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冰[1](2021)在《青海地区VATS肺叶切除术后不同留置引流管方案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主要对我院近2年来行VATS肺叶切除手术的病人术后不同留置引流管的方案的临床应用及总结,同时探讨VATS肺叶切除术后不同留置引流管方案的优劣势及临床意义,进一步优化青海地区VATS肺叶切除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治疗及管理方案。方法对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我院胸外科行VATS肺叶切除手术的病人共148例,根据不同留置引流管方式分为三组,其中组1为粗胸管+负压球组(共87例),组2为单根粗胸管组(共39例),组3为粗胸管+高负压管组(共22例)。将三组患者的术后的出院时间、术后止疼药的使用时间、粗胸管的留置时间、细胸管的留置时间、术后第1、2、3天的疼痛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来研究三组患者术后情况是否具有差异。结果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止疼药使用时间、术后第一天疼痛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细胸管辅助粗胸管组均较单根粗胸管组的粗胸管拔除时间短,术后第二、三天的疼痛评分更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更低(P<0.05);两组细胸管辅助粗胸管组的术后第二天的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粗胸管+高负压管组较粗胸管+负压球组的细胸管留置时间更短、术后第三天的疼痛评分更低(P<0.05)。结论VATS肺叶切除术后应用细管辅助粗管的引流方式可以尽早拔除粗胸管,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疼痛,降低了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粗胸管+高负压管组,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出现风险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疼痛等负性体验。VATS肺叶切除术后应用细管辅助粗管的引流方式符合ERAS快速康复理念,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陈猛[2](2020)在《达芬奇机器人、胸腔镜与开胸三种术式治疗纵隔肿瘤的近期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Da Vinci Robotic surgery)、胸腔镜手术(Thoracoscopic surgery)和开胸手术(Thoracotomy Surgery)三种不同术式,分析评价其在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外科治疗中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施行纵隔肿瘤切除的174例患者,收集其治疗过程中的全部临床资料。按照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术式分为三组:达芬奇机器人组65例,胸腔镜组61例,开胸组48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评价三组纵隔肿瘤患者在围手术期涉及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Sex)、年龄(Age)、身高(Height)、体重(Weight)、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肿瘤部位(Tumor Site)、肿瘤最大直径(Maximum Tumor Diameter)以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麻醉风险分级等;外科手术治疗所涉及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手术总时间(Total operative time)、术中总失血量(Total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手术切口大小(Surgical Incision Size)、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Postoperative Thoracic Drainage Tube Indwelling Time)、胸腔引流液总量(Total Thoracic Drainage Fluid Volume)、术后住院总时间(Total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手术总费用(Total Cost of Surgery)、术后并发症(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方面(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以及切口感染等)、术后24h、48h和72h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和术后切口疼痛评分;以及涉及术后3天复查外周血感染指标其中包括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NE)百分比、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 PCT)的水平测定等。结果:1.三组患者临床资料中性别、年龄、体重、身高以及体重指数等方面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三组患者临床资料中肿瘤部位在前纵隔(X2值=2.290,P=0.136)、中纵隔(X2值=1.508,P=0.078)及后纵隔(X2值=1.682,P=0.273)的患者构成情况在整体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三组的肿瘤最大直径的患者不存在显着性差异(F值=2.146,P=0.156);三组在胸腺瘤(X2值=1.850,P=0.274)、畸胎瘤(X2值=2.963,P=0.206)、纵隔囊肿(X2值=1.728,P=0.492)、神经源性肿瘤(X2值=2.965,P=0.058)、其他类型肿瘤(X2值=3.028,P=0.063)的患者构成情况在整体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三组临床资料的麻醉风险分级(包括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三组患者在手术总时间(F值=13.851,P<0.01)、术中总失血量(F值=55.998,P<0.01)、切口大小(F值=301.290,P<0.01)、胸腔引流液总量(F值=54.752,P<0.01)、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F值=51.541,P<0.01)、住院总时间(F值=32.788,P<0.01)、手术总费用(F值=75.924,P<0.01)方面在整体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三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X2值=7.237,P=0.022)和肺不张(X2值=5.347,P=0.034)的患者构成情况在整体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而三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在心律失常(X2值=2.186,P=0.249)、切口感染(X2值=1.026,P=0.183)及其他术后并发症(X2值=2.397,P=0.109)的患者构成情况在整体上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5.三组患者的VAS评分中24h(F值=397.720,P<0.01)、48h(F值=95.798,P<0.01)、72h(F值=16.409,P<0.01)在整体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三组患者的切口疼痛评分中0级(X2值=24.528,P<0.01)、1级(X2值=32.865,P<0.01)、2级(X2值=27.305,P<0.01)、3级(X2值=44.296,P<0.01)的患者构成情况在整体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6.三组患者的白细胞(WBC)计数(F值=35.425,P<0.01)、中性粒细胞(NE)百分比(F值=46.152,P<0.01)、C反应蛋白(CRP)(F值=197.140,P<0.01)、降钙素原(PCT)(F值=125.427,P<0.01)在整体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能达到纵隔肿瘤手术切除的要求,达芬奇机器人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在诸多方面有较明显优势,临床应用在逐步增加,但在术式选择中主要依据患者病情情况及意愿,以实现更加精准化治疗;而目前随着微创外科的迅速发展和革新,达芬奇机器人和胸腔镜手术具有明显代表性,胸腔镜的普及性较为广泛,已然成为主要手术方式,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经济水平和认知度增加后,实际临床应用会逐步达到普及。
