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冬艳[1](2021)在《探讨色彩构成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色彩构成作为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设计水平的高低。因此,为了保证艺术专业教学更加高效的落实,当前需要明确色彩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通过加强色彩构成教学效果,保证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能够实现有效提升。
曹晓静[2](2020)在《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注意对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学习注意决定着学习者能否对学习内容进一步记忆与思考,真正的学习能否发生,学习注意是保证学习者对知识信息进一步记忆与思考的重要前提。数字媒体技术环境下学习资源知识表征的突出优势之一是其具有丰富且灵活的色彩信息客观形态,学习者伴随着对色彩信息的感知获得知识与技能。然而,已有研究尚未厘清色彩与学习注意之间的关系,对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的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有必要从促进学习注意的角度对色彩表征进行深入研究。学习资源画面的色彩表征不仅具有知识表征的内涵,而且在学习过程具有吸引、引导、保持学习者学习注意的重要作用。在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设计中,除了要正确的表征知识内容,还应实现对学习注意的管控,使得色彩表征更有利于学习者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因此,如何利用色彩表征设计正确的表达知识信息、提升学习注意、促进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了解、认知、体会,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专家意见咨询、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基于学习注意的研究视角开展色彩表征设计的研究,探讨色彩表征基本形态影响学习注意的设计策略,以优化学习过程、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情绪、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本研究从学习注意、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相关研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的梳理与述评。通过对学习注意的文献内容分析总结出学习注意的类型(选择性学习注意、持续性学习注意、分配性学习注意)、学习注意的驱动过程(显性刺激驱动→隐形刺激驱动→目标导向驱动)。通过对学习资源画面的文献内容分析指出色彩表征在学习资源画面设计中的必要性。通过对色彩表征的文献内容分析,总结出色彩表征的三大基本形态(知识内容形态、知识关系形态、知识目标形态),以及色彩表征的三大基本特征(显性刺激与隐性刺激的画面特征、视致简与实致繁的学习体验特征、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通过对相关研究技术的分析,提出了从视觉注意研究的角度进行眼动实验与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脑波实验的联合实验研究验证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色彩构成理论的分析,推衍出色彩表征知识内容形态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关系形态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色彩表征知识目标形态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观点,为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模型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其中,认知心理学中的特征整合理论、双重编码理论、注意控制理论、信号检测理论为本研究提出优化学习注意色彩表征设计的三种基本形式“色彩编码设计形式”“色彩线索设计形式”“色彩信号设计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在学资源画面色彩表征设计中色彩编码设计即对“色彩内容的组织”、色彩线索设计即对“色彩关系的调节”、色彩信号设计即对“色彩目标的控制”的观点。本研究在模型构建部分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意见征询等方法构建了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与操作模型。关系模型的构建是对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理论探讨。关系模型从优化学习资源画面设计质量的理论研究视角指出,影响学习注意驱动过程的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可以实现色彩内容对知识内容形态的表征、色彩关系对知识结构的表征、色彩目标对知识目标的表征。操作模型的构建是对色彩表征促进有效学习注意形成的设计流程的系统梳理,其整体架构是:学习注意类型分析→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分析→画面语言设计架构→色彩表征基本形态对学习注意形式影响。画面语言设计架构是依据多媒体画面语言研究架构形成“色彩表征语义设计→色彩表征语用设计→色彩表征语构设计”。画面语言设计架构展示出语义设计与知识内容关联,语用设计与学习者、教师、媒介的关联,语构设计与画面要素的关联。本研究主要以画面中的三种色彩表征设计形式开展眼动与脑电波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并结合学习情绪、学习结果的测量,导出相关的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具体包括:研究一、关于色彩内容的组织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动态画面、静态画面、文本画面中的色彩内容的研究。在学习过程的“时间线”中对色彩表征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中色彩内容的合理组织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之初产生选择性学习注意,在学习过程的中后期随着时间的发展色彩表征对学习注意的影响逐渐减弱,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内容的了解。2文本画面中前景色与背景色的明度差会影响学习者的选择性学习注意,明度差大于50灰度级的画面有利于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更好的学习结果。