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凯,张旖华[1](2021)在《文化磨合视域中的文学研究——李继凯教授访谈录》文中认为一文化磨合思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张旖华:李老师您好,非常有幸能够采访您,与大家分享您的治学经验。围绕"文化磨合视域中的文学"这个论题,您近年来进行了一些探索,或独立,或合作,已经发表、出版了相关的论文和着作。您能否就这一论题涉及的相关问题做一介绍,如您为何如此关注"文化磨合"这一现象并尝试进行理论思考?您格外强调要在文化磨合中建构大现代文学,并将文化磨合作为建构大现代文学的重要机制和路径,其学理依据是什么?
倪筱燕[2](2018)在《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能力培养》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更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测试,由之前的单句汉译英转变为段落汉译英,其改革内容对于高校英语教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有极其长远而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英语教学侧重于英语语言知识和英美文化,较少涉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导致当前大学生存在文化失语现象。为此,我们要以对传统文化的翻译为切入点,探索和分析高校英语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反拨作用,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能力。
李巧娇[3](2017)在《奥斯卡动画长片中的文化缺省及其汉译补偿》文中指出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对共同文化背景的省略可以使得语言更简洁从而提高双方的交际效率。然而,当读者与作者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时,被作者省略的文化背景便会成为巨大的交流障碍。因此,对于作者设定的文化缺省是翻译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译者对文化缺省进行的翻译补偿便是为译语读者架起了一座通往源语作者的桥梁,最终使得译文读者到达原文作者的思想彼岸。译者对源语中的文化缺省补偿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本论文选取奥斯卡动画长片中的台词作为语料分析其中的文化缺省及译者的汉译补偿。影视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不容小觑,动画影视却是经常被研究者忽略的一类影视,而动画影视的受众却越来越多。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Finding Nemo,The Incredibles以及Zootopia等15部奥斯卡动画长片。通过归纳与分析15部动画长片中的文化缺省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总结译者针对文化缺省进行的汉译补偿方法,同时发现译者使用的补偿方法如增译法、文内补偿法等中均存在着优缺点。最后,本论文分析了这些不足背后的原因同时提出解决建议。译者、译作与译文读者构成了一部翻译作品的连续性循环。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使命。译者在进行汉译补偿时,首先要确定其想要达到的预期补偿效果,同时,译者本身要具备双语能力与双文化意识,其次依据汉译补偿的原则并兼顾两种文化冲突中存在的四种模式选择补偿策略。这样译者才可以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更好地补偿从而架起一座译文读者通向原文作者思想彼岸的桥梁,最终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
王银娥[4](2015)在《风雨兼程 任重道远——写在《唐都学刊》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都学刊》一路走来,风雨兼程,岁月如歌。值此学刊30华诞之际,谨向校内外广大作者和读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向30年来关心支持学刊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为学刊发展做出贡献的各位前辈和同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现就学刊30年来的发展历程作一回顾并就未来发展予以展望。
