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秀[1](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提出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罗琳[2](2020)在《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已经出版的三部英译汉译着撰写而成,分别为《燃烧的主世界》、《神秘的宝箱》以及《斯特兰德庄园》。三部译着均为文学着作,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笔者作为这三部译着的独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互文性文学翻译策略,故本翻译报告将以此三部译着为分析对象,以期深入阐明翻译心得和经验,为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燃烧的主世界》(原名O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克·谢弗顿(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书,书中描绘了游戏骑士999及其同伴穿越进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与潜在的敌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个主世界的热血故事,是向儿童展现勇气、团结与智慧的范本。《神秘的宝箱》(原名H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国着名童书作家温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畅销作品,书中讲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发掘了隐藏着黑暗秘密的宝箱,释放出邪恶魔力,让各地备受牵连,最终历尽千辛万苦,压制并消灭这些宝箱的历险故事,是国内少见的儿童猎奇题材。《斯特兰德庄园》(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丽莎白·诺尔贝克(Elisabeth Noreb?ck)的畅销悬疑小说,该书围绕着一件一岁女婴失踪案展开,描绘了在女婴伊莎贝尔长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养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纠缠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悬念迭起,疑雾重重,却也不乏温情叙述,实属一部悬疑佳作。在阅读分析原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译伊始,便选择了互文性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及策略。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基本情况、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后期校对;然后,剖析了三部译作中出现的互文性翻译表征;接着,对文学翻译、互文性与文学、互文性与文学翻译三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的总结;基于该模式与原则,笔者结合四种普适于文学翻译、一种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对三部译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译进行配对分析。本报告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证了互文性策略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经探究,笔者参照N.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分类,将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类。其中,明显互文性总结为反讽、否定、仿拟和预设;篇际互文性则立足于武建国(2010)的研究结论,依次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虽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类别,进而推动笔者探索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间,衍射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基于互文性发生的“文学神韵”和“文学意象”的对等演变,并总结出重组、强化、模仿、增补和通俗化五种互文性翻译策略。准确贴切地还原文学着作中的互文性对译者提出了极高要求,除译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译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进译文。本报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文学翻译的话语分析理论。笔者提出的文学翻译互文性原则有助于译者精准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过重组、强化、模仿、增补、通俗化五种策略完善贴切地重现文学着作中的神韵和意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合理地总结文学翻译中互文性表征的处理策略,并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王刚[3](2016)在《喀什噶尔》文中指出歌声离我远去你有你的喀什噶尔,我有我的喀什噶尔。——题记第一章1我是在喀什噶尔的舞台上第一次见到王蓝蓝的,那是我在喀什噶尔第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她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长长的头发搭在脸前,让我无法看见她的脸。身边有无数的声音在咒骂她,说她是一个破鞋。在我青
赵玫[4](2015)在《矮墙上的艳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显然,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甚至是有些冒险的。由李庄而起的这个故事确实美丽。那爱与死的挣扎和毁灭。那已逝的,不单单是诗人的死,还有爱过并被爱过的花样人生。当这种爱被升华到精神的维度,便必然会为人们留下神圣与永恒。这段二三十年代的悱恻故事早已尽人皆知,成为经典,怎样写,才不会落入历史的窠臼中——我只想在斑斓的往昔中探寻人性的真伪,在凄切的迷惘中寻觅爱的真谛,在交叉的纠葛中找到那个精美的角度,在似有若无的虚实间,让文字依我的心意行云流水。于是想到了戏剧,想到了由演员来承载故人的今世前生。在舞台上,他们既是自己,又同时扮演着别人的灵魂。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幻化出当年的景象,展现出人物的苦乐沉浮。而他们的表达显然是多声部的,充满了戏剧性的,于是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传声筒。为此,我让小说中的人物承担起他们沉重的负荷。无论属于他们,抑或不属于他们的,浮生若梦般的悲凉。于是演员成为了小说中最具表现力的载体。唯他们能将当年的风云人物再现于舞台。为此,他们的自身也随之交得丰富,不仅要在表演中体现人格,还要出神入化地诠释出人物的命运。于是,自我,非我.分裂的精神状态,或者,终将不过是"花非花"的俗套。如今徽因、思成、志摩及老金,均成为老照片中的故人,于是许多当年的细节已无从考证。时至今日,这段久远而凄美的故事。已慢慢变成传奇。所以人们今天追述的,往往已不再是岁月留痕的种种往昔了。总之,不忘五月时油菜花开的美丽时节;不忘由李庄而起的这段迷人的往事;不忘走进李庄的那一刻,就笃定了,要"陪伴着你在暮色里闲坐"。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涂抹出《矮墙上的艳阳》。
