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脑囊虫病治疗过程中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脑囊尾蚴病治疗期间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胡颖新,贾凤菊,台桦,于振华,戴军,于涛[1](2018)在《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后脑CT影像学特征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期间脑CT影像变化。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38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3阶段阿苯达唑、吡喹酮抗囊尾蚴化疗,治疗前后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210例行增强扫描,对治疗不同阶段患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前CT影像显示有单个或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囊内可见小结节状高密度头节影,伴周围水肿;治疗后脑CT复查显示81.58%(310/380)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低密度灶完全吸收,16.32%(62/380)病灶大部分吸收,2.11%(8/380)CT影像显示为钙化灶。患者一般于服用抗囊尾蚴药物2~3 d后出现杀虫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囊尾蚴药物反应逐渐减轻,在第3阶段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灶吸收或钙化。结论 CT检查可明确脑囊尾蚴病病变部位、范围,并可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分型,还能根据抗囊尾蚴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于涛,徐凤全,王艳,付玉广,戴军,付婷霞[2](2018)在《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诊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非典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脑CT影像学检查特点,为该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以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吡喹酮实验性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及脑CT或MRI复查结果确诊非典型脑囊尾蚴病。同时,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采用McAb-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4抗体,采用PEG-ELISA法测定囊尾蚴循环抗原(CAg),并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及脑CT检查。计算上述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的检测效能。结果 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经吡喹酮实验性治疗后,315例临床症状显着好转,被确诊为非典型脑囊尾蚴病。血清特异IgG、IgG4抗体及囊尾蚴C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47%、15.02%、11.21%,IHA试验阳性率为2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5,P<0.01)。脑CT检查有疑似囊尾蚴病灶者353例,占79.14%。ELISA、McAb-ELISA、PEG-ELISA、IHA和脑CT诊断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灵敏度为15.36%96.82%,特异度为63.36%99.24%,阳性预测值为86.40%98.52%,阴性预测值为32.83%98.25%,阳性似然比为2.6427.86,阴性似然比为0.050.81,OR值7.1652.80;5项检查合并后其OR值为108.00,较CT检查的OR值提高1倍。结论非典型脑囊尾蚴病主要通过评价实验性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而确诊,血清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曹管[3](2018)在《95例脑寄生虫病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近5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寄生虫病住院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和随访的情况等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7年7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感染性疾病科收治住院的9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脑寄生虫病例。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分为脑囊虫病92例,脑裂头蚴病3例。记录95例脑寄生虫病的相关资料:年龄、性别、工作种类、流行病史、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诊断、治疗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应用?2检验分析脑囊虫病病灶数量、位置、分期、病程与手术干预的关联性。结果:年龄范围为1275岁,平均年龄为45.2岁;男性78例(82.1%),女性17例(17.9%)。61例(66.3%)脑囊虫病患者曾食生猪肉、猪血。3例脑裂头蚴病患者中,2例曾用生蛙肉敷贴伤口,1例曾食生青蛙肉。病程3天30年,其中1年以内的59例(62.1%),15年的26例(27.4%),610年的6例(6.3%),10年以上的4例(4.2%)。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癫痫发作(52.6%)、头痛(42.1%)、头晕(27.4%)、乏力(15.8%)。CT或MRI上可见囊泡样病灶、钙化灶、脑积水、斑片状影、环形强化影、隧道征象、串珠样征象及其他影像学表现。首次就诊被诊断为脑寄生虫病71例(74.7%),误诊率25.3%,分别被误诊为脑肿瘤12例(12.6%)、原发性癫痫7例(7.4%)、脑脓肿5例(占5.3%)。内科治疗66例(69.5%),外科手术治疗29例(30.5%)。结论:脑囊虫病多与食生猪肉、猪血有关,脑裂头蚴病主要与生吃蛙肉和使用蛙肉敷伤口相关。CT和MRI有助于上述两种疾病的诊断,但仍需仔细鉴别。如出现颅内占位效应和脑积水高颅压症状需手术干预。

