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1](2021)在《“微时代”的网络文学批评研究》文中认为“新媒体”的崛起,使得网络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即网文生态现状发生了变化,身为其中一环的批评的本体、主体、对象因此发生了转变。因此,传统的网络文学批评框架体系需要根据时代的变迁而更新。具体到网文上,就是要“在场”介入观察,提炼“微时代”背景下最新的网络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状况,观照其对网文文本形态的影响,以及因为同步变迁的网文批评的特征变化,并通过观照这些新媒介中暗含的经验思路与实践渠道,对当下网络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提出理论化的对策总结,从而改善网文批评的滞后、缺位、断裂、脱节等现存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平台观察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将社会学的“场域”理论、传播学的“媒介融合”理论、心理学的“效度”理论等迁移到文学学科中,进行移植融合型研究,以解释当前的网络文学生态与批评现状。全文从网络时代的技术更迭出发,以“微时代”大背景观照,透视网文生态的变化下网文批评的新特征。第一章“微时代”网文生态现状”,从媒介生态场域角度切入网文生态场域变化,比较传统网络时代与“微时代”,观照网文生态出现的新变化,揭示网文批评需要更新的背景环境原因。第二章“微时代”网文批评的特征,阐述进入“微时代”后,网文批评的对象、主体、本体三大方面上出现的新特征。第三章“微时代”网文批评的衡量标准,借用心理学的“效度”概念,针对“微时代”网文批评出现的问题,用网文批评的效度标准来进行判断批评是否有效,并以此提出需要注意的点和改进的措施。通过理清“微时代”生态下网文批评的现状,可以有助于改善网文批评的状态,从而反作用于引导网文生态的良性发展,改善网文作者的生存环境,促进网文作品题材的多元化发展。
张鹏[2](2021)在《20世纪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后半叶视觉研究作为西方现代性启蒙的一部分,是否提供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还未得到充分阐释。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各种视觉文化读本及其研究方法论的出现,视觉文化的理论建设工作已然成为研究的焦点。在此思潮下,视觉文化不仅仅被看作一种跨学科性的研究方法论,更是重新获得了其特有的独立和自治身份。但现有的这些视觉文化的理论研究并没有构筑成一个普遍有效的理论体系,它们彼此孤立于自身的视觉研究领域,只通过强行打开的一个文化研究的范围,或是与某些跨学科性的知识专业的综合体建立少量的联系。本文意在通过西方视觉现代性理论的谱系研究,为视觉文化的理论建设提供系统性的认知视角,有助于为全球化语境下的艺术文化现象作出一种价值判断论的导向。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解读杰伊的视觉政体研究方法,可以发现西方哲学话语中隐藏着一条关于视觉性隐喻的正反叙事,作者成功地将视觉文化研究重新纳入到西方现代性哲学话语的传统之中。第二部分分析了米歇尔的图像转向并对该理论展开批判,即指出其为一种虚假生命的形象科学。第三部分分析了克拉里的视觉技术考古学,指出克拉里过分强调资本主义对观察者身体注意力问题的操控,忽视了视觉现代性中本雅明关于辩证意象的启蒙路线。第四部分分析了德波的景观社会,指出了他作为一种景观的否定性力量,为视觉文化理论提供了阐释的路径;而德波在景观社会语境下提出的总体都市主义计划,也将研究目光转向了作为视觉民族志的艺术人类学理论。本文对四种视觉文化理论固有的现代性方案进行并置且提出批判,同时着重引出德波的“景观社会”概念,即这位逐渐被视觉文化研究者所淡忘的马克思主义异化论的学者,使其重新返回到西方视觉现代性可行性方案的谱系之中,将视觉现代性谱系的目光转向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上来。
张思远[3](2021)在《约翰·契弗“沃普萧系列”中的“新英格兰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利辉[4](2020)在《管虎电影的叙事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93年,管虎凭借一部《头发乱了》进入大众的视野,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脱颖而出,被称为“第六代”导演中的“怪才”。经过多年的磨练,管虎的电影日渐成熟。他不仅具有同时期导演对于小人物的关注与人文情怀,并且能够较早地走出自我个人狭小的空间摆脱单调冗杂的叙事模式,形成自己的电影美学风格与审美意蕴,在题材选择、叙事手法和电影语言运用等方面不断的创新探索,形成了浓郁的“管式色彩”。这种独特的个人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其电影的三大方面:选材、叙事手法和电影语言的调动。管虎电影的题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映城市底层人民生活状态的都市影片,另一方面则是走进了历史空间的寓言题材和历史题材。无论是哪个方面的主题,管虎始终在他的影片中保持着他对人性和个人价值的思考,在声、电、光的世界里传达出触及民族灵魂之根的反思。在叙事手法方面,管虎擅长打破正常时空,在片段组合中呈现人物的生活状态,淡化故事情节,突出人物本身。非时序的剪辑与拼贴,多重视角的切入,都让他的电影看起来更加扑朔迷离引人入胜。在调动光、影、声音等电影语言方面,管虎更是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大胆粗狂而又不失细节,印象式的色调,明暗对立鲜明的光线,更加突出了电影的艺术风格。声音方面擅长通过方言和对声音细节化的处理增强人物生存环境的质感与文化氛围。总体而言,管虎的电影的美学风格既有前期的纪实的一面又有后期寓言化的一面,在聚焦小人物中,有着一反前代导演审“美”追求的审“丑”表达。纪实、审丑与狂欢共同构成了他电影的美学风格。在呈现一部部视觉盛宴的同时,展现了导演对于“人”与“人性”的独特思考,表达着他的人文关怀。
山丹[5](2020)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童年书写是儿童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表现童年的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是儿童文学对童年精神的审美创造与诗意追求。童年书写不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策略和创作形式,更是以文学形式构建人类对于自身、他者、社会及历史的一种独特思考方式。本论文以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为研究对象,并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划分为写实型童年书写、经验型童年书写和理想型童年书写,通过梳理三种童年书写范式在主题表现、创作技巧、文体形式、叙事结构、语言类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文学图景,归纳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及由此带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启示。