黄光耀[5](2015)在《白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苇岸1芦苇返青了,河水唤醒了我,风也把我给唤醒了,我不知该对苇荡说些什么。我在那个夏日的傍晚,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神秘的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力量。我发现这力量来自于河风、也来自于这一河浩淼的苇荡。芦笋幻化了我。我感觉,这片浩淼的白河之水就仿佛洋溢在母亲子宫里的羊水,再次穿透了我的生命和记忆……
秦巴子[6](2013)在《过客书》文中提出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唐]李白第一部1四十八岁的时候,我打算出门漫游。这件事应该在十八岁的时候去做,就像有个作家的小说题目:十八岁出门远行。三十年前没做的事情,现在做就晚了吗?老托尔斯泰八十二岁还出门远行呢,之所以冻死在小火车站上是因为他把这事推得太迟了。现在我四十八岁,四十八岁出门远行,有什么不妥?我知道同胞们的想法几千年一贯制: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我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把人生都严格地定制好了,
张晓枫[7](2013)在《渐行渐远》文中指出一切都渐行渐远了,逝去的全都是些最美好的东西。——作者题记第一章1苏乡村老张家"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们兄弟俩,你们要是再不好好念书,将来考不上学校,你爹又没钱没本事,就连一间象样的房也给你们盖不起,你们可到哪里去娶个媳妇呀?"许多年过去了,我还能清晰地记起我祖父咽气的那个下午。我甚至还能记起他老人家临终前,用已经落了光的灰黄的眼睛,不歇心地盯着他两个不争气的孙子时的表情以及断断续续讲的那段话。那是他老人家第二次晕过去又苏醒过来后,拉着我和大哥的手,对着我们家族和邻里许多人讲的。那也是他老人家这一生中,对我哥俩讲的最重也是最后的一段话。那时,我们村正好有十八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娶不到媳妇,号称十八罗汉。但是,苏乡村大名鼎鼎
赵玫[8](2013)在《铜雀春深》文中研究指明史书中说,曹操遗命葬己于邺之西岗。死后妾伎在铜雀台早晚供食,每月初一、十五奏乐歌唱,于歌声中瞻望曹操陵墓。"后人悲其意而为之咏也"。总之曹操死后,后宫们齐聚铜雀台,歌之舞之,以寄托她们对先王真假难辨的思念。小说取名为"铜雀春深",在某种意义上暗合了这一词组的原始意象。女人们在爱和欲的迂回中,将她们的身体和权力纠结了起来。这种看似争奇斗艳的景观,事实上已经超越了邀宠的原始状态。女人们不再单纯地需要男人的宠幸,更希望男人能对她们委以重任。于是无论花瓶般妖娆的年轻女孩,还是风韵不再的中年女性,都甘愿在男上司的摆布下实现她们人生的价值。于是她们慢慢了悟。她们所长袖善舞的,绝然不是爱情中的争风吃醋,而是权力漩涡中的生死拼杀。这些觉醒的女人,已不是将人生目标锁定在爱或婚姻上的庸常之辈。她们要在这个男人的世道中.将男人玩弄于鼓掌之中,进而不着痕迹地改变自己的人生。在如此斑斓的角逐中.女人们竞相将武则天当作效仿的楷模,进而对唐朝女性参政的昌明景象心向往之。于是小说营造出某种与盛唐后宫的历史对位。不经意间,你便会在不同的女性身上,看到长孙皇后、武则天、上官婉儿乃至高阳公主的影子,看到古往今来虽花样翻新但本质未变的前世今生。
於意云,卢波[9](2013)在《洛书 鹃血牙璋之春尽鹃归(二)》文中指出"前情提要◢大洛灏广五年,一个冥冥之中似有昭示的年份。大洛将军白琦破巴都,巴国灭。巴国公主煦鹃作为亡国之奴,被押进上都。同是这一年的暮春,在战争中子女尽失的琅琊伯未倾松悄然独行,离京返乡,秦王子谦独自相送。看似没有牵连的一入一出背后,其实埋藏着两国之间数年来的纷争与仇怨。大洛帝国的朝野
於意云,卢波[10](2013)在《洛书·鹃血牙璋之春尽鹃归(一)》文中研究表明"编辑导语大概从奇幻诞生之日起,架空世界便是每一个写作者都跃跃欲试的一种类型。究其原因,享受造物主一般的神奇成就感,对于作者来说,真的是一件具有致命诱惑的事情吧。很久很久之前,有一个叫做於意云的奇幻新手,开始了她建造大洛世界的浩大工程。某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绪论 |
|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
| (一)研究缘起 |
| (二)研究理由 |
| 二、研究内容 |
| (一)研究内容 |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 三、文献综述 |
|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
|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
|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
|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
|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
|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
|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
|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
|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
|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
|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
|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
|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
|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
|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
|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
|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
| (一)童谣 |
| (二)儿歌 |
| (三)儿童诗 |
| 二、童话 |
| (一)童话与教育 |
|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
