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医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体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雷[1](2021)在《清金消积饮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食积内热证)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孙丽平教授经验方清金消积饮治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食积内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评价中医药治疗该疾病的疗效及优势,为临床工作提供有效的诊疗方案。方法:病例选择于2018年11月~2020年6月在吉林省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门诊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合格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自拟方清金消积饮,对照组选用健儿清解液,观察疗程前后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的变化,并在疗程后随访6个月观察复感次数,并收集记录数据。运用SSP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多组数据间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0例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食积内热证)患儿,在性别分布上,女性大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2,在年龄分组上,以学龄前期及幼儿期多见。2通过统计分析,试验组的结果基本符合预期,结果在有效率上表现得更为出色,(分别为试验组:76.67%和对照组:26.67%),对比后发现,试验组得到的结果更为理想,并且两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清金消积饮治疗对食积内热型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优于健儿清解液治疗;2清金消积饮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3清金消积饮在此次研究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王军[2](2021)在《御感香囊预防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中药香囊预防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该香囊在儿童中的推广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并探索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外治法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空白对照及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诊断将儿童分为三组:(1)健康组:无慢性病且1周内无呼吸道感染;(2)抽动组:抽动障碍且1周内无呼吸道感染;(3)肺炎组:确诊肺炎痊愈1周。将三组儿童分别编号,其中健康组及抽动组儿童根据来儿科就诊先后顺序统一编号;肺炎组儿童依据出院先后顺序统一编号。每组分别运用SPSS统计软件生成给各编号匹配随机数字,根据随机数字大小将3组儿童分别分为香囊小组和对照小组,共6小组,每小组人数均等。每小组各入组25例儿童,考虑20%剔除/脱落,每组纳入32例,共收集192例。香囊小组共同组成香囊组,对照小组共同组成对照组。观察各组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情况,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频次、发热情况、CARIFS评分、热程及病程,比较差异。统计分析采用Excel及SPSS 21.0软件统计处理。研究结果:按照本次研究的纳排标准,共调查儿童192例,脱落7例,其中因不良反应脱落1例,自然脱落6例,共收集185例。(1)本次研究显示健康组、抽动组及肺炎组儿童的年龄之间存在差别,其中肺炎组年龄最小,抽动组年龄最大。各层男女比例也存在差别,抽动组男女比例近似为5∶1,而健康组与肺炎组男女比例近似为2∶1。三组在外出佩戴口罩及家里接触二手烟情况均不存在差异,但三组儿童在反复呼吸道感染人数比例上存在差异,肺炎组儿童既往呼吸道感染频率整体最高,健康组次之,抽动组最少。三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所以分别入组受试者是必要且有意义的。(2)健康组、抽动组、肺炎组各自的香囊小组与对照小组在年龄、性别、反复呼吸感染人数比例、外出不佩戴口罩时长以及在家接触二手烟方面均大体相当,香囊组与对照组在人员构成、年龄、性别、反复呼吸感染人数比例、外出不佩戴口罩时长、在家有无接触二手烟方面也均大体相当。故各组的香囊小组与对照小组、香囊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可比性。(3)去年同期,健康组、抽动组、肺炎组各自的香囊小组和对照小组、香囊组和对照组之间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而试验期间,健康组、肺炎组各自的香囊小组和对照小组、香囊组与对照组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健康组、抽动组、肺炎组各自的对照小组、对照组去年同期和研究期间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健康组、肺炎组各自的香囊小组、香囊组去年同期和研究期间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整体而言,香囊可有效预防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尤其对健康组儿童和肺炎组儿童有明显预防效果。(4)去年同期,香囊组与对照组在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发病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试验期间,香囊组与对照组在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去年同期与试验期间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发病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而香囊组去年同期与试验期间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发病率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可见香囊对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预防效果更为明显。(5)去年同期和研究期间,健康组、抽动组、肺炎组各自的香囊小组和对照小组、香囊组和对照组在发生2次感染人数比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健康组、抽动组、肺炎组各自的对照小组、对照组在去年同期和试验期间在发生2次感染人数比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香囊组在去年同期和试验期间在发生2次感染人数比例方面有统计学差异。可知香囊可整体减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复发。(6)香囊组复感肺炎儿童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说明香囊预防肺炎复发的效果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肺炎复发情况较为少见,样本量过少导致的。(7)就香囊组和对照组的感染病例而言,两组在CARIFS最高分、是否伴见发热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而就香囊组和对照组的感染并见发热病例而言,两组在最高温方面也无统计学差异。这说明香囊对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情的恶化加重效果不明显。(8)香囊组、对照组后4周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确实少于前4周,且均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香囊佩戴时长越长,预防效果可能越好,但仍需要进一步试验验证。(9)整个试验过程中,健康组香囊组1女孩佩戴香囊后出现头晕症状,移除香囊后立刻好转,说明其对香囊具有不良反应。