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浅析布宁作品的佛教特色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布宁作品的佛教特色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杨凡[1](2021)在《浅析《来自旧金山的先生》中布宁的佛教哲学思想》文中研究指明伊万·布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俄罗斯作家,其作品主题广泛,如生死、爱情、宗教、自然、家族等,其中东方佛教思想主题在其作品中尤为突出,引起了许多人的研究兴趣。本文拟浅析布宁短篇小说《来自旧金山的先生》中的佛教哲学思想,着重分析作品中体现出的"生命无常""诸欲无常""物质无常""众生平等""敬畏自然"等思想。

孔俐颖[2](2021)在《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维克多·奥列格维奇·佩列文是当代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俄罗斯青年作家中最着名、最神秘和最有争议的一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西方学者常常将他与海明威、卡夫卡等大文豪相提并论。中国学者将其比作当代着名作家王朔和莫言。还有学者认为佩列文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十分类似,二人皆成功填平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佩列文在作品中体现了睿智的思想和哲学思辨能力,在这一点上甚至有评论家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提并论。不同于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对苏维埃神话和俄罗斯传统的狂热解构,佩列文在内容上忠实地继承了关照现实的文学传统。我们认为,佩列文在创作中延续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关于东西方问题的论争。他擅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透过荒诞的故事揭示深刻的哲理。苏联解体后人们的幻灭感和迷惘感、大众传媒对人们思想的控制,西方商品、科技、语言与文化对俄罗斯的渗透、俄罗斯在东西方间的踟蹰均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代俄罗斯人在文化归属上的西方化倾向,佩列文以东方文化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浪潮和转型时期俄罗斯人的心理迷茫,并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之下将历史、现实和人的存在本质均指向虚空,旨在放下对民族定位的执念,号召俄罗斯人以精神自由的姿态踏入新的历史道路。在本论文中,我们以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为着眼点,对俄罗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符号域特点进行了梳理,将佩列文笔下的东西方问题转换为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西方文化符号域和东方文化符号域,以探究不同文化符号域之间交流碰撞所产生的意义。我们在洛特曼文化符号学基础之上结合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拟像”论和“内爆”论,霍米·巴巴的“模仿说”和“中间地带”思想、德勒兹的“游牧空间”说等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日本“空无”思想、中国禅宗的“空观”和道家的“无为”思想等东方哲学理论对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小说人物在符号域边界地带的求索及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文本分析。论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我们简述了俄罗斯文学史上东西方问题的缘起,综述了俄罗斯、国内与西方学界对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和难点。在第一章“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中,我们对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二元对立”“符号域”等概念进行重点论述,总结出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的特征,并以佩列文的系列作品加以比照,分析将文化符号学理论运用于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第二章“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结合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思想、霍米巴巴的模仿说等相关理论从“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和“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揭示苏联解体后西方的文化、商品、政治、科技席卷俄罗斯社会的图景;在第三章“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中,我们采用了中国禅宗思想、道家思想、日本“空无”思想等相关学说从“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和“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三个层面来探究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分析作者如何以东方文化来抵抗资本主义全球化浪潮并揭示俄罗斯社会的“智慧转型”的东方转向;在第四章“边界地带的求索”中,我们结合身份理论及德勒兹的游牧空间理论,从“身份的焦虑”“无望的恋情”“游牧空间下的逃逸”三个方面分析边界地带人的求索,揭示苏联解体后,面临不同模式在人的心理层面的激烈碰撞与冲击,人的心灵形成的巨大“虚空”;在第五章“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和审美效果”中,我们主要从“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两个层面进行阐释,揭示了佩列文立足“虚空”思维对俄罗斯的东西方历史地理意义进行消解,并构建了一个东西方及多种文化和谐共生的美学图景的过程。