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1](2021)在《商业经济视野下的产品设计材料应用与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艺缤[2](2020)在《4K HDR图像在移动端的亮度和色彩适配研究》文中提出4K超高清标准影像正在电视行业推动普及,而现阶段视频的观看主体已经成为了网络用户,其中移动端的视频播放量在网络播放量的占比在2018年已经达到了 62%,并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因此移动端内容所呈现的图像质量需要与电视行业逐渐同步。本文主要研究了超高清标准影像在移动端适配的可行性、适配方案、现阶段的局限性和未来的解决方向等问题。通过了解掌握超高清标准影像的亮度和色彩特征,制定了使用ProRes RAW的格式进行超高清标准影像的创作实践。用实践所得的素材和经验量化研究超高清标准影像的亮度和色彩特征在不同格式和显示设备上的呈现效果。以此为基础设计超高清标准影像在移动端的亮度和色彩适配实验,找到合适于移动端的超高清影像创作、呈现方式。现阶段,移动端的显示技术水平,介于超清标准和超高清标准之间。现行的标准在移动端直接套用,无法发挥出移动端显示的最佳呈现效果。本文基于超高清影像的量化特征,给出针对移动端的理想呈现方案,充分利用现阶段移动端显示硬件的特性,有效提升了画面的显示效果。在5G通讯技术的支持下,现阶段限制超高清标准影像适配于移动端的因素将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已有的5G应用场景,提出未来高质量影像在5G环境下的创作、呈现模式,针对5G特性的改进流程,为未来更高质量影像画面适配移动端提出研究方向,打好研究基础。
陆玉[3](2019)在《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电子产品回收服务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商品更新换代的不断加速,导致大量闲置物品的产生,进而催生了“闲置经济”的日益火爆。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且智能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飞快,人们频繁的更换,造成大量废旧电子产品的产生,电子产品回收成为了新兴回收领域。服务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维与方法,正在被逐渐运用到不同的领域中。将服务设计理论运用到电子产品回收系统的设计研究中,从系统角度进行考虑,优化服务流程,向用户提供其所需的服务内容,为用户提供愉悦的系统使用体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现有服务设计理念方面的文献与设计实践,深入研究了服务设计的原则、流程与方法,以服务设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服务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在特定环境下用户对电子产品回收设备的使用需求,并构建相关人物模型;依据服务设计的方法和原则对电子产品回收服务系统中的目标用户、服务流程和接触点等进行分析总结,绘制出电子产品回收服务系统的服务蓝图,最终提出服务设计策略,建立整个服务流程与体系。并完成了产品的硬软件设计,验证设计策略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对电子产品回收服务系统设计理论的研究,为以服务为导向的其他产品系统的设计模式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持。
孙媛林[4](2018)在《华星光电有限公司液晶电视面板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液晶电视作为主要的家用电器之一,在20世纪末开始走入普通消费者家庭。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购买力也逐渐得到了提高,中国市场也成为了全球液晶电视的消费大国。然而,长久以来,液晶电视的核心技术都被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掌握,中国面临着“缺芯少屏”的困境。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国家在政策上大力扶持。以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一批光电企业不断涌现,产能迅速扩张,在行业中取得了一席之地,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内外部的挑战。本文首先对竞争战略理论文献和国内外液晶面板竞争策略分析的文献研究,归纳出三种基本竞争战略及其相互结合的理论。从液晶电视面板产业的行业竞争的宏观环境进行PEST分析,并以华星光电为研究对象,对行业内部各个参与者进行五力分析。针对华星光电自身而言,也进行了SWOT分析,以对其竞争地位有全面的认识。最后,得出了华星光电竞争策略制定的原则,实施保障及具体措施。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华星光电液晶电视面板宜采用总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组合的竞争策略,并将增长型战略和产品多样化战略作为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在战略的实施的原则和保障部分,总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其适合战略发展的组织,并使其成为公司从高层到基层的日常工作,并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管理。具体的战略措施有:持续推动“工业4.0”;实现智能工厂;积极扩充产能;加快垂直整合广度和深度;进一步营造创新文化;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布局下一代显示技术;强化客户价值管理等。
