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罂粟·元旦杂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虞美人·元旦杂感(论文文献综述)

刘萱仪[1](2021)在《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明代女词人词作的研究,随着近年来各类相关资料的出版,已经具有比较坚实的文献基础,相关研究也已展开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本文将生于明代的女词人词作视作研究对象,在过往大多呈现碎片化、个案化研究的基础上,对明代女词人词作展开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认识明代女词人创作的整体风貌,阐释其繁荣的背景,探讨其词作的思想情致和形式风格上的特征,进而评价其词史地位。具体来讲,论文共分如下几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意义,阐述了明代女词人词作从词史意义上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为明词研究和女性词研究增补资料的必要性。其次,梳理了本文的文献基础和学界的宏观研究、专题研究、个案及其他相关研究,作出综述并总结当前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特点和现存问题。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方法。第一章是对明代女词人和词作做出概述。首先对明代女词人进行界定,在综合考虑女词人的个人意志、创作时间以及鼎革之际社会思想认同等因素后,将生于明代(1368-1644)的女词人视为研究对象,解决明代女词人的断代问题。进而解决具体的词人词数问题,以《全明词》《全明词补编》所收女词人及词作为基础,参考相关补正论文,通过重新考证,剔除重复与误收词人及词作,增补漏收词人及词作,增补已收词人漏收词作,存疑者暂列入附录,从而进行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数据统计。根据上述断代年限,得出研究对象411位女词人、词作2888首,解决了谁是明代女词人和词作多少的问题。在《全明词》《全明词补编》及相关补正论文基础上,本文考证增补女词人52位,词作360首,均超过总数的12%,同时剔除非明代女词人20多位,还做了大量的补词工作。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可以窥得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基本风貌,包括其大致活动年代和地域等。本文对大量明代女词人的活动时期做出考证。据此已经大致可以看出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繁荣景象。第二章是探究明代女词人创作繁荣的背景。从词学发展、文体演进的角度,分析了当时词坛风尚对明代女词人创作的感召和推助,包括《花间》《草堂》传统的本色复归、晚明词坛振兴形成创作氛围、词谱迭出提供创作便利等方面。其次探讨了晚明特殊时代背景对于明代女性词作一些特点的深刻影响,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女性观念以及女性教育几方面展开探讨。第三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思想内容的上半部分,主要集中于“闺门之内”的细腻情思。首先是明代女词人的闺情世界,包括她们笔下浓情艳情、相思空闺、寡妇悲吟等爱情体验,不同身份女性的不安心态,亲友之情的建构和在词作中的体现,以及游艺消遣、赏玩自然的生活意趣。其次是明代女词人笔下的女性观,聚焦了女性对自身的看法,包括女性的自我迷恋与互相欣赏、女性道德的彰显与叛逆、以及女性意识的萌发。第四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思想内容的下半部分,聚焦于“闺门之外”的更宏大深远的主题。首先探讨女词人的遗民情怀的来源,同时讨论了心态各异、内涵丰富的遗民词作,探究其中的亡国之痛、缅怀英烈、离乱乡情、吊古讽今、厌言兵火等复杂的遗民情怀,总结了明代女性遗民词的群体性特征。其次是女词人的人生思考,包括明代女词人词作中的隐逸思想,探讨了其由来和表现,也涉及了国变后女词人的避世思想。还包括明代女词人的出世情怀,探讨了她们的佛道因缘和词作中体现的出世遐思。第五章是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艺术风貌。从用调、小序等方面探究其形式特色,以梦、花、春、秋为例阐释其常用意象,从婉约清雅、豪放洒脱、率真浅近和戏谑诙谐等方面分析其艺术风格。第六章是明代女词人及词作的词史地位评说,其中词史、女性词史和明词史等方面都有涉及。首先从词史的角度讨论其正本清源的意义,包括“男子作闺音”的词之本色与明代女词人的闺音原唱。其次是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探究明代女词人的创作对明词振衰的助力作用。再次是明代女词人对宋代女性词创作传统的继承、发展以及杰出词人的突破。最后是对清代女性词坛的影响与推动,包括开拓清代女性词创作空间,以及对清初女性词坛繁荣景象的参与与推动。对明代女性词的词史地位评价,本文得出突破唐宋、助力明词振衰、参与推动清初女性词繁荣的结论,并以大量资料作为佐证。本文附录部分是对第一章的补充,包括对存疑的研究对象的概述,对研究对象词作补辑的依据,以及女词人按活动年代分组的情况。

何扬[2](2021)在《顺康时期梁溪词人群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初词学以环太湖流域最为兴盛,名家林立、流派纷呈,梁溪词人群体即为其中一脉。该群体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时代风会之促进、地域文化之熏染、家族姻亲之连结、交游唱和之鼓动以及领袖人物之组织。地域性与家族性是这一群体的两大重要特征。梁溪词人与清初词坛互动颇多,重要者如京华纳兰性德、姜宸英,阳羡陈维崧、万树,浙西曹溶、朱彝尊,以及广陵王士禛、豫东周在浚、西泠王晫。梁溪词人通过与外界沟通,扩大视野、更新认知,在受到影响的同时也对其他词学势力产生影响。梁溪词人群体形成于明清鼎革之际,深受乡邦中以气节相标榜的东林党人影响,不少词人祖辈出仕明朝,特殊的文化与家庭背景左右了他们的出处,可分为:抱志守节者、仕与不仕的徘徊者、入仕者三类。梁溪词人生活方式复杂多样,以读书、讲学、出仕、漫游、隐居、逃禅为主,反映了传统士人的生存形态。顾氏与侯氏家族是梁溪词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顾氏词人代表有顾贞观、顾贞立、顾彩,侯氏则有侯晰、侯文灿。以顾贞观为核心,严绳孙、秦松龄为羽翼的梁溪词人围绕在纳兰性德身边,以“性灵说”问鼎词坛;以侯文灿为代表的侯氏家族词人则承袭明季“花草”之风,崇尚冶艳,是传统词学势力的回流。两者之间形成理论分野。杜诏等后期梁溪词人,词学根柢于乡邦,但在浙派强势导引下,逐步融入其中,他们的词学选择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清初词坛由复杂多元的格局,走向为浙派所笼罩,定于一尊的态势。此外,本文还对陈大成、钱肃润、张夏、顾岱、华胥、吴兴祚、王允持、邹溶、陆楣、龚静照、堵霞、华浣芳等一批较为重要的词家作出考察,以了解梁溪词人整体风貌。梁溪词人群体具有流动性与松散性,其词学涵盖了复古与新变两种声音,创作上也如春兰秋菊,各擅其美,体现出多元面目。总的来说,面对明季词坛唯“花草”是从的逼仄取径,梁溪词人能够因势利导,在取法云间时独抒性灵,重振了风雅“正声”。它又与顺康时期其他词人群体相互交通、联镳竞逐,以自觉的担当意识成为清词中兴的重要推动者。考察梁溪词人群体的发展演进对于把握顺康词坛的多样生态以及词风之嬗变具有重要意义。

张莉[3](2020)在《邵祖平词及其词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邵祖平是民国时期古典文学家,长期于高校任教,善诗词,有《培风楼诗》,现存词共105首,内容丰富,刚柔并济,善于多方学习。又另有《词心笺评》一书,全力标举词心,对唐宋词人词作有着独特的认识。本文旨在填补邵祖平词及其词学思想的研究空白,继而在民国词坛的大背景下明确其文学价值,同时也是通过对邵祖平词的个案研究,对民国时期传统诗词的发展演变进行一番观照。因此,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章介绍邵祖平的生平交游及着作。一方面,按照时间顺序,把邵祖平的人生经历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对邵祖平的生平着述进行总体概述。第二章对邵祖平词作的题材及思想内容进行划分和总结。首先,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把邵祖平词的题材分为四类;其次,邵祖平词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流离之悲、时光之叹、师友之情。第三章分析邵祖平词作的艺术特色,并对其词学渊源进行探讨。第一部分,邵祖平词作的艺术特色可归纳为四点:选调广泛,声情和谐;词境凄婉,笔致细腻;今昔对比,结构有序;使事用典,点化前人。第二部分,从文本入手,探讨邵祖平词中对花间词、贺铸词和梦窗词的学习路径。第四章从《词心笺评》出发,仔细梳理邵祖平的词学思想。这一章从《词心笺评》的序言及邵祖平对个别词人词作的笺评入手,从词体论、词人词作论和词心说三个方面对邵祖平的词学思想进行全面论述。第五章在民国词坛的大背景下,确定邵祖平词及词学思想的文学价值。另外,论文末尾附有本人所做的邵祖平年谱简编及词作辑佚。

王晓雪[4](2020)在《张文虎年谱》文中研究指明张文虎,字孟彪、啸山,笔名天目山樵,华谷里民,江苏南汇周浦镇(今属上海市)人。精於版本校勘、名物训诂、音韵乐律、中西算术,一生不求闻达,轻贱科举。坐馆金山钱氏前後达三十年,专事校勘。同治二年(1863)应曾国藩之聘,助曾国荃校刊《王船山遗书》。同治三年(1864)至金陵,留金陵书局校刻十三经、正史,而於《史记》三家注考索尤深,撰《札记》五卷。同治十二年(1873),以老请辞,归居复园。晚年纂修光绪《南汇县志》、光绪《重修华亭县志》以及光绪《重修奉贤县志》三部县志,并对《儒林外史》详加评点。光绪十一年(1885),张文虎卒於松江府城东门外钱氏复园,年七十八。论文旨在通过对张文虎生平着作的蒐集、研读、考订,并参考大量传记、地方志及清人别集、日记手稿、书信手札、报刊等文献,以文献学、谱牒学、传记学等爲指导,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现代化检索平台,对谱主生平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最终形成一部内容翔实有据的年谱。论文由年谱和附録两部分组成,年谱部分分爲年少求学、坐馆金山、入幕校书、归居复园四部分;附録包括张文虎着述知见録、张文虎交游人物小传、张文虎评传资料辑録。

