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1](2021)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身体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身体美学思想源于她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影响下现代英国人的身体所受禁锢的思考,主要体现她对性别、疾病、身体感觉和自然这几方面的关注中。伍尔夫的身体美学思想关注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伍尔夫来说,身体是自我、身份和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通过分析伍尔夫在1925-1941年之间的小说中对身体的表征,尝试归纳伍尔夫的身体美学思想并分析表征身体对伍尔夫在语言和形式方面的创新所起到的影响。伍尔夫在她的创作生涯中一直都在思考身体,许多批评家也注意到这一点。最早对伍尔夫与身体的研究是在女性主义的视角下展开的。然而女性主义对身体的分析不足以揭示伍尔夫的身体美学思想,因为伍尔夫不仅关注受禁锢的女性身体,还关心受禁锢的男性身体。此外,将身体视为一个单独的实体,会导致对伍尔夫小说中所暗含的身体解放的分析陷入僵局。一些批评家指出,关注伍尔夫小说中身体的开放性,有助于理解主体在生活中与外部的人和事物建立的互动关系在这一视角下,一些研究得出,伍尔夫作品中的身体是自我,身份和主观性等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自然联系密切。但是,很少有人从时空的语境下研究伍尔夫小说中所传达的生成的身体概念。事实上,对于伍尔夫来说,身体不仅由性别定义,还由疾病定义。伍尔夫的散文《论生病》(1926)就引起了批评家们对伍尔夫创作中身体和疾病的广泛关注。自二十一世纪初以来,一些批评家就注意到了疾病的身体在伍尔夫的身体美学思想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些最新研究还发现,伍尔夫在她的某些小说中使用了疾病叙事。伍尔夫在《论生病》中也提到为了表征身体,需要对传统的小说情节和语言进行创新。不少批评家也从形式的角度出发,研究身体对伍尔夫创作的影响。本文的综述表明,只有建立在身心一体的基础之上,才能对伍尔夫的小说形式作出合理的判断。本文认为,伍尔夫1926年所发表的散文《论生病》标志着她身体美学思想的形成。伍尔夫在1926年前后(包括1925年)到她创作生涯结束的时期内所创作的小说都能体现她的身体美学思想。但是目前还没有学术作品对伍尔夫在1925年到1941年间的小说从性别、疾病、身体感觉和自然几个方面结合来研究伍尔夫的身体美学思想。基于对现有相关批评的综述并吸取现有研究的不足,本论文对伍尔夫的身体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本论文将伍尔夫疾病叙事的文本范围扩大至1925年的《达洛维夫人》到1941年的《幕间》,并对某些评论家对伍尔夫小说中疾病叙述的分析结论提出质疑。本论文将伍尔夫的身体美学思想概括为三个重要部分:性别禁锢下的身体解放,具体化认识论的重构以及时空下生成的身体概念。本文在性别研究,动物研究和生态批评的理论支撑下,对《达洛维夫人》(1925年),《奥兰多》(1928年),《阿弗小传》(1933年)和《幕间》(1941年)这几部对领会伍尔夫的身体美学思想有极大帮助的作品,通过文本细读,采用档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本文同时借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马丁·海德格尔,米歇尔·福柯的理论,目的是通过将伍尔夫小说中的思想与这些顶级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对话,一方面使本论文的分析更具说服力,另一方面,突出伍尔夫小说语言所传达思想的深刻性。本文第一章在性别研究的理论视域下,采用档案研究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了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对性别禁锢下的身体所受禁锢及反抗的表征,以及她为表征身体,对意识流手法的采用和对诗行的挪用。伍尔夫在《达洛维夫人》中揭示了性别身份在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由帝国主义、父权制、商业主义和现代医学科学的联合作用下被重新定义,给现代英国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禁锢,导致他们的身体与自我相分离。通过雌雄同体的奥兰多,伍尔夫揭示了性别身份是受社会文化建构的,在父权社会中,性别身份的概念通过身体的重复操演得以被主体内化;也是通过奥兰多,伍尔夫揭示身份与身体密不可分,身份是流动的、同时又拥有一个坚固的自我内核。因此,本章对《奥兰多》的分析是作为《达洛维夫人》的补充,以了解伍尔夫所持有的性别操演概念,以便理解她在《达洛维夫人》中暗含的对性别规约的解构。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首次将疾病的身体作为颠覆性和创造性的力量来颠覆性别规约。她揭示了病中的赛普蒂莫斯和克拉丽莎在身体感觉的强烈驱动下,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社会对身体的规约和禁锢。赛普蒂莫斯通过自杀逃脱社会禁锢。克拉丽莎通过共情,从赛普蒂莫斯的死亡中获得向死而生的顿悟,从而释放自己压抑已久的激情,恢复了自己与伯顿的旧友(彼得,萨莉,西尔维娅)之间的主体间性,并在此过程中重新找回真实的自我。分析得出,对于伍尔夫来说,身体承载了生与死、过去与现在;伍尔夫强调身体激情在建立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主体间性的重要作用。同时,第一章的分析也揭现了伍尔夫笔下经验社会的、感官的身体概念。