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林发,董易之,徐淑,李文景,陈炳旭[1](2021)在《荔枝园荔枝蒂蛀虫常规爆发期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文中指出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我国最重要的荔枝、龙眼蛀果类害虫之一。为了准确把握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该虫的危害盛期进行预测预报和采取防治措施,本文采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理统计学方法对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5月和6月,无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分别为67.74%和68.57%,而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达90.91%和91.67%。该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蛹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型模型,成虫均为指数模型,而卵在5月和6月的拟合模型分别为球型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时期荔枝蒂蛀虫各虫态的拟合变异函数模型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所指明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引起荔枝蒂蛀虫卵和蛹聚集分布主要由生境和自身生物学特性共同所致,但当虫口密度降低时,成虫的聚集分布仅由生境引起。另外,用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于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聚集斑块由聚集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渐减小。5月至6月,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在荔枝园内趋向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不同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的聚集分布成因随种群密度变化有所不同。
陆俊姣,任美凤,李大琪,李霞,史高川,董晋明[2](2021)在《小麦田地下害虫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山西省南部小麦田地下害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采用连片调查法对小麦田地下害虫种群进行系统调查,通过5个聚集度指标、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对其不同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利用聚集均数分析其聚集原因,确定其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小麦田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和蝼蛄的聚集度指标扩散系数C>1,丛生指数I>0,负二项分布K值>0,久野指数CA>1,聚块指数m*/xˉ> 1,空间分布型均表现为聚集分布。金针虫的1组数据所有指标均不符合聚集分布,其余符合聚集分布。由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拟合模型得出小麦田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和金针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度依赖于种群密度,且聚集程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升高。混合种群、金针虫和蝼蛄的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α<0、β> 1),而蛴螬种群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α>0、β>1);聚集原因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经Iwao方法分析,当允许误差D为0.3,地下害虫混合种群、蛴螬种群和金针虫种群的虫口密度均为4头/m2时,所需的理论抽样数分别为44、26和114 m2。
武承旭,臧丽鹏,张苏芳,孔祥波,刘福,张真,李猷,徐芳玲,黄桂英[3](2020)在《云南松三种同域共存切梢小蠹梢转干期的空间分布格局》文中研究指明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探讨同域切梢小蠹种群在共存下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采用传统聚集指标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者在梢转干期不同受害云南松纯林树冠中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重度受害样地中云南切梢小蠹种群密度显着高于横坑切梢小蠹,在轻度受害样地则相反;传统聚集指标法结果显示同域共存的3种切梢小蠹种群在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中均为聚集分布,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和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引起;地统计学结果表明除重度受害样地中短毛切梢小蠹呈随机分布外,其余切梢小蠹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除重度受害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外,其他小蠹的空间依赖范围为4.01—7.45 m。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拟合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在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之间转换。同域共存关系不影响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切梢小蠹种群空间分布类型,但影响其半变异函数模型和理论参数。