邹丽丹[5](2019)在《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文中认为海外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清代诗词研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对其了解严重不足,系统化的学术史梳理也刚起步。北美汉学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他们对清代诗词的考察呈现给我们的是异质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研究果实。虽然深受欧洲汉学传统的影响,北美汉学独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使它产生了与欧洲学术传统不同程度的断裂和新变,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以美国汉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背景,梳理北美汉学家对清代诗词研究的学术史,追溯北美汉学视阈下清代诗词研究范式的演变轨迹,挖掘成果背后的历史、政治、文化因素。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汉学研究作为东亚研究的一部分,以推行西方政治-经济范本为主要特征,以了解敌情进而改变中国为终极目标。朝鲜战争的失利,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的推波助澜迫使美国精英知识阶层调整东亚研究的重心,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加大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投入。在思想文化层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弥漫着浓烈的反叛西方文化传统和打破既有文学经典构成的气息,汉学界大规模地译介中国文学经典作品,并以此作为一种批判武器,这给中国古典诗词移入美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国词选》自1965年与西方读者见面后,在1969年和197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1972年,由着名汉学家白之主编的《中国文学选集》被当作教材进入美国高校。同年,“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编译的《中国女诗人》直指西方经典作家阵营中的女性失语症。1975年,英语世界第一部大型中国文学选集《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向读者完整地呈现中国诗歌传统。20世纪80-90年代以耶鲁大学对区域研究人员和院系按照学科进行重新整合为标志,北美汉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各派文艺理论风起云涌,北美汉学界阐释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论工具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英语世界第一部清代断代诗词选集《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问世。诺顿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之《中国文学选集》(1996)和《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让我们看到清代诗词在更加广阔视野中的呈现面貌。叶嘉莹先生清词研究的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模式,《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以及对明清青楼诗词、朱彝尊情词、陈子龙诗词研究的多元化视角形成这一阶段北美清代诗词解读的复合式话语。新世纪之交,在不断涌现的文化理论的影响下,北美清代诗词的研究模式呈现出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李惠仪将明清易代定义为“文化和传统的危机”。方秀洁、曼素恩、舒衡哲、孙康宜对于清代缙绅阶层诗歌创作的考察融合了文化策略和身份政治学的研究理路。函可流放生活中的诗歌研究和齐皎翰对基督教诗歌的研究背后潜藏的权力和社会斗争清楚地表明了文化研究与生俱来的政治指向性。管佩达以比丘尼诗歌对社会关系的建构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伊维德和管佩达编选的《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试图打破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女性写作的边缘化态度,客观呈现中国女性文学文化史。近十年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的确立对于推动双方学术交流和对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中文版《剑桥中国文学史》和《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问世是中美跨文化交流实践中的重要成果。对明清诗词研究的跨文化交流和学术对话也极大地推动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从历史视角考察清代女性诗词是对传统闺阁视阈的一种拓展,女性对诗词编辑工作的主动性介入以及女性游历诗词的系统化研究更进一步丰富了清代女性诗词研究的主题。本文以清代诗词文本为本位,研究视域限定于北美地区,研究对象是北美汉学界“以文本为中心”的广义学术研究历史状貌,祛除了通过汉学家个体为单位的研究模式对北美古典诗词研究所具有的发展性和动态性的遮蔽,从而更有利于考察北美汉学发展与清代诗词研究模式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便于做出跟进式的后续研究。

邓海燕[6](2019)在《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文中提出1937年以后,日本殖民者的野心不断扩张,对东北的殖民统治越发残酷,加强对思想文化的统治,加紧对新闻出版行业的控制,整个伪满后期面临“出版难,杂志少”的景况。1941年由满洲杂志社创刊的《麒麟》,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发行完整、传播广泛、接近大众等特点,很快赢得市场,成为拥有十万读者的“东亚第一刊”,成为伪满畅销的一本大众文化杂志。杂志一面大量刊载娱乐性趣味性的通俗作品,有意疏离政治和时局,以办国民“自己”的杂志为办刊宗旨;一面又替伪政府做宣传唱赞歌,为日伪当局效力,履行国策杂志的使命,具有复杂的意识形态性,这是伪满后期能够继续刊行的杂志所共同呈现出的特点,也是杂志的一种生存策略,不适合用简单的是非论来判断,要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显与隐的表达,这也是本论文所持的客观态度,力求公允,呈现杂志原本的文化样态。本研究在走访调研、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文献的量化整理和细密的耙梳,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类汇总,考察杂志特殊的生存背景和大众文化的特质,从而揭示殖民语境中杂志编辑人、写作者及伪满的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中介绍了当下《麒麟》研究的现状,根据杂志自身的特点,确定从大众文化的角度进入研究,并对殖民语境、《麒麟》的大众文化及特点进行界定,保证论文写作的合理性。第一章具体阐述了《麒麟》杂志特殊的殖民生存场域,从政治、教育和文化三方面展开论述,日本残酷的政治统治、奴化的教育思想和专制文化政策迫使期刊杂志只能倾向通俗的、娱乐的、有趣的、历史的文艺作品,规避现实,粉饰太平,这样的大众通俗文学作品是能够被统治者接受的,有利于市民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伪满统治。从这个意义上说,《麒麟》的大众文化现象,也是不难理解的生存之道。第二章是从《麒麟》杂志传媒的外围生存境况和杂志自身的内部特点考察其刊行策略。先历时性考察伪满时期文学传媒的外围生态,梳理伪满后期在物资紧缺、资金不足、文化专制的杂志生态环境下,杂志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之道,而不得已选择走向大众文化之路;然后对杂志自身特点进行共时性的分析,从杂志刊行思想、读者定位、市场化运作等角度进行梳理,从而确立《麒麟》杂志大众文化的策略性定位的观点。第三章是从杂志文本的文体形式上阐释《麒麟》的大众文化建构。本章基于伪满时期苛刻的文化监管制度和汉语出版物少难以满足大众读者阅读需求的背景,是匮乏的文化市场推动了通俗趣味性读物在内容策略上不自觉的倾向于通俗小说、文化杂谈、民间歌谣、弹词鼓词等纷繁多彩的大众性文体形式,《麒麟》呈现出以“慰安民众”为办刊宗旨的大众文化形态。第四章着重从文本内部讨论《麒麟》杂志的大众文化形态建构的问题。文中从都市文化、女性文化、流行文化等视角出发,分析文本中的都市空间符号、女性的生存现状、文本的娱乐性消遣精神、侦探悬疑的大众化取向等大众化特征,探析杂志文本的内在变化:现代的、都会的、消费的、时尚的走向为一种潮流;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都市的参差融汇也是一种潮流,而且两者难以切分,扭结在一起流动向前。由此,《麒麟》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双重探索与实践,进行其对于大众文化的构建。第五章是论文的落脚点,探寻大众文化杂志《麒麟》所呈现的文化图景的意义所在,本研究认为杂志的出版和发行,体现出意识形态宣传和大众文化建设方面的复杂作用,客观的总结其既有被利用的亲日、媚日的奴性话语,也有反侵略的隐性表达,即便是杂志的大众文化建构中的负能量,也要回溯到特定时空和语境中,认识其存在的意义,并从多个角度考察其正负能量。结语总结全文,简要阐明《麒麟》杂志研究的意义,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能空间。