本文第二章聚焦伍尔夫的小说《阿弗小传》,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在动物研究的理论观照下,将小狗阿弗看作是被驯服的人类身体和人类意识形态的投射喻体,探讨了伍尔夫美学视域下感觉的身体在感知中的重要作用。伍尔夫重视身体感官在感知世界中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阿弗小传》中,通过巴瑞特·布朗宁,阿弗和女仆威尔逊受约束的和解放的感观身体,伍尔夫揭示了感觉的身体在什么情况下不能感知世界,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很好地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感知作用。伍尔夫揭示感觉身体的感知会受到主体的意识形态、情感、身体状况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将阿弗视为人类意识形态的投射体,阿弗对于卧室课程的内化则很好地揭示了人类感官的身体受到约束的机制是怎样生成的。伍尔夫揭示同情和害怕两种心理状态会导致主体更容易内化身体规约。此外,通过在隐喻层次上将巴瑞特·布朗宁和阿弗在心身二元论的框架下配对,本论文发现伍尔夫不仅揭示了在感知现实的过程中,思想与身体的分离会影响主体对真相的把握,还暗含了对身心统一在感知现实世界的重视。伍尔夫在小说中通过比较对阿弗(用感官)和巴瑞特·布朗宁(用理性思维)不同的感知方式所做出的判断,表达了理性思维的认识有时候不如感官感知到的知识更真实。伍尔夫注重理性思维和感官在主体感知世界过程中的融合。此外,在《阿弗小传》中,伍尔夫也揭示了语言对于描述身体感觉的匮乏,她通过对阿弗的嗅觉和触觉的描写,实验了一种更原始、更感官、更注重情欲的新的诗化语言。本文第三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伍尔夫关于时空流转下生成的身体美学思想。本章的文本细读聚焦于伍尔夫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在小说中,英国乡村风景和露天历史剧提供了充足的时空元素,有助于伍尔夫传达生成的身体概念。伍尔夫构想了一个包含男人和女人,人类与非人类,人类社会与非人类社会,个人与社区等相互关系,承载了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并展望未来的生成的身体概念。在《幕间》中,伍尔夫通过露天历史剧将人物的活动范围从室内空间扩展到整个波茵茨宅的风景中,从生态理论的语境下分析,这一举措也是打破了男性空间和女性空间之间的界限。风景被伍尔夫看作是人类生存的背景,它包含了伍尔夫从观察一株长在花坛里的花中所获得的关于人类存在的美学顿悟。伍尔夫认为风景为身体提供生存能量使得身体不断变化,就如同泥土为花提供能量以支持它的四季变化一样。身体感觉,即身体感观在外部刺激下所触发的个体的认知过程,能够从时空两个层面上将主体与风景进行连结。因此在这一部分,身体并不显眼,而是以流动的身体感觉的形式被呈现。伍尔夫试图通过英国乡村风景所附带的运动和变化感来激发人物身体在感官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变化,进而带动身体生成概念思想观念的生成。对伍尔夫而言,时间和空间在身体感觉下被主观改变,因此人们具身所经历下的现实是立足于当下、承载了过去并展望未来的动态的现实。为了唤起人们的身体感觉,伍尔夫通过露天历史剧尝试创造了身体在风景中的空间、时间和情感三个维度上的运动。在此过程中,伍尔夫挪用了视觉艺术和声音艺术,综合借鉴了这些艺术形式在唤醒人物身体感官方面的作用。这三个维度上的运动唤起了小说中人物对风景的联觉感受,帮助他们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释放被禁锢的身体。形式上,伍尔夫在该部作品中革新了小说情节,使用了戏剧-小说这一副文本,来表征她观念中的身体感觉下时空所呈现的流动和交错感。同时,伍尔夫通过使用诗化和意象化语言来激发情感和身体感觉的效果的实验,也在《幕间》中通过对伊莎和露西的描写达到了创作高峰。此外,伍尔夫通过在露天历史剧中操演历史事件中的日常生活并突出人物的真实情感,挑战了传统意义上英国历史和英国民族身份的概念。在英国乡村风景当中,三个维度上的身体运动与浸没式历史剧共同作用,激发了观众对主体性和身份自我意识的觉醒,引发他们对于自我和国家身份概念在认知层面发生改变。伍尔夫还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人性与动物性之间的连续性,揭示人性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伍尔夫生成的身体美学思想也使个人身份和国家身份的概念拥有了动态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论述得出如下结论:对于伍尔夫来说,身体是一个充满冲突的场所。它既是被压迫、被压抑的场所,也承载了破坏和抵抗的动态力量。它是一个生活着的身体,在经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着。它承载了生与死,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并且是自我、主体性和身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身体的开放性有助于主体与其他人、事、物建立主体间性,帮助主体重构自身的主体性。身体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而使主体的身份进入一种生成状态。伍尔夫的身体美学思想中的身体不仅是指个人的身体,更包括身体在生活的过程中所编织的关系网。伍尔夫在创作中旨在捕捉身体激情以及身体感觉的物理过程,以揭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人们的无意识如何被意识触发。伍尔夫对于形式和语言的创新,具体体现在她对跨媒介手法和诗化语言的挪用,都是在她的身体美学思想驱动下展开的。