张勇[3](2020)在《人工气胸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与传统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验证人工气胸应用于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的安全性,评价其短期疗效。方法筛选出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食管癌病例78例,根据是否应用了人工气胸,把这些实施了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分为两组(人工气胸组36例,传统胸腔镜组42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术中(胸部手术开始后30分钟)和术后(胸部手术结束后30分钟)监测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气道压、呼气末CO2分压、血气分析PH值)、手术短期疗效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瘘))等情况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实验的78例病人无中转开胸者,均获得手术成功。人工气胸组术中和术后心率均比传统胸腔镜组快(94.6±6.5 VS 86±4.9)、(98.5±5.6 VS 90.8±6.7);人工气胸组术中气道压比传统胸腔镜组高(22.7±1.9 VS 20.9±1.8);呼气末CO2分压比传统胸腔镜组高(38.8±5.6 VS 30.2±4.4);PH值比传统胸腔镜组低(7.27±0.18 VS 30.2±7.38±0.25);术中出血量比传统胸腔镜组少(134.0±46.2 VS184.3±65.8);胸部淋巴结清扫总数目明显比传统胸腔镜组多(18.5±4.2 VS14.6±3.8);清扫的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数目比传统胸腔镜组多(4.7±2.4 VS2.8±1.9);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阳性数目也比传统胸腔镜组多(1.2±0.4 VS 0.3±0.1);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比传统胸腔镜组低(5.6%VS 21.4%)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人工气胸辅助下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是安全的,较传统胸腔镜方法在减少术中出血、清扫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方面有显着优势。
刘守知[4](2019)在《胸腔镜人工气胸胸腺瘤切除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纵隔肿瘤是胸外科的常见病,前纵隔是其好发部位,胸腺瘤为常见前纵隔肿瘤。手术治疗是胸腺瘤的常用和重要的治疗方法,胸腺瘤手术可分为传统开胸手术和微创经电视胸腔镜手术。传统手术常见切口可分为前正中纵劈胸骨切口、前外侧切口及创伤相对较小的横断胸骨小切口。但是不论前正中纵劈胸骨切口、前外侧切口,还是横断胸骨微创小切口,均破坏了胸壁的完整性、特别是骨性胸廓的完整性,手术切口大、创伤大,术后患者疼痛重。疼痛重不仅影响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造成术后卧床时间长,容易出现坠积性肺炎及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还不利于术后主动咳嗽、咳痰,进而影响肺膨胀,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等肺部并发症,不利于术后恢复。且纵劈胸骨及横断胸骨术后可能会出现胸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纵劈胸骨手术早期影响患者侧卧休息及可能出现畸形愈合,横断胸骨可能出现假关节。手术瘢痕及畸形愈合影响美观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胸腔镜设备、胸腔镜器械发展及电视胸腔镜手术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电视胸腔镜手术从肺部手术逐渐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纵隔肿瘤的治疗,如胸腺瘤切除、心包囊肿切除、神经鞘瘤切除等。胸腺瘤电视胸腔镜手术各家医院采用的手术切口不尽相同:有经侧胸部三孔、两孔或单孔进行手术治疗,还有越来越流行、技术要求更高的经剑突下切口前纵隔肿瘤切除术被部分医院开展。因此手术切口迄今仍无一个统一标准。我院胸腺瘤微创手术采用单腔气管插管电视胸腔镜经侧胸三孔人工气胸下胸腺瘤切除,对比传统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留置胸管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多个优点。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在胸腺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探索出适合胸腺瘤切除的电视胸腔镜手术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组标准的在2012年4月到2017年10月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胸外科经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及开胸手术胸腺瘤手术切除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31例、手术切口均采用经侧胸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三切口,传统开胸组29例、手术切口均采用前正中纵劈胸骨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情况、术后留置引流管天数、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之间的差异,评估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在胸腺瘤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结果(1)手术结果两组中的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胸腺瘤、双侧胸腺完整切除和前纵隔脂肪清扫(肉眼下胸腺瘤、双侧胸腺及前纵隔脂肪完全切除),除一例因胸膜腔闭锁、行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余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手术未发生中转开胸情况,手术过程均较顺利。两组手术患者术中无大出血,无重要器官、组织、神经的损伤,术中、术后无死亡。(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开胸组和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的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150±43)分钟和(120±63)分钟,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3.026,P=0.047)。(3)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开胸组和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两组患者出血量分别为(193±61)ml和(70±40)ml,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t=13.143,P=0.039)。(4)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术后疼痛经给予一种止痛药物应用后疼痛程度在2-3分,2分、3分患者分别23例和8例。开胸术后患者经给予一种止痛药物疼痛程度在5-6分,5分、6分患者分别有15例和14例。两样本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t=16.156,P=0.045)。(5)两组患者留置引流管的情况开胸组和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患者留置引流管的平均天数(4.6±1.3)天和(3.4±1.1)天,胸腔镜人工气胸组留置引流管的天数明显少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t=6.821,P=0.041)。(6)两组患者从术后到出院的时间两组患者从术后到出院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2.2±2.4)天和(8.2±2.70)天,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开胸组,两样本经t检验,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8.555,P=0.043)。结论电视胸腔镜人工气胸胸腺瘤切除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术后留置引流管天数少、恢复快、安全性好、治疗效果显着等诸多优势。其临床可行性及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
