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玉,张弛,王莹,杨海明,顾拥建,袁裕忠[1](2021)在《提高蓝孔雀生产性能的关键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饮食的要求更加多样化,市场中常见的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特种养殖业逐渐兴起,蓝孔雀肉品质高,味道鲜,正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在生产中蓝孔雀产蛋量少、孵化率低、受精率低,养殖户想扩大种群规模和出售更多产品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通过光照、营养等方面的调控可提高蓝孔雀的生产性能。探讨了提高蓝孔雀生产性能的关键措施,以期为孔雀养殖户提供参考。
郭冬生,彭小兰[2](2018)在《蓝孔雀生物学特性与养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孔雀原产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动物学分类为鸟纲鸡形目雉科孔雀属,是吉祥高贵的象征,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按照传统的分类学标准,世界上主要有两种孔雀,即绿孔雀和蓝孔雀。绿孔雀属于国家一级濒危保护动物,严禁捕杀;蓝孔雀属于非保护动物,可以人工养殖和自由买卖宰杀。蓝孔雀因体型大、生长快、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极具养殖价值,其养殖需求正在由观赏型向食用型发展。养殖蓝孔雀经济效益非常可观,目前孔雀肉市售
张孝和,张洁,张京和,胡平[3](2016)在《蓝孔雀种蛋的孵化方式对蛋重变化及雏鸟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蓝孔雀种蛋的孵化方式对蛋重变化及雏鸟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详细介绍了蓝孔雀的人工孵化技术,并对60枚种蛋进行孵化试验。结果表明:变温孵化早期较高的孵化温度对蛋壳的结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蛋壳的通透性增大,水分蒸发加快,蛋重减轻加快,有利于提高种蛋的孵化率。变温孵化的逐步降温设计与胚龄发育所需的最适温度变化规律相吻合,更为科学。
张京和,张孝和,胡平,张颖,聂可心[4](2016)在《变温与恒温对孔雀种蛋孵化效果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研究变温与恒温对孔雀种蛋孵化效果,试验采用变温与恒温对2组孔雀种蛋进行孵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蓝孔雀受精种蛋孵化率性状上,试验Ⅰ组(变温组)显着高于试验Ⅱ组(恒温组),说明孵化期间采取前期高、中期平、后期略低、出雏期稍高的变温措施,符合孔雀胚龄发育所需的最适温度变化规律,有利于孔雀受精蛋的孵化。
张丽霞,卫泽珍,吴菲,王开朗[5](2015)在《绿孔雀的人工孵化和育雏》文中认为采用机器孵化法孵化绿孔雀,并进行人工育雏。孵化温度为37.037.8℃,孵化湿度为50%60%,第13天育雏温度为33℃,第46天为3132℃,之后每周降低2℃直至室温。试验显示,每对绿孔雀1个繁殖期共产卵36枚,受精率为37.5%,受精卵孵化率为58%,雏雀成活率为85.9%。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绿孔雀孵化和育雏成功的首要因素;湿度对孵化和育雏也极其重要;地理位置可能会影响绿孔雀发情时间;产蛋后期卵均不受精,可能是雄鸟个体的原因,也可能是物种的生理特性。因此,采用机器孵化和人工育雏以增加绿孔雀数量是可行的。
张秀峰,孙野[6](2015)在《蓝孔雀种蛋人工孵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孔雀又名凤凰,隶属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是鸡形目中的大型鸟类,原产于斯里兰卡、印度和锡兰[1]。在我国仅产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我国饲养的孔雀有绿孔雀(Pavo muticus)、蓝孔雀(P.cristatus)和变异种白孔雀(P.cristatus)[2]。其中蓝孔雀喜群居,多栖息在海拔2 000 m的山地,性机警。由于尾长而双翼不发达,飞行能力不强,易
明小平,陈茂群,程锦华[7](2015)在《蓝孔雀的养殖技术》文中指出蓝孔雀养殖方兴未艾,国内外对蓝孔雀养殖技术资料报道较少,参考有关资料,结合自身经验,简要介绍了蓝孔雀外形、习性、饲养繁殖、孵化技术、疫病防治等。