伍尔夫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开始,就不断地在创作中尝试从其它流行的艺术形式中,如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探索借鉴激发身体感觉和表征身体效果的方法。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将受性别禁锢的身体从女性扩展到包括男性在内的两性,并且通过聚焦疾病的身体,发现了伍尔夫笔下身体所具有的抵抗力与解放力。其次,本文对伍尔小说中的身体美学思想从本体论、方法论和非个人化的层面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分析。第三,本文在分析中还关注了伍尔夫基于身体美学思想对小说形式和语言的革新。此外,本论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对于唤起人们对身体的关注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王超[2](2020)在《解析女性主义影片《时时刻刻》 ——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的当代诠释》文中认为电影《时时刻刻》改编自迈克尔·坎宁安的后现代同名小说,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妮可·基德曼等主演。它以英国现代派意识流小说先驱、女性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作品《达洛维夫人》为核心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影像交流与人生思考,片中精致得当而又波澜起伏的转场技术效果、自然平凡而又饱富深蕴的人物对话及特写镜头不断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沉重而开阔,繁密而简洁,确是一部结构精巧、纹理细密、思想深邃的影片,值得反复咀嚼与珍藏。并且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以及多项提名,在女性主义电影史上占据重要位置。本文将首先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从女性形象构建、电影创作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影片中的服饰造型和布景、意象和表演,以此来探究影片主题和深层意义,以及随着时代发展,电影创作者史蒂芬·戴德利对伍尔夫女性主义观做出的现代理解。最后结合女性主义发展历史来深入剖析其背后诠释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解读来重新认识女性主义电影文本和女性主义影片的未来性,并期许能带来一些参考和借鉴意义。本研究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除了对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的梳理,最重要的就是分析案例影片,并对比其影像表现与后世总结出来的伍尔夫女性主义观的异同,以此判断电影创作者对伍尔夫的思想是继承还是对立理解,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症结,反思女性主义电影现存的不足并期望从中获得女性主义电影日后发展的启示。
巢玥[3](2020)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身体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先锋人物之一,在文学形式和内容上的开拓性探索使她成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她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人物的身体感知置于小说叙事的首位,呈现了疾病、创伤、疯癫、死亡等意象。本论题以伍尔夫的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研究和文本阐释的方法,以身体为轴心,建构伍尔夫小说的身体叙事理论,运用疾病、创伤、疯癫和死亡这几个维度阐释身体叙事的意义,展现伍尔夫的身体理想和对个体身体命运的思考,揭示身体与社会话语之间的张力。通过探讨身体面临的主流的社会话语的规训、社会公意道德的钳制、人口政治和生命政治的要求,展现20世纪个体身体的生存现实,同时在解构女性主义身体叙事的基础上,还原伍尔夫对普遍的人类身体的关怀。在理论研究部分,本论题依据20世纪西方身体理论的发展,廓清哲学领域从离身认知转向具身认知的历史背景和伍尔夫生存年代人类的身体境遇。20世纪以来身体地位的提升和碎片化的历史语境让伍尔夫追求身体与世界的浑然一体之美,这与法国身体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身心融合的思想不谋而合。借助梅洛-庞蒂的身体间性概念和丹尼尔·蓬迪的身体叙事学,本论题构建出伍尔夫身体叙事的三大类别,也是推动叙事进程的三大动力,分别为人物的身体行为和感受、情节之外的语言以及碎片化的叙述。这三股叙事动力均以身体为轴心,在反映人物与外界的身体间性的同时,彰显出伍尔夫自身的生命经验和对普遍的人类身体的细致体察。以往的伍尔夫研究多采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忽视了广义的身体在伍尔夫小说叙事中的重要性,实际上,真实的身体并非存在于具体的、不破碎的情节当中,它往往存在于叙事的连结之处,是起承转合中真切的身体感受和昭然若揭的内心表达,是读者合上小说时仍然不觉得陌生的身体感知。在文本阐释方面,本论题以身体叙事为基础,归纳出小说人物的身体与社会话语之间的三种张力。在公意的社会道德与个体身体的对抗层面,集中剖析了文本中的服饰和镜子这两个与人物身体的耻感紧密相关的意象,反映出维多利亚时代遗留的道德礼法对男女身体的苛刻要求,乃至对人物身体的建构,也从侧面体现出创伤对伍尔夫小说创作的影响。