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1](2021)在《针刺疗法结合嗓音训练对早期声带息肉患者发声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刺疗法与嗓音训练两者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探索针刺疗法结合嗓音训练对早期声带息肉患者发声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耳鼻喉科于2019年3月-2020年1 2月门诊看诊的早期声带息肉患者70例(拒绝手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结合组2 5例,针刺组2 3例,嗓音训练组22例,以上三组均进行嗓音健康宣教。其中针刺组采用针刺疗法,2次/周,每次留针20min,持续6周。嗓音训练组采用嗓音训练2次/周,每次40min,持续12周。结合组采用针刺疗法结合嗓音训练,针刺疗法2次/周,每次留针20min,持续6周;嗓音训练2次/周,每次40mi n,持续12周。每组在最后一次治疗结束时进行末次评估,并与首次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应用GRBAS听感知评估、计算机嗓音分析软件测量声学参数和嗓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VHI)进行主观评估,其中声学参数主要包括: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谐噪比(HNR)和最长发声时间(maximum phonation time,MPT)。结果:1、治疗后,针刺组GRBAS听感知评估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合组和嗓音训练组GRBAS听感知评分中的G、R、B、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S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将三组治疗后的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合组和嗓音训练组的GRBAS听感知评分中的G评分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但结合组和嗓音训练组无明显区别(P>0.05);在R、B、A、S评分方面,三组则无明显区别(P>0.05)。2、治疗后,针刺组的jitter值和shimmer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NR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MPT值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合组和嗓音训练组的jitter值和shimmer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NR值和MPT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三组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结合组的j i tt e r值和s h i mm e r值明显低于针刺组和嗓音训练组(P<0.0 5),而针刺组和嗓音训练组在jitter值和shimmer值方面无明显区别(P>0.05);结合组和嗓音训练组的HNR值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但结合组和嗓音训练组HNR值比较无明显区别(P>0.05);结合组和嗓音训练组的MPT值显着高于针刺组(P<0.05),而结合组和嗓音训练组无明显区别(P>0.05)。3、治疗后,针刺组、嗓音训练组和结合组的VHI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将三组治疗后的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合组的VHI值明显低于针刺组和嗓音训练组(P<0.05),而嗓音训练组又显着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和嗓音训练均可改善早期声带息肉患者的发声功能,但嗓音训练结合针刺疗法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
张晓明,刁倩,吕学玉,汪卫东[2](2012)在《低阻抗状态下治疗癔症性失语一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治疗癔症性失语1例,与其他方法相比快速有效,表明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曹翠英,杨振刚,胡爱丽[3](2006)在《咽可舒治疗贴配合针灸治疗功能性失音30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徐桂芳,何玉芳[4](2006)在《27例癔病性失音患者的心理暗示治疗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癔病性失音的暗示疗法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7例癔病性失音患者进行声门滴药、心理暗示等治疗和护理。结果27例患者均复音,效果满意。结论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和护理是癔病性失音治疗成功的关键。
田广永,段永畅,刘长秀,李海霞[5](2005)在《癔病性失音的心理学康复》文中研究指明癔病性失音又称功能性失音,是一种以癔病为原因的暂时性发音障碍,为癔病的喉部表现,所以患者往往就诊于耳鼻喉科。目前对癔病性失音多采用暗示疗法,1993年2月-2002年12月,我科共治疗癔病性失音患者53例,并对其进行心理学分析和心理学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姜秧根,徐妍,张鹏志,戴从哲,文国远[6](2002)在《纤维喉镜在功能性失音暗示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张念祖,夏立军,田宏斌,崔勇[7](2000)在《硬起声矫治癔病性失音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用发声矫治的方法 ,对癔病性失音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 80例经一般治疗无效的癔病性失音患者 ,进行硬起声发声训练 ,训练后行喉部按摩。结果 经 1~ 4次训练后 ,治愈率达 10 0 %。结论 用硬起声训练矫治癔病性失音 ,简便易行 ,疗效确切 ,符合发声生理
孙兴和,徐振明,甘晓凡,李家喜,傅小连,戴嵩,郭志祥[8](1997)在《全麻下喉显微手术3060例次经验》文中认为对11年来3060例次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麻下的喉显微手术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由于采取了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未发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作者认为,只要具有训练有素的喉科医生和麻醉医生的密切配合,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全面详细查体,术中严密观测心血管及气体交换量的变化,采用一系列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全麻下喉显微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法 |
| 2.1.1. 针刺结合嗓音训练组(结合组) |
| 2.1.2. 针刺组 |
| 2.1.3. 嗓音训练组 |
| 2.2. 治疗内容 |
| 2.2.1. 嗓音健康宣教 |
| 2.2.2. 针刺 |
| 2.2.3. 嗓音训练 |
|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 2.3.1. GRBAS听感知评估 |
| 2.3.2. 声学评估 |
| 2.3.3. 嗓音障碍指数评估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三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 |
| 3.2. 三组治疗前后GRBAS评估结果比较 |
| 3.3. 三组治疗前后声学评估结果比较 |
| 3.4 三组治疗前后VHI评估结果比较 |
| 第二部分 |
| 4. 讨论 |
| 4.1. 中医对声带息肉的认识 |
| 4.2. 西医对声带息肉的认识 |
| 4.3. 病例选择的讨论 |
| 4.4. 治疗技术的讨论 |
| 4.4.1. 嗓音健康宣教的临床应用 |
| 4.4.2. 嗓音训练的临床应用 |
| 4.4.3. 针刺的选穴依据及临床应用 |
| 4.5. 观察指标的讨论 |
| 4.6. 研究结果的讨论 |
| 4.6.1. GRBAS听感知评估结果分析 |
| 4.6.2. 声学评估结果分析 |
| 4.6.3. 嗓音障碍指数结果分析 |
| 4.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综述 声带息肉的临床嗓音诊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评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2 结 果 |
| 3 护 理 |
| 3.1 医护工作态度 |
|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 3.3 合理的环境和人员配置 |
| 3.4 治疗中的护理配合 |
| 3.4.1 正确的暗示干预: |
| 3.4.2 言语暗示[3]: |
| 3.4.3 检查暗示: |
| 3.4.4 药物干预: |
| 3.5 重视家属支持的作用 |
| 3.6 做好康复指导 |
| 4 小 结 |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矫治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