田野[7](2019)在《清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活跃于清代乾隆、嘉庆两朝(1736—1820)常州府下辖的武进、阳湖两县的十七位武进、阳湖籍曲家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了乾嘉时期武进、阳湖两县的戏曲生态环境,武进、阳湖籍曲家的家世、生平、戏曲活动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区域文化特征等诸多方面,旨在对乾嘉时期十七位武进、阳湖籍曲家的生平以及戏曲方面的成就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给予这一曲家群体在戏曲史上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以及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以及曲家人员的构成进行界定,同时将国内外有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趋势进行综述,并点明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正文部分分为八章。第一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剧坛之戏曲生态环境》。本章以乾嘉时期武进、阳湖两县的民间戏曲活动以及文人的戏班家乐活动与情况为研究对象进行论述,为后文论述武进、阳湖籍曲家的戏曲生平与戏曲活动提供地区背景。第二、三章主要研究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家世、生平。这两章以籍贯作为划分标准,对每一位曲家的家世、生平做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第二章以武进籍曲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三章以阳湖籍曲家作为研究对象。第四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家世、生平对其戏曲活动影响之要素》。本章在第二、三章研究的基础上,将武进、阳湖籍曲家作为一个群体,以他们人生经历以及亲友网络这两个方面之中的相同之处作为切入点,论述他们的共同的人生经历与亲友关系对他们戏曲活动的影响。第五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戏曲作品创作、流传与搬演》。本章从戏曲创作、流传、搬演等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们的戏曲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他们的戏曲作品在创作、流传、搬演方面的特点。第六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戏曲评论、观念与观演》,以武进、阳湖籍曲家对自己或他人的戏曲作品的品评以及他人对其作品的评论为入手点,分析、论述他们在戏曲创作上功能观、曲辞观以及题材观三方面的观念以及探究他们日常的观剧和组织观剧的经历对他们在戏曲创作方面的影响。第七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戏曲的区域文化特征》。本章以乾嘉时期武进文化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论述常州学派、阳湖文派、毗陵诗派以及常州词派四大文化流派对武进、阳湖籍曲家在戏曲创作等方面的影响,并总结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戏曲的区域文化特征。第八章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的戏曲史地位》。本章将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与清初时期和清代后期的武进、阳湖地区的曲家来进行纵向比较,与乾嘉时期的无锡、金匮籍的曲家来进行横向比较,突出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在武进、阳湖地区的特殊的戏曲成就以及地位,并以此来给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群体在戏曲史上一个较为客观的定位。结语部分,综述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的特点、在戏曲创作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戏曲史上应有的位置,并论述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车兰兰[8](2018)在《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文中提出黄人(1866—1913),是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思想崛奇、成果卓异的人物。在近代这一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黄人深受传统文化、吴地地域文化的浸染和西方文化的多重影响,前后思想发生了重要改变。他曾有志于仕途,然郁郁不得志;后执教东吴大学,潜心学术;入南社后欲以文革命,终理想破灭,因狂而殁。黄人是近代重要的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多重身份兼跨数个领域,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小说着译、办刊结社、文献编纂、教育改革、民主革命等方面均有建树。然而与同时代的梁启超、吴梅、王国维等人相比,黄人并未获得相应的地位,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也有待于更为深入的挖掘。本论文着眼于对身处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思想复杂、着述宏富、经历曲折的黄人作较为全面的考证与论述,并作合理评价。论文主要从六部分加以剖析阐述:前三章主要是将黄人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放置近代文学转型背景中去考察,这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黄人所处时代的过渡性特征在其文学理论、创作中得到鲜明的体现。首章探讨黄人《中国文学史》与近代新型文学史兴起的关系,追溯“中国文学史”的起源,将中国学术传统中的“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近现代学科体系中的“文学史”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梳理西方、日本的“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论述国人自着“中国文学史”出现的原因。通过对比窦、林、黄三部最早的文学史着作,进而分析黄着文学史的开创性、影响,也不回避它作为草创期文学史的局限。次章侧重于探讨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与黄人文学理论的关系,梳理古、近代文学理论批评衍变之轨迹,进而探讨黄人的小说理论、戏曲理论、诗歌理论、词学理论对古典文论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其在新旧思想冲突下所存在的局限。第三章聚焦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研究,从题材、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解读黄人的诗歌与词,分析其所体现的新旧特征,最后综合论述黄人创作的成绩与不足,以及较文学理论存在的滞后性。后三章主要是围绕黄人的教育、出版、社团等文学活动展开,探讨他与近代文科教育、文学出版、文学社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黄人严谨与开放的学术风气及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求。第四章梳理了黄人的求学活动、教育活动,尤其突出黄人对中国文科教育所作的贡献。黄人在东吴大学十三载,通过教学布道、讲学唱和、编写教材、主笔学报等教育活动,在思想启蒙、文科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对近代文科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五章分析黄人在中国近代出版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他与小说林社、国学扶轮社的关系,从黄人的报刊、图书出版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一方面倡导保存国粹,另一方面也积极引进了西学新知,既批判了封建文化专制,又传播了西方民主思想,对传统出版业向近代出版业的转型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一章则考察黄人与中国近代社团转型的关系,社团活动在黄人的文化活动中比例较大。