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厄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TGFβ_1表达的影响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TGFβ_1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穆柏辰[1](2021)在《双氢青蒿素对糖尿病导致的心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心肌纤维化样改变在其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双氢青蒿素具有抗肾脏纤维化及抗肝脏纤维化的作用,但其对心肌纤维化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我们的课题以双氢青蒿素的抗组织纤维化的特点为切入点,研究其在心肌纤维化方面潜在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相关机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为:(1)研究双氢青蒿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模型心肌纤维化的治疗作用。(2)研究双氢青蒿素对高糖处理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材料与方法:1、体内实验:健康的km小鼠(购于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小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0),单纯青蒿素组(DHA组,n=10),模型处理组(STZ组,n=40)。模型处理组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溶液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将其再分成模型组(Model组)、青蒿素低剂量组(DHA-L)和青蒿素高剂量组(DHA-H),实验周期为8周。检测指标如下:(1)每天定期对各组小鼠的精神状态、体重、毛色、饮食、排便等一般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2)造模后密切监测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每隔2周采用尾静脉取血方法检测血糖浓度。(3)心脏取材,制备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心肌组织的变化情况。(4)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Vimentin及α-SMA表达水平。(5)蛋白免疫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TGF-β1、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将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购于武汉普诺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体外复苏培养;成功后使用免疫荧光法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进行鉴定;对成纤维细胞分组(正常对照组、单纯青蒿素组、模型组、青蒿素低剂量组和青蒿素高剂量组),并进行高糖处理(30m M,18H),同时使用高、低剂量的双氢青蒿素进行干预。检测指标:(1)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2)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α-SMA表达水平。(3)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TGF-β1、α-SMA、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的表达水平。(4)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TGF-β/Smads通路关键蛋白Smad2、Smad3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5)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MAPK通路相关蛋白p38、ERK1/2和JNK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1.体内实验:(1)小鼠一般状态:正常对照组和单纯青蒿素组小鼠一般状态良好,毛色光泽正常,活动正常,饮食、饮水及尿量未见异常。其他各组小鼠自注射STZ后,饮水、饮食及排尿量明显增加,精神欠佳,毛色干燥无光泽,体重下降明显,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的糖尿病症状。与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比较,模型组(Model组)体重下降明显。实验末期,与Model组比较,DHA各处理组小鼠精神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以DHA-H组改善最为明显。(2)小鼠血糖变化:开始造模后,各组小鼠血糖值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青蒿素处理组血糖值均显着增高;与Model组比较,DHA-L组及DHA-H组血糖值均显着下降。(3)各组小鼠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及单纯DHA组的小鼠心肌组织排列规则,肌纤维分布整齐。细胞核形态正常呈椭圆形,分布均匀,细胞质染色均匀呈粉红色。镜下显示心肌横纹结构清晰,未见肌纤维断裂或缺损,亦无纤维化样改变。而模型组心肌组织排列明显紊乱,心肌细胞大小不规则,肌纤维大量断裂,提示心肌出现纤维化样改变。与模型组比较,DHA-L组、DHA-H组心肌组织排列相对整齐,细胞形态改变及纤维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DHA-H组改善最明显。(4)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Vimentin及α-SMA结果:模型组小鼠心肌纤维可见明显Vimentin荧光染色反应。青蒿素低剂量组(DHA-L组)和青蒿素高剂量组(DHA-H组)小鼠心肌组织可见Vimentin阳性反应,但数量较模型组荧光反应减少。对照组和单纯DHA处理组小鼠心肌组织中几乎没有α-SMA的荧光反应,提示正常小鼠几乎没有α-SMA的表达。(5)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心肌组织TGF-β1、CollagenⅠ、CollagenⅢ结果:TGF-β1、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含量在Model组表达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单纯DHA组。经过DHA处理后,DHA-L组和DHA-H组的TGF-β1、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含量表达与Model组比较均有明显的降低,其中以DHA-H组降低最为明显。2.体外实验:(1)MTT比色法检测结果:在药物浓度分别为25μM和100μM,处理时间是18H时,细胞存活率满足80%;在18H处理中,当高糖浓度为30m M时,细胞存活率在80%以上。(2)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α-SMA结果:对照组和单纯DHA处理组细胞α-SMA荧光反应较弱。高糖处理组小鼠α-SMA染色较强,提示高糖处理可以增加细胞α-SMA的表达。DHA低剂量和高剂量处理组细胞α-SMA荧光强度较对照组增强,但较模型组降低。(3)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TGF-β1、α-SMA、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的表达结果:实验末Model组的TGF-β1、α-SMA、CollagenⅠ和Collagen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组;与模型组相比,经过DHA处理的各组的TGF-β1α-SMA、CollagenⅠ(除DHA-L组)和CollagenⅢ含量表达均有明显的降低。(4)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TGF-β/Smads通路关键蛋白Smad2、Smad3及其磷酸化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Model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检测到较高水平的Smad2、Smad3及其磷酸化p-Smad2、p-Smad3表达;DHA-L组和DHA-H组的Smad2、Smad3及其磷酸化p-Smad2、p-Smad3表达水平与Model组相比显着降低。(5)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MAPK通路相关蛋白p38、ERK1/2和JNK及其磷酸化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Model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p38、ERK1/2、JNK及其磷酸化水平表达显着增高;DHA-L组和DHA-H组的p38、ERK1/2及其磷酸化表达水平与Model组相比显着降低,但DHA对JNK及其磷酸化表达影响不显着。结论:1.双氢青蒿素可减轻糖尿病心肌病小鼠的心肌纤维化程度。2.双氢青蒿素可抑制高糖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抑制I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分泌,从而减轻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来改善心肌细胞的纤维化程度。3.双氢青蒿素的上述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对TGF-β/Smads信号通路及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来实现的。

