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振国[1](2020)在《唐山矿斜井轨道运输系统技术改造》文中研究表明针对8070乙斜井轨道运输系统信号躲避硐室不健全、斜井挡车设施不可靠、操作人员行为不规范的现状,开滦能源化工股份公司唐山矿对8070乙斜井轨道运输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上车场重新规划设置信号硐室,斜井引进安装ZDC30-2.2型跑车防护装置,各车场场外口改进阻车器、截人栅栏门及警示设备,斜井上下车场安装固定视频摄像仪,斜井运输车辆上安装无线视频监控装置。斜井轨道运输系统技术改造为员工提供安全可靠的作业环境,健全完善了防跑车、跑车防护安全设施,对作业现场进行实时安全视频监管,约束规范员工操作行为,实现斜井轨道运输的本质安全,可为其他矿井斜井安全运输提供借鉴。
郑绪坤[2](2020)在《煤矿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的设计与实践》文中提出基于煤矿井下斜井提升运输的安全可靠运行,将跑车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霍尔辛赫煤业公司自行设计研制了一套用于煤矿斜井的跑车防护装置。斜井跑车防护装置运行稳定,发生跑车事故后可以有效地进行保护性拦截,降低跑车事故发生后的各项损失。
郭鑫,曾怀灵,王西涛[3](2019)在《矿山斜井跑车防护装置挡车网及缓冲器试验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矿山斜井运输事故频发的现状,介绍了跑车防护装置的系统组成及功能,分析了挡车网及缓冲器的工作原理,并对两台缓冲器的缓冲力进行了实验室试验,并对其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最大挡车距离的计算方法。
杨远[4](2018)在《矿井斜巷捕车网的研究》文中认为矿井斜巷轨道运输是矿井生产系统运输系统之一,是矿井安全管理薄弱环节,也是矿井管理难点、重点。斜巷跑车防护装置是煤矿斜井提升运输的重要安全设备,安装在煤矿井下斜巷内,采用位置传感器与绞车同步运行的控制信号,使挡车网处于“常闭式”防护状态,如因断绳、脱钩等原因而发生的跑车。本文结合兴隆庄矿井下实际情况,对斜巷跑车防护装置进行了分析,结合矿山斜巷跑车事故,根据本矿采用的“H”型挡车栏存在的问题,提出斜巷跑车防护装置设计思路为“钢丝绳+槽钢”吸能挡车栏装置。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对矿车、巷道以及防跑车装置损害小;依据有关要求,对捕车网的挡车栏设计提出了相关原则、设计了挡车栏总体结构,根据力学知识给出矿车作用挡车栏的时间、冲击力和强度计算模型;根据理论知识的指导,研制了捕车网的挡车栏,经过井下试验,效果较好;根据井下对的钢丝绳柔性吸能装置的要求,给出了吸能装置的结构设计图,同时进行了研制;根据吸能装置特点,进行力学简化,给出了刚性和柔性强度矫正模型;同时进行了井下捕车网实施的试验方案。经过井下试验,为有效降低事故发生隐患,提高斜巷轨道运输设施的安全可靠性,防止误操作带来的事故,实现斜巷轨道运输的本质安全,打下了基础。
陈进,王雪梅,江善清,李为民[5](2018)在《JL30-2.5型斜巷跑车防护装置优化提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山安全生产事故中提升斜巷也为重大事故的多发环节。如此以来,斜巷的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斜巷跑车事故是斜巷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跑车防护装置是斜巷安全装置中的一项重要设施。
任明远[6](2016)在《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在煤矿生产中,斜井提升运输在整个矿井运输系统中占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除了承担着煤炭、煤矸石、各类机械设备的运输任务,有时还用来运送一些井下各类工作者。所以纵观历次斜井跑车事故,其严重性不容忽视,更有甚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因此斜井运输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为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往往在斜井巷道上安装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现阶段国内对跑车防护装置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纯机械式和机电联控这两个方面。对于纯机械式跑车防护装置的研究大多数仍是定点阻挡的思路,由于需要人工参与,不能够准确、及时的对跑车事故作出反应,因此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机电联控式较纯机械式有所进步,多以数字控制为主,但依旧存在设计不够完善、误动作率较高、抗干扰能力差、不便检修维护等缺点。