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药治疗乳腺增生80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药为主治疗乳腺增生病80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飞[1](2021)在《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乳腺增生病是女性高发的良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高达40%左右,其临床症状有乳房胀痛、刺痛,触及乳房肿块伴压痛,时有乳头溢液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乳腺非典型增生及乳腺原位癌属于乳腺癌前病变范畴,随着疾病进展会逐渐演变为浸润性癌,影响患者生存。消症丸是基于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柴胡疏肝散加减而成的中成药,临床研究表明该药能有效治疗乳腺增生病,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在临床中已经广泛应用。本研究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探讨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以及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消症丸的临床应用及扩大药物临床适应证提供实验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消症丸所含中药的有效化学成分,以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增生病小鼠模型,通过检测激素水平以及HE观察病理形态验证模型建立情况;消症丸各剂量干预后,测定小鼠脏器指数变化;ELISA检测激素E2、P、LH、FSH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ERα、ERβ、PR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增殖相关蛋白Raf1、ERK1/2、ELK表达,以及血管生成相关蛋白HIF-1α、VEGFA、bFGF的表达。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模型组与对照组、消症丸各剂量组与模型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筛选差异代谢物,分析其变化趋势、差异代谢物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作用涉及的代谢通路等。(2)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作用机制研究:网络药理学分析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化学成分、关键蛋白、主要生物学过程以及关键通路。建立乳腺非典型增生小鼠模型,HE染色验证模型;免疫组化检测ERα、ERβ、PR以及炎症指标TNF-α、IL-1β、iNOS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炎症相关蛋白FAK、Gas6、Axl的表达。体外实验验证消症丸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细胞HCC1937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并计算IC50值;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实验观察细胞核改变;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9、Caspase-3 的表达。研究结果:(1)消症丸共包括78个药物活性成分,其活性成分的治疗作用靶点共123个,匹配4656个乳腺增生病靶点后,得到99个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可能作用靶点。与治疗作用最相关的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川陈皮素等,与治疗相关的核心靶点包括IL6、EGFR、VEGFA、CASP3、MAPK8、ER等,与治疗相关的关键通路包括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2)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增生病模型。消症丸对小鼠脏器指数及肝组织形态无异常影响;消症丸使乳腺增生病小鼠的E2、FSH水平降低,P、LH水平升高;消症丸能恢复小鼠乳腺组织的正常结构,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消症丸可抑制Raf-ERK-ELK通路蛋白表达,也可抑制HIF-1α、bFGF的蛋白表达,但对VEGFA蛋白的影响不显着。(3)代谢组学分析共发现654种代谢产物,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有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5个显着下调。将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分别有7个、30个、36个代谢物显着上调,以及分别有19个、25个、34个代谢物显着下调。四组比较数据的交集代谢产物包括:牛磺胆酸、牛磺-α-鼠胆酸钠盐、甘氨胆酸、胆固醇花生四烯酸酯、二十碳五烯酸等,KEGG分析发现,消症丸低、中、高剂量组治疗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map04979)、代谢通路(map01100)、HIF-1信号通路(map04066)等相关。(4)消症丸的123个作用靶点匹配8087个疾病靶点后,筛选出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关键蛋白包括GAS6、AXL、IL6、VEGFA、EGFR等,关键通路包括细胞凋亡、TNF信号通路等。(5)DMBA联合激素造模法能有效建立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模型。高剂量消症丸以及联用FAK抑制剂能使乳腺非典型病变小鼠乳腺组织的结构趋于正常,降低乳腺导管上皮内ERα、ERβ、PR表达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高剂量消症丸对FAK蛋白磷酸化以及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明显,联用FAK抑制剂后对Gas6的蛋白抑制作用更为显着。各组对Axl蛋白磷酸化作用不显着。(6)消症丸主要成分柴胡皂苷A可抑制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的增殖,破坏细胞形态,降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柴胡皂苷A能上调 Bax 表达,并下调 Bcl-2、Caspase-3、Caspase-9 表达。研究结论:(1)消症丸能改善乳腺增生病小鼠的激素水平,抑制乳腺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作用机制与FGF-Raf-ERK-ELK通路相关。代谢组学研究提示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与胆固醇代谢等相关。(2)消症丸能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降低乳腺组织的炎症水平,其作用机制与FAK-Gas6信号通路相关。体外实验表明柴胡皂苷A对乳腺原位癌HCC1937细胞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刘彩凤[2](2020)在《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目的:1.1对中医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为例)的近况进行定量分析,为客观评价软坚散结法治疗常见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疗效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提高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常见结节性疾病的临床疗效。1.2对治疗肝经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治疗每种疾病的高频用药、核心用药组合,发掘核心方剂,总结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临床运用规律。1.3探索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三种疾病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发生在相同患者的中医辨治规律。2研究方法:2.1 Meta 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Wanfang、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或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依据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评价文献质量,Revman5.3作为分析辅助工具,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森林图模型展示分析结果,绘制漏斗图使纳入文献发表偏倚情况一目了然。