庾雪鹰[2](2021)在《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复方仙草颗粒对Ⅲ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胱抑素C(Cys C)、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T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等相关指标的影响,评价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肾内科门诊及住院部选取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且符合中医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患者6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降糖、控制血压、调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仙草颗粒,两组共同疗程为12周。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和症状进行观察,对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治疗组89.29%优于对照组53.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疲乏力、尿多浊沫症状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检测指标的比较:检测指标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Hb Alc两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1.复方仙草颗粒对脾肾两虚,湿热瘀血证的DKD有明显的疗效。2.复方仙草颗粒能降低DKD患者β2-MG、Cys C、RBP、NAG、ACR、24h-UTP、Scr、BUN和Hb Alc的水平,减轻DKD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肖红霞[3](2021)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G3A2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引起的并发症及后遗症是导致肾衰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观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对G3A2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等指标的影响,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经济压力。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21年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G3A2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缬沙坦胶囊80mg、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基础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案下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治疗12周后,主要观察指标如下:安全性指标:血、尿、大便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肝功能等指标,实验前后各测试一次;每周监测呼吸、心率、脉搏、血压、体温等基础生命体征。疗效性指标:主要疗效性指标:1)中医证候积分;2)脂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中膜厚度(IMT);次要疗效性指标:1)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2)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24h尿蛋白定量。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60例患者中,对照组和治疗组各脱落3例,两组以病程在10-15年最为多见。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肾功能指标、脂代谢指标、糖代谢指标等方面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可以进行比较。2.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治疗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有效率88.9%,对照组有效率59.3%,采用秩和检验比较z=-2.118,P=0.034(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效果更优(P<0.05)。3.肾功能变化:经12周治疗后,治疗组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0周时相比具有显着差异。治疗组血肌酐由95.92±12.33下降至78.14±5.91umol/l(P<0.01)。肾小球滤过率由0周时43.93±4.21上升至59.89±1.80ml/min(P<0.01)。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由113.11±34.27下降至47.34±16.65mg/24h(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糖代谢变化:经12周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在空腹血糖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治疗组空腹血糖从9.23±1.84下降至8.60±1.94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从9.10±1.46下降至8.58±1.33mmol/l,但两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具有可比性;在调节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治疗组由9.19±0.80下降至9.10±0.81mmol/l,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无意义,说明对照组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无明显作用,并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5.脂代谢变化:经12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与0周时相比具有一定的作用。治疗组甘油三酯从3.44±0.88下降至2.66±1.01mmol/l,对照组甘油三酯从3.41±0.92下降至3.18±0.86mmol/l,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1.26±0.14升高至2.27±0.60mmol/l,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从1.33±0.13升高至2.54±0.31mmol/l,且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明显,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两组干预前后采用t检验,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无意义,说明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有效,对照组无效。6.中医证候积分:经12周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由34.52±4.10下降至18.44±8.12,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由33.85±4.15下降至13.78±5.06,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主症积分上,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有一定作用(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主症积分改善更明显(P<0.05),除自汗盗汗外(P>0.05);在改善次症积分上,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有一定作用(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除失眠多梦、舌有瘀斑外(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G3A2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颈动脉中膜厚度水平,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在延缓病程进展中发挥了作用,且在实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的发生,证明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具有显着的优势,值得临床研究并推广。

陶春鹤[4](2021)在《芪精益肾汤对糖尿病肾病大鼠Nrf2/HO-1信号通路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芪精益肾汤(QJYSD)是否通过调节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信号通路减轻糖尿病肾病(DN)大鼠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发挥保护肾功能,延缓肾纤维化进程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QJYSD低、中、高剂量组(5.76g/kg·d、11.52 g/kg·d、23.04 g/kg·d)和缬沙坦组(30mg/kg·d)。灌胃12周后,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测空腹血糖(FBG),并收集尿液、血液以及肾组织进行相应生化指标检测,包括24h尿总蛋白(24h UPro)、糖化血清蛋白(GSP)、血肌酐(SCrea)、血尿素氮(BUN))、组织病理学(HE染色、Masson染色)、氧化应激损伤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检测;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Nrf2、HO-1、FN等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FN蛋白沉积。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减轻,饮食量(Food Inter)以及饮水量(Water Inter)增多(P<0.01);肾脏指数(RI)、24h UPro、FBG、GSP、SCrea、BUN水平升高(P<0.01);肾组织中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区增生,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胶原容积比升高(P<0.01);血清MDA含量显着升高,SOD活性显着降低(P<0.01);肾组织中总Nrf2、HO-1、细胞核Nrf2、F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且FN蛋白沉积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QJYSD各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性)与缬沙坦组大鼠Food Inter以及Water Inter减少(P<0.05,P<0.01);RI、24h UPro、FBG、GSP、SCrea、BUN等水平一定程度下降(P<0.05,P<0.01);肾组织中系膜区增生程度以及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胶原容积比下降(P<0.05,P<0.01);血清MDA含量减少、SOD活性增加(P<0.05,P<0.01);肾组织中总Nrf2、HO-1、细胞核Nrf2、FN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P<0.01);FN蛋白沉积减少(P<0.05,P<0.01)。与缬沙坦组比较,QJYSD高剂量组DN大鼠FBG、GSP水平降低(P<0.05),对肾组织HO-1、细胞核Nrf2水平降低,FN水平上升(P<0.05),其余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QJYSD可以通过促进DN大鼠肾组织Nrf2/HO-1信号通路活化,增强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从而减轻肾损伤,改善肾组织结构及功能,延缓肾纤维化进程。