但香囊组与对照组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方面无明显差异,说明香囊安全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结论:1.御感香囊可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即对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生有效。其中健康儿童、肺炎儿童的效果尤为明显,其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预防效果也更为明显。而对抽动儿童、急性肺炎的预防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2.御感香囊对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恶化的效果不明显,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3.御感香囊可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复发率,即对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复发有效。但仅针对肺炎而言,其预防效果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4.御感香囊佩戴时间越长,预防效果可能越好。5.御感香囊安全性高。6.御感香囊值得在儿童中推广应用。

高诗宇[3](2020)在《消食防风汤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分析消食防风汤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方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诊治反复呼吸道感染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3月深圳市宝安中医院儿科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70例,通过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对入组患儿进行分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予西药匹多莫德颗粒治疗;治疗组的患儿则予消食防风汤口服治疗。两组患儿用药2月后进行为期6月的随访,对相关病情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经治疗,统计处理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的呼吸道感染次数、病程、病种的改变,从而评估消食防风汤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选择SPSS 22.0这一常用的统计软件处理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病情分析: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半年内呼吸道感染次数分级、病程分级、病种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月后,随访期6月内,治疗组及对照组患儿呼吸道感染次数分级、病程分级、病种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实验室指标分析: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RRTI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与其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3)临床疗效评价:经治疗后,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7例、无效1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且两组患儿的生命体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变化。结论:在临床上,消食防风汤治疗复感儿存在确切的效果。用消食防风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优于匹多莫德颗粒治疗,尤其在于减少复感儿的感染次数、降低感染级别、减少单次病程、增强免疫功能上疗效显着,且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杨熙彤[4](2020)在《膏摩治疗肺胃积热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以通腑降气膏为介质推拿治疗肺胃积热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为推拿治疗该病提供临床依据和参考。方法:从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收录符合68例肺胃积热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每组34例,治疗组采用以通腑降气膏为介质推拿,选穴为肺经、胃经、板门、大肠经、内八卦、天河水、脾经、腹、脊柱。对照组采用滑石粉为介质推拿治疗,选穴同对照组。治疗5次/周,1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量表,并随访6个月,分析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经过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数据,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11%,对照组总有效率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的发病次数、病程及病种均有所改善。两组治疗结束后对症状积分的分析发现两组在改善症状方面近期疗效相差甚微,但治疗结束后6月内随访结论表明,两在改善汗多而黏、口臭、口舌生疮、夜寐不安、咽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大便干、脉象、舌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对肺胃积热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有效的控制,但与远期疗效而言,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方面疗效更为可观,提示膏摩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值得临床参考及推广。

鲁云倩[5](2020)在《芪防六君汤合甘露聚糖肽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芪防六君汤联合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治疗肺脾气虚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对于疾病发病次数、病程、疾病种类、中医证候积分、免疫功能的影响。客观评价芪防六君汤联合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患儿,运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芪防六君汤联合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治疗,对照组给予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治疗,各组分别治疗8周,连续随访12月。结果:共收集63例患儿资料,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对于发病次数,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可减少发病次数(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发病次数疗效有效率84.38%,对照组7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93.75%,对照组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后均可改善患儿面色、形体、多汗、大便干结、少气懒言的症状(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儿食欲、大便溏薄方面具有差异(P<0.05),对照组在改善患儿食欲、大便溏薄方面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可改善患儿多汗、大便干结、少气懒言的症状(P<0.05),可显着改善患儿形体、食欲、大便溏薄的症状(P<0.01),改善患儿面色方面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对于病情,治疗组病情疗效有效率93.75%,对照组80.65%,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在改善发病次数、病情、病种方面(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在改善发病次数、病种方面(P<0.05),在缩短病程方面(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可改善患儿发病次数与病程(P<0.05),可显着改善疾病病种(P<0.01)。