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LASIK治疗近视术中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与处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LASIK治疗近视术中并发症临床分析与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潘善刚[1](2020)在《四种主流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飞秒制瓣LASIK(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LASIK,FS-LASIK),波前引导LASIK(wavefront-guided LASIK,WF-LASIK)以及全飞秒激光基质内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四种手术后近视患者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higher-order aberrations,HOA)的变化。方法共收集近视患者242例,其中46例行LASIK,38例行FS-LASIK,68例行WF-LASIK及90例行SMILE。分别在术前与术后6个月使用Pentacam测量每位患者右眼的HOA。高阶像差以Zernike多项式进行描述,并着重分析患者角膜6 mm直径中央区域的总HOA,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SA),彗差,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结果LASIK组中,术前与术后总HOA,SA和水平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慧差及垂直慧差较术前显着增加(P值分别为0.049和<0.001)。FS-LASIK和WF-LASIK组中,术前与术后角膜后表面总HOA、SA及慧差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水平慧差及垂直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SMILE术后各HOA均较术前显着变化。四种术式术后HOA及变化值之间比较发现:水平慧差与垂直慧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与FS-LASIK和WF-LASIK相比,SMILE诱导水平慧差显着负移(P值分别为0.006和<0.001),垂直慧差显着增加(P值均<0.001)。LASIK各HOA变化值与其他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值均>0.05)。结论SMILE手术患者角膜后表面水平慧差及垂直慧差变化较大,因此FS-LASIK与WF-LASIK在中心切削准确性方面可能优于SMILE。

高雅晴[2](2020)在《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高度近视患者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extraction,SMILE)或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质量差异。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屈光手术科要求进行屈光手术且眼部检查同时适合行SMILE及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8例(共86眼),其中男性19例(34眼),女性29例(52眼),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29±9岁)。按患者意愿分为2组:SMILE组32例(56眼),男性13例(23眼),女性19例(33眼),平均年龄28±9 岁,等效球镜度数-7.90±0.87D,散光-1.25±0.47D;ICL 组 16 例(30眼),男性6例(11只眼),女性10例(19眼),平均年龄30±9岁,等效球镜度数-8.28±1.11D,散光-1.18±0.44D。两组患者于手术前均进行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散光、眼压、眼轴、白到白、前房深度、晶体厚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前节、眼底及角膜地形图检查,并应用双通道客观视觉质量评价系统(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OQASTMⅡ)检测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包括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 off frequency,MTF cut off)、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对比度视力(visual activity,VA)。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3月、6月两组UCVA、残留SE、残留散光、MTF cut off、OSI、白天对比度视力(VA100%)、黄昏对比度视力(VA20%)、夜晚对比度视力(VA9%)的差异。采用SPSS25.0软件对两组患者年龄、术前BCVA、SE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性别构成比采用X2检验;术后3月、6月UCVA与术前BCVA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3月、6月残留散光与术前散光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内术后3月、6月UCVA、残留SE、残留散光、MTF cut off、OSI、VA100%、VA20%、VA9%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术后3月、6 月 UCVA、残留 SE、残留散光、MTF cut off、OSI、VA100%、VA20%、VA9%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MILE组与ICL组年龄、性别构成比、术前BCVA、术前SE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2.手术有效性和准确性比较:术前,SMILE与ICL组的BCVA分别是1.08±0.10、1.04±0.13;术后 3 月,SMILE组与 ICL 组的 UCVA 分别为 1.15±0.15、1.19±0.20;术后 6 月,SMILE 组与 ICL 组的 UCVA 分别为 1.16±0.16、1.18±0.20。组间比较:两组间术前BCVA及术后3、6月U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内比较:SMILE组术后3、6月UCVA与术前BCV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448,P<0.05),ICL组术后3、6月UCVA与术前BCV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79,P<0.05),说明两组术后UCVA均优于术前BCVA,两种手术方式在高度近视的矫治方面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术前,SMILE 组与 ICL 组的散光分别为-1.25±0.47D、-1.18±0.44D;术后 3 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留散光分别为-0.11±0.19D、-0.21±0.15D;术后6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留散光分别为-0.18±0.22D、-0.25±0.20D。