本章中黄人入南社之契缘、入南社后的活动及其与南社同人的交游是重点,体现了在近代社团转型过程中,“新”与“旧”文化的碰撞。而黄人在社团的创作、文化、交游活动,不仅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和革命文学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历史变革中勇于担当、以笔为戎的真实写照。概之,黄人之一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世事沧桑,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巨变,是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推动者”和“见证者”。他的文学思想、创作与活动等,都体现了新旧文化过渡、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时期的矛盾与融合。他的身上,既有传统文人积极入仕的济世情怀、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困囿于时代的保守与局限,又有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启蒙救国”的远大理想、批判封建专制文化的革新精神、对民主自由的热切追寻和和立足于中西比较的创新精神。他既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承袭了李白、李贺、王仲瞿、龚自珍等先贤遗风;又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有许多独立之见和创新之举,对吴梅、王謇、陈乃乾、陈大悲等后辈学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黄人是不可忽视的一位,需要将其放置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大背景下,做更全面更客观的研究,同时分析他的典型意义。

张炎[9](2018)在《《全清词》(顺康—雍乾)卷漏收4924首补目》文中提出《全清词》(顺康—雍乾)卷是目前所见收录清代顺康至雍乾时期词人作品最多的清词总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然清代文献浩如烟海,偶有漏收,在所难免,今据各类文献辑补《全清词》(顺康—雍乾)卷漏收词4924首。

张彤[10](2018)在《《国朝词综续编》整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为研究对象。目前,学界对黄燮清研究多为戏曲方面,很少对其词学进行研究,至於对其选本《国朝词综续编》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此选本在“词综”系列中却有其词学发展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清代词学史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此选本尚未被整理,给研究者带来了不便。本文以《续修四库全书》收录的《国朝词综续编》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参考了黄燮清《倚晴楼诗集》、陆萼庭《黄燮清年谱》,还有黄氏友人的作品,考证并补录了陆萼庭遗漏的黄氏生平事迹,附於卷後。本文第一部分为前言,分四部分来简略介绍此选本,分别为《国朝词综续编》的编选宗旨、选录概况、选词标准、词学思想。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以《续修四库全书》收录的《国朝词综续编》清同治十二年刻本为底本进行整理,主要根据《钦定词谱》和龙榆生《唐宋词格律》进行标注。第三部分为附录,根据黄燮清《倚晴楼诗集》、《倚晴楼传奇》、《倚晴楼诗余》等作品,再结合黄燮清友人的资料,对陆萼庭《黄燮清年谱》进行补编,对其中有疏漏和偏颇之处进行考证,附於卷後。本文试图站在文献学和文学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和理解黄氏编选《国朝词综续编》的良苦用心。

二、虞美人·元旦杂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虞美人·元旦杂感(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现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章 明代女词人和词作概述
    第一节 断代方法及依据
    第二节 词人及词作的数据统计
    第三节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基本风貌
        一、大致活动年代
        二、籍里分布
第二章 明代女词人创作繁荣的背景
    第一节 词学背景
        一、《花间》《草堂》的影响
        二、晚明词坛振兴形成创作氛围
        三、词谱迭出提供创作便利
    第二节 时代背景
        一、明代政治、经济环境中的女词人
        二、明代文学思想和女性观念的新变
        三、明代女词人的教育背景与文化修养
第三章 闺门之内——明代女词人词作的思想内容(上)
    第一节 明代女词人的闺情世界
        一、爱情体验
        二、不安心绪
        三、亲友之情
        四、生活意趣
    第二节 明代女词人的女性观
        一、女性的自我迷恋与互相欣赏
        二、女性道德的彰显与叛逆
        三、女性意识的萌发
第四章 闺门之外——明代女词人词作的思想内容(下)
    第一节 遗民情怀
        一、词作中遗民情怀的来源
        二、内涵丰富的遗民词作
    第二节 人生思考
        一、隐逸思想
        二、出世情怀
第五章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艺术风貌
    第一节 形式特色
        一、词调的选择
        二、小序的使用
        三、联章的使用
    第二节 常用意象
        一、凄美迷离的梦意象
        二、自喻明志的花意象
        三、敏感牵情的春、秋意象
    第三节 艺术风格
        一、婉约清雅
        二、豪放洒脱
        三、率真浅近
        四、戏谑诙谐
第六章 明代女词人词作的词史地位
    第一节 正本清源的闺音原唱
        一、“男子作闺音”的词之本色
        二、明代女词人的闺音原唱
    第二节 明词振衰的女性助力
        一、“量”的方面
        二、“质”的方面
    第三节 对宋代女性词的继承、发展与突破
        一、对宋代女词人创作传统的继承
        二、对宋代女词人创作的发展
        三、杰出词人的突破与新高峰的树立
    第四节 对清代女性词的影响
        一、开拓了清代女性词的创作空间
        二、清初女性词繁荣景象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存疑但仍作为研究对象者概况
    附录二:存疑暂不作为研究对象者概况
    附录三:研究对象补词表
    附录四:明代女词人按活动年代分组的具体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顺康时期梁溪词人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顺康时期梁溪词人群体之形成
    第一节 时代风会之促进
    第二节 地域文化之熏染
    第三节 家族姻亲之连结
    第四节 交游唱和之鼓动
    第五节 领袖人物之组织
第二章 梁溪词人与清初词坛
    第一节 梁溪词人与京华词苑
    第二节 梁溪词人与阳羡词派
    第三节 梁溪词人与浙西词派
    第四节 梁溪词人与其他地域词人
第三章 梁溪词人之出处选择与生活方式
    第一节 出处选择
    第二节 生活方式
第四章 梁溪顾氏家族词人研究
    第一节 顾贞观与顺康词坛
    第二节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词之比较
    第三节 顾贞立及其《栖香阁词》谫论
    第四节 顾彩《鹤边词钞》及《草堂嗣响》研究
第五章 梁溪侯氏家族词人研究
    第一节 侯晰与《梁溪词选》
    第二节 侯文灿《亦园词选》与《十名家词集》
    第三节 侯氏词人的创作及评价
第六章 梁溪词人三家论
    第一节 严绳孙及其《秋水词》
    第二节 秦松龄与《微云词》
    第三节 杜诏及其词研究
第七章 梁溪词人群传论
    第一节 先辈词人:陈大成·钱肃润·张夏
    第二节 顾岱·华胥·吴兴祚
    第三节 王允持·邹溶·陆楣
    第四节 女性词人:龚静照·堵霞·华浣芳
结语——梁溪词人群体的词史地位及评价
附录一:梁溪词人小传
附录二:梁溪词人词集见存书目初编
附录三:《全清词·顺康卷》及《补编》失收梁溪词人词作补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邵祖平词及其词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1.邵祖平生平研究
        2.邵祖平作品研究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邵祖平生平交游与着作概述
    (一)邵祖平生平交游概述
        1.少年家贫,自学成才(1898—1917)
        2.执教东南,初试词笔(1918—1936)
        3.南北漂泊,以词写心(1937—1955)
        4.转调西北,终老于杭(1956—1969)
    (二)邵祖平着作述略
二、邵祖平词的题材及思想内容
    (一)邵祖平词的题材
        1.交游
        2.杂感
        3.恋情
        4.咏物
    (二)邵祖平词的思想内容
        1.流离之悲
        2.岁月之叹
        3.师友之情
三、邵祖平词的艺术特色及词学渊源
    (一)邵祖平词的艺术特色
        1.选调广泛,声情和谐