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具体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绪论主要对童年理论、童年观和童年书写的基本观点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第一章“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对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勾勒,通过探讨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阐释童年书写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意蕴。现实题材儿童小说演变轨迹,聚焦于1917至1999年间的儿童小说历史发展脉络,本论文将其归纳为:新生期、生长期、探索期及繁荣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儿童小说的创作特征加以分析。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语境的革新和“解放儿童”儿童文学观的确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形成了新的创作格局。通过对儿童小说中童年书写转向的内外成因分析,阐释童年书写的叙事特征和艺术形式。第二章“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探讨写实型童年书写对当下童年个体生命的书写维度。本章从个体童年的身份认同、成长书写、性别书写、青春书写和边缘生命书写的不同维度,梳理了童年书写中的写实型童年书写的创作特征。展现成人作家在将现实儿童作为表现对象时,对童年的生活现状、情感真实和生命尊严的理解与尊重。对写实型童年书写创作范式的探究,能够丰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童年生命书写的内涵和形式,并为儿童文学深入童年精神提供重要的参考。第三章“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对童年书写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了阐释。经验型童年书写,分为成人作家对自我童年生活书写的白描,及以文学书写方式再现自我童年的心理投射。在对儿童小说中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解读时,主要从童年回忆的诗意书写,童年乡土的多元书写,童年创伤的投射书写和童年缺失的补偿书写等不同维度加以讨论。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中,成人作家试图通过追寻自我童年生命的书写价值,来呈现儿童小说中的童年经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征。第四章“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探讨了儿童小说中的理想型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本特征和审美意蕴。理想型童年书写作为成人作家对于童年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为当下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指引,并为人类童年提供了直达心底的精神滋养。本章从历史语境、战争语境、人类乡土语境和理想童年精神四个维度,建构了理想型童年的创作范式。理想型童年书写为成人作家提供走出个人化童年私语,面向集体童年精神的途径,其体现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对于人类童年精神的向往。第五章“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主要讨论了童年书写所呈现的审美意旨,与其在创作中所面临的书写困境。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既体现为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在文本层面,以诗性内核把握童年精神品质和以童心力量坚守文学创作之魂,又体现为童年书写对儿童读者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灵净化与情感共鸣。在探究新世纪儿童小说的童年书写所面临的困顿境遇时,本论文分别从童年书写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童年书写中成长体验的错位和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意识的缺失等方面,指出了当下儿童小说的创作困境。并重审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系列化”写作模式,桥梁书阅读模式,及“低龄化”写作现象,为童年文化变革中的童年书写提供突破和发展的新方向。结语部分对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进行了简单的回顾。通过肯定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指出了随着“童年”元素作为儿童小说书写的日趋繁盛,追求童年审美的文学样式将丰富儿童小说的创作空间。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过度商业化的童年书写样式对儿童小说发展的阻碍。因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既要对抗符号文化的侵蚀性,又要保有文学审美的生命力。特别是,童年书写需要从儿童生活的真实感出发,表达儿童生命的深广度,展现童年精神的力量性和童年文化的审美力,为儿童文学阅读构建一个更为美好的审美空间。童年本身能够带给人类的精神力量,引导着儿童小说在立体而饱满的童年书写中,塑造中国童年的独特审美艺术。新世纪儿童小说正是通过不同维度的童年书写诠释着童年精神的生命、历史和文明之歌。
郑扬[6](2020)在《“破碎”的记忆言说 ——金宇澄小说论》文中指出从展示知青生活的《迷夜》,到绘制城市地图的《繁花》,金宇澄对过去时光的回望与书写,总是带有某种强烈的“破碎”意味。这种交织着复杂内涵的“破碎”意绪,不仅构成了金宇澄小说的背景性情境,也凝结成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格调,浸润于小说的内容与形式之中,折射出创作主体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与审美追求。本文试图从“破碎”这一审美特质入手,通过考察和分析其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与生成原因,把握和理解金宇澄的小说世界。除绪论与结语外,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梳理金宇澄小说创作的记忆地理图。从创作题材上看,金宇澄是典型的记忆型作家,将记忆转化为叙事是其小说最为显豁的特点。通过对记忆的修辞化处理,金宇澄成功建构了以知青生活为核心的乡土空间和以上海生活为核心的城市空间,二者参差与差异,又凸显出了主体以城市作为“故乡”的写作立场。第二章阐释“破碎”的记忆世界的思想意蕴。具体而言,“破碎”的情感附着于作家对伦理关系、历史价值、生命意义的书写与思考之上。通过对美好情感的悬置和对生命历史荒凉本质的揭露,小说自然地营构了一种晦暗、低沉的文本氛围,生成了内含失意、颓废、感伤、困顿等情感特质的审美格调。第三章分析叙事层面上的“破碎”特质。一方面,金宇澄擅长利用时间的变形和细节的空缺,打断情节的连贯性,制造文本空白,从而使小说成为断片的连缀;另一方面,被悬置的心理描写和游离的叙述视角,也解构叙事的完整性,造成了小说形式上的碎片感。第四章对“破碎”的审美特质进行主体探源。金宇澄小说所氤氲的“破碎”氛围,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记忆)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种内含着作家生命经验、文学追求和审美趣味的诗性建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这种“破碎”的审美特质,不仅与金宇澄的坎坷、边缘的生命体验有关,也联系着作者某种有意识的文学追求。
