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佑军,吴杰[1](2021)在《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策略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教师既需要带领学生通过思考、想象和实验等形式来理解各类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探索应用知识的方法.因此,初中数学的教学形式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活动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活动课开展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项目式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等等.本文主要结合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理念,以活动课的设计和开展对初中数学教学展开实践研究.
王璐,卢鹏,徐昌贵[2](2021)在《金课视域下课程思政融入数学建模教学及实施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对数学建模课程教改提出了新的挑战.以金课为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数学建模课程,从更高的视角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要求和教学设计等要素进行了重构.具体表现在,高阶性是以"五位一体"的方式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性以开设慕课的形式,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同时线上线下共同协作,进行混合式教学;挑战度可在课程考核中增加课程思政元素的要求,课堂讨论中增加价值取向、探索精神等内容,另外让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思政问题.文章最后给出了课程思政融入建模教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
陈丽宁,张金水,雷虎,王新辉[3](2021)在《海事管理专业“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广州航海学院海事管理专业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理论基础和学习目的等方面考虑,探讨了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包括理论课及实验课的内容与安排、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给出了改进意见。
屈泳,赵洋[4](2021)在《数字金融时代金融数学创新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分析数字金融时代金融数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融合金融行业发展的前沿科技,设计构建了金融数学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基于金融数学创新实验教学平台,设计了适合学生实际能力,又满足学生技能需求的金融数学大数据虚拟仿真实验和实验教学案例.通过优化金融数学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金融数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实验教学考核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张享发,宋程[5](2021)在《e-数学实验室环境下高中数学“创课导学”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在2000年召开的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信息技术"和"数学应用"正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然而,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一直存在着教学设计呆板、教学过程僵化、技术融合生硬、学生学习被动的倾向,与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不相适应.
朱浩楠[6](2021)在《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实例:利用概率推测新来同学的性别》文中提出以"利用概率推测新来同学的性别"为例,按照"问题的描述""拟解决方案""问题解决框架图""学情分析""课时学习目标和评价量表""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学生工具包""教学难点与教学建议"和"教学反馈与反思"的顺序,展示高中数学建模常规教学从素材到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再到课后反馈反思的全过程,侧重教学实践中挖掘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为一线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及方法的借鉴.
李曦鹏[7](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建模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数学建模活动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
徐斌艳[8](2021)在《基于课堂的高中数学建模单元教学设计》文中认为"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应用的重要桥梁,是数学走向应用的必经之路。"1数学建模的教育价值已被国际数学教育界广泛认可,各国课程标准都将其列为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数学课标")将数学建模界定为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
郑林,丘远青[9](2021)在《发展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教学实践——“停车距离问题”教学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9月福建省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数学建模的实践和活动进入到必修教材中.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让高中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取得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难以收获的宝贵经验和感受,应是高中数学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本文分享一节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课的案例.