通过对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的特点、思想内涵和建构艺术的研究,我们发现佩列文以后现代主义的荒诞和文字游戏为面具,充满对生命本源的执着,对人性的诘问,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和虚拟世界的担忧,以及对俄罗斯未来发展道路的紧张思索,至此,一个忧国忧民的作家形象跃然纸上。

岑槿曦[3](2021)在《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爱情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同时也是被全世界认可的语言大师。爱情主题在布宁的创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其后期创作中。作为一部布宁侨居国外时期创作的佳作,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深刻体现着布宁的爱情哲学。小说故事在主人公的自我回忆中展开,阿尔谢尼耶夫讲述着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主要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在优美感伤的行文中传达出作者对爱情、死亡、时间、永恒等问题的思考与诠释。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主要章节、结论。第一章绪论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布宁及其创作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对布宁创作主题的研究现状,阐释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第二章论述布宁创作的爱情诗学。该部分重点论述了布宁爱情小说中的自传性叙事、独特的时空诗学以及深刻浸染其中的“永恒女性”理念,为下文展开对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的爱情主题分析做好铺垫;第三章通过分析小说中爱情主题与对布宁而言具有永恒精神家园意义的庄园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揭示作者独特的爱情观念;第四章通过分析布宁创作中弥漫着伤感悲观的死亡主题来进一步凸显爱情对于作者而言的永恒性与超越性;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思路。文中采用双重研究视角,一方面通过对布宁创作爱情诗学的解读,分析出其爱情哲学的独特性,另一方面通过爱情主题与庄园主题、死亡主题之间的对比研究,进一步凸显出布宁爱情哲学的超越性。两个研究视角相互交织,保证了论文研究的学理性与深刻性。在布宁的笔下,爱情、庄园、美景、美人乃至生命最终都会消逝死亡,但对它们的记忆和对“美”的不倦追求终将会跨越时间长河,爱情的“永恒女性”力量和庄园的“大地母亲”力量会将作者的生命以及他生命中出现的一切带入永恒之域。

王立业[4](2021)在《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与布宁乡村小说比较》文中提出布宁与屠格涅夫的文学关系是一个颇具学术意义的命题,它将为我们研究俄罗斯文学19—20世纪之交新现实主义与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可以认定,屠格涅夫的艺术世界是布宁创作风格的重要源流之一,同时又因现代派影响日渐形成了布宁基于传统而有别于传统的创作个性。本文依据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和布宁的乡村小说,围绕着相似主题的揭示、相近社会情绪的艺术呈现、屠格涅夫笔下"农民"与布宁小说"庄稼汉"的形象塑造、俄罗斯中部平原大自然的诗性描绘等,得出结论,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与布宁的乡村小说不仅有着创作历程与思想内容的近似,也有艺术手法的传承与创新。

张俊杰[5](2020)在《蒲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文中研究指明在蒲宁的小说中,几乎每篇都提及死亡事件,有部分小说以死亡为主题。本文分为五章,对蒲宁小说中死亡主题的类型、创作动因、意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目的、意义,论述了国内外对蒲宁小说的研究情况,重点整理了有关蒲宁小说中“主题”“死亡主题”“死亡”方面的研究资料。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对蒲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进行分类。以小说的内容为依据,分为环境的死亡和人的死亡。蒲宁从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出发,认为环境具有人的生命和情感。他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庄园的衰败,营造出环境死亡之境。第二部分论述了人的死亡,细分为主观意愿死亡和非主观意愿死亡。前者指的是人物自愿寻求死亡,后者指的是人物被谋杀或意外身亡。第三章,蒲宁死亡主题创作动因分析。