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铮,郭翔,万勇,夏建文,涂建东,刘海,李旭[1](2021)在《武汉市生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与标准化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为有效提高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蔬菜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好露地生菜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工作,武汉市农科院农机所联合武汉市农机推广指导中心、区农业局等多家单位在汉南区、黄陂建立了露地蔬菜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其中,以生菜种植为主要研究目标,从播种育苗、育苗管理到种植地块整理、起垄、移栽、田间管理及收获等环节完全采用机械作业,实现了生菜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标准化的目标。同期,武汉市农科院农机所还归纳总结生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相关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工作。将蔬菜生产过程中农艺与农机有机相统一,缩小我国农业生产环节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对于保证城市周边地区蔬菜种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稳定城市蔬菜供应,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赵玉红,康珍,孙涛,朱轲钰,张琪,胡晓辉[2](2021)在《不同营养液供应频率对日光温室袋培辣椒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构建陕北地区日光温室袋培辣椒精准水肥管理模式,本试验以拉菲78-9为试材,采用基质袋培方式,以单株需水量为标准,设置每天供应1次、每2 d供应1次、每3 d供应1次、每3 d供应6次和每3 d供应4次5个营养液供应频率,研究不同营养液供应频率对日光温室越冬茬袋培辣椒产量、果实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每3 d供应6次营养液处理和每天供应1次营养液处理的辣椒产量较高,分别为10161.66、10062.98 kg · hm-2;每天供应1次营养液处理的果实还原糖、VC、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该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亦最高(77.99 kg · m-3)。采用Topsis综合评价法对辣椒产量、果实品质、水分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贴合度以每天供应1次营养液处理最高,达到0.858。综上,陕北地区日光温室越冬茬袋培辣椒,每天供应1次营养液的综合效果最好。
赵营营[3](2021)在《水培生菜育苗海绵块筛选及腐植酸肥施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
李慧楠[4](2021)在《大白菜耐抽薹性鉴定与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pekinensis)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重要蔬菜作物,年种植面积达180万hm2,为我国第二大种植蔬菜,在稳定我国蔬菜价格与市场供应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白菜产业模式发生变革,春播及高寒地区大白菜栽培面积日益增加,并逐渐形成种植规模,而未熟先期抽薹是其生产中存在的主要危害,会使植株在没有形成叶球或叶球尚未完全紧实之前发生抽薹,丧失商品性,直接影响大白菜品质、产量和周年供应。选用耐先期抽薹品种,是解决春大白菜生产问题的有效途径,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定位相关抽薹基因是筛选耐先期抽薹品种的有效手段。构建科学的耐未熟先期抽薹性鉴定方法和评价体系,是开展大白菜抽薹性研究的关键环节,也是耐未熟先期抽薹春大白菜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本研究选取抽薹性差异性较大的17份大白菜亲本材料,通过调查它们的表型性状,建立大白菜耐未熟先期抽薹性的鉴定和评价标准,分析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抽薹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找到了快速评价耐未熟先期抽薹性最佳鉴定指标。基于建立的评价标准,本研究选择极耐抽薹大白菜自交不亲和性系13DS9和极易抽薹大白菜自交系12DS134为母本和父本得到F2代遗传群体,构建了大白菜遗传连锁图谱,并对大白菜耐未熟先期抽薹性进行了QTL定位,为进一步挖掘大白菜耐未熟先期抽薹基因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依据耐抽薹性鉴定与评价标准,对大白菜显蕾期、抽薹期、薹长5 cm时期耐抽薹性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三项指标之间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均可单独作为耐未熟先期抽薹性鉴定指标,其中显蕾期与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抽薹性结果基本一致,是快速评价大白菜耐未熟先期抽薹性的最佳鉴定指标。2.未经过春化的大白菜可溶性蛋白含量(7.67-11.24 mg/g)均高于经过春化的大白菜(0.58-7.80 mg/g),春化抽薹后差异更为明显;春化抽薹前大白菜SOD酶活性(411.22-835.65 U.g-1FW.h-1)高于春化抽薹后的大白菜(150.00-420.00 U.g-1FW.h-1),未春化的大白菜SOD酶活性处于中等水平(190.70-585.99 U.g-1FW.h-1)。