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婕[1](2021)在《魏晋饮食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关于饮食生活的书写。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学自觉与饮食新变的重要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学,对于深入考察魏晋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绪论部分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概述本文的研究缘起。我国饮食文化在魏晋时期有了长足发展。伴随着政权更替、人口迁徙和民族融合,我国原有的饮食结构、烹饪方式等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南北方物种的交换、少数民族饮食的传人、饮食典籍的书写、分食制向合食制的转变都对整个中国饮食文化史有着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缘体物而抒情的文学理念逐步深入,文人创作更加植根于现实,题材的选择更加宽泛,饮食生活更加广泛地进入了文学书写的范畴,饮食与文学的双向互动,对于二者发展都有着积极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关于魏晋饮食文学的现有研究不足。学界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生活史、民俗史的范畴,对于文学与饮食关系的研究明显不足,依旧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第一章论述魏晋饮食文学概况。首先区分魏晋饮食生活有着非日常与日常之分:非日常饮食部分通过对宴饮集会与岁时节令饮食活动书写的观察,勾勒出上层阶级的饮食概况。宴饮集会部分以建安公宴诗为例,探讨其缘情体物的创作出发点;岁时节令以三月三上巳节为例,研究不同时期民俗饮食书写的不同。日常饮食则通过对这一时期主食、蔬菜、水果三个品类的研究,概括出魏晋时期饮食结构丰富多变的特点,及饮食进入文学书写的新动向。第二章论析诗赋中的饮食书写。饮食进入文学书写的领域,使得诗赋题材范围扩大,同时也标志着饮食书写由礼制到日常的转变。诗赋中的饮食在反映日常生活、抒情言志、表达时人的情趣与审美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酒作为这一时期饮食生活的重要角色,为酒作赋的现象十分普遍,第二节集中研究自汉至魏晋酒文学主题的变化。此外,魏晋之际因隐逸之风颇盛,对于隐士群体饮食文化的研究也格外重要。本节以陶渊明的诗文为例,挖掘其诗文中的饮食描写特征。第三章研究笔记小说中的饮食书写。主要观察《搜神记》与《世说新语》中的与饮食相关的材料。饮食在志怪、志人小说中发挥了不同作用。志怪小说从“沟通鬼神”“显示怪异”“提供线索”“塑造人物”“展现孝行”等五个方面进行探讨;志人小说则从“彰显风度”“表现豪奢”“展现才能”“体现情趣”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最后附魏晋南北朝饮食诗文条目表、《搜神记》饮食条目与《世说新语》饮食条目表。标明出处、作者、涉及到的饮食及人物。
张烨[2](2020)在《两晋文章文学论》文中研究表明两晋文章“出语必隽,恒在自然”,代表了两晋文学的最高成就。它与周代歌诗、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地位一致,是两晋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之文学”。两晋文章兼具形式上的精美与思辨上的精纯,既是这个特殊时代的必然产物,又与两晋文人玄学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两晋文章与两晋文人对后世的文学和文人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论文以两晋文章为研究对象,以两晋私家文语和语体文章为研究重点,以文学、思想和审美作为主要考察维度,力图通过观照两晋文章来理解两晋文人的思想与审美,明确两晋文章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说两晋文学的思想开篇。这一部分从魏晋易代中文士分道扬镳这个背景入手,以竹林七贤特别是阮籍、嵇康、向秀的文章为研究重点,通过分析他们的文章来揭示这一时期文人任诞背后的苦闷与反抗,并总结这一时期文人思想的转向。第二章考察西晋士风与西晋文章的形式新变。这一部分从西晋党争与士风的转变这个背景入手,重点关注二十四友这一文人群体的文学活动,以裴頠、郭象、潘岳、陆机的文章为典型范例分析本时期的思想新变与文学新风。第三章比照南渡前后的文章与文人心态变化。这一部分从仕与隐的选择,南与北的地域,上与下的地位三个角度论述了两晋文人过江前后的四种心理变化,从而明确衣冠南渡对晋人思想的重大影响。第四章分析东晋玄佛合流的新风与东晋文风的清雅化。这一部分从东晋的荆扬之争、南北之争的内耗与偏安的时代风气入手,论述东晋玄佛合流思想背景下的文章理论与创作及本时期的文学活动。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审美倾向和精神格局进行专门论述,从而明确其作为两晋文学、思想与精神集大成者的重大意义。第五章总结两晋文章与两晋文人的后世影响。这一部分将总体论说与例证分析相结合,论述两晋文章作为有晋“一代之文学”的历史地位和两晋文人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论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文本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辅之以目录分析和地理分析法。此外,论文在考察部分问题时运用了音乐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文中包含如下创新点:首先,将语体文章纳入两晋文章中进行研究。这不仅丰富了研究对象,也是思路上的创新。其次,从六朝之中将两晋独立出来,将之看作一个整体。通过文章观照两晋文人的思想、情感与审美发展史。此外,研究者多谓魏晋风流“越名教而任自然”,事实上,魏晋文人生活非但不“自然”,反而颇多矫伪之气。与其说两晋文人生活自然化,不如说两晋文人生活艺术化。从两晋文章中将两晋文人风采尽力还原,而非人云亦云,也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提到两晋文人时,人们最先想起的除陶渊明外,往往便是两晋文人群体性格上的种种亏缺。说到两晋文学,人们大多关注的是两晋的诗歌,而对两晋文章的关注远远不够。因之,论文在两晋文学研究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上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王嘉颖[3](2020)在《士人心态与魏晋言志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中国古代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言志赋以表现作家的理想抱负、人生追求为归旨,是士人内心情感的书面表达。与此同时,魏晋时期受到动荡时局和哲学思潮的影响,士人心态急剧变化,士人心态的嬗变影响着士人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样也影响着士人的言志赋创作。因此,本文以魏晋士人心态为切入点,重点研究魏晋不同时期的士人心态对言志赋创作的影响。