林雪莹[7](2020)在《基于日常都市主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研究 ——以北京老城街巷公共空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快速城市化浪潮后,中国城市发展逐渐由增量开发模式转向存量开发,长期以来以物质空间规划为主的建设方式和管理体系逐步显示出不足的一面。这些过度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一种强介入的方式吞噬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剥蚀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性,使得日常生活日渐疏远。以关注城市空间品质和人居环境为目的的有机更新、微更新逐步走进大众视野。尤其是在存量规划时代,城市发展建设面对的是更为综合、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开发建设区和重新建设项目,诸多老城、老旧街区项目往往有着复杂的空间现状和社会问题,以及不同人群多样化的生理及心理需求。因此,由单一的物质空间改造转向更加关注社区营造、空间微更新、精细化管理、全民参与等新的城市更新来提升居住质量和环境品质,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在此形势下,日常都市主义对普通大众开放式的关注,使其在不经意间成为一种非正统的、自下而上进行的城市发展机制,被看作是一种对公共空间价值进行多维度思考的城市设计方法。而街巷作为日常公共生活最为活跃的场所之一,与城市多次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密不可分,但同时,又不乏人们作为使用者的自我意识在公共空间的中的作用和体现。以日常都市主义视角观察下的城市日常生活和街巷公共空间,虽然其中不乏诸如空间无效占用、环境脏乱差、管理难度增加等多种现状问题,但在看似杂乱、混沌、简陋的表象背后,也蕴含着充满民间智慧的经验性建造、高效性的场地使用、及时性的适用调整、目的明确的商业活动等多种旺盛的生长形式和严谨明确的内在生成逻辑,也折射出其背后空间使用者身体和精神的多方面需求与愿望。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和实际调研,从日常行为活动与空间变化入手,以北京老城街巷公共空间作为研究范围,选取鲜鱼口片区和白塔寺片区展开具体调研,对其中的空间自发更新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空间自发更新的特征表现、现象分类、参与主体、自身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街巷中自发空间的介入对街巷空间布局和街区活力带来的改变。旨在通过空间自发更新的现实表象来探讨城市日常生活中人作为空间主体的重要性,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载体需满足使用者日常生活需求的使命性,来推动城市空间规划管理的弹性发展,促进城市生活及环境质量的有效提高。
夏翔[8](2020)在《创新实验与特质构建 ——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基础课程研究》文中提出自2000年以来,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下文以AA学院简称)如同横空出世般闯进我们的视野,它以一系列骄人成就与独特方式,激发了我们的研究热情:一大批AA学院的毕业生与教师,如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2016)、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彼得·库克(Peter Cook)、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尼古拉斯·格雷姆肖(Nicholas Grimshaw)、史蒂芬·霍尔(Steven Holl)、沃尔夫·狄·普瑞克斯(Wolf D.Prix.)……成为世界级的明星建筑师,他(她)们设计落成的具有先锋色彩及实验价值的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当今世界的空间景观,他们主导的“建筑电讯派”、解构主义建筑、数字化-参数化建筑等推动着当代建筑思潮及流派的发展。我们进一步发现AA学院一系列具有传奇色彩的方方面面,如它独立于大学体制之外的建筑教育模式;如以“工作单元”替代课程,教师给出的主题成为教学内容;如基础教学以装置、身体及行为、影像、拼贴等当代实验艺术方式作为练习手法,避开了功能、构造、制图等一般建筑入门教学内容;如以创新性、实验性、交叉性、艺术性的教学面貌等,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学术兴趣。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在经过手工、图案、工艺美术等形态之后,在新时期转型为现代形态的艺术设计,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又逐渐进入数字化设计阶段。与多变相随的是同质化、程式化、职业化的教学景观,及千篇一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题作业与教材模式。同时,引起设计教育界极大关注、无数院校试图进行改革的设计基础课程,由于诸多原因整体上至今仍陷于“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模式而不能自拔。于是,在这种情境中的设计基础改革把视线转向了建筑教育,而AA学院的基础课程无疑为设计基础教学的突围带来了示范性意义,通过课题的研究与论文的写作,从各个层面进行解读,寻找可以参照借鉴、改写的路径,寻找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到作业手法的演绎之路。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作为AA学院独特面貌生成的背景与基础,包括了实验性建筑艺术的基础形态,建筑教育的实验性教学与基础教学的情境,2.AA学院的教育特质,包括发展历程、课程体系及着名教师,3.AA学院教学的工作单元设置与教师的主题教学,4.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学主题设计途径,学生对单元主题的二次设计、作业创意的多种路径等,5.AA学院基础教学作业的表现手法与视觉图式,包括对现当代艺术的借用与演绎,作业的形式手法及视觉表现等。附录部分整理了历年来AA学院基础教学的主要课题。