李源枫[5](2015)在《中小企业转型中的设计策略对比分析研究 ——以乐恒动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世界能源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变动、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等因素,很多企业很难以现有状态继续生存下去。近些年所听到口号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证明了我国的中小企业逐渐进入转型的阶段。目前大多数情况是,很多企业陷入了转型的窘境当中,试图通过引入设计来改变这一现状。但常规的设计策略并不能解决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我们通过对比分析,提出创新设计策略,以期中小企业顺利走出困境。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并且引出设计策略,从政府、环境、企业三个方面讲述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生存现状。接着通过引入案例来阐述常规设计策略和创新设计策略的不同,并对这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突显创新设计策略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从社会需求性、生产可行性、商业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创新设计策略进行剖析。然后对创新设计策略点进行整理与归纳,同时再一次与常规设计策略的运用方法对比,提出相应的创新设计策略体系。最终结合创新设计策略,提出中小企业的转型的三步走,阐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倾向于哪些不同的设计策略点,一个代工企业如何正确运用策略成长为品牌商。第四章设计实践部分是对提出的理论作一个验证,为该企业接下去要做的项目提供应对策略和实战设计方案。最后一个章节则是对本文的一个整理和总结。通过本文研究,研究梳理了设计策略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手段,所提出的基于创新设计策略的转型三步走为很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如何正确转型的方法。作为设计师,不仅仅是考虑产品本身,而应以设计创新为目的,为企业提供设计策略,帮助企业完成转型。
郭小龙[6](2014)在《高技术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渐进性技术创新选择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将企业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供应商管理理论分别与突破性技术创新和渐进性技术创新选择的相关理论结合,提出了一个综合理论解释模型。以综合理论解释模型为指导,结合夏普、索尼、诺基亚和苹果案例的研究分析发现:第一,专业化战略对企业选择突破性技术创新有积极影响作用;多元化战略对选择渐进性技术创新有积极影响作用;市场挑战者地位对企业选择突破性技术创新有积极影响作用;市场领导者地位对企业选择渐进性技术创新有积极影响。第二,技术能力和创新供应商支持这两个因素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和渐进性技术创新的选择影响持续存在于整个动态过程中。第三,企业战略、市场地位、技术能力和创新供应商支持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和渐进性技术创新的选择。企业对于突破性技术创新和渐进性技术创新的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夏普、索尼、诺基亚和苹果四家企业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和渐进性技术创新选择机理。提出了一个突破性技术选择和渐进性技术选择的策略。本文还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管理启示。本文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和渐进性技术创新技术选择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周洁[7](2014)在《基于LCD大客户需求分析的鸿达电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升级,目的使中国不再只是提供劳动力的世界工厂,而是能够成为一个为全人类不断提供创新性科技产品的产业基地。液晶面板产业是我国政府重点扶持的战略发展项目之一,是衡量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液晶面板几乎应用到所有可视的设备领域,这为处在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一家企业都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竞争和巨大挑战。由苹果公司发起的新型显示设备的高科技浪潮,在其他诸如三星、联想等公司的助推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全球的热销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悄然影响着整个液晶面板产业的格局,使得中小尺寸液晶面板慢慢走向主导地位。鸿达电股份有限公司如何在这种产业背景下找到能使其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论文首先介绍了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了目前液晶面板行业中间商的竞争态势和发展困境,得以对鸿达电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所处的环境有初步的了解。其后基于苹果公司产品对液晶面板的市场需求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成为论文立论的基础。论文的核心则在于结合鸿达电股份有限公司的情况,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鸿达电股份有限公司现有的营销体系进行深度分析,评价其营销体系现状,找出问题所在,从而以4Ps理论为指导工具,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进行营销策略的优化。论文不仅制定出面向大客户需求的新的营销策略,而且制定出对大客户营销风险的控制措施。论文基于大客户需求挖掘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期望能为鸿达电股份有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营销创新路径,同时希望能对液晶面板行业里的中间商企业在制定和实施营销策略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促成液晶面板行业的良性发展。