张春蕊,郑宝东,杨瑞智[10](2021)在《“生物数学”本、硕一体化系列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兼谈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之途径》文中研究指明以东北林业大学本、硕两阶段"生物数学"系列课程的整体改革实践为例,针对数学本科专业和数学硕士点学科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问题,通过构建"理论学习—专题研究—课外研讨班"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教学法实践,探讨了如何以生物问题为背景,构建"问题—建模—求解"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搭建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平台的问题,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情境创设活动教学实践研究 |
| 二、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数学建模活动教学实践研究 |
| 三、核心素养为主导的问题抢答活动教学实践研究 |
| 四、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小组合作活动教学实践研究 |
| 五、结语 |
| 1 引 言 |
| 2 金课标准下课程思政融入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教改路径的实现 |
| 2.1 总体原则 |
| 2.1.1 符合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
| 2.1.2 符合学校大思政建设要求 |
| 2.1.3 符合数学课程教学规律 |
| 2.2 高阶性下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 |
| 2.3 创新性下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 |
| 2.4 全过程考核下数学建模课程思政的改革路径 |
| 3 教学改革成效 |
| 4 结 论 |
| 0 引言 |
| 1 课程建设的考虑因素及课程主要内容 |
| 1.1 课程建设的考虑因素 |
| 1.2 课程的主要内容 |
| 2 授课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 2.1 授课遇到的问题 |
| 2.2 解决方法 |
| 3 课程建设改进意见 |
| 4 结束语 |
| 1 金融数学实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
| 1.1 没有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实验教学体系 |
| 1.2 没有形成动态化的实验教学发展机制 |
| 1.3 缺乏虚拟仿真等多元化实验教学环境 |
| 2 金融数学创新实验教学平台总体设计 |
| 2.1 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
| 2.2 平台网络架构设计 |
| 2.3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 2.3.1 金融大数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 |
| 2.3.2 金融风险控制模型教学实训平台 |
| 2.3.3 数字经济建模分析平台 |
| 3 金融数学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情况 |
| 3.1 平台建设内容 |
| 3.2 平台教学方法及效果 |
| 3.2.1 任务驱动模式 |
| 3.2.2 案例研究方法 |
| 3.2.3 虚拟仿真教学 |
| 3.2.4 阶梯式动态在线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
| 3.3 平台教学效果 |
| 3.3.1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
| 3.3.2 教师专业知识提升 |
| 3.3.3 实验教学技术创新 |
| 4 结语 |
| 一、概念界定 |
| (一)数学实验与数学实验室环境 |
| (二)e-数学实验室环境 |
| (三)创课导学 |
| 二、理论探索 |
| (一)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 (二)体验式学习理论 |
|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 (四)发现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 四、教学法凝练 |
| (一)问题导向 |
| (二)实验导学 |
| (三)目标解惑 |
| 五、四类课型创新策略研究 |
| (一)数学概念课“创课导学”教学策略 |
| (二)数学命题课“创课导学”教学策略 |
| (三)数学实验课“创课导学”教学策略 |
| (四)数学建模课“创课导学”教学策略 |
| 0 引言 |
| 1 问题描述 |
| 2 问题的拟解决方案 |
| 2.1 数据预处理 |
| 2.2 设出事件,推导贝叶斯分类器 |
| 2.3 根据数据计算求解,得到分类结果 |
| 2.4 模型的分析 |
| 3 数学建模课教学设计 |
| 3.1 学情分析 |
| 3.2 课时学习目标和评价量表 |
| 3.3 课堂教学设计 |
| 3.4 课堂学生工具包 |
| 4 教学难点与教学建议 |
| 困惑1:数学推导路径的选择 |
| 困惑2:建模后对模型的评价 |
| 5 教学反馈、反思及改进方案 |
| 1)问卷设计及反馈结果分析 |
| 2)师生访谈设计及反馈结果分析 |
| 附录 |
| A1另一种解决办法———寻找主成分降维 |
| 一、时代的呼唤与学科内在发展的需要 |
| 二、课程开设的路径与资源利用 |
| (一)必修课程的有效渗透 |
| (二)选修课程的专题研究 |
| (三)研究性学习的个体创造 |
| (四)高校合作的资源分享 |
| 三、课程纲要的编制与实施 |
| 四、课程教学设计示例 |
| 五、课程实施的改进建议 |
| (一)加强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在岗培训 |
| (二)建设基于多学科融合的指导团队 |
| (三)搭建师生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
| 一、数学建模及其教学 |
| 二、基于课堂的数学建模单元教学设计 |
| (一)理解教材内容 |
| (二)分析学生学情 |
| (三)单元教学内容和目标 |
| 1. 教学内容 |
| 2. 教学目标 |
| 3. 安排课时 |
| 4. 对各个课时的内容进行整体分析 |
| (四)单元教学评价 |
| 三、超越课堂的数学建模单元设计的思考 |
| 1 引 言 |
| 2 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设计方案 |
| 3 生物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探索 |
| 4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建模能力 |
| 5 教学效果 |
| 6 结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