王娜玉[4](2019)在《海南桑树主要害虫发育繁殖特性及生物防治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南省具有典型的热带农业特点,种桑养蚕优势显着。21世纪以来,海南抓住“北桑南移”和新农村建设机遇,蚕桑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桑树为多年生经济作物,加上热区适宜的气候条件,桑树害虫(螨)种类增多、为害严重,显着降低桑叶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家蚕发育,导致茧量、茧质均显着下降,阻碍海南蚕桑产业发展。然而目前尚未有热区桑树害虫(螨)调查和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田间定点调查,基本明确海南桑树害虫(螨)的种类,确定桑螟、桑木虱和朱砂叶螨为海南主要桑树害虫(螨);进一步通过田间和室内饲养观察,初步明确了桑螟、桑木虱和朱砂叶螨的发育与繁殖特性以及在桑树上(抗青283×抗青10)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了桑螟天敌寄生蜂种类调查及寄生特性研究,结果如下:1.初步明确了海南桑树害虫(螨)种类、分布与发生危害现状调查采集海南桑树害虫(螨)6目27科47种,其中害螨4种,半翅目16种,鳞翅目14种,鞘翅目9种,直翅目3种和缨翅目1种。确定桑螟Glyphodespyloalis、桑木虱Paurocephala sauteri和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为海南桑树主要害虫(螨),受其为害,桑叶产出分别降低45%、36%和29%,桑叶质量分别降低28%、44%和35%。桑木虱Paurocephala 为我国大陆植桑区首次发现。2.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4:10(L:D)条件下,明确了海南桑树主要害虫(螨)桑螟、桑木虱和朱砂叶螨的发育与繁殖特性桑螟的生活史由卵期、幼虫期(1-5龄),蛹期及成虫期组成。桑螟在桑树上(抗青283×抗青10)从卵发育至成虫的历期为688.00±168.57h,卵期为64.00±13.86h、1-5 龄历期均为 72.00±24.00h、蛹期为 192.00±48.00h、成虫寿命为 120.00±24.00h,平均每雌产卵量为(44.67±1 5.30)粒,卵孵化率为100%,雌性百分率为(66.18±7.36)%。桑木虱的生活史分为卵期,若虫期(1-5龄)和成虫期。桑木虱在桑树上(抗青283×抗青10)从卵发育至成虫的历期为660.00±60.00h,卵期为144.00±24.00h、1龄若虫和2龄若虫历期均为64.00±13.86h、3龄若虫为88.00±13.86h、4龄若虫和5龄若虫均为72.00±24.00h、成虫寿命为120.00±24.00h,平均每雌产卵量为(25.00±4.10)粒,卵孵化率为100%,雌性百分率为(70.49±4.31)%。朱砂叶螨的生活史分为卵期、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和成螨期。朱砂叶螨在桑树上(抗青283×抗青10)从卵发育至成螨的历期为216.00±48.00h,卵期为80.00±13.86h、幼螨为32.00±13.86h、前若螨为40.00±13.86h、后若螨为64.00±13.86h、成螨寿命为384.00±190.49h,平均每雌产卵量为(44.00±7.35)粒,卵孵化率为(85.08±13.79)%,雌性百分率为(88.89±1.21)%。3.初步明确了主要害虫桑螟和桑木虱的空间分布特性基于Taylor幂法则和IwaoM*-M回归分析法分析表明,桑螟在桑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包括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且个体间相互排斥,桑木虱在桑树上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田间调查发现,桑螟在田间主要产卵于新抽嫩芽和嫩叶的背面,新孵化幼虫在嫩芽和嫩稍上取食,3龄开始转移为害,逐渐向植株下部为害。桑木虱主要产卵于新抽嫩芽和嫩叶的背面叶脉处,孵化若虫主要为害桑树嫩稍和上部叶片。4.明确了海南桑螟天敌寄生蜂种类和优势寄生蜂桑螟绒茧蜂的寄生特性针对田间桑螟幼虫被寄生比例较高的情况,开展了桑螟寄生蜂种类和对桑螟的寄生特性调查与研究。发现海南桑园桑螟主要天敌寄生蜂5种,分别为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Wilkinson、食心虫白茧蜂 Nees、红铃虫甲腹茧蜂 Chelonus pectinophorae Cushman、菲岛长距茧蜂 Macrocentrus philippinensisAshmead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us Walker,其中,桑螟绒茧蜂为优势种,田间寄生率高达63.24%,1头桑螟幼虫可出蜂11.96±1.02头;其他4种寄生蜂均为单寄生,田间平均寄生率依次为(9.15±0.02)%、(6.21±0.02)%、(5.62±0.01)%和(5.24±0.01)%。室内寄生特性研究发现,桑螟绒茧蜂对桑螟龄期和密度具有选择性,在温度25℃±1℃,相对湿度75%±5%,光周期14:10(L:D)条件下,主要寄生1龄和2龄桑螟幼虫,偶尔寄生3龄幼虫,1头交配后的雌蜂仅在1龄桑螟幼虫密度为9头和2龄桑螟幼虫密度为8头时寄生率最高,且出蜂量最大。待被寄生桑螟幼虫发育至5龄时啮出,啮出后6.05±0.33h结茧化蛹,啮出幼虫可全部化蛹。螟绒茧蜂在桑螟幼虫体内从卵到结茧发育时间 1 龄体内为280.00±36.66h、2龄为192.00±24.00h、3 龄为 120.00±24.00h;茧蛹历期,在 1 龄体内为 112.00± 13.86h、2 龄体内为104.00±13.86h、3龄体内为120.00±24.00h;啮出幼虫数在1龄体内为10.50±4.50头、2龄体内为10.50±5.50、3龄幼虫体内为4.00± 1.00头;结茧数在1龄为10.50±4.50头、2龄为10.50±5.50头、3龄为4.00±1.00头;羽化率在1龄为94.00±6.00%、2龄为94.50±5.50%、3龄为4.00± 1.00%;雌性百分率在1龄占65.43±1.79%、2龄占63.99±4.76%、3 龄占 29.04±6.67%;雌蜂寿命在 1 龄和 2 龄均为 48.00±24.00h、3 龄为32.00±13.86h;雄蜂寿命在1龄与2龄均为28.00±18.33h、在3龄为16.00±6.93h。
