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强[1](2020)在《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我国西北地区一年一熟种植区域玉米作物为研究对象,以现场测定方法进行生物学产量测定为切入点,以概略养分分析法、范式纤维洗涤法、尼龙袋法和移动尼龙袋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重点进行玉米作物饲料化利用的四种利用方式(A方式,青贮利用方式;B方式,黄贮利用方式;C方式,风干秸秆利用方式和D方式,微贮秸秆利用方式)对生物学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玉米作物不同利用方式的生物学产量测定结果、化学营养价值(重点进行总能和总粗蛋白质的评定)和可消化营养价值(重点进行总消化能、总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和总可消化粗蛋白质的评定)评定结果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以利用方式为抓手的籽粒玉米的饲料化利用——“粮改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A、B、C、D四种利用方式单位面积(hm2)玉米作物的生物学产量分别为:24.34 t/hm2、24.58 t/hm2、19.98 t/hm2、19.98 t/hm2,以B方式的生物学产量最高,较A方式高0.99%,较C方式高23.02%,较D方式高23.02%。从生物学产量角度分析,黄贮利用方式是玉米作物最佳的利用方式。(2)A、B、C、D四种利用方式单位面积(hm2)玉米作物的可饲喂生物量分别为:24.34 t/hm2、24.58 t/hm2、19.98 t/hm2、19.48 t/hm2,以B方式的可饲喂生物量最高,较A方式高0.99%,较C方式高23.02%,较D方式高26.18%。从可饲喂生物量角度分析,黄贮利用方式是玉米作物最佳的利用方式。(3)A、B、C、D四种利用方式单位面积(hm2)玉米作物的总能和总粗蛋白质分别为:390.98 KJ/hm2和1.41 t/hm2、392.98 KJ/hm2和1.64 t/hm2、327.24 KJ/hm2和1.34t/hm2、320.28 KJ/hm2和1.33 t/hm2,B方式的总能(TGE)和总粗蛋白质(TCP)均最高,其总能(TGE)和总粗蛋白质(TCP)分别较A方式高0.51%和16.05%,较C方式高20.09%和21.90%,较D方式高22.70%和22.97%。从化学营养价值角度分析,黄贮利用方式是玉米作物最佳的利用方式。(4)A、B、C、D四种利用方式单位面积(hm2)玉米作物的总消化能分别为:248.27 KJ/hm2、287.43 KJ/hm2、240.30 KJ/hm2、245.19 KJ/hm2,总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分别为:48.21 Kg/hm2、81.12 Kg/hm2、70.55 Kg/hm2、71.02 Kg/hm2,总可消化粗蛋白质分别为:928.05 Kg/hm2、1211.54 Kg/hm2、991.19 Kg/hm2、994.13 Kg/hm2,B方式的总消化能(TDE)、总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TIDCP)和总可消化粗蛋白质(TDCP)均最高,其总消化能(TDE)、总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TIDCP)和总可消化粗蛋白质(TDCP)分别较A方式高15.77%、68.26%和30.55%,较C方式高19.61%、14.98%和22.23%,较D方式高17.23%、14.22%和21.87%。从可消化营养价值角度分析,黄贮利用方式是玉米作物最佳的利用方式。综上所述,在我国西北地区一年一熟种植区域,黄贮利用方式是玉米作物饲料化利用最佳的利用方式。
葛文霞[2](2020)在《绵羊TMR颗粒饲料加工工艺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论文研究应对极端气候条件下,适用于妊娠母羊的全混合日粮(Total Mixed Diet,TMR)颗粒饲料加工技术及应用效果,旨在提高放牧绵羊抵御灾害的能力。方法:论文通过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品质及应用效果两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以TMR颗粒饲料为对象,研究饲料中不同的精粗饲料比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的影响。试验设计采用双因子多水平试验设计,因子A为饲料精粗比,水平分别为50:50、40:60、30:70,因子B为玉米秸秆与苜蓿干草比,水平分别为1:2、1:1、2:1,共9个试验组,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流程生产TMR颗粒饲料,比较不同精粗比和粗饲料组成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质、含粉率、粉化率、硬度、容重、密度、长度和直径等物理指标的影响,综合评定TMR颗粒饲料的品质,确定适宜的精粗比。试验筛选出A1B1组TMR颗粒饲料,作为对照组,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VE(20IU/kg、40 IU/kg、60 IU/kg)、VC(250 mg/kg、500 mg/kg、750 mg/kg)和乙氧喹(100mg/kg、200 mg/kg、300 mg/kg),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测定饲料中·O2-自由基活力、H2O2含量、·OH自由基活力、总抗氧化能力,研究不同时间点,不同种类不同水平抗氧化剂对TMR颗粒饲料的抗氧化能力,确定适宜的抗氧化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以A1B1组TMR颗粒饲料为基础饲料,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和延胡索酸,按照TMR颗粒饲料生产工艺进行生产,室温下贮存,分别于生产后0 d,15 d、30 d、60 d、90 d、120 d、150 d,测定环境温湿度变化、饲料中水分、感官变化、霉菌总数和霉菌分布情况,确定适宜的防霉剂的种类和添加量。第二部分:用第一部分生产的TMR颗粒饲料进行饲喂试验,观察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和反刍行为、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妊娠母羊血液中生化指标,评定TMR颗粒饲料的使用效果。结果:(1)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降低,粗饲料比例的增加,TMR颗粒饲料的感官品质下降、颗粒含粉率和粉化率显着增加(P<0.05)、硬度显着降低(P<0.05)、容重和密度显着降低(P<0.05)、颗粒长度显着增加(P<0.05),对颗粒直径没有显着影响(P>0.05);不同的粗饲料组成比例(因子B)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不显着(P>0.05);不同的精粗比与粗饲料的组成的交互作用对TMR颗粒容重和密度有显着影响(P<0.05)。