春化处理后,耐抽薹性大白菜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易抽薹性大白菜,SOD活性高于易抽薹性大白菜,这两个生理指标可以作为耐未熟先期抽薹性鉴定的辅助指标。3.以13DS9×12DS134构建了包括180个单株的F2代分离群体,对625对SSR分子标记进行筛选,共筛选出90对多态性引物,其中有74对被连锁到图谱中,构成一张包含10个连锁群的遗传图谱。该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1966.22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21.85 c M,每条染色体的标记数范围为3-18个。4.利用构建的遗传图谱,结合F2代群体在田间试验表型数据,对大白菜耐未熟先期抽薹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1个QTL位点,具体分布为:A01号染色体上存在4个QTL位点,A03、A05和A09号染色体上各存在2个QTL位点,A04号染色体上存在1个QTL位点。其中可解释表型变异最大的位点是CT1.3,位于A01染色体上,在cnu-m474a-Br ID10593标记之间,贡献率为4.07%,其余QTL位点贡献率基本位于3.9-4.0%之间。
赵鹏志,田军仓[5](2020)在《水肥气热盐药耦合对露地蔬菜影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分析国内外文献,就作物施肥灌溉、加气灌溉、加热灌溉、水肥耦合、水药耦合、水肥气热盐耦合等对露地蔬菜产量、品质和土壤性质等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提出了今后露地蔬菜水肥气热盐药耦合的研究趋势,可以为农业水利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建议。
张艳平[6](2016)在《生菜的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叶用莴苣又称生菜,是菊科莴苣属中能形成叶球或嫩叶供食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栽培过程中容易做到不用农药而获得无公害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生菜根系浅,须根发达,主要根群分布在地表20厘米土层内,茎短缩,叶互生,有披针形、椭圆形、卵圆形等,叶色绿、黄绿或紫,叶面平展或皱缩,叶缘波状或浅裂,外叶开展,心叶松散或抱合成叶球,种子灰白或黑褐色,千粒重1
王梅,朱恩昌,宋永革,张琳[7](2014)在《坝上冷凉地区结球生菜育苗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河北坝上地区满足结球生菜对长日照和水分的要求。栽培上,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脆嫩多汁、商品性好、产量高、耐抽薹的射手101、猎户801、玉湖、常岭等优良结球生菜品种和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pH值为6.0左右的土壤,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控制各时期生长温度,施用恰当比例的N、P、K肥,加强病虫害防治。
杨梅[8](2013)在《高寒地区夏季有机菜花栽培技术》文中认为大通县黄家寨镇黄西村地处青海省北部,位于东经101°43′46″,北纬36°51′35″,海拔高度2392m,年平均气温5.1℃,年降水量451820mm,无霜期90d,年日照时数2503h,土质为栗钙土,偏碱性,一年一熟,气候冷凉,因而成为反季节供应露地蔬菜的最佳生产地区。
常磊[9](2013)在《高寒地区温室结球生菜—架豆—菠菜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高寒地区冬季温度低,温室在深冬不适合生产。可在4月份播种较耐寒的结球生菜,6月份采收。再播种架豆,生产到10月份。然后再播种对温度要求不高的菠菜,12月份左右采收完毕。实现温室利用最大化,尽可能的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栽培技术如下:1春茬结球生菜
丁晓蕾[10](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前言 |
| 1 生菜种植概况 |
| 1.1 生菜的品种 |
| 1.2 生菜的生长要求 |
| 1.2.1 温度 |
| 1.2.2 土肥 |
| 1.2.3 水分 |
| 1.2.4 季节 |
| 1.3 生菜种植技术 |
| 2 生菜的机械化与标准化种植 |
| 2.1 生菜的育苗 |
| 2.1.1 栽培季节 |
| 2.1.2 品种选择 |
| 2.2 穴盘育苗 |
| 2.2.1 播种 |
| 2.2.2 苗期管理 |
| 2.3 土地平整 |
| 2.3.1 前茬处理 |
| 2.3.2 平整土地 |
| 2.3.3 土地耕整 |
| 2.3.4 撒施基肥 |
| 2.3.5 开沟起垄 |
| 2.4 移栽定植 |
| 2.5 田间管理 |
| 2.5.1 浇水 |
| 2.5.2 中耕除草 |
| 2.5.3 追肥 |
| 2.5.4 病虫害防治 |
| 3 生菜收获 |
| 4 结语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项目测定 |
| 1.4 基于Topsis法的辣椒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营养液供应频率对日光温室越冬茬袋培辣椒产量的影响 |
| 2.2 不同营养液供应频率对日光温室越冬茬袋培辣椒果实品质的影响 |
| 2.3 不同营养液供应频率对日光温室越冬茬袋培辣椒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 2.4 不同营养液供应频率处理辣椒产量、果实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
| 3 讨论与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十字花科芸薹属耐抽薹性研究进展 |
