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毅,李雪峰,马晋鄂,赵勇,金强[1](2014)在《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5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60 min,1次/d,疗程710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1 ml/次,每周3次,疗程3周;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病原学疗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90.3%(28/31),总有效率96.8%(30/32),复发率16.1%(5/31);对照组痊愈率为65.4%(17/26),总有效率73.1%(19/26),复发率34.6%(9/2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原体清除率观察组为87.17%(163/187),对照组为82.47%(8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轻度胃部不适症状2例,肌肉注射出现红肿伴畏寒1例,腹痛、眩晕症状1例;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轻度胃部不适症状3例,腹痛、全身起风团症状2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12.9%vs.19.2%,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能有效缩短病程和防止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张甜,宋宁静[2](2012)在《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是主要侵犯男性尿道或女性宫颈柱状上皮细胞的一组病原体。患者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容易被忽视而延误病情,造成慢性感染或反复发作。临床中,治疗方法比较繁多,但疗效不一。针对现存状态,文中主要从治疗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进行综述,为相关医务工作者提供简便、快捷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张江安,谭升顺,张美芳,刘安,雷小兵,袁景奕,冉立伟[3](2004)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和生殖器疱疹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 (BCG PSN)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和生殖器疱疹的疗效。方法 非淋菌性尿道炎联合组 3 0例采用BCG PSN注射联合阿奇霉素口服治疗 ,对照组 2 8例单用阿奇霉素口服治疗 ;生殖器疱疹联合组 2 2例采用BCG PSN注射联合万乃洛韦口服治疗 ,对照组 2 0例单用万乃洛韦口服治疗。结果 非淋菌性尿道炎联合组的痊愈率 (93 .3 3 % )显着高于其对照组 (67.86% ) (P <0 .0 5 ) ;生殖器疱疹联合组的复发率 (3 1.82 % )显着低于其对照组 (65 .0 0 % ) (P <0 .0 5 )。结论 BCG PSN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疗效好 ;治疗生殖器疱疹的复发率低。
莫遗盛,王冬梅[4](2008)在《卡介菌多糖核酸在皮肤科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综述卡介菌多糖核酸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方法:检索近年来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BCG-PSN对病毒性皮肤病,皮炎湿疹,荨麻疹,白癜风等皮肤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BCG-PSN在皮肤科有广泛、积极应用。
赵天威[5](2018)在《人血清维生素D与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系初探》文中指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genitourinary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fection)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有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性生活活跃的男性和女性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的患病率均超过了5%。而且这一流行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愈演愈烈。目前该病的治疗主要以口服抗生素药物为主。但资料显示沙眼衣原体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株以及再感染和持续感染的病例正在逐年增多。面对治疗困境的同时,又要面对沙眼衣原体对人体的严重危害。泌尿生殖道Ct感染可引起男性的附睾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甚至早泄,还可引起女性的子宫颈炎及输卵管炎、盆腔炎甚至造成流产、不育等多种严重的继发疾病。这对患者的身体及心理都造成了巨大创伤,打击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如何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它在钙磷代谢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为人们所熟知。随着越来越多研究证实维生素D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多种感染性疾病如麻风病、结核、流感、轮状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等有密切关系,维生素D又有了新的重要身份。Ct感染属于感染性疾病并且其致病机制与人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对维生素D与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关系产生了极大兴趣。本研究旨在探索维生素D水平与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及治疗效果的关系,为未来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能的方向。目的:研究人体血清维生素D水平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于2016年11月1日到2017年3月15日征集此期间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Ct阳性患者174名(男性95人,女性79人),健康志愿者380名(男性211人,女性169人),年龄均在20-49岁。分别取健康志愿者的晨起空腹血和Ct阳性患者抗生素治疗前1天、疗程结束后次日的晨起空腹血,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所收集的血清样本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浓度。感染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再用PCR法对其进行判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法从已采集的全部样本中按性别、年龄进行随机频数匹配,建立感染者和健康对照(各161例),未治愈者和治愈对照(各41例)。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是泌尿生殖道Ct感染率上升和药物疗效下降的危险因素(调整OR=2.281,95%CI:1.438,3.619;调整OR=7.266,95%CI:2.551,21.036)。并且全部样本的数据分析显示20-39岁年龄组男性感染者25-(OH)D水平(40.10±17.93)nmol/L低于健康男性的(53.72±18.00)nmol/L,女性感染者的25-(OH)D水平(35.71±19.99)nmol/L低于健康女性的(45.42±16.08)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疗程男性未愈者的25-(OH)D水平(30.50±14.53)nmol/L低于男性治愈者(41.32±17.24)nmol/L,女性未愈者的25-(OH)D水平(29.47±16.66)nmol/L低于女性治愈者(41.37±21.03)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及疗效降低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血清维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会增加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风险,并降低疗效。