(2)在贮存期0~120 d内,各氧化剂添加组可以有效清除饲料氧化过程中产生H2O2、·OH、·O2-,提高饲料的总抗氧化能力。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VC、VE和乙氧喹,各组饲料的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时时间的推迟而减弱。在贮存期初始阶段15 d,30 d,60 d,各组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贮存前期和贮存中期不同剂量的抗氧剂的抗氧化效果产生差异,到了后期,又趋于接近,差异不显着(P>0.05)。(3)贮存期间,贮藏室温度变化范围在16.5℃~28℃,室内平均温度为22.02℃,相对湿度在33%~75%,平均相对湿度在46.04%。在贮存期的15 d,饲料中水分出现下降,到30 d开始回升,各组间饲料水分的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在60~150 d之间,对照组饲料中的水分显着高于各试验组,差异显着(P<0.05)。在0~90 d期间,各组饲料外观保持良好颗粒饲料感官性状,无霉变。在贮存期120 d,对照组饲料表现出隐约霉变,其他各组饲料外观情况良好。在贮存期150d时,对照组饲料出现轻度发霉,各试验验组外观良好。15~120 d,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多于各防霉剂组,差异不显着(P>0.05);120~150 d时,对照组饲料中的霉菌数量极显着高于各防霉剂组(P<0.01),各防霉剂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经PCR-DGGE分析,发现各饲料中主要存在的与饲料卫生有关的霉菌有:镰刀菌,曲霉菌和青霉菌。(4)不同精粗比影响母羊的采食量,精粗比为50:50时显着高于精粗比40:60组和30:70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提高了14.76%和19.13%(P<0.05);TMR经制粒后可以缩短妊娠母羊采食时间,提供采食速度;高比例的精饲料,可提高妊娠母羊的饮水次数和排便次数;不同处理的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运动和休息时间没有显着影响(P>0.05);饲喂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反刍行为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中CP和CF的消化率有显着影响(P<0.05),对钙磷消化率影响不显着(P>0.05)。(5)体外发酵2~8 h,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浓度快速上升,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下降,8~12 h变化速度变缓,24 h到达峰值;随着饲料中精饲料比例的提高,瘤胃液中p H值、乙酸/丙酸值随之降低,培养液中的产气量、NH3-N浓度、MCP浓度、VFA随着升高。(6)给妊娠母羊饲喂经颗粒化处理的TMR,饲料中苜蓿干草比例越高,母羊血清中的TP、ALP、BUN、Cre含量越高。不同精粗比和不同的玉米秸秆:苜蓿干草比对妊娠母羊血清中的Blu、TG、Ca、P没有显着影响(P>0.05),保证母羊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可维持血清中的Blu、TG、Ca、P浓度的平衡。结论:当饲料精粗比在50:50~30:70的范围内,精饲料比例越高越有利于TMR颗粒饲料的成型;相同精粗比的条件下,增加玉米秸秆比例降低苜蓿干草比例,颗粒容重和长度随之下降。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VC、VE、乙氧喹,可提高饲料的抗氧化能力。添加不同水平的柠檬酸、乳酸钙、延胡索酸,可以有效抑制霉菌的生长和繁殖,延长饲料保存期。饲喂TMR颗粒饲料可以保证妊娠母羊健康,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改善饲料适口性,提高干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
王超,金海,李长青,田丰,王利,张海鹰,李子钦,薛树媛[3](2019)在《玉米秸秆饲料进牧区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内蒙古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现状,阐述了全区玉米秸秆生产量和饲料化利用情况,分析了玉米秸秆饲料进牧区的路径及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期为秸秆饲料进牧区提供理论依据。
李玲玉[4](2019)在《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秆对肉牛生产性能、微生物区系和差异代谢物影响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育肥期西门塔尔杂交牛为试验对象,比较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在肉牛生长性能、瘤胃与粪便微生物、瘤胃与血液差异代谢物和肌肉品质方面的差异,以评价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的饲用效果,为农作物秸杆饲料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将20头体重相近的健康西门塔尔杂交公牛平均分成两组进行为期90天的饲养试验,其中一组饲喂以微贮稻草为粗饲料的日粮,另一组饲喂以新鲜玉米秸杆为粗饲料的日粮。分别在试验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对所有试验肉牛逐一进行空腹称重,并且在试验第30天、试验第60天和试验第90天晨饲前对所有试验肉牛同时采集颈静脉血、瘤胃液和粪便样品。试验结束时,选取2头接近平均体重的肉牛进行屠宰并采集眼肉、腱子肉和里脊肉样品。试验结果表明:1、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之间的平均日增重、血液生化指标和瘤胃发酵参数均分别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饲喂玉米秸杆相比,给肉牛饲喂微贮稻草能显着提高肉牛第60和第90天瘤胃液中的乙酸和丙酸浓度(P<0.05),同时有助于提高试验全期血浆中的总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浓度(P>0.05)并降低血浆中的尿素氮浓度(P>0.05)。