组间比较:两组间术前散光及术后3、6月残留散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内比较:SMILE组术后3、6月与术前散光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9.267,P<0.05),ICL组术后3、6月UCVA与术前BCV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134,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在散光的矫治方面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3.手术可预测性及稳定性比较:术后3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余SE分别为-0.18±0.55D、-0.15±0.30D;术后6月,SMILE组与ICL组的残余SE分别为-0.24±0.51D、-0.14±0.37D。两组间及组内在术后3、6月的SE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月,SMILE组与ICL组残留SE在±1.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87.5%(49眼)、93.3%(28眼),在±0.5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80.3%(45眼)、90.0%(27眼);术后6月,SMILE组与ICL组残留SE在±1.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89.2%(50眼)、93.3%(28眼),在±0.50D范围内占比分别为75.0%(42眼)、93.3%(28眼)。两组在上述范围内占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在高度近视矫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及稳定性。4.手术安全性比较:SMILE组无任何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两位患者出现夜视力下降,1位出现夜间眩光,至6个月逐渐适应均有好转且患者可接受。ICL组除术后3眼一过性眼压升高经前房放液处理正常外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早期两位患者各一眼出现光圈,其中一眼3月消失,一眼6月逐渐适应且患者可接受。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在高度近视矫治方面具有良好安全性。5.客观视觉质量比较:组内比较:SMILE组术后3、6月的MTF cut off值分别为33.576±10.376、33.065±9.771,OSI 值分别为 1.161±0.892、1.045±0.700,VA100%分别为1.098±0.370、1.102±0.317,VA20%分别为0.791±0.292、0.773±0.262,VA9%分别为0.473±0.182、0.454±0.158。SMILE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客观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CL组术后3、6月的MTF cut off值分别为33.795±8.443、34.248±8.512,OSI值分别为1.130±0.743、1.137±0.689,VA100%分别为 1.127±0.278、1.137±0.289,VA20%分别为0.800±0.270、0.820±0.250,VA9%分别为0.500±0.166、0.480±0.165。ICL组术后各时间点的客观视觉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术后3月及6月两组间各客观视觉质量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术后客观视觉质量。结论:1.SMILE及ICL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均具有良好的屈光矫正效果,短期内能保持良好的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有效性和准确性。2.高度近视患者行SMILE及ICL植入术均可获得良好的术后视觉质量。

黄鹤[3](2020)在《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交联术中应用眼表保护技术对眼表泪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在飞秒激光LASIK(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联合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角膜胶原交联(co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术中应用眼表保护技术对眼表泪膜影响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11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常规飞秒激光辅助制瓣LASIK联合CXL手术的患者10人共20眼,年龄(17-29岁),选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利用EXCEL表格将患者左右眼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决定双眼的手术方式,两组均正常行FS-LASIK手术并联合CXL。对照组在准分子激光治疗结束后,冲洗基质床,用0.25%核黄素浸润90秒钟,冲洗干净核黄素,复位角膜瓣,进行紫外光照射。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紫外光照射前,改用一次性环形孔巾敷布覆盖好角巩膜缘,再进行紫外光的照射。两组分别用370nm紫外线30mv/cm2照射90秒,于术后一个月利用德国OCULUS眼前节综合分析系统,测量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first tear film break-up time,NIBUTf)、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on-invasive aver-age tear film break-up time,NIBUTav)、Oculus自动干眼分级、下泪河高度(lower tear meniscus hight,LTMH);采用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法观察上皮细胞着染情况,分析该方法对于交联手术患者的眼表泪膜情况的影响。结果:交联术后1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非侵入性泪河高度分别为0.22±.10mm、0.24±0.1mm(Z=-1.755,P=0.079)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7.80±.72s、9.20±6.17s(Z=-0.357,P=0.721);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11.61±4.20s、12.85±5.76s(P=0.519);干眼评级分别为1.00±0.67、0.80±0.79(Z=-0.816,P=0.414);角膜上皮荧光色素钠染色分别为0.10±0.32、0.20±0.63(Z=-0.447,P=0.65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飞秒激光LASIK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近视相比,应用眼表保护技术干眼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CXL对眼表泪膜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未发现显着的改善。

