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衡[1](2021)在《邹韬奋出版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邹韬奋是我国现代出版史上卓越的编辑家、报刊出版家。他陆续主持、创办了多种报刊,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评论和通讯报道文章,出版了数十本着作和译着,并建立了生活书店。用其一生来通过出版、创办报刊来推动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进步文化的发展。邹韬奋出版要为大众服务、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追求质量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侃[2](2021)在《苏中苏皖《生活》杂志与青年教育改造研究(1945-1946)》文中研究表明
王虹敏[3](2021)在《生活书店的广告运营研究(1932-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迅猛,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等实力雄厚的大型出版机构所构建的书业市场格局已然形成,与此同时,新的大小书局如潮水般涌现,书业市场竞争可谓异常激烈。因此,为了将自家书刊成功推销出去,广告便成为各大书局最好的宣传武器,且在商业运作中愈发成熟。生活书店作为民国富有盛名的进步文化出版机构,在广告运营上颇有建树,除在自家刊物上登载广告外,还于全国性报纸媒体中投放了大量广告,更为当时的书业市场提供了许多开创性的广告类型,极具“生活”特色。本文立足于1932-1945年生活书店的广告运营,在书局林立的民国阶段,窥视生活书店如何另辟蹊径通过广告来发展出版事业。本文对生活书店的广告实态深度考证,主要采取历史文献法和定性分析法,对生活书店开展的一系列广告运营作出研究。文章正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生活书店的创立与发展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并对广告运营相关内容展开阐述,通过厘清以往研究,界定“广告运营”基本概念,进而概述生活书店的广告运营情况,尤其是对广告机构设置及广告运营员职业要求等进行说明,有效机制下的共同作用使生活书店的广告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第二部分运用了大量图表,以“全国报刊索引”、“大成申报数据库”及各种电子书刊等史料资源,简要介绍了生活书店的书刊、门市发展概貌,在此基础上还分别探究了生活书店在自家期刊、图书、门市以及大众报纸上的广告表现,同时,这也是生活书店一直沿用的较为基础性的广告运营开展方式。第三部分是对生活书店在1932-1945年间所创制的特色广告类型作相关研究,从邮购广告、联合广告、目录推荐广告、流动经营广告、公益广告中,总结出生活书店在民国时期运营广告的独特之处,以进一步突出生活书店的广告于规范中随时代灵活多变、创新创造的运营特点。在广告内容与形式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本文第四部分剖析了生活书店的广告运营策略。生活书店自成立以来一直以“竭诚服务读者”为宗旨,其广告策略制定也以读者服务为首要出发点,同时,生活书店还利用媒介组合、书刊互动、事件营销等多种广告运营策略来吸引读者注意,促进书刊传播。第五部分则是立足于民国社会,重点讨论了生活书店广告运营的时代价值。生活书店所开展的广告运营在当时为读者传播了进步书刊信息,满足知识及文化应需而供给,并为书店自身于无形中塑造起品牌进步形象,更重要的是引领了近代书局广告新形式的创新与践行,从中反映出生活书店广告运营研究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思索。
张挺玺[4](2021)在《1943年文学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文化生态学这一研究视角出发,重点考察1943年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文学诸体在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发展状况,对该年段发生的若干重大文学现象进行全方位探视,分析它们的文化生成机制,评估他们的美学价值进而重估其文学史意义。论文共分为六章,前三章为上篇,后三章为下篇。上篇为文学生态上的宏观考察,重点考察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三个区域各自的文化生态环境,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文化生态要素中分析它们对生存在此间的文学创作者的影响,进而从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态和微观的作家生活生态来考察文本生成的内外因素。下篇为美学新变的微观探索,重点对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三个区域重点作家作品进行个体分析,开掘他们作品的美学价值,凸显作品中不同以往的“异质性”和“开拓性”,注重这些作品的时代转折意义,进而从整体上来重估1943年在整个新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文学史意义。第一章考察1943年解放区的文化生态。随着解放区根据地的建设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对整体形势的掌控,从草创队伍到建设自己的文学方针,解放区文学经历了一个从自由创作到服务政治主旨、从表现自我到着重意识教化功能的转折和嬗变。文学与政治的一元化格局形成,文化领导权得以确立,在《讲话》思想指导下,文学生产体制更趋规范。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为“遵命”而趋向“一元”的革命性。第二章探索1943年沦陷区的文化生态。揭示日伪政权政治奴役与文化殖民的统治本质。不同的政治立场分野出不同的文学创作趋向。日伪的高压文化管控使沦为亡国奴的中华儿女不得不在“言”与“不言”中做出艰难的中华民族“文学体认”。第三章观照1943年国统区的文化生态。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导致时局纷乱。通货膨胀致使民生危难,文化审查引发文艺乱象,在艰难时局和生存危机的威逼下,人们开始正视严厉的现实,审视个人的历史选择,对民族的未来、国家形势以及个人的前途进行了深入的求索。第四章探讨在《讲话》思想指导下解放区文学实现“大众化”的历史过程和解放区文学创作的实绩。重点剖析以赵树理为代表的解放区作家的“喜闻乐见”与“中国气派”作品风格,并探索“新秧歌运动”和“旧剧改革”的历史意义。第五章研究沦陷区文学创作在日伪的残酷统治及其文化高压下,一方面走向乡土寻求自我身份的民族确认,一方面走向寻求生命的自适、作暂时的感官自慰和精神宽慰的两个美学向度。重点关注1943年段乡土小说创作的“时代新变”,重新评估被遗忘的乡土作家;重点剖析张爱玲、苏青等上海沦陷区作家在题材上的开拓,在文学美学上的创新;同时对小说和戏剧在此间的“异质性”跨越给与充分的关照。第六章探求国统区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诸体取得的斐然成绩。不仅关注文坛宿将诸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在四十年代(尤其在1943年)文学创作中不约而同却又各有特色的创作转型,而且关注他们和新锐作家形成的多元探索的文学现象。特别对此间做出美学突越的路翎、徐訏、冯至、吴祖光、穆旦、沈从文等作家给与个体关照,籍此烛照1943年文学创作的历史高点。