本文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引言,引言旨在揭示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学界对言志赋的研究多集中在两汉时期,对魏晋时期言志赋的研究少之又少,魏晋士人心态的嬗变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魏晋言志赋的思想内涵提供了重要支点。第一部分为魏晋言志赋概述。首先我们对言志赋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明确言志赋是指在赋中抒发作者对理想抱负、个人怀抱、人生追求的思考的作品。接着我们对魏晋时期的言志赋进行了时间上的段限和篇目上的汇总,并对一些篇目上的取舍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最后把魏晋言志赋的篇目、作者、出处、存佚情况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明确研究范围。第二部分为建功立业的呼声与建安言志赋。建安时期的士人对社会秩序的重建具有一种内在的使命感,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具有强烈的功业意识。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建安时期的言志赋中往往洋溢着对事功的强烈追求,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此时的言志赋中也不乏士人因壮志难酬而产生的愤懑之感。第三部分为归隐避祸的思考与正始言志赋。正始时期政治局势残酷险恶,士人出于自我保全的心理,往往选择远离政治漩涡,归隐避祸。受这种心态的影响,正始时期的言志赋多表达了一种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第四部分为出世入世的矛盾与西晋言志赋。西晋士人受动荡政治局势和复杂社会思潮的影响,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在以求名自适为能事的同时,又能够调和儒道,不为一家所困。受这种心态的影响,西晋时期的言志赋也呈现出多样的风貌,在主旨上大体可分为入世的告白、出世的心声、进退的矛盾与自我的坚守这四种。第五部分为退守自适的无奈与东晋言志赋。东晋士人普遍具有一种偏安心理,但他们并非毫无济世之心,只是仕进无门,加之受动荡时局及哲学思潮的影响,他们不得不选择退守自适的处世态度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受这种心态的影响,东晋时期的言志赋在表达士人退守自适心志的同时往往流露出一种痛苦、无奈的悲伤情绪。
李春霞[4](2019)在《傅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傅玄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傅玄是魏晋之际重要的作家代表,他不仅创作了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子书《傅子》,而且有数量较多的诗、赋、文等文学作品存世。历来对傅玄的研究,关注局部的较多,系统化研究的较少。因此,对傅玄进行综合性研究还存在较大的空间。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上编傅玄及其《傅子》研究和下编傅玄文学创作研究两大部分,各四章,共八章。第一章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和着述情况考论。傅玄人格精神具有崇儒尚学、奖掖后进,务实建言、机敏通变,刚直火暴、缺乏雅量的特征。其人格精神的形成除受傅氏家风传承的影响外,还与个人经历的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傅玄一生经历汉末、曹魏和晋初三个时期,高平陵政变之后,他在学术背景的相似性以及利益一致性的双重作用下转投司马氏集团。他务实建言,对时政多有匡扶,实现了由寒素位至通显的人生逆转。傅玄着述丰富,不但着有数十万言的子书《傅子》,而且创作卷帙宏富的诗赋文集。但由于《傅子》与《傅玄集》在后期散佚严重,后人对其展开辑佚工作。《傅子》的辑佚工作开始于清代,辑本中较好的有方濬师本、叶德辉本、严可均本等,以严氏本运用最广。《傅玄集》的辑佚整理工作开始于明代,清代辑佚者在明人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整理工作。第二章傅玄《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傅子》创作与当时的学术思想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曹魏时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对傅玄创作《傅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魏晋时期,随着法、道等思想的抬头,儒学不再如两汉定为一尊,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特征。《傅子》在思想上呈现出对各家思想兼容博取的特征,是与这一思想多元化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魏晋统治者不但重视法纪,多次讨论肉刑废兴问题,而且在人才任用上,针对汉末吏选弊端与魏初人才政策得失围绕才性“四本”问题展开讨论;同时,魏晋时两次政权更迭,基于政权建构的需要,这一时期的礼学建设成绩显着。以上内容也都在《傅子》中有重要反映。由于魏晋世风浮华,《傅子》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批判性特征。《傅子》虽具有对各家思想兼容的多元化特征,但在思想性质归属上,《傅子》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并兼取名、法等其它各家思想的特征。第三章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学,在汉末吏选危机、社会纲纪混乱以及两次党锢之祸中逐渐走向衰落。魏晋时,儒学虽不再处于一尊地位,但其在政治上的实际影响力并没有下降。针对汉末儒学弊端,一方面,傅玄等人吸收名、法思想,建立起德才兼备、量才与督责并重的新的人才吏选思想,对传统儒家人才思想的弊端进行了修正;另一方面,傅玄在前人对礼法、刑赏等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援法入儒,建立起以儒融法、儒法相济的礼法政治思想,使魏晋儒家政治思想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更加具有兼容性与通变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第四章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傅子》具有浓郁的文学性,从《傅子》中直接体现的文学观点来看,具有明显的宗经意识与重视文采的特点。从《傅子》中不同体例内容来看,内篇属于政论文的部分,不仅具有主题明确、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特点,而且具有构句之法形式多样、善于辩难与语言质朴朗畅的特征。其它有关“三国人物传记”的内容,在叙事思想上具有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的特点;在叙事方法上具有直接叙事与推衍叙事相结合的特征。第五章傅玄诗歌研究。傅玄诗歌在主题上可以分为庙堂雅诗、女性主题诗、纪实诗与咏怀诗三个部分。傅玄是司马氏集团的得力干将,他本身博学解钟律,这使其成为西晋开国制礼作乐的不二人选。傅玄创作了数量较大的庙堂雅诗,这些诗歌具有颂美、劝谏与征实相结合的创作特征。