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基层医院大面积颅脑交通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基层医院群体颅脑交通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杨朝静[2](2021)在《汕头市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特征及经济负担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汕头市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发生现况,明确致伤原因顺位及伤害的分布和临床特征,探讨重度颅脑创伤(格拉斯哥评分<8分)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儿童颅脑创伤住院医疗成本和结构,为儿童颅脑创伤防制和医疗成本分担改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汕头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20年5月至12月因颅脑创伤入院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获取新入院病例,直至收集到计算所得的最小样本例数288例。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修订形成《汕头市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现况调查问卷》,由3名经过标准化培训的病区护士按照《调查员手册》收集资料。采用Office 365 Excel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通过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和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重型颅脑创伤发生的组间差异进行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识别儿童重型颅脑创伤的影响因素并计算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置信区间。基于Haddon矩阵模型对儿童颅脑创伤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涉及的宿主、媒介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强制干预、工程干预、经济干预、教育干预和急救干预措施的有关建议。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有效病例291例,其中男性189例(64.95%),女性102例(35.05%)。患者的平均年龄为(9.04±5.87)岁,其中小学高段占比相对较低(7.21%),小学低段(13.06%)、初中及相当年龄段(17.53%)次之。汕头市本地患者和外地市患者参半,超过九成(93.81%)与父母同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因颅脑创伤入院儿童的性别比为1.85:1,每日下午时段12:00~18:00是伤害事故的高发时段,农村儿童因颅脑创伤入院的占比高于城镇。道路交通事故、坠落和跌倒是儿童颅脑创伤的前三位致伤原因。2.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损伤以闭合性损伤为主,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是前四位损伤类型,多发性创伤(创伤类型数>2)发生率为41.24%,重型颅脑创伤占比为12.03%。1.37%出院评估存在植物生存可能,11.00%儿童可能面临残疾。3.致伤类型是儿童重型颅脑创伤的主要影响因素,以道路交通事故的风险最高。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弱势道路交通使用者是颅脑创伤的主要受害者,头盔或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不足2.00%。缺乏防护或防护效果不佳是坠落的重要原因,纳入的因素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尚无显着影响。4.汕头市因颅脑创伤入院儿童的中位住院时间为12天,平均住院费用为8836元;291名儿童的总住院费用为804万元,造成的总误工损失为211万元。医保在道路交通事故致儿童颅脑创伤中的医疗负担分担人数比例仅13.91%。研究结论汕头市儿童颅脑创伤的前三位致伤原因依次为道路交通事故、坠落和跌倒,以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儿童重型颅脑创伤占比最高、医疗负担最沉重。弱势道路交通使用群体应成为主要的干预群体,佩戴头盔和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是推荐的防护措施。坠落和跌倒在随着城镇化加速,相关颅脑创伤也日益突出,其防制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在防制策略和措施上,建议以强制干预、立法干预和教育干预为重心,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儿童颅脑创伤。未来研究应采用随机、多中心、大样本等手段减少选择偏倚,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征选择适用性更强的创伤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并对间接经济负担的评价指标进行更加精确的量化。

王雪[3](2021)在《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多种研究方法构建符合甘肃省现况的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为甘肃省创伤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使管理有据可依;为甘肃省创伤护理联盟建立及管理提供客观的依据,促进该省份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近20年国内外的创伤相关文献、以及创伤救治体系相关政策文件等,明确近年相关研究方向和进展,并参考研究方法与结论,保证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本研究在确定研究问题、建立研究假设、构建管理模式奠定基础。2、质性访谈:以4M1E理论为基础,设计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访谈甘肃省各级创伤中心管理人员,弥补课题组前期创伤护理现况调查的量性研究不足,对该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及未来发展深入探讨。为后期管理模式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并基于访谈结果,形成管理模式初稿。3、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Delphi专家咨询,初步构建了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运用统计指标专家的积极、权威系数以及专家协调系数等,验证咨询结果科学性和可靠性,并最终确立管理模式。结果1、访谈提炼出5个主题和13个亚主题,主题内容主要包括:(1)各级创伤中心护理工作建设缺乏具体化标准;(2)创伤专科护理人才队伍紧缺矛盾突出;(3)院前—院内预警反馈机制灵敏度低;(4)创伤数据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迫切;(5)缺乏创伤护理质量控制指标。2、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后进行统计,积极系数为1.0;权威系数为0.82,二轮咨询后的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1、0.43(P<0.01)。构建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由5个维度构成:组织构架、人员管理、环境物品及流程管理、信息管理和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共包含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107个三级条目。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咨询及相应统计方法,确立了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各级指标,为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工作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促进该省创伤护理能力的提升。