基于此,工业生产对斜井运输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为实现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的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以现有跑车防护装置为基础设计应用了基于N:N网络的PLC控制系统作为现场控制核心,使系统能够做到“一坡三挡”,结构更加安全;同时为了能够做到对现场运行状态做到全方位实时掌控,采用MCGS组态软件作为上位机搭建可视化监控系统,其主要内容如下:根据斜井跑车防护装置功能要求设计编写了一整套PLC控制程序,以主站PLC作为现场控制的核心器件,其它从站PLC分别负责各挡车栏部分的逻辑控制输出及数据采集,主站PLC与各从站PLC协调工作实现斜井跑车防护装置正常运行。以PLC作为现场控制器,利用MCGS组态软件编写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监控系统的上位机系统。MCGS作为现代工业监控系统通用的软件具有诸多的有点,通过搭建监控界面、创建控制变量、与下位机连接通讯等步骤实现对工作装置运行过程的逻辑控制和实时监控。通过制作的斜井跑车防护装置模型对上位机监控系统和PLC控制系统进行实验调试,检验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设计系统能够稳定的实现“上行车”、“下行车”、“矿车/猴车”以及故障检测报警功能。
张苏[7](2015)在《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运输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常年位于煤矿事故的前列,近年来运输事故死亡人数所占比重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因此研究煤矿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对预防煤矿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关于煤矿运输事故的原因研究仅仅得到了一些初步规律性的结论,并没有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煤矿企业管理人员无法根据这些结论得到预防事故的有效方法。以行为安全“2-4”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案例分析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80-2014年间发生的死亡3人及以上的80起煤矿运输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进行研究。首先识别出导致煤矿运输事故的所有不安全动作原因,然后分别对事故案例样本中的四类运输事故的不安全动作进行分析,之后从总体上对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的规律进行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研究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危险度,并以煤矿运输事故中危险度较高的违章乘车为例,设计了三维动画视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得到了我国煤矿运输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1981-2012年这三十二年间,我国煤矿运输事故的死亡人数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然而煤矿运输事故的死亡人数占煤矿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的变化趋势和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而是以2004年为分界。2004年以前,运输事故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与煤矿运输死亡人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2004年以后,我国煤矿运输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运输事故所占比例却不降反增,上升趋势非常明显。93%以上的煤矿运输事故是死亡三人以下的一般事故,发生重大伤亡的事故相对较少,但较大及以上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煤矿运输事故易发时间段为0时、8-11时、14-16时,其次是18-23时时间段;0点、8点、14时和16点的运输事故死亡人数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2)研究了煤矿斜井跑车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得到以下结论:①斜井跑车事故中有115种不安全动作,共发生332次、639人次。发生次数最多的是未处理跑车防护装置失效的隐患(32次),发生人次数最多的是违章乘坐矿车(125人次)。②斜井跑车伤害事故分为三阶段:车辆脱离控制、防护设施失效、人员处于危险区域。导致车辆脱离控制最关键的不安全动作包括:发现钢丝绳磨损严重仍未停止提升作业、使用无闭锁装置的连接插销、未将矿车插销插到底、未及时处理钢丝绳断丝超限的隐患。