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蕊[1](2021)在《《梅朵之死:孕育帕克兰市枪手和将美国学生置于险境的人与政策》(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
Yoanna Anggreini(林玉琴)[2](2018)在《印尼幼儿园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以Kidea Sunter幼儿园为例》文中指出目前,印尼的汉语教育在不断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了低龄化的状态。很多家长们认为学习语言越早越好,因此很多幼儿园都开设了汉语班,汉语成为学校的必修课。本文首先研究印尼汉语教育的基本状况、了解印尼汉语教育的政策、印尼汉语教育的发展、印尼私立和国立幼儿园汉语教学现状及其在全国汉语印尼全国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印尼汉语教学发展的未来趋势。接着在印尼雅加达的Kidea Sunter幼儿园做一些调查来了解幼儿园汉语教学的现状。笔者将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采访法、观察及研究法对该幼儿园的汉语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幼儿园的汉语课程设置、幼儿园学生家长对汉语教学的看法、幼儿园的汉语教学环境、汉语教师力量、汉语教材、课堂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法和课外汉语教学活动。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印尼幼儿园的汉语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恰当的课程课时设置;二、国家、学校、家长对学习汉语的支持;三、教师队伍稳定;四、幼儿园的英汉教学题目一致;五、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不过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师资数量及幼儿教学经验不足;二、教材内容过多且没有重点;三、缺少语言环境。根据印尼幼儿园存在的汉语教学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意见如:提高师资数量及素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化学习汉语的环境。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希望能够推动印尼幼儿园汉语教育的发展。
叶卫挺[3](2018)在《《从黑格尔出发》英汉笔译报告:哲学文本翻译中指称词的显化》文中提出本报告基于报告人所做的《从黑格尔出发》英汉翻译项目实践。该哲学文本语言具有批判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其内容不仅涉及黑格尔的思想,同时还包括那些对黑格尔思想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思想家和事件。该项目已于2017年8月1日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次翻译任务要求严格,除准确、严谨和忠实之外,译文读者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也必须要考虑其中。在本次翻译实践中,指称的显化翻译问题是实践中比较棘手的问题。这些包括代词、名词等在内的指称词需要彻底地分类和分析,有些指称意义比较明显,而有些指称却难以理解,需要通过所处语境进行对比与排除,找出它们真正指代的意思。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译者可以根据原文的语境信息及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推理,选择出最佳翻译。显化既包括了狭义上语言衔接形式的变化,同时也包括了意义上的显化转化。因此,译者要结合上下语境进行推理,将指称词所指代的意思进行恰当的显化。本报告提出了三种翻译方法:直译法;重复法;转化法。此次翻译实践也证明了这三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哲学文本中指称词的翻译问题。
张凯娣,董晓倩,王思宇,焦健翔[4](2017)在《从三美原则下看刘宇昆英译《北京折叠》》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折桂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标志着中国科幻小说在走出去上进入了新阶段,同时反映了译者刘宇昆在中国科幻小说翻译上取得的成果。本文以许渊冲的三美原则为指导,从押韵表现、对仗安排、语句衔接三个方面,对刘宇昆《北京折叠》的英译本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科幻小说翻译提供借鉴,让更多的中国科幻小说走向世界。
刘琪[5](2009)在《英语的重复法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分类阐述英语重复法及其应用,并借助大量实例说明所提出的观点。重复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用以表示强调的修辞方式,千百年来,历经历史文化巨变而不衰,必定有其独特实用之处。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下内容:形上的重复包括词汇、短语和句子重叠,并构成重复修辞手法;音上的重复常用的有头韵法和尾韵法;语义重复较为复杂,通常都是含有由that引导的从句,文中只列举出了若干实例。
张宁[6](2002)在《英汉回环修辞对比》文中认为语言艺术的原则之一是均衡。探求语言的均衡美是修辞学的任务之一。达到语言的均衡美 ,非止一途 ,而其中之一就是使用“回环”的修辞格。“回环”这一修辞格具有视觉上的建筑美 ,也有听觉上的音乐美。若把英语和汉语的修辞进行比较 ,发现两者共同之处如此之多。本文就两种语言的回环这一修辞进行对比 ,并探讨其修辞形式、作用以及应用。