分析蒲宁死亡观的形成和关注死亡的原因,主要从蒲宁的个人经历和宗教思想两个方面来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了蒲宁所处时代的背景和蒲宁的感情经历,前者主要分析了社会动荡对蒲宁死亡观形成的影响,后者分析了失恋和失败婚姻对蒲宁的打击。第二部分论述了东正教和佛教对蒲宁死亡主题创作的影响。蒲宁的小说中体现了东正教中圣愚崇拜和神秘主义的特点,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中体现出佛教思想的特点。第四章,论述蒲宁小说中死亡主题的意蕴,分为敬畏死亡和超越死亡两个部分。敬畏死亡指的是蒲宁对死亡的恐惧和尊重,因为敬畏死亡,所以把死亡作为强有力的惩戒方式。第一部分论述了死亡的惩罚和批判作用,从而达到揭露、批判现实的目的,并警示世人,以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第二部分论述了对死亡的战胜和超越,分为爱情的永恒性、历史的延续性两个方面。第五章,结论。根据文本分析作总结,概括出蒲宁小说中死亡主题的类型、影响因素、死亡意蕴的主要观点。从蒲宁创作的小说中,总结出蒲宁死亡观的阶段性特征,在前期创作中蒲宁对死亡更多的是敬畏,到后期逐渐转为超越死亡。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杜林杰[6](2020)在《巴黎俄侨文学团体“绿灯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巴黎被称为“俄国侨民文学的首都”。以梅列日科夫斯基、吉皮乌斯、布宁、霍达谢维奇、苔菲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文学家在继续个人创作的同时,组织了大量的文学社团和各种形式的文学聚会,极大地促进了俄国侨民文学“第一浪潮”的繁荣和“年轻一代”文学新人的成长。由梅列日科夫斯基夫妇创办的文学—哲学团体“绿灯社”,是二战前“俄罗斯的巴黎”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性的侨民组织之一。取名“绿灯”,是为了向19世纪有诗人普希金参与其中的彼得堡“绿灯社”致敬,取其“自由与希望”的象征意义。巴黎俄侨“绿灯社”是法国俄侨知识界最重要的团体之一,从1927年2月5日“绿灯社”举行第一次会议,至1939年5月26日宣布解散,“绿灯社”在其存在的十二年间共组织会议五十余次,会议主题涵盖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社会现实等各个方面,其聚会史料对俄国侨民文学史、文化史和侨民精神生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论文第一章)为巴黎俄侨“绿灯社”的基本情况介绍,包括对“绿灯社”成立前的时代大背景、与之渊源颇深的“星期日聚会”和19世纪彼得堡“绿灯社”的相关介绍,以及对巴黎俄侨“绿灯社”的会议基本流程、会议常驻地点、重点会议主题等信息的归总与说明。第二部分(论文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巴黎俄侨“绿灯社”会议史料的详细考证,包括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主题、开场发言人及主报告人信息、参与讨论人员名单、会议内容要点概述、会议性质、会费缴纳情况、一级和二级参考文献及文献内容简要说明等,其中在考证过程中收集和整理的会议文本的详细内容收入论文附录之中。第三部分(论文第四章和第五章),是对巴黎俄侨“绿灯社”会议讨论内容的文本分析,分为“自由”和“文学”两大板块,其中第四章是“关于自由的讨论”,包括“自由四种”、“自由的矛盾”和“自由的未来”三个小节。第五章是“关于文学的讨论”,则分别从“侨民文学与祖国”、“如何书写侨民文学”和“‘年轻一代’的处境之惑”三个方面出发,对“绿灯社”会议上有关侨民文学主题的重要论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面对紧张的外部局势、窘迫的生存现实和复杂的内部矛盾,坚持时间达十二年之久的“绿灯社”,无疑是“俄罗斯的巴黎”文化生活中最耀眼的灯盏之一,它的会议制度既“自由”又“专制”,它对待俄国传统文化既“保存”又“保守”,它的“自救与救祖国”之路,既充满“理想”的热血,又无法摆脱“空想”的悲哀。整个巴黎俄侨“绿灯社”的存在史,既是俄国侨民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俄侨知识分子命运抗争史的一个缩影。

魏梦莹[7](2020)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文中认为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源于俄罗斯人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传播,既是俄罗斯传统中国形象的延续,同时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变化。本论文以佩列文、索罗金、克鲁萨诺夫等八位作家笔下涉及中国形象的文学文本为研究基础,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将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归纳为三种类型: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分别具有哲理性、独立性、实验性等特点。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源于18世纪俄国人构建的“哲人之邦”形象。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它依然是作家关注的重点,以库切尔斯卡娅笔下的“墨家经典”,佩列文笔下的“梦境典故”和道家学说为代表。他们对中国经典的理解更深刻,引用更准确,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库切尔斯卡娅塑造的“墨家经典”是主人公精神迷茫期的“避风港”,其目的在于借“异国情调”消解当代俄罗斯人文化身份迷失的焦虑。佩列文在借鉴中国“梦境典故”时,常掺杂着对道家学说的思考。他将中国哲学思想消融于主体意识之中,并提升到美学高度,使其笔下的中国形象具有一种诗意和神秘主义特性。