詹鸿越[5](2020)在《黄芪甲苷联合ACEi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目前糖尿病肾病除了干预血糖、血压及血脂等,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阻滞剂,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拮抗剂等来降低尿蛋白分泌量,是糖尿病肾病标准化治疗的基石。然而,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联合多种药物充分的阻断RAAS并没有获得更多的肾脏保护作用,甚至可能产生诸如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等不良事件。随着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大量针对于RAAS以外的干预措施不断的被提出来。近年来,大量的证据表明,中医药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尿蛋白水平,能够改善糖尿病肾病的肾脏损伤情况,而且其作用独立于RAAS阻断剂的机制之外。不少临床试验则更进一步的证实,中医药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及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II type1 receptor blocker,ARB),在糖尿病肾病中具有降低尿蛋白及肾脏保护作用,二者同时联合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ACEi或者ARB。因此,挖掘中医药宝库,探索中医药联合RAAS阻断剂,是防治糖尿病肾病的新思路。黄芪甲苷是黄芪的一种主要的提取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包括抗炎、抗病毒及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黄芪甲苷被发现能够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的尿白蛋白排泄率,能够改善糖尿病的肾脏损伤,具有肾脏保护作用。以往的体外细胞实验表明,黄芪甲苷对高糖刺激诱导的肾脏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降低了细胞反应活性氧类(React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有关,是一种较强的抗氧化剂。然而,黄芪甲苷联合ACEi或者ARB是否能够进一步带来肾脏的保护作用,目前尚无相关的研究。本课题首先对有关中医中药联合ACEi或者ARB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挖掘,总结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用药规律,并尝试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临床上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其次,在动物实验研究中验证黄芪甲苷联合ACEi是否能够进一步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肾脏损伤,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中医药联合ACEi/ARB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规律分析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出三个数据库收集的所有有关中医、中药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期刊文献。按照检索策略,经去除重复数据后,共检出4872条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初步筛选出中医药联合ACEi或者ARB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275篇,经过仔细阅读摘要、全文,剔除不符合条件文献78篇,最终纳入文献197篇。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包括方剂名称、对照组使用的西药名称、具体中药处方、药名、剂量等,并建立CSV数据集。进行数据清洗、规范化。使用脚本语言、SPSS统计软件等进行处理与分析。按糖尿病肾病分期分别对中药处方药物使用情况、药物分类、性味归经等的进行频数分析,并利用关联规则分析找出其用药关系。2、黄芪甲苷联合ACEi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与机制研究将8周龄的db/db小鼠随机分成以下4组:2型糖尿病组(db/db组),db/db+黄芪甲苷治疗组(db/db+AS-IV组),db/db+依那普利治疗组(db/db+ACEi组)及db/db+黄芪甲苷、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组(db/db+Combined组);野生型小鼠作为2型糖尿病正常对照组(wt组)。wt组及db/db组小鼠给予标准饲料喂养;db/db+AS-IV组给予含黄芪甲苷药物饲料喂养(黄芪甲苷/饲料:5g/kg);db/db+ACEi组给予含依那普利药物饲料喂养(依那普利/饲料:0.8g/kg);db/db+Combined组小鼠给以含黄芪甲苷、依那普利药物饲料喂养(黄芪甲苷+依那普利/饲料:5g+0.8g/kg)。整个实验周期持续12周。在实验周期中的第0,2,6,9,12周,使用小鼠代谢笼留取各组小鼠24小时的尿液,同时采集小鼠24小时生理代谢指标,包括饮水量、尿量、进食量及粪便量等数据。并在第0,2,6,9,12周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尿白蛋白排泄率及空腹血糖。每2周对各组小鼠的体重进行测量。经药物治疗12周后,留取各组小鼠全血、血清、肾脏等标本。使用生化法测定尿糖、肝功能、甘油三酯等指标;使用啮齿类动物无创血压计测量小鼠血压;使用Amplex Ultra Red试剂盒检测血清H2O2水平;在PAS染色下测量肾小球系膜基质面积,测量肾小管面积、肾小管管腔面积及肾小管细胞核计数,计算肾小管细胞横截面积;使用透射电镜测量足细胞足突宽度、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厚度;使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肾组织中Catalase和SOD2的蛋白含量。结果:1、中医药联合ACEi/ARB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规律分析(1)对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总体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补气药物、活血化瘀药物及利水消肿药物三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累计占比达48.15%。黄芪、丹参、山药、山茱萸、茯苓最为常用。大部分药物的使用剂量在常规内。而黄芪、熟地黄、丹参的使用剂量范围跨度较大。其中黄芪最大量可用到90g,最小用量6g,平均用量为28.96±13.04g,中位数用量为30g。(2)对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总体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黄芪、丹参、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等药物是常一起出现的药物,其中黄芪、丹参、生地黄合用的可能性最高,而黄芪几乎出现于每一条规则当中。按分类,这些药物主要可以归为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和利水消肿药。(3)对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总体用药规律进行分析,ARB在纳入文献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ACEi,其中使用ARB的占比达58.88%,而ACEi的占比为38.08%。厄贝沙坦、缬沙坦及贝那普利三种药物最为常用。(4)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常用药物有黄芪、丹参、山药、山茱萸、生地黄、茯苓、泽泻、大黄等,而黄芪、丹参仍然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药物按分类频次排列,补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清热凉血、固精缩尿止带、补阴等功效药物较为常用,而补气药物、活血化瘀药物、利水消肿药物及清热凉血药物四类药物使用频率累计占比达57.13%。(5)黄芪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用量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使用30g的文献达49篇,占有明确剂量的文献比例达38.58%,由此可见,大剂量黄芪在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中的应用比较普遍。(6)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黄芪和丹参、山茱萸、山药及生地黄合用的可能性最高。补气、活血化瘀二者被组合应用的概率最大。(7)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无论以ACEi或者ARB作为基础用药,最可能与黄芪、丹参联合应用。(8)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联合用药方案中,黄芪、茯苓、丹参最为常用。以ACEi作为基础用药,最常与黄芪和丹参合用,而以ARB作为基础用药,与黄芪、当归、白术、茯苓、泽泻等中药联用的概率最大。黄芪是临床期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结合联合用药基础药物。2、黄芪甲苷联合ACEi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与机制(1)黄芪甲苷与ACE i联合应用能够降低db/db小鼠24小时尿白蛋白的分泌率,而且其效果优于黄芪甲苷或ACEi单独使用。(2)黄芪甲苷与ACEi联合应用对db/db小鼠肾重指数的影响无显着性。(3)黄芪甲苷与ACEi联合应用能够改善db/db小鼠的病理损伤,能够使增厚的肾小球基底膜变薄,使增宽的足突宽度变窄,能够减少肾小管细胞增生及细胞萎缩,能够使增厚的肾小管基底膜变薄。(4)黄芪甲苷联合ACEi对db/db小鼠12周点的24小时尿糖分泌率、尿糖、Hb A1c及多尿、多饮、多食等糖尿病症状没有影响;整个实验过程中,各组db/db小鼠血糖之间不存在差异。(5)黄芪甲苷联合ACEi能够降低db/db小鼠的体重。而黄芪甲苷或者ACEi单独治疗组体重与db/db组比较,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6)黄芪甲苷联合ACEi能够降低db/db小鼠血清中的H2O2浓度,且相对于黄芪甲苷及ACEi单独用药,联合用药降低幅度更显着。(7)黄芪甲苷联合ACEi能够提高db/db小鼠肾脏皮质Catalase的蛋白表达水平,但各组小鼠SOD2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显着性。(8)黄芪甲苷、ACEi及二者联合用药对db/db小鼠肝酶无显着性影响。结论:1、早期糖尿病肾病多以气阴两虚为本,临床治疗上在ACEi或者ARB的基础上,常使用黄芪、生地、山茱萸等益气养阴的药物。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可能更多是倾向于脾肾气虚,水湿泛滥,用药规律是在补气的基础上合用茯苓、白术、泽泻等健脾利水消肿的药物。气虚血瘀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核心,贯穿于整个糖尿病肾病的疾病过程中。补气活血化瘀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治法。2、黄芪是治疗糖尿病肾病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在应用ACEi或ARB基础上,联合黄芪或者黄芪类方药能够更好的获得临床疗效,且黄芪的剂量应当偏大。3、本研究验证了黄芪甲苷和ACEi联合使用能减轻db/db小鼠蛋白尿的程度,延缓糖尿病肾损伤的进展,且与黄芪甲苷和ACEi单独使用相比更加有效,机制可能与其更加显着的抗氧化应激效应有关。