研究二、关于色彩关系的调节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静态图文融合画面中不同色彩线索设计形式(红色线索、蓝色线索、无色彩线索)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研究、以及不同知识类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色彩基本属性形成的线索(色彩相变化线索、明度推移线索、纯度变化线索)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通过对发生时空变化的“同一画面”和“不同画面”中色彩线索变化的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红色在“吸引”学习者视觉注意上具有优势;蓝色在“引导”“保持”视觉注意上即产生持续性学习注意方面具有优势;无色彩线索的画面不利于学习者对重要信息的认知;2对于大学生,陈述性知识更适合采用与知识内容相匹配的色彩线索表征(如纯度变化)知识关系;程序性知识更适合采用具有层次感与结构感(如明度变化)的色彩线索表征知识关系;色彩线索设计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如主观色彩偏好)。研究三、关于色彩目标的控制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研究,包括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对比色、近似色)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以及色彩信号的位置呈现方式(临近呈现、顺序呈现)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画面中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的强弱容易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速度以及学习者对知识目标的体会;2不同画面中色彩信号的临近呈现方式更易于学习者产生分配性学习注意,有利于学习者体会知识目标促进学习结果的提升。本研究最后提出了色彩表征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画面语义定位策略(情感定位、结构定位、符号定位)、画面语用管控策略(视觉意象管控、视觉线索管控、视觉信号管控)、画面语构匹配策略(关联匹配、艺术匹配、双重匹配)三大策略,所有策略的细则均来源于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模型架构、实验研究等整体研究过程。
杨汝夫[3](2020)在《基于色彩构成的初中地理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等特点,高度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性格、信念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地图、图形、图表等是中学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设计在地理多媒体课件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够调动学生的视知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情感,烘托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本论文基于色彩相关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地理教学论、多媒体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设计制作3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多媒体课件,选取了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以及同行地理教师,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检验案例课件色彩设计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归纳总结出地理多媒体课件色彩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尝试为地理教师在地理多媒体课件色彩设计中提供一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本研究包括5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为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研究理论基础,主要对色彩构成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理论进行了探究。第三章为初中地理多媒体课件色彩设计实证研究,包括地理多媒体课件主题内容与色彩设计实例、地理多媒体课件色彩构成的案例研究。第四章为地理多媒体课件色彩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在文献综述、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地理多媒体课件色彩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此方面的研究提供相关的参考和借鉴。第五章为主要结论和问题探讨。
廖清龙[4](2020)在《绥江县城市硬质景观色彩规划研究》文中指出在城市色彩特色性和整体性缺失、城市色彩规划体系不完整、云南省“美丽县城”建设对城市色彩提出新要求的三个背景下,本研究以绥江县为例,用学科交叉、范例分析、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筛选评价、归纳总结等方法,探讨了城市色彩规划过程中的相关基础理论、色彩提取方法、色彩筛选流程、色彩控制规划模式等内容。目的是探索城市色彩问题的根源,完善城市色彩规划体系,最终实现科学、舒适、美观的城市色彩规划效果,切实为绥江县“美丽县城”特色性色彩建设提供参考。综合现有城市色彩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本研究从色彩提取、色彩筛选、色彩控制规划三方面,对绥江县城市硬质景观色彩规划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理论基础研究。该部分从城市色彩规划概念、城市色彩规划相关理论、城市色彩规划相关方法、城市色彩规划案例四方面进行研究,归纳现有城市色彩规划体系,总结现有城市色彩规划理论及方法上的不足,提出应从色彩提取方法、色彩筛选流程、色彩控制规划模式等方面完善城市色彩规划体系。城市色彩提取研究。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取色、文献复拍取色、问卷调查取色三种方法,提取了绥江县人工色彩、人文色彩和自然环境色彩,经Color Polit校色、Encycolorpedia转换色彩模型、ID排版等过程,整理获得绥江县“现状色彩照片、色样排版”、“现状色彩基础色谱”。同时对现状色彩数据进行了色彩三属性总结,交叉分析了绥江县现状色彩满意度和民众色彩偏好,总结得出绥江县现状色彩规律、现状城市色彩问题,为下一步城市色彩筛选提供基础数据。城市色彩筛选研究。依次用色彩三属性筛选、居民偏好色筛选两种方法对绥江县“现状色彩基础色谱”进行筛选,分别获得绥江县“建筑气候学和色彩生理学推荐色谱”、“色彩心理学推荐色谱”、“色彩心理学意向分组”“特色文化推荐色谱”和“民众偏好色推荐色谱”;然后依据色彩构成理论,筛选整合以上色谱,最终获得“绥江县城市色彩推荐色谱”。城市色彩控制规划研究。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城市色彩控制规划模式的基础上,从绥江县城市性质出发,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文化特色、民众色彩偏好,最终将绥江县城市色彩总体定位为“水色雅韵·暖润滨城”;结合城市空间结构,将绥江县城市色彩结构规划为“一江暖、两轴明、三区雅”;然后探讨了不同城市空间的色彩风格意向,完成绥江县不同城市分区色彩控制规划;最后完成绥江县建筑、道路、小品设施等城市硬质景观专项色彩控制规划。本研究从理论方法探讨到控制规划实践,完成了对城市色彩规划的研究,提出城市色彩规划应先对城市现有的人工色彩、人文色彩和自然色彩进行研究,并从中提取出具有地域性的城市色彩基础图谱。然后必须经过科学的筛选,获得最适合当地气候环境,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健康需求,符合当地人审美的城市色彩推荐图谱。最后,经过专业的色彩构成搭配,制定出能体现该城市特征,满足该城市居民审美需求,美化该城市风貌的色彩搭配方案,并应用于城市色彩建设。