对于体液免疫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可显着改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可显着提高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水平(P<0.01)。对于细胞免疫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均可显着提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P<0.01);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可显着提高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P<0.01)。结论:芪防六君汤联合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型能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缩短疾病病程,改善患儿食欲、形体,改善大便溏薄的证候,显着提高患儿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周倩倩[6](2020)在《基于Delphi法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Delphi)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瘀热内结证进行专家问卷调查、征求专家意见,制定《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三轮问卷及形成科学的、规范的、统一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方法: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的专家调查问卷,经课题专家小组及具有相关量表背景的专业人员讨论修改后制定《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的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对全国 20位从事中医儿科或者中西医儿科的具有权威性、知名度的专家进行调研。专家问卷主要包括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选方用药、中成药以及调护等内容。在回收第一轮专家问卷的基础上,对问卷中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的主要指标均数(x)、等级和(S)、不重要百分比(R)以及协调程度主要指标变异系数(CV)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专家意见进行分析、讨论、汇总,经专家小组讨论后,制定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并反馈给专家,依次对第二轮问卷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形成第三轮专家问卷。结果:第一、二轮专家问卷回收率(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 00%,提示专家对此研究的积极性高;在第一轮专家问卷中,根据专家意见与建议,将中医病因病机部分分开进行论述、删除辅助检查部分,满足x≥1且S≥20且R<50%的条目的专家意见协调程度CV值波动在0.11-0.95,提示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不高,予以列入第二轮问卷中以再次征求专家意见;第二轮专家问卷中,满足x≥1且S≥20且R<50%的条目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在0.16-0.86范围之间,予以列入第三轮问卷中;专家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较前减少,提示专家对本课题的共识性较前有所提高。在对两轮专家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三轮专家调查问卷。结论:基于Delphi法制定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通过汇总、总结、分析,增加了本课题的科学性和可靠程度,对后期制定第三轮专家调查问卷及规范、科学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瘀热”理论内涵,突出了中医药辨治RRTI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亦证明Delphi法作为一种采取匿名的方式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并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及反馈修正,使专家的意见逐步趋向一致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中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的重要方法学。

李蕾[7](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研究“伏九贴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伏九贴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该疗法的应用推广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20年1月期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362例,经过筛查纳入研究279例。对患儿进行追踪,以临床真实治疗方案为依据将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随访过程中脱落10例,269例患儿完成本项临床研究。治疗组患儿145例,给予伏九贴贴敷治疗,先于夏季“三伏天”的初伏至末伏使用三伏贴进行贴敷,每伏贴敷一次,共4次;后于冬季“三九天”的一九至三九使用三九贴进行贴敷,每九贴敷一次,共3次。对照组患儿124例,为空白对照,无针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干预措施。治疗期间患儿若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可根据病情予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贴敷时间可相应顺延。治疗结束时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观察患儿免疫指标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记录患儿发生呼吸道感染染次数、病种及发病持续时间。且研究期间需记录局部贴敷皮肤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及时予以处理。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伏九贴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疾病疗效:治疗组145例患儿,痊愈81例,显效3例,有效24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74.48%。对照组124例患儿,痊愈22例,显效5例,有效42例,无效55例,总有效率55.6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145例患儿,痊愈3例,显效15例,有效69例,无效58例,总有效率60.00%。对照组124例患儿,痊愈1例,显效5例,有效42例,无效76例,总有效率38.7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0~2岁患儿6例,痊愈2例,显效0例,有效1例,无效3例,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50.00%;3~5岁患儿64例,痊愈36例,显效2例,有效1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6.56%;6~14岁患儿75例,痊愈43例,显效1例,有效12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4.67%。三组疗效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表明年龄不是影响伏九贴贴敷疗效的因素。