在疾病和疯癫的身体与医学话语的张力层面,主要关注文本中陷于失语的边缘化的身体境遇,呈现它们的反抗意识。在死亡与生命政治之间的对抗层面,揭示伍尔夫生死交织的身体描写不仅诉说了战争和死亡创伤,还反映出个体对生命权力的处置问题(自杀)。进行理论建构和文本阐释的最终目的是希望用伍尔夫的身体叙事照亮当下身体面临的困境,因此本论题最后探讨了伍尔夫身体叙事的现实意义。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身体因人口政治和生命政治的规训,越发缺乏多样性。伍尔夫对疾病、疯癫、创伤以及死亡的描写具有调节情志、宣泄情感等治疗意义,既是她面对创伤经历的一种方式,也是读者通过文学审美获得身心平衡的一种途径。那些不符合社会主流话语的身体描写能激发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所忽略和压抑的身体感觉,创造全面地了解“正常的”和“不正常的”身体的机会,从而摆脱对身体的偏见,借助审美意识获得精神上的力量。单一的社会话语造就逼仄的生存空间,阻断了身体的多元化生存路径,当下被改善和改造的身体实际上在面对一种新的规训。伍尔夫的身体叙事能给当今的身体观念带来什么启示?本论题的结语部分对此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真实地呈现游离于主流话语之外的身体,不仅描绘了更加全面的身体图景,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并审视目前身体困境的机会。此外,她将文学中的女性身体从性别、生育、苦难等话语中拓展开,描写普遍性的身体,也丰富了未来女性身体书写的视阈。总体而言,对伍尔夫身体叙事的考察,为伍尔夫研究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不仅探讨了疾病、创伤、疯癫和死亡的身体与社会主流话语之间的张力,也揭示出文学与治疗的关系。这些看似边缘的、不普遍的身体叙事实际上反映了极其相似的人类生活,其背后蕴含着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老病死的问题,启发我们在尊重伍尔夫的生命体验的同时,关注其身体叙事所呈现的人类身体普遍经受的危机。
马秀敏[4](2019)在《伍尔夫作品中反暴力意识的女性主义思想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她是一位英国着名女作家,也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同时是西方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奠基人。伍尔夫在自己的作品中不仅对自身感受和体验进行描写,而且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切的关注,尤其对暴力现象敏感,在作品中潜藏着深厚的反暴力意识。本文综合运用各种研究视角,包括文学、历史、传记,通过分析伍尔夫的反暴力意识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她对暴力的思考,以揭示伍尔夫对暴力行为的抗议和对和平的期待。本文对伍尔夫作品中的反暴力意识进行女性主义思想探析。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和历史研究,旨在探讨伍尔夫的反暴力意识的重要来源:一是受当时社会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二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三是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影响。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集中在伍尔夫对暴力的思考。主要从反对种族暴力、反对战争暴力、反对性别暴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伍尔夫反暴力作品,探讨伍尔夫对暴力的抗议和反对。暴力是人间的罪恶和人类的灾难。第三部分探究伍尔夫反抗暴力的途径。从主张博爱精神、建立女性主义价值体系和构想两性合作的世界三方面进行思考。第四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苏中美[5](2019)在《伍尔夫的躁郁症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的代表作家,一生备受躁郁症的困扰,病魔缠身。本文将运用文本细读法与分析归纳法,结合躁郁症的形成原因与表现形式来探讨对其伍尔夫文学创作的影响。作为一名终身受到双相情感障碍折磨的精神病患者,伍尔夫曾多次表现出自杀的倾向。她的躁郁症主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家族遗传、亲人的接连逝世、同母异父兄长的性侵等带来的创伤,造成了伍尔夫幼年时期陷入多次崩溃。头痛、失眠等症状伴随了伍尔夫一生,她时常情绪异常激动、侃侃而谈、思路情晰、思维敏捷、灵感涌动,时而封闭自我、厌食、失眠、绝望并伴有自杀倾向。伍尔夫的躁狂抑郁表现与她的文学创作通常是同步的:婚姻焦虑、亲人逝世的焦虑以及战争对伍尔夫造成的写作威胁,都以她患病期间独特的文学视角表现在文本当中。伍尔夫与她的丈夫伦纳德共同记录下她患病期间的情绪波动,为其创作提供服务,使其内容创作发挥到极致。一方面,伍尔夫根据自己的记忆,塑造了众多亲人形象,向他们传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伍尔夫以躁狂抑郁的极端情绪体验为参照,形成了独具自我风格的“存在的瞬间”与阴郁氛围,同时探索出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混合状态,实现了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崔子怡[6](2019)在《统一性与异质性:论《达洛卫夫人》的城市书写》文中研究指明《达洛卫夫人》素有“伦敦小说”之称,伍尔夫将对城市的展现融合于人物迅速变动的意识流动之中,在人物的意识屏幕上呈现对于城市的透视。