李琳[4](2021)在《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甘肃省创伤急救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建立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管理体系提供客观依据;为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借鉴意义。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拟定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调查问卷的框架,初步构建问卷的条目;2.参考专家函询法中专家的意见,修订问卷初稿得到最终问卷;3.通过预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计算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和内容效度,评价其真实性和可靠性;4.采用横断面调查,对甘肃省57家二、三级综合医院的109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工具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初始问卷共46个条目,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调查问卷的填写说明,后六部分为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即一般人口学特征(共9个条目)、患者救治(共10个条目)、护理管理(共9个条目)、护理技能(共6个条目)及护理知识(共12个条目)。2.两轮函询中专家积极程度均为100%;专家意见权威程度为0.89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别为0.277、0.325(P<0.001)),变异系数为0.06~0.18。根据专家意见共删除5个条目,新增2个条目,修改22个条目,形成最终调查问卷。3.预调查数据分析得,问卷整体内容效度为0.96。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a系数为0.783。4.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14份,收回有效问卷10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4%。创伤患者救治现状分析表明,二、三级医院出诊反应时间、现场伤情评估时间、现场救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接诊到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急诊科时间、放射科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伤原因居于前三位的是道路交通伤、高空坠落伤、跌倒外伤。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创伤急救护理管理中,抢救物品及设备管理制度“完全符合”的百分比最高,创伤急救操作流程培训及考核规范化管理“完全符合”的百分比最低。二、三级医院在院内远程专科会诊的设备及条件、对创伤患者的抢救过程进行总结反馈、进行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案例分享及学习、引入有关急救新知识及新技能方面的符合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伤急救护理技能中,心肺复苏操作“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高达96.51%,而使用除颤仪、创伤患者体格检查、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分别为55.51%、35.33%和22.20%。在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中,评估创伤患者气道、呼吸、脉率、瞳孔情况、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暖措施及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均高于90%,而创伤液体复苏知识、急救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创伤评分工具熟练程度中“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较低。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及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5(23,27)和51(47,56)。人口社会学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及理论知识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自行编制的《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评工具使用。2.通过对甘肃省57家二、三综合医院的1090名急诊科护士调查分析发现,甘肃省创伤急救时效性较差。紧急救援中心应该根据甘肃省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弹性调整院前救护车的配置数量,规划最优救护半径,以提高甘肃省院前创伤救治的时效性。院内急诊科也应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针对严重创伤患者成立多学科救治小组,建立实现急救、手术、重症监护以及病房的无缝隙连接,从根本上提高救治时效性。3.通过对不同人口学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的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有差异;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均为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得分有差异。因此,提示管理者应该根据急诊科护士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养,同时也要结合甘肃省护理队伍的现有水平,制定客观、可行的创伤护理培训方案以及管理方法。

胡卓思[5](2021)在《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严重胸外伤(Severe chest trauma,SCT)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为成功救治SCT合并多发伤患者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SCT合并多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受伤-入院情况、院内救治情况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上述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预测效能。数据资料通过SPSS 24.0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流行病学特征早期救治组共119例患者,我院首诊15例(12.61%),外院转诊104例(87.39%)。男性93例(78.15%),女性26例(21.85%)。年龄14~84岁,中位年龄50(37,63)岁。创伤最高发于31~40岁。最高发职业为农民。每日创伤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8~11时、15~20时。最常见受伤机制是道路交通伤(75/119,63.03%)。胸部损伤均为钝性胸外伤,最常见损伤为肺挫/挫裂伤(100%),其次为肋骨骨折(85/119,71.43%)。最常见的合并伤部位为下肢及骨盆(79/119,66.39%)。