陈安明[8](2010)在《蓝孔雀蛋涂膜保鲜及蛋粉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蓝孔雀养殖已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特种畜禽养殖重点产业化项目。蓝孔雀属于珍禽,其蛋品较其他禽类营养更为丰富。为了延长其货架期,扩大销售半径,更好地利用蓝孔雀蛋品优质资源,提高其商品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产后24h的蓝孔雀蛋涂膜保鲜工艺技术研究、保鲜剂最佳配比优化,保鲜期蛋品质变化检测,确定适合于蓝孔雀蛋的涂膜保鲜技术方法;通过对蓝孔雀蛋粉加工工艺,蛋白液、蛋黄液、全蛋液脱糖方法,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蛋粉品质特性等的详尽研究,确定蓝孔雀蛋白粉、蛋黄粉、全蛋粉的生产技术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山梨酸、羧甲基壳聚糖、蔗糖酯、溶菌酶、Nisin、茶多酚、蜂胶、魔芋葡苷聚糖对蓝孔雀蛋进行涂膜处理,均能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其中蜂胶、茶多酚、山梨酸、溶菌酶保鲜效果明显,常温条件,可使蓝孔雀蛋在贮藏80d时,还未出现散黄蛋。2、蓝孔雀蛋复合保鲜剂最优配合为3.0%蜂胶+0.6%茶多酚+1.0%山梨酸+0.05%溶菌酶。采用该复合保鲜剂涂膜处理蓝孔雀蛋,可使蓝孔雀蛋在贮藏120d时,好蛋率达到90%,较对照组延长64天。3、蓝孔雀蛋粉加工中,对于蛋白液采用15%苹果酸将pH值调至7.0左右,加入占蛋白液量0.05%的乳酸链球菌发酵4h;对于蛋黄液加入占蛋黄液量0.18%的面包酵母悬浊液发酵3.5h;对于全蛋液采用15%的苹果酸将全蛋液pH值调至7.0左右,加入占全蛋液量0.04%的葡萄糖氧化酶发酵4h,脱糖效果最好。4、蓝孔雀蛋白液喷雾干燥时,采用进口温度180℃、出口温度90℃、进料速率8ml/min、进风量25m3/h;蛋黄液采用进口温度160℃、出口温度80℃、进料速率10ml/min、进风量30m3/h;全蛋液采用进口温度180℃、出口温度90℃、进料速率10ml/min、进风量20m3/h时,其成品不但感官好,而且在贮存期间蛋粉不易发生褐变。5、采用本研究所优选的工艺技术条件,生产的蛋白粉水分含量为3.7%,蛋白质含量为69.5%,脂肪含量为0.79%;蛋黄粉水分含量为2.2%,蛋白质含量35.52%,脂肪含量为58.3%;全蛋粉水分含量为1.7%,蛋白质含量为39.77%,脂肪含量为45.7%。蛋黄粉中VA、VB1和热量含量高,分别为2832.0 IU/100g、287.67μg/100g和2772.78KJ/100g;全蛋粉中VB2含量高,为1345.0μg/100g。三种蛋粉在感官上,具有其特有的滋味和气味,蛋白粉呈白色,蛋黄粉呈黄色,全蛋粉呈深黄色,其粉末细腻,粒径小。电镜扫描显示,蓝孔雀蛋粉近似球状结构,较鸡蛋粉结构疏松。6、重金属铅、砷检测结果表明,蛋白粉、蛋黄粉、全蛋粉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符合国家GB2749-2003蛋制品卫生标准要求。
任光辉[9](2010)在《蓝孔雀人工孵化中温湿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主要测定不同的孵化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蓝孔雀胚胎发育、受精蛋孵化率及健雏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蛋在不同的人工孵化温度、湿度条件下,受精蛋孵化率和健雏率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试验筛选出的最佳孵化条件为:孵化温度1~7 d为38.50℃,8~15 d为38.00℃,16~21 d为37.80℃,22~24 d为37.50℃,25~28d为37.80℃,相对湿度1~7 d为65%,8~15 d为60%,16~21 d为60%,22~24 d为65%,25~28 d为70%。
王雪燕[10](2009)在《蓝孔雀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蛋品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蓝孔雀在河西地区适应性及蛋品质特性,试验以位于嘉峪关市甘肃鸿翔蓝孔雀高科技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饲养的蓝孔雀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蓝孔雀蛋100枚及发育正常,健康无病1岁龄蓝孔雀12只(公母各6只)集中屠宰,对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蛋品质特性、蛋营养成分、蛋挥发性风味物质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蓝孔雀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中平均红细胞数为1.495×1012/L、谷丙转氨酶为6.000U/L、总蛋白为41.417g/L、总胆汁酸为43.833umol/L、阴离子隙值为22.421mmol/L、a-羟丁酸脱氢酶为89.667U/L、镁离子为0.510mmol/L、血红蛋白量为79.166 fL、碱性磷酸酶为84.667U/L、血浆碳酸氢根值为25.080mmol/L、红细胞体积为174.200 fL。