陈志华,张梦真,郭瑞霞,乔玉环[6](2016)在《阿奇霉素联合阴道栓剂治疗非淋菌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阴道栓剂治疗非淋菌性宫颈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0)、观察组(n=40)。对照组给予单纯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阴道栓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75.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0%、7.5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阴道栓剂治疗非淋菌性宫颈炎可取得更为确切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王文桃[7](2015)在《支原体性非淋菌性宫颈炎采用抗生素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支原体性非淋菌性宫颈炎采用抗生素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63例支原体性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患者接受抗生素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对照组采取抗生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痊愈率93.8%,对照组治疗痊愈率74.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支原体性非淋菌性宫颈炎具有显着效果,可提高患者治愈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邵星,何凤玲,张小央[8](2014)在《热淋清联合克拉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效果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热淋清联合克拉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5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分组,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45例。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病原体阳性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淋清联合克拉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临床疗效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杏红[9](2013)在《泛昔洛韦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研究泛昔洛韦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80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用泛昔洛韦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进行治疗,对照组用泛昔洛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年后,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泛昔洛韦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可以有效地降低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彭维恒,王英夫,陈蓓,韩林[10](2012)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阿奇霉素片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联合阿奇霉素片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疗效。方法:NGU联合组50例采用BCG-PSN注射联合阿奇霉素片口服治疗,对照组50例单用阿奇霉素片口服治疗。结果:NGU联合组的痊愈率(80.0%)显着高于其对照组(52.0%)(P<0.05)。结论:BCG-PSN联合阿奇霉素片治疗NGU的疗效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选择标准 |
| 1.3 治疗方法 |
| 1.4 病原学检测 |
| 1.5 观察内容 |
| 1.6 疗效标准 |
| 1.6.1 临床疗效评价: |
| 1.6.2 病原学疗效评价: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 2.2 病原学疗效比较 |
| 2.3 复发率比较 |
| 2.4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2 临床表现 |
| 3 治疗 |
| 3.1 合理选择抗生素 |
| 3.2 抗生素治疗剂量及疗程 |
| 3.3 联合治疗及辅助治疗 |
| 3.3.1 抗生素联合抗生素 |
| 3.3.2 抗生素联合免疫调节剂 |
| 3.3.3 抗生素联合中药 |
| 3.3.4 抗生素联合物理治疗 |
| 3.3.5 尿道张力灌注 |
| 3.3.6 心理干预 |
| 4 疗效判定 |
| 5 随访 |
| 6 小结 |
| 1 资料和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一般情况 |
| 1.3 治疗方法 |
| 1.4 随访 |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 |
| 2.2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对象 |
| 1.1.2 试剂及仪器 |
| 1.1.3 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受试者一般资料 |
| 1.2.2 维生素D水平与Ct感染 |
| 1.2.3 维生素D水平与Ct感染的治疗效果 |
| 1.2.4 血清25-(OH)D水平及男女治愈率的性别差异 |
| 1.3 讨论 |
| 1.3.1 维生素D的生物学效应 |
| 1.3.2 维生素D与衣原体的关系的既往研究成果 |
| 1.3.3 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 |
| 1.3.4 维生素D对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可能的影响机制 |
| 1.3.5 本研究的必要性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防治及研究进展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定标准[2]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判定标准[2]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转阴率情况 |
| 2.2 两组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疗效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治疗方法 |
| 1.4 疗效标准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判定标准[1]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