陈梦冉[8](2012)在《隐喻在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提出隐喻原是语言学里的一种修辞手法。隐喻是对两个事物的特征和属性进行相似性的联想,是源领域的特征和属性被映射到目标领域中去的一种思维现象。隐喻利用旧经验说明新经验,是一种借此喻彼的方式,它还能利用产品及其所处的情境,让观者唤起更多的相似性记忆与情感,引起共鸣。目前,隐喻已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造型手法,在产品设计中受到极大地关注。本论文主要探讨如何将隐喻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设计。首先由隐喻的基础研究开始,探讨隐喻的定义、本质、产生原因及特征,旨在将隐喻应用于设计中时,更能掌握隐喻的本质,也为隐喻在产品设计中一般性的思路架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将隐喻引入到产品设计中研究,并架构产品设计中隐喻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然后对消费电子产品这一特定范畴的产品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探索隐喻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的手法。隐喻可看作因相似意象的转移而产生,设计亦可被认为是在实现产品物质功能的前提下,创造某种特定意象的行为。因此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对大量基于隐喻的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的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隐喻运用在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上的意象手法,为隐喻手法运用的关键步骤提供解决思路,进而完善隐喻在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上应用的整体流程。本文还按此流程完成了基于隐喻手法的两个产品的设计实践,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希望能给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员及从事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的设计师起到参考与指导的作用。
莫凯[9](2012)在《屏幕媒介文字信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众传播的媒介形态和交流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成为人类现代文明进步的基石,世界到处充满着对信息的渴望。本文主要从信息载体的发展特征;屏幕信息的认知方式;屏幕字体的设计策略;屏幕文本信息设计方法等方面入手,全方位的对屏幕文字信息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趋势之下,通过对目前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屏幕文字的研究,剖析它的传播特征,总结它的认知经验,探索它的设计方法,以及对“清晰交流”这一观念不断反思。归纳出一套适用于屏幕文字信息的新一代感知理论。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大量搜集信息设计的案例和数据,从信息获取的多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揭示屏幕信息的特征,用客观的、科学的方法对文字信息传播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相关实际设计案例的应用,力争做到全面、精准和实用。本文的最终结论是:屏幕媒介的文字传播已经不同于传统媒介,它需要全方面考虑信息载体的特性,从人机工程角度权衡,整合五感交流模式,提炼不同文字的气质,发掘文字信息的新功能和新价值,让文字信息的传承找到新的方向。文字信息设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的,设计方法也需要更新、调整、与时俱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一些致力于研究文字信息设计的人士的共鸣;也希望给我国目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却得不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字体设计行业,寻求出更多突破之路。
《微电脑世界》编辑部[10](2010)在《世界在改变 PC正当年》文中认为与PC共成长,伴世界同发展。作为中国PC产业的同龄人,我们见证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技术变革、产品创新和人事企业变故。在创刊25周年之际,在国内PC产业发展了漫长的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我们非常有必要来审视一下PC产业发展的脉络和进程,并对未来数年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些展望。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超高清标准影像研究现状 |