公母孔雀相比,公孔雀血液中红细胞数、谷丙转氨酶、总蛋白、总胆汁酸值显着低于母孔雀(P<0.05),阴离子隙值则极显着低于母孔雀(P<0.01);但a-羟丁酸脱氢酶、镁离子、平均血红蛋白量显着高于母孔雀(P<0.05),碱性磷酸酶、血浆碳酸氢根值、红细胞平均体积则极显着高于母孔雀(P<0.01)。与泰和乌骨鸡相比,蓝孔雀血清白蛋白、总蛋白、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含量均高于泰和乌骨鸡,而血清总胆固醇含量低于泰和乌骨鸡,表明,蓝孔雀对河西地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营养状况和生产性能良好。2.蛋品质特性:蓝孔雀蛋平均蛋重为94.400±4.681g,蛋形指数为1.337±0.046,蛋黄指数为0.445±1.003,哈氏单位为74.033±2.534,pH为7.120±1.852,比重为1.095±0.043,蛋黄蛋白比为99.879±12.141,蛋壳厚度为0.488±0.004mm。与京白鸡蛋相比较,蓝孔雀蛋表现为蛋重大、蛋壳厚,蛋形指数、蛋黄指数、哈氏单位高等特点。3.蛋常规营养成分:蓝孔雀蛋平均脂肪含量为0.923±0.002g/100g,蛋白质为15.554±0.076g/100g ,胆固醇为0.613±0.013g/100g ;矿物质元素中磷含量为0.032±0.056mg/100g、锌为19.690±0.043mg/100g、硒为0.060±0.001mg/100g、锰为1.340±0.012 mg/100g;维生素组成上,VC含量为30.300±0.016mg/100g、VB1为0.130±0.033mg/100g、VB2为0.410±0.003mg/100g、VA为0.030±0.016mg/100g、VE为0.020±0.007mg/100g。与鸡鸭蛋相比,蓝孔雀蛋具有干物质、蛋白质、VC、锌、硒、锰含量高,脂肪、胆固醇、磷含量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是优质动物性食品源。4.蛋氨基酸、脂肪酸组成:蓝孔雀蛋中氨基酸总量为(TAA)13.04g/100g,其中必需氨基酸(EAA)含量为5.52g/100g;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理想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EAA)含量相比,蓝孔雀蛋氨基酸比例合理,含量丰富,符合理想模式。在检出的15种脂肪酸中,棕榈酸含量最高为27.98%,其次为油酸23.75%。在饱和脂肪酸中丁酸和硬脂酸的含量均在7%以上,其余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1%以下。蓝孔雀蛋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达到55.84%,其中亚油酸、EPA、DHA的含量较高,分别为10.73%,3.33%,5.18%。蓝孔雀蛋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29.39%,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26.45%。与鸡鸭蛋相比,蓝孔雀蛋具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其中必需脂肪酸亚油酸、EPA和DHA含量高、比例合理的特点。5.蛋挥发性风味物质构成:在蓝孔雀蛋中所检出的6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中相对含量较高的的物质为己醛(25.65%)、庚醛(1.20%)、壬醛(1.29%)、丙酮(13.41%)、乙醇(10.24%)、L-丙氨酸乙酯(27.50%)、1-辛烯-3-醇(1.87%)、苯甲醛(2.44%)、正二十烷(1.25%)等。与相同条件下检测的京白鸡蛋相比,挥发性物质检出量多19种,且相对含量均高于京白鸡蛋,表明蓝孔雀蛋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丰富、特征明显。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光照调控技术 |