黄敏婕[5](2020)在《藏族邦典色彩构成研究及现代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邦典作为藏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民俗文化、历史的艺术产物,是藏民于生活中智慧的创造,其视觉呈现出区分于其他艺术明显的识别符号,构图显示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精湛的创作技法,有着强烈的民族审美和文化创作的应用研究意义,而在西藏传统手工艺以及藏族服饰领域对于邦典的研究较为稀缺。十九大提倡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邦典元素在时装上的运用以提升藏族本土文化价值的观念恰与此精神相一致,本课题对邦典色彩的研究与应用,不仅有利于时装风格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对民族元素与时尚界的接轨提出可采纳的建议,更有利于填补邦典色彩构成及应用研究的空缺。邦典的现代创作应用若想摆脱时代变迁所给予的不利处境并提升民族性品质,需要将特有的视觉色彩语言作为突破口大胆探索,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本课题首先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根植于邦典的历史来源、织造工艺、民俗禁忌、文化内涵、表现形式、色彩构成,以综合和整体的视角梳理各种要素同邦典之间的内在或外在联系。从历史、宗教、环境等角度阐述影响其配色的构成因素,基于NCS色彩体系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单一属性视角出发着重于山南邦典色彩对比与调和构成这两点的分析。综合山南邦典的元素特征,再以精神文化元素的自主性、色彩装饰元素的本土性、时装与民族元素结合的大众需求性理论为基础思考后,指出山南邦典色彩用色规律,创作出融合邦典元素的时装作品。通过整篇文章的理论分析和创作实践,使邦典在时装方面的应用有了新的突破,将民族意识作为创作的前提,科学求同,文化存异,尝试性地将民族文化推陈出新,为民族元素具有本土性创新和文化自觉的建设提供支撑,以迎合时代发展、市场推广的需要。
杨文[6](2019)在《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认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是社会人才输出形态变革的主要形式。为此,本文结合课程改革的定位理论,主要从课程设置、课程实践方法等方面,把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实践思路,以达到把握教育改革趋向,促进人才输出体系优化的目的。
杨琳[7](2019)在《中职美术教学中色彩构成差异性构成方法的运用》文中提出色彩构成是美术教学中解决色彩搭配问题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色彩搭配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差异性构成方法的应用能进一步解决课程衔接和针对性不足的问题,使美术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引导学生在美术色彩空间内充分发挥艺术情感和艺术意识,从而提升美术教学的实用性和教学成效。本文对美术教学中色彩构成差异性构成方法进行研究,从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构成方式的运用路径,旨在为美术色彩教学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意见。
闻佳,李双东[8](2019)在《“数字色彩”——基于数字化教学形式的色彩构成教学设计》文中提出当社会及业界已经广泛进入数字色彩应用的"阅屏时代",色彩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仍滞留在经典色料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经典理论与设计实践、课堂教学与社会应用严重脱节的窘境。文章重新审视新的时代背景,对安徽省高校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访谈调研,通过相关教学对比实验,运用相关数理统计理论及MATLAB数据软件,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论证"基于数字化教学形式的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效度。
庞梦宇[9](2019)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设计基础教育的变革 ——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为基点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分析,以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为切入点,以三大构成引入为线索,以具有代表性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为例,展现和反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育变革的历程。通过梳理和比较各院校教学改革的内容,总结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呈现的三种面貌:革新、融合和传统。通过分析三大构成的源流,阐释了三大构成并非源于包豪斯,认为三大构成是对抽象形态多种可能性造型的研究;研究点线面组织规律,和图案讲求的形式美的法则有一定相似之处。最后,笔者在文末提出了设计基础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黄茜[10](2019)在《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探源与活化运用研究》文中指出地域色彩原型是特定族群的集体潜意识之一,它由生物性色彩本能开始,经历社会性和文化性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色彩观念和审美。它既是显性的,又是隐形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集体的,又是个人的......色彩作为视觉感受的关键要素,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特征识别,信息沟通,象征联想,主观表达等重要意义。色彩从来都不只是色度值,它更是观念之色。从色彩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族群能量的密码。在每个民族所经历的自然或者人为的各种考验中,是集体潜意识把族群凝聚在一起,虽难不止,遇伐不息,才使族群得以延续至今日。集体潜意识的色彩信息在地域性物质构建中无处不在,同时也在另一个看不见的族群共同世界构建了精神伊甸园。地域色彩原型的归纳与研究,不仅是要在实体视觉上建立不同于他地的色彩特征,更是在用色彩告诉古老族群的后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在何处可以安栖?