武承旭[5](2019)在《三种小蠹同域共存的化学生态学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蠹是重要的林业害虫之一,它们不仅严重影响松树的健康生长,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云南切梢小蠹T.yunnanensis和短毛切梢小蠹T.brevipilosus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给当地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损失。本研究从三种切梢小蠹蛀梢期和蛀干期种内和种间关系入手,采用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了同域竞争和共存的三种切梢小蠹种内和种间关系及其化学生态学机制,并从转录组水平分析挖掘了与切梢小蠹竞争与共存有关的调节信息化学物质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为三种切梢小蠹的行为调控的分子技术打下基础,并最终将具有高活性的切梢小蠹聚集信息素和抗聚集信息素用于“推-拉”防治策略的实践中,以期找出管理切梢小蠹种群和危害的更好的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重度受害样地中云南切梢小蠹种群密度显着高于横坑切梢小蠹,在轻度受害样地则相反;传统聚集指标法结果显示共域竞争共存的三种切梢小蠹种群在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中均为聚集分布,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和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引起;地统计学结果表明除重度受害样地中短毛切梢小蠹呈随机分布外,其余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除重度受害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外,其余空间依赖范围为4.01~7.45 m。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拟合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在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之间转换。竞争共存关系不影响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切梢小蠹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但影响其半变异函数模型和理论参数。(2)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侵入树干时分布均随时间推移呈现出动态变化过程。横坑切梢小蠹虫口密度在树干不同高度差异显着;而云南切梢小蠹则在蛀干后期差异显着。三种切梢小蠹雌、雄虫及其不同性别在时空资源的利用上存在差异。横坑切梢小蠹的竞争能力明显强于云南切梢小蠹,其时间生态位宽度大于云南切梢小蠹,但在空间资源利用上弱于后者。三者在1月份竞争最激烈。相对于云南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在梢转干期对空间资源的竞争能力不足通过对时间资源序列竞争的增强来弥补,短毛切梢小蠹竞争力最弱。(3)三种切梢小蠹均对同种同性别的小蠹具有明显的趋性,其他小蠹的加入均会抑制这种吸引行为。自然条件下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雌雄虫后肠中反式-马鞭草烯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9和0.09,0.22和0.05 ng/μL。当横坑切梢小蠹雌虫与各小蠹互作后,前者后肠含量增加至16.74~292.71 ng/μL。各切梢小蠹互作后后肠中马鞭草烯酮的含量也相应增加。云南切梢小蠹后肠中的含量明显低于横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分别对1,0.1和1ng/μL的顺式-,反式-马鞭草烯醇有更强的趋性,均对所有浓度的马鞭草烯酮没有行为反应,但其加入顺式-和反式-马鞭草烯醇后能够抑制吸引。(4)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当种群密度高时会出现一梢多虫现象。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种群种内竞争和共存时,两蛀孔之间的距离均集中在2 cm左右。室内生物测定表明相比同种同性别的切梢小蠹雌虫之间的距离为2 cm的间隔距离时同种小蠹之间的趋向次数显着低于5 cm和10 cm时。横坑切梢小蠹雌虫后肠中反式-马鞭草烯醇和马鞭草烯酮的绝对含量在蛀孔相距2 cm时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更长距离。通过GC-EAD分析,两种切梢小蠹雌、雄虫均对反式马鞭草烯醇和马鞭草烯酮反应强烈。(5)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了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种内和种间互作24和48 h后肠道和脂肪体的转录组测序分析,总共获得204.14Gb条测序序列Clean Data,Q30碱基百分比在92.44%及以上,采用Trinity软件组装后共获得56,917条unigene,unigene的N50为3,804,SSR分析共获得13,578个SSR标记。进一步利用GO,COG和KEGG数据库对unigene进行注释和功能分析,分别注释29998,17017和25267个基因。并分析了两种切梢小蠹种内和种间处理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KEGG数据库注释DEGs在昆虫激素合成通路,挖掘出了可能与信息素生物合成调控有关的多个基因:CYP306A1,CYP302A1,CYP314A1,CYP18A1,CYP307A等。(6)利用引诱剂反式-马鞭草烯醇和驱避剂马鞭草烯酮在野外进行生物测定,验证“推-拉”防治技术的效果,结果表明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的诱捕量显着多于空白对照和控制组。短毛切梢小蠹的诱捕量较少,且各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单位面积中诱捕器数量显着影响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诱捕量,呈负相关。诱捕器的悬挂位置和方式也影响切梢小蠹的诱捕数量,悬挂在树干中、下部能诱集到更多的切梢小蠹。
