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儒,施海斌,高宝录,何方金,崔哲峰,顾永刚[1](2020)在《矿井提升机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分析与对策(2)》文中认为针对矿井提升机盘形制动器装置、主轴装置及塑衬、变频电控系统、传动系统、钢丝绳罐道装置、天轮及衬垫、电机扩容、设备检测检验等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论述,并给出对策。笔者将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制定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方案的原则与标准等,提供给同仁借鉴与参考。
黄贝琪[2](2012)在《棕地复兴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棕地是城乡区域中带有明显或潜在污染的废弃场地或建筑。随着城市的更新,这些发展上相对静止的废弃地,不断被新城市建设所包围,最终成为与所在区域发展步调不协调的斑块。但其周边有良好的市政设施接入,对于政府和开发商来说,成本效率、城市更新、增创收入是开发棕地的三大主要优势。废弃矿山和矿业生产废弃地是棕地的重要存在形式之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土地的供需关系也越来越紧张。基于上述优势,政府和开发商把土地开发的目光投向棕地。棕地复兴带来的是一种涟漪状扩散的积极影响。开发过程中,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某块场地的再生,而要以立足于场地着眼于宏观的设计思路来进行再开发。它带来的是废弃场地所在区域的整体复苏和振兴。我国2005年所倡导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建设,正是棕地复兴的一种积极措施,是实现区域经济、文化、生态整体复兴的重要模式之一,且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矿山公园属于主题公园的一种,其建设主要依托于合理的景观规划和设计。矿山公园的景观设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是再生,就不是在白纸上重新绘制美景,而是在混乱与破败中寻找秩序与美;统一功能与场地的灵魂;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限制与挑战、机遇与创造。更重要的是,矿山公园景观设计既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又要保证矿山公园恢复生态、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的实际功能相互间能够协调运作。论文首先通过“趋势、根源、契机、手段”四个要点概括了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产生的大背景,阐明其研究的意义和框架。又对矿山公园的概念和矿山公园景观的源流做了全面的概述和界定。通过对国内矿山公园现状的分析,明确其优势和劣势,再以此为基础,结合对矿山公园景观要素的梳理、功能作用、特色定位和学术价值来作为设计的依据,最后总结矿山公园设计的外部因素、具体设计原则、改造和增建分析、设计度向等来指导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具体实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将矿山公园与其它类型公园进行分析类比,寻找差异、优势和不足。2.将矿业废弃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为矿山公园的类型定位找到了景观设计的依据。3.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六大原则:①恢复生态,首要目标。②植物造景,首选原生。③改造为主,增减有度。④关注科教,保持原真。⑤以人为本,提升体验。⑥个性鲜明,挖掘历史。
钟期进[3](2010)在《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在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发现我国近十年(2000-2010年)安全科学发展特点与美国1965年至1975年十年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今美国安全科学步入了世界领先水平,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比较研究。本文以安全科学方法学中关于中外安全比较研究的思想为理论基础,对中美安全科学发展的各个侧面(硬实力和软实力)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论证分析发现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进而首次提出中国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2000—2010)的概念,对于推进我国安全科学发展,认清国内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运用“3E法则”结合比较教育学中的“贝雷迪比较四步法”,系统地构建了以下四方面的比较内容:安全科学发展历程、安全科研实力与教育发展、职业安全与健康监管体制和安全文化;(3)美国安全科学的发展水平比中国提前了近30年。