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是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尤为突出的一类中国形象。在当代俄罗斯作家眼中,中国不再是考量西方问题的参照物,而是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立性的世界大国。中国的成功引起他们注意,于是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流行起“中俄联姻”的主题,其根源可追溯至19世纪“欧亚主义者”对中国的畅想。克鲁萨诺夫笔下的“中俄混血沙皇”、扎伊奇克笔下的“欧亚帝国”就属这种类型。而这类形象的产生,与近年我国国家实力的提升与国家影响力的扩大紧密相关,是俄罗斯作家对当代中国认知的一种呈现和理解。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源于19世纪“黄祸论”对俄罗斯人的影响。在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它依然是作家关注的重点,且表现出鲜明的实验性,主要体现在克利莫夫斯卡娅笔下诡异的“中国蓝烟”,多连科笔下“滑稽可笑”的中国道士,索罗金笔下令人担忧的“CHINA XXI”(21世纪的中国)等形象中。克利莫夫斯卡娅的中国书写,在于借中国劳工形象审视苏联社会,影射肃反运动给人民留下的恐惧与创伤。多连科笔下的“滑稽”道士,在于借中国道教讽刺普京,与他个人的政治立场紧密相连。索罗金笔下的中国书写,则体现出当代俄罗斯人在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时,所产生的危机意识和“羡嫉心理”。

孙影[8](2018)在《伊凡·布宁小说创作的时间美学》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伊凡·布宁文学遗产的价值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这和布宁作品自身的复杂性有着相当程度的关系。本文探析了布宁小说创作的时间美学,在更为系统地论证了为学界所乐道的布宁“反抗时间”命题的同时,指出时间美学和布宁小说创作的内在整体结构之间的关系。论文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证:1.布宁的时间可消解性命题。布宁对时间的审美主要凝练为一个“世界上没有不同的心灵,也没有时间”命题,其实质是对区分的消解。时间之所以可以被消解,因为时间在本质上是一种派生性的区分物。2.时间的消解。时间美学中的时间指作品中的时间,它受到作家时间观的影响,其基本的时间范畴为主体化时间和客体化时间,布宁所力图反抗的是客体化时间。3.时间的重塑。布宁对历史的重视和对生活的精神化重构使得历史在其笔下具有了世系化的特征,并具有生平、家族史、文明史和宇宙史这四个维度。借助回忆的结构,世系化的历史成为揭开人之谜、解答人之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亦即恢复生存时间的关键。讲述则成为恢复生存时间的微观手法。4.作为人生之序的时间。在明确了布宁的时间观后,布宁小说创作中的世界图景也被明确为海德格尔所说的世界黑夜。宏观而言,世人沉沦在客体化时间所规定的常人世界中;微观而言,布宁借梦游症患者形象窥探着现实的裂缝。5.作为人生之跋的时间。布宁为自己提出的使命也是海德格尔借荷尔德林的诗提出的“世界黑夜,诗人何为”的问题,这是他力图克服客体化时间的愿景所在。布宁的书写构成两类试验,一类是在日常生活中恢复生活之诗意的“平凡的试验”;另一类则是通过“触礁”人生的“异常事”来引发人生价值的重新评估。

洪晶晶[9](2017)在《民俗学视域下的蒲宁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伊凡·阿列克科谢维奇·蒲宁(又译布宁)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界的泰斗之一,其创作涉猎诗歌、小说和翻译领域,被称为俄罗斯古典文学大师。蒲宁的作品致敬传统,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随二十世纪的文学大潮而逐流。其作品再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真实俄国社会,并且在描绘俄国原乡风景的同时,展现了乡村中人们生活的日常图景。蒲宁通过民俗书写这一窗口,让世界窥见了俄罗斯璀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本文以蒲宁的中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认为蒲宁具有浓厚的民俗情结,其创作对俄罗斯的民俗文化关注至甚。本论文以民俗学的研究视角来分析蒲宁的作品,揭示蒲宁民俗情结形成的原因,分析蒲宁作品中对俄罗斯民俗事项的具体描写,并深入阐释蒲宁小说民俗书写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民俗学批评及其研究现状,蒲宁的国内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第一章阐述了蒲宁民俗情结形成的原因与民俗书写的由来,将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俄罗斯庄园文化对蒲宁的影响,俄罗斯民俗书写传统对蒲宁的影响,以及东方哲学思想对蒲宁的影响;第二章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蒲宁作品中包括婚礼习俗和丧葬习俗在内的人生礼仪,以多神教信仰和原始巫术信仰为主的民间信仰习俗,以尼古拉节、彼得节、谢肉节和大斋节为代表的岁时节庆习俗,以及民间口头文学与民间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谣、谚语、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第三章对蒲宁的民俗书写进行了文化透视,深入解读蒲宁民俗书写背后的文化意蕴,先是分析了蒲宁作品民俗书写背后所要反映的俄罗斯民族兼具东西方文明特质的多元对立性格,以及东正教信仰下所孕育的原罪意识与救赎精神,而后阐述了庄园文化背景下俄罗斯人特殊的生态意识与故乡情怀。