傅玄女性主题诗歌具有关注视角深广、重视教化的创作特征。而且,傅玄柔婉情深的女性诗歌与其刚直、儒行的人格精神具有内在渊源上的一致性。傅玄纪实诗与咏怀诗真实、直接地表现了他的情感世界。与建安诗歌清刚劲健的充实之美相较,傅玄诗歌一方面在艺术感染力上呈现出“风力”下降的“力柔”趋势,这是傅玄诗风不同于建安诗歌的地方;另一方面,在诗歌创作中,傅玄重视人工“思力”而使其诗歌呈现出“采缛”的特征,这对西晋诗风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导引意义。第六章傅玄辞赋研究。傅玄现存辞赋约六十篇,内容以咏物为主。在汉魏求实诚、讲真美的世风与魏晋尚实才、重博物的时代风气影响之下,傅玄辞赋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征实化特征。魏晋之时,随着文士生命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文学自觉的出现,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题材上逐步贴近文士自身的日常世俗生活,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艺术技巧的展示,从而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世俗化、繁缛化的创作倾向。傅玄辞赋中出现的世俗化、精致化的创作特征正是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显露出来的。傅玄辞赋体物细腻,重视生活气息和情趣等特点,不但对汉代咏物赋有所超越,而且也影响到西晋咏物赋的风貌。魏晋时期诗歌句式与散文的骈偶化文风对赋体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建安时已经出现杂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魏晋之际傅玄的赋作中更是较早的出现了以整齐的七言诗句入赋体的现象,这对刘宋之后大量诗体赋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七章傅玄散文研究。本章主要以傅玄创作的箴、铭、奏疏和赋序为研究对象。傅玄箴、铭文大部分作品延续了这一文体传统的警戒功能。由于傅玄是一位较为传统的儒者,他大量的箴、铭作品均表现出君子戒己修身的内容特征。这与《傅子》中表现君子修身的内容可以相互发明。傅玄箴、铭作品整体上体现出温润义雅的艺术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傅玄的铭文作品,在大部分延续传统的规诫功能以外,又有部分作品表现出较单纯的赋物写景新功能,在这部分题咏式铭文作品中,传统的铭刻行为开始弱化,作品整体上呈现出由非文学应用文向文学美文过度的特征。傅玄奏疏文在内容上主要是针对时弊提出的建议和具体的改进措施,体现了傅玄的儒家忧世情怀与务实作风。第八章傅玄文学理论研究。傅玄文学理论主要表现在文学创作论与文体论两个方面。傅玄的文学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两个方面。“承流而作”侧重宗经与模拟,“引源而广”注重通变与创新。受其影响,傅玄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模拟与创新共存的特点。此外,在文学创作倾向上表现出教化与娱乐兼具的特征。而且,不同文学体裁表现的侧重点也不同。再者,魏晋时期,傅玄较早在其作品序文中表现出对文体的关注,并形成了系统的文体论。傅玄文体论的生成与其重视模拟的文学创作特征密切相关。而且,傅玄文体论在研究内容上已涉及到源流论、风格论、作家作品论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已具有“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敷理以举统、选文以定篇”的最初形态,已初步架构起文体论研究的基本范式。傅玄文体论对之后的文学批评着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单晓芳[5](2019)在《魏晋重情风尚及其文学显现》文中研究表明魏晋时期,士人在思想上宣扬人的自然本性,解放情感,释放真性情;在生活中标榜“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饮酒服食,放达任性;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局势,使他们对情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重情的时代风尚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在文学作品中异常显着。本文以魏晋重情风尚及其在文学中的显现为研究重点,分别探讨亲情、友情、爱情三种情感在魏晋诗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全面表现。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梳理了学术界关于魏晋重情风尚以及魏晋时期亲情、友情、爱情三种情感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重点难点以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主要由五章构成:第一章,魏晋重情风尚概述。重情是魏晋时期突出的社会风尚之一,但魏晋之前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情感的流露,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都有浓郁的情感内涵。从诗歌理论的发展来看,汉代主张“诗缘事”说,注重诗歌的政治教化功能,魏晋提倡“诗缘情”,强调诗歌的抒情功用。魏晋人之所以重情,与经学的衰微与汉末新士风的出现、玄学发展的影响、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门阀制度为士人纵情提供保障等因素密切相关。当然,魏晋重情风尚所展现出的时代内涵也不容忽视。第二章,亲情的文学显现。亲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魏晋时期的亲情主要表现在颂祖诗、诫子书、哀诔文当中,小说以记载孝亲故事为主,长辈与晚辈在相互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形成了亲情主题的艺术展现,即对父母爱子心理的刻画以及子女孝亲形象的塑造,亲情是魏晋重情风尚在文学显现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第三章,友情的文学显现。政局的不稳定与社会的不安定,使士人对友情格外重视,友人之间或赠答以表情意,或劝诫以示关怀,或绝交以明志向,这些充满友情的作品善用比兴手法抒发情感,多用“鸟”意象来暗喻自己与友人的关系,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友谊观念。第四章,爱情的文学显现。爱情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它在浪漫中夹杂着哀愁,在快乐中包含着思念。魏晋时期的爱情主要通过情诗、悼亡诗、思妇诗以及少量的小说记载展现在世人眼前,在这样一个社会情境下,爱情作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展现出的是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女性地位的提高,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第五章,魏晋重情风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重情作为魏晋时期持续时间长久、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时代风尚,它不仅影响着魏晋文学的发展,对后世诗词、小说的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总体来说,魏晋重情风尚对魏晋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社会风气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也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重情风尚在文学中有所显现实属必然。