防护设施失效最主要的不安全动作有:未处理跑车防护装置失效的隐患、串车提升未加挂保险绳、未安装跑车防护装置。伤亡人员违章导致的跑车伤害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4.55%,包括两类动作:违章乘车和危险地点候车/行走/作业。③涉及的人员层级包括一线员工、班组长、中层管理人员、II高层管理人员、组织外人员共5类,其中一线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占总人次数的81.38%。一线员工中预防事故的关键工种是斜井把钩工、设备检修工和绞车司机。中、高层管理人员中预防事故的关键人员是机电队长和机电副矿长。④斜井跑车事故中包括四类违章类型: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章行动、不违章,违章不安全动作的人次数高达99.22%。其中违章行动发生次数占总人次数的87.17%。⑤斜井跑车事故中有12种共性不安全动作,共发生51次、324人次,分别占总次数的15.36%和总人次数的50.70%。其中违章乘车和危险地点候车、行走这两类动作发生的次数占共性不安全动作总次数的80.39%,是共性不安全动作培训的重点。(3)分别研究了立井提升运输事故、平巷电机车事故、无轨胶轮车事故的不安全动作原因,得到以下结论:1)①立井提升运输事故有56种不安全动作,共发生76次,91人次。②涉及的人员层级包括一线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组织外人员共4类,其中一线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占总人次数的50.55%,中层管理人员占37.36%。一线员工中预防事故的关键工种是主提升机司机、提升机检修工和立井把钩工。中、高层管理人员中预防事故的关键人员是机电队长和机电副矿长。③立井提升运输事故中包括四类违章类型: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章行动、不违章,其中违章不安全动作的人次数高达97.80%。④立井提升运输事故中有4种共性不安全动作,共发生8次、17人次,分别占总次数的10.26%和总人次数的18.68%。共性不安全动作包括两类,一是无证上岗作业,二是违章乘罐。2)平巷电机车事故有6种不安全动作,共发生7次,15人次。发生次数最多的不安全动作是沿车道行走。事故涉及的人员层级包括一线员工、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组织外人员共4类,其中一线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占总人次数的60%。事故中包括三类违章类型:违章操作、违章行动、不违章,其中违章不安全动作的人次数高达80.00%。该类事故有3种共性不安全动作,分别是沿车道行走、擅自脱岗、无证驾驶。3)无轨胶轮车事故有10种不安全动作,共发生19次、41人次。发生次数最多的3种动作分别是:乘坐非专用人车、开车前未确认制动系统是否良好、未及时检修车辆的刹车系统。事故涉及的人员层级包括一线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两类,其中一线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占总人次数的90.24%。事故中包括三类违章类型:违章操作、违章行动、违章指挥。其中违章乘车发生人次数最多,占不安全动作总人次数的60.98%。该类事故有2种共性不安全动作,分别是乘坐非专用人车和无证驾驶。(4)对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的总体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煤矿运输事故的不安全动作总人次数共786次,涉及的人员层级包括一线员工、班组长、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组织外人员共5类。其中一线员工产生的不安全动作次数最多,有612人次,占总人次数的77.86%。一线员工共涉及30个工种,不管是涉及的不安全动作种类,还是不安全动作人次数,斜井把钩工均是一线员工中最多的工种,其次是设备检修工、绞车司机、主提升机司机、提升机检修工。这五类工种产生的不安全动作次数占除通用作业人员外的一线员工总人次数的60.62%,是预防煤矿运输事故的关键工种。预防煤矿运输事故的关键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机电队长、运输队长和机电副矿长。2)煤矿运输事故有18种共性不安全动作,共发生67次、378人次,占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总次数的15.37%,占总人次数的48.09%。63.75%的煤矿运输事故中涉及共性不安全动作。发生次数最多的共性不安全动作是违章乘坐矿车,其次是危险地点候车、行走。这两类动作发生的次数占共性不安全动作总次数的74.63%,55%的煤矿运输事故涉及这两类不安全动作,避免了这两类动作可使一半以上的煤矿运输事故避免伤亡扩大,因此应重点加以预防。3)煤矿运输事故共发生436次不安全动作,包括四类违章类型: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章行动、不违章。统计发现,违章的不安全动作次数占总次数的98.17%。