(4)治疗组男性患儿87例,痊愈47例,显效2例,有效17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75.86%;女性患儿58例,痊愈34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2.4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表明性别不是影响伏九贴贴敷疗效的因素。(5)治疗组1年病程患儿56例,痊愈38例,显效1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3.93%;2年病程患儿69例,痊愈40例,显效2例,有效1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76.81%;3年病程患儿17例,痊愈2例,显效0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41.18%;4年病程患儿3例,痊愈1例,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33.33%。4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步判断患儿病程长短可影响伏九贴贴敷疗效,病程越短疗效越好。(6)治疗组可明显改善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减少发病次数及缩短发病时间;两组均可改善患儿下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但治疗组在减少下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及缩短发病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均可改善患儿面色少华及纳呆证候,且在改善纳呆证候上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在改善面色少华、多汗及便溏证候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治疗组24例患儿治疗期间局部贴敷皮肤曾出现较为明显反应。其中18例表现为敷贴取下之后背部局部贴敷皮肤出现泛红、发痒,未见皮疹及起泡、破溃,患儿可耐受,属于穴位贴敷的正常现象,未予处理;6例表现为贴敷部位发痒、发红伴轻微皮疹,无皮肤破溃,属轻度不良反应,嘱患儿适当缩短贴敷时间,未予其他特殊处理。未见其他不良反应。6例患儿共记录出现不良反应9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7%,且所有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敷贴取下后约2~3天痊愈,无后遗症,全部完成治疗疗程。结论:治疗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为74.48%,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60.00%,在治疗随访过程中仅有6例患儿出现皮肤不良反应9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87%,且均较为轻微。表明“伏九贴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

巩吉平[8](2020)在《益肺复感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虚邪滞证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发病次数、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等,旨在评价中药益肺复感汤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虚邪滞证的临床疗效,证实益气固表,清泻伏热之法可以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改善患儿体质,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今后开发新药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32例肺虚邪滞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其中治疗组予口服益肺复感汤颗粒治疗,对照组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治疗,疗程为2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半年,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疾病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率、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与相关症状,及两组患儿血红蛋白含量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变化。结果:治疗组共完成58例,脱落8例,对照组共完成53例,脱落13例,总共完成111例。治疗前,2组患儿性别、年龄构成、中医证候积分、血红蛋白含量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通过本次研究,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有效率为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有效率为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均可改善面黄少华、多汗、乏力、食少,鼻粘膜充血或水肿、睡眠状况、大便溏薄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儿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相对减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对升高,治疗结束时,2组患儿组内比较血色素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前下降;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色素升高,治疗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对照组下降趋势显着。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益肺复感汤除可减少发病次数外,还可改善肺虚邪滞证相关临床表现,如面黄少华、乏力、食少、咽红、多汗、鼻粘膜充血或水肿、睡眠不安、大便溏薄或干燥等症状。同时通过监测实验室指标发现,益肺复感汤可改善患儿营养状况,提升血红蛋白含量,可能是使其症状如面黄少华、乏力改善的原因;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考虑部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前存在过敏现象,经治疗后可较前有所降低,机体敏感性较前有所改善,对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有一定相关性。益肺复感汤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不仅能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还能有效改善患儿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郭淳[9](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吴佳盛[10](2020)在《新加坡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和意义:研究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各个证型,尤其是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证候特点,及其治疗方案,以探索新加坡小儿患本病的特点,从而明确新加坡本地小儿患本病证的主要治疗方法,建立本地复感儿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对提高新加坡本地复感儿的临床治愈率具有实际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8年11月新加坡中华医院、新加坡菁菁中医诊所临床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患儿105例,按照电脑随机抽样法平均分为A组(单纯中药组)35例,B组(推拿组)35例,C组(中药加推拿组)35例。提出补肺固表、健脾化湿治法,拟定屏风泻黄颗粒及小儿推拿处方。屏风泻黄颗粒中药作为A组的治疗方法;小儿推拿疗法作为B组的治疗方法;屏风泻黄颗粒中药结合小儿推拿疗法作为C组的治疗方法。三组治疗疗程均为12周,病例观察时间为12月。治疗观察研究病例至2019年12月,研究结束时统计分析临床资料,总结研究结果。