李密,黄凯波,何振,钟武红,伍南,刘清[6](2018)在《不同树龄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湖南省靖州县120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平均密度和桃树受害率进行系统调查,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比较了不同树龄桃红颈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的差异。结果表明:12年生幼龄桃树基本不受桃红颈天牛危害,3年以上挂果后的桃树开始受到侵害;随着树龄的增加,桃树受害率和桃红颈天牛虫口平均密度显着增加,1920年生桃树受害率达90%以上,平均虫口密度超过2头/株;桃红颈天牛在桃园中呈聚集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即随种群密度升高,聚集程度增大,315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均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1617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空间分布型趋向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1920年生桃园桃园桃红颈天牛均呈聚集分布,此时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个体呈现相互排斥现象。应用桃红颈天牛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信息,建立了不同树龄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种群的抽样公式。根据理论抽样公式,桃红颈天牛虫口密度越小,抽样数量较多,而在虫口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抽样数量则较少。根据序贯抽样公式,可将320年生桃园抽样样本数量划分成6个区段:34年生桃园;56年生桃园;78年生桃园;913年生和1920年生桃园;1415年生桃园;1618年生桃园。
刘永华,郑羽墨,阎雄飞,贺英,陆鹏飞[7](2018)在《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空间分布的地统计学分析》文中提出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是近年在陕西吴起发现的严重危害沙棘的一种食叶害虫。为了准确把握栎黄枯叶蛾幼虫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该虫的危害盛期进行预测预报和采取防治措施,因而采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不同坡向和疏密度的沙棘林中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栎黄枯叶蛾卵孵化高峰期为6月中旬。通过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分析得知:阴坡密林、阴坡疏林、阳坡密林、阳坡疏林中,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空间依赖范围分别为19.96、9.45、20.75、13.48 m,空间变异值分别为0.692、0.613、0.679、0.597。密林样地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疏林样地均为指数模型,两种模型均指明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引起种群聚集的原因主要为其生物学特性。用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低龄幼虫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边缘效应。
李建庆,梅增霞,杨忠岐[8](2018)在《不同林分杨树云斑天牛种群空间格局地统计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种群不同虫态的地统计学空间格局,为不同林分杨树林地云斑天牛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调查公路林、片林、渠道林和村庄林4种林分类型的杨树林地,以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为调查指标,确定云斑天牛卵、幼虫、成虫(蛹)的种群数量,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不同林分不同虫态种群的空间格局。【结果】云斑天牛的刻槽、排粪孔和羽化孔在不同林分杨树林地的拟合模型分别为:公路林均为球形模型,片林均为指数模型,渠道林分别为指数模型、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村庄林分别为球形模型、指数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林分类型云斑天牛各虫态的拟合半变异函数模型存在差异,但其指的定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林分类型影响虫口的数量和分布,不同林分类型下各虫态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和模型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云斑天牛危害片林时卵、幼虫和成虫(蛹)的变程a、块金值C0、基台值C0+C较其他3种林分类型的统计值明显偏小。【结论】危害杨树云斑天牛种群的卵、幼虫、成虫(蛹)在公路林、片林、渠道林和村庄林中均为聚集分布,即云斑天牛在不同林分杨树林地危害时各虫态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聚集分布。林分类型与云斑天牛聚集分布的习性关系不大,但影响相应虫态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和模型参数。
张越[9](2018)在《基于GS和GIS的北京地区美国白蛾时空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按照昆虫分类属鳞翅目(Leiidortera)灯蛾科(Arctiidae),是世界性的检疫害虫,也被我国列为重大外来入侵生物。为了明确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种群的分布情况,探究影响北京地区美国白蛾分布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基于北京市林业保护站提供的多年监测信息,借助ArcGIS和GS+等软件平台,利用地统计学分析的原理,分析了 2008年至2014年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种群的半变异函数特征。然后,利用克里格插值法生成了分布地图,在分布地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美国白蛾种群分布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找出了关键影响因素,并明确了最初入侵北京市的美国白蛾来源地以及美国白蛾在北京市的大致扩散路线。