徐东[5](2018)在《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技术在微创食管癌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108例食管癌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目的:手术中采用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是否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吻合方式。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胸心外科随机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记录并观察及随访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共入组患者108例,胸上段30例,胸中段50例,胸下段28例,Ⅰ期12例(ESD失败,或手术前胸部增强CT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淋巴结阴性的患者),ⅡA期(T2-3NOM0)50例,ⅡB期(T1-2N1M0)34例,Ⅲ期(T3-4N0-1M0)12例。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截至随访期末(2018年06月),随访患者1-42个月,中位时间20个月。共有30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其中死亡7例,吻合口瘘或管状胃瘘发生例数为10例,均经过保守治疗,在吻合口瘘发生后1周至5周内愈合。吻合口狭窄需要进行内镜下扩张治疗的患者1例。结论:食管癌切除管状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均在胸腹腔镜的技术下进行,手术采用腔镜微创方式,管状胃与食管T型侧侧吻合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极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较少。将腔镜技术与T型吻合技术相结合,是一种安全、微创、可行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中采用和推广,促使食管癌手术的优化。第二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目的:采用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的手术方式中,对比分析胸腹腔镜联合微创食管癌切除右胸内吻合与左颈部吻合不同吻合部位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及优缺点。方法: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选择部分食管癌患者使用管状胃食管T型吻合。术前均行胃镜检查,肿瘤上缘距门齿30cm以内的患者,行颈部吻合;距门齿大于30cm行右胸内吻合。其中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部吻合82例。记录观察患者的一般一般情况,如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远期生存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原手术计划。无中转开胸及无剖胸探查后关胸病例。右胸内吻合26例,左颈吻合手术8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T型吻合。右胸内吻合组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和平均清扫上纵隔淋巴结数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少,但两组总转移率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右胸内T型吻合组的左右喉返神经损伤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率较左颈部T型吻合组低(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术后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切口感染、术中渗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共随访108例(100%),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06月,随访时间跨度为术后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所有I期患者均无化疗,所有Ⅱ、Ⅲ期患者均采用标准的4-6次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化疗。随访观察食管癌局部复发率或远处转移率、反流性食管炎、T型吻合口的狭窄、无复发生存率、总死亡及总生存率等指标。两组随访指标中,左颈部吻合组复发或转移率较右胸内组低(P<0.05),故左颈部吻合组无复发生存率较右胸内组高。结论:所有食管癌患者均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吻合采用T型吻合术。上述对比研究验证了 T型吻合无论是右胸内和左颈部都是安全可行的,两组均可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与左颈部吻合相比,右胸内T型吻合在术后吻合口瘘、左右喉返神经损伤等方面并发性更低,返流性食管炎左颈部更低。两组患者的其他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未见明显差异性。食管癌微创手术T型吻合具有安全、可行、微创等特点,值得推广。第三部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目的:比较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后管胃食管左颈部行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差异。方法:从2015年01月起至2018年06月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微创食管癌左颈部吻合手术(微创Meckown食管癌手术)中,统计出采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与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的病例共174例,T型吻合组(82例)和圆形吻合组(92例),分别接受管胃食管左颈部T型全机械侧侧吻合和圆形管状吻合器端侧吻合。对比分析吻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乳糜胸、声音嘶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返流等)等指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T型吻合组与圆形吻合组对比,T型吻合组吻合时间更短,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需处理的胸腔积液、心律失常、乳糜胸及声音嘶哑等一般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吻合口瘘发生率和吻合口返流发生率与圆形端侧吻合比未见明显改善;而T型吻合组的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颈部全机械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相比,同样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吻合方式。T型吻合组吻合口瘘发生率并不高于圆形吻合,具有吻合时间明显缩短,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等优势,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伟民[6](2018)在《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后纵膈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后纵膈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120例2015-06—2016-06在鹤壁市人民医院确诊的后纵膈良性神经源性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治疗方法为脊柱旁小切口胸膜外切除,观察组治疗方法为电视胸腔镜手术,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所需时间(102.9±7.15)min、住院时间(7.65±1.32)d、术中出血量(184.10±67.85)mL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所需时间(164.3±8.55)min、住院时间(12.70±0.75)d、术中出血量(275.35±75.1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3%)明显低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对后纵膈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好,可减少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