| (三)借鉴中改写 |
|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
| 三、儿童小说 |
|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
|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
| 四、儿童剧 |
|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
|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
|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
|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
|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
|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
|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
|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
|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
|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
|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
|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
|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
| 一、深重的苦难 |
| (一)生活的困苦 |
| (二)精神的创伤 |
| (三)生命的消亡 |
| 二、激烈的抗争 |
| (一)反抗者的旗帜 |
| (二)抗争中的和声 |
| (三)黑暗里的低吟 |
| 三、满洲的颂歌 |
| (一)悬赏征文 |
| (二)献纳文体 |
| 四、艺术特色 |
|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
|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
|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
|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
|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
|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
|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
|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
|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
| 结语 |
|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
|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附录三 |
| 附录四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 1.1 Introduction |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
|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
|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
|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 2.1 Introduction |
|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
|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
|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
| 2.5 Summary |
|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
| 3.1 Introduction |
|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
|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
|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
| 3.5 Summary |
|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
| 4.1 Introduction |
|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
|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
| 4.3.1 Irony |
| 4.3.2 Negation |
| 4.3.3 Parody |
| 4.3.4 Presupposition |
| 4.4 Interdiscursivity |
|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
|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
|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
|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
| 4.5 Summary |
|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1 Introduction |
|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
|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 5.5 Summary |
|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
| 6.1 Introduction |
| 6.2 Realignment |
| 6.3 Enhancement |
| 6.4 Imitation |
| 6.5 Supplementation |
| 6.6 Popularization |
| 6.7 Summary |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
|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
| 7.2 Limitations |
| 7.3 Suggestions |
| References |
|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Acknowledgements |
| 附件 |