| 1.1.1 十字花科芸薹属抽薹影响因素研究 |
| 1.1.2 十字花科芸薹属抽薹鉴定方法研究 |
| 1.1.3 十字花科芸薹属抽薹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
| 1.2 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研究 |
| 1.2.1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 |
| 1.2.2 大白菜遗传连锁图谱研究进展 |
| 1.2.3 大白菜耐抽薹性QTL研究进展 |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大白菜耐未熟先期抽薹性划分及鉴定评价 |
| 2.1 供试材料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试验方法 |
| 2.2.2 指标测定 |
| 2.2.3 数据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不同大白菜显蕾期耐抽薹性鉴定 |
| 2.3.2 不同大白菜抽薹期耐抽薹性鉴定 |
| 2.3.3 不同大白菜薹长 5 cm 时期耐抽薹性鉴定 |
| 2.3.4 大白菜耐抽薹性的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 |
| 2.3.5 大白菜耐抽薹性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大白菜耐抽薹性相关生理指标测定 |
| 3.1 试验材料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取样方法 |
| 3.2.2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 3.2.3 数据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大白菜生长期间可溶性蛋白含量 |
| 3.3.2 大白菜生长期间 SOD 酶活性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大白菜遗传图谱构建与耐抽薹性QTL定位 |
| 4.1 供试材料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耗材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田间性状调查 |
| 4.2.2 提取大白菜基因组DNA |
| 4.2.3 引物筛选 |
| 4.2.4 PCR反应体系 |
| 4.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 4.2.6 遗传图谱构建与QTL定位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分子标记的筛选 |
| 4.3.2 大白菜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 4.3.3 大白菜耐抽薹性QTL定位 |
| 4.4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单因素灌溉对露地蔬菜影响的研究进展 |
| 1.1 灌水量对露地蔬菜的影响 |
| 1.2 施肥量对露地蔬菜的影响 |
| 1.3 加气灌溉对露地蔬菜的影响 |
| 1.4 加热灌溉对露地蔬菜的影响 |
| 2 多因素灌溉对露地蔬菜影响的研究进展 |
| 2.1 水肥耦合对露地蔬菜的影响 |
| 2.2 水盐耦合对露地蔬菜的影响 |
| 2.3 水药耦合对露地蔬菜的影响 |
| 2.4 水肥气热耦合对露地蔬菜的影响 |
| 3 存在问题 |
| 4 发展趋势 |
| 5 结论 |
| 一、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 3、水分:整个生育期要求有均匀充足的水分, 但中后期灌水要谨慎, 不能过湿或过干后灌大水, 以免叶球崩裂。 |
| 4、土壤:以有机质丰富的沙壤土和轻壤土最为适宜, 要施充足的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
| 二、品种类型 |
| 三、栽培季节 |
| 四、栽培技术 |
| 2、培育壮苗:生菜种子小, 发芽出苗要求良好的条件, 因此多采用育苗移栽的种植方法。 |
| 4、田间管理 |
| 1 结球生菜的生物学特性 |
| 2 穴盘育苗的意义 |
| 3 结球生菜穴盘无土育苗技术规范 |
| 3.1 品种选择 |
| 3.2 育苗准备 |
| 3.3 基质配制 |
| 3.4 播种 |
| 3.5 浇水 |
| 3.6 苗期管理 |
| 4 结球生菜的壮苗标准 |
| 1 有机菜花生理特征 |
| 2 适宜栽培有机菜花品种介绍 |
| 3 栽培技术要点 |
| 3.1 土壤准备 |
| 3.2 适时播种 |
| 3.3 苗期管理 |
| 3.3.1 补苗 |
| 3.3.2 浇水 |
| 3.4 田间管理 |
| 3.4.1 追肥 |
| 3.4.2 侧枝管理 |
| 3.4.3 遮阳 |
| 4 病虫害防治 |
| 4.1 病害 |
| 5 采收 |
| 1 春茬结球生菜 |
| 1.1 品种选择。 |
| 1.2 种子处理。 |
| 1.3 播种。 |
| 1.4 苗期管理 |
| 1.4.1 温度管理。 |
| 1.4.2 间苗。 |
| 1.4.3 苗床管理。 |
| 1.5 整地定植 |
| 1.5.1 整地。 |
| 1.5.2 定植。 |
| 1.6 莲座期。 |
| 1.7 收获期。 |
| 1.8 病虫害防治 |
| 1.8.1 软腐病。 |
| 1.8.2 茎腐病。 |
| 1.8.3 地下害虫。 |
| 2 夏茬架豆 |
| 2.1 品种。 |
| 2.2 播种。 |
| 2.3苗期管理。 |
| 2.4 采摘期管理。 |
| 2.5 棚膜通风管理。 |
| 2.6 中后期管理。 |
| 3 秋冬茬菠菜 |
| 3.1 品种选择。 |
| 3.2 整地施肥。 |
| 3.3 适时播种。 |
| 3.4 田间管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 四、创新与不足 |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 一、萌芽(晚清-1911) |
| 二、初创(1911-1949) |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