我国安全科学发展属于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模式,由劳动保护阶段直接跨入了安全科学全面发展阶段;此种发展模式可能导致安全科学不能健康、平衡、全面发展的弊端;(4)我国安全科学研究工作整体处于分散状态,国内安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类学术期刊水平较低,国家安全科研机构地位不明显,作用不突出,民间科研团体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再者,相比美国我国开办安全类院校在数量和办学层次优于美国,然而美国具有先进的安全人才培养模式;(5)美国是垂直的综合安全监管模式,安全立法注重“以社会为本”。而我国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安全与卫生监管分离,安全立法着重“以生产为本”。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优势,预计未来政府对安全生产的干预力度必然大于美国;(6)我国安全文化的特色是以“和谐”为理念,以“道德、情理”为约束。美国是以“天赋人权”为理念,以“科学、法律”为规范的安全文化特点。相比美国,我国安全物质文化投入不足,缺少全民参与的安全管理文化氛围,长久存在不良的安全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意识薄弱。
冯世玉[4](2003)在《矿井提升容器技术改造两例实践》文中研究指明 矿井标准型提升容器是为适用于多数矿井而设计的,但各地提升条件不同,又受限于制订标准型时的技术水平,因而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地改造设备,使其发挥出最大效能,现将我们为两矿技术改造实例介绍如下: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2 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可大幅提升装备水平 |
| 2.1 提升机与设备故障简介 |
| 2.2 设备故障分析与对策 |
| 2.2.1 电阻调速与TKD电控的缺陷与对策 |
| 2.2.2 减速器故障机理分析与对策 |
| 2.2.3 固定卷筒滑动支轮故障机理分析与处理 |
| 2.2.4 天轮故障机理分析与对策 |
| 2.2.5 联轴器故障机理分析与对策 |
| 2.3 钢丝绳罐道刚性系数分析与应用 |
| 2.4 天轮采用衬垫分析与应用 |
| 2.5 卷筒塑衬加厚使用分析与效果 |
| 2.5.1 铜兴公司盲主井提升机卷筒塑衬加厚使用效果 |
| 2.5.2 铜兴公司4台提升机卷筒塑衬加厚使用效果 |
| 2.6 电机扩容技术改造分析与应用 |
| 2.7 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取得显着成效 |
| 2.8 设备改造与更新后应加强管理与维护 |
| 2.8.1 将电机制动器弃之不用 |
| 2.8.2 将三相异步电机额定频率50 Hz调小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导论 |
| 1.1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研究的背景 |
| 1.1.1 棕地复兴——趋势 |
| 1.1.2 资源型城市和区域的衰落——根源 |
| 1.1.3 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契机 |
| 1.1.4 景观设计相关领域的发展——手段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国外与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相关的文献 |
| 1.2.2 国内与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相关的文献 |
| 1.3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范围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3.3 研究范围 |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 2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概述 |
| 2.1 “矿山公园”的概念界定 |
| 2.2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源流 |
| 2.2.1 工业时代的反思——产生 |
| 2.2.2 对历史的否定——演变 |
| 2.2.3 老树新生的美——发展 |
| 2.3 国内矿山公园建设的现状 |
| 2.3.1 优势 |
| 2.3.2 劣势 |
| 2.3.3 矿山公园游客特殊性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3 矿山原址景观内涵分析——指导设计的层面 |
| 3.1 景观要素梳理——内因 |
| 3.1.1 矿区物质要素——形 |
| 3.1.2 矿区文化要素——魂 |
| 3.2 矿山公园景观的作用 |
| 3.2.1 恢复生态——相对独立的空间 |
| 3.2.2 科学研究——远观而不可亵玩 |
| 3.2.3 教育展示——生动真实的演示 |
| 3.2.4 旅游观光——全方位的有机结合 |
| 3.3 矿山公园景观的定位 |
| 3.3.1 纪念性 |
| 3.3.2 基地性 |
| 3.3.3 娱乐性 |
| 3.4 矿山公园的学术价值 |
| 3.4.1 美学 |
| 3.4.2 采矿发展史 |
| 3.4.3 景观生态学 |
| 3.4.4 工业遗产保护学 |
| 3.5 本章小结 |
| 4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设计实现的层面 |
| 4.1 区位对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影响——外因 |
| 4.1.1 社会 |
| 4.1.2 经济 |
