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哲[1](2013)在《《三国演义》字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古典长篇小说,取材范围几乎整整一个世纪,而其从酝酿到成书,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从这一成书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不是一人之作,而是全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采用浅近的文言,同时吸收了当时的口语成分,它通过语言艺术的审美愉悦,把读者带到历史重现的画卷中,带到历史文化的领悟中。为此,它保持着述说历史的郑重其事、严肃认真的态度,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带有特殊的史家气概和史笔风采。明人庸愚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早就指出《三国演义》语言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有接近当时口语的成分,这是因为它的成书经历了史家着述,讲史话本和文人创作的过程。讲史话本的创作形式,使《三国演义》的语言更接近口语,而史传文学的着述,又为其语言的精炼奠定了基础。从语言面貌上看,汉魏以后口语中新生的词汇现象与语法现象,都在书中有面广量大的反映;为了营造历史气氛,全书中也出现了一些文言成分。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提供的材料在语言研究上所具有的代表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研究《三国演义》面貌的成果尚不多见,从字频角度进行语言研究的目前为止更是没有发现。综合观察100余年来的有关文献,目前《三国演义》语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和需要发展的地方:首先,从我统计分析的文献资料看,对《三国演义》的语言进行语言艺术研究的多,而进行语言学研究的少。其次,对《三国演义》的语言研究,目前尚缺乏系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便是有一些系统研究,也缺少深度和完整性。第三,对《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研究或语言学的研究,多数是描述式、例证式研究,缺少封闭式、数据库式的统计分析研究。我们以后的研究,要突破以上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局限,让《三国演义》这一具有重要语料价值的经典着作的语言研究取得应有的进展和成就。《三国演义》字频研究的意义也就在于为汉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比较可靠的基本资料,应为汉字应用及应用发展史的描写提供一些比较可靠的研究结论。本课题利用《三国演义》文献语料库和由语料库得到的文献数字化信息,全面描述并分析《三国演义》用字的量和位。我借助《三国演义》语料库提供的大量的文献数字化信息,以汉字为计量单位,可以极方便地从定量和穷尽两个方面对《三国演义》用字作全面分析,进而对《三国演义》的语言开展多方面的研究,并获取那些单凭抽样调查不可能得出的结论。以量作为依据,分析量与质的关系,是本类课题研究工作的重点。本课题旨在研究《三国演义》的用字情况,研究的对象是《三国演义》所用的全部单字。精确的文献总用字数和所用单字数,为语言定量研究提供了必要前提。从《三国演义》语料库中提取《三国演义》字表,字表中的每个单字都作为一个独立的计算单位,并且把文献用字的总量和每个单字的频次提到供观察的重要位置,这些对于文献用字的定量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为编排《三国演义》字频表,我采集的7种数据分别是:序位号,简称号(字种)、频次(绝对字频)、单字覆盖率(相对字频)、累积用字数(累计字频)、累积覆盖率、均频倍数等。对于《三国演义》字频的研究而言,我采用的具体的、有创新的方法主要有:(1)全方位全过程地运用计量统计法,不但对全书每一个字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还对析出文献中的用字情况也进行统计分析,力求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2)既有共时研究,也作历时考察。我既把《三国演义》的字频和《水浒传》、《儒林外传》等作共时比较分析,也和《三国志》、目前国家出版的字频表等进行历时比较分析。(3)微观分析与宏观勾勒相结合。专书字频研究微观分析必不可少,宏观勾勒也不能缺乏。我在微观分析尽量充分的基础上,着力于极高频字等群体的研究,并对其进行总体勾勒和宏观概括,使描写层次性强,内容丰富,同时也使讨论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得到加强。(4)既采用传统方法,也引进西方理论。我对字频的分区,主要采用汉语字频的传统方式并进行了相关优化,但在极高频字问题上,我引入了“核心词”观念,把《三国演义》的字频分析放在国际视角进行。(5)既重视本体字表分析,更重视应用角度的比较印证。在这方面,我主要对现用相关字表、国内外汉语教材等与《三国演义》的字频表进行互相比较和印证。一方面可以说明《三国演义》的可普及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相关字表的优势或不足进行实测。(6)校勘《三国演义》文本。语言研究要求文献材料真实可靠,有关《三国演义》的文本,前人给我留下了丰富的训诂学、校勘学、文献学上的成果,使得《三国演义》文本日臻完善。我要进行《三国演义》字频研究,当然不能忽视前修时贤的研究成果,相反,我要对一系列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使自己拥有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平台。建设好这个平台的关键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在校勘选定的纸质文本基础上进而校勘出一部满意的、客观的电子文本。本课题中,我还专章写了校记,并专门讨论了《三国演义》简体排印本的用字规范问题。在结构上,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探讨《三国演义》的作者及成书问题,落实语料的历史分期;第二章是对语料库底本的校勘,这样能够保证我语料库的信度,并发现和解决排印本古籍用字的相关问题;第三章是对《三国演义》的语料价值及对它进行字频研究的意义进行的探讨;第四章、第五章是对《三国演义》字频表分区进行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的印证与验证;第六章到第十章,我依次对《三国演义》字频表的核心字区、高频字区、中频字区、低频字区、一用字区进行了分析研究;第十一章是我在对分区字频等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演义》字频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具体的举例说明;本书第十二章是我经过计算、统计分析等得到的《三国演义》字频表,方便起见,我把它放在了最后一章。为了方便读者和其他研究者,我把百余年来《三国演义》语言研究的文献作了分类索引放在第十二章后面,作为全书的附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结论有很多,也有一些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其中已有结论中以下几点更有价值和研究必要:首先,本人根据苏培成、冯志伟等几位先生的研究讨论,进一步把字频的定义进行了规范,表示为:字频是汉字的要素之一,又称为汉字频度、汉字频率,是在汉语汉字语境下汉字字频的简称,它是指个体汉字字符在按特定原则选定的文本中出现的次数与选定文本总字次之比。