对煤矿运输事故各违章类型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发生的总体规律:①未及时处理设备设施隐患发生次数最多,对76.25%的煤矿运输事故有重要影响作用。②违章操作、缺少应有的作业程序和作业行动错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动作,导致了91.25%的煤矿运输事故发生。③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主要有两类,违章指挥和未配备应有的人员/设备,他们对至少51.25%的煤矿运输事故有重要影响作用。④61.25%的煤矿运输事故因伤亡人员违章造成事故损失扩大。未制止违章对28.75%的煤矿运输事故有重要影响作用。(5)为了识别出煤矿运输事故危险度较高的动作,建立了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了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危险度评价模型:A=0.1880*R1+0.0846*R2+0.0439*R3+0.4468*R4+0.2367*R5。识别出危险度最高的10种不安全动作,从高至低排序为:违章乘坐矿车;未处理跑车防护装置失效的隐患;串车提升未加挂保险绳;明知未安装跑车防护装置,仍未停止提升作业;在绞车道行走;未安装跑车防护装置;在危险地点候车;未制止工人乘坐矿车;挂钩完毕后未对车辆的连接插销再详细检查一遍;明知有重车提升却未躲避到安全地点。以煤矿运输事故中危险度较高的违章乘车为例,设计了三维动画视频,煤矿企业员工通过学习观看动画视频学习事故案例知识,记住引发事故的不安全动作,提高其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进而有效预防煤矿运输事故的发生。
刘文英[8](2014)在《斜井跑车半刚性防护装置的设计与分析》文中认为针对目前煤矿用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的使用情况和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半刚性结构的波形门防护装置,该装置主要利用了材料和设计结构对冲撞能量的吸收原理。使用正交实验方法和仿真软件对该设计中撞击时产生的能量吸收原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且对设计参数进行优化,最终得到性能符合实际应用要求的防护装置结构。
温京岩[9](2014)在《基于PLC的挡车栏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煤炭是当今我国的主体能源,矿井轨道运输经常被喻为煤矿生产的动脉,是煤炭企业的主要生产过程之一。我国的经济保持持续且较快的发展速度多年,导致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企业煤炭开采的规模和产量也随着经济发展逐年扩大。伴随着煤矿开采的作业井巷数目增加,深度不断加深,跑车事故在斜井运输过程中经常发生,并且在诸多安全事故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煤矿井下的生产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煤炭生产行业的顽疾。可靠、高效的斜井跑车防护装置是降低人身财产损失、保证井下工作人员安全的最有效措施,这一装置的使用能极大提高矿井运输系统的安全、经济、技术指标。然而,我国现在还没有较成熟的防跑车装置,特别是当矿车发生跑车现象时能实现即时抓捕功能的稳定、可靠装置。本文针对矿井轨道运输系统结构复杂、工况恶劣、煤矿运输安全事故频发的情况,参阅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与长期从事本课题方向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经验相结合,对斜井跑车防护系统的类型、发展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分析当今市场上以及煤矿单位中应用的煤矿跑车防护装置类型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利用PLC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PLC的煤矿挡车栏防跑车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测速系统和气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本文给出了环形电感线圈测速度(测加速度)传感器、气缸电磁力式限位开关传感器、常闭式捕车器、常闭式挡车栏、缓冲吸能器的具体实施方案。针对山西汾西新峪煤矿有限公司提出的柔性斜井跑车防护系统电气控制功能要求,进行了以PLC为核心的系统硬件设计和基于PLC的关键软件程序编写,文章首次提出采用通过三个环形电感线圈传感器检测矿车加速度来判断矿车是否跑车的方法,为整套跑车防护系统提供了可靠的电气控制基础,更加确保了系统的安全性。经过在山西汾西新峪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实地试用检验,系统测速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挡车栏执行机构动作灵敏,实现了矿车跑车自锁及报警,矿车超速自锁及报警,矿车到挡车栏开网,过挡车栏闭网等功能,整套系统具有对运行矿车自动防跑、对超速矿车即时抓捕的功能。