本文将通过小说主要人物克拉丽莎和塞普蒂默斯统一性的城市想象与异质性的都市认知,揭示城市在小说中的两种面向,及其背后隐含的城市空间建构-破裂-重建的过程。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共为三章。第二章提出,克拉丽莎与塞普蒂默斯分别通过异质性统一与物我融合的城市想象建构起有机性的城市空间,在人物的想象中,城市的聚合性与多样性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联结成彼此联系、交流沟通的整体。进而,两个人物对城市的设想可以看作伍尔夫强调契合与感应的有机现实观在小说中的投射;第三章论述将城市想象置于社会空间中的遭遇,即城市作为权力空间致使统一性的知觉空间崩溃。社会分化造成城市空间隔离,阶层分化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与联系,塞普蒂默斯作为下层阶级不仅过多承受了战争的后果,还受到了权力的状害与同化。同时,在父权和习俗的压迫下,克拉丽莎“生命的核心”的空间遭受异化,彼得“反纪念碑性”的认知从侧面映照出克拉丽莎的灵魂死亡。继而,人物形成异质性的都市认知,并在城市中重新建构起个体性空间;第四章将克拉丽莎对城市想象与都市认知之间矛盾性的调解以及空间建构与重建的过程,看作伍尔夫在维多利亚价值观崩溃后重建秩序的努力。伍尔夫在一个以意识为引导的秩序中,将个体的孤独看作主体间构成联系的前提,并以运动性思维和相对精神反抗绝对主义的道德立场。结语将在此前分析的基础上,将《达洛卫夫人》城市书写的特殊性概括为对都市感知分裂为想象与认知的复调式呈现。
王琎[7](2018)在《伍尔夫与陈染小说“姐妹情谊”主题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姐妹情谊”主题的书写在女性主义文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广义上说,“姐妹情谊”意味着女性之间精神上的彼此扶持、交流、帮助等,这一主题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姐妹情谊对彰显女权、发出女性声音、寻求两性平等有效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分析了陈染与伍尔夫“姐妹情谊”主题创作,从母女情谊、女性联盟、同性之爱三个层面详细论述了两位作家对这一主题不同的展现方式,虽然她们对这一主题的书写姿态是不同的,但两位作家都表达出了对父权制社会的不满与批判,作家将“姐妹情谊”视为解构父权制社会重要的力量,并试图在男权话语中寻求突破,摆脱被言说、被控制的命运,使女性成为主体,与男性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同时寻求两位作家差异性的成因,如全球语境、社会背景、个人生活环境、婚姻生活等,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差异性的价值。总结了“姐妹情谊”主题本身的书写的意义、“姐妹情谊”主题对整个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意义,同时,笔者认为促进“姐妹情谊”主题书写的繁荣关键在作家之间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需要彰显自己的个性,又要接纳他人的优点,这样这一主题的书写才能够更有价值与意义。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也应该紧跟时代脚步,发掘新时代女性的新问题,这样才能对当代女性产生更深的启发。
陈智颖[8](2017)在《《外国文学评论》创刊三十年总目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碧茹[9](2017)在《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雌雄同体”思想在伍尔夫的文学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贯穿伍尔夫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始终。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形成与提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英国悠久的文学传统及文学现状、西方妇女运动及性别问题、伍尔夫个人的生活经历,这些因素与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形成及提出密不可分。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内涵通过“雌雄同体”气质的优秀伟大的文学作品表现。“雌雄同体”的伟大作品是同时符合形式结构的“雌雄同体”、题材内容的“雌雄同体”的作品。其中,题材内容的“雌雄同体”表现为在感性细腻的情感、日常琐碎的生活叙事中孕育着理性的政治元素和广阔厚重的生命思考;形式结构的“雌雄同体”表现为形式结构破碎无序中蕴含着有机的完整统一。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作为一种丰富多元的思想理论,它对英国文学创作及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影响深远。一方面,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为英国文学创作树立了新的文学创作标准。以英国作家玛丽·瑞瑙特的文学作品《亚历山大三部曲》为例,分析说明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对英国文学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在后世的发展演变中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客观影响。