徐丽娜[4](2020)在《高度近视眼SMILE术后屈光回退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术后影响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行SMILE的高度近视患者30例(54眼)作为研究对象,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1.0且睫状肌麻痹后球镜度数<-0.5D的患者纳入回退组,裸眼视力≥1.0纳入对照组,屈光回退组4例(6眼)和对照组26例(48眼)。记录全部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1月、3月和6月常规检查,包括UCVA、电脑验光、非接触性眼压IOPNCT、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矫正眼压IOPshah。所有患者于术后6个月应用Pentacam切向曲率的差异图计算有效光学区(effective optical zone,EOZ)直径,分别记录0-180°、30-210°、60-240°、90-270°、120-300°、150-330°共6条主子午线光学区直径,计算术后实际光学区平均值,比较两组上述计量资料,分析影响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着差法,卡方检验和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回退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非接触性眼压、矫正眼压、角膜曲率Km和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回退组和对照组SE术后1月、3月和6月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IOPNCT和IOPshah术后1周、1月、3月和6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OPNCT和IOPshah回退组组间术后1周比1月、3月比6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比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周比1月、1月比3月、3月比6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Km在术后1周、1月、3月、6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回退组术后1周比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比3月、3月比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1月比3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比1月、3月比6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两组Km术前后差值(术前-术后6月)、术前后变化率(术前后差值/术前)、术后差值(术后6月-术后1周)、Km术后变化率(术后差值/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术后CCT、计划切削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际切削厚度、切削误差(计划切削-实际切削)、切削厚度偏差率(切削误差/计划切削)、切削厚度比(实际切削/术前C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回退组和对照组子午线0-180、30-210、120-300、150-330 EOZ直径、平均和预计光学区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余子午线EOZ、差值(预计光学区-平均值)、偏差率(差值/预计光学区)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1.屈光回退与性别,年龄,术前后CCT、IOP、Km、SE、UCVA,眼压的波动均无相关性;2.术后实际切削厚度均小于预计切削厚度,且切削误差与屈光回退呈正相关,误差越大发生屈光回退几率越大;3.屈光回退与术前后角膜Km差值呈负相关,差值越小越容易回退,即术后角膜膨隆导致屈光回退;4.术后实际光学区均小于预计光学区,屈光回退与实际光学区大小呈负相关,光学区越大越不易发生屈光回退,且水平子午线比垂直子午线相关性大;

蒋政[5](2020)在《SMILE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63例(126只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散光度0-2.5 D)的患者,62只眼行SMILE手术,64只眼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1月、3月的裸眼视力(UDVA)、最佳矫正视力(CDVA)、角膜曲率、等效球镜度、残余散光度、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和客观散射指数(OSI)。使用散光矢量分析法评估散光的矫正效果。以安全性指数、有效性指数作为评价视力恢复程度的指标。结果:术后3月,SMILE组和FS-LASIK组中分别有58眼(93.55%)和61眼(95.31%)的UDVA达到1.0,分别有18眼(29.03%)和14眼(21.88%)的CDVA提高1行。术后3月SMILE组和FS-LASIK组的安全性指数和有效性指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术后3月,SMILE组的等效球镜及柱镜度分别为0.02±0.43D、-0.28±0.58D,FS-LASIK组的等效球镜及柱镜度分别为-0.05±0.46D、-0.10±0.45D;其中SMILE组柱镜度在±0.50 D之间的比例为60.00%,在FS-LASIK组中比例为83.33%,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1周到术后3月等效球镜的变化分别为-0.35±0.17D和-0.46±0.44D,SMILE组术后1周到术后3月等效球镜的变化低于FS-LASIK组(P<0.05)。术后3月,散光矢量分析法显示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均以顺规散光为主,SMILE组和FS-LASIK组术后CI均略高于1,SMILE组的IOS、CI、AE高于FS-LASIK组,但是SMILE组和FSLASIK组IOS、CI、A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月,SMILE组和FS-LASIK组的OSI值分别为0.91±0.58,0.83±0.44;MTF cutoff值分别为37.96±9.46,38.81±9.92,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SMILE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在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矫正近视散光的精确性比SMILE手术更高,但两组术后散光均呈过矫趋势,且SMILE术后散光轴位偏差较FS-LASIK大;3.SMILE术后屈光稳定性比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手术高;4.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术后早期视觉质量优于SMILE手术。