本文在对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文学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客观透视三个不同“文化生态区域”的文学活动,揭示各自区域内作家作品的不同的文学面向和美学风格。虽然各个区域内作家创作题材不同,但他们在1943年的文学发展流变中具有同质意义。即他们都通过自己的作品,在这一年对文学发展历史上那种雅俗对峙、互不交通的单线趋向给予了校正和超越,实现了文学发展从“雅俗并立”到“超越雅俗”,从“新旧不容”到“相得益彰”的历史性飞跃。通观1943年如此恢弘的文学创建,我们发现,1943年是新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新文学倡导者所提倡的“白话文”文学革命,只有到了1943年诸位作家的笔下,才真正实现。总而言之,本论文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兼收几代学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具体而微研究1943年的文学现象,努力挖掘这个“特别年段”文学创作的“特别现象”,重估并凸显1943年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学史中的价值和地位。
张蓬[5](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张颖[6](2020)在《《译文》与1930年代中国的世界文学样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是从“世界文学”到“中国文学”,再由“中国文学”到“世界文学”的繁杂转变过程,这个转变的发生是十分隐秘的。外国文学的译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翻译文学的研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与发展的重要研究方法与手段。本文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专门刊载外国文学译介作品的期刊《译文》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社会等因素入手,梳理《译文》从创刊到停刊的发展历程,考察由《译文》月刊中译介作品所构成的世界文学样貌,探讨此样貌形成的历史、社会和文学等因素,进而研究《译文》对于中国新文学产生的价值与影响,并对《译文》杂志进行总体的、客观的评价。第一章从我国现代文学译介的发展历史入手,通过史实、史料对《译文》的创刊原因及社会背景进行考察。《译文》的诞生是中国“新文学”建立的需要,是近现代外国文学译介积累的发展,是“杂志潮”与“翻译年”共同推动下的产物,也是在“文化围剿”政策影响下文人的生存之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鲁迅、茅盾与黎烈文共创《译文》。虽然期间经历了一次“停刊”风波,《译文》仍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印记。第二章通过文本分析与统计的方法,从原作国别、原作家构成、译介作品体裁、文论译介以及译作主题五个方面对《译文》中刊载的352篇译介作品进行详细考察,描述《译文》所呈现出的20世纪30年代世界文学的文学样貌。《译文》对苏俄文学的“突显”,对弱小民族文学的重视,对欧美文学的“遮蔽”,对日本文学的借鉴以及亚洲其他国家文学在《译文》中的“消失”都展现着20世纪30年代各国文学在《译文》译者眼中的地位与层次。《译文》所选译的外国作家群体构成也异彩纷呈,有精英文学家、平民文学创作者,也有优秀的女性作家等等。他们对于政治和文学的见解不甚统一,各具特色的作家构成了《译文》译者眼中的世界文学作家版图。此外,《译文》摆脱了以文学创作为主的翻译选材模式,加入了大量文论的译介,生成了创作与文论共存的世界文学样貌,文论译介也是《译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后,从译介题材的角度对《译文》作品进行分类,考察《译文》译者眼中世界文学作品的流行主题。第三章以多元文化理论中的翻译操控论为基础,从意识形态、诗学、编译者以及赞助人四个方面对《译文》所呈现出的世界文学样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即考察其形成的原因与路径。袭卷世界的“红色”浪潮、国民党当局的反革命思想与人民大众“革新救国”的意识形态共同影响着《译文》中所呈现的世界文学样貌。同时,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书写现实的小说的译介、新文学发展的“学习”诉求与改造社会的中国式追求都从诗学的角度影响着《译文》的世界文学译介选材。此外,具有时代特征的编译者构成了《译文》中世界文学样貌的内部影响因素。最后,笔者考察了充当“赞助人”的执政党、编辑出版方、共产党以及读者如何以各自的方式操控着译者的译介选择。第四章讨论了《译文》及其呈现的世界文学样貌的价值,探讨《译文》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考察《译文》对于后世翻译文学及新文学创作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客观地分析了《译文》作为同人杂志所具有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相对排他的办刊思想、译者自身的外语局限以及因而所产生的并不成熟的世界文学想象,给《译文》一个客观的、全面的历史评价。
黄菲蒂[7](2020)在《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嬗变》文中提出报告文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以来,始终以现实和历史的在场者身份参与着百年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显示着独特而重要的文体价值。报告文学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文学参照,不但取得了丰厚的创作实绩,而且在一些重要历史时期成为时代文学主潮之一。但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却相对缓慢和单薄,未能给如此丰厚的创作提供足够的理论阐释与话语支撑,这不仅使这一特殊文学样式难以获得应有的文学史认同,还使文体在合法性上遭遇危机。现代以来的文学理论话语建构在以小说为主体的文学创作之上,报告文学因其纪实性特征与小说等虚构文学在文化立场、价值取向、话语方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就相对处在这一理论评价体系的边缘。因而,建构起从报告文学自身特性出发的、符号自身创作规律的理论话语就显得尤为重要。报告文学的纪实性、社会性、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其与虚构文学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尽相同。报告文学对现实的把握主要表现为对时代主题和现实问题的真实书写上,时代主题和现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报告文学的写作主题。这充分说明报告文学的主题话语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核心问题,而把握报告文学主题话语则是抵达文体本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报告文学与时代紧密互动,其主题话语必然随时代语境变迁而嬗变。