赵澈[9](2020)在《论张杨电影创作的嬗变》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独树一帜的存在,张杨的电影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理想模式”,兼顾了个人艺术的表达与大众审美的渴求,在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从而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本文以张杨导演的九部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叙事与影像三个方面进行解读和研究,总结其创作过程中的嬗变原因及规律,为其他第六代导演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章主要针对张杨电影的主题嬗变进行讨论,分析其不同阶段的特点和规律。创作初探期主要关注家庭伦理关系,类型化时期侧重于反映都市社会的不同人群生存状态,创作转型期则深入探究人性的真实。第二章着重分析张杨电影在不同阶段的叙事特点。从创作初探期的复杂的后现代叙事,再到类型化时期的对不同类型电影叙事的拼贴与演绎,最后回归到简单的传统叙事当中,展现出张杨在叙事方面的不断突破与创新。第三章呈现的是张杨电影的影像风格的转变。将张杨置于第六代导演的群体中对其创作初探期的影像风格进行对比分析,类型化时期则更加注重隐喻化影像的运用,创作转型期开始由奢入俭,专注于纪实与原生态的影像表达。结语对全篇进行总结,肯定张杨导演的艺术价值,并指出论文留存的遗憾。
严毓棋[10](2020)在《弃权者的权利 ——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试图弥合格非研究中先锋批评与知识分子写作批评之间的割裂,还原格非迄今三十年的完整写作历程,分析格非的写作之于当代生活的意义。格非的写作中包含着对自我与历史关系的思考与表达,是为格非小说的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包含着格非对具体历史状态的认知及构成这一状态来由的追溯,更包含着对这一状态的超越意图。由此格非的写作作为个人主体的行动构成了对历史进程的介入力量。基于此种判断,本研究依据自然时间对格非的写作历程分段,通过对各时期格非作品的细读与思想状态的一般把握,勾连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呈现格非小说历史意识的发展过程。格非80年代小说以先锋形式实验闻名,其短篇小说写作表征了一代人呼之欲出的自我意识与对既定历史叙述的挑战精神。而90年代的长篇小说写作构成了对前一时期的反题,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与外部局势的变化拓展了格非历史意识的结构,他将自我置于更大的历史格局中思考后,感知到的是一个无力的个人。对这种失败体验的接受构成了新世纪以来格非历史意识与写作的起点,格非将自己置于一种弃权者的状态下重新思考和写作历史。格非不再将自我定义为先验的或必须完成的终极,而是以对话的姿态面向历史,始终保持自我与历史的紧张思考。这样的思考尽管有行动力不足的隐患,但足以为人们反思当下生活提供启迪。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研究视角的确立 |
| (一)“微时代”的界定 |
| (二)“网络文学”的界定 |
| (三) “网络文学批评”的界定 |
| 二、“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现状 |
| 三、“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思路 |
| (一) “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 |
| (二) “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框架 |
| (三) “微时代”网络文学批评的研究价值 |
| 第一章 “微时代”的网文生态 |
| 一、“微时代”网文的生态样貌 |
| (一) 文本体裁: 类型小说为主,游戏剧本为辅 |
| (二) 消费模式: 付费阅读为主,免费阅读为辅 |
| 二、“微时代”网文生态的形成原因 |
| (一) 媒介场: 网络技术与新媒介载体的迭代升级 |
| (二) 文化场: 通俗文学与后现代文化、ACGN二次元亚文化的交融 |
| (三) 经济场: 资本平台的读者下沉市场扩容与付费制度的变革 |
| (四) 政治场: 净网政策的审核尺度与网文二度改编标准 |
| 第二章 “微时代”网文批评的特征 |
| 一、“微时代”网文批评的对象特征 |
| (一) 个人站长时期: “主站风”长篇网文 |
| (二) 公司化竞争时期: “无线风”超长篇网文 |
| (三) 版权运营时期: 跨媒介网文 |
| 二、“微时代”网文批评的主体特征 |
| (一) 学院派的专职批评 |
| (二) 编辑系的媒介批评 |
| (三) 读者团的粉丝批评 |
| (四) 作者群的同行批评 |
| 三、“微时代”网文批评的本体特征 |
| (一) 网文批评的内容载体: 伴随文本、消费行为、评论文章 |
| (二) 网文批评的形式特征: 交互对话化、碎片弹幕化、即时资讯化 |
| 第三章 “微时代”网文批评的衡量标准 |
| 一、效度标准与批评效度 |
| 二、“微时代”网文批评的效度 |
| (一) 网文批评的内容效度 |
| (二) 网文批评的构想效度 |
| (三) 网文批评的效标关联效度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何谓西方视觉现代性 |
| 一、对“视觉现代性”概念的阐释 |
| 二、对“视觉现代性”概念的定位 |
| 第二节 西方视觉现代性的理论梳理 |
| 一、作为现代性哲学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
| 二、作为现代性社会学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
| 三、作为现代性审美谱系中的视觉现代性 |
|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 一、选题意义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视觉现代性与视觉政体 |
| 第一节 视觉中心主义的视觉政体 |
| 一、笛卡尔的视觉中心主义 |
| 二、视觉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进程 |
| 第二节 20世纪反视觉主义的视觉政体 |
| 一、反视觉中心主义的解构理论 |
| 二、新视觉本体论的理论重建 |
| 三、反视觉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
| 第三节 符号性形象与精神性形象的视觉政体 |
| 一、视觉技术中的符号性形象与精神性形象 |
| 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人造视角与技术拜物教 |
| 第二章 视觉现代性与图像转向 |
| 第一节 米歇尔与视觉文化 |
| 一、视觉性与艺术性 |
| 二、视觉文化的霸权主义 |
| 三、视觉媒介的批判 |
| 第二节 米歇尔的图像转向 |
| 一、作为图像学1.0的转义修辞 |
| 二、作为图像学2.0的图像何求 |
| 三、作为图像学3.0的甜蜜形象科学 |
| 第三节 虚假生命的形象科学 |
| 一、形象的价值 |
| 二、形象的政治 |
| 三、虚假的面孔 |
| 第三章 视觉现代性与视觉技术装置 |
| 第一节 克拉里的视觉技术装置 |
| 一、观察者技术的外在性研究 |
| 二、观察者知觉的内在性研究 |
| 三、反视觉: 走向晚期资本主义的观察者技术 |
| 第二节 散心的谱系——对克拉里视觉考古学的批判 |
| 一、散心概念与消遣娱乐 |
| 二、散心感受与早期电影技术 |
| 三、散心概念的价值差异 |
| 第四章 视觉现代性与景观社会 |
| 第一节 景观社会中的视觉文化 |
| 一、景观社会与图像转向 |
| 二、景观社会与视觉化 |
| 三、景观社会与视觉性 |
| 第二节 总体都市主义与视觉民族志 |