本文旨在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主要入侵生物的资源库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地区的美国白蛾每年发生3代,分别为越冬代、第一代和第二代;其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并且种群密度越大,聚集程度越大。分布特点是:多位于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区;分布趋势为:东部、南部多,西部、北部少,主要集中在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等地区。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的数量变化规律为单年内越冬代成虫数量最多,第一代成虫和第二代成虫较少,一年之内成虫数量呈下降趋势,到翌年越冬代成虫数量回升,种群数量呈周期性变化。影响美国白蛾空间分布的因素有温度、地形和人为干扰。年最高气温会影响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白蛾的分布,年最低气温会影响该虫越冬代的分布;并且美国白蛾喜欢分布于低海拔地区;同时,人口数量和交通是致使美国白蛾发生严重与否的两个关键人为干扰因素。本研究推测入侵北京市的美国白蛾极可能来自于平谷区和河北省交界附近的美国白蛾种群,结合各年份的分布地图得出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的入侵扩散大致路线为:首先从平谷区附近的河北省地区传入平谷区入境,然后从平谷区逐渐向京内的其它适生区域扩散,最终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稳定的聚集分布格局。
付雪莲[10](2017)在《茶淡黄刺蛾生物学特性及在温度胁迫下抗氧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淡黄刺蛾Darnatrima(Moore)是茶园重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茶区;国外则分布于东南亚、印尼等地区。由于茶淡黄刺蛾的相关研究资料十分有限,要制订有效的综合治理策略,还有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亟待深入开展。为摸清茶淡黄刺蛾的生物学特性,本文观测了茶淡黄刺蛾幼虫基本形态特性;调查了茶淡黄刺蛾幼虫在田间的分布情况和危害状;为进一步研究茶淡黄刺蛾对温度胁迫后的响应机制,本文测定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胁迫后茶淡黄刺蛾幼虫体内的SOD、POD、CAT、GST酶和T-AOC的活性。主要结果如下:(1)对茶淡黄刺蛾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茶淡黄刺蛾幼龄幼虫呈淡黄色,有褐色的斑纹;成长幼虫呈长椭圆形,前部稍宽,乳白色,体背从头顶部延伸到腹部末有宽阔的棕褐色区;老龄幼虫体背纵向贯穿哑铃型棕色大斑,并具3条淡色纵线和前后各4个白点,背侧有2列刺突,外侧1列较长。(2)对茶淡黄刺蛾幼虫在田间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茶淡黄刺蛾在茶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大多属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种群,但种群个体间相互排斥,聚集分布是由于茶淡黄刺蛾的生物学特性和茶园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茶淡黄刺蛾在茶树树冠不同层次上分布呈显着差异,接近地面的下层最多,树冠顶层和中层较少,绝大多数分布在下层;茶淡黄刺蛾的虫口密度在川茶群体种、南江一号和渝茶一号3个茶树品种(系)上分布呈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虫口密度川茶群体种>渝茶一号>南江一号;茶淡黄刺蛾不同虫龄在茶树上的分布有显着差异,川茶群体种虫口密度最高的虫龄为5龄和6龄,而南江一号和渝茶一号虫口密度最高的虫龄为4龄和5龄。(3)对茶淡黄刺蛾危害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茶淡黄刺蛾主要以幼虫危害茶树老叶与成叶。幼虫共9龄。1龄幼虫不取食;2-3龄仅取食下表皮和叶肉,残留上表皮,形成透明枯斑;4龄开始形成孔洞;5龄后蚕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并像蓬面转移危害;8-9龄为老熟幼虫移至根际落叶下或土缝中结茧化蛹。(4)对茶淡黄刺蛾幼虫进行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的胁迫后,测定其体内四种抗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力,结果显示茶淡黄刺蛾体内SOD、POD、CAT和GST酶在-5℃胁迫2 h后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SOD、POD和CAT酶活性达最大值,分别为 277.60U·mg-1protein、37.19U·mg-1protein 和 43.35 U·mg-1protein,GST 活性为 81.74U·mg-1protein,而 T-AOC 活性则在 5℃胁迫 2 h后活性达最大,值为23.62U·mg-1protein,表明茶淡黄刺蛾体内可能还存在其他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酶共同抵御活性氧的伤害;茶淡黄刺蛾的SOD、CAT、POD、GST酶和T-AOC均在低温(-5℃、0℃和5℃)胁迫后变化显着且处于较高活性水平,具体表现为茶淡黄刺蛾在-5℃、0℃和5℃胁迫后,SOD活性在处理4 h和6h,CAT在处理2h,POD在处理6h,GST在处理4h和6h及T-AOC在处理6h后均显着高于对照(26℃),表明茶淡黄刺蛾在低温胁迫下,虫体可以增加SOD、CAT、POD和GST酶等抗氧化物质的活性,清除体内的活性氧,来保护机体免受低温的伤害;而茶淡黄刺蛾的SOD、CAT、POD、GST酶和T-AOC活性在高温(35℃、37.5℃和40℃)胁迫后变化较小,且活性较低,表明在高温胁迫对茶淡黄刺蛾体内抗氧化物质影响较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样地设置与调查方法 |
| 1.1.1 样地基本情况 |
| 1.1.2 调查方法 |
| 1.2 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
| 1.3 聚集成因分析 |
| 1.4 数据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时期荔枝蒂蛀虫成虫的密度分布 |
| 2.2 荔枝蒂蛀虫不同虫态的空间分布特征 |
| 2.3 荔枝蒂蛀虫不同虫态的空间分布型分析 |
| 2.4 荔枝蒂蛀虫在荔枝树上聚集成因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2.1 聚集度指标的计算 |
| 1.2.2 线性回归方程检验 |