论文以凤凰县域色彩原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询,色彩数据量化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的色彩原型进行挖掘与梳理。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色彩基础理论、色彩心理学,色彩民俗学、色彩地理学、城市色彩设计学、苗学等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利用NCD色彩体系的架构与分析方法,对土壤色彩、植被色彩、传统建筑色彩、服饰色彩、工艺美术色彩等等进行色彩记录和分析,归纳得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色彩原型研究方法和初步成果。该研究将会对凤凰古城的色彩保护和凤凰县整体色彩规划提供决策参考和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按逻辑顺序分别为: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及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为课题背景研究。阐述了论文主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阐述技术路线和建立研究框架。第二章为课题基础理论研究,对文中将要涉及的主要理论进行理解性概述。其中,对四大表色体系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形成独立结论。色彩民俗学和色彩地理学对本论文色彩样本的分类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城市色彩景观学是在城市和建筑色彩活化部分的直接参考;中国传统色彩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人的色彩集体潜意识,是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文化大背景,两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对象分析研究,内容为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对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形成因素进行理论性阐述。该部分运用文献收集法,对凤凰历史文献、文学文献、苗学论着、政府资料等得到相关历史记载和详实数据;运用田野调查法,对该地区的泥土、植物、石材、木材等进行了大量色彩样本采集,通过NCD单色分析方法,得出各个自然元素的地域色彩特征,为色彩原型提供数据佐证;运用色彩印象分析法,分析楚文化留存文物的色义与语义的对应关系。以上研究为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解释。第四章以实证归纳凤凰县域的色彩原型。一手色彩样本数量庞大,样本分析采用数据量化,图示分析其色彩比例,色相关系,色调关系,图底关系等,为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此章节中,关于祭祀服饰色彩的研究结论,揭示了色义与文化含义的对应关系,得到了苗学家的认可。此部分对凤凰县域当代居民色彩喜好的调查结果,成为色彩原型活化运用中的数据支撑。第三部分:实践应用研究,内容为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为色彩原型活化观点与技术思路,该章节奠定了色彩原型活化运用的理论基础。同时借鉴国外案例,为实际操作提供历史经验。第六章为凤凰县域活化运用。本章节重点讨论了凤凰古城的色彩现状,提出保护建议。同时提出凤凰原型的参考色谱,为各个领域的色彩运用提供直接参考。最后结论部分总结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色彩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
| (一)教学理念陈旧 |
| (二)教学目标不明 |
| (三)教学方法单一 |
| 二、色彩构成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有效实践对策 |
| (一)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了解色彩本质 |
| (二)完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创新运用色彩 |
| (三)结合全新手段,提升学生知识学习效果 |
| 三、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 |
| (一)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设计的问题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 |
| (二)学习资源画面色彩数据可视化评价标准的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
| (三)学习资源画面色彩信息应满足新生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
| 二、问题提出 |
| (一)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色彩刺激影响注意的问题 |
| (二)从教育科学视角分析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问题 |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内容 |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五、研究的技术路线 |
| 六、研究意义 |
| (一)在理论上完善了多媒体画面语言理论体系 |
| (二)在实践中为学习资源开发提供了色彩设计指导 |
| 七、核心概念界定 |
| (一)学习注意 |
| (二)学习资源画面 |
| (三)色彩表征 |
| 八、论文组织结构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学习注意的相关研究 |
| 一、学习注意的相关文献调研 |
| 二、述评 |
| 第二节 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的相关研究 |
| 一、色彩表征的相关文献调研 |
| 二、述评 |
| 第三节 相关支撑技术的研究 |
| 一、脑电波技术 |
| 二、眼动追踪技术 |
| 三、述评 |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的启示 |
| 一、研究内容的启示 |
| 二、研究方法的启示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 第一节 多媒体画面语言理论 |
|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及其色彩设计理论 |
|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 |
| (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的已有研究 |
| (三)多媒体画面语言学色彩设计理论的研究 |
| 二、研究启示 |
| (一)多媒体画面色彩表征设计应与学习注意的研究相结合 |
| (二)依据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框架构建色彩表征设计框架 |
|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 |
| 一、信息加工模型与学习过程、学习条件的研究 |