YERGOBEKOVA ALTYNAY[10](2017)在《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文中指出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是,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特殊的时期。欧洲和俄罗斯的许多思想家,将它定义为一个危机和过渡时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俄罗斯的自我价值重估和公众意识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代。这时代普遍被称为白银时代。在这个自我价值重估的时代,各流派诗人在世界各地文化寻找新的价值观,新的艺术形式,东方文化也不例外。转向东方,其主要原因是欧洲现代主义中的东方元素潮流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罗斯,对东方的兴趣不仅仅是异国情调的风格。白银时代文化从风格形式,形式的新花样慢慢转向精神深处,这样,很快转向了寻求某种统一的宗教神秘主义的世界观。转向东方意味着排斥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范式的根本性改变,并相信俄罗斯担任文明的使命。论文主要梳理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各流派中的东方主题、体裁、形象,述评各流派中的东方风格作品的特征。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从主题、形象等方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东方”指的是:中国、日本、印度、阿拉伯及波斯的穆斯林东方,文明古国(埃及、苏美尔、亚述等)。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回顾俄中两国学者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元素方面的研究历史以及研究现状,阐述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主要介绍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主题的发展历史、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与东方主题。第二章《象征主义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分为四节:中国和日本主题与形象,印度主题与形象,伊斯兰主题与形象,其他文明古国主题与形象。本章中,笔者重点分析巴尔蒙特创作,也提到勃留索夫和别雷。象征主义诗人在东方元素诗中,谈了生命轮回和转世论,基督教及伊斯兰教一神论。因为,白银时代诗人与作家都寻找新的全球同一的世界观,并且通过了解世界宗教创造新的人类同一的宗教。第三章《阿克梅主义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分为三节:中国和印度主题与形象,伊斯兰主题与形象,非洲主题与形象。本章中,笔者重点分析古米廖夫创作,并从东方主题和东方形象两个层面剖析阿克梅主义文学创作。诗人笔下的佛教是主要涉及佛教的核心理论——轮回的学说。他将轮回解释为孤独灵魂的徘徊,并他失去了最初的和谐,诚信。他的非洲主题不仅是《长颈鹿》、《扎拉公主》、《乍得湖》,也包括埃及主题。他的埃及主题不像象征主义的埃及,而古米廖夫引入俄罗斯诗歌“另一个埃及”,其最重要的元素是基督教的圣地。第四章《未来主义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分为三节:中国和日本主题与形象,印度主题与形象,伊斯兰主题与形象。本章的研究重点为赫列勃尼科夫笔下的东方。在《没有T的暴君》中的伊朗,对诗人来说,是“丢失天堂”,“人间天堂”。《没有T的暴君》,一方面,是一种创造新艺术作品的尝试,另一方面,诗人在表达自己统一世界文化和宗教的想法。第五章《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分为三节:佛教和印度教主题与形象,伊斯兰主题与形象,其他文明古国主题与形象。为研究重点,笔者选择布宁的创作,而且如果在以上提到的几章中,笔者分析诗歌的话,在本章中分析散文和诗歌。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论文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布宁作品的佛教特色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宁作品的佛教特色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来自旧金山的先生》中布宁的佛教哲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作品里体现的佛教思想
    (一)生命无常
    (二)诸欲无常
    (三)敬畏自然
    (四)众生平等
三、结束语

(2)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节 佩列文的创作与俄罗斯文学中的东西方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佩列文小说东西方问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写作思路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洛特曼文化符号学视域与佩列文作品的东西方问题
    第一节 文化符号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的文本观
        二、洛特曼的文本思想与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文本观
        三、文化符号学理论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二节 多元文化符号域与佩列文的创作个性
        一、作家的个人经历
        二、东方写作
        三、对传统的批判继承
    第三节 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佩列文小说的东西方问题
        一、“二元对立”思想