王力[4](2017)在《猪带绦虫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抑制剂筛选》文中研究说明带绦虫(Taenia tapeworm)属扁形动物门、绦虫纲、圆叶目、带科、带属的食源性寄生虫。带绦虫又分为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牛带绦虫(Taenia saginata)和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带绦虫的成虫都可以感染人,寄生在人体小肠引起人的绦虫病。绦虫病临床症状轻微,少数患者伴有消化不良、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患者粪便中发现节片最常见。当人误食入被猪带绦虫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时,引起人的囊尾蚴病。与绦虫病相比,囊尾蚴病危害性最大。囊尾蚴可以寄生在肌肉、皮肤、眼睛和中枢神经系统;当囊尾蚴在人的大脑中枢神经体系中发育时,引起脑囊尾蚴病,主要症状有癫痫、剧烈头疼、失明,脑积水、脑膜炎等,重则可引起死亡。全球大约有250万人感染猪带绦虫,每年大约有50000人死于脑囊尾蚴病。囊尾蚴病在201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17种重大热带疾病之一。针对囊尾蚴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加快药物研发速度,节省药物研发成本,在药物筛选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目前药物研发的重要辅助工具和技术,为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创新途径和思路。计算机虚拟筛选方法与生物实验方法相结合可形成很好的互补,为筛选可靠的配体分子提供了保障。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GSK-3有GSK-3α和GSK-3β两个亚型,GSK-3β广泛参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GSK-3β参与多条信号通路,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异常与2型糖尿病、躁郁症、癌症、阿尔兹海默病等密切相关。目前,以GSK-3β为药物靶标在抗寄生虫药研发方面都有报道,如,在抗布氏锥虫、恶性疟原虫、利氏曼原虫等。GSK-3β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潜在的重要药物靶点之一,也是抗寄生虫药物研发的潜在靶点之一。在本论文中,首先,我们用RACE方法扩增出猪带绦虫糖原合成酶激酶-3β(Ts GSK-3β),确定其基因序列;其次,同源模建出Ts GSK-3β的空间结构,并作为受体与ZNIC、NCI两个化合物库中的小分子进行了虚拟筛选;最后,对筛选出的化合物进行了活性检测和体外抗寄生虫作用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利用3’-和5’-RACE方法,扩增并确定了Ts GSK-3β核苷酸序列(Gen Bank:KY550711)。以人的GSK-3β(Hs GSK-3β,PDB:1UV5)为模板,同源模建Ts GSK-3β三维结构。利用3D分子相似性方法筛选ZNIC、NCI两个化合物库,构建小分子配体库,与构建的Ts GSK-3β受体结构进行高精确的半柔性对接,根据打分函数和视觉分析,最终保留14个小分子化合物。(2)对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的Ts GSK-3β进行纯化、浓缩,用于分子活性检测。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SPRI)技术分别检测了14个小分子与Ts GSK-3β和Hs GSK-3β的亲和力。最终确定了对Ts GSK-3β有较高的亲和力,与Hs GSK-3β不产生亲和力的3个小分子化合物,即3#,5#,8#分子。(3)分别在PK15和HEK293T细胞中对3#,5#,8#分子进行毒性分析,结果发现8#分子不可溶,3#分子的最大使用剂量为5μM,5#分子的最大使用剂量为40μM。我们选用3#、5#分子的最大剂量进行体外抗寄生虫作用研究,选用阿苯达唑作为阳性对照药物。药物处理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48小时后,发现3#、5#分子对原头蚴均有作用,3#分子的作用效果优于同浓度的阿苯达唑。为进一步研究抗绦虫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它抗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毛德华[5](2016)在《癫痫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护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癫痫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效果。方法对2013-2015年收治的癫痫型脑囊尾蚴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症状护理等护理手段,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163例癫痫型脑囊尾蚴病患者经心理、精神护理,其中132例(占80.98%)相应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经34个疗程的规范抗囊治疗和相应的症状护理,118例患者的癫痫发作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达到临床治愈标准;40例患者的癫痫发作时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达到临床好转标准。治疗总有效率为96.9%。结论对癫痫型脑囊尾蚴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症状护理等护理手段能显着提高抗囊尾蚴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颖,胡田雨,钟册俊,吕晓菊[6](2016)在《四川地区脑囊尾蚴病94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四川地区脑囊尾蚴病(neurocysticercosis,NCC)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符合NCC诊断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及转归等情况。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NCC患者94例,其中67.0%(63/94)为男性,59.6%(56/94)为3055岁年龄段,73.4%(69/94)有阿坝、甘孜、凉山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旅居史,80.9%(76/94)居住在农村。NCC的临床表现以癫痫、头痛、颅内压增高为主,ELISA检测囊尾蚴抗体阳性率为96.8%(91/94),头部影像学检查(CT及MRI)95.7%出现有异常信号(90/94)。94例患者中有73例首诊疑诊为NCC,误诊率为22.3%(21/94)。诊断明确后,79例服用阿苯达唑,剂量为20 mg/(kg·d),分2次口服,疗程10 d;11例使用吡喹酮治疗,总剂量为120180 mg/kg,3次/d×3 d;4例使用阿苯达唑联合吡喹酮治疗。77例(81.9%)好转,其中12例(15.6%)复发。阿苯达唑治疗组出院时好转率为84.8%(6/11),高于吡喹酮组的54.6%(P<0.05)。结论 NCC患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多发于少数民族地区,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诊断需结合头部CT或MRI、囊尾蚴抗体检查,阿苯达唑治疗效果优于吡喹酮。