汪潜云[7](2018)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食管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率逐步提升,CO2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首先在体外模拟纵隔CO2充气环境,利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接着,应用猪构建纵隔CO2气肿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对相关生理参数的检测,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猪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最后,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纵隔CO2充气辅助经纵隔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分别于CO2充气前,充气后30、60、90 min及放气后30 min监测HR、MAP、CVP,采集动脉血测PaCO2、血乳酸浓度、PaO2/FiO2、SaO2、pH值,利用食道超声测心输出量(CO)。结果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循环功能指标(CVP、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心输出量)及呼吸功能指标(PaCO2、血乳酸浓度、PaO2、SaO2、Ph值)与充气前无明显差异;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CVP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PaCO2、血乳酸浓度升高,PaO2、SaO2、pH值下降。此外,10例接受纵隔CO2充气辅助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中,10mm Hg的CO2充气压力除使患者的心率轻度加快,对其他循环及呼吸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5mm Hg及10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及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并损害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人体可以耐受10mm Hg纵隔CO2压力,但循环系统会受一定影响,手术中应注意维持平均循环充盈压(MCF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压力梯度。
张晓彬[8](2018)在《机器人辅助与传统胸腹部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背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报道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对于治疗可切除食管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上海市胸科医院自2015年11月至2017年10月开展的所有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研究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肿瘤病理分期、手术过程、肿瘤切除结果和术后恢复情况。为研究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将100例患者按照手术顺序分组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3.0±7.8岁。所有患者的胸部操作均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全组平均总手术时间270.3±56.2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230.9±75.0毫升。97例患者行根治性R0切除。平均淋巴结清扫数量17.6±10.4枚,其中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数量4.0±3.2枚。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天且无围术期90天内死亡病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喉返神经损伤(16%)。分组分析结果显示,经过第一阶段(25例)后,胸部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01)。经过第二阶段(50例)后,术后淋巴结清扫数量明显提高,包括总数量,纵隔,喉返神经旁淋巴结(P<0.001,P<0.001,P=0.001)。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05)。结论: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外科治疗可切除食管癌的手术方式且淋巴结清扫效果良好。经过25–50例手术后,术者能够熟练机器人辅助食管癌的胸部操作。第二部分机器人辅助与传统胸腹部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回顾性研究背景: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在近10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被证实为安全可行的外科治疗食管癌的手术方式。然而,关于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优劣性的比较尚且未曾被证实。本研究的目的为证实机器人辅助与传统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围术期手术结果的比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1月至2017年3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微创Mc Keown食管癌根治术的2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85例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和164例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基本信息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肿瘤位置,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和新辅助放化疗。机器人组1例患者,传统腔镜组6例患者需要中转开放手术。与传统胸腹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的总手术时间(260.4±54.1 vs260.9±55.5分钟,P=0.944)和胸部手术时间(89.2±25.1 vs 94.1±33.7分钟,P=0.195)相当。机器人组ICU入住时间更短(1 vs 2天,P=0.025),术后住院时间更短(11 vs 13天,P=0.226)。术后病理结果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多数病理类型均为食管鳞癌(RAE组83,97.6%vs CTLE组160,97.6%,P=0.830)。两组总淋巴结清扫数量相当,然而机器人组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数量更多(4.4±3.4 vs 3.1±2.4,P=0.002)。