| 2 营养调控技术 |
| 3 人工孵化技术 |
| 4 展望 |
| 1 蓝孔雀生物学特性与营养价值 |
| 2 蓝孔雀繁殖与孵化 |
| 3 蓝孔雀养殖技术与饲料 |
| 4 蓝孔雀疾病防控与治疗 |
| 5 结语 |
| 1 材料 |
| 1.1 试验样品 |
| 1.2 试验设计 |
| 1.3 试验分组 |
| 2 方法 |
| 2.1 蓝孔雀种蛋的特点 |
| 2.2 种蛋的保存与消毒 |
| 2.3 种蛋的人工孵化过程 |
| 2.3.1 温度 |
| 2.3.2 湿度 |
| 2.3.3 通风 |
| 2.3.4 翻蛋 |
| 2.3.5 凉蛋 |
| 2.3.6 喷水 |
| 2.3.7 照蛋 |
| 3 测定指标 |
| 3.1 测定项目 |
| 3.2 数据的统计分析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蓝孔雀种蛋重量在孵化期内的变化情况 |
| 4.2 种蛋的受精率与孵化率 |
| 4.3 蓝孔雀雏鸟的生长发育情况 |
| 5 结论 |
| 1 材料 |
| 1. 1 孔雀种蛋 |
| 1. 2 孵化机 |
| 2 方法 |
| 2. 1 试验分组 |
| 2. 2 孵化技术 |
| 2.2.1选蛋 |
| 2.2.2消毒 |
| 2.2.3温度 |
| 2.2.4湿度 |
| 2.2.5翻蛋 |
| 2.2.6晾蛋 |
| 2.2.7喷水 |
| 2.2.8照蛋 |
| 2. 3 测定指标 |
| 2.3.1种蛋重量 |
| 2.3.2孵化参数 |
| 2.3.3种蛋孵化指标 |
| 2.4数据的统计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 1 孵化前种蛋重量 |
| 3.2孵化温度、湿度 |
| 3. 3 种蛋受精率与孵化率 |
| 3.3.1种蛋受精率 |
| 3.3.2受精种蛋孵化率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1 材料方法 |
| 1.1 亲鸟及其饲养 |
| 1.2 孵化 |
| 1.2.1 孵化用品 |
| 1.2.2 孵化条件 |
| 1.3 育雏 |
| 1.3.1 育雏设备 |
| 1.3.2 育雏条件 |
| 2 试验结果 |
| 3 讨论 |
| 3.1 温度对绿孔雀孵化的影响 |
| 3.2 孵化湿度对绿孔雀孵化的影响 |
| 3.3 地理位置可能影响孔雀发情时间 |
| 3.4 后期卵均不受精的原因分析 |
| 3.5 孵化机翻蛋控制器失灵的解决方法 |
| 1 蓝孔雀种蛋的结构特点 |
| 2 种蛋的选择和保存 |
| 2.1 种蛋的选择 |
| 2.2 种蛋的保存 |
| 3 种蛋的消毒 |
| 3.1 熏蒸法 |
| 3.2 新洁尔灭消毒法 |
| 4 孵化的温度、湿度控制 |
| 4.1 温度控制 |
| 4.2 湿度控制 |
| 5 通风 |
| 6 翻蛋 |
| 7 照蛋 |
| 8 晾蛋和喷水 |
| 8.1 晾蛋 |
| 8.2 喷水 |
| 9 人工助产出壳 |
| 1 蓝孔雀外形 |
| 2 蓝孔雀习性 |
| 2.1 活动特性 |
| 2.2 杂食性 |
| 2.3 打斗性 |
| 2.4 生长周期 |
| 2.5 繁殖期 |
| 2.6 品种选择 |
| 2.7 饲养要点 |
| 3 人工孵化 |
| 3.1 温度 |
| 3.2 湿度 |
| 3.3 翻蛋 |
| 3.4 晾蛋 |
| 3.5 蛋盘制作 |
| 3.6 种蛋摆放 |
| 3.7 破蛋处理 |
| 3.8 注意事项 |
| 4 管理技术 |
| 5 疫病防治 |
| 摘要 |
| SUMMARY |
| 文献综述 |
| 1 禽蛋生产消费现状 |
| 2 禽蛋质量评价 |
| 2.1 感官指标 |
| 2.2 理化指标 |
| 3 禽蛋分级标准 |
| 3.1 国内鲜蛋分级标准 |
| 3.2 国外鲜蛋分级标准 |
| 4 禽蛋保鲜研究进展 |
| 4.1 鲜蛋清洁消毒 |
| 4.2 禽蛋保鲜处理 |
| 5 影响禽蛋保鲜的因素 |
| 5.1 蛋龄 |
| 5.2 初始细菌污染 |
| 5.3 涂膜后的干燥时间 |
| 6 蛋粉研究进展 |
| 6.1 蛋液发酵预处理 |
| 6.2 蛋粉干燥技术 |
| 6.3 蛋粉品质特性 |
| 7 扫描电镜在蛋粉研究中的应用 |
| 8 蓝孔雀蛋特性及研究进展 |
| 8.1 蓝孔雀蛋的营养价值 |
| 8.2 蓝孔雀蛋研究进展 |
| 蓝孔雀蛋涂膜保鲜及蛋粉加工技术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蓝孔雀蛋保鲜试验 |
| 2.1.1 试剂及仪器 |
| 2.1.2 工艺流程及主要操作要点 |
| 2.1.3 试验方法 |
| 2.1.4 正交试验方案 |
| 2.1.5 验证试验 |
| 2.1.6 蓝孔雀蛋保鲜效果评价 |
| 2.2 蓝孔雀蛋粉加工试验 |
| 2.2.1 试剂及仪器 |
| 2.2.2 工艺流程及主要操作要点 |
| 2.2.3 主要操作要点 |
| 2.2.4 脱糖试验 |
| 2.2.5 喷雾干燥参数优化试验 |