| 1.2.2 超高清制作国内外应用现状 |
| 1.2.3 移动端显示技术现状 |
| 1.2.4 文献综述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超高清标准画面影像创作探索 |
| 2.1 拍摄实践编码格式选择 |
| 2.1.1 传统制作与超高清制作拍摄格式对比 |
| 2.1.2 实践选用的ProRes RAW格式 |
| 2.1.3 围绕ProRes RAW格式的拍摄流程设计 |
| 2.2 拍摄中期流程和内容设计 |
| 2.2.1 拍摄场景选择 |
| 2.2.2 DI工作调整 |
| 2.3 后期制作流程实践 |
| 2.3.1 剪辑流程实践 |
| 2.3.2 超高清标准调色流程实践 |
| 2.4 影片超高清标准呈现方式 |
| 2.4.1 FinalCut ProX的超高清标准打包流程 |
| 2.4.2 Da Vinci的超高清标准打包流程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超高清标准图像质量特征及兼容性量化探索 |
| 3.1 量化探究超高清与超清的图像质量差异 |
| 3.1.1 HDR和WCG技术对画面质量的提升 |
| 3.1.2 超高清与超清画面特征量化对比 |
| 3.2 超高清标准图像质量兼容超清输出端现状 |
| 3.2.1 超高清制作画面质量的向下兼容量化分析 |
| 3.2.2 现行HLG图像质量量化方式 |
| 3.2.3 超高清画面兼容超清播放端现行检验标准 |
| 3.3 本章小结 |
| 3.3.1 不同超高清封装格式之间的差异性 |
| 3.3.2 超高清标准画面制作及检验思路 |
| 3.3.3 超高清画面适配移动端的可行性 |
| 第四章 超高清标准图像在移动端的适配 |
| 4.1 移动端显示技术特征 |
| 4.1.1 移动端显示的画面特征 |
| 4.1.2 视频播放类APP优化显示方案 |
| 4.2 探究不同格式超高清标准画面适配移动端方案 |
| 4.2.1 HDR 10格式的移动端适配实践 |
| 4.2.2 Dolby Vision格式的移动端适配 |
| 4.2.3 HLG格式的移动端适配 |
| 4.3 创作导向的超高清移动端适配实验 |
| 4.4 移动端超高清画面适配与新媒体的相互影响 |
| 4.5 移动端呈现超高清标准画面的局限性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5G+未来高质量影像制作呈现方式设想 |
| 5.1 5G与未来高质量影像 |
| 5.1.1 5G技术在视频传输方面的应用特征 |
| 5.1.2 未来高质量影像概念 |
| 5.2 5G传输环境下的视频制作、播放方式 |
| 5.2.1 基于5G的超高清创作流程及展望 |
| 5.2.2 移动端创作、播放模式设想 |
| 5.2.3 高质量影像的移动端呈现形式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服务设计的快速发展 |
| 1.1.2 闲置经济的发展 |
| 1.1.3 电子产品回收市场潜力巨大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服务设计理论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2 电子产品回收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3 国内外现状小结 |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 1.3.1 课题研究目的 |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 1.4 课题研究框架与方法 |
| 1.4.1 课题研究框 |
| 1.4.2 课题研究方法 |
| 1.5 文章创新点 |
| 1.6 本章小结 |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 2.1 服务设计相关理论 |
| 2.1.1 服务设计的发展来源 |
| 2.1.2 服务设计的重要概念与原则 |
| 2.1.3 服务设计的工具 |
| 2.1.4 服务设计的思想与方法 |
| 2.1.5 服务设计的流程 |
| 2.1.6 服务设计的服务流程和接触点 |
| 2.2 将服务设计与产品设计结合的必要性 |
| 2.2.1 服务设计与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 |
| 2.2.2 产品服务设计的定义 |
| 2.2.3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
| 2.2.4 产品服务系统的不同模式 |
| 2.2.5 产品服务设计的意义 |
| 2.3 本章小结 |
| 第3章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及目标用户研究分析 |
| 3.1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 |
| 3.1.1 电子产品的概念与特点 |
| 3.1.2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概述 |
| 3.1.3 电子产品回收设备的交互界面 |
| 3.1.4 电子产品回收设备的构成要素 |
| 3.2 电子产品回收行业发展现状 |
| 3.2.1 现有市场品牌基本情况 |
| 3.2.2 目前手机回收行业的主要问题 |
| 3.3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服务化方向 |
| 3.4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目标用户研究 |
| 3.4.1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目标用户调研概述 |
| 3.4.2 目标用户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 3.5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中目标用户需求研究及分析 |
| 3.5.1 目标用户定位 |
| 3.5.2 目标用户需求获取 |
| 3.5.3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用户角色模型 |