张晓飞[6](2020)在《不同运动方式通过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形成过程中血浆TGF-β1和肾脏TGF-β1、MMP-9/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延缓肾脏纤维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雄性SD大鼠高糖高脂膳食喂养8周后,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溶液,注射后第7天,取尾静脉血检测随机血糖,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8周高糖高脂喂养过程中施加两种不同方式的运动干预,以探讨两种不同方式的运动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TGF-β1、肾脏皮质组织TGF-β1、MMP-9/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被分为安静空白对照组(NC)、糖尿病造模组(DM)、中等强度运动组(MICT)、高强度间歇运动组(HIIT),每组10只。NC组大鼠喂养普通饲料,DM组大鼠喂养高糖高脂饲料,两组大鼠笼中自由活动;MICT、HIIT组大鼠高糖高脂喂养,期间分别进行两种方式跑台运动。第8周末,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和空腹血糖(FBG)后,隔夜禁食不禁水12h,NC组一次性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DM、MICT、HIIT组按照每30mg/kg体重一次性腹腔注射2%的STZ溶液,STZ溶液注射7天后,检测各组大鼠体重、随机血糖,摘眼球取血,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处死大鼠,取双侧肾脏,去除包膜后称重,左肾取部分皮质组织置于-80℃冰箱冻存以检测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法检测肾脏皮质组织TGF-β1、MMP-9和TIMP-1。研究结果:1、初始体重各组大鼠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糖高脂喂养8周后,NC组大鼠和DM、MICT、HIIT组大鼠体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MICT、HIIT组大鼠体重与DM组相比,有下降趋势。2、血浆TGF-β1在NC、DM、MICT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HIIT组与DM、MICT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着升高。3、肾脏皮质组织TGF-β1蛋白,DM组显着高于NC组(P<0.05),NC、MICT和HIIT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4、肾脏皮质组织MMP-9/TIMP-1蛋白:MMP-9在各组肾脏中无统计学差异,DM、MICT组大鼠肾脏TIMP-1蛋白含量显着高于NC组(P<0.05),HIIT组和NC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不同方式运动干预均有降低糖尿病大鼠体重的趋势,两种运动方式降低大鼠体重的能力并无显着差异性。2、8周高糖高脂喂养配合低剂量STZ构建T2DM大鼠模型过程中,血浆TGF-β1变化水平和肾脏TGF-β1变化趋势相反;但高强间歇运动能够使大鼠血浆TGF-β1水平,较MICT组和DM组显着升高。3、高强度间歇和中等强度运动均可以延缓肾脏皮质组织TGF-β1的过高表达的时间。4、高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运动相比,还可延缓TIMP-1蛋白过高表达的时间,从而延缓肾脏纤维化的进展。

王丽娟[7](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虎杖防治DKD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DKD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ESRD的首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与炎症、氧化应激、RAAS系统的激活、纤维化均相关。目前以RAAS阻滞剂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DKD患者的病情,却并不能完全阻止DKD进展至ESRD。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新药物以预防或延迟DKD的启动和进展至关重要。DKD症状属于祖国医学“消渴”“水肿”“关格”“虚劳”等范畴,目前比较公认的DKD中医病名当属“消渴肾病”,其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不节、脏腑亏损、劳欲伤肾相关。病机为脾肾亏虚,气阴两虚,久则夹痰湿、浊毒、瘀血,而致病势加重、病程缠绵。可归纳为:虚、瘀、浊,虚是基本条件,瘀为核心病机,浊乃最终结局。中药虎杖是治疗糖尿病的传统中草药,如唐朝甄权所着《药性论》所云:虎杖能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虎杖,性味微苦微寒,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止咳化痰、散瘀止痛的功效,契合DKD“瘀”之核心病机。同时中医理论认为,清热解毒类中药往往具有比较明显的抗炎作用。许多研究均已证实DKD与高血糖和肾缺氧引起的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并且在DKD的进展中,炎症途径最为核心,是导致肾小球硬化进展的重要因素,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IL-1β和MCP-1)、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DKD的发生和进展相关。虎杖苷是虎杖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白藜芦醇的糖苷形式,两者药理作用相类似,但虎杖苷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抗氧化作用。同时,虎杖苷还是根皮苷的结构类似物,被推测可能同样具有SGLT抑制作用。因此,虎杖苷可能具有新颖的作用机制,可能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降糖保肾双获益,有望成为防治DKD的潜在药物。目的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思路,探讨虎杖多组分协同治疗DKD的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2.从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两方面,研究虎杖苷对于SGLT1/2、GLUT1/4活性的抑制作用,以及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糖调节和肾脏损伤的影响。方法1.网络药理学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检索并筛选虎杖活性及优效化学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多个疾病数据库检索糖尿病肾脏病相关靶点,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虎杖活性成分-糖尿病肾脏病”靶点网络图,采用ClueGO分析工具,GO、KEGG基因富集分析虎杖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作用靶点的生物进程、作用通路等。2.细胞实验,观察虎杖苷对HEK293细胞和3T3-L1脂肪细胞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指标的检测采用稳定表达SGLT1或SGLT2的人类胚胎肾HEK293细胞作为载体,以14C-AMG为底物来评价体外抑制SGLTs的活性,使用顶部计数微孔板闪烁计数器计算每个孔的放射活性和相应的IC50值,评价不同浓度的虎杖苷的干预作用。采用3T3-L1脂肪细胞,有或没有胰岛素的情况下,不同浓度虎杖苷对于2-脱氧-D-葡萄糖摄入量的影响,使用液体闪烁计数器测量放射性信号,计算2-DG抑制百分比,评价不同浓度虎杖苷GLUT1/4的抑制活性。3.2型糖尿病肾脏病大鼠模型的建立,虎杖苷对DKD模型大鼠的干预及相关指标检测高糖高脂饲养大鼠8周以诱导胰岛素抵抗,然后单次腹膜内注射STZ(35mg/kg bwt)建立DKD大鼠模型,连续2次空腹血糖(FBG)>16.7mmol/L,24小时尿蛋白>20mg为建模成功标准。将大鼠随机分组至代谢笼,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DKD模型组(STZ),阳性对照组(根皮苷)和治疗组(虎杖苷)。各组大鼠分别灌服不同剂量的虎杖苷(20-120mg/kg bwt)、根皮苷(120mg/kg bwt)及对照溶剂(0.2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连续6周。定期检测大鼠饲料和水的摄入量,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前后血糖、HbA1c、尿素氮、肌酐、24h尿糖、24h尿蛋白,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MCP-1和CRP的水平,并探讨时效与量效关系。取1/2左侧肾组织,组织切片予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结构的形态学改变。结果1.网络药理学通过OB、DL筛选及文献检索补充,获得虎杖15种优效活性成分,并预测了290个潜在作用靶点。通过韦恩分析得到37个治疗糖尿病肾脏病的作用靶点,并进一步筛选出17个关键靶点。利用ClueGO富集分析治疗靶点被富集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粘附连接、HIF-1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VEGF信号通路等47条显着通路和活性氧代谢过程、小分子代谢过程的正调控、血管系统发育的正调控、活性氧生物合成过程等87个显着生物过程。2.体外细胞实验虎杖苷体外抑制SGLT1、SGLT2活性评估,选取根皮苷作为阳性对照药。研究结果表明,虎杖苷对SGLT1、SGLT2均有明显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1968nM和878.5nM,与根皮苷组相比,虎杖苷具有中等程度的SGLT2抑制活性,表明虎杖苷可能是潜在的SGLT1/2双重抑制剂。虎杖苷对GLUT1、GLUT4的表达作用评估,以细胞松弛素B作为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在存在胰岛素的情况下,1μM虎杖苷仅轻微抑制2-DG的摄取,而10μM、100μM虎杖苷对2-DG摄取分别产生32%、78%的抑制,说明虎杖苷呈剂量依赖性抑制GLUT4的活性;另一方面,在存在胰岛素的情况下,细胞松弛素B对GLUT4的活性抑制显着增加了 96%。但是,如果没有胰岛素,虎杖苷对GLUT1的抑制同样呈剂量依赖性,但是10μM虎杖苷对对2-DG摄取仅产生27%的抑制作用,10μM细胞松弛素B对GLUT1的活性抑制增加到90%。说明虎杖苷可能作为潜在的SGLT1/SGLT2双重抑制剂,对GLUT1和GLUT4具有高选择性。3.在体动物实验本研究时效与量效关系研究显示,虎杖苷显着且剂量依赖性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促进尿液葡萄糖的排泄,虎杖苷在120mg/kg bwt的剂量产生最佳的降血糖作用。