2.2数据挖掘搜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公开发表的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方剂药物稀疏矩阵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进行基础数据分析。应用Clementine12.0建立Apriori模型进行数据关联规则分析。应用IBM Statistic23软件进行R型聚类分析,挖掘软坚散结法治疗每种疾病的用药规律、常用药物组合、核心方剂,并挖掘新的有效方剂。3研究结果:3.1软坚散结中药复方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结果(1)甲状腺结节:研究共纳入34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缩小甲状腺结节大小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2)乳腺增生症:研究共纳入40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药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乳腺增生结节大小、结节硬度、相关激素(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子宫肌瘤:研究共纳入29篇RCTs,meta分析结果显示软坚散结方药或联合西医疗法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子宫肌瘤体积、相关激素(FSH、LH、E2、P)水平、乳房疼痛积分等方面均优于西医治疗,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3.2数据挖掘结果(1)甲状腺结节:共筛选处方96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夏枯草、浙贝母、柴胡、莪术、牡蛎。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夏枯草、郁金;莪术、浙贝、夏枯草;夏枯草、陈皮(莪术、浙贝母、牡蛎并列第3)。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郁金、夏枯草、陈皮、甘草、茯苓、连翘;C2方:三棱、莪术、青皮;C3方:海藻、昆布、半夏、当归。C4方:浙贝母、牡蛎、玄参。(2)乳腺增生症:共筛选处方112首,药物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共5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柴胡、香附、当归、白芍、浙贝母。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柴胡、香附;柴胡、当归;柴胡、白芍;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青皮、王不留行、海藻、昆布、牡蛎;C2方:浙贝母、瓜蒌、穿山甲、夏枯草、延胡索、丹参;C3方:白术、茯苓、白芍、当归;C4方:枳壳、甘草、川芎、柴胡、陈皮、香附。(3)子宫肌瘤:共筛选处方70首,药物使用频次在35次以上的共2味,依据频次降序排列:莪术、三棱。关联规则分析出的药物组合前3位依次是:三棱、莪术;三棱、莪术、夏枯草;三棱、莪术、桃仁。聚类分析得出的核心方:C1方:三棱、莪术、香附、丹参;C2方:夏枯草、牛膝、牡蛎、海藻、昆布、荔枝核;C3方:鸡内金、山楂、黄芪、党参、白术;C4方:柴胡、白芍、土鳖虫、鳖甲、水蛭;C5方:桃仁、穿山甲、赤芍、川芎、当归、桂枝、茯苓、丹皮。4研究结论:4.1 Meta分析结论软坚散结法单独或联合西医疗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在改善病灶大小、硬度、总有效率、及相关激素水平等方面较单纯使用西医常规疗法有一定优势,并且不良反应少,相对安全。4.2数据挖掘结论治疗甲状腺结节临床用药以化痰散结药为主,配合理气药、化瘀药,夏枯草、浙贝母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海藻玉壶汤、消瘰丸为主。可见人体上部甲状腺结节病理变化以痰凝为主,可伴血瘀和气滞,消瘿散结、化痰行气为主要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症临床用药以疏肝理气药为主,配合养血活血药、化痰散结药,柴胡、香附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为主。可见人体中部乳腺增生症病理变化以肝郁气滞为主,伴有血虚、血瘀、痰凝等特点,疏肝理气、养血柔肝为主要治法。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用药以活血破血消症药为主,莪术、三棱使用率最高。核心处方以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为主。可见人体下部子宫肌瘤病理变化以血瘀为主,破血消症软坚散结为主要治法。若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症、子宫肌瘤中的两种、或三种疾病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可根据患者的整体表现判断患者以痰凝、气滞、血瘀中的何种病理变化为主,以此为处方用药的基本依据,病灶所在人体的上、中、下部位为辅助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治疗三种疾病的常用中药具有多靶点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灵活选择中药。

王雨微[3](2020)在《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针刺乳癖三穴组对乳腺增生病的疼痛程度、肿块大小积分以及其他症状的疗效观察,为乳腺增生病的针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针刺乳癖三穴组及常规穴针刺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乳房疼痛程度、肿块大小评分、其他次要症状、体征以及乳腺彩超的变化,并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针刺乳癖三穴组与普通针刺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0%,经统计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种方法对乳腺增生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且在症状及体征方面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组间相比较,在乳腺疼痛及伴随症状(月经异常、情绪异常、胁肋疼痛)方面有确切疗效,P值<0.05,有显着性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乳腺彩超在乳房肿块(大小、范围)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针刺乳癖三穴组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显着,尤其是在改善症状、疼痛程度和肿块大小方面有确切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敖燕飞[4](2019)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探讨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优势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入选乳腺囊性增生病(肝郁痰凝型)患者80例,并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雷火灸);对照组(B超引导下囊肿穿刺+口服中成药小金丸),每组各40例。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各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总积分改善率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以不同程度改善患者乳房疼痛、囊肿大小、胸胁胀满、口苦、心烦易怒情况(P<0.05)。其中,在改善乳房疼痛、口苦、心烦易怒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囊肿大小和胸胁胀满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相当(P>0.05)。而在改善失眠方面,治疗组有着显着疗效(P<0.05),对照组则对改善失眠没有良好效果(P>0.05)。总疗效指数:治疗组总有效率94.5%,其中痊愈14例(37.8%),显效17例(45.9%),有效4例(10.8%),无效2例(5.4%);对照组总有效率88.6%,其中痊愈10例(28.6%),显效12例(34.3%),有效9例(25.7%),无效4例(11.4%)。结论:B超定位下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效果显着,方法安全,操作简单,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马碧霞(MAH PIK HSIA)[5](2019)在《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以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为治疗组,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分别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差异,为探求本病更加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10月~2018年1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和乳腺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增生病患者,共120例,按1: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先予乳三针治疗,以膻中、乳根、肩井为主穴,少泽、合谷、太冲、丰隆为配穴,以上穴位均取双侧。