彭婕婷[6](2020)在《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术后的客观视觉质量。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6-2018.5期间在我院行SMART全激光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的患者,共70例,根据有无服用屈光决明方分为对照组(28例,56眼)和中药组(42例,84眼),分析对照组和中药组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屈光度、haze的发生率及视觉质量。使用SPSS 26.0分析数据。结果:1.对照组和中药组的患者大多数都在术后7d恢复了良好的视力(UCVA≥1.0)(分别占比87.5%和89.3%,P>0.05)。术后7d时中药组的平均UCVA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18±0.23、1.08±0.27,P<0.05)。2.对照组和中药组手术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术后1y时两组的EI分别为1.21±0.22和1.22±0.19(P>0.05)。3.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SE均波动在±1.0D以内,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屈光度逐渐稳定;术后1y时,对照组和中药组屈光度波动在±0.25D、±0.50D、±0.75D的占比分别为80.4%、91.1%、98.2%和78.6%、92.9%、9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36,P=0.865>0.05)。4.两组患者术后3m眼压明显波动,3m后中药组眼压趋于稳定,对照组术后6m后眼压趋于稳定;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高眼压。5.术后早期(前3个月内)两组患者的MTF截止频率(10/20cpd)均低于术前水平,对照组MTF10、MTF20数值在术后7d、1m下降尤为明显(均为P<0.05);术后6m以后,中药组的MTF截止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6.两组患者的SR值在术后均较术前增加,术后6m及术后1y时,两组SR值差异最为明显(P<0.05)。7.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角膜前表面的高阶像差的RMS值明显增加(均为P<0.05),在术后7d达到峰值,术后不同时间点,中药组RMS值均小于对照组,术后6m及术后1y时差异明显(P<0.05)。8.术后1m时,对照组和中药组分别有7(12.5%)、6(7.1%)眼出现了0.5级haze(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haze均消失。结论:1.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2.屈光决明方能改善SMART全激光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

葛瑶[7](2020)在《同一患者双眼制不同厚度角膜瓣FS-LASIK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是当前角膜屈光手术的主流术式[1]。飞秒激光可设置的角膜瓣范围比角膜板层刀制瓣更广泛[2],但对于如何依据患者原有屈光状态、角膜结构设置角膜瓣的厚度尚无统一的标准。本研究通过对同一患者双眼设不同厚度角膜瓣行FS-LASIK治疗屈光不正,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和视觉质量,探讨FS-LASIK矫正屈光不正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安全性,以及同一患者制不同厚度角膜瓣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变化可能的原因和作用机制,以期为FS-LASIK手术中制作角膜瓣厚度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8年09月至2019年08月在我院门诊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拟接受FS-LASIK的屈光不正患者27例(54眼),患者平均年龄为21.15±4.588岁;女性5例(18.5%),男性22例(81.5%),术前等效球镜度1.5D~6.0D。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每位患者双眼分为相差15μm的厚角膜瓣组、薄角膜瓣组,各27眼。采用德国鹰视FS200飞秒激光系统制作角膜瓣,记录术前性别、年龄,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acuity,BVCA)、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等眼部参数,随访记录术后1天、1周、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压、等效球镜度,分别比较厚角膜瓣组、薄角膜瓣组手术前后结果的变化情况及两组之间结果的变化情况,对同一组内手术前和手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半年的裸眼视力、眼压、角膜曲率的变化进行比较,对两组手术之间相同时间节点裸眼视力、眼压、角膜曲率的变化进行比较,讨论同一患者制作不同厚度角膜瓣FS-LASIK术中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分析FS-LASIK远期临床疗效稳定性。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的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等眼部参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薄、厚角膜瓣两组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半年,等效球镜度(0.70±0.37、0.74±0.54、0.56±0.40、0.65±0.55、0.61±0.38、0.57±0.34、0.56±0.34、0.47±0.30、0.57±0.26、0.54±0.34)、眼压(11.11±3.51mmHg、9.674±2.99mmHg,11.285±2.61mmHg、9.674±2.99mmHg,11.29±2.61mmHg、10.19±2.28mmHg,9.59±1.56mmHg、9.52±1.66mmHg)、角膜曲率(39.19±1.88、39.27±1.89、39.24±1.86、39.06±1.65、39.18±1.76、39.13±1.65、39.21±1.61、39.30±1.57、39.19±1.77、39.35±1.66)差异显着。