与以往的控制方式相比,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解决了斜井提升中由于断绳、超速等原因造成跑车而引发重大煤矿事故的问题,对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温仙花[10](2014)在《煤矿斜井跑车综合防护系统设计》文中提出介绍了研制全程视频监控,无缝隙斜井跑车综合防护系统的设计总体思路、系统组成、装备原理。该系统在同煤集团雁崖煤业408盘区第一暗斜井2 a的实践运行表明,该系统具有运行可靠、性能稳定的特点,取得了一定效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技术改造前该斜巷基本情况 |
| 2 技术改造主要内容 |
| 2.1 增设信号硐室,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 |
| 2.2 完善斜井、车场挡车阻车装置 |
| 2.3 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斜井运输全程可视化 |
| 2.4 设置截人栅栏门及警示装置 |
| 3 应用效果 |
| 4 结语 |
| 1 跑车防护装置的应用现状分析 |
| 2 跑车防护装置的结构分析 |
| 2.1 跑车防护装置的结构设计 |
| 2.2 巷道模拟计算分析 |
| 2.3 跑车防护装置的原理 |
| 3 实践应用情况分析 |
| 4 结论 |
| 1 结构组成 |
| 2 具备的功能 |
| 3 挡车网与缓冲器工作原理 |
| 4 缓冲器缓冲力值标定 |
| 5 最大挡车距离的确定 |
| 6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 1.2.1 国外研究情况 |
| 1.2.2 国内研究情况 |
| 1.3 研究目的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 2 捕车网挡车栏强度确定 |
| 2.1 捕车网基本结构组成 |
| 2.2 挡车栏设计及其计算 |
| 2.2.1 设计的原则 |
| 2.2.2 挡车栏的设计 |
| 2.2.3 矿车作用挡车栏的时间和强度确定 |
| 3 捕车网吸能装置研究 |
| 3.1 智能捕车网吸能装置的结构、原理和特点 |
| 3.2 吸能装置结构设计 |
| 3.3 钢丝绳强度计算模型的确定 |
| 3.4 吸能装置计算模型 |
| 3.5 吸能装置的试验效果 |
| 4 斜巷捕车网现场改造实施及技术要求 |
| 4.1 捕车网的安装 |
| 4.2 安装过程的安全要求 |
| 4.3 捕车网现场改造实施 |
| 4.3.1 作业实施地点、时间和人员要求 |
| 4.3.2 作业方法、方案 |
| 4.3.3 作业设备、材料、工具 |
| 4.3.4 安全隐患 |
| 4.3.5 安全技术措施 |
| 4.3.6 应急处置方案 |
| 4.4 捕车网运行技术要求 |
| 4.4.1 设备安装地点的环境状况 |
| 4.4.2 设备运行条件 |
| 4.4.3 执行标准 |
| 4.4.4 配件明细 |
| 5 结论及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来源 |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3 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 1.3.1 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的分类 |
| 1.3.2 常闭式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监控系统工作原理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 2 基于N:N网络的PLC控制系统设计 |
| 2.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
| 2.2 斜井跑车防护装置主要结构 |
| 2.2.1 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的机械系统 |
| 2.2.2 斜井跑车防护装置的电气系统 |
| 2.2.3 监控系统电控箱防爆设计 |
| 2.3 PLC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
| 2.4 控制系统网络配置设计 |
| 2.4.1 N:N网络通信简介 |
| 2.4.2 N:N网络参数配置 |
| 2.4.3 主、从站PLC触点配置及接线图 |
| 2.5 PLC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
| 2.5.1 主站PLC控制程序的编写 |
| 2.5.2 从站PLC控制程序的编写 |
| 2.6 本章小结 |
| 3 系统监控设计 |
| 3.1 开发环境MCGS |
| 3.1.1 MCGS组态软件的特点 |
| 3.1.2 MCGS组态软件构成 |
| 3.2 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
| 3.3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
| 3.4 监控系统的工作流程 |
| 3.4.1 MCGS组态软件的五大设计要素 |