张惠芹[7](2002)在《教学演讲学 ——教师语言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риторика(古典修辞学、演讲学)的复兴,在俄罗斯出现了以риторика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演讲学研究。尽管研究刚刚起步,但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却已给人不少启迪。本文就是按照这一研究方向,以外语教学领域为主要考察范围(旁及其他学科教学),探讨教师语言艺术的理论和实践问题。Риторика是一门多维的理论,涉及面十分广泛。因此,对于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演讲学,不同的研究者难免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我们的理解是:教学演讲学是一门以риторика基本思想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学科,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听众的因素,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运用能与听众交流的语言技巧和讲解艺术,保障各项教学原则的贯彻实现,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论文由绪论、正文三章、结束语和参考文献组成。在绪论中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由来、研究对象的界定、论文的主要任务等。第一章简要论述亚里士多德риторика理论的主要思想以及риторика理论原则在教育学中的反映。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演讲活动三要素(этос,логос,пафос)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无论演说者人品的表现、演说内容的选择与论证,还是对听众情感的诉求,最终目的都是要影响听众的判断,使听众作出演讲者希望得到的决定。所以重视听众因素,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修辞学的精髓和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修辞学和教育学从它们产生之日起就密不可分。在“苏格拉底对话”的基础上,产生出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古罗马时期着名的演讲理论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不仅包含修辞学的内容,实质上也为教育学构建起一个基本框架。考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吸收了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的思想,为教学论奠定了基础。现代修辞学家和教育学家也充分肯定了教师应成为演说家的思想,揭示了教师语言艺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学演讲学以риторика基本思想为基石,但它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封闭的理论。它既然研究教学,必然和教育学、教学论有交叉;它作为一门探讨教师
刘萍萍[8](2000)在《英语重复法的表现形式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重复法作为一种修辞手段 ,在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交际中是屡见不鲜的 ,其目的是达到某种修辞效果。重复法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体现在语法、句法以及音韵方面 ,包括音、形、义等不同层次的重复。
蔡型乞[9](1997)在《英语的重复法及其应用》文中认为英语的重复法及其应用蔡型乞一般情况下,英语忌重复,并且借助各种语言手段力避重复,以免累赘乏味。但是,重复法(Repetition)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不同层次,不同场合的交际中,却是屡见不鲜的,其目的是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抑或强调所述事物的特点,加深印...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选题缘由和目的 |
|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 相关研究综述 |
| 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印尼汉语教育基本概况 |
| 1.1 印尼汉语教育政策 |
| 1.2 印尼汉语教育的发展 |
| 1.3 汉语教学在印尼的地位和作用 |
| 1.4 印尼汉语教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
| 第二章 KIDEA Sunter幼儿园概况 |
| 2.1 印尼幼儿园汉语教学现状 |
| 2.2 KIDEA Sunter幼儿园简介 |
| 2.3 KIDEA Sunter幼儿园汉语课程设置 |
| 第三章 KIDEA Sunter幼儿园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
| 3.1 汉语环境的调查 |
| 3.1.1 学生家长对汉语教学的看法 |
| 3.1.2 幼儿园汉语教学环境 |
| 3.2 师资力量及教材调查 |
| 3.2.1 师资力量 |
| 3.2.2 汉语教材 |
| 3.3 汉语课堂的内容 |
| 3.3.1 课堂教学环节 |
| 3.3.2 课堂教学内容 |
| 3.3.3 课堂教学法 |
| 3.4 课外汉语教学活动 |
| 3.5 教学效果 |
| 第四章 KIDEA Sunter幼儿园汉语教学现状分析 |
| 4.1 KIDEA Sunter幼儿园汉语教学的优势 |
| 4.2 KIDEA Sunter幼儿园汉语教学的不足 |
| 第五章 印尼幼儿园汉语教学的对策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致谢 |
| ACKNOWLEDGEMENTS |
| ABSTRACT |
| 摘要 |
| 1. PROJECT INTRODUCTION |