诸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每隔lOmin行针一次,留针30min;然后在患者留针期间行奈良灸治疗,取穴天枢、气海、足三里,每穴施灸9壮约45min。各穴在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分别取42℃(浅黄色,弱型)、45℃(黄色,温型)的奈良灸,以皮肤无灼烫感为度。对照一组先予乳三针治疗,然后行一指禅推、揉、摩、按、拿等手法推拿治疗;对照二组采用乳三针治疗同时配合给予口服疏经方片(药物成份:蜈蚣、香附、醋三棱、醋莪术、醋延胡索等)治疗。两对照组针刺治疗均同治疗组。三组的治疗时间及疗程,中药治疗为每次4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7天后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其余各组治疗均避开月经期及排卵期,月经结束后第1~5天及排卵期后第1~5天,每天1次,共10次/月经周期,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疗效统计。根据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症状为乳房疼痛与乳房肿块,故以乳房疼痛评分与肿块大小评分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分别观察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四个方面的指标变化;以中医全身症状综合疗效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并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泌乳素(PRL)的含量变化作为客观评价指标。最后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复发率情况,比较各组治疗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治疗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数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按a=0.05,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①年龄: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930,P=0.38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年龄均数相等,年龄方面具有可比性。②病程: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481,P=0.619>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病程均数相等,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③主要症状积分: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四个主要症状积分三组间比较,P>0.05(x2=1.343,P1=0.511;x2=0.233,P2=0.890;x2=1.151,P3=0.562;x2=0.302,P4=0.860),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四个主要症状积分均数相等,主要症状方面具有可比性。④黄体期激素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泌乳素激素水平三组间比较,F=0.538,P=0.585>0.05,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患者的泌乳素激素水平均数相等,三个激素水平方面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评价①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共38例,治疗前后四个主要症状(乳房疼痛、肿块硬度、肿块范围、肿块大小)积分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307,T2=-4.896,T3=-5.196,T4=-5.466,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后治疗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②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一组共36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491,T2=-4。347,T3=-4.523,T4=-4.838,P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后对照一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③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二组共37例,治疗后四个主要症状积分经Wilcoxon 符号秩和检验,T1=-3.309,T2=-4.873,T3=-5.296,T4=-5.260,P1=0.001,P2、P3、P4=0.000,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经过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后对照二组四个主要症状评分均降低。④三组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063,P=0.01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乳房疼痛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2.227,P=0.026;H=2.857,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均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H=0.606,P=0.54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11.435,P=0.00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硬度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二组比较,P<0.05(H=3.234,P=0.004;H=2.446,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对照二组大;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800,P=1.0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6.567,P=0.038<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肿块范围症状评分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与对照一组比较,H=2.335,P=0.02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差值比对照一组大;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比较,P>0.05(H=0.223,P=0.824;H=-2.100,P=0.10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不等。三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5.964,P=0.051>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认为三组间肿块大小症状评分差值不等。⑤三组主要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63.16%;对照一组总有效率38.89%;对照二组总有效率32.43%。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137,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二组主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一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3.次要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7.37%;对照一组总有效率75.00%;对照二组总有效率75.68%。经 Kruskal-Wallis 秩和检验,x2=8.686,P=0.01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可认为治疗组比对照一组次要疗效有效率要高(P<0.05),疗效较佳;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之间疗效无差别。