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不同时间下术后等效球镜度、眼压、角膜曲率较术前等效球镜度(3.85±1.20、3.78±1.01)、眼压(14.48±2.50mmHg、14.48±2.10mmHg)、角膜曲率(42.56±1.37、42.56±1.19)均有下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04±0.043、-0.011±0.051、-0.038±0.056、-0.033±0.055、-0.063±0.069、-0.056±0.070、-0.041±0.058、-0.041±0.064、-0.052±0.051、-0.044±0.051)较薄、厚瓣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004±0.192、0.004±0.019)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时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达10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组间、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对结果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中,发生一例(95μm,薄瓣组)术后第一天结膜下出血,宣教、给与对症治疗后术后一周随访时出血吸收。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满意。同一患者双眼制不同厚度角膜瓣FS-LASIK术后临床疗效稳定,薄至90μm的角膜瓣手术安全性也是可以保证的,同一患者不同厚度的角膜瓣对术后早期眼压及等效球镜度有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薄角膜瓣患者的角膜激光反应可能更明显,且更可能具有生物力学益处。

马春霞[8](2020)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与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与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研究。分别选取2018-06/12行ICL植入术和FS-LASIK术的近视患者58例116眼(I CL组)和48例96眼(FS-LASIK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屈光度、视力、视觉质量及各组术后视觉质量变化。结果:术后3mo,ICL组患者球镜度数高于F S-LASIK组(0.19±0.22D vs 0.09±0.29D,P<0.05),但两组患者视力、柱镜度数和等效球镜度数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L组患者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客观散射指数(OSI)和OV9%均明显优于FS-LASIK组,而S R较FS-LASIK组降低,且与术前相比,ICL组患者SR降低,FS-LASIK组患者S R值降低(均P<0.05)。ICL组及FS-LASIK组术后3mo的视力恢复情况较术前提高,ICL组术后3mo的MTF cut off、OSI与术前比较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的OV100%、OV20%、OV9%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S-LASIK组术后3mo的MTF cut off、OSI、OV100%、OV20%、OV9%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L植入术和FS-LASIK术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和屈光度,对于中高度近视患者I CL植入术可提供相对较好的视觉质量;ICL组术后早期视觉质量在MTF cut off、OSI方面均优于术前,而FS-LASIK组术后早期视觉质量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石梅[9](2020)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矫正散光的精确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矫正近视散光,探讨SMILE手术实际切削透镜厚度和预计切削透镜厚度之间的差异,探讨SMILE手术矫正散光的精确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1.本研究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眼科近视中心行SMILE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4人67眼纳入研究。2.根据散光度数大小将其分为2组:低度散光组:散光度≤-1.00D,53眼;高度散光组:散光度>-1.00D,14眼;3.随访时间:术前及术后6个月;4.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测量: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Cirrus眼前节分析系统的Pachymetry模式。实际切削中央角膜厚度为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减去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预计切削中央角膜厚度即为手术设备中给出的透镜的厚度,中央角膜切削差异为实际切削中央角膜厚度减去预计切削中央角膜厚度。结果:1.术后6个月,低度散光组和高度散光组术后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69,P<0.05)。低度散光组只有1例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未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丢失一行,其余眼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高度散光组所有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低度散光组:84.75%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高度散光组:78.57%术后裸眼视力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术后6个月,低度散光组残余散光:-0.085±0.557D,高度散光组残余散光:-0.196±0.827D,2组患者术后残余散光比较差异没有统计意义(t=0.510,P=0.617)。3.术后6个月,低度散光组实际切削中央角膜厚度(actual ablation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A-CCT)为93.190±22.015μm,手术预计切削中央角膜厚度(predicted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P-CCT)为110.080±22.165μm,A-CCT与P-C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32,P<0.05)。