林宗毛[6](2018)在《潘岳、潘尼年谱汇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古士人“寡头政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学在家族”的现象几乎成为了中古士族的一种普遍倾向。潘氏家族在魏晋虽未跻身于高等士族之列,但由于辈出名宦,尤其是汉末着名文士潘勖的出现,开启了潘氏家族以文立世的家风,这就为潘氏家族在此后涌现出两潘等文采之士预示了先兆。潘岳(247-301),字安仁,西晋本土着名文人,与陆机并称“潘陆”。官至黄门侍郎,后亦称为“潘黄门”。潘尼(246-311),字正叔,汉末着名文人潘勖之孙,位终于太常,故亦称“潘太常”。潘尼是潘岳从子,与潘岳并以文章见重当时,因之而获誉“两潘”。两潘皆出于荥阳中牟潘氏家族,先天接续着家族文化的优良基因,成为了西晋诗坛的着名文人,与来自南土的“二陆”双峰并峙,形成了西晋文坛上稀见的一道亮丽景观。对于两潘的研究,多集中于二人文学现象的阐发,这些阐释性的着作对于两潘作品内容的探讨固然功不可没,但其中鲜有从两潘基本生平着眼,脱离了“知人论世”的常轨,便难免显得“高谈阔论”。虽然间有谱牒类研究着作的产生,但亦不能给我们呈现出两潘各自完整的人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再去补苴罅隙。故笔者拟着两潘年谱汇考,在广泛集材的同时,兼择前贤的成果,且不忘于纵横捭阖中提出自己的肤见,期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完善两潘的人生图景,我想这不仅为我们全面认识两潘构建了丰富、直接和可靠的材料库,也进而为我们讨论两潘文学等各方面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基于此,本年谱立足于各类文献与前人成果,将相关材料尽可能搜集完备,采用“文本细读”和“竭泽而渔”的方法以考其详,力图完成以下几个层面的研究:一、弄清历史真相,对谱主的生平、仕历、创作与交游做出详尽切实的考证;二、解决争议问题,对史料中互相龃龉、前人研究中尚有争议之处做出进一步的考释与论述本谱分为四个部分:一、绪论:选题说明、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本谱创新点;二、前言分为二章:第一章为两潘家世考证,涉及两潘先世及父祖辈、同辈、后辈等相关情况的考证;第二章为两潘评传,以史料为基加之自己对两潘的理解以叙述两潘各自的人生道路与仕宦经历;三、年谱:采用编年体编纂谱主的生平事迹并加以考证论述;四、附录四种,第一为两潘着录辑要;第二为各家评论辑要;第三为新见两方隋唐时期潘岳后嗣墓志;第四为两潘杂考,考述正谱中不便纳入但实与两潘忧戚相关的一些史事或逸闻。
宗岩[7](2016)在《傅玄的人格精神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傅玄(217—278年)是西晋初期的朝廷重臣,也是西晋初年辈分最长的诗人之一。从曹魏至西晋初,在政权更迭的乱世中玄学思潮逐渐兴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傅玄坚持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和个性品质,即尊儒尚学,注重教化;反对玄学,注重事功;刚劲亮直,不容人之短。其独立于时代风气之外,保持着正统的儒者思想风范,成为研究者分析与评价其在文学史影响方面的重要依据。
李高[8](2016)在《论魏晋动物赋的成就、成因与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魏晋动物赋作为魏晋咏物赋的重要部分和古代动物赋史的关键一环,对其繁荣特征、阶段演变与原因及其文学影响和文化意义的细致探析,是深入了解魏晋赋坛全貌与厘清动物赋演进历程的重要方面。本文以魏晋动物赋为研究对象,除绪论与结语外,共分五章,凡16.7万余字,随文插入图18幅,表格17个。绪论首先从魏晋动物赋两个方面——作为魏晋赋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古代动物赋的关键一环,分析了研究魏晋动物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继而,对之前的魏晋动物赋的学术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奠定了本研究的基础,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值得拓深的问题。绪论的最后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章梳理了先秦动物图像与书写构建了动物形象的基本文化内涵,并由此形成动物书写传统,启益动物赋的兴起。首先,通过对原始岩画、彩陶、青铜器等文物上动物图像的考察,对甲骨文字、先秦着作中动物形象书写的梳理分析,寻绎出动物(艺术)形象的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提炼出先秦动物观念的演变线索:以动物为敌→以动物为资→以动物为师→以动物为友。然后,对被误认为是首篇动物赋的《荀子·蚕赋》进行了厘清和探析。《荀子·蚕赋》虽是以赋的形式创作的“讔”,但也有重要的文学影响与文化意义。接着,讨论了兴起的汉代动物赋,研究了汉代动物赋的特征与原因,肯定了其取得的艺术成就。第二章主要从篇目数量、动物(形)意象、赋体、创作方式、艺术风格等五个方面条分缕析地展示了魏晋动物赋的繁荣景象。从数量上说,在魏晋咏物赋中,动物赋篇目数量最多;在古代动物赋史上,魏晋动物赋数量也比其他很多时期要多。魏晋动物赋以骚赋、文赋、诗体赋、俗赋四种赋体形式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动物(形)意象,形成了铺采摛文以体物、“以己化物,物以情观”与体物以“喻理比德”的三种成熟的创作方式。比兴、用典、夸饰、排比、对偶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丰富了动物形象刻画的技巧,而形成环境衬托与细节描写、静态细观和动态展现、物与我等多方面关系的完美统一。再加上,动物赋俗赋的发展。由此,魏晋动物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第三章分析了魏晋动物赋的整体繁荣和阶段化演进的原因,共有六方面因素造就魏晋动物赋的繁荣。第一,动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多种多样的作用,是动物得以进入人们精神世界而成为赋写对象的根本原因,也是动物书写传统不绝如缕的根本原因。继而,人们赋予了动物丰富的文化内涵,并由此形成动物观念。第二,动物自身的体貌特征与活动习性的特殊性以及人们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作家们赋写动物的重要外在吸引力。第三,从先秦以来的动物书写传统既为魏晋动物赋开拓了咏写方向方法,也为魏晋赋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学资源。