        2.词境凄婉,笔致细腻
        3.今昔对比,结构有序
        4.使事用典,点化前人
    (二)邵祖平词的词学渊源
        1.宗法花间,细腻柔美
        2.取径方回,刚柔并济
        3.效仿梦窗,深幽密丽
四、邵祖平的词学思想
    (一)词体论
        1.词体起源
        2.词体特性
        3.词体风格
    (二)词人词作论
        1.论唐五代词人词作
        2.论北宋词人词作
        3.论南宋词人词作
    (三)词心说
        1.词心渊源概述
        2.邵祖平“词心说”理论内涵
五、邵祖平与民国词坛
    (一)民国词坛的基本面貌
        1.时代词风
        2.词学研究
    (二)邵祖平词及词学思想的价值与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邵祖平年谱简编
附录二 邵祖平词作辑佚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张文虎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图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关於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谱前
卷一 年少求学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1岁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2岁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3岁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4岁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5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6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7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8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9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10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11岁
    嘉庆二十四年乙卯(1819)12岁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13岁
    道光元年辛巳(1821)14岁
    道光二年壬午(1822)15岁
    道光三年癸未(1823)16岁
    道光四年甲申(1824)17岁
    道光五年乙酉(1825)18岁
    道光六年丙戌(1826)19岁
    道光七年丁亥(1827)20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21岁
    道光九年己丑(1829)22岁
    道光十年庚寅(1830)23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24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25岁
卷二 坐馆钱氏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26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27岁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28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29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30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31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32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33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34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35岁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36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37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38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39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40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41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42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43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44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45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46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47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48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49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50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51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52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53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54岁
    同治元年壬戌(1862)55岁
卷三 入幕校书
    同治二年癸亥(1863)56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57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58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59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60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61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62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63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64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65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66岁
卷四 归居复园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67岁
    光绪元年乙亥(1875)68岁
    光绪二年丙子(1876)69岁
    光绪三年丁丑(1877)70岁
    光绪四年戊寅(1878)71岁
    光绪五年己卯(1879)72岁
    光绪六年庚辰(1880)73岁
    光绪七年辛巳(1881)74岁
    光绪八年壬午(1882)75岁
    光绪九年癸未(1883)76岁
    光绪十年甲申(1884)77岁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78岁
谱後
结语:张文虎小传
参考文献
    (一)张文虎着述
    (二)其他人物着述及谱传
    (三)地方文献及档案史料
    (四)现代研究论着
    (五)论文
    (六)目録及工具书
附録一:张文虎交游人物小传
附録二:张文虎着述知见録
附録三:张文虎评传资料辑録
後记

(5)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北美汉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二、北美古典诗词研究的“文论本位”倾向
    三、北美清代诗词“文本本位”研究的缺位
    四、研究范围和分期理由
第一章 20 世纪50—70 年代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兴起
    第一节 二战后美国区域研究兴起与东亚研究重心的转移
        一、美国汉学研究的政治-经济模式:李又安《人间词话》译介
        二、美国汉学研究的人文-社会模式:《中国文学批评方法:从孔子到梁启超》
    第二节 美国反西方文学经典与中国古典诗词选集的涌现
        一、词选作为一种批评方式:《中国词选》(1965)
        二、引入中国诗歌传统:《葵晔集:中国历代诗词曲选集》中的清代诗词