| 1.2.3 聚集原因的检验 |
| 1.2.4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
| 1.2.5 序贯抽样模型确定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小麦田地下害虫的聚集度指标分析 |
| 2.2 线性回归方程检验 |
| 2.2.1 Iwao m*-m回归分析法 |
| 2.2.2 Taylor幂法则 |
| 2.3 聚集原因的检验 |
| 2.4 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
| 2.5 序贯抽样模型的确定 |
| 3 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基本概括 |
| 1.2 研究方法 |
| 1.3 分析方法 |
| 1.3.1 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模型法分析 |
| 1.3.2 半方差函数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3种切梢小蠹种群危害和分布状况 |
| 2.2 3种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云南松林的种群空间格局 |
| 2.2.1 聚集度指标 |
| 2.2.2 回归模型分析 |
| 2.3 地统计学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海南蚕桑发展现状 |
| 1.2 桑树害虫(螨)研究进展 |
| 1.2.1 害虫(螨)对桑产业的影响 |
| 1.2.2 桑树害虫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桑树主要害虫(螨)桑螟、桑木虱和朱砂叶螨研究与防治现状 |
| 1.3.1 桑螟 |
| 1.3.2 桑木虱 |
| 1.3.3 朱砂叶螨 |
| 1.4 桑螟天敌的研究现状 |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地点 |
| 2.1.2 供试桑苗 |
| 2.1.3 供试虫(螨)源 |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 2.1.5 供试药剂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海南桑树害虫(螨)种类调查 |
| 2.2.2 海南桑树主要害虫(螨)的生物学特性 |
| 2.2.3 海南桑树主要害虫(螨)的空间分布 |
| 2.2.4 桑螟天敌寄生蜂种类及优势种类的寄生特性研究 |
| 2.3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海南桑树害虫(螨)种类调查 |
| 3.2 海南桑树主要害虫(螨)的生物学特性 |
| 3.2.1 桑螟的生物学特性 |
| 3.2.2 桑木虱生物学特性 |
| 3.2.3 朱砂叶螨的生物学特性 |
| 3.3 主要害虫(螨)的空间分布 |
| 3.3.1 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 |
| 3.3.2 桑木虱若虫的空间分布 |
| 3.4 海南桑螟天敌寄生蜂种类及优势种类的寄生特性研究 |
| 3.4.1 桑螟天敌寄生蜂种类及其自然寄生率 |
| 3.4.2 桑螟优势天敌寄生蜂—桑螟绒茧蜂的田间自然寄生率 |
| 3.4.3 桑螟绒茧蜂对桑螟的寄生特性 |
| 3.4.4 桑螟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
| 3.4.5 桑螟绒茧蜂的孤雌生殖观察 |
| 3.4.6 桑螟绒茧蜂对家蚕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海南桑树害虫(螨)种类与发生危害现状 |
| 4.2 海南桑树主要害虫(螨)的生物学和空间分布研究 |
| 4.3 海南桑树主要害虫(螨)的针对性防治技术研究 |
| 4.3.1 桑螟寄生蜂种类及寄生特性研究 |
| 4.3.2 朱砂叶螨防治技术 |
| 5 结论 |
| 5.1 初步明确了海南桑树害虫(螨)种类、分布与发生危害现状 |
| 5.2 明确了海南桑树主要害虫(螨)桑螟、桑木虱和朱砂叶螨的生物学特性 |
| 5.3 研究并提出了海南桑树主要害虫(螨)的针对性防控技术 |
| 6 本文创新点及展望 |
| 6.1 创新点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切梢小蠹属概况 |
| 1.1.1 切梢小蠹分类单元 |
| 1.1.2 切梢小蠹的生活史、寄主和分布 |
| 1.1.3 三种切梢小蠹鉴定特征 |
| 1.2 切梢小蠹的危害 |
| 1.3 三种切梢小蠹的时空生态位 |
| 1.3.1 蛀梢期时空生态位 |
| 1.3.2 蛀干期时空生态位 |
| 1.4 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研究概况 |
| 1.4.1 聚集信息素 |
| 1.4.2 抗聚集信息素/抑制剂 |
| 1.4.3 寄主挥发物的作用 |
| 1.4.4 非寄主挥发物的作用 |
| 1.4.5 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及基因调控 |
| 1.5 切梢小蠹化学生态学综述 |
| 1.5.1 寄主挥发物及其作用 |
| 1.5.2 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及行为概述 |
| 1.6 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及其化学生态学机制 |
| 1.6.1 资源分配 |
| 1.6.2 化学生态学机制 |
| 1.7 小蠹的信息素防治概况 |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9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9.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9.2 研究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三种切梢小蠹竞争共存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时空生态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地概况 |
| 2.1.2 调查方法 |
| 2.1.3 分析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三种切梢小蠹种群危害和分布状况 |
| 2.2.2 三种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云南松林的种群空间格局 |
| 2.2.3 回归模型分析 |
| 2.2.4 地统计学分析 |
| 2.2.5 在蛀干期树冠中三种切梢小蠹成虫时间生态位 |
| 2.2.6 在蛀干期树冠中三种切梢小蠹成虫空间生态位 |