        二、二元对立的两种模式
        三、俄罗斯文化符号域、东方文化符号域与西方文化符号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西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虚空之上的虚空:资本主义浪潮下的俄式消费社会
        一、消费主体:俄式消费社会的突出景观
        二、广告、电视:俄式消费社会的躯体
        三、金钱:俄式消费社会的血液
    第二节 “令人神往”的俄式民主社会
        一、模仿:“俄式民主社会”的内核
        二、大众传媒:打造“俄式民主社会”的肌体
        三、民主VS反民主:俄罗斯民族身份的重构
    第三节 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未来
        一、人机共生:人的主体地位面临的挑战
        二、人与物的翻转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佩列文小说中的东方文化符号域
    第一节 日本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打造的“理想之境”
        一、讲究实用主义的“理想国”
        二、“空无”作为一种精神向度
        三、日本式东方道路:实用主义和“空无”思想的结合
    第二节 中国禅宗的虚空之境
        一、闭环:虚空的存在状态
        二、涅盘:虚空的超越
    第三节 中国道家的无为之境
        一、亦真亦幻的梦境
        二、“天人合一”之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边界地带的求索
    第一节 身份的焦虑
        一、姓名:混杂的身份和文化隐喻
        二、变装:通往西方世界的名片
        三、广告撰稿人:边界地带的“翻译官”
    第二节 无望的恋情
        一、跨国恋
        二、人神恋
        三、人机恋
    第三节 游牧空间下的逃逸
        一、人物生成中的逃逸
        二、逃逸的理想归宿:自由开放的游牧空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佩列文小说中东西方问题的思想意蕴与审美效果
    第一节 虚空:东西方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地理虚空
        二、历史虚空
    第二节 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学图景
        一、狂欢化的人物群像
        二、多样化的语言和文本形式
        三、内爆型的审美效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3)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爱情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3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布宁小说创作中的爱情诗学
    2.1 无处不在的“我”
    2.2 超越时空的爱情记忆
    2.3 “永恒女性”的美与救赎
第三章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爱情与庄园
    3.1 布宁与俄罗斯贵族庄园
        3.1.1 俄罗斯文化中的庄园形象
        3.1.2 布宁对庄园的永恒眷恋
    3.2 阿尔谢尼耶夫的爱情与庄园
        3.2.1 庄园与“我”的爱情的共生关系
        3.2.2 庄园与爱情对“我”的双重救赎
        3.2.3 庄园与爱情的超时空性
第四章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爱情与死亡
    4.1 俄罗斯文学中的“爱情”与“死亡”
    4.2 布宁艺术创作中的死亡观
        4.2.1 对俄罗斯文学传统死亡主题的继承
        4.2.2 佛教思维对布宁创作中死亡观的影响
    4.3 阿尔谢尼耶夫的爱情观与死亡观
        4.3.1 爱情消亡的必然性
        4.3.2 爱情对死亡的永恒超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与布宁乡村小说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5)蒲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问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蒲宁小说中死亡主题的分类
    2.1 环境的死亡
        2.1.1 自然环境之死
        2.1.2 人文环境之死
    2.2 人的死亡
        2.2.1 主观意愿死亡
        2.2.2 非主观意愿死亡
第三章 蒲宁死亡主题创作动因分析
    3.1 个人经历
        3.1.1 社会动荡与不安
        3.1.2 情感创伤
    3.2 宗教思想
        3.2.1 东正教思想
        3.2.2 佛教思想
第四章 蒲宁小说中死亡主题的意蕴
    4.1 敬畏死亡
        4.1.1 死亡与惩罚
        4.1.2 死亡与批判
    4.2 超越死亡
        4.2.1 爱情对死亡的超越
        4.2.2 历史的延续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巴黎俄侨文学团体“绿灯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巴黎俄侨“绿灯社”基本情况介绍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前期准备
    第二节 19世纪和20世纪的两盏“绿灯”
第二章 巴黎俄侨“绿灯社”史料考证与会议整理(上)
    第一节 1927年会议信息