4.客观指标评价①治疗前后雌二醇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764,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4.545,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对照一组治疗后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7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对照二组雌二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前后雌二醇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2.980,P=0.225>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雌二醇差值不等。②治疗前后孕酮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221,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一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069,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对照二组治疗前后孕酮水平比较,经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T1=-5.303,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孕酮水平比治疗前升高。三组间治疗前后孕酮差值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x2=9.209,P=0.01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间孕酮差值不等;经两两比较,治疗组比对照一组差值大(H=-2.942,P=0.010<0.05),治疗组与对照二组、对照一组与对照二组差值无差异(H=-2.082,P=0.112;H=0.848,P=1.000)。③泌乳素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6.032,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一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3.785,P=0.001<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降低;对照二组治疗前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配对t检验,t=4.367,P=0.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三组间治疗后泌乳素水平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888,P=0.156>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能认为三组间泌乳素差值不等。5.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治疗组出现1例晕针、1例血肿;对照一组出现1例血肿、1例滞针,对照二组出现2例血肿、1例滞针。经卡方检验,x2=0.308,P=0.896>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远期疗效评价三组经过治疗后一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0.83%;对照一组复发率为57.14%;对照二组复发率为58.33%。经卡方检验,三组复发率比较,x2=7.068,P=0.033<0.05,且两两比较,均可认为治疗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P<0.05),远期疗效较好。结论:1.对于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采用乳三针治疗分别结合奈良灸、推拿和中药治疗均能达到改善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的目的;2.三组治疗方法相比较,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组在改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及全身症状、调节黄体期激素水平、降低复发率方面疗效较佳,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组与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组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李玮儒[6](2019)在《岭南精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岭南精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是否优于口服消结安胶囊。方法:纳入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又不符合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60例,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岭南精灸组)和对照组(消结安胶囊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岭南精灸治疗,3天1次,每周2次(每次治疗间隔48小时以上),8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消结安胶囊,每次2粒,1天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服用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乳房肿块大小、乳房肿块硬度和全身伴随症状的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改善率,做出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积分、肿块大小积分、肿块硬度积分及伴随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各积分差值比较,在乳房疼痛积分、肿块硬度积分、伴随症状积分以及临床总积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乳腺肿块大小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其中显效4例,有效22例,无效2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其中显效1例,有效21例,无效7例,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岭南精灸和口服消结安胶囊两种方法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均有效,但岭南精灸总体疗效优于口服消结安胶囊,尤其是在改善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硬度及全身伴随症状方面。在改变乳房肿块大小方面两种方法的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岭南精灸治疗乳腺增生病操作简单,耗时短,耗材少,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苏丽卿[7](2019)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索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简称HMG)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穴位处方(主穴)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四大中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HMG的临床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8月。通过阅读筛选后,建立选穴处方(主穴)数据库,用数据库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HMG腧穴的选穴规律,包括取穴规律(主穴频次统计、归经分布、人体部位分布、特定穴频次统计)、配穴规律(主穴关联分析和配穴方法)和处方规律(取穴方法、针刺补泻手法、针刺行针手法)三部分内容。结果:共检索出2077篇文献,筛选后纳入253篇文献。统计分析表明,纳入文献中针刺治疗HMG的主穴共有88个。取穴规律为:主穴频次位居前十位的分别为膻中(12.27%)、乳根(9.14%)、屋翳(7.88%)、足三里(7.29%)、肩井(5.87%)、合谷(5.65%)、期门(5.43%)、太冲(5.35%)、肝俞(4.61%)和阿是穴(4.61%);归经分布前三分别为足阳明胃经(29.67%)、任脉(14.87%)和足厥阴肝经(11.45%);人体部位分布前三分别为胸部(42.30%)、下肢部(23.12%)和腰背部(18.44%);特定穴频次前三分别为募穴(18.51%)、交会穴(18.44%)和五输穴(14.65%)。配穴规律为:对高频次主穴进行腧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腧穴的两两配伍中,膻中-乳根的关联程度最高,支持度为35.97%,置信度为73.98%,其后依次是膻中-屋翳,支持度为32.41%,置信度为77.36%,膻中-足三里,支持度为30.83%,置信度为79.59%等;配穴方法前三位分别为远近配穴(29.52%)、上下配穴(24.13%)和前后配穴(18.89%)。