2、微贮稻草组肉牛试验期瘤胃液中细菌的平均菌群丰度指数和菌群多样性指数分别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但真菌的平均菌群丰度指数和菌群多样性指数则分别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瘤胃液中门水平的细菌优势菌群均为拟杆菌门细菌、厚壁菌门细菌和软壁菌门细菌,微贮稻草组肉牛瘤胃液中的拟杆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而厚壁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则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第90天瘤胃液中的拟杆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显着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而厚壁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则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瘤胃液中门水平的真菌优势菌群均为新丽鞭毛菌门和子囊菌门,但两组肉牛之间的新丽鞭毛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和子囊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3、微贮稻草组肉牛粪便中细菌和真菌的菌群丰度指数及菌群多样性指数分别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粪便中门水平的细菌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细菌、拟杆菌门细菌和软壁菌门细菌,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第60天和第90天粪便中厚壁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分别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而拟杆菌门细菌的表达丰度则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微贮稻草组肉牛和玉米秸杆组肉牛瘤胃液中门水平的真菌优势菌群均为新丽鞭毛菌门和子囊菌门,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第90天粪便中的子囊菌门真菌表达丰度显着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而新丽鞭毛菌门真菌表达丰度则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4、肉牛瘤胃液中的浓度差异代谢物共有16种,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瘤胃液中的苏氨酸和谷氨酸浓度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其余14种代谢物的浓度均显着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肉牛血清中的浓度差异代谢物共有9种,其中,微贮稻草组肉牛血清中的α-酮基异己酸和甘油浓度分别显着(P<0.05)和极显着(P<0.01)高于玉米秸杆组肉牛,其余7种代谢的浓度均显着低于玉米秸杆组肉牛(P<0.05)。5、与饲喂新鲜玉米秸杆相比,饲喂微贮稻草对西门塔尔肉牛眼肉和里脊肉中的风味氨酸酸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但可以显着提高眼肉和里脊肉中硬脂酸的含量(P<0.05);另外,饲喂微贮稻草能显着或极显着增加西门塔尔肉牛腱子肉中鲜味氨基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和甜味氨基酸(丙氨酸、甘氨酸)的含量,降低腱子肉中的苦味氨基酸(蛋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但对腱子肉中的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
黄世洋[5](2018)在《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木薯秸秆作为山羊饲料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开展生物技术处理木薯秸秆饲料化和作为山羊饲料应用研究,通过7种微生物及酶发酵剂产品处理木薯秸秆的比较试验、不同水分含量木薯秸秆微生物处理效果试验、添加红糖和玉米粉营养物质微生物处理木薯秸秆微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和不同比例的木薯秸秆微贮饲料对山羊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探讨生物处理技术、处理效果和品质研究、微贮饲料对山羊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经济效果最佳饲用配方,具有现实意义,为木薯秸秆饲料在山羊饲料利用上提供理论依据,开辟山羊新的饲料原料资源,变废为宝,促进木薯秸秆饲料化、产业化发展。试验结果表明:使用7种不同产品微生物及酶发酵剂处理木薯秸秆,其感观品质达到优级、营养成分值变化显着、发酵品质改变效果较佳、有害微生物及有毒物质均显着降低的试验组为秸秆发酵活杆菌+鲜木薯秸秆(S1)和亿林牌微生物菌种+鲜木薯秸秆(S5);不同水分含量的木薯秸秆微生物处理,综合效果最佳为水分含量为60~70%;添加红糖和玉米粉营养物质微生物处理木薯秸秆,综合比较感观评定、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值、有氧稳定性的影响等指标,A9(红糖5%和玉米粉%)试验组效果最佳,其添加红糖和玉米粉的最适宜比例为5%;不同比例的木薯秸秆微贮饲料对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综合增重效果、体形指标增长效果、日均采食量、血液生化指标和经济效益等5方面,Ⅱ组(微贮30%)效果最佳,其平均日增重(146.66±12.29 kg),高于对照组17.1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增重效果和经济效益最优,可做为木薯秸秆微贮饲料饲喂山羊的推荐配方。
苗福泓,李永臻,杨国锋,刘洪庆,孙娟,林英庭[6](2017)在《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研究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4月龄洼地绵羊公羊27只,组间平均体重(20.0±0.5)kg,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试验Ⅰ组饲喂天然草原青干草,试验Ⅱ组饲喂青贮玉米秸和花生秧,试验Ⅲ组饲喂青贮玉米秸和苜蓿,试验期105d,其中预试期15d,正试期90d。结果表明,肉色、大理石花纹、pH、熟肉率等指标3个试验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失水率试验Ⅰ组显着低于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P<0.05);剪切力试验Ⅰ组显着低于试验Ⅱ组(P<0.05)。粗蛋白质、粗脂肪、水分3个试验组间差异均不显着(P>0.05),粗灰分试验Ⅰ组显着高于试验Ⅱ组(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Ⅲ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氨基酸总含量3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鲜味氨基酸试验Ⅰ组显着高于试验Ⅱ组。综合研究表明,与农区秸秆饲料相比,天然草原青干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区洼地绵羊羊肉的食用价值和营养物质含量,同时改善了羊肉风味,可在农区推广使用天然草原青干草。