冯瑞琳[5](2015)在《新世纪《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诸多介入和参与当代文学史建构的选刊当中,《新华文摘》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虽然是一份综合类选刊,但从创刊伊始,《新华文摘》便重视对文学作品与评论文章的选载,及时地呈现时下的优秀文学成果和文坛发展动态。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龙头选刊,《新华文摘》通过甄选、传播、呼应、引导等方式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大多文学类期刊。然而,因综合性选刊身份,《新华文摘》的文学选载行为并未得到文学界的重视,亟待进一步的挖掘与阐释。本文以新世纪的《新华文摘》为切入口来考辨《新华文摘》是以怎样的编选趣味和编选方式来参与、介入时下文坛的,这一编选趣味和介入方式对当下的文学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在电子媒介强势进军文学传媒领域,文学期刊日趋没落,而文学自身的边缘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也更加深化的今天,《新华文摘》这样一份传统主流大刊,是怎样在坚守自我与顺应时代的关系中找寻平衡的?带着这样的困惑,本文进入新世纪《新华文摘》的文学窗口,以期对当下的文学选载现象带来些许的启示。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对新世纪《新华文摘》的运营选择与文学选载情况予以了整体的观照。简要概述了《新华文摘》的创刊背景、刊物定位和栏目构成,分析了文艺栏目在《新华文摘》中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对《新华文摘》在新世纪媒介变革、期刊转型持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的运营选择进行了阐释,重点分析了《新华文摘》与文艺栏目在2004年改版当中的调整与应变,同时,对新世纪《新华文摘》文学选文概括和整体特质予以了梳理。第二部分由第二章和第三章构成,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新世纪《新华文摘》的文学选编趣味及多元嬗变进行了分析。第二章主要阐释了《新华文摘》在新世纪以来对传统主流文学趣味的延续和坚守,即积极宣传党的文艺政策,大力弘扬传统主旋律文学作品,为社会现实尤其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热情代言,显现出鲜明的传统现实主义特质。新世纪的《新华文摘》在坚守传统主流文学趣味的基础上,其选文面貌又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作品部分,新世纪的《新华文摘》在凸显传统现实主义作品的同时也选载了大量溢出主流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开放而包容的审美风格。在文学评论部分,新世纪的《新华文摘》呈现出极大的争鸣性特质,面对网络文学、“80后”文学等新型文学样式,《新华文摘》以组建争鸣平台的方式来进行观照,彰显出更为理性的选编姿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主流文艺政策的包容性、新世纪多元分化的文学格局和《新华文摘》自身的审美追求三方面阐释了新世纪《新华文摘》的文学审美包容性渐变的缘由。最后一部分,即本文的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新华文摘》对新世纪文学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笔者从《新华文摘》之于新世纪文学的广泛传播、对新世纪文学思潮的呼应等几个维度对新世纪《新华文摘》的文学选载意义进行了阐释,同时,对新世纪《新华文摘》中心化、类型化的文学选编局限予以了反思。
周蕾[6](2014)在《流寓高原的行吟者—昌耀诗歌创作论》文中研究指明昌耀是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一位重要且独具特色的诗人,也是对西部文学整体的提升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诗人,因而对他的研究极具价值和意义。笔者将其置于西部文学的大背景之上,从其西部诗人的身份出发对其进行把握,力图在西部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解读昌耀,阐释其价值,从而为昌耀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出发点。本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采用整体关照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昌耀的诗歌创作进行研究。引言部分主要概述昌耀与西部文学的关系以及昌耀研究的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正文部分分别从四个方面切入昌耀的诗歌创作。首先,根据昌耀诗歌创作不同时期体现出的不同特点将他的整个诗歌创作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其次,根据昌耀的诗歌创作实践发掘出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所做的探索,以及在探索中形成的审美风格。再次,从昌耀诗歌语言入手,从词汇、语法、语象三个方面剖析了昌耀诗歌的语言特色。最后,可能性的探讨了昌耀审美创造过程中的心理与情感。结语部分讨论了昌耀与西部诗歌的当代意义问题,并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康乐[7](2013)在《新西部电影中“西部精神”的塑造和文化传承》文中研究表明产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西部电影在文化内涵、制作方式和整体风格上,已经形成了自身成熟的形态,并在中国电影史上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处于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中国民族电影品牌,引领着中国电影走上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央。