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艳,宁军,朱永茂,殷荣忠,杨小云,潘晓天,刘勇,邹林,刘小峯,陈红,董金伟,李丽娟,李颖华,张骥红[1](2014)在《2012~2013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提出收集了2012年7月2013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22013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宁军,刘朝艳,殷荣忠,朱永茂,潘晓天,刘勇,刘小峯,刘晓晨,邹林,王同捷,李丽娟,张骥红,李芳[2](2012)在《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收集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0~2011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刘罡[3](2011)在《抗静电PA6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导电填料含量和处理方式对PA6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导电填料含量的增加,其表面电阻不断降低,拉伸和弯曲强度不断增大;阻燃性能降低。同时,碳纳米管母料较纯碳纳米管对PA6的综合性能有更好的改善效果。
徐亮[4](2010)在《阻燃抗静电PA6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阻燃抗静电尼龙6(PA6)复合材料由于综合性能优越倍受关注。本论文采用PA6为基体,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为弹性体,炭黑(CB)为导电填料,膦酸盐为阻燃剂制备阻燃抗静电PA6复合材料。研究了阻燃剂、弹性体、CB等对阻燃抗静电PA6的阻燃性能、抗静电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SEM进一步观察分析了弹性体、CB等分散相的形态以及CB在体系中的选择性分布,为制备高性能的阻燃抗静电PA6复合材料提供指导。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通过压制成型制备的PA6/EVA/CB复合材料比通过注塑成型制备的PA6/EVA/CB复合材料具有较小的体积电阻率。一方面压制成型制备的复合体系由于具有较高的结晶度更有利于CB在复合体系的非晶区富集,另一方面由于压制成型制备的复合体系具有较低的剪切速率能更完整的保持复合体系的导电网络结构。2、在PA6、EVA、CB直接混合,EVA与CB先混合再与PA6混合,PA6与CB先混合再与EVA混合等三种混合方式下制得的PA6/EVA/CB复合材料中,采用PA6、EVA、CB直接混合制备的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与它们在一起总的混合时间有关,其它混合方式制备的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与它们在一起总的混合时间无关,直接混合制备的复合体系中,随混合时间的增加CB间的距离减小,体系的体积电阻率变小。3、阻燃剂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对纯PA6具有明显的阻燃性能,其含量为8 wt%时,就能使PA6的阻燃性能达到FV-0级,但由于CB粒子的存在产生了类似“烛芯效应”导致其在阻燃抗静电PA6体系中阻燃性能失效;阻燃剂磷酸酯盐(PND)对阻燃抗静电PA6复合体系具有较强的阻燃作用,其阻燃机理主要是气相阻燃,当其在体系中的含量达到17.1 wt%时,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达到FV-0级;阻燃剂有机膦酸盐(PBA)对阻燃抗静电PA6具有较强的阻燃效果,其阻燃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凝聚相阻燃,当其在体系中的含量为10.6wt%时,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就达到了FV-0级。4、凹凸棒能在阻燃过程中起到促进炭化层形成,能提高阻燃抗静电PA6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由于PND是以气相阻燃为主的,凹凸棒的加入能对PA6/EVA/CB/PND复合体系起到促进凝聚相成炭的作用,因而有利于体系阻燃性能的提高;由于PBA本身以凝聚相阻燃为主,在少量凹凸棒存在下,对PA6/EVA/CB/PBA复合体系的阻燃性能没有大的提高,但随着凹凸棒含量的提高,体系的阻燃性能提高较明显。5、在阻燃抗静电PA6复合体系中,阻燃剂的加入没有破坏复合体系导电网络结构,故对复合体系抗静电性能基本没有影响;而CB的加入加剧了体系的无焰燃烧,故使复合体系的阻燃变得困难。