因而,本文试图从时代语境与百年来报告文学发展的互动关系,考察以主题话语嬗变为问题意识的报告文学核心价值,同时为认识百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时代主题提供一个报告文学的参照系,并尝试为报告文学自身理论话语的建构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基于以上观点,除绪论和结语,本文主体部分设置五章内容。第一章论述近现代语境与发生期报告文学的启蒙主题书写。论文将从文体孕育的前提条件、阶级属性、时代语境、作家主体意识觉醒等方面来考察报告文学的发生。重点论述发生期报告文学以实录和写实文学观为宗旨的创作特征,并以梁启超等代表性作家作品为中心着重考察启蒙主题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有力表达。第二章阐释1930-1940年代报告文学对民族救亡主题的深入书写。第一节重点考察“左联”对报告文学的倡导和推动,着力分析1930年代救亡主题在报告文学中写作中的多维表现;并以《包身工》等经典文本为重点阐释对象探讨这一主题在报告文学书写中达到的高度。第二节论述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结合抗战背景、文艺政策分别考察解放区与国统区、沦陷区救亡书写的不同情形。另外还要专门论述这一时期大规模群众性写作活动及“一日”体报告文学现象。第三章重点论述建国后十七年及文革时期报告文学以新中国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为中心的主题书写。新中国成立,报告文学热情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和时代英雄人物,形成了以祖国建设和时代人物为中心的第一个主题话语。其次,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数以千计的报告文学作品中被记录和传唱,形成一个重要写作主题,《谁是最可爱的人》正是这一主题书写的经典文本,值得深入解读。此外,报告文学随时代政治风浪起伏,一方面在“双百”方针短暂的宽松氛围下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写作,一方面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中走向文体异化,对这两种主题书写的变奏我们也将单独进行阐释。第四章论述新时期以新启蒙和史志录为主题话语的报告文学创作。第一节重在阐释新时期启蒙语境与报告文学自觉之间的重要关系。文革结束后,一场重新发现人和人道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在到来。作家重新对现实发声,“文学主体性”观念确立。《哥德巴赫猜想》与伤痕小说、朦胧诗一道成为新时期到来的先声,也是报告文学复兴的标志。报告文学的现实精神和批判意识开始回归。接下来重点阐释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对新时期启蒙主题的宏观呈现。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社会问题报告文学将启蒙主题推向高潮,一时间成为文学主潮。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作家在对问题的写作中体现出对民众启蒙的强烈愿望,以启蒙为目的的问题意识正是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问题意识的核心。赵瑜是这一写作的代表作家,不论从创作时间跨度、作品成就、思想深度还是文体探索上,他的写作都已具备某种经典的意义。第三节论述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主题书写。1990年代启蒙落潮,“人文精神的危机”出现,报告文学一方面陷入沉寂,一方面仍有少数作家坚守现实书写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史志性报告文学出现,一批有历史意识,又有当代价值的文本产生。第五章论述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国是和民生主题书写。2014年,新的文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以此为节点本章分为前后两个部进行论述。第一节重在阐释新世纪初报告文学的国是主题写作。一方面,以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中国梦的主题被集中表达;一方面,报告文学对社会问题给出谏言,“为人生”的文体自觉在创作中显现。我们还将探讨国是主题书写上的“歌颂与暴露”的问题,并重点分析何建明国是主题书写的代表性意义。第二节阐释2014年以来报告文学的民生主题书写。习近平一系列有关文艺的论述最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报告文学作家积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事关民生的主题书写集中涌现,形成民生文学的报告文学写作现象。
李雨田[8](2020)在《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邹韬奋作为我国现代新闻史上的着名报人,在长期的报刊实践和经营活动中,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新闻思想,其中最为鲜明且极具价值的是他的大众新闻思想。在前人丰富的研究基础上,可以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运用已出版的影印报刊、传记作品、文集、回忆性文章等相关文献资料,结合相关的新闻理论知识,对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进行探究。从分析我国大众新闻思想的产生入手,探讨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阐述其大众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总结其大众新闻思想的现代启示,力求对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展示。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大众新闻思想是在报纸自身的发展成熟及战争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刺激下产生的,以瞿秋白提出的“脸向着群众”的大众新闻思想的出现为标志,我国大众新闻思想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并不断发展成熟。从邹韬奋的成长路径和社会交往来看,其大众新闻思想的形成理论渊源比较广泛,除学生时代来自所受教育的“立人”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外,还有黄远生的大众新闻思想,梁启超的报刊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鲁迅的新闻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不同时期对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个人的成长和经历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而成的。以“九·一八”事变为转折点,在群众运动的影响和锻炼中,他的大众新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并以1936年《生活日报》的创办为成熟标志。