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安,高家旺,贾东军[1](2021)在《缠绕式提升机精准调绳停车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双筒缠绕式提升机在日常维护、使用期间需经常调绳,更换新绳后,调绳次数更为频繁,调绳期间面临着"对齿"难、调绳用时长、安全隐患多等种种困难。本文着重介绍了一种精准调绳"对齿"装置,使用主电机转子变频载矩振荡和精准调绳的控制过程,解决了提升机调绳期间存在的难题。
李岩,赵业青,陈修梵,李士顺,王磊[2](2015)在《铝合金锻件的国内外生产简述》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铝合金锻件国内外生产企业尤其是航空锻件生产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对当前铝合金锻件尤其是航空锻件的生产现状提出思考,指出我国应尽力提高铝合金锻压生产水平,为自己的航空事业发展提供合格优质锻件,提高航空锻件的国产化率。
张勇[3](2015)在《机电一体化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并分析了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
李臣[4](2010)在《矿井提升系统拖动与控制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阐述了提升系统拖动技术的3个发展阶段:交流绕线型异步电动机拖动阶段,晶闸管整流装置供电的直流拖动阶段,交一交变频器供电的交流拖动阶段。并就矿井提升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电能节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曲芳[5](2010)在《基于ANSYS的1t固定车箱式矿车轻型化研究》文中提出矿车属于标准窄轨车辆,主要用来装载煤炭(矿石)或矸石,以及其他散状物料,是矿山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运输车辆。矿车本身属无动力车辆,在矿山所使用的矿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电机车牵引一组矿车在平巷轨道上运行,另一种是用绞车牵引一串矿车在倾斜的井筒中或巷道中的轨道上运行。由于绞车钢丝绳钩头能力以及电机车牵引力等的限制,所能牵引的矿车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在矿车载重一定的前提下,矿车自重越大,所能牵引的矿车数量越少,机车或串车运输、提升能力越小,运输、提升效率越低。显然,对矿车进行轻型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用意义。本文以1t固定车箱式矿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车自重及其重心位置对其运行特性的影响分析,提出了矿车轻型化方案。以轴的轻型化为研究内容,根据矿车典型运行工况轴的受力特征,运用ANSYS软件建立矿车车轴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别进行了实心轴、整体空心轴和局部空心轴的应力和变形分析,在满足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给出了空心段轴的最佳内径,对轴的轻型化实用设计提供参考。以车箱的轻型化为研究内容,根据矿车典型运行工况车箱的受力特征,分别通过减小原车箱壁厚并进行局部加强和材料替换法来实现车箱的轻型化。运用ANSYS软件分别建立了原Q235材料和替换后的16Mn材料矿车车箱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车箱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变形情况,确定了16Mn材料矿车车箱的合理壁厚,以及减薄后Q235材料车箱强度和刚度的加强方式以及需要加强的部位,并对加强后的车箱进行了强度和刚度校核,为车箱的轻型化实用设计提供参考。
程海伟[6](2009)在《CZ煤矿设备管理系统改进研究》文中指出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炭企业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与落后的设备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论文以一家中小型煤矿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管理理论全面分析了该煤矿设备管理现状,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改进方案,设计了该矿的设备维修体制和相应的组织流程改造方案。作者对设备管理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综述了国内外设备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及现状,确定了对本文适用的维修模式和相关理论。应用系统分析、流程优化等理论工具从组织结构、功能和流程三个方面深入地研究了CZ煤矿设备管理体系。作者发现该煤矿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着:(1)设备事故率高,影响生产时间长;(2)维修成本高,备件库存压力大;(3)安全状况差。究其深层次原因是:(1)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不完善,执行力度差;(2)缺乏先进的设备管理理念。这些原因导致该矿设备管理的综合效率低,成本居高不下。本论文在遵循改进方案原则以达到改进方案实施后的目标为目的,设计了CZ煤矿设备管理系统改进方案的总体架构。从管理理念、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综合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规划了改进方案的实施内容和实施步骤。重点研究了维修、备件管理策略和改善活动的推进等三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为该矿设计了点检定修制、备件采购库存和质量控制策略及改善活动的开展方案。