处方规律为:取穴方法以按病取穴(39.92%)和按病取穴配合辨证取穴(31.62%)为主;56.73%的文献明确提及针刺补泻手法,其中以平补平泻法(29.80%)居多,仅有27.27%的文献提及使用行针手法。结论:本研究总结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穴位处方规律,其中主穴使用频次前十分别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肩井、合谷、期门、太冲、肝俞和阿是穴;归经分布前三分别为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厥阴肝经;人体部位分布前三分别为胸部、下肢部和腰背部;特定穴频次前三分别为募穴、交会穴和五输穴;主穴关联分析中,膻中-乳根的关联程度最高,其后依次是膻中-屋翳和膻中-足三里;配穴方法前三分别为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和前后配穴;取穴方法以按病取穴和按病取穴结合辨证配穴为主;明确提及使用针刺补泻手法的文献中以平补平泻法为主;只有少数研究明确提及使用针刺行针手法。综上所述,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穴位处方具有一定规律可寻。本研究可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但在临床实际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应用。

孙利昆[8](2017)在《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及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中医药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结晶。中药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民族药。中药疗效受品种、药效部位、产地、采收、炮制等多种因素影响,药味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在使用125种药物的患者中,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为10%~20%,最高达28%。据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报道,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出现不良反应而住院,其中19.22万人死亡,病死率为7.69%。据医院统计报道,因用药不当造成医疗事故约40%。为此要保障中药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必须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临床中药师参与医疗团队,提供个体化治疗技术对疾病的诊治、使药物发挥最大效能、最小毒性防治疾病的作用,此即是临床中药学内涵实质。根据临床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应系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与医院中药学服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是相一致的,保障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的目标。为能够胜任现代医院中药学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中药学基本理论与医院药学实践结合。探讨医院临床中药学服务模式,尝试性建立以医院药学服务为导向的临床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基于此,本研究从实际出发,临床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结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分为药学实践和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药学实践研究。主要有绪论、中日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三个章节,绪论部分总结了医院药学发展背景、医院药学服务主要内容、医院药学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由传统的"药品供应"药学服务向以"患者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转变,是医院药学服务现在及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本文以中日医院药学实践基地为依托,对中日医院药学服务结构,服务内容,药事法律法规制度,岗位工作职责,工作设施仪器配置,工作考核标准等方面通过实践轮转进行了解和学习。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三级甲等医院,中日医院药学服务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与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对比分析看,药学服务结构较完善,药学部门科室齐全,具备基本药学服务和专科药学服务能力。治疗药物监测作为专科药学服务重要技术,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手段,治疗药物监测虽已具有一定基础,但发展的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个体化治疗的研究,药学部作为医院重要组成机构自然也要转变观念和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在保障广大患者基本药物可获得性和安全、合理使用药物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小金丸专题研究。在中日医院药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使用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患者人群较多,小金丸方原名为小金丹,出自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版《药典》(1953版)改名小金丹为小金丸,截止现在最新的2015版《药典》记载有小金丸、小金片及小金胶囊等不同剂型。具有散结消肿,化瘀止痛之效;用于痰气凝滞所致的瘰疬、瘿瘤、乳岩、乳癖,症见肌肤或肌肤下肿块一处或数处,推之能动,皮色不变,肿硬作痛。从文献综述研究看,小金丸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较广泛:包括妇科疾病(乳腺增生症),外科疾病(胸腺炎性包块),内科疾病(甲状腺病),皮肤疾病(筋膜炎)。其中以治疗乳腺增生病发文量为190篇,占该文献总量的89%,是小金丸临床治疗研究的重点。基于上述,为了进一步全面探究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对收集、整理的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横断面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Meta分析评价,探讨分析单用小金丸和联用其他中成药、西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及不良反应,并与《中国药典》记载的其它中成药、西药治疗比较其疗效差异。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李林燕[9](2017)在《基于临床数据采集周玉朱名老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总结》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病历采集与数据挖掘技术对周玉朱名老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于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中医院名医堂侍诊周玉朱名老中医,用拍照、抄写的方式,收集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病案资料。充分利用安徽省中医院自主研发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数字化平台对收集到的病历进行采集和数据导入,并对病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总结周玉朱名老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结果:通过对本课题收集到的305例1379诊次的乳腺增生病病案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得到结果如下:乳腺增生病患者以青、中年女性为多;临床症状多见乳房疼痛、善郁易怒、月经失调、乳房有胀感等;舌象以舌淡红苔薄白为最常见,脉象以弦脉为最常见;常合并出现月经不调、胃炎等疾病;周老治以丹参化瘀汤化裁最多,其次是和乳汤,再者为临症拟方;统计到周老用药共207味药,其中有小毒的7味,有毒的5味;分析出核心处方一个,由14味药物组成,即丹参、赤芍、三棱、莪术、山楂、川芎、当归、郁金、乌药、柴胡、皂角刺、僵蚕、芥子、陈皮。结论:从各数据分析结果得出:1.乳腺增生病发病年龄较广,常相兼其它疾病。2.周老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多责于肝、脾、胃、大肠的功能失调,致使气滞、血瘀、痰凝而引发一系列不适。3.丹参化瘀汤、和乳汤为周老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常用自拟经验方,在乳腺增生病为主要疾病时使用;乳腺增生病合并其它疾病时,就具体病情临症拟方,用药各有侧重。4.周老治疗乳腺增生病,用药选择范围较广,总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化痰散结,辅以健脾、和胃为治疗大法,且注重全身调理。