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中位数为29(25,36)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中位数为12(5,15)分;胸部创伤严重度(thoracic trauma severity,TTS)评分中位数为9(7,11)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中位数为13(8,20)分。38例(31.93%)患者入院24h内行急诊手术,84例(70.59%)患者行择期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呼吸衰竭(51.26%)、肺部感染(37.82%)及休克(36.13%)。最终死亡20例(16.81%)。2.死亡危险因素ISS、APACHEⅡ、血管活性药物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ISS、APACHEⅡ及三者联合死亡预测概率的AUC分别为0.808、0.845、0.904,最佳临界点分别为31.5分、22.5分、0.319。结论:1.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易发生在劳力适龄年龄段且交通事故、工业生产是导致多发伤的主要原因。2.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较高的ISS评分以及APACHEⅡ评分是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金庆[6](2021)在《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急诊科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创伤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我院经急诊途径入院的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基本信息、诊疗经过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应用SPSS 23对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本研究共包括679例患者,其中男性488例,女性191例;平均年龄45.82±18.39岁;交通伤(60.5%)是主要致伤机制;其次是高处坠落伤(14.9%);四肢(66.9%)为最常见的受伤部位;多发伤390例(57.4%);受伤高峰时段为9-11时,16-18时,20-21时;就诊高峰时段为12-14时,19-23时;单个部位严重创伤死亡风险最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血压、RR、SI、Lac水平、PO2、Fi O2、ISS评分是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Lac水平、PO2、ISS评分是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使用上述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展示。ROC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创伤患者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 r the Curve,AUC)为0.897,预测能力显着高于血Lac(AUC=0.853)、ISS评分(AUC=0.768)和PO2(AUC=0.680),均P<0.001。模型校准图显示预测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趋于一致。结论:创伤人群以中青年男性患者居多,夏、秋季节是我院创伤患者经急诊途径入院发生率较高的季节,12-14时、19-23时为急诊创伤病人就诊的高峰时段,最主要的受伤原因是交通伤,最常见的创伤部位是四肢。Lac值、Pa O2、ISS评分是患者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

孙庆[7](2021)在《4322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近5年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及重症医学科颅脑外伤住院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比例、致伤原因、受伤类型、受伤至专科救治时间、主要诊断、并发症、治疗方式及治疗后转归等方面进行大样本的数据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提出防治措施,为降低颅脑外伤的发生率提供数据支持,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效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期间,我院神经外科及重症医学科病例资料完整的4322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住院号、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专科救治时间、入院时GCS(Glasgow Coma Scale,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受伤类型、是否为多发伤、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是否手术治疗、术前GCS、手术方式、入院距离手术时间、出院时GOS(Glasgow outcome Scale,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釆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结果1.年龄及性别分布:本研究共纳入4322例颅脑外伤患者,其中男性2562例,女性1760例,男性:女性=1.46:1。患者平均年龄为50.36岁,41-70岁患者占颅脑外伤患者病例总数的58.65%。2.患者人数随时间变化趋势:随时间变化,颅脑外伤患者总数,以及男性与女性各自的患者总数均成下降趋势。3.致伤原因:交通伤为1987例(45.97%),摔倒损伤为1307例(30.24%),打击伤为530例(12.26%),高处坠落伤为287例(6.64%),其他损伤25例(0.58%),以及致伤原因不详186例(4.30%)。其中汽车伤在交通伤中的比例最高,为68.55%,其次是电动车伤,占比29.79%。4.受伤类型与受伤严重程度分析:颅内出血病例数占颅脑外伤病例总数的比例最高,为57.22%。其次为颅骨骨折,占比40.49%,还包括脑震荡、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干损伤。同时共有900例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损伤。患者入院时,GCS3-5分有303例(7.01%),GCS6-8分有228例(5.28%),GCS 9-12有266例(6.15%),GCS13-15分有3525例(81.56%)。5.专科救治时间:56.89%的患者在受伤2小时以内得到专科救治,86.90%的患者在受伤6小时以内得到专科救治,92.32%的患者在受伤12小时以内得到专科救治。患者入院后到手术开始的最快时间为30分钟。而患者入院后到手术开始时间在1、2、3、4、5、6小时以内的病例数分别占全部538例手术患者的比例为24.16%、58.92%、68.40%、74.16%、78.25%、81.59%。6.并发症情况分析:颅脑外伤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病例数为741例,其中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占比最高,为9.81%。其次为并发感染的病例,占比为5.46%,其中主要为肺部感染;部分病例合并出现脑神经损伤症状、癫痫发作、失语、脑脊液漏、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等。7.治疗及转归:手术治疗病例数(不包括清创缝合)为538例(12.45%),其余为保守治疗。根据GOS,预后良好的病例数占颅脑外伤病例总数的85.72%,轻度残疾占1.62%,重度残疾占2.06%,植物生存状态占1.94%,死亡占8.65%。结论41-70岁的中老年人是颅脑外伤的高发人群。除10岁及以下儿童和80岁以上老年人的最常见受伤原因为跌倒外,其他各年龄段最常见的致伤原因均为交通伤。此外,从时间段来看,交通伤在致伤原因中也一直处于第一位。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在受伤后的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但手术患者入院后的术前准备时间较长。大力开展对交通安全知识的宣教工作,加强对道路安全的管控力度,重视对老人和孩子的监护与照顾,简化对严重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程序,缩短有效救治的准备时间,有利于降低颅脑外伤发生率,提高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效率。