| 一、德波与总体都市主义计划 |
| 二、作为视觉民族志的视觉文化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管虎电影的叙事指向 |
| 第一节 都市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 |
| 一、新时期都市青年的思想惶惑与漂泊无依 |
| 二、理想与现实交错中的迷乱与清醒 |
| 三、都市“底层英雄”的生存困境 |
| 第二节 困境中的个体价值观照与人性寓言 |
| 一、宏大历史背景中的个体生存状态:孤独与狂欢 |
| 二、未完成的寓言 |
| 第二章 管虎电影的叙事策略 |
| 第一节 碎片化叙事 |
| 一、碎片化拍摄 |
| 二、情绪架构 |
| 第二节 低视角叙事 |
| 一、边缘人物叙事视角 |
| 二、战争主题的低视角叙述 |
| 第三节 线性叙事的非线性呈现 |
| 一、片段组合 |
| 二、片段组合的非时序性 |
| 第三章 管虎电影视听语言与电影叙事 |
| 第一节 色彩与光影中的印象与真实 |
| 一、印象式色调与色彩隐喻 |
| 二、光影的真实与表现性 |
| 第二节 疯狂而又诗意的镜头和构图 |
| 一、镜头语言分析 |
| 二、构图分析 |
| 第三节 电影声音的复调与细节真实 |
| 一、背景音与叙事事件背离 |
| 二、注重声音细节与环境音的使用 |
| 三、方言的运用 |
| 第四章 管虎电影的美学风格 |
| 第一节 纪实美学的风格 |
| 第二节 审丑:丑陋的形象与丑怪的行为 |
| 第三节 狂欢化 |
| 一、语言的戏谑与粗鄙 |
| 二、主角人物的降格 |
| 三、广场狂欢中的二元对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童年书写研究的理论基础 |
| 二、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概述 |
|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
| 四、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转向 |
| 第一节 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历史变迁(1917—1999) |
|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生期 |
|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发展期 |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探索期 |
| 四、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繁荣期 |
| 第二节 新世纪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小说童年书写 |
| 一、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语境 |
| 二、分化期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格局 |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创作范式 |
| 第三节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表现形式 |
|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学表达 |
|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内涵 |
|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艺术呈现 |
| 第二章 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 |
| 第一节 学校与儿童:写实型童年的身份认同 |
| 一、童年的校园:作为学生的儿童身份塑造 |
| 二、认同的焦虑:儿童身体的压抑与桎梏 |
| 三、认同的内省:校园童年的觉醒与抗争 |
| 第二节 主体的真实:写实型童年的成长镜像 |
| 一、自我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审视 |
| 二、他者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迷思 |
| 三、家庭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再认 |
| 第三节 自觉与超越:写实型童年的性别意识 |
| 一、性别书写:“永远的”男孩和女孩 |
| 二、少女小说: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自觉 |
| 三、超越定式: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重构 |
| 第四节 接纳与指引:写实型童年的青春书写 |
| 一、找寻信念:童年青春书写的姿态与方向 |
| 二、触碰情丝:童年青春书写的勇气与限度 |
| 三、走进现实:童年青春书写的理性与节制 |
| 第五节 观照与隔阂:另类童年的书写边界 |
| 一、无声的呐喊:书写特殊童年的私语 |
| 二、他者的边界:从《我是白痴》到《我是天才》 |
| 三、遥远的银河:“另一种”童年书写 |
| 第三章 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 |
| 第一节 记忆碎片:童年回忆书写的追思与重组 |
| 一、真挚与坦诚:童年回忆书写的诗意表达 |
| 二、治愈与省思:童年回忆书写的双重指向 |
| 三、遮蔽与取舍:童年回忆书写的经验治理 |
| 第二节 个人乡土:童年乡土书写的热切与哀伤 |
| 一、记忆重启:个人乡土童年的书写特征 |
| 二、大地之子:个人乡土童年回忆的成长之歌 |
| 三、重拾美好:新乡土童年书写的碰撞与坚守 |
| 第三节 投射机制:创伤性童年书写的精神博弈 |
| 一、悲悯的投射:童年创伤经验的文本再现 |
| 二、受创的儿童:身体的规训与精神的桎梏 |
| 三、童心的抚慰:灾难中的群体性创伤 |
| 第四节 情感补偿:缺失性童年书写的孤独内核 |
| 一、教育的轮回:缺失性童年书写的亲情之思 |
| 二、孤独的延续:缺失性童年书写的生存观照 |
| 三、《金色的手指》:爱的缺失与成长的孤寂 |
| 第四章 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 |
| 第一节 想象的儿童:历史与童年的双重建构 |
| 一、历史童年书写:“唯我”的历史文化想象 |
| 二、历史的童年:童年生活的想象与再现 |
| 三、童年的历史:童年视角下的历史叙事 |
| 第二节 战火中的儿童:战争与童年的书写平衡 |
| 一、重返生活: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叙事转向 |
| 二、悲悯情怀:战争童年的书写力量 |
| 三、非暴力书写:战争童年的人性底色 |
| 第三节 人类的乡土:童年生命的精神原乡 |
| 一、人性颂歌:人类童年乡土的诗性咏叹 |
| 二、文化乡土:重返童年的生命之源 |
| 三、《寻找鱼王》:童心与初心的“天人合一” |
| 第四节 理想的儿童:童年精神的文化确认 |
| 一、童年精神书写的集体性想象 |
| 二、童年精神书写的多重性建构 |
| 三、童年精神书写的革新与超越 |
| 第五章 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 |
| 第一节 向阳而生: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 |
| 一、诗性哲思:童年书写的美学景象 |
| 二、守护童心:童年书写的精神内涵 |