作为一种文化样态和传播媒介,西部电影在发展进程中,承载了许多民族精神与民族母体文化,对受众的精神、文化以及认知上产生着变革式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样,人文精神积淀深厚的国家,文化界对于民族自身和文化母体的探讨从未间断。中西部电影就成长于这么一个文化“寻根”的民族。中国西部电影从八十年代起,就对中国电影甚至整个华语电影有着震荡式的影响,从陈凯歌,张艺谋等许多第五代导演在对于电影语言,创作风格以及思想内涵的不断探索上,创造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认知符号,这种符号化的形象在之后电影当中也被充分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西部精神”。西北风沙黄土,贫瘠荒凉所孕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粗犷的农耕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这些特有的西部文化传统都渗透在西部电影中并随之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符号,在典型的西部电影创作中,创作者都在用当代主流观念去反思和描绘发生在这片广袤西部的人和故事,造就了一类具有鲜明西部文化特色的人物形象,通过展示他们的人生经历,讲述封建愚昧与现代文明、乡村与城市、旧与新的碰撞和矛盾以及人们痛苦、纠结、坚持、反抗和奋斗的历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都市化不断演进、市场经济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西部广大农村地区与现代都市文化的矛盾对立,更加凸显了中国西部电影所要阐释、传达的西部精神中人性的坚强和坚韧、对民族意识的坚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通过对西部电影起源和流派发展的梳理,解读西部电影中的典型形象、文化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西部电影创作中产生的影响,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西部电影意象,全方位地分析与阐释西部电影中所特有的西部精神。并结合当下国内外电影生态环境,具体分析了美国西部片与中国西部电影的异同,在分析中总结经验,就西部电影中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西部精神的传播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立足特色文化,面向国际市场;商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与时俱进吸纳先进文化等具体的建议,为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粹、把西部电影这一民族电影品牌发扬光大、为中国电影的发展贡献力量。
夹书厚[8](2013)在《新时期西藏小说研究 ——以马原、扎西达娃、阿来为中心》文中认为与其他省、区的作家成长经历不同,西藏作家大都是靠《西藏文学》的支持提携成长起来的。1976年《西藏文艺》在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成立。创刊之初的《西藏文艺》定位并不是一门独立性质的文学刊物,而是一份包括文学在内,涵盖美术、音乐、民俗、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性文艺刊物。为了促进西藏文学的繁荣发展,1984年《西藏文艺》正式更名为《西藏文学》,自此《西藏文学》成为一份专门性质的文学刊物。刊物编辑人员为了推动西藏文学的发展,经常到基层组稿。马原、扎西达娃正是在这时被《西藏文学》发现的。当时,对于马原、扎西达娃“先锋小说”创作,学界还怀有强烈的质疑、批评声音。《西藏文学》及时组织撰写了大量的评论文章,对他们的小说进行及时的跟进诠释,使他们在小说技巧、形式上的探索创新逐渐得到学界的认同、肯定。西藏作家群体的形成和20世纪80年代西藏文学取得的开创性成绩,《西藏文学》贡献甚大。在西藏文学繁荣发展的同时,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开始受到学界重视。一些学者提出了“西部文学”的概念。“西部文学”更多是地理意义上的指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西藏文学被纳入到“西部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但西藏文学因其文化传统和民族信仰与西部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西藏文学有自己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把它纳入到“西部文学”的范围内缺乏学理性依据。西藏的青年作家也不能认同这种地域上的文学分类方法,包括扎西达娃在内的西藏青年作家从宗教、民族文化、哲学观念和文学的表现主题和深度等方面的差异对这种分类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考虑。到目前为止,西藏文坛上最耀眼的三位作家当属马原、扎西达娃和阿来。