陈双飞,冷丹,宁军,殷荣忠,朱永茂,刘勇,潘晓天,张骥红,李丽娟,刘小峰,范君怡,邹林[5](2010)在《2008~2009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提出收集了2008年7月~2009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8~2009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宁军,钟晓萍,殷荣忠,朱永茂,刘勇,张骥红,陈红,刘丽湘,姚雪丽,李丽娟,罗兰,邹林,范君怡[6](2009)在《2007~2008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指出收集了2007年7月~2008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7~2008年国外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官长志,冷丹,殷荣忠,朱永茂,刘勇,张骥红,李芳,陈红,邹林,李丽娟[7](2008)在《2006~2007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收集了2006年7月~2007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06~2007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郑现国,李馥梅,唐小平,姚亮红[8](2003)在《无卤阻燃尼龙6工程塑料》文中提出介绍了国内外无卤阻燃尼龙 6工程塑料的开发进展及在电子电气等领域的应用情况。
王建国,张以河,何杰[9](2002)在《工程塑料加工应用新进展及军工应用概况》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工程塑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的新进展,概述其在军工上的应用概况。
王国超,廖林清,杨红韵[10](2002)在《矿用抽出式局部通风机尼龙叶片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采用多层功能材料复合增强方法制备了阻燃、抗静电、高强度尼龙叶片,其内芯材料具有阻燃、增强的功能,外层材料具有阻燃、抗静电及耐磨性。将外层材料配制成溶胶涂覆于内芯上制作的尼龙叶片,完全能满足煤矿大风量、高风压抽出式局部通风机的需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概述 |
| 2通用热塑性树脂 |
| 2. 1聚乙烯( PE) |
| 2. 2聚丙烯( PP) |
| 2. 3聚氯乙烯( PVC) |
| 2. 4聚苯乙烯(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 3工程塑料 |
| 3. 1尼龙( PA) |
| 3. 2聚碳酸酯( PC) |
| 3. 3聚甲醛( POM) |
| 3. 4热塑性聚酯 |
| 3. 5聚苯醚( PPE) |
| 4特种工程塑料 |
| 4. 1聚醚醚酮 |
| 4. 2液晶聚合物( LCP) |
| 4. 3聚苯砜 |
| 5热固性树脂 |
| 5. 1酚醛树脂 |
| 5. 2不饱和聚酯 |
| 5. 2. 1市场动态 |
| 5. 2. 2主要原料市场概况 |
| 5. 2. 2. 1苯乙烯[160] |
| 5. 2. 2. 2丙二醇[161] |
| 5. 2. 2. 3苯酐[162] |
| 5. 2. 2. 4顺酐[163] |
| 5. 2. 3玻璃钢复合材料 |
| 5. 2. 4不饱和聚酯树脂阻燃性能 |
| 5. 2. 5不饱和聚酯树脂添加剂 |
| 5. 2. 6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电性能 |
| 5. 2. 7不饱和聚酯树脂生物复合材料 |
| 5. 2. 8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应用 |
| 5. 3环氧树脂( EP) |
| 5. 3. 1亚洲、美国环氧树脂工业 |
| 5. 3. 1. 1亚洲环氧树脂[176-179] |
| 5. 3. 1. 2美国 |
| 5. 3. 2产能变化和企业经营动态 |
| 5. 3. 2. 1产能变化[180-187] |
| 5. 3. 2. 2企业经营动态[188-193] |
| 5. 3. 3新产品[194-199] |
| 5. 3. 3. 1环氧树脂和固化剂 |
| 5. 3. 3. 2助剂 |
| 5. 3. 4应用领域发展 |