| 3.5.4 用户需求确认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服务设计理念下的电子产品回收系统设计方法与策略 |
| 4.1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
| 4.1.1 回收系统整合设计原则 |
| 4.1.2 以目标用户需求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
| 4.1.3 用户参与式设计原则 |
| 4.2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服务设计的服务流程和触点分析 |
| 4.2.1 服务流程图 |
| 4.2.2 回收服务前 |
| 4.2.3 回收服务中 |
| 4.2.4 回收服务后 |
| 4.3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的关键人物地图 |
| 4.3.1 利益相关者分析 |
| 4.3.2 关键人物地图 |
| 4.4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服务设计的服务蓝图 |
| 4.5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服务设计的策略定位 |
| 4.5.1 回收时间与触点相匹配策略 |
| 4.5.2 回收服务及时化、互动化策略 |
| 4.5.3 回收流程的便利化、规范化策略 |
| 4.6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服务设计理念下电子产品回收系统设计实践 |
| 5.1 项目介绍 |
| 5.2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的需求定位与功能细分 |
| 5.2.1 需求定位 |
| 5.2.2 功能细分 |
| 5.2.3 流程图 |
| 5.3 爱回收智能回收产品硬件设计 |
| 5.3.1 电子产品回收设备放置位置研究 |
| 5.3.2 电子产品回收设备技术实现方式研究 |
| 5.3.3 电子产品回收设备交互方式研究 |
| 5.3.4 回收硬件设计原则 |
| 5.3.5 造型、材质及色彩研究 |
| 5.3.6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的效果图 |
| 5.4 电子产品回收系统设计的app界面设计 |
| 5.4.1 移动端APP界面功能架构图 |
| 5.4.2 界面的原型设计 |
| 5.4.3 智能电子产品回收移动端APP视觉设计 |
| 5.5 电子产品回收设备的设计评价 |
| 5.5.1 准备可用性测试 |
| 5.5.2 进行可用性测试 |
| 5.6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研究总结 |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6.2.1 研究限制与不足 |
| 6.2.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 1.2.1 理论基础 |
| 1.2.2 文献综述 |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思路 |
| 第2章 华星光电液晶电视面板资源能力和环境分析 |
| 2.1 华星光电公司简介 |
| 2.2 华星光电的资源能力分析 |
| 2.2.1 财务资源 |
| 2.2.2 人力资源 |
| 2.2.3 技术创新能力 |
| 2.2.4 管理创新能力 |
| 2.2.5 当责企业文化 |
| 2.3 PEST分析 |
| 2.3.1 政治环境分析 |
| 2.3.2 经济环境分析 |
| 2.3.3 社会环境分析 |
| 2.3.4 技术环境分析 |
| 2.4 五力分析 |
| 2.4.1 产业内现有竞争者的威胁 |
| 2.4.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
| 2.4.3 替代品的威胁 |
| 2.4.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 2.4.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 2.5 SWOT分析 |
| 2.5.1 华星光电的机会与威胁 |
| 2.5.2 华星光电的优势与劣势 |
| 2.5.3 主要竞争对手的当前战略 |
| 第3章 华星光电液晶电视面板竞争战略制定 |
| 3.1 竞争战略目标与指导思想 |
| 3.1.1 战略目标 |
| 3.1.2 竞争战略指导思想 |
| 3.2 竞争战略选择 |
| 3.2.1 增长型战略 |
| 3.2.2 产品多样化战略 |
| 3.2.3 扩展型战略 |
| 3.3 竞争战略实施的重点工作 |
| 3.3.1 形成差异化优势 |
| 3.3.2 提升盈利能力 |
| 3.3.3 增强对关键零组件控制能力 |
| 3.3.4 降低总成本 |
| 3.3.5 扩大产品出海口 |
| 3.4 关键职能战略 |
| 3.4.1 市场营销战略 |
| 3.4.2 人力资源战略 |
| 3.4.3 财务战略 |
| 3.4.4 技术创新战略 |
| 第4章 华星光电公司液晶电视面板产品竞争战略实施 |
| 4.1 实施原则 |
| 4.1.1 把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 |
| 4.1.2 使组织围绕战略协同化 |
| 4.1.3 将战略转化为基层员工的日常工作 |
| 4.1.4 使战略成为持续的流程 |
| 4.1.5 高层领导推动变革 |
| 4.2 实施保障 |
| 4.2.1 以战略为中心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 |
| 4.2.2 战略控制指标制定 |
| 4.2.3 战略实施监控 |
| 4.3 实施措施 |
| 4.3.1 开发混切产品 |
| 4.3.2 开发大尺寸和高解析度产品 |
| 4.3.3 布局OLED技术 |
| 4.3.4 进一步营造创新文化 |
| 4.3.5 加强上下游合作 |
| 4.3.6 扩充产能 |
| 4.3.7 持续推动“工业 4.0” |
| 4.4 实施的预期效果 |
| 4.4.1 有形效益提升 |
| 4.4.2 无形效益提升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内容 |