马原的小说创作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以自己小说形式、技巧上的探索给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具体来讲,马原的以“元小说”的形式,打破了以往人们追求小说的虚构真实。马原之所以被称为“先锋”作家就是根据他小说形式上的革命性探索。但马原小说内容的先锋性被忽略了。马原小说以个人体验式书写,以西藏为背景把与麻风病人的性爱、老人与狗的隐秘关系等内容放置到小说中,使得马原的小说在内容上有了先锋意义。马原小说的先锋性,应该体现在形式和个人体验式的先锋内容书写上,二者共同构成了马原小说的先锋性。与汉人马原不同,扎西达娃利用其身份优势,结合西藏的本土文化,深入到民族精神内部,以一种民族寓言的方式来书写藏民族的文化观念,表达一种对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认同。但正是拘囿于这种概念化的“暴露虚构”的民族文化观念的表达途径,他小说中的人物显得扁平,呈现出明显的“单向度”特征。2000年阿来因小说《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对于《尘埃落定》,评论者从小说傻子的独特视角、现代性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论述,几乎没人关注到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命运。“我”的母亲是一位被买到藏区的汉族女子,因此她是身兼两种文化的特殊女性,是一个文化上的身份分裂主体。她又是一个贪恋权力的女性,这就决定了她最终自杀的命运。而塔娜是一个纯正藏族血统的女性,虽然贵为茸贡土司的女儿,但她只是土司母亲维护权力的工具,却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而又总是试图与命运抗争。塔娜一生和几个男人联系在一起,最后还是回到了傻子丈夫的身边。小说表现了塔娜在时代转替中试图寻求自我的女性悲剧命运。包括西藏当代文学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学,无论是从其对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还是从创作实绩来看都有资格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以西藏新时期小说创作看,西藏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叙事手段被称为“西藏叙事”,这种叙事方式的变革是走在了全国前面的。但是在“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中,包括西藏文学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学却无法进入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视野之内。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一直处于一种被屏蔽的状态。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缺失。“中国”当代文学史只是一部汉族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应该以有效的方式把包括西藏文学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学吸纳到文学史的继续“重写”中。对于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融入到当代文学史中,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改变过去的书写理念,去除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族别偏见,吸纳更多的研究者,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文学研究者参与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中。编写队伍的扩大,有利于消除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减少对民族作家、作品的“误读”。其次是,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应该变过去那种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和所谓“民间”文学、狭隘意义上的审美的选择方式,真正从文学的“真、善、美”原则上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代文学史的继续“重写”中,写出一部国家知识下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王茜[9](2011)在《从内地走出的西部诗人 ——昌耀西部诗歌新论》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当代新诗史上,西部诗歌占据了很重要的分量。西部地域的诗歌创作,使中国的诗歌版图变得丰富而完整。昌耀便是其中一位优秀的西部诗人。与其他西部诗人相比,昌耀从湖南内地走出,他特殊的文化身份与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的诗歌具有了自身的特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西部诗歌统一风格的简单认识。本论文从阅读昌耀的诗歌和文章入手,并结合其生活经历,从诗人长期创作中不同文化身份的演变这一角度切入,并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论述昌耀诗歌创作的发展与文化身份的演变。在四个不同的创作阶段,昌耀的文化身份也随之改变。第二章论述昌耀文化身份演变及西部诗歌创作特征形成的原因。从选择西部的必然与偶然、诗歌在劫难中一路西行,以及诗人自身的美学追求等几个方面具体展开讨论。第三章论述昌耀西部诗歌创作的特殊性及其意义。从西部诗歌的整体特征观照昌耀诗歌的西部风格,对诗人在不同的文化身份中的西部创作进行比较阅读和文本分析,探讨昌耀西部诗歌的特殊性及其文学史意义。