刘丽娟[10](2017)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中的疾病书写》文中提出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疾病缠身,给其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与此同时,伍氏亦“窃取”疾病的便利,为己所用,为其文学创作提供有别于他人的独特叙述视角。论文以伍尔夫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异化”、“疯癫”、“文明”三个角度对伍尔夫小说中的生理疾病、心理疾病以及其疾病背后的隐喻进行探讨,以期揭示出伍尔夫小说中疾病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社会意义。论文分述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通过对伍尔夫及其小说研究现状的综述,阐述出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以及作品的创新之处。该部分意在对本文的生发进行阐释说明,并揭示出全文的脉络概貌。第二部分从生理疾病的角度,分析伍尔夫小说中存在于损伤性疾病与传染病环境中社会的异质性以及在此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通过对伍尔夫小说中病人、医生、疾病三者之中两两之间互为对立的紧张关系,揭示出心理疾病映射下畸形的社会现状与人际关系。第三部分从心理疾病的角度,叙述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压迫下,精神疾病对伍尔夫小说创作的影响,并从伍尔夫小说中人物个体与自身、个体与周围关系的分裂,揭示出构建新型人物关系——双性同体的必要性。第四部分根据伍尔夫小说中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动态分析,联系伍尔夫本人的患病经历,挖掘出伍氏小说中疾病所蕴含的文化隐喻以及治疗与病患的关系揭示出国家机器对人的监视与归训的政治隐喻,并以此探究伍尔夫小说中疾病与社会之间的意义关系。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伍尔夫小说中疾病书写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揭示出伍尔夫疾病与其文学创作的辩证关系以及疾病书写作为文学创作视角的重要意义。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Abbreviations |
| ABSTRACT |
| 摘要 |
| Introduction |
| Review of the Image of the Body in Modern Western Aesthetics |
| The Body and Virginia Woolf |
| Sources for Woolfs Critical Thinking on the Body |
| Literature Review |
| Chapter One:Woolf's Conceptions of the Gender-confined Body |
| 1.1 The Constraints on the Gender-confined Body |
| 1.1.1 The Constraints on Male Body |
| 1.1.2 The Constraints on Female Body |
| 1.1.3 Performativity of Gender |
| 1.2 The Resistance from the Gender-constrained Body |
| 1.2.1 The Resistance from Male Body |
| 1.2.2 The Resistance from Female Body |
| 1.3 Intersubjectivity:In Search of a True Self |
| 1.3.1 Being-towards-death |
| 1.3.2 Being-with-others |
| Chapter Two:Woolf's Aesthetics of the Sensory Body |
| 2.1 The Sensory Body in Confinement |
| 2.1.1 The Constrained Sensory Body |
| 2.1.2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aint of the Sensory Body |
| 2.2 The Sensory Body in Liberation |
| 2.2.1 Signs of Liberation within the Domestic Space |
| 2.2.2 Liberation by Virtue of a Shift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
| 2.3 The Mind-Body Negotiation in Perception |
| 2.3.1 The Neglect of the Body |
| 2.3.2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Mind |
| Chapter Three:Woolf's Aesthetics of the Body of Becoming |
| 3.1 The Body Constrained by Escaping Nature |
| 3.1.1 The Constrained Body within Pointz Hall, the House |
| 3.1.2 The Uncontrollable Essence of Nature |