结合邹韬奋的报刊及出版事业活动的实践,可以总结出其大众新闻思想的五点主要内容:一、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的内涵首先是立于大众立场、以民众利益为核心的,他一生创办六刊一报,均坚持大众立场,为大众谋福利,从未动摇;二、在这种基础之上,邹韬奋坚持言论的独立自由,不做一党一派的传声筒,他认为一个好的报刊必须要有报格,做到对民众负责,成为民众喉舌。三、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的核心是服务精神,不仅从服务读者扩充到广大人民群众,且要肩负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时刻贡献自己的力量。四、在为民众、为社会充分发挥服务精神的同时,邹韬奋以推广大众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为职责,这是他致力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五、在危急关头要以国家民族立场为重,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舆论导向,发挥一个新闻人一个新闻事业文化事业组织的积极作用。同时,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和媒体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学习并借鉴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有利于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在当今社会应当将“韬奋精神”延续下去。邹韬奋的大众新闻思想具有时代性,是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星,它为后辈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对新时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刘炎飞[9](2020)在《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催生了媒体的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体制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媒介环境相对宽松,报纸结构比例开始发生变化,民营报纸逐渐超越官报和政党报纸,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二,民营报业和民营报人成为此时中国新闻业的主力军。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戈公振、林白水、胡政之、史量才、汪汉溪、黄天鹏、周孝庵为其代表人物。他们大都留学于欧美或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熏陶,也目睹了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反观中国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于是,他们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在新闻实践、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开启艰难的探索,撰写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着,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刊,开启了中国的新闻教育,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民营报人作为北洋政府时期新闻战线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新闻学的探讨和总结,在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思想见解,为中国新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新的贡献。民营报人们首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公共机关,应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强调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全面客观代表公众意见,在社会普遍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理论方面,民营报人最早构建了新闻学体系,提出了以事实为本源,读者为中心的新闻观,建立了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遵循。为保证报纸的“客观性”,民营报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道德规范,强调了记者道德修养和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是报纸生存外在条件,独立自尊是记者的核心价值观,客观公正是记者恪守的报道原则。民营报人全面阐述了报纸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的操作原理与方法。提出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方式,以读者为本位的编辑宗旨,事实与意见分离的新闻范式,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公正代表民意的评论写作要求等经典业务理论。报刊经营方面,他们提倡经济独立,主张在广告和印刷等经营活动中,不能唯利是图,而要义利兼顾。民营报人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的阐释、新闻业务操作规范的建立、新闻伦理道德的构想,以及报刊经营的思考,体现了公共性、客观性的新闻理念,折射出民营报人对新闻业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这些思想是民营报人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的角色立场,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闻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使中国关于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之争,第一次得到正面肯定的回答,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现代化、职业化转型,创建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誉芳[10](2020)在《邹韬奋读者观研究》文中提出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出版家。他一生从事报刊工作,着述繁复,既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十分系统的思想理论。邹韬奋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是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在他众多的思想中,读者观思想可谓独树一帜。他十分关心和爱护读者,这成为他坚持办报办刊的不懈动力,而他与读者之间的友谊,也使得他在读者中有极大的影响力。