| 2.2.6 蓝孔雀蛋粉品质测定 |
| 2.2.7 营养组成测定 |
| 2.2.8 维生素测定 |
| 2.2.9 热值测定 |
| 2.2.10 重金属测定 |
| 2.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蓝孔雀蛋保鲜单因素试验结果 |
| 3.1.1 不同保鲜液对蓝孔雀蛋感官影响 |
| 3.1.2 不同保鲜剂对蓝孔雀蛋理化指标的影响 |
| 3.1.3 蓝孔雀蛋保鲜正交试验结果 |
| 3.1.4 蓝孔雀蛋保鲜验证试验结果 |
| 3.2 蓝孔雀蛋粉试验结果 |
| 3.2.1 蓝孔雀蛋白液脱糖试验结果 |
| 3.2.2 蓝孔雀蛋黄液脱糖试验结果 |
| 3.2.3 蓝孔雀全蛋液脱糖试验结果 |
| 3.2.4 蓝孔雀蛋粉喷雾干燥参数优选结果 |
| 3.2.5 蓝孔雀蛋粉成品检测结果 |
| 4. 讨论 |
| 4.1 蓝孔雀蛋保鲜 |
| 4.2 蓝孔雀蛋粉加工 |
| 4.2.1 不同脱糖方法对蛋粉的影响 |
| 4.2.2 喷雾干燥工艺 |
| 4.3 蓝孔雀蛋粉营养素组成 |
| 4.3.1 蓝孔雀蛋粉营养成分 |
| 4.3.2 氨基酸组成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1.2 种蛋的选择、保存及消毒 |
| 1.2.1 种蛋的选择: |
| 1.2.2 种蛋的保存: |
| 1.2.3 种蛋的消毒: |
| 1.3 试验设计 |
| 1.4 孵化室的准备工作 |
| 1.4.1 孵化室的布置: |
| 1.4.2 孵化机的调试: |
|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2.1 1~7 d温湿度的控制及具体操作 |
| 2.2 8~15 d温湿度的控制及具体操作 |
| 2.3 16~21 d温湿度的控制及具体操作 |
| 2.4 22~24 d温湿度的控制及具体操作 |
| 2.5 落盘与出雏的温湿度的控制及具体操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文献综述 |
| 1 蓝孔雀生物学特性 |
| 2 禽类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进展 |
| 3 蛋品质研究进展 |
| 3.1 研究领域 |
| 3.1.1 饲养管理对产蛋的影响 |
| 3.1.2 储藏保鲜 |
| 3.1.3 孵化 |
| 3.1.4 蛋品加工 |
| 3.2 蛋品质特性研究 |
| 3.3 蛋常规营养成分研究 |
| 3.4 蛋中氨基酸、脂肪酸组成 |
| 3.5 蛋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 |
| 4 蓝孔雀蛋研究进展 |
| 试验部分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试剂 |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3.1 蓝孔雀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 2.3.2 蓝孔雀蛋品质的测定 |
| 2.3.3 蓝孔雀蛋营养成分的测定 |
| 2.3.4 蓝孔雀蛋脂肪酸测定 |
| 2.3.5 蓝孔雀蛋风味成分测定 |
| 2.4 试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蓝孔雀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
| 3.1.1 蓝孔雀血清生化指标 |
| 3.1.2 蓝孔雀血清电解质指标 |
| 3.1.3 蓝孔雀血液生理指标测定 |
| 3.2 蛋品质特性 |
| 3.2.1 孔雀蛋品质测定 |
| 3.2.2 血液主要生化指标与蛋品质相关性分析 |
| 3.3 蓝孔雀蛋营养组成 |
| 3.3.1 常量营养素 |
| 3.3.2 矿物质成分 |
| 3.3.3 氨基酸组成 |
| 3.3.4 脂肪酸组成 |
| 3.3.5 维生素含量 |
| 3.3.6 重金属及有害物质 |
| 3.4 挥发性风味物质 |
| 4 讨论 |
| 4.1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与肌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
| 4.2 血液指标与蛋品质之间的关系 |
| 4.3 蓝孔雀蛋品质的主要特点 |
| 4.4 蓝孔雀蛋的营养特点 |
| 4.5 蓝孔雀蛋挥发性风味物质 |
| 5 结论 |
| 5.1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
| 5.2 蛋品质特性 |
| 5.3 蛋常规营养成分 |
| 5.4 蛋氨基酸、脂肪酸构成 |
| 5.5 蛋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