| 3.4.2 监控系统设计流程 |
| 3.5 本章小结 |
| 4 实验调试 |
| 4.1 实验方案 |
| 4.1.1 实验要求 |
| 4.1.2 实验平台的搭建 |
| 4.2 实验调试过程 |
| 4.2.1 系统通讯 |
| 4.2.2 功能调试 |
| 4.3 实验结果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 1.2.1 研究目标 |
| 1.2.2 研究内容 |
|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
| 1.3.1 研究方法 |
| 1.3.2 理论依据 |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 2.1 煤矿运输事故的定义 |
| 2.2 煤矿运输事故预防对策研究综述 |
| 2.2.1 工程技术方面研究综述 |
| 2.2.2 一般性事故预防对策研究综述 |
| 2.2.3 煤矿运输事故行为原因研究综述 |
| 2.2.4 评述 |
| 2.3 行为安全研究综述 |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 2.3.3 评述 |
| 2.4 不安全动作定义综述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煤矿运输事故发生规律研究 |
| 3.1 煤矿运输事故总体趋势分析 |
| 3.2 煤矿运输事故导致死亡人数特点分析 |
| 3.2.1 2000年之前煤矿运输事故死亡人数特点分析 |
| 3.2.2 2000年之后煤矿运输事故死亡人数特点分析 |
| 3.3 煤矿运输事故易发时间段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分析方法研究 |
| 4.1 煤矿运输事故分析方法 |
| 4.1.1 行为安全―2-4‖模型介绍 |
| 4.1.2 行为安全―2-4‖模型预防事故的优势 |
| 4.1.3 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研究范围及分析原则 |
| 4.2 事故案例样本介绍 |
| 4.2.1 事故案例样本选取依据及来源 |
| 4.2.2 事故案例样本统计分析 |
| 4.3 典型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分析 |
| 4.3.1“9·25”斜井跑车事故 |
| 4.3.2“9·1”提升运输事故 |
| 4.3.3“4·20”平巷车辆撞轧事故 |
| 4.3.4“8·23”防爆胶轮车事故 |
| 4.3.5 分析结果讨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煤矿斜井跑车事故不安全动作研究 |
| 5.1 斜井跑车事故不安全动作识别 |
| 5.1.1 各统计指标的定义介绍 |
| 5.1.2 斜井跑车事故不安全动作库 |
| 5.2 不安全动作发生频次统计分析 |
| 5.2.1 不安全动作次数统计分析 |
| 5.2.2 不安全动作人次数统计分析 |
| 5.2.3 分析结果讨论 |
| 5.3 事故发展过程的不安全动作分析 |
| 5.3.1 导致车辆脱离控制的不安全动作分析 |
| 5.3.2 防护设施失效的不安全动作分析 |
| 5.3.3 伤亡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分析 |
| 5.4 各层级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分析 |
| 5.4.1 一线员工的不安全动作分析 |
| 5.4.2 班组长的不安全动作分析 |
| 5.4.3 中层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分析 |
| 5.4.4 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安全动作分析 |
| 5.4.5 组织外人员不安全动作统计分析 |
| 5.5 不安全动作按违章类型统计分析 |
| 5.6 共性不安全动作分析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其他类型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研究 |
| 6.1 立井提升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分析 |
| 6.1.1 立井提升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库 |
| 6.1.2 不安全动作按事故子类别统计分析 |
| 6.1.3 不安全动作按人员类型统计分析 |
| 6.1.4 不安全动作按违章类型统计分析 |
| 6.1.5 共性不安全动作分析 |
| 6.2 平巷电机车事故不安全动作分析 |
| 6.2.1 事故基本信息介绍 |
| 6.2.2 不安全动作分析 |
| 6.3 无轨胶轮车事故不安全动作分析 |
| 6.3.1 事故基本信息介绍 |
| 6.3.2 不安全动作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分析及预防对策设计 |
| 7.1 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分析 |
| 7.1.1 煤矿运输事故关键人员识别 |
| 7.1.2 煤矿运输事故共性不安全动作研究 |