结果:(1)经临床研究治疗与观察,A、B、C组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各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均有疗效。(2)经12周治疗观察,疾病疗效显示:三组间疗效比较,经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三组总疗效比较存在差异(P=0.023<0.05)。两组间疗效比较,A组(单纯中药组)与B组(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119>0.05);A组(单纯中药组)与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216>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显着优于B组(推拿组)(P=0.007<0.05)。(3)经12月治疗加随访观察,疾病疗效显示:三组间疗效比较,经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三组总疗效比较存在差异(P=0.016<0.05)。两组间疗效比较,A组(单纯中药组)与B组(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119>0.05);A组(单纯中药组)与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169>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显着优于B组(推拿组)(P=0.005<0.05)。(4)经12周治疗观察,各阶段证候疗效比较:1)经2周、4周观察,A组(单纯中药组)、C组(中药加推拿组)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B组(推拿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疗效比较,经方差分析显示,A组(单纯中药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5);A组(单纯中药组)与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经6周观察,A组(单纯中药组)、B组(推拿组)、C组(中药加推拿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组间疗效比较,经方差分析显示,A组(单纯中药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00<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00<0.05);A组(单纯中药组)与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603>0.05)。3)经8周、10周、12周及随访至1年观察,A组(单纯中药组)、B组(推拿组)、C组(中药加推拿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组间疗效比较,经方差分析显示,A组(单纯中药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优于B组(推拿组)(P<0.05);C组(中药加推拿组)疗效优于A组(单纯中药组)(P<0.05)。(5)主证疗效改善方面:经12周治疗及随访至1年观察后,三组患儿发病次数、发病病种、发病病程的组内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对照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三组患儿发病次数的组间疗效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患儿发病病种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发病病种疗效与B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发病病种疗效优于A组(P<0.05);C组发病病种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发病病程的组间疗效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6)次证疗效改善方面:经12周治疗及随访至1年观察后,三组患儿出汗、恶风热、发热、咳嗽、痰液、肺部听诊、鼻塞流涕、舌苔、精神、面色、少气懒言、大便、鼻痒喷嚏、咽部的组内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对照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三组患儿形体、恶热食、舌质、睡眠的组内疗效比较:A组显示中药治疗前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B组显示推拿前后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C组显示中药加推拿治疗前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三组患儿食欲食量的组内疗效比较:A组显示中药治疗前后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B组显示推拿治疗前后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C组,显示中药加推拿治疗前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显着好于治疗前。三组患儿恶心呕吐、脘腹疼痛的组内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对照均无显着差异(P>0.05)。经12周治疗及随访至1年观察后,三组患儿形体、恶风热、恶热食、肺部听诊、食欲食量、恶心呕吐、舌质、睡眠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三组患儿形体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形体疗效与B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形体疗效优于A组(P<0.05);C组形体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恶风热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恶风热疗效优于B组(P<0.05);C组恶风热疗效优于A组(P<0.05);C组恶风热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恶热食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恶热食疗效优于B组(P<0.05);C组恶热食疗效优于A组(P<0.05);C组恶热食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肺部听诊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肺部听诊疗效优于B组(P<0.05);C组肺部听诊疗效优于A组(P<0.05);C组肺部听诊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食欲食量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食欲食量疗效与B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食欲食量疗效优于A组(P<0.05);C组食欲食量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恶心呕吐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恶心呕吐疗效与B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恶心呕吐疗效优于A组(P<0.05);C组恶心呕吐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舌质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舌质疗效优于B组(P<0.05);C组舌质疗效与A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舌质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睡眠的组间疗效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A组睡眠疗效优于B组(P<0.05);C组睡眠疗效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睡眠疗效优于B组(P<0.05)。三组患儿出汗、发热、咳嗽、痰液、鼻塞流涕、舌苔、精神、面色、少气懒言、脘腹疼痛、大便、鼻痒喷嚏、咽部的组间疗效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及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补肺固表清化湿热法治疗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复感儿,屏风泻黄颗粒、小儿推拿疗法均有临床疗效,应用安全,二者同时应用效果更佳,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并且在新加坡本地的临床研究中具有创新性。