    第二节 1928年会议信息
    第三节 1929年会议信息
第三章 巴黎俄侨“绿灯社”史料考证与会议整理(下)
    第一节 1930—1931年会议信息
    第二节 1932—1933年会议信息
    第三节 1934—1939年会议信息
    小结 考证结果下的“绿灯社”特点简析
第四章 巴黎俄侨“绿灯社”会议文本分析(上):关于“自由”
    第一节 自由四种
    第二节 自由的矛盾
    第三节 自由的未来
第五章 巴黎俄侨“绿灯社”会议文本分析(下):关于“文学”
    第一节 侨民文学与祖国
    第二节 如何书写侨民文学
    第三节 “年轻一代”的处境之惑
结语 巴黎俄侨“绿灯社”的意义与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巴黎俄侨“绿灯社”会议文本(俄文原文)
    附录二 《侨民百科》“绿灯社”词条(俄文原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7)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二、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俄罗斯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源起与流变
    第一节 古代罗斯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中国”概念的产生:从“希诺瓦”到“契丹”
        二、栋宇峥嵘·物产丰富·勤劳聪慧
    第二节 沙俄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贤明的皇帝·品德高尚的智者·勤劳聪明的百姓
        二、“僵化落后的国家”·“停滞保守的民族”
    第三节 苏联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一、骁勇善战·渴望和平·勤劳淳朴
        二、发展迅速·文化底蕴丰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寓意深刻的中国哲学经典形象
    第一节 库切尔斯卡娅笔下的中国文化与“墨家经典”
        一、《莫佳阿姨》中的中国文化空间构建
        二、《莫佳阿姨》中的墨家经典与“兼爱”思想
    第二节 佩列文笔下的“梦境典故”与道家学说
        一、《苏联太守传》中的“南柯梦”典故及其故事形态构建
        二、《夏伯阳与虚空》中的“庄周梦蝶”典故及其象征含义
        三、《变形者圣书》中隐含的道家思想与“神变”主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传统形象
    第一节 克鲁萨诺夫笔下的“混血沙皇”与中国文化传统
        一、《天使咬伤》中的人物形象体系划分
        二、《天使咬伤》中的中国文化传统及其误读
    第二节 扎伊奇克笔下的“欧亚帝国”与中国儒家文化
        一、《欧亚交响曲》中的“欧亚帝国”形象构建
        二、《欧亚交响曲》中的中国儒家文化符号
    第三节 佩列文与索罗金笔下的中国文化传统书写
        一、佩列文笔下“天”的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二、索罗金笔下汉语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令人反思的负面中国形象
    第一节 克利莫夫斯卡娅笔下诡异的“中国蓝烟”
        一、《中国蓝烟》中“危险”的中国劳工形象
        二、《中国蓝烟》中的中国空间构建
    第二节 多连科笔下“滑稽狡诈”的中国道士
        一、《2008年》中具有讽刺意味的道教符号
        二、《2008年》中“滑稽可笑”的道士形象
    第三节 索罗金笔下令人担忧的“CHINA XXI”
        一、《尤》中的负面中国饮食文化隐喻
        二、《特辖军的一天》中停滞保守的“俄罗斯的长城”意象
        三、《糖制的克里姆林宫》中令人焦虑的“中国商品”形象
        四、《暴风雪》中冷酷无情的中国“拯救者”形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基础研究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伊凡·布宁小说创作的时间美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本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时间的可消解性:从布宁对“区分”现象的消解谈起
    第一节 布宁创作中的消解“区分”现象
        一 “世界上没有不同的心灵”
        二 生活的田园诗化
    第二节 布宁世界观中的消解“区分”现象
        一 家庭的影响:矛盾式世界观的自我调和
        二 中东之行:“世界上没有不同的文明”
        三 东方元素:文化的和鸣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间的消解:“世界上没有时间”
    第一节 时间的基本范畴
        一 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
        二 主体化时间和客体化时间
    第二节 对客体化时间的否定
        一 宇宙时间:无情的“闯入者”
        二 历史时间:“现在”的存在困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间的重塑:栖身于历史和讲述中的人
    第一节 历史对生存时间的光照
        一 作为生平的历史与“人之谜”
        二 作为世系的历史与人之存在
        三 作为记忆的历史与“回忆者”
    第二节 讲述对生存时间的光照
        一.讲述的档案性:记录人生
        二.讲述的诗意化:体验人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为人生之序的时间·世界图景
    第一节 沉沦与“常人”世界
        一 苦闷、忧虑、自戕式的俄罗斯式生活