长期药理作用研究表明,虎杖苷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显示持续的降血糖作用,可显着降低DKD模型组大鼠的HbA1c。虎杖苷治疗可减轻DKD大鼠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改善多尿,多饮和多食等症状。DKD模型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TNF-α,MCP-1和CRP水平显着升高,虎杖苷治疗后,可明显降低DKD大鼠上述炎症因子水平。同时,本实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相对于正常对照组,DKD模型组大鼠的肾小管和肾小球结构明显恶化,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但虎杖苷治疗后,肾组织细胞排列规则,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相对完整,炎性细胞明显减少。结论1.虎杖主要活性成分可调控糖尿病肾脏病发病重要通路中的多个靶点。2.虎杖苷体外对SGLT1/2、GLUT1/4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具有中等程度的SGLT2抑制活性,虎杖苷可能是潜在的SGLT1/2双重抑制剂。3.虎杖苷体内显着且剂量依赖性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促进尿糖排泄,降低HbA1c、尿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MCP-1和CRP的水平。表明虎杖苷可能是新型的SGLT1/SGLT2双靶点抑制剂,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其肾保护机制可能通过降糖、抗炎、抗氧化等多种途径。

刘玥彤[8](2020)在《1,25(OH)2D3通过TGF-β1调节miR-130b、PAI-1、Col-Ⅳ影响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探索1,25(OH)2D3是否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miR-130b的表达具有影响作用,及进一步探讨1,25(OH)2D3是否可能通过调节TGF-β1影响miR-130b、PAI-1、Col-Ⅳ表达改善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的过程。方法:初步探索过程涉及正常对照组,糖尿病肾病+1,25(OH)2D3组,糖尿病肾病+花生油组大鼠模型。进一步探讨过程主要涉及TGF-β1高表达+花生油组,TGF-β1高表达+1,25(OH)2D3组,TGF-β1低表达+花生油组,TGF-β1低表达+1,25(OH)2D3组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骨化三醇(活性维生素D3,1,25(OH)2D3;0.03ug/(kg·d))治疗、花生油对照处理。标本采集后,检测大鼠血糖、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BUN、SCr、TC、TG水平,采用qRT-PCR检测大鼠肾脏miR-130b的表达水平,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肾脏TGF-β1、PAI-1、Col-Ⅳ的表达水平,采用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分析大鼠肾脏形态结构及纤维化程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分析比较各组数据。结果:1)糖尿病肾病+1,25(OH)2D3组及糖尿病肾病+花生油组大鼠血糖、24h尿微量白蛋白、BUN、SCr、TC、T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1,25(OH)2D3组大鼠血糖、24h尿微量白蛋白、BUN、SCr、TC、TG水平则明显低于糖尿病肾病+花生油组(P<0.05)。qRT-PCR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1,25(OH)2D3组及糖尿病肾病+花生油组大鼠肾脏miR-130b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1,25(OH)2D3组大鼠肾脏miR-130b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糖尿病肾病+花生油组(P<0.05)。q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及病理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1,25(OH)2D3组及糖尿病肾病+花生油组大鼠肾脏TGF-β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肾脏组织结构紊乱及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肾病+1,25(OH)2D3组则明显低于糖尿病肾病+花生油组(P<0.05);2)TGF-β1高表达组的糖尿病肾病大鼠血糖、24h尿微量白蛋白、BUN、SCr、TC、TG水平明显高于TGF-β1低表达组(P<0.05),经1,25(OH)2D3治疗后,血糖、24h尿微量白蛋白、BUN、SCr、TC、TG水平明显降低(P<0.05)。qRT-PCR结果显示,TGF-β1高表达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miR-130b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TGF-β1低表达组(P<0.05),经1,25(OH)2D3治疗后,miR-130b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q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及病理结果显示,TGF-β1高表达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TGF-β1、PAI-1、Col-Ⅳ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TGF-β1低表达组(P<0.05),病理显示TGF-β1的表达水平越高,肾脏组织结构越紊乱,纤维化程度越严重,经1,25(OH)2D3治疗后,TGF-β1、PAI-1、Col-Ⅳ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肾脏结构及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结论:1)1,25(OH)2D3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miR-130b、TGF-β1的表达及肾脏的纤维化具有影响作用;2)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TGF-β1的表达水平对miR-130b的表达具有负性调节作用,对PAI-1、Col-Ⅳ的表达水平具有正性调节作用。1,25(OH)2D3可能通过调节TGF-β1上调miR-130b的表达水平、降低PAI-1、Col-Ⅳ的表达水平改善糖尿病肾病肾脏纤维化的过程。

孙健[9](2020)在《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糖代谢、脂代谢、肾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血清中的浓度、GLP-1受体(GLP-1R)基因表达量及cAMP/PKA路径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保护肾脏的作用机制,验证导师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的科学性,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DN)提供新思路。方法:1.将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组后运用高脂饲料联合STZ腹腔注射诱导实验性糖尿病(DM)大鼠模型,注射72小时后进行取血,测空腹血糖≥16.7mmol/L且<23.2mmol/L者视为造模成功。将造模成功的45只大鼠随机五组,分别为DM模型组9只,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药(厄贝沙坦片)组各9只。中药治疗组通过灌胃给药,剂量为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混悬液高剂量3.0g/kg/d、中剂量1.5g/kg/d、低剂量0.75g/kg/d;西药对照组以3.5mg/kg/d剂量厄贝沙坦片混悬液进行灌胃。连续给药12周,期间记录大鼠的体质量、24小时尿量等;检测肾功能、血脂情况,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4h尿微量白蛋白,实验结束时记录肾重/体重。2.运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研究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结构病理形态学的影响。3.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方法、Westenblot、RT-PCR法检测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肾组织血清GLP-1浓度、肾组织中GLP-1R相关蛋白的影响。4.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方法、Westenblot法观察cAMP、8-OHdG、PKA、P47-phox的影响。结果:1.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能够缓解实验性糖尿病大鼠的精神萎靡、体重减轻、饮食增多以及尿量增加等常见临床症状。2.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能够改善糖代谢和脂代谢,减低实验性DM大鼠空腹血糖、TC、TG浓度。3.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DM大鼠早期蛋白尿有抑制作用,降低Scr、BUN,保护肾功能。4.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具有改善实验性DM大鼠肾脏组织结构病理损害,具有延缓肾脏组织病理性改变的作用。5.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能提高实验性DM大鼠血清GLP-1浓度,上调肾脏GLP-1R受体蛋白及基因表达的作用。6.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能够调节实验性DM大鼠肾组织中cAMP、PKA、8-OHdG、p47-phox含量,激活cAMP/PKA通路,下调尿液中8-OHdG,起到抗氧化应激的作用。结论: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能够改善实验性DM大鼠的一般状态、改善糖脂代谢、抑制肾组织结构病理性损伤,具有提升血清GLP-1浓度及肾组织中GLP-1R表达的作用,激活cAMP/PKA通路,下调8-OHdG,抑制氧化应激。导师南征教授提出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是“毒损肾络,邪伏膜原”。本研究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运用“调散膏、达膜原”及“解毒益肾、通络导邪”的治法与糖尿病肾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相结合,发现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可能通过调节GLP-1来对肾脏起到直接与间接的保护作用。