第四,魏晋时期,“以动物为友,以动物为师”的观念对“人禽之辨”观念的冲击,成为作家们更多地关注动物特殊性并倾注思想情感的引动力,是作家们塑造形象生动而又内涵丰富的动物意象的重要因素。第五,魏晋时期波谲云诡的时局导致士人们心态复杂多变,而作家们将其丰富多样的情感思理倾注于动物意象的创造中,是魏晋出现千姿百态的动物意象的主导原因。第六,魏晋动物赋作为魏晋文学的一部分,其发展自然离不开魏晋文学的支持与影响,所以魏晋诗赋的发展是魏晋动物赋的重要依撑。正是上述六方面原因的相互纠合、共同作用,促成了魏晋动物赋的繁荣,而各个因素的变化消长与因素之间的关系变化导致了魏晋动物赋出现了阶段化演变。第四章则主要讨论了魏晋动物赋的文化意义与文学影响。由于动物赋的繁荣是根植于魏晋社会文化土壤的,所以也反映了魏晋社会中的相关文化文化现象。那么,探讨动物赋中的符瑞文化现象、游艺民俗、动物知识传播以及哲学思潮的演变等文化现象,也是应有之义。同时,魏晋动物赋对南北朝动物赋的意象塑造、创作方式、艺术技巧、风格特征等方面有着直接影响,也对隋唐以后动物赋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同时,还关注了魏晋动物赋对其以后动物诗文创作的影响,以全面体认魏晋动物赋的文学影响。第五章对动物赋有关篇目具体探析,考证它们的创作背景与时间,以此探讨其中蕴涵的作家心态演变,主要包括六个问题。一,曹植四篇动物赋探析与测年;二,应玚、阮瑀、陈琳等人《鹦鹉赋》与王粲《鹦鹉赋》测年;三,曹丕《莺赋》王粲《莺赋》应作于建安十五年至二十二年间;四,傅巽《蚊赋》应作于兴平二年(195年)前后;五,由《猕猴赋》看阮籍尝试“以道统儒”思想转型的痛苦;六,由《鹪鹩赋》与《仪凤赋》看西晋士人人生道路选择。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坚持题材意识、文体意识和文化意识,坚守文学本位、探挖文化内涵、立足历史实际,才能切实全面地探析魏晋动物赋繁荣的原因、特征及其文学影响与文化意义。
杨学娟[9](2016)在《宁夏汉晋时期三大家族及其着述研究》文中指出汉晋时期,西北边地设有北地郡与安定郡,今宁夏境内诸多土地隶属于此二郡。随着历史的变迁,在二郡的土地上逐渐崛起了几大家族,其中影响较大且有一定着述传世的有北地灵州傅氏家族、安定朝那(zhū nuó)皇甫氏家族、安定乌氏(zhī)梁氏家族等三大家族。目前,学术界针对傅氏家族与皇甫氏家族及其家族人物着述已经有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但尚未见对梁氏家族,尤其是其家族着述情况进行整体研究者,更无人将这三大家族同时置于同一地域进行整体研究。由是,本文愿就此做一番努力。本论文的整体思路是厘清各家族在汉晋时期的发展历程,探寻每个家族在这一历程中的政治功绩及着述情况,选取家族中较有影响力的家族成员对其本人及着述进行个案研究。论文由绪论、论文主体、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意在介绍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等。主体部分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汉晋时期三大家族之发展历程与着述概述》,主要厘清了各家族的世系情况,梳理了北地灵州傅氏家族、安定朝那皇甫氏家族、安定乌氏梁氏家族之兴衰发展历程,并总结概括在此历程的每一阶段三大家族着述所呈现出的特点,这是以往学术界不大关注的问题。在论述的过程中,纠正了类似于学界长期以来将皇甫献、皇甫侯分别记作"皇甫叔献""皇甫叔侯"这样的错误。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选取了傅氏家族的傅玄、傅咸、傅畅与皇甫氏家族的皇甫规、皇甫谧展开个案研究。重点是对五人的着述之文献着录进行爬梳;对他们传世的诗文集(或后人辑本)之版本追溯源流、辨析优劣;对他们诗、文、赋的部分内容予以考辨,重新校释了部分后人整理本中存有讹误的篇章,并将主要内容进行分类研究,概括分析,以期对作品的基本面有明确的认识;还对这些诗、文、赋的艺术特征加以总结概况,指出其不足所在。在研究的过程中亦有不少新的考辩。如第三章中傅咸赠与杨骏的劝谏《诗(并序)》对罗振玉先生点校以来,相袭已久的误读、误释,本文进行了考证及重新校释。再如第五章中对学术界多年来以讹传讹地将《依诸方撰》与《内经仓公论》列为皇甫谧两部医学着述给予考辩,并得出结论《依诸方撰》即皇甫谧之《寒食散论》,《内经仓公论》当写为《内经》与《仓公论》的误写。论文的第七章为《安定乌氏梁氏家族成员着述研究》。因梁氏家族着述较少,不便选取个案研究,故将整个家族置于一章进行整体研究。此章主要依照梁氏家族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家族成员的生及其着述之文献着录情况进行了梳理,解析了他们传世着述的主要内容与创作特色,比较全面展现了梁氏家族人物着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结语对三大家族的家风学风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家风家学对家族的发展稳定、对社会的贡献、对家族成员个人成长、对典型人物着述格调高低的影响,将论文研究引向深入。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确定人物着述的最佳版本,以使研究有可靠的文献基础;凭借史实考证法理清家族的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通过作品分析法解读和阐释人物着述的精髓与价值;以个案研究法专章专节向学界完整呈现某一历史人物及其着述的情况,便于读者完整把握。
张刚[10](2015)在《三张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张”指西晋的三个着名文学家张载、张协和张亢。由于他们的文学思想和创作主张具有相似性且是兄弟,故将他们放到一起进行研究。钟嵘《诗品·序》评道:“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由此可以看出西晋时期文学创作的活跃。资料显示,在西晋时期,朝野动荡,文人大都有人生苦短的思想,到了太康时期,社会较为平静,文学的到迅速发展,总体成就较高,尤其像左思、陆机和潘岳等,他们给当时的文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代表着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但这一时期的整体文风多讲求繁文缛节,追求华丽。“三张”在西晋太康时期较左思、陆机他们影响较小,往往被人忽略,其实他们文学创作也很有研究价值。张协的诗被钟嵘定为上品,可见其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张载的诗虽被钟嵘评为下品,但这是钟嵘站在他自己的角度评判的,事实上,从整个文学史的角度分析,张载的诗也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他的赋、文等成就相对较高,后来的学者对张协的研究比较多,张载、张亢相对较少。总的来看,“三张”文学研究虽然一直没有大的进展,但大多数文学史也都会涉及他们。以前关于三张的研究较为分散,笔者认为把他们作为一个文学团体或者文学家族来研究,将会有新的发现,故本文将借鉴家族研究的一些方法对三张文学展开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三张文学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考证界定,并对他们在太康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总的评价,同时对三张文学研究成果简单梳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第一章“三张家世生平概述”,主要从家族文学的角度入手,探讨三张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人际交往、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内容,并剖析三张文学团体繁荣的原因。第二章“三张的文学成就”,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分析他们的文学思想,然后分别对张载、张协、张亢的诗、赋、文等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作品研读等方式探究三张的文学风格、文学成就。第三章“三张的文学创作主张及影响”,重点分析总结三张文学创作的共同主张,并简要分析三张文学对后世的影响。结语将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作简要总结。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 第一章 魏晋饮食文学概况 |