姚素华,陈兆芳,武有聪,李芹翠,黄明皓,杨亚南[7](2016)在《多发脑囊尾蚴病89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多发脑囊尾蚴病临床特点,分析患者不同疗程中血清囊虫Ig G抗体变化,为多发脑囊尾蚴病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07年12月—2012年2月就诊于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所的多发脑囊尾蚴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在患者抗虫治疗过程中采用ELISA法检测每个疗程中血清囊虫Ig G抗体,分析不同疗程中血清抗体的动态变化。结果共收集多发脑囊尾蚴病89例,其中白族患者占48.31%,60.67%的患者有食"生皮"史,62.92%的患者有癫痫发作史。3个疗程后复查头颅CT或MRI发现7例(包括2例癫痫发作者)为囊虫活动病灶合并钙化,治疗总有效率为92.13%(82/89);在第一、二、三疗程结束后血清Ig 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92%、65.17%和69.66%,第三疗程血清Ig 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第一疗程(P<0.05)。结论进食"生皮"仍是大理地区多发脑囊尾蚴病流行的高危因素,患者以男性、白族为主;血清囊虫Ig G抗体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李彦,孙黎,陈闯,杨春梅[8](2015)在《吡喹酮诊断性治疗疑似脑囊尾蚴病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吡喹酮诊断性治疗在疑似脑囊尾蚴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疑似脑囊尾蚴病病例进行诊断性治疗,以吡喹酮50 mg/(kg·d),分3次服用,每个疗程1012天,治疗35个疗程,并进行12年的随访观察,评价疗效。结果共收集到94例疑似脑囊尾蚴病病例,其中78例(占82.98%)经诊断性治疗确诊为脑囊尾蚴病,13例(占13.83%)排除脑囊尾蚴病可能,另外3例(3.19%)未能明确诊断。结论吡喹酮诊断性治疗能减少非典型脑囊尾蚴病患者的漏诊和误诊。

王钊,王好,钱爱东,周井祥,马悦,祖岫杰,李改娟,刘慧吉,刘艳辉[9](2015)在《新型免疫检测方法在五种寄生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寄生虫免疫检测方法因使用优质抗原与抗体并辅以新型免疫学检测技术而较常规的检测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对血吸虫、疟原虫、肝吸虫、囊尾蚴、粘孢子虫这五种寄生虫病的新型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新型检测技术以及试剂盒的效果,为寄生虫免疫学检测提供参考。

李芹翠,黄明皓,段晓云,杨亚南,李稳仙,崔玉华,杨丽群,杨毅梅[10](2014)在《1266例不同类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囊虫IgG抗体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血清囊虫IgG抗体在脑囊尾蚴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 26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作血清囊虫IgG抗体检测,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 26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阳性689例,阳性率54.42%。685例急性期患者中阳性436例,阳性率63.65%;476例慢性期患者中阳性173例,阳性率36.34%;两组间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x2=84.0,P<0.01)。520例急性期单发病灶患者阳性295例,阳性率56.73%,165例多发病灶患者阳性141例,阳性率85.45%,急性期单发灶与多发灶囊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69,P<0.01)。385例慢性期单发病灶患者阳性126例,阳性率32.73%,91例多发病灶患者阳性47例,阳性率51.65%,慢性期单发灶与多发灶囊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性显着意义(x2=11.46,P<0.01)。混和期(急性期和慢性期病灶同时存在者)98例,阳性73例,阳性率74.49%;弥漫性(满天星病灶)患者7例,均为阳性。结论急性期脑囊尾蚴病抗体阳性率高于慢性期。急性期多发病灶者脑囊尾蚴病抗体阳性率高于急性期单发病灶者,慢性期多发病灶者脑囊尾蚴病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单发病灶者。

二、脑囊尾蚴病治疗期间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囊尾蚴病治疗期间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2)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2.1 血清免疫学检测
        2.1.1 特异性Ig G抗体检测
        2.1.2 特异性Ig G4抗体测定
        2.1.3 间接血凝试验 (IHA)
        2.1.4 囊尾蚴循环抗原 (CAg) 测定
        2.2 脑CT检查
        2.3 实验性抗囊尾蚴治疗及诊断
        2.3.1 治疗
        2.3.2 诊断
        2.4 统计分析
结果
    1实验性治疗情况
    2血清免疫学检测
    3 脑CT检查
    4 血清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效能分析
讨论