| 第一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第二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第三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第四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第五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第六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第七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第八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第九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第十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第十一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第十二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第十三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第十四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第十五章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一章苇岸 |
| 1 |
| 2 |
| 第二章坟屋 |
| 1 |
| 2 |
| 第三章冷水溪 |
| 1 |
| 2 |
| 3 |
| 第四章两河口 |
| 1 |
| 2 |
| 第五章穆家峒 |
| 1 |
| 2 |
| 3 |
| 第六章飞虎洞 |
| 1 |
| 2 |
| 3 |
| 第七章半阳坡 |
| 1 |
| 2 |
| 3 |
| 第八章公羊坪 |
| 1 |
| 2 |
| 3 |
| 4 |
| 第九章芦花洲 |
| 1 |
| 2 |
| 3 |
| 第十章鸳鸯岩 |
| 1 |
| 2 |
| 3 |
| 第十一章卯洞 |
| 1 |
| 2 |
| 3 |
| 第十二章笔架山 |
| 1 |
| 2 |
| 3 |
| 第十三章乌宿渡 |
| 1 |
| 2 |
| 3 |
| 4 |
| 第十四章招魂 |
| 1 |
| 2 |
| 3 |
| 第十五章阳雀坡 |
| 1 |
| 2 |
| 3 |
| 4 |
| 5 |
| 第十六章明溪 |
| 1 |
| 2 |
| 3 |
| 4 |
| 第十七章仙人洞 |
| 1 |
| 2 |
| 3 |
| 4 |
| 第十八章过年 |
| 1 |
| 2 |
| 第一章 |
| 1 苏乡村老张家 |
| 2 崞县中学 |
| 第二章 |
| 3 少年“维特”之烦恼 |
| 4 来信了 |
| 5 中了,我中了 |
| 第三章 |
| 6 第一次远行 |
| 7 那时的大学 |
| 8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 |
| 第四章 |
| 9 《父亲》 |
| 10 转机 |
| 第五章 |
| 11 文竹(上) |
| 12 文竹(下) |
| 13 让我沉下去吧 |
| 第六章 |
| 14 天凉好个秋 |
| 第七章 |
| 15 白草口乡中学 |
| 16 走出你们的法规 |
| 第八章 |
| 18 乡村教师 |
| 19 那时的圣殿 |
| 第十章 |
| 20 年 |
| 21 三春过后 |
| 第十一章 |
| 22 说一说我的曾祖父 |
| 第十二章 |
| 23村戏 |
| 24 春桃(上) |
| 25 春桃(下) |
| 第十三章 |
| 26 六月十三庙会 |
| 27 父亲的新宅(上) |
| 28 远嫁 |
| 第十四章 |
| 29 赫尔曼·黑塞 |
| 30 农舍·山口 |
| 31 长城 |
| 第十五章 |
| 32 把学校捅了个大窟窿 |
| 33 告别 |
| 第十六章 |
| 34 再见,定居和有产业的人们 |
| 第十七章 |
| 35 大哥的故事(上) |
| 36 广场·小旅馆 |
| 37 流浪前夜 |
| 第十八章 |
| 38 北京,天安门广场 |
| 39 汉太史司马迁祠 |
| 第十九章 |
| 40《十年》 |
| 41 李慕白 |
| 第二十章 |
| 42 我爱过你一个钟头 |
| 第二十一章 |
| 43 大哥的故事(下) |
| 44 记者·便衣警察 |
| 第二十二章 |
| 45 父亲的病 |
| 46 日记 |
| 第二十三章 |
| 47 父亲之死(上) |
| 48 父亲之死(下) |
| 第二十四章 |
| 49孤儿寡母 |
| 50 清明 |
| 51 等待 |
| 第二十五章 |
| 52 可怕的寓言 |
| 53 第二次转机 |
| 第二十六章 |
| 54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
| 55 编辑部的故事·韩小莼(上) |
| 56 编辑部的故事·韩小莼(下) |
| 57 《淡水河边的焰火》 |
| 第二十七章 |
| 58 相亲 |
| 59 初识白晓芸 |
| 60 婚姻大事(上) |
| 61 婚姻大事(下) |
| 第二十八章 |
| 62 贫贱夫妻 |
| 63 早夭的诗云 |
| 第二十九章 |
| 64 两封旧信 |
| 65 一段日记 |
| 第三十章 |
| 66 安魂曲 |
| 67 君子应该固穷吗 |
| 第三十一章 |
| 68 父亲的新宅(下) |
| 69 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
| 第三十二章 |
| 70 新警察与赞美诗 |
| 71尾声·青青子衿 |
| 那一刻她仿佛在云端 |
| 他厌倦了偏远小镇的生活 |
| 没有窗的房间 |
| 他怀着卑微的心理跟在女人身后 |
| 就像是一部血腥的影片 |
| 她走进社长办公室时犹如惊鸿一瞥 |
| 我单知道, 我家阿毛…… |
| 让更多人感受到她是他的情人 |
| 每一个黄昏都意味着无法挽回的人生 |
| 那一刻他们都紧张起来 |
| 他说他要兴利除弊 |
| 他就像对待男人一样对待她 |
| 我只要其中的一个, 随便谁 |
| 看她在画框中慢慢凋零 |
| 然后就有了那个深切的拥抱 |
| 在优雅的咖啡桌前, 她们剑拔弩张 |
|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
| 但是她已经箭在弦上 |
| 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让他难逃其咎 |
| 有时候做爱之于他们就像犯罪 |
| 那一刻他们都想俘获对方 |
| 你认为简·爱就不配得到爱 |
| 改革的目的当然就是革除异己 |
| 几天来右眼一直在跳 |
| 他一度成为她们的人质 |
| 小爱神射出的箭让真相大白 |
| 未央小心翼翼地叩响了廖也夫的门 |
| 直到他突然收到婚礼请柬 |
| 她们都坚信自己是爱他的 |
| 收束了美丽的羽毛 |
| 尾声 |
| 第一章枉断华璋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第二章定天者一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第三章独立(上)·咏十方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缀珠辞·决定 |
| 缀珠辞·兽鸣 |
| 独立(中)·兽之容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独立(下)·血首礼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