| 1.2.1 什么是设计策略和设计管理 |
| 1.3 研究现状 |
| 1.4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生存现状 |
| 1.4.1 政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
| 1.4.2 企业自身发展状态 |
| 1.4.3 周边竞争环境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6 研究思路与预期目标 |
| 1.6.1 研究思路 |
| 1.7 小结 |
| 第2章 基于企业案例的设计策略对比分析及创新设计策略提出 |
| 2.1 基于企业案例的设计策略对比分析 |
| 2.1.1 社会需求性层面 |
| 2.1.2 生产可行性层面 |
| 2.1.3 商业可持续性层面 |
| 2.1.4 生产可行性与社会需求性层面 |
| 2.1.5 社会需求性与商业可持续性层面 |
| 2.1.6 生产可行性与商业可持续性层面 |
| 2.2 常规设计策略与创新设计策略的对比总结 |
| 2.3 创新设计策略框架体系的建立 |
| 2.4 小结 |
| 第3章 创新设计策略在企业转型中的布局 |
| 3.1 基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分类 |
| 3.2 中小企业转型步骤 |
| 3.3 创新设计策略在不同阶段的倾向性布局 |
| 3.4 小结 |
| 第4章 创新设计策略的应用及企业产品设计实践 |
| 4.1 创新设计策略的实战应用 |
| 4.1.1 新秀箱包 |
| 4.1.2 问童子 |
| 4.1.3 乐恒动力 |
| 4.2 基于创新设计策略的乐恒动力产品设计实践 |
| 4.2.1 乐恒动力的设计策略改良 |
| 4.2.2 设计执行 |
| 4.3 小结 |
| 第5章 总结与后续研究 |
| 5.1 总结 |
| 5.2 后续研究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宄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 1.2.1 研究内容 |
| 1.2.2 研究方法 |
| 2 文献综述 |
| 2.1 突破性创新研究综述 |
| 2.1.1 突破性新的内容 |
| 2.1.2 研究现状 |
| 2.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 2.2 渐进性创新研究综述 |
| 2.2.1 渐进性创新的内容 |
| 2.2.2 研究现状 |
| 2.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 2.3 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选择研究综述 |
| 2.4 高技术企业研究综述 |
| 2.5 本章小结 |
| 3 突破性技术创新和渐进性技术创新选择理论模型构建 |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3.2 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渐进性技术创新选择基础理论概述 |
| 3.3 影响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渐进性技术创新选择的因素 |
| 3.4 多因素综合理论解释模型的构建 |
| 3.5 技术选择策略 |
| 4 研究设计 |
| 4.1 案例研究方法 |
| 4.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 4.3 资料收集 |
| 4.4 资料收集质量保证 |
| 4.5 资料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5 案例分析与讨论 |
| 5.1 案例描述 |
| 5.2 案例分析 |
| 5.2.1 企业战略 |
| 5.2.2 市场地位 |
| 5.2.3 技术能力 |
| 5.2.4 创新供应商的支持 |
| 5.3 多因素共同作用分析 |
| 5.4 技术选择策略分析 |
| 5.5 研究结果与讨论 |
| 5.6 管理启示 |
| 5.7 本章小结 |
| 6 结论和展望 |
| 6.1 结论 |
| 6.2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一、前言 |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主题 |
| (二) 研究的内容和研究价值 |
| (三)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 二、相关理论综述 |
| (一) 营销组合理论 |
| (二) 研究工具概述 |
| 三、液晶面板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
| (一) 液晶面板行业的发展现状 |
| (二) 液晶面板产业竞争态势分析 |
| (三) 液晶面板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 |
| (四) 液晶面板行业的中间商发展现状分析 |
| 四、基于大客户需求分析的公司营销体系的现状评价 |
| (一) 鸿达电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 (二) 苹果公司的需求分析 |
| (三) 鸿达电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体系评价 |
| 五、基于大客户需求的鸿达电股份有限公司营销策略设计 |
| (一) 面向大客户的营销组合策略设计 |
| (二) 面向大客户需求的营销风险控制策略 |
| (三) 面向大客户需求的营销创新策略设计 |
| 六、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分析与依据 |
| 1.1.1 研究背景分析 |
| 1.1.2 选题依据 |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 1.2.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 1.2.2 课题研究的目标 |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 1.4 课题的研究现状 |