陈伟,杨蓉,袁海胜,李卫峰,谢林伸[10](2019)在《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及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50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替米沙坦组、TGF-β1抑制剂组、TGF-β1激活剂组,每组10只,喂养至第12周,统一处理大鼠;血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大鼠的血脂水平;流式细胞中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CD4+、CD8+、CD4+/CD8+的水平;ELISA实验检测血清中IL-6、IL-2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1、p-Smad2/3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含量、TG、TC、CD8+、IL-6均显着升高,HDL-C、CD4+、CD4+/CD8+、IL-2均显着降低(P<0.05);替米沙坦、TGF-β1抑制剂均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及T淋巴细胞免疫水平;TGF-β1激活剂可逆转替米沙坦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脂代谢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结论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及免疫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其机制与失活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有关,为替米沙坦用于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TGFβ_1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TGFβ_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双氢青蒿素对糖尿病导致的心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双氢青蒿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肌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药品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制备及处理
        2.2 小鼠体征监测
        2.3 各组小鼠血糖浓度的测定
        2.4 各组小鼠相关组织取材
        2.5 指标观察及检测方法
        2.6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实验动物基本情况
        1.1 动物体重及血糖变化
        2 各组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
        3 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3.1 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Vimentin及α-SMA表达水平及DHA对其影响
        3.2 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TGF-β1 表达水平及DHA对其影响
        3.3 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Ⅰ表达水平及DHA对其影响
        3.4 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Ⅲ表达水平及DHA对其影响哒哒哒哒多多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双氢青蒿素对高糖诱导的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药品与试剂名称
        1.4 药品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复苏培养
        2.2 成纤维细胞的鉴定
        2.3 细胞分组及处理方法
        2.4 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agnetic tape terminal,MTT)检测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活力
        2.5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波形蛋白及α-sma蛋白表达水平
        2.6 免疫印迹技术检测TGF-β1、α-SMA、Collagen Ⅰ、CollagenⅢ、TGF-β1/Smad通路和MAP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2.7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成纤维细胞的一般状态观察
        2 成纤维细胞的鉴定
        3 MTT比色法检测结果
        3.1 药物浓度及处理时间筛选结果
        3.2 高糖浓度及处理时间筛选结果
        4 免疫荧光法检测DHA对高糖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α-SMA表达的影响
        5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
        5.1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DHA对高糖处理的各组心肌细胞中TGF-β1表达影响
        5.2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DHA对高糖处理的各组心肌细胞中α-SMA蛋白水平表达影响
        5.3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DHA对高糖处理的各组心肌细胞中Collagen Ⅰ和CollagenⅢ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6 蛋白免疫印迹法对体外实验相关信号通路检测结果
        6.1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DHA对高糖处理的各组心肌细胞中TGF-β/Smads通路关键蛋白Smad2、Smad3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6.2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DHA对高糖处理的各组心肌细胞中MAPK通路相关蛋白p38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6.3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 DHA 对高糖处理的各组心肌细胞中MAPK通路相关蛋白ERK1/2 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6.4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 DHA 对高糖处理的各组心肌细胞中 MAPK通路相关蛋白JNK及其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第一部分 糖尿病心肌病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及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非抗疟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选取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要点
        2.3 研究对象选取标准
        2.4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5 研究对象的脱落
        2.6 研究对象的伦理学审查
        2.7 研究步骤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治疗前一般情况
    2 结果
        2.1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2.2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2.3 复方仙草颗粒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
第三章 讨论
    一、西医对DKD的认识
        1 DKD患者肾脏结构和功能的表现
        2 DK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糖代谢紊乱
        2.2 血流动力学改变
        2.3 氧化应激反应
        2.4 细胞因子
        2.5 炎症反应
        2.6 高血压
        2.7 遗传因素
        3 DKD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相关标志物
        3.1 β2-微球蛋白(β2-MG)
        3.2 N-乙酰-β-D-氨基葡萄苷酶(NAG)
        3.3 胱抑素C(Cys C)
        3.4 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3.5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
        4 现代医学对DKD治疗的研究
        4.1 控制血糖
        4.2 降低血压
        4.3 降低血脂
        4.4 抗氧化应激
        4.5 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
        4.6 抑制多元醇代谢通路
        4.7 抑制蛋白激酶C
    二、祖国医学对DKD的认识与研究
        1 历代医家的认识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阴虚燥热
        2.2 脾肾亏虚
        2.3 气阴两虚
        2.4 肝肾两虚
        2.5 瘀血组络
        2.6 湿热内蕴
        3 中医治疗DKD的探讨
        3.1 辨证论治
        3.2 经方
        3.3 中成药
        3.4 单味中药
    三、复方仙草颗粒对DKD的作用
        1 复方仙草颗粒的组成及方解特点
        2 复方仙草颗粒的药物分析研究
    四、研究结果分析
        1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
        2 改善患者肾小管间质功能
    五、安全性评估
第四章 问题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糖尿病肾病对肾小管间质损害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G3A2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回顾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1 DKD的病因病机
        2 单味药及其提取物
        3 中药多糖
        4 中药复方