邹韬奋的读者观,是在他的办报办刊、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的,而这样的读者观也反过来指导着他的实践活动。学习韬奋的读者观是今天新闻工作理论学习的重要方面,对当今新闻工作的改进和进步大有裨益。邹韬奋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系统的读者观。本研究以邹韬奋的读者观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且广泛收集和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论着、学术期刊等,对邹韬奋读者观的研究现状、研究空间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了解,在明确界定读者与读者观概念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从邹韬奋读者观的背景环境入手,包括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而从时间上对邹韬奋的实践活动进行梳理,从整体上形成对研究问题的宏观认识。本研究重点梳理了邹韬奋个人对于读者的论述内容,这些内容相对分散却又前后照应,构成了邹韬奋完整的读者观,其中包含了邹韬奋对读者特点、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认识。本研究认为,邹韬奋的读者观可以总结为四点:读者是不可欺骗的、读者应是报刊的通讯员、读者的意见是报刊革新的方针、读者是生活书店的好朋友。接下来,在明确邹韬奋的读者观“是什么”后,本研究以韬奋的报刊实践为参照,探析读者观在实践活动中的呈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选择、栏目设置、文章风格、报刊任务。结合报刊实践,从微观上探寻邹韬奋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处理与读者的关系、如何把读者吸引到报刊活动中来,并在报刊活动中服务读者。最后,本研究对邹韬奋读者观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做分别的探索,总结其在历史发展中的贡献,反思当今的新闻工作,以期从邹韬奋的读者观中寻找启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为大众服务 |
| 二、社会责任感 |
| 三、创新精神 |
| 四、追求质量 |
| 五、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缘起 |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3 研究现状 |
| 1.3.1 关于生活书店的研究 |
| 1.3.2 关于生活书店广告运营的研究 |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创新点 |
| 第二章 生活书店发展背景及广告运营概况 |
| 2.1 生活书店的创立与发展 |
| 2.2 广告运营概述 |
| 2.2.1 广告运营概念界定 |
| 2.2.2 生活书店广告运营概况 |
| 第三章 生活书店广告媒介选择 |
| 3.1 以自家期刊为载体的广告运营 |
| 3.1.1 生活书店期刊出版概貌 |
| 3.1.2 期刊广告主要表现 |
| 3.2 以自家图书为载体的广告运营 |
| 3.2.1 生活书店图书出版概貌 |
| 3.2.2 书版广告主要表现 |
| 3.3 以报纸为载体的广告运营 |
| 3.4 以门市为载体的广告运营 |
| 3.4.1 生活书店门市概况 |
| 3.4.2 门市广告主要表现 |
| 第四章 生活书店新型广告类型研究 |
| 4.1 重视邮购广告,建立发行网络 |
| 4.2 创制联合广告,联动中小书局 |
| 4.3 编印目录推荐广告,精准到达读者 |
| 4.4 设置流动经营广告,供应战时需要 |
| 4.5 登载公益广告,增强社会传播 |
| 第五章 生活书店广告运营策略分析 |
| 5.1 立足读者服务,坚持事实性表达 |
| 5.2 利用媒介组合,扩大传播效果 |
| 5.3 协同书刊互动,吸引读者注意 |
| 5.4 连续投放广告,加固读者印象 |
| 5.5 注重事件营销,提升读者好感 |
| 第六章 生活书店广告运营时代价值 |
| 6.1 传播进步书刊信息 |
| 6.2 塑造品牌进步形象 |
| 6.3 引领近代书局践行广告新形式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理论视野 |
| 一、为什么选择1943年 |
| 二、文化生态学的理论视野 |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
| 一、断代史和区域文学研究 |
| 二、20 世纪40 年代文学史研究 |
| 三、“1943 年文学”研究的现状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 一、研究思路 |
| 二、创新之处 |
| 上篇 文学生态:政治割据下的三区并存 |
| 第一章 解放区的政治治理与文化领导 |
| 第一节 解放区社会的政经“一元化” |
| 一、经济封锁下的自力更生 |
| 二、军事威协下的政治治理 |
| 第二节 《讲话》规范下的“文学遵命” |
| 一、《讲话》带来的文艺新思想 |
| (一)《讲话》思想的政治阐释 |
| (二)解放区文艺的管理制度 |
| (三)《讲话》影响下的创作转向 |
| 二、《讲话》开辟的文学新局面 |
| 小结 |
| 第二章 沦陷区的异族压迫与文学万象 |
| 第一节 日伪的政治奴役与文化殖民 |
| 一、日伪的政治奴役 |
| (一)经济“统制化” |
| (二)政治社会化 |
| (三)新国民运动 |
| 二、汪伪的文化殖民 |
| (一)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
| (二)思想文化的强化管制 |
| 第二节 异族入侵下的自我言说与文坛万象 |
| 一、沦陷区人民的中华民族认同 |
| 二、商业期刊与演出支撑的沦陷区文学 |
| (一)商业期刊提供的言说平台 |
| (二)《万象》与进步文人的文学坚守 |
| (三)商业演出与市民戏剧 |
| 小结 |
| 第三章 国统区的纷繁乱象与文坛百态 |
| 第一节 腐败政治激化的社会矛盾 |
| 一、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
| (一)日渐崩溃的经济体系 |
| (二)专制独裁的政治治理 |
| 二、国民党政府的文化管制 |
| (一)加强引导的文艺政策 |
| (二)逐步收紧的审查管制 |
| 第二节 艰难时局下的文坛百态 |
| 一、文人的坚守与阵地的对恃 |
| (一)窘迫生活下的文人坚守 |
| (二)期刊阵地的国共对恃 |
| 二、国统区冲突缠绕下的文学现象 |
| (一)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
| (二)以期刊为依托的文学团体 |
| (三)“借古讽今”历史剧的兴盛 |
| (四)乱世中各类文学探索的杂陈 |
| 小结 |
| 下篇 美学新变:多元向度中的美学突越 |
| 第四章 解放区文学的新形式与新体裁 |
| 第一节 以“评书体”为代表的小说新变 |
| 一、赵树理:“评书体”小说的开创者 |
| 二、“山药蛋派”作家的集体绽放 |
| 第二节 诗歌散文的“合势应时” |
| 一、“歌诗体”的复兴 |
| 二、报告文学的“应时”效应 |
| 第三节 旧剧革新的历史召唤 |
| 一、平剧(京剧)改革 |
| 二、秦腔改革 |
| 第四节 新秧歌运动的兴起和影响 |
| 一、《兄妹开荒》:秧歌剧的开山之作 |
| 二、《周子山》:走向新歌剧 |
| 小结 |
| 第五章 沦陷区文学的家国情怀与个人书写 |
| 第一节 小说:“言”与“不言”中的生命诉说 |
| 一、市民小说的“生命自适” |
| (一)张爱玲:世俗生活的俗中见雅 |
| (二)苏青:女性经验的坦率表达 |