用公式表示为:f=n/N×100%。其中,f表示字频,n表示个体汉字使用次数,N表示选定文本总字次;其次,通过把《三国演义》字频表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字表等进行比较,通过分析研究,从用字实证角度,利用字频验证了《三国演义》的“文不甚深”,并且这一结论作为我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在近期的《光明日报》刊出;第三,在研究中我把《三国演义》字频表与我国制定的各类字表进行了互为验证,证明了各类字表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推广性;第四,我从字频角度验证了具有初等教育水平的以汉语为母语的我国公民或达到中等HSK水平的非汉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读懂《三国演义》的可行性。《三国演义》字频研究是关系到古代文学、文献学、应用语言学及其统计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肯定有很多需要完善、修正的地方,我会继续努力,也期待更多的朋友给予相关的指导。
孙植[2](2007)在《平空造奇 文质兼美——《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曹孟德横槊赋诗”小说艺术美略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堪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历史小说巨着,标志着我国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三国演义》艺术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与斗争,通过现实主义
孙植[3](2003)在《文质兼美 匠心独运——论《横槊赋诗》的小说艺术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横槊赋诗》)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 4 8回。独具匠心的结构 ,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 ,力求变化的行文 ,简洁优美的语言 ,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 ,充分体现了小说美的生动内涵 ,真可谓文质兼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语料价值及研究现状 |
| 第二章 《三国演义》校记 |
| 第一节 《三国演义》校记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排印本存在的用字问题分类 |
| 第三节 关于古籍简体排印本出版用字规范的讨论 |
| 第三章 《三国演义》字频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 第一节 汉字字频研究的意义 |
| 第二节 专书字频研究的重要性 |
| 第三节 《三国演义》字频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 第四章 《三国演义》用字概况和字频区的划分 |
| 第一节 《三国演义》用字概况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字区 |
| 第五章 《三国演义》字频区的验证与比较 |
| 第一节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字频的比较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与《儒林外史》字频的比较 |
| 第三节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字频的比较 |
| 第四节 《三国演义》字频表区段划分的科学性及其他比较结论 |
| 第六章 《三国演义》核心字区的分析 |
|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核心字及其分类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核心字和其他专书核心字的比较 |
| 第三节 基于斯瓦迪斯核心词的比较研究 |
| 第七章 《三国演义》高频字区的分析 |
|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高频字区及其字种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高频字区与其他文献语料库高频字区的比较 |
| 第三节 《三国演义》高频字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比较 |
| 第八章 《三国演义》中频字区的分析 |
|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中频字区及其字种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中频字区与其他文献语料库高频字区的比较 |
| 第三节 《三国演义》中频字和《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比较 |
| 第九章 《三国演义》低频字区的分析 |
|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低频字区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低频字区与其他专书语料库的比较 |
| 第三节 《三国演义》低频字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比较 |
| 第十章 《三国演义》一用字的分析 |
|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一用字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析出文献字频与一用字 |
| 第三节 《三国演义》一用字与其他专书一用字的比较 |
| 第四节 《三国演义》一用字在字表中的表现 |
| 第十一章 余论:《三国演义》字频的应用研究举例 |
| 第一节 《三国演义》字频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
| 第二节 《三国演义》字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 第三节 《三国演义》字频在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中的应用 |
| 第十二章 《三国演义》字频表 |
| 附录:《三国演义》语言研究报刊文献分类索引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的部分科研成果等 |
| 致谢 |
| 一、结构独具匠心之美 |
| 二、情节曲折生动之美 |
| 三、人物形象鲜明之美 |
| 四、行文讲求变化之美 |
| 五、文字洗炼含蓄之美 |
| 六、艺术手法多样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