| 2.2.7 蛀干期树干中云南松树干中切梢小蠹的分布及其时空生态位 |
| 2.3 讨论 |
| 2.3.1 空间分布格局 |
| 2.3.2 分布规律 |
| 2.3.3 时间生态位 |
| 2.3.4 空间生态位 |
| 第三章 信息化学物质对三种切梢小蠹种内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
| 3.1 材料和方法 |
| 3.1.1 虫源的采集 |
| 3.1.2 化学标准品 |
| 3.1.3 实验方法 |
| 3.1.4 数据分析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小蠹种内和种间吸引行为 |
| 3.2.2 小蠹种内和种间趋避行为 |
| 3.2.3 互作小蠹后肠挥发物对小蠹行为的抑制作用 |
| 3.2.4 后肠挥发物分析 |
| 3.2.5 固相微萃取分析 |
| 3.2.6 浓度剂量反应 |
| 3.2.7 反式-马鞭草烯醇的高浓度抑制和马鞭草烯酮的趋避行为 |
| 3.3 讨论 |
| 第四章 蛀梢期两种切梢小蠹信息化学物质的短距离调节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虫源的采集 |
| 4.1.2 实验方法 |
| 4.1.3 GC-MS分析 |
| 4.1.4 气相色谱与触角电位连用(GC-EAD)分析 |
| 4.1.5 数据分析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种内竞争的最适距离 |
| 4.2.2 种内竞争影响其他小蠹的距离 |
| 4.2.3 种内竞争距离对切梢小蠹后肠成分的影响 |
| 4.3 讨论 |
| 第五章 信息化学物质合成通路调控两种切梢小蠹竞争共存的转录组分析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虫源采集 |
| 5.1.2 RNA样本准备 |
| 5.1.3 总RNA提取、浓度检测和质量分析 |
| 5.1.4 cDNA测序文库的构建 |
| 5.1.5 数据分析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两种切梢小蠹转录组测序质量评价及组装结果 |
| 5.2.2 转录组Unigene的功能注释 |
| 5.2.3 差异基因分析 |
| 5.2.4 关键基因分析 |
| 5.3 讨论 |
| 第六章 聚集信息素和抗聚集信息素的野外效果验证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样地概况 |
| 6.1.2 实验方法 |
| 6.1.3 数据分析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推-拉”防治策略野外验证实验 |
| 6.2.2 诱捕器高度对切梢小蠹诱捕量的影响 |
| 6.2.3 玉溪三种切梢小蠹检测和诱捕 |
| 6.2.4 三种不同人工配方引诱剂的验证 |
| 6.2.5 大理切梢小蠹信息素的监测 |
| 6.3 讨论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讨论 |
| 7.3 创新点 |
| 7.4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样地概况 |
| 1.2 调查项目 |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 1.3.1 聚集度指标法 |
| 1.3.2 线性回归方程检验及聚集原因分析 |
| 1.3.3 建立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和序贯抽样模型 |
| 1.3.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桃红颈天牛虫口密度及危害率 |
| 2.2 不同树龄桃红颈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 |
| 2.2.1 线性回归方程检验 |
| 2.2.2 基于Iwao理论的桃红颈天牛抽样数模型 |
| 2.2.3 桃红颈天牛的序贯抽样模型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调查方法 |
| 1.3 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
| 1.3.1 半方差函数 |
| 1.3.2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拟合 |
| 1.3.3 空间分布图的生成 |
| 1.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栎黄枯叶蛾幼虫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及低龄幼虫分布 |
| 2.2 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数量的半变异函数及空间分布分析 |
| 2.2.1 密林中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的半变异函数分析 |
| 2.2.2 疏林中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的半变异函数分析 |
| 2.2.3 栎黄枯叶蛾低龄幼虫的空间分布分析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调查方法 |
| 1.3 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危害情况与分布 |
| 2.2 公路林云斑天牛各虫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
| 2.3 片林云斑天牛各虫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
| 2.4 渠道林云斑天牛各虫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
| 2.5 村庄林云斑天牛各虫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
| 2.6 地统计学分析的生物学意义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研究昆虫种群空间格局的方法 |
| 1.2.2 地统计学 |
| 1.2.3 地理信息系统 |
| 1.2.4 利用GS和GIS研究昆虫空间分布格局的可行性 |
| 1.2.5 近些年利用GS和GIS的昆虫种群分布的研究 |
| 1.2.6 美国白蛾的空间分布研究 |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 2.2 数据采集 |
| 2.3 探索性数据分析 |
| 2.3.1 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
| 2.3.2 样本数据的空间分析 |
| 2.4 变异函数的结构分析 |
| 2.4.1 变异函数的概念 |
| 2.4.2 半变异函数结构拟合 |