| (三)“获奖作品”的个体书写 |
| 二、乡土小说的“家国情怀” |
| (一)雷妍:《良田》里的故土坚守 |
| (二)其他作者的乡土小说 |
| 第二节 戏剧:“演”与“不演”中的现实博弈 |
| 一、秦瘦鸥:因《秋海棠》带出的家国隐喻 |
| 二、黄佐临和费穆:用“笑”与“哭”实现情感宣泄 |
| 三、杨绛:以“喜剧双璧”洞彻市民社会 |
| 四、陈绵:于黑暗中等候光明 |
| 第三节 诗歌散文中个体生命的突围与反思 |
| 一、南星:“庭院”中的生命突围 |
| 二、周作人:焦虑的文化反思 |
| 三、俞平伯:《独语》中的自我解脱 |
| 小结 |
| 第六章 国统区文学的众声喧哗与纵深推进 |
| 第一节 小说文体的转型与创新 |
| 一、成熟作家的创作转型 |
| (一)茅盾:回归古典传统 |
| (二)巴金:潜入庸常人生 |
| (三)老舍:直面血泪现实 |
| (四)沈从文:穿越牧歌回落染污世俗 |
| (五)张恨水:从鸳蝴言情到辛辣现实 |
| 二、小说文体的创新探索 |
| (一)徐訏:间谍传奇框架下的哲理思考 |
| (二)路翎:以“主观战斗精神”张扬生命蛮性力量 |
| 第二节 话剧舞台上历史与现实的独特呈现 |
| 一、郭沫若:用历史影射现实 |
| 二.曹禺:直截反映当下的“急就篇”尝试 |
| 三、吴祖光:叩问人性的诗意廻响 |
| 第三节 “跨界文体”的惊艳亮相 |
| 一、冯至:诗化与散文化的小说精品 |
| 二、穆旦:杂糅多种手法自成一家的哲理长诗创制者 |
| 三、沈从文:新体散文的尝试开拓人 |
| 小结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
|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
|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
|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
|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
|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
|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
|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
|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
|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
|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
|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
|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
|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
|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
|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
|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
|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
| 三、从“文学”到“文章” |
|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
|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
|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
|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
|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
|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
|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
|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
|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
|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
|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
|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
|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
|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
|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
|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
|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
|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
|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
|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
|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
|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
|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
|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
|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
|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
|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
|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
|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
|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
|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
|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
| 一、符合选文标准 |
| 二、具有教学价值 |
| 三、文化斗争需要 |
|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
|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
|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
|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