| 三、救赎之力:童年书写的净化作用 |
| 四、情感共鸣:童年书写的文本价值 |
| 第二节 走出困顿:童年书写的创作反思 |
| 一、从“现实”到“真实”的童年书写距离 |
| 二、童年书写中成长性体验的割裂与缺失 |
| 三、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对“儿童本位”的补充 |
| 四、消费时代下童年书写的改写与重审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金宇澄的创作简述与研究综述 |
| 二、作为审美特质的“破碎” |
| 三、研究框架及思路 |
| 第一章 金宇澄创作的记忆版图 |
| 第一节 绕不开的北方生活 |
| 一、知青记忆的回眸 |
| 二、“迷夜式氛围” |
| 第二节 说不尽的南方故事 |
| 一、上海记忆的打捞 |
| 二、“饭局”:打开记忆的一种方式 |
| 三、对“冷语言”的复活与调试 |
| 第三节 两种“记忆”世界的对视:城市作为“故乡” |
| 第二章 放逐、僭越、抽空:“破碎”的记忆世界 |
| 第一节 被放逐的情感伦理 |
| 一、爱情:在重压和游戏中失落 |
| 二、亲情:在缺失和疏离中解体 |
| 第二节 被僭越的历史价值 |
| 一、苦难现实对“青春无悔”的解构 |
| 二、芜杂日常对宏大历史的覆盖 |
| 第三节 被抽空的生命意义 |
| 一、无可超越的死亡氛围 |
| 二、无处找寻的人生方向 |
| 第三章 中断与悬置:“破碎”的叙事形式 |
| 第一节 被打断的连贯情节 |
| 一、中断的线性时间 |
| 二、空缺的关键内容 |
| 第二节 “不响”:被悬置的对话与心理 |
| 一、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 |
| 二、游离的叙述视角 |
| 第四章 “破碎”症候的主体探源 |
| 第一节 动荡生命下的“虚无”体验 |
| 一、难以忘却的父辈伤痛 |
| 二、边缘、底层的个人经历 |
| 第二节 双重身份下的文学追求 |
| 一、对中西叙事的自觉调和 |
| 二、《繁花》:从“城市地图”栏目开始 |
| 结语 “破碎”的意义与限度 |
| 参考文献 |
|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缘起 |
| 1.2 研究背景及动机 |
| 1.2.1 城市存量开发模式下空间有机更新转型的新要求 |
| 1.2.2 首都核心区发展建设对街巷空间精细化的新使命 |
| 1.2.3 自上而下的发展建设与自下而上的公众需求的社会情势 |
| 1.2.4 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公共空间使用需求的实际表现——自发现象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
| 1.4.1 研究范围及对象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相关概念 |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 1.5.1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 1.5.2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 1.5.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趋势 |
| 1.6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 1.6.1 研究难点 |
| 1.6.2 研究创新点 |
|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 1.7.1 研究方法 |
| 1.7.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 第2章 日常都市主义下老城街巷公共空间的研究基础 |
| 2.1 北京老城街巷公共空间概况 |
| 2.1.1 北京老城范围界定 |
| 2.1.2 街巷公共空间的概念解析及范围界定 |
| 2.2 北京老城街巷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 |
| 2.2.1 元大都时期:街巷公共空间的雏形 |
| 2.2.2 明清时期:建筑群为中心的经典街巷空间 |
| 2.2.3 民国至解放前夕:局部节点的街巷公共空间 |
| 2.2.4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快速城市扩张下的大尺度街巷公共空间 |
| 2.2.5 改革开放-奥运前夕:街巷空间由大肆建设逐步衰落 |
| 2.2.6 存量规划时代:街巷空间的活力复苏与精细化更新 |
| 2.3 北京老城街巷公共空间的景观要素 |
| 2.3.1 街巷围护界域空间 |
| 2.3.2 街巷基面及过渡性空间 |
| 2.3.3 景观节点空间 |
| 2.3.4 设备设施空间 |
| 2.4 北京老城街巷公共空间的特征 |
| 2.4.1 空间属性的多维度交融 |
| 2.4.2 空间格局及尺度的多样化 |
| 2.4.3 空间类型及使用方式的多变性 |
| 2.4.4 空间功能的高度复合化 |
| 2.4.5 空间发展的立体化 |
| 2.4.6 空间“熵增加”的无序性 |
| 2.4.7 体验及评价的两极分化 |
| 2.5 从日常都市主义角度研究街巷公共空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 2.5.1 人作为公共空间的本质与主体 |
| 2.5.2 空间参与者的身心需求对外部公共空间环境的塑造 |
| 2.6 日常生活与日常都市主义理论(Everyday Urbanism) |
| 2.6.1 日常生活 |
| 2.6.2 日常空间和日常都市主义理论(Everyday Urbanism) |
| 2.7 城市更新相关理论研究 |
| 2.7.1 城市针灸理论(Urban Acupuncture) |
| 2.7.2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Urban Organic Renewal) |
| 2.7.3 城市渐进式更新理论(Incremental Urbanism) |
| 2.7.4 城市微更新理论(Urban micro-renewal) |
| 2.8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案例研究 |
| 3.1 案例分类的依据及类型 |
| 3.2 民间自发性的空间行为或实践活动 |
| 3.2.1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城市针灸”项目:自发行为启示下的的街巷活力重塑 |
| 3.2.2 案例启示及总结 |
| 3.3 专业团体或个人自发性的空间行为或实践活动 |
| 3.3.1 印度苏特拉市街巷空间激活项目:微小尺度介入街巷公共空间活力复苏 |
| 3.3.2 案例启示及总结 |
| 3.4 鼓励全民/全过程参与的自发性空间更新 |
| 3.4.1 旧金山街巷空间更新项目:设计引导下的全民参与潜力空间的活力激发 |
| 3.4.2 停车-公园日(Parking Day) |
| 3.4.3 “车位微公园”计划(Parklets) |
| 3.4.4 “更好街道计划”(The Better Streets Plan) |
| 3.4.5 案例启示及总结 |
| 3.5 小结 |
| 第4章 老城日常生活与街巷公共空间现状调研 |
| 4.1 北京老城日常生活与街巷公共空间初观察 |
| 4.1.1 初步的路上观察 |
| 4.1.2 北京老城街巷日常生活图景与自发现象 |
| 4.1.3 日常生活与街巷空间的关联 |
| 4.2 调研样本选择 |
| 4.2.1 北京老城内33片历史文化街区 |
| 4.2.2 首都功能核心区13片文化精华区 |
| 4.2.3 街巷环境空间评估 |
| 4.3 鲜鱼口片区:高度复合的城市空间样本 |