梁源春,黄世洋,黄华莉,谢皿来[7](2017)在《广西不同秸秆饲料饲喂山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对广西不同秸秆资源饲料进行饲喂山羊效果试验,通过测定分析其增重效果、采食量、粗饲料适口性、疾病观测记录、血液生化指标等,探讨不同秸秆饲料的饲喂效果,对比分析其经济利用价值。试验结果表明,精饲料+花生藤组与精饲料+王草组相比增重效果显着,经济效益最高,其血液生化指标表现一致,为全区圈养山羊提供科学参考。
李永臻,苗福泓,沈志强,林英庭,李国才,孙娟[8](2016)在《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生长、屠宰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选取4月龄洼地绵羊公羊27只,平均体重(20±0.50)kg,按随机区组原则分为3组,每组9只,以研究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Ⅰ组饲喂天然草原青干草,试验Ⅱ组饲喂青贮玉米秸和花生秧,试验Ⅲ组饲喂青贮玉米秸和苜蓿,饲养试验期105d,其中预试期15d,正试期90d。结果表明,3个试验组间的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差异不显着;料重比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相比差异不显着,但试验Ⅰ组比试验Ⅱ组降低4.55%,与试验Ⅲ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显着降低11.29%;3个试验组间体高、体长和胸围增加值差异不显着;屠宰率试验Ⅰ组比试验Ⅱ组提高1.22%,比试验Ⅲ组降低2.33%,3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胴体净肉率试验Ⅰ组最高,为37.83%,分别比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提高2.97%、1.26%,3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肉骨比试验Ⅰ组比试验Ⅱ组提高1.56%,比试验Ⅲ组低3.35%,3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3个试验组的眼肌面积大小比较接近,但试验Ⅰ组最大,分别比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大0.57%、7.30%;试验Ⅰ组盈利额最大,为492.15元,分别比试验Ⅱ组和试验Ⅲ多41.31和150.74元。综合研究表明,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都有促进作用,且能够提高肉羊养殖的经济效益。
昝林森,成功,闫文杰,柳泽新[9](2016)在《中国西部地区草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发展草牧业,对中国草业和畜牧业建设意义重大。本文在对现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西部地区草牧业发展现状和潜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西部地区农区、牧区、农牧交错带草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
李永臻,苗福泓,孙娟,杜宇,沈志强,杨国锋[10](2016)在《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血液生化指标和羊肉矿物质、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血液生化指标和羊肉矿物质、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取四月龄洼地绵羊公羊27只,随机分为3组,试验Ⅰ组饲喂天然草原青干草,试验Ⅱ组饲喂青贮玉米秸和花生秧,试验Ⅲ组饲喂青贮玉米秸和苜蓿,饲养试验期10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CHOL含量试验Ⅰ组比试验Ⅲ组显着降低21.10%(P<0.05),其它血液生化指标三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着;钙含量试验Ⅰ组比试验Ⅱ组提高6.37%,比试验Ⅲ组显着降低37.92%(P<0.05),其它矿物质元素三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着;十七烷酸试验Ⅰ组显着高于试验Ⅲ组1.5倍(P<0.05),亚油酸试验Ⅰ组显着高于试验Ⅲ组57.14%(P<0.05),其它脂肪酸三个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可见,饲喂天然草原青干草可以降低农区洼地绵羊血液胆固醇,提高羊肉矿物质元素和良性脂肪酸含量,提高羊肉保健功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粮改饲”的研究进展 |
| 1.1 “粮改饲”提出的背景 |
| 1.2 “粮改饲”实施的目的和意义 |
| 1.3 “粮改饲”目前的研究现状 |
| 1.3.1 “粮改饲”作物种类的研究 |
| 1.3.2 “粮改饲”利用方式的研究 |
| 1.3.3 “粮改饲”实施效果的研究 |
| 1.4 “粮改饲”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办法 |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6 本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6.1 本研究的内容 |
| 1.6.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 |
| 2.1 材料和方法 |
| 2.1.1 试验地概况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分析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1.4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的影响 |
| 2.2.2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可饲喂生物量的影响 |
| 2.2.3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化学营养价值的影响 |