| 5.3.4.1胶黏剂[200-211] |
| 5. 3. 4. 2涂料[212-223] |
| 5. 3. 5结语 |
| 5. 4聚氨酯( PU) |
| 5. 4. 1原料 |
| 5. 4. 2泡沫 |
| 5. 4. 3涂料 |
| 5. 4. 4胶黏剂 |
| 5. 4. 5弹性体 |
| 5. 4. 6助剂 |
| 1 概述 |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 2.1 聚乙烯 (PE) |
| 2.2 聚丙烯 (PP) |
| 2.3 聚氯乙烯 (PVC) |
| 2.4 聚苯乙烯 (PS) |
| 2.5 苯乙烯类共聚物 |
| 3 工程塑料 |
| 3.1 尼龙 (PA) |
| 3.2 聚碳酸脂 (PC) |
| 3.3 聚甲醛 (POM) |
| 3.4 热塑性聚酯 (PET和PBT) |
| 4 特种工程塑料 |
| 4.1 聚苯硫醚 (PPS) |
| 4.2 液晶聚合物 (LCP) |
| 4.3 聚芳醚酮 (PAEK) |
| 4.4 聚芳砜 |
| 5 热固性树脂 |
| 5.1 酚醛树脂 (PF) |
| 5.2 不饱和聚酯 |
| 5.2.1 市场动态 |
| 5.2.2 研发进展 |
| 5.2.2. 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改性研究 |
| 5.2.2. 2 力学性能改进 |
| 5.2.2. 3 新型UPR复合材料 |
| 5.2.3 UPR复合材料的应用 |
| 5.2.4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老化机理 |
| 5.2.5 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 |
| 5.2.6 生物复合材料 |
| 5.3 环氧树脂 (EP) |
| 5.3.1 原料[151-152] |
| 5.3.1. 1 双酚A |
| 5.3.1. 2 环氧氯丙烷 |
| 5.3.2 产能建设和企业经营动态 |
| 5.3.2. 1 产能建设[153-157] |
| 1) 环氧树脂 |
| 2) 固化剂 |
| 3) 应用领域 |
| 5.3.2. 2 企业经营动态[158-160] |
| 5.3.3 日本环氧树脂工业[161-162] |
| 5.3.3. 1 原料 |
| 5.3.3. 2 环氧树脂产量和用途分布 |
| 5.3.4 新产品[163-167] |
| 5.3.4. 1 环氧氧树脂和固化剂 |
| 5.3.4. 2 助剂 |
| 5.3.5 应用领域发展 |
| 5.3.5. 1 胶黏剂[168-183] |
| 5.3.5. 2 涂料[184-188] |
| 5.3.5. 3 电子材料[189] |
| 5.3.5. 4 复合材料[190] |
| 5.3.6 结语 |
| 5.4 聚氨酯 (PU) |
| 5.4.1 原料 |
| 5.4.2 涂料 |
| 5.4.3 胶黏剂 |
| 5.4.4 泡沫 |
| 5.4.5 分散体 |
| 5.4.6 助剂 |
| 5.4.7 弹性体 |
| 5.4.8 其他 |
| 1 实验部分 |
| 1.1 实验原材料 |
| 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 1.3 实验方法 |
| 1.4 性能测试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抗静电性能分析 |
| 2.1.1 填料含量对表面电阻的影响 |
| 2.1.2 填料处理方式对表面电阻的影响 |
| 2.2 导电填料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 2.3 冲击断面微观形貌 |
| 2.4 导电填料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概述 |
| 1.2 阻燃 PA6 的研究 |
| 1.2.1 阻燃机理 |
| 1.2.2 阻燃剂 |
| 1.2.3 无卤阻燃 PA6 研究现状 |
| 1.3 抗静电 PA6 的研究 |
| 1.3.1 导电填料 |
| 1.3.2 渗滤现象 |
| 1.3.3 CB 在多元聚合物基体中的选择性分布 |
| 1.4 阻燃抗静电 PA6 的研究进展 |
| 1.5 PA6 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2.1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2.2 本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 2.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 2.3.1 研究目的 |
| 2.3.2 主要研究内容 |
| 2.4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抗静电 PA6体系的研究 |