| 第一节 丰富的日常饮食 |
| 一、主食类 |
| 二、蔬菜类 |
| 三、水果类 |
| 第二节 盛美的宴饮集会 |
| 第三节 独特的岁时节令 |
| 第二章 诗赋中的饮食书写 |
| 第一节 诗赋中饮食的功用 |
| 一、反映生活 |
| 二、抒情言志 |
| 三、表达情趣与审美 |
| 第二节 酒赋主题的变迁 |
| 第三节 隐士诗文的饮食书写 |
| 第三章 笔记小说中的饮食书写 |
| 第一节 《搜神记》中的饮食书写 |
| 一、沟通鬼神 |
| 二、显示怪异 |
| 三、提供线索 |
| 四、塑造人物 |
| 五、展现孝行 |
| 第二节 《世说新语》中的饮食书写 |
| 一、彰显风度 |
| 二、表现豪奢 |
| 三、展现才能 |
| 四、表达情趣 |
| 余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一) 魏晋南北朝饮食诗条目表 |
| (二) 《世说新语》饮食条目表 |
| (三) 《搜神记》饮食条目表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明确 |
| 一、两晋起止时间 |
| 二、两晋文章的范围 |
| 三、本文对“文学”一词的理解与讨论范围 |
| 小结 |
| 第二节 两晋文章文学研究综述 |
| 一、两晋文章宏观性文学研究 |
| 二、两晋文人心态与文艺综合研究 |
| 三、两晋文章相关专门文学研究 |
| 四、两晋文章文献资料整理 |
| 小结 |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目标和创新之处 |
| 一、研究方法 |
| 二、研究目标 |
| 三、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广陵绝响与两晋文学的思想开篇 |
| 第一节 魏晋易代与文士的分道扬镳 |
| 一、司马氏夺权引发的思想裂变 |
| 二、嵇书绝交:文人与士人的分化 |
| 三、向秀失途:文人向士人的回归 |
| 第二节 任诞背后的苦闷与反抗 |
| 一、竹林文人:当时任诞的群像 |
| 二、阮籍佯狂:行不对心的悲怆 |
| 三、嵇康疏放:心口不一的狷狂 |
| 本章小结 混乱之中的文人思想转向 |
| 第二章 西晋士风与西晋文章的形式新变 |
| 第一节 西晋党争与士风的转向 |
| 一、西晋立国以来的朝局分庭 |
| 二、二十四友:貌同神异的短暂浮华 |
| 三、金谷之集:自我觉醒的别样风雅 |
| 第二节 西晋文章思想与艺术的新变 |
| 一、东施效颦:从行事任诞到放纵欲望 |
| 二、破而后立:从裴頠崇有到向郭注庄 |
| 三、妙笔逞才:从华章繁缛到理论之光 |
| 本章小结 短暂安宁中的纤巧玄思 |
| 第三章 南渡前后的文章与文人心态变化 |
| 第一节 从和平时的不问国事到战乱时的匡世救亡 |
| 一、临危受命匡扶国邦的国士心态 |
| 二、戎马倥偬乱世救亡的英雄心态 |
| 第二节 从和平时的积极入世到战乱时的隐遁山林 |
| 一、战乱之前的入世心态 |
| 二、战乱之时的避世心态 |
| 第三节 从北上文人的不得遂志到南渡文人的委屈慷慨 |
| 一、南渡之前:北上南人的备极辛酸 |
| 二、南渡以后:北方文人的委曲求全 |
| 第四节 君权与父权在文人心中的淡化 |
| 本章小结 衣冠南渡对晋人思想的影响 |
| 第四章 东晋玄风与东晋文风的由绮至清 |
| 第一节 东晋偏安与再度奏响的玄远之音 |
| 一、东晋的官场对峙与偏安之风 |
| 二、玄佛合流:超逸绝尘的文章审美 |
| 三、兰亭之会:辉映千古的风雅情怀 |
| 第二节 陶渊明与两晋文学的精神格局 |
| 一、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所处时代背景 |
| 二、集大成者:轻绮至极的返璞归真 |
| 三、有晋高风:仁民爱物的思想精神 |
| 本章小结 山水田园滋养的思想之光 |
| 第五章 两晋文章与两晋文人的后世影响 |
| 第一节 一斑见全豹:两晋文章的历史地位 |
| 一、两晋文章的特色 |
| 二、《芙蓉女儿诔》与曹雪芹对两晋文章气象的继承 |
| 第二节 一沙一世界:两晋文人的后世影响 |
| 一、《世说新语》中的两晋文人风骨 |
| 二、《王粲登楼》与郑光祖对两晋风神的追慕 |
| 本章小结 两晋文章与文人的重要意义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一)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一、魏晋言志赋概述 |
| (一)言志赋界说 |
| (二)魏晋言志赋创作概况 |
| 二、建功立业的呼声与建安言志赋 |
| (一)建安士人群体心态 |
| (二)建功立业呼声下的建安言志赋 |
| 1.强烈事功的追求 |
| 2.壮志难酬的悲叹 |
| 三、归隐避祸的思考与正始言志赋 |
| (一)正始士人群体心态 |
| (二)归隐避祸思考下的正始言志赋 |
| 四、出世入世的矛盾与西晋言志赋 |
| (一)西晋士人群体心态 |
| (二)出世入世矛盾下的西晋言志赋 |
| 1.入世的告白 |
| 2.出世的心声 |
| 3.进退的矛盾 |
| 4.自我的坚守 |
| 五、退守自适的无奈与东晋言志赋 |
| (一)东晋士人群体心态 |
| (二)退守自适无奈下的东晋言志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 三、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 (一) 研究目的 |
| (二) 研究内容 |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 上编 傅玄及其《傅子》研究 |
| 第一章 傅玄人格精神、任职及着述情况考论 |
| 第一节 傅玄人格精神形成背景与表现特征 |
| 一、傅氏家风视阈下傅玄人格精神的形成背景 |
| (一) 傅玄家族谱系述论 |
| (二) 崇尚武力、果敢机智的远祖——傅介子 |
| (三) 勇敢、刚直、忠义的祖父——傅燮 |
| (四) 见识深远,恪守道义的父亲——傅干 |
| 二、傅玄人格精神形成的地缘性因素 |
| (一) 郡望北地 |
| (二) 出生于邺城 |
| (三) 避难于河内 |
| (四) 入太学于洛阳 |
| 三、傅玄人格精神的表现特征 |
| (一) 崇儒尚学,奖掖后进 |
| (二) 务实建言,机敏通变 |
| (三) 刚直火暴、缺乏雅量 |
| 第二节 魏晋皇权转移环境中傅玄的仕宦道路考论 |
| 一、曹魏时期 |
| 二、司马氏掌权时期 |
| 第三节 傅玄着述之着录与辑本流传考论 |
| 一、《傅子》着录、辑本情况 |
| (一) 唐代之前《傅子》着录情况 |
| (二) 唐代之后《傅子》着录情况考论 |
| (三) 《傅子》重要辑本考述 |
| 二、《傅玄集》着录及辑本情况 |
| (一) 着录情况 |
| (二) 总集、选集、类书选录情况 |
| (三) 明清人辑录情况 |
| (四) 诗歌补遗情况 |
| 三、傅玄其他着作辑录情况 |
| 第二章 《傅子》创作环境与思想特征论析 |