高度散光组A-CCT为102.000±18.115μm,P-CCT为120.930±17.013μm,A-CCT与P-C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482,P<0.05)。4.术后6个月,低度散光组实际切削中央角膜厚度与预计切削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为-16.890±5.790μm,高度散光组实际切削中央角膜厚度与预计切削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为-18.930±4.891μm,2组患者切削误差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t=1.209,P=0.231)。结论:SMILE手术矫正近视散光时,实际切削中央角膜厚度比预估切削中央角膜厚度少,说明SMILE手术的安全性好,但是手术存在欠矫的可能,术前手术量的计算需要适当等效球镜附加,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崔林[10](2020)在《TransPRK术后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的动态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活体共焦显微镜观察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 PRK)后短期角膜各层细胞形态变化及神经纤维动态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行Trans PRK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进行连续性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收集2018年11月-2019年05月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屈光中心行Trans PRK并完成至少半年随访的近视患者103例204眼。术前进行常规眼部检查。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术眼裸眼视力(UCVA)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前及术后应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切削区角膜各层结构进行追踪动态观察。运用ACCMetrics软件及仪器自带软件对采集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各项观察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利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所有病例UCVA均达到术前BCVA。术后1周角膜上皮细胞形态修复,术后3个月、6个月角膜上皮较术前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中央区角膜可见基底下神经连续、呈线性结构,见H或Z型分叉,密度适中。术后1周角膜上皮下切削界面处可见角膜神经切断断端。166眼(81.4%)角膜中央区可见稀疏的丝状神经纤维柔弱生长,部分中断不连续,无明显分叉。此时神经密度等各参数最低。术后1个月185眼(90.7%)可见神经纤维延长,逐渐增粗,终端见少量细丝状分叉。术后3个月192眼(94.1%)可见增粗长神经纤维及丝状神经纤维,密度增加,分叉增多;术后6个月199眼(97.5%)丝状及长神经纤维形成神经网。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神经缓慢逐渐恢复,各参数指标上升,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均p<0.05)。术后6个月上皮下神经纤维各指标仍低于术前,形态未恢复至术前状态。术后各时间段角膜神经缓慢恢复,与术前相比密度明显降低,弯曲度增加。术后切削处角膜前基质细胞部分激活,细胞形态改变。随时间延长激活的基质细胞逐渐减少。其中Haze(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下混浊)发生眼基质细胞激活明显;角膜前基质细胞密度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1周时前基质细胞密度下降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p=0.004),术后1个月、3个月至6个月前基质细胞密度缓慢上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三组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后基质细胞形态数量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4)。内皮细胞各参数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Trans PRK后视力恢复迅速,术后不良反应少,为优化的表层手术。但共焦显微镜下可见其仍可损伤角膜基质细胞及神经纤维等。利用激光活体共焦显微镜可随时动态追踪角膜细胞水平微观变化,对于术后视觉质量评估以及术后Haze、术后干眼等并发症发生的预测提供线索。

二、LASIK治疗近视术中并发症临床分析与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ASIK治疗近视术中并发症临床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主流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仪器与检查方法
    2.4 术前检查
    2.5 术前准备
    2.6 手术方法和过程
    2.7 术后治疗及复查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参考文献

(2)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术前检查
        2.2 术前用药
        2.3 手术方式
        2.4 术后用药
        2.5 随访时间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术前及术后一般情况
    2 视力与屈光状态比较
    3 客观视觉质量比较
讨论
    1 高度近视
    2 角膜相关屈光手术与晶体相关屈光手术
    3 客观视觉质量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交联术中应用眼表保护技术对眼表泪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2.1.研究对象、入选与排除标准
    2.2.材料及仪器
    2.3.实验方法
    2.4.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1.患者基础眼部信息
    2.术后结果评估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角膜胶原交联术主要临床应用及改进型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高度近视眼SMILE术后屈光回退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综述SMILE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1.2.1 概述
        1.2.2 SMILE手术
        1.2.3 SMILE的主要优势
        1.2.4 SMILE并发症