| 2.2.4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可消化营养价值的影响 |
| 2.3 讨论 |
| 2.3.1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生物学产量的影响 |
| 2.3.2 利用方式对玉米作物消化率的影响 |
| 2.3.3 玉米作物利用方式的比较分析 |
| 第三章 结论和建议 |
| 3.1 研究结论 |
| 3.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3.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缩略词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1 我国及新疆养羊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
| 2.2 我国羊饲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 2.3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研究进展 |
| 2.4 羊用TMR颗粒饲料加工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
| 2.5 羊用TMR颗粒饲料的使用 |
| 2.6 TMR颗粒饲料在极端气候情况下的应用 |
|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3.1 研究内容 |
| 3.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第一部分 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工艺影响的研究 |
| 试验一 不同精粗饲料比例对TMR颗粒饲料成型品质影响的研究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TMR颗粒饲料的生产工艺 |
| 1.3 试验方法 |
| 1.4 测定项目 |
| 1.5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
| 2.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物理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感官性状的影响 |
| 3.2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含粉率和粉化率的影响 |
| 3.3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硬度的影响 |
| 3.4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容重和密度的影响 |
| 3.5 不同精粗比对TMR颗粒饲料长度和直径的影响 |
| 4 小结 |
| 试验二 不同水平VE、VC和乙氧喹抗氧化效果对比研究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 1.3 试验设计 |
| 1.4 样品的采集 |
| 1.5 氧化活性指标的测定 |
| 1.6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2.2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2.3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氧化与抗氧化剂 |
| 3.2 VC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3.3 VE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3.4 乙氧喹对饲料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 4 小结 |
| 试验三 不同水平防霉剂对TMR颗粒饲料贮存效果的影响研究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仪器设备 |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 1.4 试验设计 |
| 1.5 样品的保存与采集 |
| 1.6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7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贮藏室温湿度变化 |
| 2.2 贮存期间水分的变化 |
| 2.3 贮存期间饲料霉变情况 |
| 2.4 贮存期间饲料中霉菌数量的变化 |
| 2.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
| 3 讨论 |
| 3.1 环境对饲料防霉效果的影响 |
| 3.2 贮存期内饲料水分的变化 |
| 3.3 贮存期内饲料感官的变化 |
| 3.4 贮存期内霉菌的变化 |
| 3.5 饲料中霉菌菌群分布情况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TMR颗粒饲料饲养效果研究 |
| 试验四 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反刍行为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研究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地点 |
| 1.3 试验设计 |
| 1.4 饲养管理 |
| 1.5 测定的指标 |
| 1.6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
|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影响 |
|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采食行为的影响 |
|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反刍行为的影响 |
|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4 小结 |
| 试验五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与试剂 |
| 1.2 供体动物与瘤胃液的采集 |
| 1.3 人工瘤胃培养系统 |
| 1.4 试验设计 |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6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的影响 |
| 2.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
| 2.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