| 1.1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 1.2 Nature and Featur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 1.3 Aim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 2. PROCESS DESCRIPTION |
| 2.1 Pre-task Preparation |
| 2.2 The Translation Stage |
| 2.3 Post-task Activities |
| 3. DIFFICLUTIES IN TRANSLATING REFERENTIAL EXPRESSIONS |
| 3.1 The Studies of the Referential Expressions |
| 3.2 The Difficulty in Translation of Referential Expressions |
| 4. TRANSLATION OF REFERENTIAL EXPRESS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THE RELEVANCE THEORY |
| 4.1 Introduction to the Relevance Theory |
| 4.2 Introduction to Explicitation |
| 4.3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he Explicitation of Referential Expressions |
| 4.3.1 Literal Translation |
| 4.3.2 Repetition |
| 4.3.3 Conversion |
| 5. CONCLUSION |
| 5.1 Project Summary |
| 5.2 Suggestions |
| BIBLIOGRAPHY |
|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
|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
| APPENDIX Ⅲ: GLOSSARY |
| APPENDIX Ⅳ: A QUESTIONNAIRE ON READERS' FEEDBACK |
| 1. 引言 |
| 2.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意美, 形美, 音美 |
| 3. 三美原则在《北京折叠》英译中的体现 |
| 3.1 押韵之表现, 显示音美。 |
| 3.2 重复之衔接, 突出意美。 |
| 3.3 对仗之安排, 构造形美。 |
| 4. 结语 |
| 引言 |
| 一、“回环”修辞形式 |
| 二、“回环”修辞作用 |
| 1、精警作用 |
| 2、强调作用 |
| 3、人物神态 |
| 三、“回环”修辞的应用 |
| 1、议论 |
| 2、抒情 |
| 3、叙事 |
| 结语 |
| 绪论 |
| 第一章 Риторика与教学演讲学 |
|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的Риторика理论 |
| 第二节 Риторика基本思想在教学演讲学中的体现 |
| 第二章 教学演讲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
| 第一节 教学演讲学与相关学科 |
| 一、教学演讲学与教学论 |
| 二、教学演讲学与语言学 |
| 三、教学演讲学与心理学 |
| 四、教学演讲学与交际学 |
| 小结 |
| 第二节 教学演讲学与教学原则 |
| 一、教学原则的内涵 |
| 二、教学演讲学与教学原则 |
| 第三节 听众中心论与双主论 |
| 第三章 教学演讲中的心理-情感诉求 |
| 第一节 动机的产生 |
| 第二节 满足需要,激发动机 |
| 第三节 激发兴趣 |
| 一、诉诸悬念 |
| 二、诉诸假想的情景 |
| 三、诉诸听众熟悉的事情 |
| 四、诉诸新旧知识的联系 |
| 五、诉诸具体生动的描述 |
| 六、诉诸风趣幽默的语言手段 |
| 1、拉近和听众的距离 |
| 2、创造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 |
| 3、处理教学演讲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
| 4、引发学生思考 |
| 第四节 教师评价语言的艺术 |
| 一、称誉听众,激发自信 |
| 二、贬低自己,称誉听众 |
| 三、先扬后抑,褒贬结合 |
| 四、明确具体,言之有物 |
| 第四章 教学演讲语言的修辞特点 |
| 第一节 修辞格在教学演讲中的运用 |
| 一、辞格在各类演讲中的不同作用 |
| 二、比喻(明喻及隐喻) |
| 1、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 |
| 2、以比喻激发听众思维 |
| 3、用比喻增强讲解的趣味性 |
| 三、类比(аналогия) |
| 1、用类比帮助理解 |
| 2、用类比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
| 四、反复(повтор) |
| 1、通过重复突出主要信息,引起听众注意,帮助吸收掌握 |
| 2、使用反复辞格,帮助听众理清演讲思路 |
| 3、通过重复扩展或加确内容 |
| 4、使用反复辞格,增强表现力、感染力 |
| 第二节 教学演讲的口语化问题 |
| 一、演讲语言口语化的理解 |
| 二、Лаптева讲演体(УПР) 理论的基本思想 |
| 1、心理规律 |
| 2、直接交际 |
| 3、修辞定势 |
| 三、教学演讲语言在讲演体中的独特地位 |
| 四、教学演讲口语化的重要语言特征 |
| 1、句法-语篇方面 |
| 2. 词汇方面 |
| 五、影响教学演讲语言口语化程度的种种因素 |
| 第三节 教学演讲中的对话性 |
| 一、教学演讲中的对话思想 |
| 二、隐性对话 |
| 1、使用呼应手段,加强听众参与感,激发听众积极思维 |
| 2、预测听众的想法、问题,作有针对性的讲解 |
| 3、使用персонизация手段,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
| 三、显性对话 |
| 1、显性对话的含义 |
| 2、显性对话中对话性的具体体现 |
| 1) 问候语及准备性寒暄 |
| 2)引导语 |
| 3)启发语 |
| 结束语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