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两组在术后吻合口瘘(17.6%vs 15.9%,P=0.717),呼吸功能不全(5.9%vs 3.7%,P=0.418)以及喉返神经损伤(18.8%vs 14.6%,P=0.393)的发生率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证实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对于可切除食管癌来说是安全可行的外科手术方式。与传统腔镜组相比,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且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更为彻底。长期肿瘤学生存结果尚且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来检验。第三部分机器人辅助下胸、腹腔镜与传统胸、腹腔镜微创治疗食管鳞癌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致死性肿瘤,年发病占全球一半以上。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25%左右。外科治疗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可获得40%左右的五年生存率。但手术并发症高达50%,因此如何在降低手术创伤的同时,获得更为彻底的淋巴结手术清扫和更长的远期生存成为目前食管癌治疗研究的中心课题。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外科有望的解决以上问题。其特点包括进路微创、操作精细、肿瘤及淋巴结清扫彻底等诸多优点。但在食管癌治疗方面机器人辅助外科仍处于探索阶段,国际上单中心大组报道少见,尚无与传统外科治疗前瞻性的对照研究证据。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Ⅲ期临床试验。本研究的目的是旨在探讨机器人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远期生存状况不劣于传统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本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为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次要研究终点为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3年OS和DFS,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情况,R0切除率,90天内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生活质量等。本研究预计纳入样本量为300例,每组150例。结果:截至2018年1月,本研究共入组7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机器人组)36例,对照组(腔镜组)34例。术中总手术时间的比较机器人组更短(217.3 vs 261.5分钟,P<0.001)。胸部手术时间机器人组耗时更短(74.1 vs 104.1分钟,P<0.001)。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更少(188.3vs 219.1毫升,P<0.001)。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的比较两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平均值均为19枚。两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为10天。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喉返神经损伤(13,18.6%)。结论:本研究是全球第一项比较机器人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研究。阶段性的结果显示机器人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效果不劣于传统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
刘超[9](2018)在《长期饮酒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sophageal cancer,EC)位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8位,死亡率第6位[1-2],近年研究显示,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已成为美国及英、法等西欧国家上升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3]。在我国,食管癌发病率位居各类恶性肿瘤的的前列[4],在农村地区食管癌发病率位居第2位[5]。我国食管癌的死亡率居世界首位。近年来食管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在一些食管癌高发区,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6]。针对食管癌的治疗,首选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并且手术死亡率逐渐下降,其主要原因为外科和麻醉技术的进步,围手术期管理经验等的提升。据统计,我国人口饮酒率近年呈增长趋势[7],且食管癌患者普遍存在长期饮酒史。手术治疗仍为食管癌主要治疗方案。食管癌切除的范围至少应在肿瘤上、下界的5-8cm[8]。长期大量饮酒患者肝功能较差,加之围手术期打击消耗,势必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可见,外科手术患者的长期饮酒史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存在长期饮酒史与不饮酒食管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的差异,研究长期饮酒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为食管癌患者术前准备、术后恢复的针对性干预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5例长期饮酒的食管癌手术患者,根据每日折合酒精饮用量分为:A组45例,不饮酒患者;B组55例,低风险饮酒患者,每日折合酒精饮用量为1-40克/天;C组60例,中风险饮酒患者,每日折合酒精饮用量为41-60克/天;D组45例,高风险饮酒患者,每日折合酒精饮用量为>60克[9],比较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引流量、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时间、术中肝脏形态及术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前术后血清总蛋白变化、住院平均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平均手术时间A组与B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82),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均术中出血量A组与B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76),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平均术后第一天引流量A组与B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04),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胸腔闭式引流管平均置管时间A组与B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30),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中观察肝脏形态及术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A、B、C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组与D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D组、B组与D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6、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肺部感染、乳糜胸、戒断综合征等)总发生率A组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C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7、术前术后血清总蛋白的变化A组与B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80),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平均住院时间A组与B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55),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低风险饮酒对平均手术时间无明显影响,但当达到中风险饮酒后,平均手术时间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延长。