| 2.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
| 2.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p H值的影响 |
| 3.2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产气量的影响 |
| 3.3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NH_3-N的影响 |
| 3.4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MCP的影响 |
| 3.5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体外瘤胃发酵液中VFA的影响 |
| 4 小结 |
| 试验六 不同处理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 1.4 饲养管理 |
| 1.5 血样的采集 |
| 1.6 测定指标 |
| 1.7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总蛋白的影响 |
| 2.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白蛋白的影响 |
| 2.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尿素氮和肌酐的影响 |
| 2.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
| 2.5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
| 2.6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的血磷影响 |
| 3 讨论 |
| 3.1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的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
| 3.2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糖的影响 |
| 3.3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清甘油三酯的影响 |
| 3.4 不同处理的TMR颗粒饲料对妊娠母羊血钙和血磷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三章 结论 |
|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1 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概况 |
| 2 内蒙古草原面积及载畜量 |
| 3 内蒙古地区农区玉米秸秆产量及其利用情况 |
| 4 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情况 |
| 5 玉米秸秆进牧区可行性分析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农作物秸杆的化学组成特点及利用方式 |
| 1.1 农作物秸杆的化学组成特点 |
| 1.2 主要农作物秸杆的利用方式 |
| 2 农作物秸杆饲料化利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 2.1 缺乏农作物籽实与农作物秸杆一体化的收集与预处理机械设备 |
| 2.2 轻简高效的农作物秸杆饲料化加工技术有待提高 |
| 2.3 农作物秸杆特效分解性饲料添加剂研制不足 |
| 2.4 农作物秸杆瘤胃内发酵后的甲烷生成量过高。 |
| 3 新鲜玉米秸秆的饲料化应用 |
| 4 稻草饲料化的加工处理方式及其饲喂效果 |
| 4.1 切短或粉碎后直接饲喂 |
| 4.2 稻草氨化 |
| 4.3 稻草青贮 |
| 4.4 稻草酶解 |
| 4.5 稻草微贮 |
| 5 提高稻草饲料化利用的技术发展趋势 |
| 5.1 揉丝加工 |
| 5.2 生物制剂复配使用 |
| 5.3 减少甲烷的生成 |
| 6 多组学在动物生长必需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 6.1 微生物组学在动物生长必需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 6.2 代谢组学在动物生长必需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
| 7 试验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 7.1 试验研究目的 |
| 7.2 试验研究内容 |
| 7.3 试验的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 第一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肉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差异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微贮稻草的生产 |
| 1.2 试验设计 |
| 1.3 肉牛饲养与管理 |
| 1.4 样品采集 |
| 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主要常规营养物质日采食量的影响 |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瘤胃液p H、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
| 3.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
| 3.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二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饲粮 |
| 1.2 试验动物 |
| 1.3 试验设计及试验饲养管理 |
| 1.4 样品采集 |
| 1.5 微生物分析 |
| 1.5.1 瘤胃液样品DNA提取及高通量测序 |
| 1.5.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中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中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天瘤胃液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瘤胃液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 2.5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瘤胃液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瘤胃液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 3.2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瘤胃液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三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粪便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饲粮 |