为了新方案的顺利实施和保证改进效果,本论文从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目标管理体系及员工培训等四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了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该论文不仅对提高CZ煤矿设备管理水平和改善生产绩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相同类型的煤炭企业也有推广和借鉴意义。CZ煤矿设备管理系统的改进是借鉴了精益生产方式的管理理论,提高了煤矿精细化管理水平。目前,国内煤炭行业中小企业众多,设备管理水平较低,在行业内推广基于流程改造的精益化生产方式对提高我国煤炭企业生产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峰峰矿务局薛村矿[7](2001)在《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高产高效》文中研究指明 薛村矿于1958年6月兴建,1959年11月投产,设计能力为90万吨的矿井。1991年改扩建工程竣工以后,生产能力提高到135万吨。全矿现有职工4921人,拥有固定资产16323万元,建矿41年来为国家生产原煤4089.2089万吨,现为峰峰矿务局主要生产矿井之一。
杜克泰,周辉[8](2000)在《铝合金箕斗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 LC1 5铝合金箕斗的研制要点、在立井单绳缠绕式提升系统中的运行效果和改进意见。
孙如海[9](1998)在《我国煤矿轻型箕斗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提出介绍了我国煤矿轻型箕斗现状、使用效果和发展趋势
苏学常,张景行[10](1996)在《轻合金提升容器摩擦火花安全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煤矿提升容器用LC15高强度铝合金材料采用CGSI状态热处理方法解决了摩擦火花安全性,满足了机械强度与耐腐蚀性的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现状 |
| 2 存在问题 |
| 3 改造与实施 |
| 4 优点 |
| 1 国外铝合金锻件生产企业 |
| 1. 1 美国铝业公司 |
| 1. 2 美国 Sifco 工业锻造集团 |
| 1. 2. 1 Sifco 锻造厂 |
| 1. 2. 2 QAF 锻造厂 |
| 1. 2. 3 T&W 锻造厂 |
| 1. 3 法国奥普·杜瓦公司 |
| 1. 4 欧福控股集团 |
| 2 国内铝合金锻件生产企业 |
| 2. 1 中航工业陕西宏远航空锻造有限公司 |
| 2. 2 中航工业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 |
| 2. 3 西南铝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
| 2. 4 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
| 2. 5 宁波拓普集团有限公司 |
| 3 铝合金锻件生产的思考 |
| 4 结束语 |
| 1 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 |
| 1.1 智能化。 |
| 1.2 模块化。 |
| 1.3 网络化。 |
| 1.4 微型化。 |
| 1.6 系统化。 |
| 2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煤炭生产中的应用 |
| 2.1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 |
| 2.2 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在枣矿集团柴里煤矿的应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矿车的用途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1.2 矿车轻型化的意义 |
| 1.3 国内外高强轻质材料研究现状、水平和在矿山的应用 |
| 1.4 关于矿车的相关研究 |
|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 1.6 本章小结 |
| 第2章 1t固定车箱式矿车的结构及主要特征参数 |
| 2.1 1t固定车箱式矿车结构概述及基本部件 |
| 2.2 1t固定车箱式矿车的主要特征参数 |
| 2.2.1 矿车的主要参数 |
| 2.2.2 矿车的主要尺寸 |
| 2.2.3 1t固定车箱式矿车的主要特征参数及尺寸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矿车运行状态及受力分析 |
| 3.1 电机车牵引矿车在平巷轨道上运行的工况及受力分析 |
| 3.1.1 启动加速状态 |
| 3.1.2 匀速运行状态 |
| 3.1.3 惯性减速或制动减速状态 |
| 3.2 绞车牵引串车沿斜井(或斜巷)轨道运行的工况及受力分析 |
| 3.2.1 绞车牵引重串车沿斜井(或斜巷)轨道上坡启动运行 |
| 3.2.2 绞车牵引重串车沿斜井(或斜巷)轨道匀速上提 |
| 3.2.3 绞车牵引重串车沿斜井(或斜巷)轨道减速上提 |
| 3.3 斜井(或斜巷)跑车受阻时矿车受力分析 |
| 3.4 几种工况矿车受力比较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矿车质量及其质心位置对运行特性的影响分析 |
| 4.1 矿车质量对矿车使用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
| 4.1.1 大巷电机车运输时车组中的矿车数 |
| 4.1.2 斜井(或斜巷)串车提升时车组中的矿车数 |
| 4.1.3 矿车质量对矿车使用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
| 4.2 矿车质量对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 4.2.1 单车的横向稳定性 |
| 4.2.2 斜井(或斜巷)跑车受阻时矿车的纵向稳定性 |
| 4.2.3 绞车牵引矿车沿斜井(或斜巷)轨道上行纵向稳定性 |
| 4.2.4 矿车质量对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 4.3 矿车质量对几种工况下碰撞特性的影响分析 |
| 4.3.1 矿车质量对矿车之间碰撞力的影响分析 |