| 第一节 《傅子》创作的学术思想环境 |
| 一、文学自觉与文章地位的提高 |
| 二、魏晋子书着述风气的盛行 |
| 三、多元化的社会思潮 |
| 第二节 《傅子》创作的社会政治环境 |
| 第三节 《傅子》的思想特征 |
| 一、《傅子》思想的多元化特征 |
| 二、《傅子》思想的社会批评特征 |
| (一) 对奢靡无度社会风气的批判 |
| (二) 对虚诞谈玄、不婴世务的士人为官行为的批判 |
| 三、《傅子》思想性质考察与定位 |
| 第三章 傅玄《傅子》与魏晋儒家政治思想 |
| 第一节 汉末社会流弊与儒学的衰落 |
| 一、名实相乖的吏选之弊 |
| 二、法纪松弛之弊 |
| 三、党锢之祸加速儒学衰落步伐 |
| 第二节 曹魏政权对汉末社会弊病的反思与矫正 |
| 第三节 傅玄《傅子》对魏晋之际儒学的修正与丰富 |
| 一、魏晋之际人才问题的讨论 |
| 二、傅玄以德行为本、量才与督责并重的人才观的形成 |
| 三、傅玄之前关于礼、法关系的讨论 |
| 四、傅玄礼法政治思想的理论建构 |
| 第四章 傅玄《傅子》的文学特征 |
| 第一节 《傅子》的篇章特征 |
| 一、《傅子》篇章主题特征 |
| (一) 主题鲜明、篇首举题 |
| (二) 主题纯正,一以贯之 |
| 二、《傅子》篇章论证方法与特色 |
| 第二节 《傅子》的句法、辩对及语言特色 |
| 一、形式多样的构句之法 |
| 二、善于辩难的论说艺术 |
| 三、质朴朗畅的语言特色 |
| 第三节 《傅子》的叙事特色 |
| 一、叙事思想:尚仁德、重信义,尚质实、轻巧言 |
| 二、叙事方法:直接叙事、推衍叙事 |
| 下编 傅玄文学创作研究 |
| 第五章 傅玄诗歌研究 |
| 第一节 庙堂雅诗 |
| 一、庙堂雅诗产生的背景及创作情况 |
| 二、颂美、劝谏、征实兼具的内容特征 |
| (一) 颂美 |
| (二) 劝谏 |
| (三) 征实 |
| 三、古雅的艺术特征 |
| 第二节 女性主题诗 |
| 一、广深的关注视角 |
| 二、重视教化的创作倾向 |
| 三、女性主题诗歌创作与傅玄人格精神之关系 |
| 第三节 纪实诗与咏怀诗 |
| 一、纪实诗 |
| 二、咏怀诗 |
| 第四节 傅玄与魏晋之际诗风变革 |
| 第六章 傅玄辞赋研究 |
| 第一节 傅玄辞赋题材论 |
| 一、辞赋题材类型 |
| (一) 花木瓜果类 |
| (二) 动物类 |
| (三) 器物类 |
| (四) 天象时序类 |
| (五) 朝会都城类 |
| 二、辞赋题材特征及其影响 |
| 第二节 汉晋时代背景下傅玄辞赋创作特征论 |
| 一、汉魏世风转变与傅玄辞赋创作的征实化特征 |
| 二、魏晋文学自觉与傅玄辞赋创作的世俗化特征 |
| 三、魏晋华美文风与傅玄辞赋创作的精致化特征 |
| 四、汉晋诗赋文体互融与傅玄辞赋的诗化特征及导引意义 |
| 第七章 傅玄散文研究 |
| 第一节 重视警戒的箴文 |
| 第二节 规诫与题咏兼具的铭文 |
| 一、规诫性铭文 |
| 二、题咏式铭文 |
| 第三节 义多规镜的奏疏 |
| 第四节 形式多样的序 |
| 第八章 傅玄文学理论研究 |
| 第一节 文学创作论 |
| 一、“承流而作”与“引源而广”共存的文学创作思想 |
| 二、教化与娱乐兼具的文学创作倾向 |
| 第二节 文体论 |
| 一、模拟与文体论的生成 |
| (一) 重视模拟的时代风气 |
| (二) 拟作过程与文体论的生成 |
| 二、文体论的内容与影响 |
| (一) 文体论的内容 |
| (二) 文体论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综述 |
|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
| 三、研究重点、难点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魏晋重情风尚概述 |
| 第一节 情感在魏晋之前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
| 一、《诗经》中真实情感的抒发 |
| 二、楚辞对生命情感的自由书写 |
| 三、汉乐府诗独特的情感表达 |
| 四、《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的特质 |
| 第二节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
| 一、周代“诗言志”说 |
| 二、汉代“诗缘事”说 |
| 三、魏晋“诗缘情”说 |
| 第三节 魏晋士人重情的原因 |
| 一、经学的衰微和汉末新士风的出现 |
| 二、玄学的影响 |
| 三、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 |
| 四、门阀制度为士人纵情提供保障 |
| 第四节 魏晋重情风尚的时代内涵 |
| 一、生命意识的体现 |
| 二、自我意识的显现 |
| 三、女性意识的凸显 |
| 第二章 亲情的文学显现 |
| 第一节 亲情在魏晋诗文中的显现 |
| 一、颂祖诗 |
| 二、诫子书 |
| 三、哀诔文 |
| 第二节 亲情在魏晋小说中的显现 |
| 一、魏晋小说中的父母爱子故事 |
| 二、子女孝亲故事与善因善报 |
| 第三节 亲情主题的艺术展现 |
| 一、对父母爱子心理的刻画 |
| 二、对子女孝亲形象的塑造 |
| 第三章 友情的文学显现 |
| 第一节 友情在魏晋诗文中的显现 |
| 一、赠答诗 |
| 二、劝诫诗 |
| 三、绝交书 |
| 第二节 友情在魏晋小说中的显现 |
| 一、魏晋小说中的友情故事 |
| 二、魏晋小说中表现出的不同交友观 |
| 第三节 友情主题的艺术展现 |
| 一、比兴手法的运用 |
| 二、“鸟”意象的频繁出现 |
| 第四章 爱情的文学显现 |
| 第一节 爱情在魏晋诗中的显现 |
| 一、情诗 |
| 二、悼亡诗 |
| 三、思妇诗 |
| 第二节 爱情在魏晋小说中的显现 |
| 一、魏晋小说中的爱情故事 |
| 二、殉情故事的涌现 |
| 三、从男女双方的称谓看女性地位的变化 |
| 第三节 爱情主题的艺术展现 |
| 一、比翼成双意象的大量出现 |
| 二、情志合一的情感内蕴 |
| 第五章 魏晋重情风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 第一节 诗词创作对魏晋重情风尚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二节 “至情论”创作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
| 第三节 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两潘家世考 |
| 第一节 两潘家世考证 |
| 第二节 两潘父祖、同辈及后辈考 |
| 第二章 两潘评传 |
| 第一节 潘岳评传 |
| 一、早秀乡里 |
| 二、弱冠沉沦 |
| 三、晚景悲凉 |
| 第二节 潘尼评传 |
| 一、少闻乡里 |
| 二、弱冠而辟 |
| 三、晚至显贵 |
| 凡例 |
| 潘岳、潘尼年谱汇考 |
| 附录一:两潘着录辑要 |
| 附录二:各家评论辑要 |
| 附录三:新发现隋唐时期潘岳后嗣墓志 |
| 附录四:两潘杂考 |
| 一、两潘迁居考 |
| 二、两潘非兄弟考 |
| 三、“潘安”衍化考 |
| 四、潘岳“栖迟十年”考 |
| 五、中牟潘氏阶层属性考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尊儒尚学, 注重教化 |
| 2 反对玄学, 注重事功 |
| 3 刚劲亮直, 不容人之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范围与选题意义 |
| 二、魏晋动物赋研究综述 |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动物书写传统的形成与动物赋兴起 |
| 第一节 先秦动物形象书写传统的形成 |
| 一、岩画、彩陶与青铜器等艺术中的动物形象 |
| 二、先秦典籍建构动物形象的基本文化内涵 |
| 三、先秦动物形象演变规律及其意义 |
| 第二节 亦赋亦讔的《荀子·蚕赋》 |