        二 自负、麻木的“现代人”
        三 他人之“漩涡”
    第二节 现实的“缝隙”
        一 “梦游症患者”:被褫夺的现实感
        二 昼夜的隐喻化,或曰世界的深渊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为人生之跋的时间·生命的重塑
    第一节 平凡的“试验”
        一 冷漠与好奇:“脱轨”事件
        二 “无师自通者”向深渊的凝视
    第二节 人生之“触礁”
        一 “触礁”死亡
        二 “触礁”爱情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本论文中出现的布宁作品中俄文名对照
附录2:本论文中出现的术语中外名对照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民俗学视域下的蒲宁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民俗学批评及其研究现状
    2.国内蒲宁研究现状
    3.选题的意义
第一章 蒲宁及其民俗情结的形成
    1.1 俄罗斯庄园文化的影响
    1.2 俄罗斯民俗书写传统的影响
    1.3 东方哲学的影响
第二章 蒲宁小说的民俗事项书写
    2.1 人生礼仪
    2.2 民间信仰
    2.3 岁时节庆
    2.4 民间口头文学与民间语言
第三章 蒲宁民俗书写背后的文化意蕴
    3.1 从蒲宁的民俗书写看俄罗斯性格
    3.2 蒲宁民俗书写背后的思乡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回溯: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
    第一节 古代与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
    第二节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
    第三节 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的简要综述
    小结
第二章 象征主义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
    第一节 象征主义文学中的中国和日本主题与形象
    第二节 象征主义文学中的印度主题与形象
    第三节 象征主义文学中的伊斯兰主题与形象
    第四节 象征主义文学中的其他文明古国主题与形象
    小结
第三章 阿克梅主义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
    第一节 阿克梅主义文学中的中国、印度主题与形象
    第二节 阿克梅主义文学中的伊斯兰主题与形象
    第三节 阿克梅主义文学中的非洲主题与形象
    小结
第四章 未来主义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
    第一节 未来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日本主题与形象
    第二节 未来主义文学中的印度主题与形象
    第三节 未来主义文学中的伊斯兰主题与形象
    小结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伊斯兰主题与形象
    第二节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佛教与印度教主题与形象
    第三节 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其他文明古国主题与形象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布宁作品的佛教特色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来自旧金山的先生》中布宁的佛教哲学思想[J]. 陈杨凡. 散文百家(理论), 2021(10)
  • [2]文化符号学视域下佩列文小说中的东西方问题研究[D]. 孔俐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布宁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的爱情主题研究[D]. 岑槿曦.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与布宁乡村小说比较[J]. 王立业. 中国俄语教学, 2021(02)
  • [5]蒲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D]. 张俊杰. 河北大学, 2020(08)
  • [6]巴黎俄侨文学团体“绿灯社”研究[D]. 杜林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7]新时期俄罗斯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 魏梦莹. 黑龙江大学, 2020(01)
  • [8]伊凡·布宁小说创作的时间美学[D]. 孙影.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9]民俗学视域下的蒲宁小说研究[D]. 洪晶晶. 伊犁师范学院, 2017(07)
  • [10]白银时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东方主题与形象[D]. YERGOBEKOVA ALTYNAY.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文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布宁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上一篇:癌症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下一篇: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陌生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