        5 中药制剂注射液治疗DKD
        6 中医外治法
        7 讨论及展望
    综述二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1 DKD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2 DKD的发病机制
        3 糖尿病肾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4 总结
第二部分:临床实验研究
    1 试验对象与试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试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的判定
    3 统计分析方法
    4 流程图
    5 结果
        5.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5.2 两组治疗前比较
        5.3 治疗后情况分析
    6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讨论与分析
    1 立题依据
        1.1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病因病机探讨
        1.2 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病因病机探讨
        1.3 糖尿病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1.4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讨
    2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汤方解及单味药物分析
        2.1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剂分析
        2.2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剂单味药物分析
    3 疗效分析
        3.1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对G3A2 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分析
        3.2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对G3A2 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Scr、GFR、及24h尿白蛋白的影响及分析
        3.3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对G3A2 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糖、血脂的影响及分析
        3.4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对G3A2 期糖尿病肾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芪精益肾汤对糖尿病肾病大鼠Nrf2/HO-1信号通路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术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及试剂
    1.3 仪器及设备
    1.4 造模及干预方法
        1.4.1 实验分组
        1.4.2 模型建立
        1.4.3 干预方法
    1.5 动物取材
    1.6 检测指标及方法
        1.6.1 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1.6.2 尿液相关指标检测
        1.6.3 血液相关指标检测
        1.6.4 Western blot法
        1.6.5 免疫组化法
    1.7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大鼠一般情况
    2.2 肾组织形态学观察
    2.3 大鼠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检测结果
    2.4 大鼠尿液、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2.5 对大鼠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2.6 对大鼠肾组织Nrf2/HO-1 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2.7 对大鼠肾组织FN表达以及沉积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关于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5)黄芪甲苷联合ACEi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以ACEi/ARB为基础的糖尿病肾病联合用药研究进展
        一、RAAS阻断剂的联合应用
        二、ACEi/ARB与新型降糖药物的联合使用
        三、ACEi/ARB与钙离子拮抗剂降压药物的联用
        四、ACEi/ARB与脑啡肽酶抑制剂的联用
        五、ACEi/ARB与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联用
        六、ACEi/ARB与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的联合应用
        七、ACEi/ARB与1 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联用
        八、ACEi/ARB联合水飞蓟素
        九、ACEi/ARB与贝特类调脂药的联用
        十、ACEi/ARB与他汀类调脂药物的联用
        十一、ACEi/ARB与内分泌大麻系统受体拮抗剂的联用
        十二、ACEi/ARB与 AGEs/RAGE轴相关药物的联合应用
        十三、ACEi/ARB与抗TGFβ抗体的联用
        十四、ACEi/ARB与血管黏附蛋白1 抑制剂的联用
        十五、ACEi/ARB与 NAPDH氧化酶抑制剂的联用
        十六、ACEi/ARB与 ACE2/Ang(1-7)/Mas受体轴相关药物的合用
    第二节 中药提取物与ACEi/ARB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一、灯盏花素与ACEi/ARB联合应用
        二、大黄素与ACEi/ARB联合应用
        三、冬虫夏草制剂与ACEi/ARB联合应用
        四、黄蜀葵花与ACEi/ARB的联合应用
    第三节 黄芪甲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一、黄芪甲苷对足细胞粘附蛋白的调控
        二、黄芪甲苷对内质网应激的调控
        三、黄芪甲苷与抗氧化应激
        四、黄芪甲苷与抗炎症反应
        五、黄芪甲苷与抗纤维化
        六、黄芪甲苷与抗肾脏肥大
        七、黄芪甲苷与抗凋亡
        八、黄芪甲苷对肾脏保护的其他机制
第二章 中医药联合ACEi/ARB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规律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总体药物使用情况
        二、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用药规律
        三、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中西医结合用药规律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黄芪甲苷联合ACEi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与机制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用动物
        二、主要仪器设备
        三、主要试剂及药物
    第二节 实验方法
        一、动物实验分组
        二、标本处理与收集
        三、血糖、尿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化检测
        四、无创血压的测定
        五、肾组织光镜病理
        六、透射电镜病理
        七、尿白蛋白检测
        八、血清ROS产物过氧化氢(H_2O_2)的测定
        九、蛋白质免疫印迹
        十、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一、各组小鼠0、2、6、9、12 周点24h尿白蛋白排泄率变化情况
        二、各组小鼠12 周点肾重指数
        三、治疗12 周后各组小鼠肾小球系膜基质面积大小
        四、各组小鼠12 周点近端肾小管细胞核计数、肾小管细胞横截面积大小
        五、各组小鼠12 周点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和足突宽度变化情况
        六、各组小鼠12 周点肾小管基底膜厚度变化
        七、各组小鼠0、2、6、9及12 周点糖尿病症状变化
        八、各组小鼠0、2、4、6、8、10及12 周点体重情况
        九、各组小鼠0、2、6、9及12 周点空腹血糖情况
        十、治疗12 周后各组小鼠尿糖、24 小时尿糖排泄率及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十一、各组小鼠12 周点血压测量结果
        十二、各组小鼠12 周点血脂测量结果
        十三、各组小鼠12 周点血清H_2O_2浓度
        十四、各组小鼠12 周点肾组织中Catalase、SOD_2蛋白表达情况
        十五、各组小鼠12 周点肝功能情况
    第四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不同运动方式通过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形成过程中血浆TGF-β1和肾脏TGF-β1、MMP-9/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延缓肾脏纤维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运动训练对大鼠肾脏肾小球滤过屏障形态、结构、功能的影响
    1.2 型糖尿病肾脏纤维化的相关因子
        1.2.1 血清、尿TGF-β1 与肾脏纤维化
        1.2.2 肾脏组织中TGF-β1、MMP-9、TIMP-9、IV型胶原与肾脏纤维化
        1.2.2.1 TGF-β
        1.2.2.2 MMP-9/TIMP-1
        1.2.2.3 IV型胶原
    1.3 运动训练对TGF-β1、TIMP-1、MMP-9、ColIV的影响
    1.4 小结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分组及饲养
    2.4 训练方案
    2.5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6 造模方法
        2.6.1 试剂配制
        2.6.2 给药途径和剂量
        2.6.3 糖尿病大鼠成模判定标准
    2.7 实验取材和样本处理
    2.8 指标测定
        2.8.1 体重、随机血糖
        2.8.2 血浆TGF-β1 检测
        2.8.3 肾脏TGF-β1、MMP-9/TIMP-1 蛋白检测