李继凯[10](2008)在《中国西部文学研究三十年》文中认为1作为新时期文学批评话语的"西部文学"是一个相当新颖的学术话语,也可以说是在经济社会改革与文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孕育诞生的一个文学批评、文学范畴的"新概念"。虽然对西部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与新时期文学同步的,但批评界对"西部文学"的关注和倡导则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 (一) 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能力培养是国际文化交流融合的需要 |
| (二) 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能力培养是了解语言和传统文化关联性的需要 |
| (三) 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能力培养是高校公共英语等级考试改革的要求 |
| 二、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
| (一) 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和实践 |
| (二) 文化意识和语篇意识缺失 |
| (三) 传统文化翻译教学的趣味性不足 |
| 三、培养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翻译能力的路径探索 |
| (一) 树立明确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的目标 |
| (二) 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特点, 体现整体性和联系性 |
| (三) 拓展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译词汇 |
| (四) 丰富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习语和谚语知识 |
| (五) 采用多样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教学方法 |
| (六) 指导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翻译策略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文化缺省研究综述 |
| 1.2.2 国外翻译补偿研究综述 |
| 1.2.3 国内翻译补偿研究综述 |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创新点 |
| 1.4 本文主要结构 |
| 第2章 奥斯卡动画长片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
| 2.1 物质文化负载词中的文化缺省 |
| 2.2 社会文化负载词中的文化缺省 |
| 2.3 语言文化负载词中的文化缺省 |
| 2.4 宗教文化负载词中的文化缺省 |
| 2.5 文学文化负载词中的文化缺省 |
| 2.6 小结 |
| 第3章 奥斯卡动画长片汉译补偿方法 |
| 3.1 增译法 |
| 3.2 文内补偿法 |
| 3.3 音译法 |
| 3.4 释义法 |
| 3.5 直译法 |
| 3.6 套译法 |
| 3.7 小结 |
| 第4章 奥斯卡动画长片汉译补偿分析 |
| 4.1 奥斯卡动画长片汉译补偿优缺点 |
| 4.1.1 增译补偿 |
| 4.1.2 文内补偿 |
| 4.1.3 音译补偿 |
| 4.1.4 释义补偿 |
| 4.1.5 直译补偿 |
| 4.1.6 套译补偿 |
| 4.2 奥斯卡动画长片汉译补偿不足的原因 |
| 4.2.1 汉译补偿译者双文化意识的缺失 |
| 4.2.2 汉译补偿原则的忽视 |
| 4.3 奥斯卡动画长片汉译补偿对策 |
| 4.4 小结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一、学刊的发展历程、主要成绩 |
| 二、为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
| 三、学刊的学术定位及富有特色的栏目设置 |
| 四、值得总结的办刊经验 |
| 五、未来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新世纪的《新华文摘》与文艺专栏概观 |
| 第一节 《新华文摘》与文艺专栏概述 |
| 第二节 新世纪《新华文摘》的新变:以 2004 年的改版为中心 |
| 第三节 新世纪《新华文摘》的文艺专栏在改版中的稳中应变 |
| 第二章 主流趣味的延续与坚守 |
| 第一节 积极宣传党的文艺政策 |
| 第二节 大力推介主旋律文学作品 |
| 第三节 热切书写社会现实 |
| 第三章 多元文学的接纳与包容 |
| 第一节 对多元文本的兼收并蓄 |
| 第二节 文学批评:在争鸣中趋于理性 |
| 第三节 对新世纪《新华文摘》审美包容性的考辨 |