        三、对清词经典化地位的认同:白之《中国文学选集》中的清初与晚清词
    第三节 西方女性经典作家的失语与清代女性诗歌选集的滥觞
        一、“垮掉派教父”雷克斯罗斯对清代女性诗作的译介
        二、北美中国女性古典诗歌选集意义的再思考
第二章 20 世纪80-90 年代后期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发展期
    第一节 美国汉学的新趋势与清代诗词阐释理论的多元化
    第二节 清代断代诗词选集的出现及其意义:
        一、清代诗词的异域经典重构:《待麟集:清代诗词》(1986)
        二、诗画互印的审美趣尚:《哥伦比亚元、明、清诗选》(1986)中的清代题画诗
    第三节 世界文学选集丛书中的清代诗词
        一、文本家族:宇文所安《中国文学选集》(1996)
        二、对“纯文学”的“拓”与“破”:梅维恒《哥伦比亚中国古典文学选集》(1994)
    第四节 多维度诗词研究的人本主义批评向度
        一、重审边缘化创作主体:保罗·若普的明清青楼诗歌研究
        二、“男性主体视角”与“越界说”:方秀洁的朱彝尊情词研究
        三、“情”与“忠”合一的诗学主张:孙康宜的陈子龙诗词研究
    第五节 叶嘉莹的清词研究:语义学与阐释学互补的研究模式
第三章 新世纪之交北美清代诗词研究的深入期
    第一节 走向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李惠仪对清诗研究的文化视角
        一、历史记忆与审美超越
        二、易代创伤与清诗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诗歌研究透现缙绅阶层的文化心理
        一、方秀洁:洪亮吉怀旧诗研究
        二、孙康宜:钱谦益的诗歌创作与历史地位
        三、曼素恩:完颜恽珠与《正始集》
        四、舒衡哲:奕寰诗歌研究
    第四节 “物”文化作为研究的切口:施吉瑞《随园:袁枚的人生、文学批评与诗歌创作》(2003)
    第五节 宗教文化作为清代诗歌研究的进路
        一、严志雄:流放诗僧函可
        二、齐皎翰:基督教诗歌研究
        三、管佩达:比丘尼诗歌研究
    第六节 女性诗歌研究的里程碑:伊维德、管佩达《彤管:帝制中国时期的女作家》(2004)
第四章 近十年北美清代诗词研究
    第一节 跨文化交流视野中的诗词研究学术对话
    第二节 中国文学史中英文版本的跨文化反响
        一、《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二、《剑桥中国文学史》中的清代诗词
    第三节 施吉瑞的郑珍自然诗研究——跨文化生态主义视角
    第四节 清代女性诗词研究体系的建构
        一、易代女性诗学:国族创伤性别越界
        二、拓展闺阁视阈:文化视角历史视角
        三、主题研究细化:女性游历女性编者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麒麟》杂志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殖民语境:《麒麟》的生产场域
    第一节 “改朝换代”: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
        一、炮制伪满洲国
        二、所谓的友邦、盟邦、亲邦
        三、殖民“暴力”的效应
    第二节 切断民族之根:奴化的殖民教育
        一、“王道主义”教育方针
        二、让日语成为“国语”
        三、推行殖民学制
        四、强制落实奴化教育思想
    第三节 专制与霸权:日伪政权的文化统治
        一、霸道的伪满文化统治机构
        二、细化专制的文化统治策略
第二章 “大众文化”:《麒麟》杂志的策略性定位
    第一节 伪满时期文学传媒的生态
        一、从报纸副刊到文学杂志
        二、从小众文艺期刊到大众文化杂志
    第二节 “大众文化”杂志《麒麟》
        一、《麒麟》办刊思想的演变
        二、“大众”读者定位
        三、版面风格和栏目设置的大众化
        四、《麒麟》杂志的市场化运作
第三章 文学样式的大众性
    第一节 娱乐化的通俗小说
        一、占据《麒麟》文学主体的通俗小说
        二、徘徊在章回体和新文学之间的通俗小说
    第二节 “传承文化使命”的散文
        一、彰显民族文化的节日习俗散文
        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散文
        三、包罗万象的其他散文
    第三节 书写底层大众生活的民间歌谣
        一、情歌:离情别绪相思苦
        二、生活歌:婚姻家庭中女性的悲情
    第四节 雅俗互动的弹词与话剧
        一、走向通俗:新文学的弹词改编尝试
        二、雅俗相遇:演绎话本故事的现代话剧
    第五节 由通俗小说改编的鼓词
        一、鼓词《啼笑因缘》的诞生
        二、从视觉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化
        三、讲究音韵的俗白式语言风格
第四章 文本内涵的大众性
    第一节 现代都市的空间符号与悖论叙事
        一、时尚消费空间:咖啡店、吃茶店、舞厅
        二、日常活动空间:公园、办公室
        三、流动行进空间:火车、电车
        四、都市书写的悖论
    第二节 摩登与传统:大众视野中的女性想象
        一、尚美女性:讲究衣着打扮的流行时尚
        二、职场女性:独立自信的时代风尚
        三、家庭主妇:渗透“贤妻良母”思想
    第三节 娱乐性和模式化的精神消遣品
        一、矛盾纠葛的感情故事
        二、以死告终的爱情悲剧
        三、历经风雨的完美结局
        四、花样无穷的情感套路
    第四节 侦探、悬疑与大众取向
        一、构设类型化的悬疑焦点
        二、迎合大众的小说取向
    第五节 儿童文学产品的大众化特征
        一、儿童文化产品的类型及特征
        二、善与美的精神引导
        三、潜藏的意识形态性
第五章 作为策略的大众:《麒麟》文化图景的意义
    第一节 奴性话语: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一、从“看”和“说”入手的大众亲日引控
        二、调门越来越高的大众媚日教唆
        三、利用文学树立大众的“良民”榜样
    第二节 隐性话语:中国人民反侵略意志的曲折表达
        一、建立同构关系,认同中暗示处境、吐露心声
        二、描绘二元意象,对比中透露情感倾向
        三、文本间存在矛盾,真意从深潜处释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清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剧坛之戏曲生态环境
    第一节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的民间戏曲
    第二节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的曲家家乐
第二章 乾嘉时期武进籍曲家之家世、生平
    第一节 吕师
    第二节 钱维乔
    第三节 刘可培
    第四节 董达章
    第五节 吕星垣
    第六节 吴堦
    第七节 庄逵吉
    第八节 汤贻汾
    第九节 邹金生与庄颖
第三章 乾嘉时期阳湖籍曲家之家世、生平
    第一节 董慱
    第二节 程景傅
    第三节 张琦
    第四节 陆继辂
    第五节 吴卿弼
    第六节 蒋学沂
    第七节 陈森
第四章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家世、生平对其戏曲活动影响之要素
    第一节 武进、阳湖籍曲家之间崎岖坎坷的人生境遇
    第二节 武进、阳湖籍曲家之间细密复杂的关系网络
第五章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戏曲作品创作、流传与搬演
    第一节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主要戏曲活动总览
    第二节 戏曲创作(含散曲)
    第三节 作品刊刻
    第四节 作品搬演
第六章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戏曲评论、观念与观演
    第一节 戏曲评论及观念
    第二节 戏曲观赏及招演
第七章 区域文化对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的影响
    第一节 常州学派的影响
    第二节 阳湖文派的影响
    第三节 毗陵诗派的影响
    第四节 常州词派的影响
第八章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的戏曲史地位
    第一节 与清代其他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之比较
    第二节 与乾嘉时期无锡、金匮籍曲家之比较
    第三节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的戏曲戏曲史定位
结语
附录一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生平基本史实一览表
附录二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基本关系一览表
附录三 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诗作拾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8)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概念的界说
    三、前贤研究概况
        (一)黄人着述整理