| 3.1 概述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主要原料 |
| 3.2.2 主要设备 |
| 3.2.3 试样制备 |
| 3.2.4 工艺流程 |
| 3.2.5 性能测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弹性体种类对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
| 3.3.2 注塑成型与压制成型对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
| 3.3.3 PA6 与 EVA 的质量比对 PA6/EVA/CB 复合体系体积电阻率的影响 |
| 3.3.4 共混方式对 PA6/EVA/CB 体系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
| 3.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阻燃抗静电 PA6体系的研究 |
| 4.1 概述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主要原料 |
| 4.2.2 主要设备 |
| 4.2.3 试样制备 |
| 4.2.4 工艺流程 |
| 4.2.5 性能测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MCA 对 PA6 阻燃性能的影响 |
| 4.3.2 MCA 作阻燃剂对阻燃抗静电 PA6 复合体系性能的影响 |
| 4.3.3 PBA 作阻燃剂对阻燃抗静电 PA6 复合体系性能的影响 |
| 4.3.4 PND 作阻燃剂对阻燃抗静电 PA6 复合体系性能的影响 |
| 4.3.5 凹凸棒对阻燃抗静电体系性能的影响 |
| 4.3.6 成型工艺对阻燃抗静电体系抗静电性能影响 |
| 4.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总结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 概述 |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 2.1 聚乙烯 (PE) |
| 2.2 聚丙烯 (PP) |
| 2.3 聚氯乙烯 (PVC) |
| 2.4 聚苯乙烯 (PS) 及苯乙烯系树脂 |
| 2.5 ABS |
| 3 工程塑料 |
| 3.1 尼龙 (PA) |
| 3.2 聚碳酸酯 (PC) |
| 3.3 聚甲醛 (POM) |
| 3.4 热塑性聚酯 |
| 3.5 聚苯醚 (PPO) |
| 4 特种工程塑料 |
| 4.1 聚苯硫醚 (PPS) |
| 4.2 液晶聚合物 (LCP) |
| 4.3 聚芳醚酮 (PAEK) |
| 4.4 聚芳砜 |
| 5 热固性树脂 |
| 5.1 酚醛树脂 (PF) |
| 5.2 聚氨酯 (PU) |
| 5.2.1 聚氨酯泡沫 |
| 5.2.2 聚氨酯胶粘剂和涂料 |
| 5.2.3 聚氨酯弹性体 |
| 5.2.4 聚氨酯助剂 |
| 5.2.5 其他 |
| 5.3 环氧树脂 |
| 5.3.1 日本环氧树脂工业[212] |
| 5.3.2 经营动态[213-221] |
| 5.3.3 原料[222] |
| 5.3.4 新产品 |
| 5.3.4.1 新型环氧树脂[223-226] |
| 5.3.4.2 固化剂[227] |
| 5.3.4.3 改性剂[228-232] |
| 5.3.4.4 其他[233] |
| 5.3.5 应用领域发展 |
| 5.3.5.1 胶粘剂[234-252] |
| 5.3.5.2 涂料[253-257] |
| 5.3.5.3 UV固化产品[258] |
| 5.3.5.4 复合材料[259-262] |
| 5.3.6 结语 |
| 5.4 不饱和聚酯 |
| 5.4.1 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 |
| 5.4.1.1 生物复合材料 |
| 5.4.1.2 纳米复合材料 |
| 5.4.1.3 光固化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 5.4.1.4 杂化纤维复合材料 |
| 5.4.2 新型不饱和聚酯树脂 |
| 5.4.3 不饱和聚酯力学性能的改进 |
| 1 内芯阻燃、高强度材料的制备 |
| 1.1 基体材料的选择 |
| 1.2 内芯材料配方 |
| 2 外层阻燃抗静电材料的制备 |
| 2.1 基体材料的选择 |
| 2.2 外层材料的配方 |
| 3 通风机叶片加工工艺 |
| 3.1 内芯加工工艺[3] |
| 3.2 外层材料胶液配制工艺 |
| 3.3 叶片加工工艺 |
| 4 检验及应用 |
| 5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