        1.2.4.1 术中并发症
        1.2.4.2 术后并发症
        1.2.5 总结和展望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分组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常规检查
        2.2.2 SMILE手术
        2.2.3 术后随访检查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回退组和对照组术前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回退组和对照组UCVA和 SE的比较
    3.3 回退组和对照组眼压的比较
    3.4 回退组和对照组平均角膜曲率Km和角膜厚度的比较
    3.5 回退组和对照组的有效光学区的比较
    3.6 屈光回退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SMILE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实验分组
    2.5 术前准备
    2.6 手术方法
    2.7 术后用药及随访
    2.8 散光矢量分析
    2.9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主要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
致谢

(6)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干预措施
    2.3 检查规范
    2.4 观察及采集指标
    2.5 数据整理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视力
    3.3 屈光度
    3.4 眼压
    3.5 MTF截止频率
    3.6 斯特列尔比(SR)
    3.7 像差的均方根值(RMS)
    3.8 角膜下雾状混浊(haze)
4 讨论
    4.1 TPRK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预测性
    4.2 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临床疗效
    4.3 屈光决明方干预SMART全激光术后的视觉质量分析
    4.4 屈光决明方的组方特点及作用机理
    4.5 角膜表层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及中西医治疗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后患者自觉症状与视觉质量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同一患者双眼制不同厚度角膜瓣FS-LASIK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与步骤
    2. 统计学分析
    3.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与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分析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矫正散光的精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病例资料
    2.4 检查方法
    2.5 手术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低度散光组和高度散光组术前比较
    3.2 低度散光组和高度散光组术后视力与屈光度比较
    3.3 术后6个月与术前视力及屈光度比较
    3.4 术后6个月低度散光组和高度散光组实际切削中央角膜厚度与预计切削中央角膜厚度比较
    3.5 术后6个月低度散光组和高度散光组中央角膜厚度切削差异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TransPRK术后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的动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手术方法
    3.术后检查
    4.海德堡HRT3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各层结构形态
    5.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术后视力
    2.术后HAZE情况
    3.术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共焦显微镜在屈光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
致谢

四、LASIK治疗近视术中并发症临床分析与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主流角膜屈光手术术后角膜后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D]. 潘善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2]不同手术方式对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视觉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D]. 高雅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核黄素/紫外线A诱导的角膜交联术中应用眼表保护技术对眼表泪膜的影响[D]. 黄鹤.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高度近视眼SMILE术后屈光回退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D]. 徐丽娜. 吉林大学, 2020(08)
  • [5]SMILE和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矫正近视散光疗效的对比研究[D]. 蒋政.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屈光决明方围手术期干预SMART全激光术的疗效分析[D]. 彭婕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同一患者双眼制不同厚度角膜瓣FS-LASIK临床观察[D]. 葛瑶.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8]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与FS-LASIK术后视觉质量分析[D]. 马春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矫正散光的精确性研究[D]. 石梅.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10]TransPRK术后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的动态观察[D]. 崔林.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角膜屈光手术论文 准分子激光手术论文 治近视论文 散光的原因论文 屈光论文

上一篇:破裂脑动脉瘤的显微外科夹闭
下一篇:误用亚硝酸盐导致食物中毒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