        (二)黄人生平研究
        (三)黄人《中国文学史》研究
        (四)黄人文学理论研究
        (五)黄人文学编纂研究
        (六)黄人文学创作研究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意义
第一章 黄人与近代新型文学史的书写
    第一节 从“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再到“中国文学史”
        一、文苑传:为文学家立传
        二、艺文志: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三、书目提要:指示门径
        四、“文苑传”、“艺文志”、“书目提要”与“文学史”的区别
    第二节 从国外的“中国文学史”到国人自着文学史
        一、早期西方、日本学者所撰“中国文学史”
        二、国人自着文学史的发生
    第三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独创性和开创性
        一、思想上的开拓性
        二、观念上的开创性
        三、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四、体例上的创新之处
        五、方法上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的矛盾与局限
        一、《中国文学史》的矛盾
        二、《中国文学史》的局限
    第五节 黄人《中国文学史》之影响
        一、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影响
        二、对中国文学史编写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新变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生
    第二节 黄人的小说理论
        一、古、近代小说理论之衍变
        二、黄人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小说理论的局限
        四、黄人小说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三节 黄人的戏曲理论
        一、晚清戏曲理论批评概况
        二、黄人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元、明戏曲的批评
        四、黄人戏曲理论之影响与贡献
    第四节 黄人的诗学理论
        一、晚清诗坛之概况
        二、黄人诗歌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对唐、清两代诗人的评价
        四、黄人诗学理论评价
    第五节 黄人的词学理论
        一、晚清词学概况
        二、黄人词论的主要内容
        三、黄人词论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人的文学创作实践
    第一节 黄人文学创作概况
    第二节 黄人的诗歌创作
        一、黄人诗歌创作的主题
        二、黄人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三、“诗界革命”背景下的黄人诗歌
    第三节 黄人的词创作
        一、黄人词题材
        二、黄人词的特点
        三、晚清词学视野中之黄人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科教育的转型
    第一节 书院制度的近代化与新式学校的产生
    第二节 黄人的求学活动
        一、私塾教育的“旁听生”
        二、博览群书,广涉诸学
    第三节 黄人的教育活动
        一、黄人早期的教育活动
        二、黄人与东吴大学
    第四节 黄人对近代教育的贡献
        一、思想启蒙方面
        二、文科教育方面
        三、培养人才方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出版之转型
    第一节 晚清出版概况
    第二节 黄人创办的报刊
    第三节 黄人与小说林社
        一、黄人与小说林社的关系
        二、黄人在小说林的编辑、出版活动
        三、黄人与小说林社同人的交游
        四、黄人对小说林社的影响
    第四节 黄人与国学扶轮社
        一、国学扶轮社创办的背景与时间
        二、黄人与国学扶轮社的关系
        三、黄人在国学扶轮社的文学史、辞书编纂与古籍刊印活动
        四、黄人与“国学扶轮社”同人的交游
        五、黄人对国学扶轮社的影响与贡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社团之转型
    第一节 近代社团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节 黄人与三千剑气社
    第三节 黄人与南社
        一、黄人入南社之缘由
        二、黄人入南社后活动概述
        三、《南社丛刻》所选黄人之诗文
        四、黄人与龚自珍诗风之比较
        五、黄人与南社同人的交游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国朝词综续编》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国朝词综续编》的编选宗旨
    二、《国朝词综续编》的选录概况
    三、《国朝词综续编》的选词标准
    四、《国朝词综续编》的词学思想
黄燮清传略
凡例
卷一
    李昌垣三首
    孙允恭一首
    董文骥一首
    钱珵一首
    周积忠一首
    宋实颖一首
    贺宽一首
    钱陆灿一首
    张一鹄一首
    束广一首
    赵钥一首
    王又旦一首
    黄京一首
    董含一首
    孙鉌一首
    管捷一首
    叶世倌一首
    徐允贞一首
    王蓍一首
    季式祖一首
    查容三首
    丁裔沆二首
    乔莱一首
    汤思孝一首
    陈孝逸一首
    吴曹直一首
    张台柱一首
    李葵生一首
    顾景星一首
    孔衍棪一首
    孔毓埏二首
    汤寅二首
    贺国璘三首
    贺对达一首
    蔡文熊一首
    张发祖一首
    葛筠三首
    荆搢二首
    徐宾一首
    金烺一首
    吴秉钧一首
    林企忠二首
    闵荣一首
    邵锡荣一首
    诸葛义和一首
    黄仪二首
    王一元二首
卷二
    孔传商一首
    孔传中一首
    荆人凤一首
    吴檠三首
    赵昱一首
    金蓉一首
    孔继汾一首
    顾光旭五首
    姜藻三首
    张宗松三首
    王昶九首
    荆大鼎一首
    郭濚一首
    任兆麟二首
    姚鼐二首
    董潮六首
    吴珏二首
    何承燕二首
    余集一首
    张春苞二首
    印昌世一首
    魏晋锡一首
    严骏生二首
    陈朗三首
    吴俊一首
    许肇封一首
    刘奎年三首
    顾宗泰一首
    徐志鼎一首
    张諴六首
    程衞芳二首
    陈珏一首
    程瑜四首
    张槎二首
    宋葆湻一首
    汪宪一首
卷三
    顾澍二首
    姜景华一首
    秦恩复一首
    沈振鹭四首
    孔宪堃一首
    詹应甲二首
    舒位二首
    阮元二首
    石韫玉二首
    张师诚二首
    洪梧一首
    许桂林一首
    钱师曾二首
    陈新一首
    左辅二首
    戴敦元五首
    孙锡二首
    叶绍楏三首
    余尙德一首
    邵源二首
    刘汝完一首
    瞿绍坚一首
    蒋庆增一首
    程宽一首
    朱监二首
    沈莲生六首
    李澧二首
    朱步沆一首
    姜安二首
    李汝章二首
    杨大章一首
    徐豫明一首
    荆鸣昌一首
    邵丰城二首
    陈孟周一首
卷四
    曹言纯三十一首
    袁棠三首
    沈一诚一首
    孔广根一首
    张思孝一首
    张惠言三首
    袁宬一首
    钱之鼎二首
    钱枚三首
    乐钧四首
    宋翔凤三首
    盛大士二首
    熊德庆一首
    李若虚二首
    董邦直一首
    袁通四首
    马公仪五首
    程水南一首
卷五
    汪世泰三首
    车持谦一首
    邵广铨六首
    汪度二首
    彭兆荪二首
    龙光斗一首
    史锡贤一首
    陈咸庆二首
    孔昭?五首
    叶绍本二首
    李富孙一首
    谢学崇二首
    王庆澜二首
    柴源一首
    崔景侃一首
    冯如璋一首
    严学淦一首
    舒梦兰三首
    汪继熊一首
    孙熙元一首
    鲍文逵一首
    胡敬一首
    汪全德二首
    诸嘉乐一首
    吴存楷二首
    叶以倌二首
    陈鸿墀一首
    许乃嘉二首
    周旭一首
    沈廷炤一首
    朱彭一首
    汪奏云一首
    刘会恩一首
    吴锦灿一首
    刘嗣绾二首
    孙颢元三首
    孙家谷一首
    吴骞一首
卷六
    周之琦三十四首
    屠倬五首
    赵植庭三首
    蒋澐一首
    徐保字三首
    李绍城一首
    黄安涛四首
    吴慈鹤三首
    叶申芗二首
    孔昭恢一首
    孙若霖五首
    张应昌五首
    沈涛二首
    章黼二首
卷七
    吴衡照二首
    张湘任二首
    孔昭薰二首
    孔广廉一首
    魏襄二首
    杨士昕四首
    管贻葄二首
    鲍廷博五首
    张琦一首
    吴振棫二首
    李堂三首
    戴铭金一首
    改琦三首
    程梓浩二首
    唐维埈一首
    杨文荪二首
    查奕照一首
    任安上一首
    周迪一首