| 7.1.3 煤矿运输事故各违章类型的规律分析 |
| 7.2 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危险度研究 |
| 7.2.1 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 7.2.2 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危险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 7.2.3 煤矿运输事故不安全动作危险度排序 |
| 7.3 煤矿运输事故的不安全动作预防对策设计 |
| 7.3.1 三维动画的概念及优点 |
| 7.3.2 煤矿运输事故的三维动画制作 |
| 7.3.3 煤矿运输事故的三维动画效果 |
| 7.4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 8.2 主要创新点 |
| 8.3 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附录 |
| 附录A 一线员工不安全动作统计表(斜井跑车事故) |
| 附录B 中层管理人员不安全动作统计表(斜井跑车事故) |
| 附录C 一线员工不安全动作统计表(立井提升运输事故) |
| 附录D 中层管理人员不安全动作统计表(立井提升运输事故) |
| 0 引言 |
| 1 新型防护装置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案 |
| 1.1 能量吸收原理 |
| 1.2 新型防护装置设计原理与方案 |
| 2 防护装置参数设计 |
| 2.1 正交试验法 |
| 2.2 碰撞动力学数值仿真分析 |
| (1)材料模型的选择 |
| (2)网格划分 |
| 2.3 仿真结果分析 |
| 3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煤矿跑车防护系统的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煤矿跑车防护系统发展现状 |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跑车防护系统的组成 |
| 2.1 斜井跑车防护系统的设计原则与要点 |
| 2.1.1 跑车防护系统设计原则 |
| 2.1.2 跑车防护系统设计要点 |
| 2.2 系统组成及总体技术方案 |
| 2.3 系统各组成部分功能及技术实现办法 |
| 2.3.1 测速系统 |
| 2.3.2 执行系统 |
| 2.3.3 控制系统 |
| 2.3.4 挡车栏 |
| 2.3.5 吸能器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测速系统设计 |
| 3.1 检测技术方案的确定 |
| 3.2 电感线圈测速系统工作原理 |
| 3.3 测速传感器的研制及铺设技术要点 |
| 3.4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 3.4.1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设计 |
| 3.4.2 耦合振荡电路 |
| 3.4.3 CPLD的硬件设计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气动系统设计 |
| 4.1 气动系统的组成 |
| 4.1.1 气缸执行机构 |
| 4.1.2 气动控制回路 |
| 4.2 设计思路 |
| 4.2.1 气缸的选型 |
| 4.2.2 电磁阀选型 |
| 4.2.3 限位开关的选型 |
| 4.2.4 气动系统各构件安装技术要点 |
| 4.3 气动挡车栏执行系统的优点 |
| 4.4 气缸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 5.1 煤矿挡车栏控制系统功能要求及技术要点 |
| 5.1.1 防跑车控制系统功能 |
| 5.1.2 煤矿井下控制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 5.2 基于PLC的防跑车控制系统总体电气原理框图 |
| 5.2.1 手动控制方式 |
| 5.2.2 自动控制方式 |
| 5.3 PLC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 5.3.1 PLC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 5.3.2 系统硬件设计 |
| 5.4 矿车上、下运行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 5.5 现场调试与试验 |
|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创新点摘要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0 引言 |
| 1 斜井跑车综合防护系统设计 |
| 1.1 总体设计方案 |
| 1.2 防护系统的功能 |
| 1.3 防护系统结构组成 |
| 2 斜井跑车综合防护系统应用实践 |
| 2.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 2.2 总体运行情况 |
| 3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