林娇燕[10](2016)在《四肢阴经刮疗配合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患者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四肢阴经刮疗配合针刺对乳腺增生病(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 HD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患者提供一种在日常生活里操作便捷、可自行护养又有一定疗效的方法。方法:本研究将48例HDB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四肢阴经刮疗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针刺治疗。运用乳腺彩超和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同时于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症状体征的积分,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疗程结束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和91.31%,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积分、疼痛积分、肿块积分及伴随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且具有显着性差异(aP<0.0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HDB均有效果。3.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症状体征总积分分别为(17.44±7.77)分、(23.48±6.24)分,具有显着性差异(bP<0.01);治疗组、对照组的疼痛积分分别为(7.25±2.49)分、(10.17±3.35)分,具有显着性差异(bP<0.01);治疗组、对照组的伴随症状积分分别为(6.00±3.34)分、(8.61±3.16)分,具有显着性差异(bP<0.01);而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肿块积分分别为(4.19±4.53)分、(4.70±4.32)分,无显着性差异(cP>0.05),说明治疗组对患者症状体征总积分、疼痛积分及伴随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肿块积分与对照组无差异。4.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天池穴、神封穴和期门穴的血流量均升高,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 a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神封穴的血流量升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aP<0.01),而天池穴与期门穴的血流量改变不明显,不具有显着性差异(bP>0.05)。5.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天池穴血流量分别为(68.52±27.00)PU、(50.41±30.09)PU,治疗组血流量升高优于对照组(c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神封穴血流量分别为(69.82±22.07)PU、(48.23±29.18)PU,治疗组血流量升高优于对照组(c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期门穴血流量分别为(58.30±24.83)PU、(42.24±15.82)PU,治疗组血流量升高优于对照组(cP<0.01)结论:1.四肢阴经刮疗配合针刺治疗HDB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不仅可以缓解乳房疼痛,减轻肿块大小,且能改善全身伴随症状。2.四肢阴经刮疗配合针刺可加快血流速度,提高血流灌注量,改善乳腺的微循环障碍,这可能是本疗法对HDB治疗作用的主要机制。

二、中药为主治疗乳腺增生病8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为主治疗乳腺增生病80例(论文提纲范文)

(1)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 乳腺增生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研究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制研究
        实验一 消症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二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体内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三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增生病的代谢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二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机制研究
        实验四 消症丸治疗乳腺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五 消症丸治疗小鼠乳腺非典型增生的体内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六 消症丸主要成分对乳腺原位癌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情况

(2)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循证医学和数据挖掘相关概念及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Meta分析的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组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研究一 软坚散结法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软坚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论
附录
创新点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3)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临床疗效分析
6.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1.1 乳癖概述
        1.2 乳癖病因病机
        1.3 乳癖的临床表现
        1.4 乳癖的辨证分型
    2 现代医学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认识
        2.1 乳腺囊性增生病概述
        2.2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因
        2.3 乳腺囊性增生病临床表现
        2.4 乳腺囊性增生病病理表现
        2.5 关于乳腺囊性增生病癌变问题
    3 治疗方法
        3.1 现代西医治疗
        3.1.1 内分泌治
        3.1.2 手术治疗
        3.1.3 穿刺治疗
        3.2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3.2.1 中草药治疗
        3.2.2 中成药治疗
        3.2.3 针灸、推拿治疗
        3.2.4 其他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1.1 病例来源
        1.1.2 病例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出标准
        1.6 停用雷火灸指征
        1.7 脱落病例
        1.8 安全评定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
        2.2.2 对照组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4.1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2.6 紧急情况处理
        2.7 伦理及知情同意
    3 研究结果
        3.1 临床资料均衡性比较
        3.1.1 两组年龄、病程比较
        3.1.2 两组囊肿大小分布情况比较
        3.1.3 两组治疗前各项平均分比较
        3.2 脱落病例及原因分析
        3.3 疗效观察
        3.3.1 乳房疼痛积分比较
        3.3.2 囊肿大小积分比较