| 第四章 新世纪《新华文摘》的文学选编意义与反思 |
| 第一节 对新世纪文学的广泛传播 |
| 第二节 对新世纪文学思潮的呼应:以“底层文学”为中心的考察 |
| 第三节 新世纪《新华文摘》文学选编之反思 |
|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附录:新世纪《新华文摘》文学作品与评论文章选载目录(2001—2013)55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昌耀的诗歌创作历程 |
| 第一节 “激情放歌”的最初尝试(1953~1957) |
| 第二节 “地下写作”的沉潜(1958~1967) |
| 第三节 “心灵史记”的命运之抒(1978~1985) |
| 第四节 诗歌殉道者的心灵“燔祭”(1986~2000) |
| 第二章 艺术探索及其审美风格 |
| 第一节 文与质的艺术锤炼 |
| 第二节 独特的意象与西部文化 |
| 第三节 中西诗学的借鉴与独特审美风格 |
| 第三章 昌耀诗歌的语言特色 |
| 第一节 古语化与民间化 |
| 第二节 多样的语词样式 |
| 第三节 色彩与形象 |
| 第四章 审美创造的心理与情感窥探 |
| 第一节 悲剧命运与主体情感 |
|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情感创造 |
| 第三节 悲剧意识和焦虑体验对审美创造的提升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西部电影的精神倾向及其美学特征 |
| 1.1 西部电影的内涵 |
| 1.2 西部电影的发展历程 |
| 1.3 西部电影的美学原则和地域特点 |
| 第二章 西部电影中的西部精神 |
| 2.1 “立象以尽意”,西部电影是西部精神的载体 |
| 2.2 西部电影中典型人物形象与西部精神 |
| 2.2.1 西部男性的阳刚之美 |
| 2.2.2 西部女性的坚韧之美 |
| 2.3 西部电影的核心——西部精神 |
| 2.3.1 民族文化母体是西部精神的根源 |
| 2.3.2 人与自然的对抗是西部精神的表现形式 |
| 2.3.3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是西部精神展开的语境 |
| 2.4 西部精神的“儒”、“释”、“道” |
| 2.4.1 西部精神中的儒家文化 |
| 2.4.2 西部精神中的佛禅文化 |
| 2.4.3 西部精神中的道家文化 |
| 第三章 西部电影中“西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
| 3.1 新西部电影对“西部精神”的传承 |
| 3.2 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传播策略 |
| 3.3 “西部精神”借助西部电影不断推陈出新 |
| 3.4 “商业美学”与西部电影的发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0 引言 |
| 1 西藏文学的“第二次转折”:新时期西藏文学的发生 |
| 1.1 “一份杂志,一段文学”——《西藏文学》与“西藏文学” |
| 1.2 西藏文学与西部文学关系的探讨 |
| 2 汉族作家和藏族作家的不同西藏书写:马原、扎西达娃、阿来小说论 |
| 2.1 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变奏:再论马原小说的先锋性 |
| 2.1.1 马原小说形式的先锋性 |
| 2.1.2 马原小说内容的先锋性 |
| 2.2 写作的悖论:扎西达娃小说的藏文化观念及其写作局限 |
| 2.2.1 扎西达娃小说的民族文化观念书写 |
| 2.2.2 扎西达娃小说的写作局限 |
| 2.3 权力与民族文化下的女性悲剧命运: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女性形象分析 |
| 3 边缘与中心: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 |
| 3.1 “重写文学史”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问题思考——兼及西藏文学 |
| 3.2 少数民族文学融入中国当代文学史方法和策略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 昌耀诗歌创作的发展与文化身份的演变 |
| 1.1 1955—1957 外来者:“高车的青海于我是威武的巨人” |
| 1.2 1959—1967 融入者:“我不走了” |
| 1.3 1978—1986 土伯特:“他已属于那一方热土” |
| 1.4 1986—2000 仁者:没有同路人:谁与我一起进入月亮宝石?” |
| 2 昌耀文化身份演变及西部诗歌创作特征形成的原因 |
| 2.1 “出走”的必然与偶然 |
| 2.1.1 必然:自我放逐情结与崇武尚勇的湖湘文化 |
| 2.1.2 偶然:改变命运的青藏高原宣传画和青海招聘团 |
| 2.1.3 湖南无根与青海扎根的家族变迁 |
| 2.2 诗歌因劫难而重生 |
| 2.3 诗歌一路西行 |
| 2.4 诗人自觉的美学追求 |
| 3 昌耀西部诗歌创作的特殊性 |
| 3.1 “西部文学”与“西部诗歌” |
| 3.1.1 “西部”与“西部文学” |
| 3.1.2 “新边塞诗歌”与“西部诗歌” |
| 3.2 西部诗歌整体风格特征 |
| 3.3 昌耀西部诗歌的特殊性 |
| 3.3.1 诗歌文本的表达方式 |
| 3.3.2 诗人的审美趣味 |
| 3.3.3 诗人的个人气质 |
| 3.3.4 文化身份视角下昌耀诗歌的特殊性 |
| 3.4 昌耀西部诗歌的意义 |
| 结语:未完的思考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