| 4.3.1 概况 |
| 4.3.2 区位及交通 |
| 4.3.3 历史沿革及空间演变 |
| 4.3.4 空间肌理及功能分布 |
| 4.3.5 建筑风貌及配套设施 |
| 4.3.6 街巷公共空间与日常活动 |
| 4.3.7 空间参与者及自发活动 |
| 4.3.8 小结 |
| 4.4 白塔寺片区:斑驳混杂的城市空间样本 |
| 4.4.1 概况 |
| 4.4.2 区位及交通 |
| 4.4.3 历史沿革及空间演变 |
| 4.4.4 空间肌理及功能分布 |
| 4.4.5 建筑风貌及配套设施 |
| 4.4.6 街巷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 |
| 4.4.7 空间参与者及自发活动 |
| 4.4.8 小结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北京老城街巷公共空间自发性更新现象的特征研究 |
| 5.1 不同更新模式与主体研究 |
| 5.1.1 政府主导的空间微更新 |
| 5.1.2 市场主导的空间微更新 |
| 5.1.3 民众自发的空间微更新 |
| 5.2 公共空间自发更新中各物质要素的景观空间特征 |
| 5.2.1 复杂多元的街巷公共空间结构与尺度 |
| 5.2.2 丰富多样的街巷公共空间形态 |
| 5.2.3 灵活多变的街巷公共空间功能 |
| 5.2.4 多面使用的街巷公共服务设施 |
| 5.2.5 .涟漪扩散的街心广场及绿地空间 |
| 5.3 公共空间自发更新中非物质要素(人)的群体特征 |
| 5.3.1 老年人 |
| 5.3.2 儿童 |
| 5.3.3 原住民 |
| 5.3.4 外来住户 |
| 5.3.5 管理者 |
| 5.3.6 游客 |
| 5.4 公共空间自发更新存在的合理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 5.4.1 自发更新存在的合理性 |
| 5.4.2 自发更新目前存在的问题 |
| 5.5 自发更新对老城街巷公共空间景观实践的启示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日常都市主义下的老城街巷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构建策略 |
| 6.1 街巷公共空间景观构建的要素分类 |
| 6.2 街巷公共空间物质要素的景观构建策略 |
| 6.2.1 反对盲目开发,优先利用既有场地,挖掘潜力空间 |
| 6.2.2 室内公共空间的优化外延 |
| 6.2.3 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再认识 |
| 6.2.4 对自发性城市家具的认可与优化 |
| 6.2.5 合理利用木桶效应,改善或规避空间短板 |
| 6.2.6 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形成空间活力网 |
| 6.2.7 空间碎片整理,营造连续性空间体验及感受 |
| 6.3 街巷公共空间非物质要素(人与地域文脉)的景观构建策略 |
| 6.3.1 建立沟通渠道,形成对话机制 |
| 6.3.2 建立社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
| 6.3.3 空间认养、艺术介入,多种方式共同营造可持续性空间 |
| 6.3.4 延续生活空间的场所精神,重塑空间场所认同感及归属感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1.1 老城街巷空间是城市日常生活最直接的外部反映 |
| 7.1.2 日常都市主义视角观察下的公共空间具有自发性 |
| 7.1.3 空间自发更新为老城空间更新提供了自下而上的研究对象 |
| 7.1.4 日常生活实践是公共空间建设的起点 |
| 7.2 论文不足之处 |
| 7.3 未来展望——是结束更是开始(Ending is Beginning) |
| 参考文献 |
| 图表目录 |
| 附录一 近代北京开放公园与公共空间 |
| 附录二 北京老城10片历史文化街区路网结构 |
| 附录三 北京东西城常驻人口分布 |
| 附录四 片区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调研问卷 |
| 附录五 白塔寺片区多方会谈记录 |
| 致谢 |
| 学术成果统计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依据与背景 |
| (一)研究背景 |
| (二)选题确立 |
| 二.课题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理论意义 |
| (三)应用价值 |
|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 (一)相关概念解读 |
| 1.关于基础课程 |
| 2.关于“建筑学”、“设计学”、“纯艺术(美术学)”之间的关系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内容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学科演绎与AA学院的历程——建筑教育实验与AA学院发展研究 |
| 第一节 建筑教育的学科演绎 |
| 一.从美术学院到理工院校 |
| 二.学科发展与多元实验 |
| 第二节 基础课程的多元教学 |
| 一.从空间生成入手 |
| 二.从建构与建造入手 |
| 三.从艺术形式入手 |
| 第三节 AA学院的发展与特质 |
| 一.第一阶段:非学院派的开端之路 |
| 二.第二阶段:艰难变革的现代主义之路 |
| 三.第三阶段:桀骜传奇的先锋之路 |
| 第四节 AA学院的基本特质 |
| 一.独特性:体制之外 |
| 二.开放性:教师背景的多元化 |
| 三.创新性:课程结构中的“工作单元”与“主题教学” |
| 四.研究性:教学情境中的学理探求与实验色彩 |
| 五.先锋性:作业中的当代艺术与前卫色彩 |
| 小结与讨论 |
| 第二章 多元演绎与前卫色彩——现当代建筑及AA学院实验研究 |
| 第一节 “AA人”的现当代建筑书写史 |
| 一.游牧与插件:建筑电讯派的纸上建筑 |
| 二.机器与结构:高技术主义建筑设计 |
| 三.“分延”与“差异”:解构主义建筑艺术 |
| 四.“非线”与“生态”:参数化建筑艺术 |
| 第二节 “AA人”的知识背景与研究性实验 |
| 一.叙事与空间:屈米的理论与实验 |
| (一)叙事与时间 |
| (二)叙事与空间 |
| 二.乐思与空间:里伯斯金的理论与实验 |
| (一)音乐体验 |
| (二)符号语言中的建筑与音乐 |
| 三.建筑与电影:舒宁的理论与实验 |
| (一)实验与理论建构 |
| (二)相关课题教学案例 |
| 四.绘画与现实:哈迪德的理念与建筑艺术 |
| (一)构成主义绘画 |
| (二)碎片与建筑实验 |
| (三)流体与建筑艺术的世界 |
| 五.建筑师与哲匠:库哈斯的多元面貌 |
| (一)“反引力”:作为建筑师 |
| (二)三本书:作为理论家与批评家 |
|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课程体系与工作单位——AA学院基础课程的教学结构 |
| 第一节 AA学院的课程体系 |
| 一.AA学院基础课程 |
| (一)预科课程 |
| (二)一年级课程 |
| 二.AA学院核心课程 |
| (一)中级学院课程 |
| (二)专业学院课程 |
| 三.AA学院研究生课程 |
| (一)硕士课程 |
| (二)博士课程 |
| 四.AA学院公共课程 |
| (一)媒体研究课程 |
| (二)历史与理论研究课程 |
| (三)技术课程 |
| 五.相关教学项目与课程活动 |
| (一)海外游学 |
| (二)讲座 |
| (三)评图 |
| (四)作业发布与展示 |
| 第二节 AA学院的教学结构 |
| 一.关于教学结构的几种模式 |
| 二.工作单元与课程设置 |
| (一)学年模式与课程群 |
| (二)工作室模式与工作单元的选择 |