| (一)信息加工模型的研究 |
| (二)学习过程的研究 |
| (三)学习条件的研究 |
| 二、研究启示 |
| (一)学习注意出现在学习过程的初始阶段 |
| (二)色彩表征是促进学习注意形成的一种学习条件 |
| (三)学习注意在信息流中呈现出循环发展的趋势 |
| 第三节 心理学相关理论 |
| 一、特征整合理论 |
| (一)FIT模型 |
| (二)研究启示 |
| 二、双重编码理论 |
| (一)双重编码理论的基本假设 |
| (二)研究启示 |
| 三、注意控制理论 |
| (一)注意控制与线索研究范式 |
| (二)研究启示 |
| 四、信号检测理论 |
| (一)信号检测理论的研究 |
| (二)研究启示 |
| 第四节 色彩构成理论 |
| 一、色彩构成的基本理念 |
| 二、研究启示 |
| 第三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模型建构 |
| 第一节 学习注意的相关分析 |
| 一、学习注意类型的分析 |
| (一)选择性学习注意 |
| (二)持续性学习注意 |
| (三)分配性学习注意 |
| 二、学习注意过程的分析 |
| (一)学习注意是学习者的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 |
| (二)学习注意是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注意加工过程 |
| (三)学习注意是刺激驱动过渡到目标驱动捕获注意的过程 |
| 三、小结 |
| 第二节 色彩表征的相关分析 |
| 一、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基本特征的分析 |
| (一)显性刺激与隐性刺激的画面特征 |
| (二)视致简与实致繁的体验特征 |
| (三)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 |
| 二、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基本形态的分析 |
| (一)知识内容形态 |
| (二)知识关系形态 |
| (三)知识目标形态 |
| 三、小结 |
| 第三节 色彩表征与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 |
| 一、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机制 |
| (一)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机制形成的学理依据 |
| (二)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作用机制 |
| 二、色彩表征的基本形态对学习注意的影响 |
| (一)知识内容形态对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 (二)知识关系形态对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 (三)知识目标形态对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影响 |
| 三、色彩表征与学习注意的关系模型架构及内涵 |
| (一)关系模型的架构 |
| (二)关系模型的内涵 |
| (三)关系模型的说明 |
| 四、小结 |
| 第四节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 |
| 一、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形式 |
| (一)色彩编码设计形式 |
| (二)色彩线索设计形式 |
| (三)色彩信号设计形式 |
| 二、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因素分析 |
| (一)首轮专家意见咨询 |
| (二)第二轮专家意见咨询 |
| (三)第三轮专家意见咨询 |
| 三、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的构建思路 |
| (一)设计目的 |
| (二)设计任务 |
| (三)设计流程 |
| (四)设计方式 |
| 四、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操作模型架构及内涵 |
| (一)操作模型架构 |
| (二)操作模型内涵 |
| 五、依据模型的研究推论 |
| (一)关于色彩编码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 (二)关于色彩线索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 (三)关于色彩信号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推论 |
| 六、验证模型及研究推论的合理途径 |
| 七、小结 |
| 第四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实验研究框架 |
| 一、实验研究逻辑 |
| 二、实验变量与假设 |
| (一)实验变量 |
| (二)实验假设 |
| 三、实验设计 |
| (一)实验研究架构 |
| (二)实验研究测量方法与工具 |
| 第二节 色彩编码设计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 一、实验1-1动态与静态画面色彩内容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 (二)实验设计 |
| (三)实验材料 |
| (四)被试 |
| (五)实验过程 |
| (六)数据分析 |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 (八)实验结论 |
| 二、实验1-2文本画面色彩内容影响选择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 (二)实验设计 |
| (三)实验材料 |
| (四)被试 |
| (五)实验过程 |
| (六)数据分析 |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 (八)实验结论 |
| 第三节 色彩线索设计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 一、实验2-1色彩线索设计类型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 (二)实验设计 |
| (三)实验材料 |
| (四)被试 |
| (五)实验过程 |
| (六)数据分析 |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 (八)实验结论 |
| 二、实验2-2知识类型与色彩线索类型影响持续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 (二)实验设计 |
| (三)实验材料 |
| (四)被试 |
| (五)实验过程 |
| (六)数据分析 |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 (八)实验结论 |
| 第四节 色彩信号设计影响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 一、实验3-1色彩信号的凸显程度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 (二)实验设计 |
| (三)实验材料 |
| (四)被试 |
| (五)实验过程 |
| (六)数据分析 |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 (八)实验结论 |
| 二、实验3-2色彩信号的呈现位置影响分配性学习注意的实验研究 |
| (一)实验目的与假设 |
| (二)实验设计 |
| (三)实验材料 |
| (四)被试 |
| (五)实验过程 |
| (六)数据分析 |
| (七)实验结果讨论 |
| (八)实验结论 |