| 一、《荀子·蚕赋》是以赋形式创作的讔 |
| 二、荀子《蚕赋》的创作动机 |
| 三、荀子《蚕赋》的艺术特色 |
| 四、《荀子·蚕赋》的文学史地位与文化意义 |
| 第三节 象其物宜的汉代动物赋 |
| 一、汉代的非动物赋中的动物书写 |
| 二、汉代动物赋的概况 |
| 三、汉代动物赋兴起的原因 |
| 四、汉代动物赋的艺术成就 |
| 第二章 魏晋动物赋的艺术成就 |
| 第一节 千姿百态的动物意象 |
| 一、魏晋动物赋总量为中古动物赋的峰值 |
| 二、魏晋动物赋塑造的动物形象千姿百态 |
| 三、魏晋动物赋的动物形象特点 |
| 四、魏晋动物形象演变 |
| 第二节 四种赋体兼备文赋一枝独秀 |
| 一、四种赋体兼备 文赋一枝独秀 |
| 二、“四体兼备,一枝独秀”的原因 |
| 第三节 三种创作方式的成熟 |
| 一、铺采摛文而浏亮的创作方式 |
| 二、“以己化物,物以情观”创作手法 |
| 三、喻理比德的构思技巧 |
| 第四节 多种刻画手法与艺术技巧的综合运用 |
| 一、多种刻画手法的综合运用 |
| 二、比兴、用典、夸饰与对仗等技巧的运用 |
| 第五节 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
| 一、动物赋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 |
| 二、动物赋俗赋的新变 |
| 第三章 魏晋动物赋繁荣的原因 |
| 第一节 动物的特殊性是重要客观原因 |
| 一、特殊的体貌特征是引起作家关注的首要因素 |
| 二、与人高度一致的生命规律是作家抒情喻理的逻辑基点 |
| 三、动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铺写的重要部分 |
| 第二节 动物观念演变是引动力 |
| 一、“人禽之辨”动物观念制约了汉代动物赋铺写角度与方式 |
| 二、“感类伤情”的动物观念促进了三国抒情类动物赋兴起 |
| 三、“为师、为友”动物观念催生了西晋喻理比德类和体物浏亮类动物赋繁荣 |
| 四、“自在自为”动物观念是东晋动物赋“境”的基础 |
| 第三节 文人心态是主导因素 |
| 一、人才辈出是魏晋动物赋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 二、复杂多变的作家心态是意象塑造和艺术风格变化的主导因素 |
| 第四节 动物书写传统提供艺术文化资源 |
| 一、《诗经》对魏晋动物赋的创作缘起与意象塑造的影响 |
| 二、《庄子》中的动物书写奠定了部分动物意象的思想内涵 |
| 三、先秦两汉其他着作中动物书写对魏晋动物赋的影响 |
| 四、魏晋动物赋以汉代动物赋为基础继续发展 |
| 第五节 诗赋发展是重要依托 |
| 一、魏晋诗歌对动物赋的影响 |
| 二、魏晋赋对动物赋创作的影响 |
| 第四章 魏晋动物赋的文化意义与文学影响 |
| 第一节 多重文化意义 |
| 一、动物符瑞赋的符瑞文化价值 |
| 二、动物赋反映有关游艺民俗 |
| 三、以赋的形式传播动物学知识 |
| 四、反映儒道佛思想关系的嬗变 |
| 第二节 深远的文学影响 |
| 一、动物意象种类的奠基 |
| 二、创作方式对南北朝动物赋创作的影响 |
| 第五章 魏晋动物赋有关篇目考论 |
| 第一节 曹植四篇动物赋探析与测年 |
| 一、《离缴雁赋》作时考 |
| 二、《白鹤赋》测年 |
| 三、《蝉赋》测年 |
| 四、《鹦鹉赋》考论 |
| 第二节 建安其他作家动物赋测年 |
| 一、陈阮应等人《鹦鹉赋》当作于建安十六年 |
| 二、王粲《鹦鹉赋》亦作于建安十六年 |
| 三、曹丕《莺赋》王粲《莺赋》应作于建安十五年至二十二年间 |
| 四、傅巽《蚊赋》应作于兴平二年(195 年)前后 |
| 第三节 《猕猴赋》中阮籍尝试“以道统儒”转型的痛苦 |
| 第四节 由《鹪鹩赋》与《仪凤赋》看西晋士人道路选择 |
| 一、张华《鹪鹩赋》蠡测 |
| 二、傅咸《仪凤赋》考论 |
| 结语 |
| 附录:魏晋动物赋动物分类列表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一、三大家族与今宁夏之关系 |
| 二、选题的意义 |
| 三、研究现状 |
| 四、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 |
| 第一章 汉晋时期三大家族之发展历程及其着述概述 |
| 第一节 北地灵州傅氏家族之发展历程及其着述 |
| 一、灵州傅氏家族之世系 |
| 二、汉晋时期傅氏家族之发展历程及其着述 |
| 第二节 安定朝那皇甫氏家族之发展历程及其着述 |
| 一、安定朝那皇甫氏家族之世系 |
| 二、汉晋时期皇甫氏家族之发展历程及其着述 |
| 第三节 安定乌氏梁氏家族之发展历程及其着述 |
| 一、安定乌氏梁氏家族之世系 |
| 二、汉晋时期梁氏家族之发展历程及其着述 |
| 第二章 博学属文刚劲亮直——傅玄及其着述 |
| 第一节 傅玄着述的着录和版本 |
| 一、傅玄着述之文献着录 |
| 二、傅玄着述辑本之版本 |
| 第二节 傅玄的诗歌 |
| 一、乐府诗 |
| 二、其他古诗 |
| 第三节 傅玄的散文 |
| 一、说理散文 |
| 二、公牍文 |
| 三、其他散文 |
| 第四节 傅玄的辞赋 |
| 一、傅玄辞赋分类 |
| 二、傅玄辞赋艺术特征 |
| 第三章 劲直忠果 劾按惊人——傅咸及其着述 |
| 第一节 傅咸着述的着录和版本 |
| 一、傅咸着述之文献着录 |
| 二、傅咸着述之辑录与版本 |
| 第二节 傅咸的诗歌 |
| 一、匠心独具的集句诗——《七经诗》 |
| 二、情辞深婉的赠答诗 |
| 三、其他诗作 |
| 第三节 傅咸的文 |
| 一、奏议 |
| 二、书信 |
| 三、铭、箴、颂 |
| 四、教、碑、诔等其他散文 |
| 第四节 傅咸的辞赋 |
| 一、傅咸辞赋分类 |
| 二、傅咸辞赋的艺术特征 |
| 第四章 谙识朝仪赞秩垂史——傅畅及其着述 |
| 第一节 傅畅生平及其着述的文献着录 |
| 一、傅畅的生平 |
| 二、傅畅着述的文献着录情况 |
| 第二节 傅畅的《晋诸公赞》 |
| 一、《晋诸公赞》的概况 |
| 二、《晋诸公赞》黄奭辑本的主要内容 |
| 三、《晋诸公赞》的艺术特色 |
| 第三节 傅畅的《晋公卿礼秩故事》 |
| 一、《晋公卿礼秩故事》辑本的版本 |
| 二、《晋公卿礼秩》的内容 |
| 第五章 处则讲学教士出则破寇安边——皇甫规及其着述 |
| 第一节 皇甫规及其着述 |
| 一、皇甫规的生平 |
| 二、皇甫规的着述 |
| 第二节 皇甫规着述的主要内容及其创作特色 |
| 一、皇甫规着述的主要内容 |
| 二、皇甫规的创作特色 |
| 第六章 浪子回头着述等身——皇甫谧及其着述 |
| 第一节 皇甫谧生平概况 |
| 第二节 皇甫谧人物杂传类着述 |
| 一、《高士传》《逸士传》与《达士传》 |
| 二、《列女传》 |
| 三、《玄晏春秋》 |
| 第三节 皇甫谧其他着述的文献着录及考述 |
| 一、史传类着述 |
| 二、文学类着述 |
| 三、注解类着述 |
| 四、医学类着述 |
| 第七章 佐汉兴家贪乱灭族——安定乌氏梁氏家族成员着述 |
| 第一节 梁氏家族初兴期的代表梁统及其着述 |
| 一、生平经历 |
| 二、梁统的着述 |
| 第二节 梁氏家族之兴衰起伏期的代表人物及其着述 |
| 一、梁松及其着述 |
| 二、梁竦及其着述 |
| 第三节 梁氏家族之再兴期的代表人物及其着述 |
| 一、梁扈及其着述 |
| 二、梁嫕及其着述 |
| 三、梁商及其着述 |
| 第四节 梁氏家族衰亡期的代表梁冀及其着述 |
| 一、梁冀的生平 |
| 二、梁冀的着述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三张家世及生产概述 |
| 一、三张家世及生平 |
| 二、三张家族文学繁荣探究 |
| 第二章 三张的文学成就 |
| 一、三张的文学思想 |
| 二、张载的文学成就 |
| 三、张亢的文学成就 |
| 四、张协的文学成就 |
| 第三章 三张的文学创作主张及影响 |
| 一、三张的文学创作主张 |
| 二、三张文学的影响 |
| 结语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