| 3.2 The Liberated Body in the Landscape |
| 3.2.1 'Reason Rooted in the Bowels of the Earth' |
| 3.2.2 The Body in Movement |
| 3.3 The Body that Registers History and Reality |
| 3.3.1 The Fus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dividual Identity |
| 3.3.2 The Continuity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Animality |
| Conclusion |
| Bibliography |
| Acknowledgements |
| List of Publications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研究简述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伍尔夫及《时时刻刻》研究文献综述 |
| 1.2.1 对伍尔夫及其女性主义观的研究 |
| 1.2.2 对电影《时时刻刻》的研究 |
| 第二章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
| 2.1 女性独立的行为意识:写作 |
| 2.2 女性独立的空间意识:一间自己的房间 |
| 2.3 女性独立的价值意识:两性融合思想 |
| 第三章 《时时刻刻》中的女性形象-—传统女性身份与现代“新女性” |
| 3.1 “监禁与逃离”主题下的“房中天使” |
| 3.2 具有独立精神的叛逆者 |
| 3.3 走出性别对立的两性融合者 |
| 第四章 《时时刻刻》中电影创作手法的运用—生死与自我 |
| 4.1 造型与布景:性别与性格的构建 |
| 4.2 意象:自由命运的写照 |
| 4.3 表演:女性心理状态的外化 |
| 第五章 《时时刻刻》的思想内涵——与伍尔夫女性主义的跨时空交流 |
| 5.1 一间自己的房间:独立是前提 |
| 5.2 在和谐中走向完整:双性同体 |
| 5.3 同性爱情:情欲身体新诠释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作家简介与研究缘起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 三、选题价值 |
| 四、身体叙事理论概述与论题结构 |
| (一) 身体叙事理论概说 |
| (二) 论题结构 |
| 第一章 具身认知与伍尔夫的身体观 |
| 第一节 身体现象学对身心二元论的颠覆 |
| 第二节 身体与语言的关系 |
| 一、语言——搭建身体间性之桥 |
| 二、现代主义文学与身体间性 |
| 第三节 伍尔夫的身体观 |
| 一、消弭二元对立的身体 |
| 二、疾病与疯癫的身体 |
| 三、创伤的身体 |
| 小结 |
| 第二章 身体与伍尔夫的小说叙事 |
| 第一节 身体与世界浑然一体的关系 |
| 第二节 小说的叙事动力 |
| 一、身体作为叙事的动力 |
| 二、语言作为叙事的动力 |
| 三、碎片化的叙述作为叙事动力 |
| 小结 |
| 第三章 伍尔夫身体叙事的权力改造 |
| 第一节 道德规训与身体 |
| 一、服饰与身体 |
| 二、镜子与身体 |
| 第二节 医学话语与身体 |
| 一、疯人——主流价值外的阈限者 |
| 二、疯癫——医学话语建构的“产物” |
| 第三节 生命与身体 |
| 一、生死交织的身体 |
| 二、作家的自杀 |
| 小结 |
| 第四章 伍尔夫身体叙事的现实意义 |
| 第一节 文学的治疗作用 |
| 一、作者的创伤疗愈 |
| 二、对读者的疗救 |
| 第二节 完善对身体的认识 |
| 一、摆脱疾病的社会话语 |
| 二、揭示生命政治中的身体现实 |
| 小结 |
| 结语 |
| 一、对现代社会身体的启示 |
| 二、拓展女性作家身体书写的视阈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国内研究现状 |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 1.3 必要的说明和界定 |
| 2 伍尔夫反暴力意识形成背景 |
| 2.1 家庭生活背景 |
| 2.2 团体思想影响 |
| 2.3 社会历史背景 |
| 2.3.1 两次世界大战 |
| 2.3.2 女权主义运动 |
| 2.3.3 纯洁种族事件 |
| 3 伍尔夫作品中的反暴力意识 |
| 3.1 反对种族暴力 |
| 3.1.1 种族暴力的表现 |
| 3.1.2 种族暴力的根源——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
| 3.2 反对战争暴力 |
| 3.2.1 战争暴力的表现 |
| 3.2.2 战争暴力的根源——父权制社会 |
| 3.3 反对性别暴力 |
| 3.3.1 性别暴力的表现 |
| 3.3.2 性别暴力的根源 |
| 4 伍尔夫反抗暴力的途径 |
| 4.1 主张博爱精神 |
| 4.2 建立女性主义价值体系 |
| 4.2.1 建立女性社团——“局外人社团” |
| 4.2.2 争取话语权,寻找女性文学传统 |
| 4.2.3 找到女性语言,发出自己的声音 |
| 4.3 主张双性同体,构想两性合作的世界 |
| 4.3.1 双性同体的由来 |
| 4.3.2 伍尔夫作品中的双性同体 |
| 5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综述 |
| 二、维多利亚时代伍尔夫的精神病患 |
| 第一章 伍尔夫躁郁症的成因及影响 |
| 第一节 躁郁症的成因 |
| 一、家族遗传史 |
| 二、心灵创伤 |
| 第二节 躁郁症的表现及影响 |
| 一、极端情绪的表现 |
| 二、极端情绪所带来的影响 |
| 第二章 躁郁症对伍尔夫创作书写的影响 |
| 第一节 躁郁时的焦虑在作品中的体现 |
| 一、婚姻焦虑 |
| 二、死亡焦虑 |
| 三、战争焦虑 |
| 第二节 极端情绪在作品中的体现 |
| 第三节 躁狂与抑郁的和谐在作品中的体现 |