| 第五章 影响学习注意的色彩表征设计策略讨论 |
| 第一节 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 |
| 一、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逻辑关系的架构 |
| 二、实验研究与设计策略之间逻辑关系的说明 |
| 第二节 画面语义层的定位设计策略讨论 |
| 一、情感定位策略 |
| 二、结构定位策略 |
| 三、符号定位策略 |
| 第三节 画面语用层的管控设计策略讨论 |
| 一、视觉意象管控策略 |
| 二、视觉线索管控策略 |
| 三、视觉信号管控策略 |
| 第四节 画面语构层的匹配设计策略讨论 |
| 一、关联匹配策略 |
| 二、艺术匹配策略 |
| 三、双重匹配策略 |
| 第五节 设计策略的验证 |
| 一、验证的过程 |
| 二、验证的结果 |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 一、研究总结 |
| 二、研究创新 |
| 三、研究不足 |
| 四、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相关问卷 |
| 问卷1 |
| 问卷2 |
| 问卷3 |
| 问卷4 |
| 问卷5 |
| 问卷6 |
| 附录二 实验材料 |
| 实验1-1 |
| 实验1-2 |
| 实验2-1 |
| 实验2-2 |
| 实验3-1 |
| 实验3-2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 一、选题背景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 一、国外关于多媒体课件色彩设计的研究概述 |
| 二、国内关于多媒体课件色彩设计的研究综述 |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三、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 第一节 色彩构成 |
| 一、色彩构成定义 |
| 二、色彩分类 |
| 三、色光三原色与加光混合 |
| 四、色料三原色与减光混合 |
| 五、色彩三属性 |
| 六、色彩对比 |
| 七、色彩心理 |
| 八、初中地理教材内容与色彩应用分析 |
|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理论 |
| 一、认知负荷理论 |
| 二、信息加工理论 |
|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
| 第三节 地理教学论 |
| 一、研究对象 |
| 二、中学地理教材编订原则 |
| 三、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 |
| 第四节 多媒体学习理论 |
| 一、主要内容 |
| 二、多媒体设计的原则 |
| 第五节 多媒体课件 |
| 一、多媒体课件的定义 |
| 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
| 三、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软件 |
| 四、PowerPoint |
| 第六节 投影仪 |
| 一、投影仪的应用分类 |
| 二、教室LCD投影仪的使用 |
| 第七节 初中生生理和心理特征 |
| 一、初中生生理特征 |
| 二、初中生心理特征 |
| 三、初中生色彩心理 |
| 第三章 初中地理多媒体课件色彩设计实证研究 |
| 第一节 初中地理多媒体课件的色彩设计原则 |
| 一、符合初中地理教材的原则 |
| 二、符合色彩构成的原则 |
| 三、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则 |
| 第二节 地理多媒体课件的色彩设计与应用 |
| 一、授课内容与色彩象征设计 |
| 二、多媒体课件的主题内容与色彩设计实例 |
| 第三节 案例的选取与设计制作 |
| 一、案例一:《巴西》--绿色系 |
| 二、案例二:《中国的海洋资源》--蓝色系 |
| 三、案例三:《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红色系 |
| 第四节 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实证调研 |
| 一、调查概括 |
| 二、问卷设计 |
| 三、问卷调查 |
| 四、问卷分析 |
| 第四章 地理多媒体课件色彩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
| 第一节 地理多媒体课件中色彩构成存在的问题 |
| 一、地理教师的色彩理论不够系统全面 |
| 二、色彩设计与应用技能不够、重视度不够 |
| 三、地理要素与色彩属性、感觉联想和情感象征关联度不强 |
| 四、教师教学中忽略了地理要素与色彩关联及对学生的启示 |
| 五、教师忽视了课件与投影仪、教学环境的关系 |
| 第二节 地理多媒体课件中色彩设计的优化策略 |
| 一、加强地理教师色彩构成理论知识的学习 |
| 二、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色彩设计与应用技能 |
| 三、教师在课件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地理要素与色彩构成理论的关联度 |
| 四、教师要重视地理要素与色彩关联对学生的启示 |
| 五、教师要注意投影仪的色差和环境的变换 |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问题讨论 |
| 第一节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 一、主要结论 |
| 二、创新点 |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 二、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
| 附录D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城市色彩存在问题 |
| 1.1.2 城市色彩规划方法、体系存在问题 |
| 1.1.3 美丽县城建设对城市色彩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目的 |
| 1.2.2 意义 |
| 1.3 研究内容 |
| 1.3.1 概念、理论研究内容 |
| 1.3.2 城市色彩提取研究 |
| 1.3.3 城市色彩筛选研究 |
| 1.3.4 城市硬质景观色彩控制规划研究 |
| 1.4 研究范围与对象 |
| 1.4.1 研究范围及概况 |
| 1.4.2 研究对象及概况 |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技术路线 |
| 2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色彩 |
| 2.1.2 城市色彩 |
| 2.1.3 城市色彩规划 |
| 2.2 城市色彩规划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 2.2.1 基础色彩学理论及研究综述 |
| 2.2.2 国际色彩模型及研究综述 |
| 2.2.3 色彩构成理论及研究综述 |
| 2.2.4 色彩生理学及研究综述 |
| 2.2.5 色彩心理学及研究综述 |
| 2.2.6 色彩地理学理论及研究综述 |
| 2.3 城市色彩规划相关方法及研究综述 |
| 2.3.1 城市色彩提取方法及研究综述 |
| 2.3.2 城市色彩分析方法及研究综述 |
| 2.3.3 城市色彩控制规划模式及研究综述 |
| 2.4 城市色彩规划案例分析 |
| 2.4.1 福州市城市色彩规划 |
| 2.4.2 襄阳城市色彩规划 |
| 2.5 本章小结 |
| 2.5.1 整体研究概况总结 |
| 2.5.2 已有成熟研究 |
| 2.5.3 存在问题 |
| 2.5.4 问题解决思路 |
| 3 绥江县城市色彩提取 |
| 3.1 确定取色对象 |
| 3.1.1 取色范围 |