二、中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清金消积饮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食积内热证)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2 西医研究进展
    3 结论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筛选标准
    3 试验方案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
    2 试验结果
    3 试验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
    1 食积内热证与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2 食积内热证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病机理
    3 食积内热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原因
    4 组方的配伍特点
    5 方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6 体会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临床病例观察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御感香囊预防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病例来源
3 分组
4 纳排标准
5 研究内容及方法
6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近10年中医预防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进展
    1 药物性预防
    2 非药物预防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香囊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1 香囊的中医理论依据
    2 香囊的应用与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消食防风汤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及研究
        1.1.1 中医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定义的认识
        1.1.2 中医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病机的认识
        1.1.3 中医的治疗方法
    1.2 西医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认识及研究
        1.2.1 西医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定义
        1.2.2 西医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病理认识
        1.2.3 西医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病例选择
        2.2.2 病情分度标准
        2.2.3 研究方法
        2.2.4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基线水平分析
        2.3.2 观察指标统计分析
        2.3.3 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消食防风汤选药组方的研究
    3.2 研究结果分析
        3.2.1 基线水平分析
        3.2.2 病情分析
        3.2.3 实验室检查
        3.2.4 临床疗效评价
    3.3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临床观察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膏摩治疗肺胃积热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其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指标
        3.2 安全性评价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6.2 治疗结果
        6.3 结果分析
        6.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2.1 RRTI的发病机制
    3.通腑降气膏膏摩治疗肺胃积热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机理分析
        3.1 膏摩的作用机理
        3.2 推拿取穴方义
        3.3 通腑降气膏的作用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芪防六君汤合甘露聚糖肽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
    2.4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
    3.3 主要疗效指标
    3.4 中医证候指标
    3.5 体液免疫指标
    3.6 细胞免疫指标
4.安全性分析
5.讨论
    5.1 立题依据
    5.2 芪防六君汤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3 使用甘露聚糖肽口服溶液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5.4 临床疗效分析
6.不足与展望
7.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病情分级量化指标
    附录C 中医证候量化标准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Delphi法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研究现状
        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病因
        2 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研究现状
        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病因病机
        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瘀热内结证的理论探讨
        1 历代医家对“瘀热”的认识
        2 “瘀热内结”证的提出
        3 “瘀热内结”证的理论探讨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正文
    一、专家调查问卷
        1 资料与方法
        2 第一、二轮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3 小结
    二、讨论
        1 Delphi法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
        2 Delphi法在制定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中的体会
        3 有关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的探讨
        4 反复呼吸道感染瘀热内结证下一步作安排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小结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真实世界研究“伏九贴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2.3 随访
        2.4 资料收集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2.7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疗效指标比较
        3.3 疾病疗效影响因素
        3.4 局部贴敷皮肤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外治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益肺复感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虚邪滞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研究概况