| 1.4.1 隐喻在产品设计中的研究现状 |
| 1.4.2 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的研究现状 |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研究框架 |
| 第二章 隐喻理论概述 |
| 2.1 隐喻的定义 |
| 2.2 隐喻的本质 |
| 2.3 隐喻产生的原因 |
| 2.3.1 隐喻产生的语言学原因 |
| 2.3.2 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 |
| 2.3.3 隐喻产生的心理原因 |
| 2.4 隐喻的特征 |
| 2.4.1 隐喻的相似性特征 |
| 2.4.2 隐喻的互动性特征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产品设计中的隐喻方法研究 |
| 3.1 基于产品语意学的研究基础 |
| 3.2 隐喻设计方法的基本框架构思 |
| 3.3 隐喻的运用操作方法 |
| 3.3.1 设计对象的属性及特征分析 |
| 3.3.2 意象的选择及特征提炼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隐喻在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 4.1 消费电子产品研究 |
| 4.1.1 消费电子产品概念界定及分类 |
| 4.1.2 消费电子产品设计趋势分析 |
| 4.1.3 隐喻对消费电子产品设计产生的影响 |
| 4.2 隐喻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的表现类型研究 |
| 4.2.1 基于形式类似的隐喻 |
| 4.2.2 基于意义类似的隐喻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隐喻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的意象手法 |
| 5.1 借鉴具象意象 |
| 5.1.1 造型手法 |
| 5.1.2 生物形态 |
| 5.1.3 生物结构 |
| 5.1.4 材料质感与肌理 |
| 5.1.5 色彩 |
| 5.1.6 人造物 |
| 5.2 借鉴抽象意象 |
| 5.2.1 操作行为 |
| 5.2.2 文化传统 |
| 5.2.3 情感体验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隐喻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的步骤分析 |
| 6.1 隐喻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的步骤流程 |
| 6.2 基于步骤流程的步骤案例分析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隐喻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实践 |
| 7.1 基于隐喻手法的平板电脑设计实践 |
| 7.1.1 市场调研与分析 |
| 7.1.2 基于隐喻手法的平板电脑设计实施 |
| 7.2 基于隐喻手法的空调遥控器概念设计实践 |
| 7.2.1 空调遥控器属性分析 |
| 7.2.2 基于隐喻手法的空调遥控器设计的意象选择 |
| 7.2.3 基于隐喻手法的空调遥控器设计的意象特征分析 |
| 7.2.4 深入设计 |
| 7.3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课题研究总结与展望 |
| 8.1 课题研究总结 |
| 8.2 后续研究建议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导论 |
| 1.1 选题源起 |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 1.3 研究的现状 |
| 1.4 研究的内容框架 |
| 第二章 屏幕媒介的发展与信息设计 |
| 2.1 新媒介形式 |
| 2.1.1 信息载体的变化 |
| 2.1.2 屏幕媒介特点 |
| 2.1.3 屏幕硬件的发展 |
| 2.2 信息设计的发展 |
| 2.3 屏幕信息传播特征 |
| 2.3.1 屏幕尺寸的影响 |
| 2.3.2 显示方式的影响 |
| 2.4 信息感知的多元化 |
| 2.4.1 传播方式的突破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屏幕信息的认知与策略 |
| 3.1 对屏幕信息的认知 |
| 3.1.1 文字信息的认知方式 |
| 3.1.2 感知颜色信息的方式 |
| 3.2 人的感觉与阈限 |
| 3.3 对屏幕文字信息的视错觉 |
| 3.3.1 信息的有效错觉 |
| 3.3.2 错觉矫正与文字设计 |
| 3.4 屏幕信息的认知心理 |
| 3.4.1 人类的辨认与识别 |
| 3.4.2 心理的“注意”及“指向” |
| 3.5 信息认知的方式 |
| 3.5.1 信息搜索方法 |
| 3.5.2 信息加工理论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屏幕字体与信息的传承 |
| 4.1 屏幕媒介特征与屏幕字体 |
| 4.1.1 屏幕硬件分类 |
| 4.1.2 屏幕字体显示技术 |
| 4.1.3 影响字体显示的因素 |
| 4.1.4 屏幕显示的单位 |
| 4.2 利于认知的屏幕字体特征 |
| 4.2.1 色彩明度对比度 |
| 4.2.2 字体人机工程 |
| 4.2.3 字体类型与显示效率 |
| 4.3 屏幕字体的气质传承 |
| 4.3.1 字库字体设计策略 |
| 4.3.2 不同种类文字的匹配 |
| 4.3.3 屏幕字体笔画细节特征 |
| 4.4 小结 |
| 第五章 屏幕文本与信息设计 |
| 5.1 清晰的文本样式 |
| 5.1.1 合理运用栅格 |
| 5.1.2 文本的对齐方式 |
| 5.2 文字处理的方式 |
| 5.2.1 易于阅读的正文文字 |
| 5.2.2 合适的字体 |
| 5.2.3 衬线体和无衬线体的选择 |
| 5.3 图案与文本 |
| 5.3.1 图案与文字的布局处理 |
| 5.3.2 文本中“行”的长度 |
| 5.4 留白空间的运用 |
| 5.4.1 段落间的“留白” |
| 5.4.2 文字之间的“留白” |
| 5.5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