| 2.5 空间模拟插值 |
| 2.6 统计及分析软件 |
| 2.7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半变异函数结构拟合结果 |
| 3.2 空间模拟插值结果 |
| 3.3 美国白蛾种群动态分析 |
| 3.3.1 单年美国白蛾种群动态分析 |
| 3.3.2 北京地区美国白蛾入侵虫源地分析与推测 |
| 3.3.3 连年美国白蛾的种群动态分析 |
| 3.4 影响因素分析 |
| 3.4.1 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
| 3.4.2 地形影响因素分析 |
| 3.4.3 人为干扰影响因素分析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4.1 讨论 |
| 4.1.1 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的对比 |
| 4.1.2 关于分布地图的创建与使用 |
| 4.2 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空间分布特点 |
| 4.3 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 |
| 4.4 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种群分布的影响因素 |
| 4.5 北京地区美国白蛾的潜在外来入侵源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第一导师简介 |
| 第二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 2 课题研究进展 |
| 2.1 茶淡黄刺蛾的研究进展 |
| 2.1.1 茶淡黄刺蛾的形态特征研究进展 |
| 2.1.2 茶淡黄刺蛾的生活习性研究进展 |
| 2.1.3 茶淡黄刺蛾世代及生活史研究进展 |
| 2.2 昆虫空间分布型研究进展 |
| 2.3 温度胁迫对昆虫影响的研究进展 |
| 2.3.1 温度胁迫对昆虫存活的影响 |
| 2.3.2 温度胁迫对昆虫繁殖的影响 |
| 2.3.3 昆虫在温度胁迫下抗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
| 2.3.3.1 氧自由基简述 |
| 2.3.3.2 昆虫的抗氧化系统 |
| 2.3.3.3 温度胁迫对昆虫抗氧化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
| 3 课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 3.1 研究思路 |
| 3.2 研究方法 |
| 3.3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茶淡黄刺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村料 |
| 1.1.1 供试虫源 |
| 1.1.2 主要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茶淡黄刺蛾幼虫形态特性观察 |
| 1.2.2 茶淡黄刺蛾田间种群分布调查 |
| 1.2.2.1 茶淡黄刺蛾的虫口密度调查方法 |
| 1.2.2.2 茶淡黄刺蛾在茶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分析方法 |
| 1.2.2.3 茶淡黄刺蛾在茶树树冠不同层次上的分布分析方法 |
| 1.2.2.4 茶淡黄刺蛾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中间与边缘的分布分析方法 |
| 1.2.2.5 茶淡黄刺蛾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上的分布分析方法 |
| 1.2.2.6 茶淡黄刺蛾不同虫龄在茶树上的分布分析方法 |
| 1.2.3 茶淡黄刺蛾危害状调查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茶淡黄刺蛾幼虫形态特性 |
| 2.2 茶淡黄刺蛾田间种群分布情况 |
| 2.2.1 茶淡黄刺蛾在茶树上的空间分布型分析 |
| 2.2.1.1 聚集度指标分析 |
| 2.2.2.2 Iwao模型分析法 |
| 2.2.2.3 Taylor的幂法则检验 |
| 2.2.2.4 聚集原因分析 |
| 2.2.2 茶淡黄刺蛾在茶树树冠不同层次上的分布 |
| 2.2.3 茶淡黄刺蛾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中间与边缘的分布 |
| 2.2.4 茶淡黄刺蛾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上的分布 |
| 2.2.5 茶淡黄刺蛾不同虫龄在茶树上的分布 |
| 2.3 茶淡黄刺蛾危害状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第三章 茶淡黄刺蛾在温度胁迫下的抗氧化反应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供试虫源 |
| 1.1.2 主要试剂(盒) |
| 1.1.3 主要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温度处理 |
| 1.2.2 酶液提取 |
| 1.2.3 样品定量 |
| 1.2.4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 1.2.4.1 CAT活性测定 |
| 1.2.4.2 POD活性测定 |
| 1.2.4.3 SOD活性测定 |
| 1.2.4.4 GST活性测定 |
| 1.2.5 T-AOC测定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温度胁迫对茶淡黄刺蛾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1.1 温度胁迫对茶淡黄刺蛾SOD活性的影响 |
| 2.1.1.1 不同温度对茶淡黄刺蛾SOD活性的影响 |
| 2.1.1.2 不同时间对茶淡黄刺蛾SOD活性的影响 |
| 2.1.2 温度胁迫对茶淡黄刺蛾CAT活性的影响 |
| 2.1.2.1 不同温度对茶淡黄刺蛾CAT活性的影响 |
| 2.1.2.2 不同时间对茶淡黄刺蛾CAT活性的影响 |
| 2.1.3 温度胁迫对茶淡黄刺蛾POD活性的影响 |
| 2.1.3.1 不同温度对茶淡黄刺蛾POD活性的影响 |
| 2.1.3.2 不同时间对茶淡黄刺蛾POD活性的影响 |
| 2.2.4 温度胁迫对茶淡黄刺蛾GST活性的影响 |
| 2.1.4.1 不同温度对茶淡黄刺蛾GST活性的影响 |
| 2.1.4.2 不同时间对茶淡黄刺蛾GST活性的影响 |
| 2.2 温度胁迫对茶淡黄刺蛾T-AOC活性的影响 |
| 2.2.1 不同温度对茶淡黄刺蛾T-AOC活性的影响 |
| 2.2.2 不同时间对茶淡黄刺蛾T-AOC活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