2、低风险饮酒对平均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影响,但当达到中风险饮酒后,平均术中出血量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多。3、低风险饮酒对平均术后第一天引流量无明显影响,但当达到中风险饮酒后,平均术后第一天引流量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多。4、低风险饮酒对胸腔闭式引流管平均置管时间无明显影响,但当达到中风险饮酒后,胸腔闭式引流管平均置管时间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延长。5、低风险饮酒对术前术后血清总蛋白的变化无明显影响,但当达到中风险饮酒后,术后第一天血清总蛋白较术前平均减少量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多。6、低风险饮酒对平均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但当达到中风险饮酒后,平均住院时间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而延长。7、高风险饮酒时,术中肝脏形态及术后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较不饮酒和低风险饮酒者高。8、低风险饮酒时,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不饮酒组无明显差异,但达到中风险饮酒后,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不饮酒者明显升高。
史可峰[10](2017)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58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将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者(n=30)作为观察组,行常规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者(n=28)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扫淋巴节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4/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71%(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食管癌根治术能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 2.1.2 疼痛评价标准 |
| 2.1.3 拔管指标 |
| 2.1.4 并发症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病例资料收集 |
| 2.2.2 分组原则 |
| 2.2.3 材料与引流管留置方式 |
| 2.2.4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一般资料结果 |
| 3.2 术后疗效评价结果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胸腔镜外科诊疗及胸腔闭式引流历史及进展 |
| 4.2 胸腔积液的吸收机制 |
| 4.3 胸腔闭式引流调节机制及研究进展 |
| 4.4 粗胸管联合细胸管在VATS肺叶切除术后临床应用效果 |
| 4.5 研究涉及问题 |
| 4.5.1 术后粗胸管及细胸管的留置时间 |
| 4.5.2 术后疼痛情况 |
| 4.5.3 术后并发症及风险因素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1:综述 青海地区VATS肺叶切除术后留置引流管方式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中英文对照表 |
| 附录3:实验相关图片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第1章 引言 |
| 1.1 人工气胸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背景 |
| 1.2 人工气胸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优势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1 资料和方法 |
| 2.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 2.1.2 研究分组 |
| 2.2 手术方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统计学分析 |
| 第3章 结果 |
| 3.1 患者基本情况 |
| 3.2 患者术中和术后监测指标 |
| 3.3 患者手术短期疗效评价指标 |
| 3.4 患者胸部淋巴结清扫情况 |
| 3.5 患者术后并发症 |
| 第4章 讨论 |
| 4.1 人工气胸安全性分析 |
| 4.2 短期疗效评价 |
| 4.3 淋巴结清扫分析 |
| 4.4 研究的不足之处 |
| 第5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胸腺瘤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序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108例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疗效分析 |
| 序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围手术期处理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T型侧侧吻合在胸内及颈部的对比分析 |
|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围手术期处理与手术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4 讨论 |
| 5 小结 |
| 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管胃食管颈部T型侧侧吻合与圆形端侧吻合的对比分析 |
| 序言 |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2 手术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思考与展望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及科研成果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2组手术所需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
| 2.2 2组不良反应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 一、材料和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猪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
| 一、材料和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
| 一、资料和方法 |
| 二、结果 |
| 三、讨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综述一: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
| 1. 绪论 |
| 2. 病人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机器人辅助与传统胸腹部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回顾性研究 |
| 1. 绪论 |
| 2. 病人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胸腹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多中心前瞻性开放随机对照研究 |
| 1.绪论 |
| 2.试验设计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治疗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手术情况 |
| 2.2 并发症发生率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