| 第三章 躁郁症的循环周期对伍尔夫艺术表现的影响 |
| 第一节 躁狂周期与意识流 |
| 第二节 抑郁周期与阴郁风格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现代主义的城市书写与伍尔夫的城市感知 |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 2 统一性的城市想象:有机性城市空间的建构 |
| 2.1 “想象的共同体”:建构城市网络 |
| 2.2 “异质性的统一”的漫游想象:联合、创造统一性的社会格局 |
| 2.3 物我融合的疯癫想象:建构都市乌托邦 |
| 2.4 城市想象与伍尔夫的有机现实观 |
| 3 异质性的都市认知:城市空间的崩溃与个体性空间的建构 |
| 3.1 权威、同化与驯服:城市空间的隔离分化与侵入 |
| 3.2 都市认知的“反纪念碑性”:枯骨、僵尸与灵魂之死 |
| 3.3 “死亡的拥抱”:个体性城市空间的建构 |
| 4 对城市想象与都市认知的调解:《达洛卫夫人》中的城市价值 |
| 4.1 重建秩序的尝试:联系与孤独的辨证 |
| 4.2 运动性思维与相对精神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 第二节 研究概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理论 |
| 一、研究方法 |
| 二、研究理论 |
| 第一章 伍尔夫与陈染“姐妹情谊”主题书写之异同 |
| 第一节 母女情谊 |
| 一、相同命运下的母女相依 |
| 二、母女情谊的不同 |
| 第二节 女性同盟 |
| 一、构筑统一的女性乌托邦 |
| 二、不同结局的女性乌托邦 |
| 第三节 同性之爱 |
| 一、同性之爱的慰藉 |
| 二、同性之爱的不同归处 |
| 第二章 伍尔夫与陈染“姐妹情谊”主题书写异同之成因 |
| 第一节 相同之成因 |
| 一、社会文化的既定传统 |
| 二、同命相连的人生经历 |
| 三、文学自身因素 |
| 第二节 相异之成因 |
| 一、异质文化的差异 |
| 二、人生路口的选择 |
| 三、文学自身因素 |
| 第三章 伍尔夫与陈染“姐妹情谊”主题书写的价值及意义 |
| 第一节 “姐妹情谊”主题书写的意义 |
| 一、修正女性情感 |
| 二、确立身份认同 |
| 三、构建两性和谐秩序 |
| 四、丰富女性主义文学内涵 |
| 五、对女性主义文学的启示 |
| 第二节 陈染与伍尔夫的借鉴与超越 |
| 一、伍尔夫与陈染“姐妹情谊”主题书写比较的意义 |
| 二、陈染对伍尔夫的超越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研究背景 |
| 2、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研究现状 |
| 3、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 4、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研究的意义和创新 |
| 第一章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溯源 |
| 1.1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英国文学传统 |
| 1.1.1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英国“单性”意识昭着的文学传统 |
| 1.1.2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柯勒律治“雌雄同体”思想 |
| 1.2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妇女运动、性别问题、个人经历 |
| 1.2.1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19、20世纪西方妇女运动 |
| 1.2.2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与性别问题、个人经历 |
| 1.3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形成轨迹 |
| 第二章 何谓“雌雄同体”的文学作品 |
| 2.1 结构形式的“雌雄同体” |
| 2.1.1 戏剧、小说结构形式的“雌雄同体” |
| 2.1.2 散文、诗歌结构形式的“雌雄同体” |
| 2.2 题材内容的“雌雄同体” |
| 2.2.1 戏剧、小说题材内容的“雌雄同体” |
| 2.2.2 散文、诗歌题材内容的“雌雄同体” |
| 2.3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内涵 |
| 第三章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影响 |
| 3.1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对英国文学创作的影响 |
| 3.2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
| 3.3 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疾病与异化:伍尔夫小说中的生理疾病 |
| 第一节 伍尔夫小说损伤性疾病下的异化叙述 |
| 第二节 伍尔夫小说传染病视阈下的阶级对抗 |
| 第二章 疾病与疯癫:伍尔夫小说中的心理疾病 |
| 第一节 伍尔夫小说中人物个体与自身关系的分裂 |
| 第二节 伍尔夫小说中人物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分裂 |
| 第三节 伍尔夫小说中新型人物关系的感性建构 |
| 第三章 疾病与文明:伍尔夫小说中的疾病隐喻 |
| 第一节 疾病的文化隐喻 |
| 第二节 疾病的政治隐喻 |
| 结语:疾病书写在伍尔夫创作中的意义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