| 1.2 试验动物、试验设计分组 |
| 1.3 试验管理 |
| 1.4 样品采集 |
| 1.5 微生物分析 |
|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粪便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牛粪便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 天粪便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粪便中菌群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 2.5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粪便中菌落组成与表达丰度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粪便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 3.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肉牛粪便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四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肉牛瘤胃液和血清中差异代谢产物的影响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饲粮 |
| 1.2 试验动物、试验分组设计 |
| 1.3 试验管理 |
| 1.4 样品采集 |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 天瘤胃液中代谢物的影响 |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瘤胃液中代谢物的影响 |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瘤胃液中代谢物的影响 |
| 2.4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30 天血清中代谢物的影响 |
| 2.5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60 天血清中代谢物的影响 |
| 2.6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第90 天血清中代谢物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瘤胃液差异代谢物的影响 |
| 3.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血清差异代谢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五部分 饲喂微贮稻草和新鲜玉米秸杆对肉牛肌肉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饲粮 |
| 1.2 试验动物、试验分组设计 |
| 1.3 试验管理 |
| 1.4 样品采集 |
| 1.5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眼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 2.2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腱子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 2.3 饲喂不同粗饲料对西门塔尔杂交牛里脊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肌肉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 3.2 饲喂不同粗粮对西门塔尔肉牛肌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 4 小结 |
| 第三章 全文总结、创新之处及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综述 |
| 1 我国秸秆饲料现状与发展趋势 |
| 2 木薯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背景 |
| 3 国内外生物技术处理秸秆饲料的研究情况 |
| 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 第二章 7种微生物及酶发酵剂产品处理木薯秸秆的比较试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研究设计方法 |
| 1.3 检测方法与指标 |
| 1.4 微生物处理料日常管理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7种产品微生物及酶发酵剂处理木薯秸秆的感观品质比较 |
| 2.2 7种产品微生物及酶发酵剂处理木薯秸秆的饲料营养成分比较 |
| 2.3 微生物及酶发酵剂处理木薯秸秆饲料后的有害微生物和有毒物质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水分含量木薯秸秆微生物处理的效果试验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检测方法与指标 |
| 1.4 微生物处理料日常管理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水分含量木薯秸秆微生物处理的感观品质评定 |
| 2.2 不同水分含量木薯秸秆微生物处理的营养成分测定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章 添加红糖和玉米粉营养物质微生物处理木薯秸秆的微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检测方法与指标 |
| 1.4 微生物处理料日常管理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添加红糖和玉米粉营养物质微生物处理木薯秸秆的感观品质分析 |
| 2.2 添加红糖和玉米粉营养物质处理木薯稻秆的营养成分值 |
| 2.3 不同处理微贮饲料在有氧阶段的pH值和WSC含量变化 |
| 2.4 不同处理微贮饲料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五章 不同比例的木薯秸秆微贮饲料对山羊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方法 |
| 1.3.1 动物的饲养管理 |
| 1.3.2 生长性能测定 |