    汪潮生三首
    徐兰生一首
    何其章五首
    杨?生六首
    潘曾沂二首
    沈秉鏐一首
    汪远孙四首
    蔡春雷二首
卷八
    尤维熊四首
    屈爲章一首
    金学莲一首
    徐凖宜一首
    董士鍚二首
    胡金题五首
    胡金胜四首
    顾广圻一首
    余鼎三首
    陈琮一首
    江义田一首
    黄士珣二首
    马汾二首
    吴会一首
    夏尙志二首
    董基诚一首
    许乃赓二首
    程嘉杰一首
    秦耀曾二首
    庄梧鸣一首
    沈沂曾二首
    孔传钺二首
    冯登府三首
    张祥河六首
    周樽元四首
    祝百十一首
    汪福辰一首
    陆麟书一首
    朱缙一首
    汪潭一首
    季士二首
    潘士湻一首
    金棨望一首
    戈成杰二首
    顾翰三首
    萧师度二首
    王斑一首
    裴镛一首
卷九
    马洵四首
    汪元浩六首
    汪元治三首
    张尔旦十四首
    王嘉福十一首
    冯承辉一首
    许乃谷一首
    林奕构一首
    梁绍壬二首
    张维屏三首
    赵庆熺六首
    陆我嵩一首
    孔昭煊一首
    祝壬林三首
    徐金镜二首
    董用济二首
    沈璧琏二首
    倪渊一首
    朱声希二首
    于凤阳一首
    项映薇一首
    刘福畴一首
    江介一首
    徐览一首
    储世臣一首
    蔡偁一首
    陈希敬一首
    王柏心一首
卷十
    吴兰修七首
    戈载十六首
    仲湘七首
    朱蔚一首
    吴赞三首
    王曦三首
    项名达二首
    葛庆曾一首
    陈来泰一首
    江沅三首
    戈坚二首
    朱鋐三首
    朱紫贵二十首
    汪鉽三首
卷十一
    汤贻汾四首
    朱有源二首
    龚巩祚五首
    严保庸三首
    范锴二首
    陈山寿二首
    柯万源二首
    汪琨一首
    储征甲一首
    陈行三首
    崔曾益四首
    徐楙二首
    严元照四首
    顾成顺一首
    钱廷烺一首
    姚椿一首
    张鸿卓二首
    赵华恩二首
    戴坤源一首
    杨穉云三首
    李曾裕二首
    江凤笙二首
    吴震四首
    谢元淮二首
    俞敦培一首
    秦炽昌一首
    倪炜文一首
    李贻德四首
卷十二
    朱绶三十七首
    杨懋麐四首
    戴熙一首
    吴珩二首
    曹楙坚九首
    萧馨三首
    王三畏一首
    韩森宝二首
卷十三
    项鸿祚六十四首
    黄曾十九首
卷十四
    沈传桂七首
    汪焘四首
    叶元墀二首
    朱绪曾一首
    诸嘉杲五首
    端木国瑚一首
    陈作敬三首
    袁祖惪一首
    胡咸临一首
    秦缃业二首
    计光炘二首
    方隲一首
    孙筱兰一首
    许谨身十二首
    蔡宗茂一首
    徐球三首
    奚疑三首
    蒋承训二首
    陶景羲一首
    翁雒一首
    费丹旭一首
    沈爱莲二首
    王友光三首
    蒋篔二首
卷十五
    姚燮十九首
    孙宗礼四首
    金濂四首
    蒋志凝四首
    陆长春二首
    孙麟趾十首
    魏谦升十首
    余新传二首
    张泰初三首
    彭崧毓二首
    周敏中一首
    周敏惠一首
    贺鸣谦一首
    汪秉健一首
卷十六
    钱聚朝二首
    章溥二首
    李光溥一首
    潘希甫二首
    王逢辰一首
    沈兆霖四首
    沈宗约一首
    乔重禧四首
    沈家模二首
    邵建诗一首
    戴锡祺二首
    劳勳成一首
    柳淦一首
    王宪成一首
    汪适孙七首
    庄缙度一首
    姚斌桐二首
    高锡蕃二首
    陈长孺二首
    钮福畴一首
    吴嘉洤三首
    如山一首
    陈其泰三首
    张熙一首
    韦光黻一首
    吴嘉亭一首
    陈彬华四首
    车伯雅一首
    石同福五首
    严适二首
卷十七
    杨尙观十四首
    沈彦曾十首
    吴敬羲二首
    唐寿萼二首
    潘曾(?)十首
    潘曾绶四首
    潘曾玮四首
    管以金一首
    王渔一首
    王赤一首
    郭忠训一首
    褚逢椿二首
    许兰身二首
    金文渊一首
    金楷一首
    金楹二首
    康允吉一首
    宋恭敬一首
    徐睿周二首
    徐士烝二首
卷十八
    张金镛三十九首
    孙锵鸣三首
    葛景莱三首
    王嘉禄十三首
    金泰三首
    申昭模二首
    戈9)一首
    赵庆澜五首
    徐廷模四首
    孙瀜一首
    徐城二首
    恭钊三首
卷十九
    吴廷燮七首
    黄增禄二首
    周学濬一首
    边浴礼三首
    应宝时二首
    董葆身一首
    王庆勲四首
    吴承勲三十三首
    叶元璧二首
    叶元阶一首
    叶九苞一首
    厉志一首
    施燕辰二首
    徐其志二首
    杨韫华一首
    孙元培一首
    储宪良一首
    李煊二首
卷二十
    钱符祚八首
    赵函五首
    潘遵祁七首
    陈元鼎八首
    张炳堃十一首
    张修府一首
    张杲三首
    孙廷璋四首
    陆豫二首
    徐宗襄一首
    周誉芬一首
    潘诚贵六首
    秦光第六首
    金绳武四首
    徐恩贵二首
    蒋坦七首
    周学源一首
    潘介繁十首
卷二十一
    张景祁十首
    陈寿祺七首
    王星諴七首
    朱孝起四首
    继振二首
    邓恩锡三首
    王起一首
    谭廷献五首
    高望曾三首
    徐同善一首
    诸可继一首
    诸可宝六首
    周洪彝二首
    戴赓保一首
    施山一首
    樊增祥四首
    石守彝二首
    谢玉树一首
    徐增祎二首
    杨锦雯三首
    马书城一首
    芮达一首
    秦巘一首
    戚人鑅三首
    释妙尘七首
    释逹尘一首
    周道昱一首
    张谦一首
卷二十二
    颜氏二首
    贺双卿十首
    陈银一首
    顾姒一首
    张学典一首
    沈榛一首
    李璸一首
    蒋纫兰一首
    许燕珍一首
    任玉巵一首
    恽氏一首
    徐绍芬一首
    陈素安三首
    曹玉雨五首
    钱孟钿二首
    江珠一首
    张芬二首
    尤澹仙二首
    陆瑛二首
    李媺二首
    王倩五首
    庄焘一首
    张屯一首
    张芥一首
    陆姮一首
    浦梦珠六首
    曹佩英一首
    顾蕙一首
    朱美英一首
    汪蘅二首
    赵我佩四首
卷二十三
    孙云凤九首
    孙云鹤一首
    孙荪意二首
    李佩金三首
    孔兰生一首
    叶俊杰一首
    沈芳六首
    王兰佩一首
    席佩兰一首
    归懋仪二首
    梁德绳一首
    张襄一首
    黄凤一首
    吴瑛一首
    杨继端三首
    汪玉轸二首
    张纶英二首
    屈凤辉一首
    冯兰贞二首
    陈芳藻二首
    郭慧媖二首
    庄盘珠八首
    汪菊孙三首
    吴规臣一首
    席慧文一首
    方怀英一首
    许庭珠一首
    汤芷一首
    沈善宝一首
    徐庭照一首
    丁采芝二首
    杨承惠一首
卷二十四
    吴藻十九首
    查慧五首
    万钿一首
    许希琼二首
    朱璵一首
    尹蕙一首
    赵棻一首
    关鍈五首
    陈紫婉一首
    陈书一首
    钱斐仲三首
    沈允愼一首
    于晓霞三首
    于懿一首
    汪仲媛一首
    陆蒨四首
    阮恩滦四首
    淩祉媛四首
    汪淑娟三首
    邓瑜二首
    钱瑗三首
    钱玉吾一首
    沈蕊二首
    秦云二首
    包韫珍二首
    戴锦一首
    李月儿二首
    吴小荷一首
附录
    年表凡例
    黄燮清年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虞美人·元旦杂感(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女词人词作研究[D]. 刘萱仪.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顺康时期梁溪词人群体研究[D]. 何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邵祖平词及其词学思想研究[D]. 张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4]张文虎年谱[D]. 王晓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5]北美汉学视阈下的清代诗词研究[D]. 邹丽丹. 吉林大学, 2019(02)
  • [6]殖民语境下的《麒麟》大众文化建构[D]. 邓海燕.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7]清乾嘉时期武进、阳湖籍曲家研究[D]. 田野.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黄人与中国近代文学的转型[D]. 车兰兰.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2)
  • [9]《全清词》(顺康—雍乾)卷漏收4924首补目[A]. 张炎. 中国词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2018·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续编), 2018
  • [10]《国朝词综续编》整理[D]. 张彤.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文化论文 读书论文 麒麟论文 全清词论文 武进论文

上一篇:果树花果综合保护措施
下一篇:高校开设嘻哈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