|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
|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论文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 四、相关理论问题的界定与厘清 |
| 第一章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视野中的《译文》 |
| 第一节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窃火传薪”之旅 |
| 一、洋枪洋炮打开的“窃火”之旅 |
| 二、现代译介的开端:《新青年》 |
| 三、渐入“多元”的20世纪30年代外国文学译介 |
| 四、1930年代的翻译文学论争与论战 |
| 第二节 30年代方兴未艾的翻译出版业 |
| 一、“杂志浪潮”兴盛的30年代 |
| 二、30年代翻译出版的“沉浮” |
| 三、文学期刊中的翻译单元 |
| 第三节 《译文》的创办及活动 |
| 一、《译文》的发起与创办 |
| 二、理想与现实的融合之选 |
| 三、曲折中前行的《译文》:停刊与复刊 |
| 第二章 《译文》呈现的世界文学样貌 |
| 第一节 世界文学的国别(地区)样貌 |
| 一、被“突显”的苏俄文学 |
| 二、被“关注”的弱小民族文学 |
| 三、被“遮蔽”的欧美文学 |
| 四、被“中介化”的日本文学 |
| 五、被“消失”的亚洲其他国家(地区)文学 |
| 第二节 世界文学的作家样貌 |
| 一、精英与平民作家的完美融合 |
| 二、日渐崛起的女性作家 |
| 三、意识形态各异的作家群 |
| 第三节 世界文学的体裁样貌 |
| 一、异彩纷呈的小说 |
| 二、关注儿童的童话与警世的寓言 |
| 三、以苏俄为风向标的诗歌与戏剧 |
| 四、以西班牙内战为焦点的报告文学 |
| 第四节 世界文学的文论样貌 |
| 一、以苏俄和进步作家为代表的作家作品论 |
| 二、以法、德为基础的文学理论与思潮 |
| 三、向苏俄学习的文学创作论 |
| 第五节 30年代世界文学的流行主题样貌 |
| 一、压迫与反抗的时代主题 |
| 二、写实的战争主题 |
| 三、永恒的情感主题 |
| 第三章 《译文》中的世界文学样貌溯源 |
| 第一节 多种意识形态交织下的《译文》 |
| 一、袭卷30年代的“红色潮流”的促进 |
| 二、国民党反革命思想的制约 |
| 三、中共无产阶级革命战线的引导 |
| 四、“革新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的诉求 |
| 第二节 多种诗学要素碰撞下的《译文》 |
| 一、在新旧作家作品中寻找“现实主义”的痕迹 |
| 二、书写现实的小说译介 |
| 三、满足“新文学”发展的“学习”诉求 |
| 四、文学社会功用的中国式追求:改造社会 |
| 第三节 编译者与《译文》的世界文学样貌 |
| 一、传统与现代碰撞中的编译者 |
| 二、多重诉求的编译者 |
| 三、以鲁迅为编译中心的形成 |
| 第四节 赞助人与《译文》的世界文学样貌 |
| 一、执政党对于出版管制的影响 |
| 二、编辑、出版方的推动与制约 |
| 三、共产党的文化宣传策略的影响 |
| 四、以读者为主导的期刊发行 |
| 第四章 《译文》的价值、影响与时代局限性 |
| 第一节 跨时代的价值 |
| 一、记录新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史 |
| 二、树立开放与融合的文学主张 |
| 三、译介中展现出的学术价值 |
| 第二节 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追踪 |
| 一、为鲁迅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
| 二、成就新文学的人才储备 |
| 三、滋养新文学的翻译与创作 |
| 四、开创翻译杂志的先河与范式 |
| 五、《译文丛书》对《译文》的继承与发扬 |
| 第三节 带有时代烙印的局限性 |
| 一、同人杂志的局限 |
| 二、语言能力的局限 |
| 三、并不成熟的世界文学想象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译文》创刊号封面、插画、目录 |
| 附录二 《译文》译作统计(时间顺序) |
| 附录三 《译文》中译作统计(国别(地区)分类) |
| 附录四 《译文》中译介的小说 |
| 附录五 《译文》中译介的文论 |
| 附录六 《译文》中主要译者的译介统计 |
| 附录七 1930-1937年国内发行文学期刊及译作情况统计 |
| 后记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问题的提出及报告文学研究综述 |
| 二、时代语境与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发展脉络 |
| 三、以主题话语嬗变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 |
| 第一章 醒世和觉民:发生期报告文学的启蒙主旨 |
| 第一节 近现代启蒙语境与报告文学的发生 |
| 一、在新闻和报刊业中萌芽 |
| 二、在无产阶级运动中获得阶级属性 |
| 三、近现代民族危机对特殊文体的需要 |
| 四、适应启蒙主旨的文体选择 |
| 第二节 以实录、写实为宗旨的文学观 |
| 一、实录:“不虚美,不隐恶”的史传精神 |
| 二、写实:秉笔直书,揭示真相的文体品格 |
| 第三节 发生期报告文学:以醒世与觉民为启蒙话语中心 |
| 一、时代的在场记录与重大题材的即时书写 |
| 二、残酷的真实性与震撼人心的文学表达 |
| 三、严肃的社会批判性和鲜明的政论色彩 |
| 第二章 民族救亡的集结号:1930—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时代使命 |
| 第一节 “左联”时期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 |
| 一、时代的文体:“左联”对报告文学的选择 |
| 二、救亡主题在报告文学中的多维呈现 |
| 三、《包身工》等经典文本:痛与怒的殖民控诉 |
| 第二节 1940年代报告文学的救亡之声与文艺大众化运动 |
| 一、严峻的救亡形势与报告文学的价值选择 |
| 二、血与火的印记:解放区报告文学的救亡书写 |
| 三、悲壮的怒吼:国统区、沦陷区报告文学的民族悲歌 |
| 四、文艺大众化运动:群众性写作及“一日”体报告文学现象 |
| 第三章 新中国与抗美援朝战争的颂歌:建国后30年报告文学的史诗性追求 |
| 第一节 以新中国建设和时代人物为书写中心 |
| 一、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图景 |
| 二、新中国的时代英雄图谱 |
| 第二节 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记录 |
| 一、从抗战到抗美援朝:战争主题的精神延续 |
| 二、《谁是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精神的文学呈现 |
| 第三节 时代起伏中的主题变奏 |
| 一、政治浪潮中的主题异化 |
| 二、短暂宽松氛围下“干预生活”的写作 |
| 第四章 现实诘问与历史沉思:1980—1990年代报告文学的启蒙话语 |
| 第一节 新启蒙语境与新时期报告文学的自觉 |
| 一、启蒙思潮与“文学主体性”观念的确立 |
| 二、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复兴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
| 三、《哥德巴赫猜想》:新时期到来的文学先声 |
| 第二节 现实诘问:新时期启蒙主题在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上的宏观呈现 |
| 一、在新启蒙语境中成为时代文学主潮 |