| 1.3.3 血液指标测定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各组山羊的增重效果分析 |
| 2.2 各组山羊的体形指标变化情况 |
| 2.3 木薯秸秆微贮饲料的适口性、采食量和疾病观测记录 |
| 2.4 山羊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 2.5 经济效益分析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 1.2 饲养管理 |
| 1.3 测定指标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食用指标的影响 |
| 2.2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营养指标的影响 |
| 2.3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食用指标的影响 |
| 3.2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营养指标的影响 |
| 3.3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 4 结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 1.2饲料品种与来源 |
| 1.3 试验羊选择及分组情况 |
| 1.4 试验设计 |
| 1.5 试验日粮组成 |
| 1.6 饲养管理方法 |
| 1.7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7.1增重测定 |
| 1.7.2羊的采食量、粗饲料的适口性、疾病观测记录 |
| 1.7.3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 1.7.4经济效益分析 |
| 1.8 数据分析处理 |
| 2结果与分析 |
| 2.1增重效果分析 |
| 2.2粗饲料适口性、采食量和疾病观测记录 |
| 2.3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
| 2.4经济效益分析 |
| 3结论与建议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 1.2 饲养管理 |
| 1.3 测定指标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2.2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2.3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经济效益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
| 3.2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
| 3.3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经济效益的影响 |
| 4 结论 |
| 1 西部地区草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 |
| 1.1 农区发展现状(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 |
| 1.1.1 农区种植业结构 |
| 1.1.2 农区2012年秸秆饲料总量与供给量 |
| 1.1.3 农区农牧比例 |
| 1.1.4 农区养殖业变化情况 |
| 1.2 牧区发展现状(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 |
| 1.2.1 牧区草地畜牧业饲草产量 |
| 1.2.2 牧区秸秆饲料总量与供给量 |
| 1.2.3 牧区主要产品产量 |
| 1.2.4 2013年各地牧区收入情况 |
| 1.3 西部地区饲草料需求与供给分析 |
| 1.4 西部地区草牧业发展潜力 |
| 1.4.1 区位优势 |
| 1.4.2 资源优势 |
| 1.4.3 政策优势 |
| 1.4.4 科技优势 |
| 2 西部地区草牧业发展存在问题 |
| 2.1 农区草牧业 |
| 2.1.1 农业结构滞后,粮食需求开始转变 |
| 2.1.2农区草业资源未得到有效发挥 |
| 2.1.3 农区草业发展受传统观念束缚 |
| 2.1.4 农区草牧业的发展受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 |
| 2.2 牧区草牧业 |
| 2.2.1 草原退化困境 |
| 2.2.2 科技含量低 |
| 2.2.3 畜产品流通体系和市场辐射 |
| 2.2.4 牧区基础建设差 |
| 2.3 农牧交错带草牧业 |
| 2.3.1 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性 |
| 2.3.2 自然灾害频繁 |
| 2.3.3 农牧业生产低而不稳 |
| 3 发展对策 |
| 3.1 农区草牧业 |
| 3.1.1 转变观念 |
| 3.1.2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
| 3.1.3 加大农区草业政府投资与支持 |
| 3.1.4 加强对农区草业科技研发的支 |
| 3.1.5 完善法规标准 |
| 3.2 牧区草牧业 |
| 3.2.1 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技术体系 |
| 3.2.2 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 |
| 3.2.3 加快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步伐 |
| 3.2.4 强化政策法规支持 |
| 3.3 农牧交错带草牧业 |
| 3.3.1 优化农牧交错带发展模式 |
| 3.3.2 在关键技术上突破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
| 1.2 饲养管理 |
| 1.3 指标测定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2.2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羊肉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 2.3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羊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 3 讨论 |
| 3.1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2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羊肉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 3.3 天然草原青干草对农区洼地绵羊羊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 4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