        3.3.3 中医证候(胸胁胀满)积分比较
        3.3.4 中医证候(失眠)积分比较
        3.3.5 中医证候(口苦)积分比较
        3.3.6 中医证候(心烦易怒)积分比较
        3.4 总疗效指数比较
        3.5 统计结果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本课题研究背景
    2 本课题应用雷火灸治疗原理及疗效分析
    3 本课题的展望与不足
        3.1 展望
        3.2 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评分标准表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典型临床病例(配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

(5)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乳腺增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医学认识
        二、现代医学认识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七、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
        四、质量控制
        五、依从性保障
        六、患者随访
        七、受试者权益保护
        八、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基线资料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三、黄体期激素水平比较
    第二节 治疗结果
        一、主要疗效比较
        二、次要疗效比较
        三、客观指标比较
        四、安全性评定
        五、远期疗效观察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理论探讨
        一、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选择
        二、乳三针治疗
        三、乳三针治疗结合奈良灸
        四、乳三针治疗结合推拿
        五、乳三针治疗结合中药
    第二节 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结果
        二、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6)岭南精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治疗器具及药品
        2.3 治疗措施
        2.4 疗效评定
        2.5 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组间均衡性比较
        3.3 疗效结果比较与分析
讨论
    1.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2.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2.1 传统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的认识
        2.2 现代西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3.岭南精灸治疗乳腺增生病能取得良好疗效的机制探讨
        3.1 从传统中医学角度分析其机制
        3.2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
    4.不足和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随机数字表
    附录B 临床观察表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7)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的研究
        1.1.1 病名概述
        1.1.2 病因病机
        1.1.3 临床表现
        1.1.4 西医的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研究
        1.2.1 病名概述
        1.2.2 病因病机
        1.2.3 针刺疗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1.2.4 辨证分型
        1.2.5 中医的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 文献研究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数据的标准化与数据库建立
    2.2 统计结果
        2.2.1 文献类型
        2.2.2 干预措施
        2.2.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规律
        2.2.4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配穴规律
        2.2.5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处方规律
第三章 讨论
    3.1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规律探讨
    3.2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配穴规律探讨
    3.3 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处方规律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及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药学实践——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
        1 医院药学服务评价标准
        1.1 药学服务评价标准
        1.2 药学服务相关依据
        2 医院药学组织机构
        3 基本药学服务分析
        3.1 药品调剂
        3.2 医院制剂
        3.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3.4 医院代煎药服务
        3.5 药品供应
        4 专科药学服务分析
        4.1 临床药学服务
        4.2 药品质量检验
        4.3 治疗药物监测服务
        5 医院药事管理分析
        5.1 医院药事管理概念
        5.2 医院药事管理内容
    第三章 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
        1 香港地区医院药学服务分析
        2 澳门地区医院药学服务分析
        3 台湾地区医院药学服务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2 香港地区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3 澳门地区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4 台湾地区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5 中日医院与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比较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
    第六章 文献综述
        1 小金丸的现代研究概况
        1.1 小金丸临床应用研究
        1.2 小金丸实验研究
        1.3 小金丸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1.4 小金丸不良反应
        1.5 小结
        参考文献
        2 乳腺增生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2.1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
        2.2 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病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
        2.4 物理疗法
        2.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七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文献选择标准
    3 文献检索
    4 文献筛选
    5 资料提取
    6 质量评价
    7 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评估
    8 统计分析
    9 统计软件
第八章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
    3 诊疗、纳入和排除标准
    4 随访情况
    5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6 横断面研究Meta分析
        6.1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总疗效Meta分析