    2.9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体重
    3.2 血浆TGF-β
    3.3 肾脏TGF-β1 蛋白
    3.4 肾脏MMP-9/TIMP-1 蛋白
4 分析与讨论
    4.1 体重
    4.2 血浆TGF-β
    4.3 肾脏TGF-β1 蛋白
    4.4 肾脏MMP-9/TIMP-1 蛋白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虎杖防治DKD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认识
        1. 对DKD中医病名的认识
        2. 对DKD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DKD的现状和进展
    二、中药虎杖及其提取物虎杖苷发挥肾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DKD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2. DKD治疗中的困境和争议
        3. DKD治疗中现有药物的综合探索及未来方向
        4. 虎杖及其提取物虎杖苷概述
        5. 虎杖及其提取物虎杖苷发挥肾脏保护效应的机制研究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虎杖防治DKD活性成分靶点探究
    一、概述
    二、资料与方法
        1. 虎杖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2. 化学成分潜在靶点收集
        3. 糖尿病肾脏病疾病靶点预测
        4. 虎杖化学成分作用靶点与糖尿病肾脏病靶点集韦恩分析
        5. 生物分子网络建立及富集分析
    三、结果
        1. 虎杖中候选化学活性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2. 化学成分潜在靶点收集
        3. 糖尿病肾脏病相关靶点的搜集
        4. 虎杖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糖尿病肾脏病疾病靶点交集
        5. 生物分子网络建立及富集分析
    四、讨论
    五、结语
第四部分 虎杖苷对于SGLT1/2、GLUT1/4活性的影响
    一、仪器设备及耗材
    二、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
        2. 细胞分组
        3. SGLT1和SGLT2体外抑制活性评估
        4. 3T3-L1脂肪细胞2-脱氧-D-葡萄糖摄入量的评估
        5. 统计学处理
    三、实验结果
        1. 虎杖苷对SGLT1和SGLT2的抑制活性
        2. 虎杖苷对GLUT1和GLUT4的表达影响
    四、小结
    五、讨论
第五部分 虎杖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调节和肾脏损伤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1. 仪器设备及耗材
        2. 药物及试剂
        3. 抗体及试剂盒
    二、实验方法
        1. 糖尿病肾脏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2. 实验动物分组
        3. 虎杖苷、根皮苷给药量
        4.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及指标检测
        5. 肾组织学观察
        6. 统计学处理
    三、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观察
        2. 虎杖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及24h尿糖的影响
        3. 虎杖苷对血糖、HbA1c、24h尿糖、饲料及饮水摄入量的影响
        4. 虎杖苷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5. 虎杖苷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及肾功能的影响
    四、小结
    五、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承担课题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8)1,25(OH)2D3通过TGF-β1调节miR-130b、PAI-1、Col-Ⅳ影响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纤维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主要试剂及器材
        2.1 试剂
        2.2 器材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分组
        3.2 动物模型的建立
        3.3 标本的固定保存
        3.4 血葡萄糖测定
        3.5 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
        3.6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3.7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
        3.8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3.9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3.10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3.11 HE染色
        3.12 Masson染色
        3.13 统计学分析
    4 技术路线
        4.1 1,25(OH)_2D_3 对糖尿病肾病肾脏miR-130b、TGF-β1 的影响
        4.2 1,25(OH)_2D_3 通过TGF-β1 对糖尿病肾病肾脏miR-130b、PAI-1、Col-Ⅳ及病理学的影响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医古今文献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GLP-1 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cAMP/PKA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10)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及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及仪器
    1.3 模型制造与分组
    1.4 血糖检测
    1.5 血脂检测
    1.6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
    1.7 ELISA实验
    1.8 Western blot实验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模型组大鼠血糖的变化情况
    2.2 替米沙坦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2.3 替米沙坦对糖尿病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4 替米沙坦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1/Smad2/3通路的影响
    2.5 抑制TGF-β1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脂代谢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2.6 激活TGF-β1逆转了替米沙坦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脂代谢及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3 讨论

四、伊贝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肾脏TGFβ_1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氢青蒿素对糖尿病导致的心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D]. 穆柏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复方仙草颗粒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庾雪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病(G3A2期)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D]. 肖红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芪精益肾汤对糖尿病肾病大鼠Nrf2/HO-1信号通路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陶春鹤.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黄芪甲苷联合ACEi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作用研究[D]. 詹鸿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不同运动方式通过对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形成过程中血浆TGF-β1和肾脏TGF-β1、MMP-9/TIMP-1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延缓肾脏纤维化的研究[D]. 张晓飞.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7]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虎杖防治DKD肾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 王丽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1,25(OH)2D3通过TGF-β1调节miR-130b、PAI-1、Col-Ⅳ影响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纤维化的机制研究[D]. 刘玥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解毒通络益肾浓缩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对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影响[D]. 孙健.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鼠血脂代谢及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J]. 陈伟,杨蓉,袁海胜,李卫峰,谢林伸. 免疫学杂志, 2019(09)


糖尿病论文 黄芪甲苷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肾脏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

上一篇:韩东的文化心态与小说创作
下一篇:诚心,映祥人品——追忆与挚友相处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