| 3.1.2 取色对象 |
| 3.1.3 取色分类及位置 |
| 3.2 实地调查取色 |
| 3.2.1 实地调查取色法 |
| 3.2.2 取色手段和工具 |
| 3.2.3 实地调查取色过程 |
| 3.2.4 实地调查取色结果 |
| 3.3 文献复拍取色 |
| 3.3.1 文献复拍取色法 |
| 3.3.2 取色手段和工具 |
| 3.3.3 文献复拍法取色过程 |
| 3.3.4 文献复拍取色法可行性论证 |
| 3.3.5 文献复拍取色结果 |
| 3.4 问卷调查取色 |
| 3.4.1 问卷设计思路 |
| 3.4.2 问卷发布与回收 |
| 3.4.3 问卷调查取色结果 |
| 3.5 色彩数据整理与分析 |
| 3.5.1 校色、转化色彩模型、色样排版 |
| 3.5.2 问卷报告交叉分析与启示 |
| 3.5.3 绥江县现状色彩数据总结与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4 绥江县城市色彩筛选 |
| 4.1 色彩三属性筛选 |
| 4.1.1 色彩三属性筛选原理 |
| 4.1.2 色彩三属性筛选步骤 |
| 4.2 居民偏好色筛选 |
| 4.2.1 居民偏好色筛选原理 |
| 4.2.2 居民偏好色筛选方向 |
| 4.3 色彩构成筛选 |
| 4.3.1 色彩构成筛选原理 |
| 4.3.2 色彩构成筛选步骤 |
| 4.4 本章小结 |
| 5 绥江县城市硬质景观色彩控制规划 |
| 5.1 城市色彩总体定位 |
| 5.1.1 城市色彩定位原则 |
| 5.1.2 绥江县城市色彩总体定位 |
| 5.2 城市色彩结构规划 |
| 5.2.1 不同城市空间与色彩定位 |
| 5.2.2 绥江县城市色彩结构规划 |
| 5.3 城市色彩分区控制规划 |
| 5.3.1 “一江暖”城市色彩控制规划 |
| 5.3.2 “两轴明”城市色彩控制规划 |
| 5.3.3 “三区雅”城市色彩控制规划 |
| 5.4 城市色彩专项控制规划 |
| 5.4.1 建筑 |
| 5.4.2 道路广场 |
| 5.4.3 小品设施 |
| 5.5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城市色彩规划理论研究总结 |
| 6.1.1 城市色彩规划理论研究内容 |
| 6.1.2 城市色彩规划理论研究成果 |
| 6.1.3 城市色彩规划理论问题探讨及展望 |
| 6.2 城市色彩提取研究总结 |
| 6.2.1 城市色彩提取研究内容 |
| 6.2.2 城市色彩提取研究成果 |
| 6.2.3 城市色彩提取存在问题与展望 |
| 6.3 城市色彩筛选研究总结 |
| 6.3.1 城市色彩筛选研究内容 |
| 6.3.2 城市色彩筛选研究成果 |
| 6.3.3 城市色彩筛选存在问题与展望 |
| 6.4 城市硬质景观色彩控制规划研究总结 |
| 6.4.1 城市硬质景观色彩控制规划研究内容 |
| 6.4.2 城市硬质景观色彩控制规划研究成果 |
| 6.4.3 城市硬质景观色彩控制规划存在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 致谢 |
| 附图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课题研究价值 |
| 1.4.1 学术价值 |
| 1.4.2 经济价值 |
| 1.5 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以及关键问题 |
| 1.5.1 论文的重点及难点 |
| 1.5.2 论文的创新点 |
| 1.5.3 论文的关键问题 |
| 1.6 研究方法 |
| 2 概述 |
| 2.1 邦典 |
| 2.1.1 邦典的历史溯源 |
| 2.1.2 邦典的分类 |
| 2.1.3 邦典的制作工艺 |
| 2.1.4 邦典的民俗禁忌 |
| 2.1.5 邦典的现状分析 |
| 2.2 色彩构成 |
| 2.2.1 色彩构成的定义 |
| 2.2.2 色彩构成的产生与发展 |
| 2.3 NCS色彩系统 |
| 3 邦典的形式特征及文化内涵 |
| 3.1 邦典的组织方式 |
| 3.1.1 构图 |
| 3.1.2 色彩 |
| 3.1.3 造型 |
| 3.1.4 意蕴 |
| 3.2 邦典的文化内涵 |
| 3.2.1 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并进 |
| 3.2.2 地域特性与民族特性共有 |
| 3.2.3 周边地区多元性文化交融 |
| 4 邦典的色彩构成解析 |
| 4.1 邦典色彩的用色特征分析 |
| 4.1.1 历史传承 |
| 4.1.2 宗教信仰 |
| 4.1.3 环境影响 |
| 4.2 邦典色彩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
| 4.2.1 对比与调和 |
| 4.2.2 比例与尺度 |
| 4.2.3 节奏与韵律 |
| 4.2.4 多样与统一 |
| 4.2.5 对称与均衡 |
| 4.3 邦典色彩的对比构成 |
| 4.3.1 色相 |
| 4.3.2 明度 |
| 4.3.3 纯度 |
| 4.3.4 冷暖对比 |
| 4.3.5 色彩面积 |
| 4.4 邦典色彩的调和构成 |
| 4.4.1 秩序性 |
| 4.4.2 统一性 |
| 4.4.3 和谐感 |
| 5 邦典的现代设计应用 |
| 5.1 主题选定 |
| 5.1.1 设计思路 |
| 5.1.2 灵感来源 |
| 5.2 设计手法 |
| 5.3 效果图与款式图绘制 |
| 5.4 作品分析 |
| 5.4.1 色彩 |
| 5.4.2 款式 |
| 5.4.3 面料 |
| 5.4.4 成品及细节汇报展示 |
| 6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定位 |
|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的方法 |
| (一)增加课程设置的趣味性 |
| (二)课程构成分配方式调控 |
| (三)明确课程教学的核心授课点 |
| (四)彰显学科教学开发性特征 |
| 三、结语 |
| 一、色彩构成的内涵 |
| 二、运用差异性构成方法进行色彩构成美术教学的意义 |
| (一)培养学生的色彩情感表达意识 |
| (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思维联想能力 |
| (三)提升学生的色彩构成能力 |
| 三、色彩构成差异性构成的教学方法 |
| (一)图片解析构成的教学方式 |
| (二)多元化形态分析构成的教学方式 |
| (三)提取和制作色卡构成的教学方式 |
| 四、结语 |
| 1 课程背景与理念 |
| 2 安徽高校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现状调研 |
| 2.1 课时量面临压缩 |
| 2.2 课程作业效率低下 |
| 2.3 课程作业更改性较差 |
| 2.4 设计应用环境的脱节 |
| 2.5 绘画思维的固化 |
| 3 基于数字化教学形式的色彩构成教学实验—以安徽大学江淮学院为例 |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实验对象及实验教学法 |
| 3.1.3 研究方法 |
| 3.2 实验教学条件的建设与优化 |
| 3.2.1 课程目标的明确定位 |
| 3.2.2 教学计划的适宜调整 |
| 3.2.3 教学应用环境的可行建构 |
| 3.2.4 教学内容的适时调整 |
| 3.2.5 教学方法的适当改革 |
| 3.2.6 数字设计软件的合理选择 |
| 3.3 数字化教学形式与传统手绘教学形式的教学效度对比 |
| 3.3.1 实验过程及结果 |
| 3.3.2 理论分析 |
| 4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引言 |
|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 (二)研究综述 |
| 1、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研究现状 |
| 2、关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研究现状 |
| (1)关于设计教育史的梳理及研究 |