        6.2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最佳疗效Meta分析
        6.3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疼痛缓解率Meta分析
        6.4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肿块缩小1/2及以上Meta分析
        6.5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亚组分析
        6.6 敏感性分析
        6.7 发表偏倚评价
        6.8 漏斗图对称性的Egger's法检验
        6.9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累积Meta分析
        6.10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结局指标的GRADE系统证据评级
    7 随机对照试验(RCTs) Meta分析
        7.1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总有效率Meta分析
        7.2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最佳疗效Meta分析
        7.3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疼痛缓解率Meta分析
        7.4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肿块缩小1/2及以上Meta分析
        7.5 不同疗效标准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率Meta分析
        7.6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总疗效亚组分析
        7.7 敏感性分析
        7.8 发表偏倚分析
        7.9 漏斗图对称性的Egger's法检验
        7.10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RCTs研究累积Meta分析
        7.11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RCTs研究结局指标的GRADE系统证据评级
    8 网状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
        8.1 纳入NMA分析RCTs情况
        8.2 网状关系图(Network Plot)
        8.3 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8.4 最佳疗效的Meta分析
        8.5 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和网状分析比较
        8.6 疼痛缓解率的Meta分析
        8.7 肿块缩小1/2及以上的Meta分析
        8.8 诊断收敛图
        8.9 轨迹图和后验分布密度图
        8.10 16种治疗措施疗效排序概率图
        8.11 敏感性分析
        8.12 一致性分析
        8.13 网状Meta分析应用GRADE系统证据评级
    9 Meta分析森林图解读
    10 不良反应
第九章 讨论
    1 纳入研究文献质量分析
    2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效果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基于临床数据采集周玉朱名老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描述性统计结果
    2. 数据挖掘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周老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2. 周老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经验思想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四肢阴经刮疗配合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患者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防治HDB的意义
    2. 现代医学对HDB的认识
        2.1 HDB的发病机制
        2.2 现代医学对HDB的疗法
        2.3 HDB的发生与微循环障碍相关
    3. 中医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概况
        3.1 乳癖的病因病机
        3.2 中医治疗乳癖的概况
        3.3 刮痧疗法与微循环的改善关系
第二章 临床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 治疗方法
        1.1 治疗组
        1.2 对照组
    2. 观测指标
        2.1 疗效判定标准
        2.2 疗效评价
        2.3 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检测
    3. 统计学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两组的年龄比较结果
        1.2 两组的病程比较结果
        1.3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结果
        1.4 两组治疗前血流量比较结果
    2. 临床总疗效分析
    3. 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结果
    4.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流量比较结果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1. 研究方法的分析
        1.1 选经分析
        1.2 选穴分析
        1.3 血流量检测穴位选取的分析
    2.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2.1 疗效分析
        2.2 机制探讨
    3. 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中药为主治疗乳腺增生病8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消症丸对小鼠乳腺增生病及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HCC1937细胞系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宇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软坚散结法治疗肝经循行路线结节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D]. 刘彩凤.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针刺乳癖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雨微.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穿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敖燕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乳三针结合奈良灸治疗肝郁痰凝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马碧霞(MAH PIK HSI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岭南精灸治疗肝郁痰凝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玮儒.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处方的规律研究[D]. 苏丽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及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D]. 孙利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基于临床数据采集周玉朱名老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总结[D]. 李林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四肢阴经刮疗配合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患者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D]. 林娇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2)


对照组论文 乳腺增生论文 秩和检验论文 软坚散结论文 乳房肿块论文

上一篇:谈网络给期刊工作带来的变化
下一篇:韩东的文化心态与小说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