| 4.1.3 生态 |
| 4.1.4 人文 |
| 4.2 矿山公园景观的设计原则 |
| 4.2.1 恢复生态基础原则 |
| 4.2.2 植物造景首选原生 |
| 4.2.3 改造为主增减有度 |
| 4.2.4 关注科教保持原真 |
| 4.2.5 以人为本提升体验 |
| 4.2.6 个性鲜明挖掘历史 |
| 4.3 矿山公园景观的改造和增建 |
| 4.3.1 改造部分 |
| 4.3.2 增设部分 |
| 4.4 不同采矿方式的景观设计向度 |
| 4.4.1 露天开采 |
| 4.4.2 井工开采 |
| 4.5 本章小结 |
| 5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展望 |
| 5.1 永恒的美——可持续性 |
| 5.2 丰硕的果实——对区域的贡献 |
| 5.3 现实与理想的距离——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再思考 |
| 5.3.1 大众审美与设计师审美的不一致性 |
| 5.3.2 经济因素对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约束性 |
| 5.3.3 政策制度对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导向 |
| 6 结语:摸索中前行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的目的 |
| 1.1.3 研究的意义 |
| 1.2 研究文献回顾 |
| 1.2.1 对原苏联劳动保护工作借鉴学习阶段 |
| 1.2.2 对西方国家安全科学比较借鉴阶段 |
| 1.2.3 中国比较安全学创建探索阶段 |
| 1.2.4 文献总结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研究路线和内容 |
| 1.4.1 研究路线 |
| 1.4.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中美安全科学发展历史进程 |
| 2.1 人类安全科学的发展 |
| 2.1.1 人类安全科学发展概述 |
| 2.1.2 人类安全科学发展阶段 |
| 2.2 美国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的由来 |
| 2.2.1 美国安全科学发展历程和阶段 |
| 2.2.2 美国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的提出 |
| 2.3 中国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的由来 |
| 2.3.1 中国安全科学发展历程和阶段 |
| 2.3.2 中国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的提出 |
| 2.4 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历程比较分析 |
| 2.4.1 中美安全科学发展"黄金十年"可比性分析 |
| 2.4.2 中美安全学科发展"黄金十年"历程对比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中美安全科研实力与教育发展比较 |
| 3.1 中美安全科学研究实力对比分析 |
| 3.1.1 中美安全科研机构比较 |
| 3.1.2 中美安全类学术期刊比较 |
| 3.1.3 中美安全科学基础研究比较 |
| 3.2 中美安全科学高等教育比较 |
| 3.2.1 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高等教育 |
| 3.2.2 中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 |
| 3.2.3 中美安全科学高等教育比较 |
| 3.3 中美安全培训与宣传比较 |
| 3.3.1 中美安全培训概述 |
| 3.3.2 中美安全工程师制度比较 |
| 3.3.3 中美安全宣传概述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中美安全监管体制比较 |
| 4.1 安全监管体制概述 |
| 4.2 中美安全监管机构比较研究 |
| 4.2.1 美国主要安全监管机构概述 |
| 4.2.2 中国主要安全监管机构概述 |
| 4.2.3 中美安全监管机构比较分析 |
| 4.3 中美安全立法比较研究 |
| 4.3.1 美国安全立法概述 |
| 4.3.2 中国安全立法概述 |
| 4.3.3 中美安全立法比较分析 |
| 4.4 中美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
| 4.4.1 美国安全标准化进程 |
| 4.4.2 中国安全标准化进程 |
| 4.4.3 中美安全标准体系比较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中美安全文化综合比较分析 |
| 5.1 安全文化概述 |
| 5.2 中美安全文化发展比较 |
| 5.2.1 美国安全文化发展概述 |
| 5.2.2 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概述 |
| 5.2.3 中美安全文化发展比较 |
| 5.3 中美安全文化综合比较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 6.1 结论和展望 |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 6.3 研究存在的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附录3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取得的主要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