| (2)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研究 |
| (三)研究路径 |
|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艺术教育变革的因素 |
| (一)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的发展背景 |
| 1、经济环境 |
| 2、教育环境 |
| (二)八九十年代设计教育变革的催化剂——构成教学的引进 |
| 1、构成作为造型规律——中国的构成 |
| 2、构成作为基础造型——日本的构成 |
| 3、构成作为造型的一种方式——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构成 |
| 三、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的思想交锋 |
| (一)理清概念、重视图案——第一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
| (二)深挖教学方法、构建图案理论——第二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
| (三)重申图案和构成地位,反思图案教学——第三次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议 |
| 四、百舸争流——各代表院校设计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试验 |
| (一)秉承革新观——以广州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为例 |
| 1、突破传统、敢为人先——广州美术学院 |
| 2、别具一格、艺术为重——中央美术学院 |
| (二)秉持融合观——以浙江美术学院为例 |
| 1、以写生-变化为基础的图案教学时期 |
| 2、图案与构成融合时期 |
| (三)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法、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 |
| 1、坚守传统,创建中国特色的图案学——南京艺术学院 |
| 2、坚守传统写生-变化的图案教学方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
| 五、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装潢美术、染织美术与陶瓷美术专业的设计基础课程变化整理 |
| 附录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基础课部分授课内容 |
| 附录三:采访记录 |
| 采访一:冯罗铮老师采访记录 |
| 采访二:陈淞贤老师采访记录 |
| 采访三:宋浩霖老师采访记录 |
| 采访四:宋建明老师采访记录 |
| 采访五:孙恒俊老师采访记录 |
| 采访六:孙晴义老师采访记录 |
| 采访七:王敏老师采访记录 |
| 采访八:王善珏老师采访记录 |
| 采访九:王雪青老师采访记录 |
| 采访十:吴德隆老师采访记录 |
| 采访十一:谭平老师采访记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2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 1.2.2 研究的意义 |
| 1.3 概念界定 |
| 1.3.1 凤凰县域的界定 |
| 1.3.2 色彩原型的研究基础与范畴 |
| 1.3.3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及活化的概念 |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 1.5 研究方法 |
| 1.5.1 文献查询法 |
| 1.5.2 实地调查法 |
| 1.5.3 问卷调查法 |
| 1.5.4 比较分析法 |
| 1.5.5 色彩采样工具 |
| 1.5.6 NCD色彩体系分析法 |
| 1.6 研究逻辑框架 |
| 第2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研究基础 |
| 2.1 色彩学的理论基础 |
| 2.1.1 色彩的产生 |
| 2.1.2 色彩的三属性 |
| 2.1.3 色彩的心理效应 |
| 2.1.4 色彩表色体系 |
| 2.2 色彩民俗学 |
| 2.3 色彩地理学 |
| 2.4 城市色彩设计学 |
| 2.5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影响 |
| 2.5.1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认知 |
| 2.5.2 中国传统五色体系 |
| 2.5.3 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分支演绎 |
| 第3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
| 3.1 色彩原型形成的自然因素 |
| 3.1.1 气候气象特征影响色彩原型 |
| 3.1.2 地质资源影响色彩原型 |
| 3.1.3 植物景观影响色彩原型 |
| 3.2 色彩原型形成的人文因素 |
| 3.2.1 民族构成 |
| 3.2.2 历史沿革 |
| 3.2.3 宗教信仰 |
| 3.2.4 民俗风情 |
| 3.2.5 人文精神 |
| 第4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 |
| 4.1 色彩原始意象 |
| 4.2 传统色彩符号的生态、地理特征 |
| 4.2.1 民族服饰色彩 |
| 4.2.2 传统建筑色彩 |
| 4.2.3 工艺美术色彩 |
| 4.3 当代凤凰县域居民色彩喜好调查色彩调查及分析 |
| 4.3.1 样本与问卷构成 |
| 4.3.2 性别影响因子 |
| 4.3.3 居住地影响因子 |
| 4.3.4 年龄影响因子 |
| 4.3.5 文化程度影响因子 |
| 4.3.6 民族影响因子 |
| 第5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活化的理论探源与案例研究 |
| 5.1 色彩原型活化的理论架构 |
| 5.1.1 原真性保护理论发展 |
| 5.1.2 色彩活化的理论思路 |
| 5.2 色彩原型活化的意义 |
| 5.2.1 色彩力的影响作用 |
| 5.2.2 空间可识别性的建立 |
| 5.2.3 集体潜意识的延续与统一 |
| 5.3 色彩原型活化的案例及分析 |
| 5.3.1 印度斋浦尔的“斋浦尔粉” |
| 5.3.2 意大利都灵的“都灵黄” |
| 第6章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活化运用研究 |
| 6.1 凤凰古城的色彩原真性保护 |
| 6.1.1“原真性”色彩意象 |
| 6.1.2 建筑材料色彩原真性调查 |
| 6.1.3 色彩原真性保护的实现路径组合 |
| 6.2 凤凰县域色彩原型的活化运用 |
| 6.2.1 宏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
| 6.2.2 中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
| 6.2.3 微观层面的色彩原型活化 |
| 6.3 色彩原型方法论在地域设计中的运用 |
| 6.3.1 色彩原型要素的调查和提取 |
| 6.3.2 色彩原型色彩语汇与规则的分析与归纳 |
| 6.3.3 色彩原型在地域色彩设计中的活化策略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工程项目 |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 |
| 附录D 《凤凰县当代居民色彩喜好调查问卷》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