        1 RRTI发病机制
        1.1 呼吸系统解剖特点
        1.2 免疫功能异常
        1.3 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
        1.4 环境因素
        1.5 其他因素
        2 西医治疗
        2.1 免疫调节剂
        2.2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治疗
        2.3 益生菌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研究概况
        1 中医对于RRTI的病名研究
        2 病因病机研究
        2.1 先天禀赋不足
        2.2 喂养不当,调护失宜
        2.3 用药失宜,损伤正气
        2.4 正虚邪伏,遇感乃发
        2.5 瘀热内郁,耗气伤阴
        3 分证论治
        3.1 肺脾两虚证——健脾补肺,益气固表
        3.2 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温阳补虚
        3.3 气阴两虚——养阴益气,健脾生津
        3.4 瘀热内郁证——益气滋阴,凉血散瘀
        4 中医外治法
        4.1 推拿疗法
        4.2 贴敷疗法
        4.3 灸法治疗
        4.4 拔罐法
        4.5 耳穴压丸法
        4.6 中药泡洗技术
        4.7 中药香囊佩戴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二、研究方法
        1 样本量计算
        2 分组
        3 治疗方法
        4 检测采血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价标准
        7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2 疾病疗效评定
        3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4 主要症状积分
        5 兼症积分
        6 血常规
        7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理论依据
    2 方药分析研究
    3 研究结果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新加坡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病名源流
    2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3 病因病机证候研究进展
        3.1 西医学研究进展
        3.2 中医学研究进展
    4 治疗研究进展
        4.1 中医治疗方案研究进展
        4.2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4.3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4.4 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4.5 中西医疗法研究进展
    5 实验研究进展
    6 导师治疗经验特色
    7 其他名老中医治疗经验特色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
    1 证候调查
    2 中医学对复感儿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认识
    3 新加坡复感儿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特点
    4 复感儿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治疗法则
    5 屏风泻黄颗粒之药物功能机理探讨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样本及来源
        1.2 中医临床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1.6 病情评价标准
    2 对照方法
        2.1 分组比例
        2.2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3 治疗措施
        3.1 中药屏风泻黄颗粒(A组)
        3.2 小儿推拿(B组)
        3.3 屏风泻黄颗粒中药加小儿推拿(C组)
        3.4 调护措施
        3.5 疗程及随访
    4 合并用药
    5 观察项目及方法
        5.1 观察项目
        5.2 观察记录方法
        5.3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观察备案
        5.4 病例观察表
    6 复感儿疗效判定标准及安全性评价
        6.1 复感儿疗效评价标准
        6.2 复感儿安全性评价
    7 受试者权益保护
    8 撤出和中止标准
    9 统计分析研究的方法
    10 结果
        10.1 复感儿入组时一般情况基线比较
        10.2 复感儿入组时一般情况频数分析
        10.3 治疗后疗效比较
        10.4 治疗结果安全性评价
        10.5 病案举例
    11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与总结
    1 病因病机治则探讨
        1.1 新加坡复感儿病因探讨
        1.2 新加坡复感儿病机探讨
        1.3 新加坡复感儿治则探讨
    2 治疗方法探讨
        2.1 选取中药药物依据
        2.2 选取推拿手法依据
    3 本论文研究创新之处
    4 本论文研究体会
    5 本论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药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清金消积饮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食积内热证)临床疗效评价[D]. 王雷.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御感香囊预防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研究[D]. 王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消食防风汤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诗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膏摩治疗肺胃积热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D]. 杨熙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芪防六君汤合甘露聚糖肽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鲁云倩.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基于Delphi法小儿RRTI瘀热内结证中医诊疗共识第一二轮专家调查问卷分析[D]. 周倩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真实世界研究“伏九贴贴敷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D]. 李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益肺复感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虚邪滞证临床研究[D]. 巩吉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新加坡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湿热内蕴证临床研究[D]. 吴佳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对照组论文 呼吸道感染论文 中药香囊论文 呼吸道疾病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手术治疗持续性高眼压症和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下一篇:膝关节僵硬粘连松解术后应用CPM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