| 二、以启蒙为问题意识核心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
| 三、赵瑜:“危险的文学样式”的践行者 |
| 第三节 历史沉思: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书写 |
| 一、启蒙落潮与1990年代报告文学现象 |
| 二、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兴起 |
| 三、史志性报告文学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指归 |
| 第五章 担当国是与守护苍生:新世纪“中国故事”的报告文学书写 |
| 第一节 壮阔的时代回声: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国是书写 |
| 一、时代新语境与报告文学的机遇 |
| 二、以国是主题为话语中心的新世纪报告文学 |
| 三、国是书写中的“歌颂与暴露”问题 |
| 四、何建明:国是书写的典型范例 |
| 第二节 以民生主题为话语中心的时代书写 |
|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与积极的报告文学创作环境. |
| 二、守护苍生:报告文学民生主题的集中表达 |
| 三、黄传会:守望民生的“反贫困作家”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读博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大众新闻思想的出现及定义 |
| 2.1 大众新闻思想的成因 |
| 2.1.1 报纸的发展壮大 |
| 2.1.2 战争背景的推动 |
| 2.1.3 普罗文艺运动的刺激和启蒙 |
| 2.2 大众新闻思想的萌芽 |
| 2.3 大众新闻思想的定义 |
| 第三章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 3.1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理论渊源 |
| 3.1.1 “立人”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
| 3.1.2 黄远生新闻思想的影响 |
| 3.1.3 梁启超报刊思想的影响 |
| 3.1.4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
| 3.1.5 鲁迅新闻思想的影响 |
| 3.1.6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影响 |
| 3.2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发展 |
| 第四章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内涵及实践 |
| 4.1 为大众的办报立场以民众利益为核心 |
| 4.2 坚持言论独立自由做民众的喉舌 |
| 4.3 关心民众和社会努力发扬服务精神 |
| 4.3.1 服务民众 |
| 4.3.2 服务社会 |
| 4.4 推广大众文化提高大众文化水平 |
| 4.5 危急关头以民族国家立场为重 |
| 第五章 邹韬奋大众新闻思想的当代启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 |
| 二、过往研究的回顾 |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业的发展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
| 第一节 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环境 |
| 第二节 新闻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
| 第三节 新闻业的发展 |
| 第四节 民营报人大量涌现的原因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
| 第二章 民营报人对报纸功能的阐释 |
| 第一节 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 |
| 第二节 报纸以服务公众为目的 |
| 第三节 报纸以代表公共意见为己任 |
| 第四节 报纸是公众接受教育的机关 |
| 第三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
| 第一节 关于“新闻”与“报纸”的解释 |
| 第二节 对“新闻”起源问题的探究 |
| 第三节 对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 |
| 第四节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
| 第四章 民营报人新闻伦理思想 |
| 第一节 道德品格:记者的首要资格 |
| 第二节 独立自尊:记者的核心价值观 |
| 第三节 言论自由:记者的追求与向往 |
| 第四节 客观公正:记者的报道原则 |
| 第五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总结 |
| 第一节 新闻采集思想 |
| 第二节 新闻编辑思想 |
| 第三节 报刊评论写作思想 |
| 第六章 民营报人的报刊经营理念 |
| 第一节 报纸商业化的必要性 |
| 第二节 义利兼顾的经营方针 |
| 第三节 以广告为本位的经营理念 |
| 第七章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
| 一、新闻事业的需要 |
| 二、中西文化的影响 |
| 第八章 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
| 第一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 |
| 第二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代表性民营报人 |
|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文献研究法 |
| 1.3.2 个案研究法 |
| 1.4 概念界定 |
| 1.4.1 读者 |
| 1.4.2 读者观 |
| 第二章 邹韬奋读者观的形成背景 |
| 2.1 政治环境 |
| 2.2 文化氛围 |
| 第三章 邹韬奋读者观的实践基础 |
| 3.1 初出茅庐,大胆尝试 |
| 3.2 深受迫害,辗转办刊 |
| 3.3 抗战救国,以笔为锋 |
| 第四章 邹韬奋的读者观 |
| 4.1 读者是不可欺骗的 |
| 4.2 读者应是报刊的通讯员 |
| 4.3 读者的意见是报刊革新的方针 |
| 4.4 读者是生活书店的好朋友 |
| 第五章 邹韬奋读者观在报刊中的体现 |
| 5.1 内容选择:兼具趣味性与价值性 |
| 5.1.1 编读往来,收集读者信息 |
| 5.1.2 紧跟时代,丰富读者视野 |
| 5.2 栏目设置:丰富多彩 |
| 5.3 文章风格:明显畅快 |
| 5.4 报刊任务:为读者服务 |
| 5.4.1 组织团结读者 |
| 5.4.2 反映读者公意 |
| 5.4.3 引导教育读者 |
| 第六章 邹韬奋读者观的历史意义 |
| 6.1 促进个人的解放与进步 |
| 6.2 推动大众文化的发展 |
| 6.3 为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事业树立典范 |
| 第七章 邹韬奋读者观对新闻工作的启示 |
| 7.1 新闻报道大众化 |
| 7.2 发挥新闻媒介的指导作用 |
| 7.3 与时俱进是新闻工作的重要品格 |
| 7.4 新闻工作要有社会责任感 |
| 7.5 新闻工作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