| 4.3.2 矿车质量对矿车与刚性车挡碰撞力与碰撞时间分析 |
| 4.4 矿车质量对车体振动特性的影响分析 |
| 4.5 固定车箱式矿车轻型化途径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1t固定车箱式矿车车轴的轻型化研究 |
| 5.1 矿车轴常规设计理论 |
| 5.1.1 车轴受力分析 |
| 5.1.2 车轴受力叠加计算法 |
| 5.1.3 车轴受力当量负荷计算法 |
| 5.1.4 车轴计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 5.2 1t固定车箱式矿车车轴的减重方案 |
| 5.2.1 车轴的强度分析及减重方案 |
| 5.2.2 整体空心轴或局部空心轴内径的确定 |
| 5.3 基于ANSYS的矿车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 5.3.1 有限元法及ANSYS软件简介 |
| 5.3.2 实心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应力和变形求解 |
| 5.3.3 整体空心轴及局部空心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 5.3.4 实心轴、整体空心轴及局部空心轴强度刚度对比分析 |
| 5.3.5 动载荷对三种轴的强度和刚度的影响分析 |
| 5.3.6 整体空心轴、局部空心轴减重效果分析 |
| 5.4 车轴轻型化讨论 |
| 5.5 本章小结 |
| 第6章 1t固定车箱式矿车车箱的轻型化研究 |
| 6.1 1t固定车箱式矿车典型工况车箱受力计算 |
| 6.1.1 电机车牵引重车组上坡加速运行时车箱受力计算 |
| 6.1.2 电机车牵引重车组制动减速运行时车箱受力计算 |
| 6.1.3 绞车牵引重车组启动加速运行时车箱受力计算 |
| 6.2 Q235材料车箱有限元分析及减重方案 |
| 6.2.1 Q235材料车箱强度和刚度的有限元分析 |
| 6.2.2 Q235材料车箱减重方案 |
| 6.2.3 材料性能简介 |
| 6.3 1t固定车箱式矿车减重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
| 6.3.1 Q235材料车箱减薄壁厚及局部加强有限元分析 |
| 6.3.2 16Mn材料车箱减薄壁厚及局部加强有限元分析 |
| 6.3.3 两种材料车箱的有限元结果比较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 |
| 1.1.1 新经济时代的商业环境 |
| 1.1.2 设备管理理念创新不断 |
| 1.1.3 我国煤炭行业生产特点 |
|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思路 |
| 1.4.1 论文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 1.4.2 论文研究的思路 |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 2.1 设备管理基础理论 |
| 2.1.1 设备管理及其重要性 |
| 2.1.2 设备管理体系发展概况 |
| 2.1.3 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 |
| 2.2 设备运行管理 |
| 2.2.1 设备状态管理 |
| 2.2.2 设备运行点检体制 |
| 2.3 设备维修管理 |
| 2.3.1 设备故障与维修 |
| 2.3.2 设备维修策略选择 |
| 2.3.3 全员生产维修(TPM)的基本理论 |
| 2.3.4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管理(RCM)模式 |
| 2.4 设备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
| 2.4.1 设备管理与七大管理理论的融合 |
| 2.4.2 煤炭企业设备管理理念 |
| 2.4.3 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
| 第3章 CZ煤矿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
| 3.1 CZ煤矿概况 |
| 3.2 设备管理现状 |
| 3.2.1 生产系统简介 |
| 3.2.2 设备管理组织结构现状 |
| 3.2.3 设备管理功能现状 |
| 3.2.4 设备管理流程现状 |
| 3.3 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 3.3.1 生产线设备事故统计分析 |
| 3.3.2 设备修理费用和库存分析 |
| 3.3.3 组织结构分析 |
| 3.3.4 管理功能分析 |
| 3.3.5 管理流程分析 |
| 3.4 CZ煤矿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 3.4.1 表层原因分析 |
| 3.4.2 深层次原因分析 |
| 3.4.3 因果分析 |
| 第4章 CZ煤矿设备管理系统改进方案研究 |
| 4.1 改进方案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
| 4.1.1 设计目标 |
| 4.1.2 设计原则 |
| 4.2 改进方案的总体架构 |
| 4.3 改进方案的实施步骤 |
| 第5章 CZ煤矿设备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
| 5.1 维修方式设计 |
| 5.1.1 建立组合维修策略 |
| 5.1.2 点检定修制设计 |
| 5.2 员工参与的改善活动开展方案 |
| 5.2.1 改善活动的方针和目标 |
| 5.2.2 改善活动的体系和组织结构 |
| 5.2.3 改善活动的导入措施 |
| 5.2.4 改善活动的预期效果 |
| 5.3 备件管理研究 |
| 5.3.1 备件管理的基础工作 |
| 5.3.2 备件库存策略 |
| 5.3.3 备件的质量控制 |
| 第6章 改进方案的保障措施 |
| 6.1 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改进 |
| 6.1.1 管理流程改进 |
| 6.1.2 组织结构调整 |
| 6.1.3 改进的可行性分析 |
| 6.2 设备管理的综合指标体系 |
| 6.3 员工培训 |
| 第7章 结论 |
| 7.1 结论 |
| 7.2 改进方案的评价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