(3)95例脑寄生虫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猪带绦虫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抑制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带绦虫概述
        1.1 绦虫病/囊虫病
        1.2 猪带绦虫生活史
        1.3 流行病学
        1.4 绦虫病/囊虫病的传播
        1.5 临床症状
        1.6 诊断方法及对流行病学的影响
        1.7 控制策略
        1.8 面临的挑战
        1.9 结论
    第二章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
        2.1 GSK-3β 的功能
        2.2 GSK-3β 调节
        2.3 GSK-3β 与信号通路
        2.4 GSK-3β 与胰岛素抵抗作用机制
        2.5 GSK-3β 与阿尔兹海默病
        2.6 GSK-3β 与细胞
        2.7 GSK-3β 与癌症
        2.8 GSK-3β 与寄生虫
        2.9 GSK-3β 抑制剂
        2.10 GSK-3 抑制剂应用前景
    第三章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3.1 基于蛋白受体的虚拟筛选
        3.2 基于配体结构的虚拟筛选
    本论文研究目的
    本论文创新点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猪带绦虫糖原合成酶激酶-3β(TsGSK-3β)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TsGSK-3β 基因克隆
        2.2 序列比对
        2.3 模型构建
        2.4 TsGSK-3β 模型评估
        2.5 小分子化合物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猪带绦虫GSK-3β 抑制剂的亲和力测定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
        2.2 阴阳性对照信号图
        2.3 小分子与不同蛋白浓度结合曲线
        2.4 小分子与蛋白的相互作用
        2.5 小分子与蛋白结合的动力学、亲和力参数简表
        2.6 小分子与蛋白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布图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抑制剂抗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的药物试验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细胞活性检测
        2.2 细胞核染色形态学观察
        2.3 抑制剂体外抗原头蚴作用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癫痫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概况
    1.1 临床资料
    1.2 癫痫类型
    1.3 影像学分型
    1.4免疫学检查
    1.5 脑电图检查
    1.6 治疗方案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2.2杀虫反应的护理
        2.2.1 发热的护理
        2.2.2 头痛的护理
        2.2.3 呼吸、循环系统症状的护理
    2.3 癫痫发作的护理
    2.4 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导
3 护理效果
    3.1 心理、精神护理效果
    3.2 症状护理效果
4 讨论

(6)四川地区脑囊尾蚴病9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情况
    1.4 疗效判断
    1.5 资料分析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3.1 血常规及血液生化化验结果
        2.3.2 血清学检查
        2.3.3 影像学检查
    2.4 诊断
    2.5 治疗
    2.6 转归
3 讨论

(7)多发脑囊尾蚴病89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2临床诊断标准
    1.3实验室检查
    1.4治疗方案
    1.5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一般资料及接触史
    2.2临床表现及体征
    2.3治疗效果
    2.4不同疗程血清囊虫Ig G抗体阳性率
3 讨论

(10)1266例不同类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囊虫IgG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症状及体征
    三、CT或MRI检查
    四、实验室检查
    五、治疗与转归
    六、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四、脑囊尾蚴病治疗期间血清特异性抗体的动态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后脑CT影像学特征变化[J]. 胡颖新,贾凤菊,台桦,于振华,戴军,于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8(05)
  • [2]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诊断研究[J]. 于涛,徐凤全,王艳,付玉广,戴军,付婷霞.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8(04)
  • [3]95例脑寄生虫病例分析[D]. 曹管.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4]猪带绦虫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抑制剂筛选[D]. 王力. 吉林大学, 2017(03)
  • [5]癫痫型脑囊尾蚴病的临床护理[J]. 毛德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6(08)
  • [6]四川地区脑囊尾蚴病94例临床分析[J]. 刘颖,胡田雨,钟册俊,吕晓菊.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6(02)
  • [7]多发脑囊尾蚴病89例分析[J]. 姚素华,陈兆芳,武有聪,李芹翠,黄明皓,杨亚南. 浙江预防医学, 2016(03)
  • [8]吡喹酮诊断性治疗疑似脑囊尾蚴病的临床应用[J]. 李彦,孙黎,陈闯,杨春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5(05)
  • [9]新型免疫检测方法在五种寄生虫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 王钊,王好,钱爱东,周井祥,马悦,祖岫杰,李改娟,刘慧吉,刘艳辉. 中国兽药杂志, 2015(07)
  • [10]1266例不同类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囊虫IgG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 李芹翠,黄明皓,段晓云,杨亚南,李稳仙,崔玉华,杨丽群,杨毅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4(02)


吡喹酮论文 带绦虫论文 抗体论文 特异性论文 健康论文

上一篇:浅谈肛痔与消脂汤
下一篇:卡介苗多糖核酸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及生殖器疱疹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