| (三)主题性模式与工作单元的内容 |
| (四)教学主题与作业二次设计 |
| 三.双轨制课程结构 |
| 第三节 AA学院课程教学的比较研究 |
| 一.思路拓展阶段 |
| 二.专业知识建立阶段 |
| 三.意识的提升阶段 |
| 四.领域前沿与学科发展 |
| 五.理论与技术支持 |
| (一)表现 |
| (二)思维 |
| (三)建造 |
|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预科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
|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
| 一.教师层面:职业素质与工作方式 |
| 二.主题的基本策略 |
| (一)身体与空间 |
| (二)城市与景观 |
| (三)衍生与延伸 |
|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
| 一.学生层面:个性因素与寻找切入点 |
| 二.案例分析 |
| (一)2000年主题“空间与体验” |
| (二)2002年主题“外来文化研究” |
| (三)2008年主题“剖析环境” |
| (四)2009年主题“模糊边界” |
| (五)2010年主题“比例、场景和身体” |
| (六)2011年主题“观察、想象与转化” |
| (七)2015年主题“瞄准现场” |
| (八)2016年主题“文本与片段” |
| (九)2017年主题“材料的趣味” |
| (十)2018年主题“精确切割和误差范围” |
| 第三节 预科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
| 一.资源素材的广泛性与奇特性 |
| 二.概念图式的隐喻性与观念性 |
| 三.实验展开的游戏性与多解性 |
|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一年级教学的主题设定与作业设计——因素、方法、特征与案例研究 |
| 第一节 教学主题设定的因素与方法 |
| 一.教师层面:建筑师与学者 |
| 二.主题设定的基本策略 |
| (一)意义与趣味 |
| (二)案例与学理 |
| (三)考察与体验 |
| 第二节 作业二次设计的因素与方法 |
| 一.学生层面:专业因素与学习兴趣 |
| 二.案例分析 |
| (一)2000年主题“身体与重力” |
| (二)2002年主题“环境与身体” |
| (三)2008年主题“泰晤士河” |
| (四)2009年主题“比例与模型” |
| (五)2010年主题“对立与交叉” |
| (六)2011年主题“设计方法与写作” |
| (七)2015年主题“居住世界”、“女神与复仇者”、“体验当下” |
| (八)2016年主题“栖息地、城市与城市呈现、空间组织、反项目、形式及其它” |
| (九)2017年主题“比较:伦敦与美国城镇” |
| (十)2018年主题“人、建筑、环境” |
| 第三节 一年级教学作业二次设计的基本方法 |
| 一.知识方法的多元化与反思性 |
| 二.叙事语言的意象性与戏谑性 |
| 三.设计方案的功能性与形式化 |
|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表现形式与视觉图式——AA学院基础课程的作业手法研究 |
| 第一节 主题表现与现当代艺术 |
| 一.解读:现当代艺术的表现特征 |
| 二.实验:当代艺术与现当代建筑 |
| 三.挪用:作业手法与现当代艺术 |
| (一)装置艺术 |
| (二)身体与行为艺术 |
| (三)影像艺术 |
| (四)数字媒体艺术 |
| (五)概念艺术 |
| 第二节 图式与视觉表现 |
| 一.库克《绘画:建筑的原动力》 |
| 二.非制图与非建筑画 |
| 三.综合媒介与拼贴图像 |
| 第三节 模型与空间体验 |
| 一.模型制作:概念与意象表现 |
| 二.空间建造:体验与1:1建造 |
| 三.数媒表现:虚拟——无限幻境 |
| 小结与讨论 |
| 结论 |
| 一.研究思路与脉络总结:现象到本质 |
| 二.研究与分析方法总结:经验与解释 |
| 三.研究主要发现与成果:特质与同构 |
| 四.对设计教育基础课程的建议 |
| 五.研究的主要学术贡献与影响力 |
| 附录一 AA学院基础课程1999-2018学生作业原始资料 |
| 附录二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基础教学大纲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一 张杨的创作分期 |
| (一)创作初探期:1997 年-2005年 |
| (二)类型化时期:2007 年-2012年 |
| (三)创作转型期:2015年-至今 |
| 二 研究现状 |
| 第一章 主题之变:家庭、都市“非主流”与生命之问 |
|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中的伦理之变 |
| 一 父子的冲突与和解 |
| 二 夫妻的碰撞与统一 |
| 三 断裂与缝合的手足情 |
| 第二节 观照都市“非主流” |
| 一 边缘人物的人文关怀 |
| 二 女性意识觉醒与身体解放 |
| 三 “强势”的弱势群体 |
| 第三节 来自高原的灵魂诘问 |
| 一 苦难的释义性救赎 |
| 二 敬畏众生的因果论 |
| 三 当“原始”遭遇“现代” |
| 第二章 叙事之变:趋时、突破与传统之恋 |
| 第一节 趋时的后现代叙事 |
| 一 “形散神聚”的缀合式团块结构 |
| 二 碎片折射的都市空间 |
| 三 多焦散点透视 |
| 第二节 类型化叙事的突破 |
| 一 公路片与武侠片的拼贴 |
| 二 流动的道路空间 |
| 三 交叉的内聚焦与零聚焦 |
| 第三节 回归传统叙事 |
| 一 恪守起承转合的线性叙事 |
| 二 开放的自然空间 |
| 三 零聚焦与景观叙事 |
| 第三章 影像之变:反叛、隐喻与自然之美 |
| 第一节 反“第六代”的“第六代” |
| 一 “反昏暗”的暖色调 |
| 二 “反手持”的固定镜头 |
| 三 “反摇滚”的抒情插曲 |
| 第二节 走向隐喻的影像 |
| 一 色彩建构心理隐喻 |
| 二 “有意味”的道具 |
| 三 拥有情感的媒介声音 |
| 第三节 纪实之美与原生态表达 |
| 一 自然光与原始色 |
| 二 强化长镜头写意功能 |
| 三 同期声与藏语方言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含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 第二章 格非小说创作的历史意识 |
| 第一节 感觉、经验、理论:格非历史意识的由来 |
| 第二节 历史意识的语言踪迹 |
| 第三节 小说的历史意识与知识分子写作问题 |
| 第四节 无边的意识与有限的写作 |
| 第三章 挑战者身份的认同与阴影——以格非80年代小说创作为例 |
| 第一节 为自我创造历史——挑战秩序与隐藏介入 |
| 第二节 为历史寻找形式——历史意象与抒情语言 |
| 第三节 抒情的极限——游戏、欲望与汉语韧性问题 |
| 第四章 失败者的自觉——格非90年代小说中的精神困境 |
| 第一节 代际的断裂或连续——时代文化氛围与个人文学表达 |
| 第二节 虚无感的始末——论《敌人》《边缘》的恐惧与孤独主题 |
| 第三节 主体反思之难——以《欲望的旗帜》中的死亡与爱情为例 |
| 第四节 失败者的出路——通过反讽对话 |
| 第五章 弃权者的精神史——略论格非新世纪历史题材小说 |
| 第一节 80年代的故事:对理想主义的追忆与反思 |
| 第二节 “江南”历史的寓言:乌托邦精神的母系传承 |
| 第三节 “别处”的生活:知识分子的底层个人史书写 |
| 余论:弃权者的“假面”——关于格非小说历史意识的一些思考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格非未结集作品二种 |
| 附录二:格非创作年表(1985年—2019年)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