密度泡沫铝试样的压缩实验 |
| 5.1.4.3 低密度泡沫铝试样的压缩实验 |
| 5.2 泡沫铝的冲击韧性研究 |
| 5.2.1 实验原理 |
| 5.2.2 实验设备和方法 |
| 5.2.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 5.2.3.1 高密度泡沫铝试样的冲击实验 |
| 5.2.3.2 中密度泡沫铝试样的冲击实验 |
| 5.2.3.3 低密度泡沫铝试样的冲击实验 |
| 5.3 冲击试样断口分析 |
| 5.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