黄彪[8](2020)在《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分析该救治模式下影响多发伤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历史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多发伤患者219例,其中一体化救治模式组(观察组)103例、传统专科救治模式组(对照组)116例。观察两组患者住院第7天、14天和28天病死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stem,MODS)发生率、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ICU住院费用、院前急救及抢救室总输液量及输血量、院前急救时间和抢救室留置时间。结果:1.观察组住院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病死率分别为33.98%(35例)、39.80%(41例)和43.69%(45例),对照组住院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病死率分别为48.28%(56例)、58.62%(68例)和62.93%(73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住院期间内共有45例死亡,占43.69%;对照组患者共有73例死亡,占62.93%,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观察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17.48%(18例),对照组患者MODS发生率为39.66%(46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60.19%(62例)和75.00%(87例);两组患者MODS、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9.11±10.12天和8.51±4.3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CU住院时间分别为77.04±10.34小时和89.28±11.98小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8.53±3.71天和10.81±5.6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住院费用分别为37875.27±3783.91元和45447.73±2733.38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ICU住院费用分别为29839.36±1934.43元和36147.14±2144.19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院前急救和抢救室总输液量分别为1652.38±109.34ml和968.57±87.79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16.09±6.76U和16.22±6.02U,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病毒灭活新鲜血浆输注量分别为1882±1048ml和1226±744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院前急救时间为84.67±48.21min和106.57±42.9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抢救室留置时间分别是98.26±44.62 min和70.22±37.44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非条件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创伤一体化救治模式能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结论:一体化救治模式能缩短院前急救时间,降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张凡[9](2020)在《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制适合ICU内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情变化评估及预后预测的评分工具,检验其信效度,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工作分析其评估价值。方法:第一部分:经文献回顾和半结构式访谈法拟定条目池,运用德尔菲法对来自贵州、广州、重庆、湖北4个省市15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以层次分析法确立条目权重验证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以函询问卷的回收率、专家权威系数(Cr)、变异系数(CV)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表示专家的积极程度、权威程度及函询意见的协调程度。第二部分: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12月入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综合ICU、急诊ICU收治的160例多发伤患者作为评估对象进行病情评估,以验证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以Cronbach’sα系数和评分者相关系数评价量表信度,以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在相关性检验和预测效度评价量表的效度,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划分量表的分值程度。第三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入住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ICU的200例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转出ICU为观察终点,对入住ICU内患者进行病情变化评估,分析评估量表在患者预后结局、损伤部位、不同病情程度中的评估意义,以患者出院状态为预后结局,绘制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以ISS评分、APACHEⅡ评分为参照,分析评估量表的预后预测价值。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第一部分:2轮函询中15名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3.75%和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835和0.872;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分别为0.217(χ2=118.645,P<0.01)和0.314(χ2=155.6 70,P<0.01);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及变异系数分别为4.478,0.102和4.859,0.017,最终形成包含损伤评估(权重0.199)、相关生理评分(权重0.207)、年龄(权重0.198)、治疗措施(权重0.197)及既往慢性疾病(权重0.199)5个维度29个条目。第二部分: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总Cronbach’sα系数为0.889,评分者相关系数为0.942;量表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范围为0.867~1.000,总内容效度指数为0.948;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5.878%;预后结局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94,截断值为21.5分时,敏感度为0.855,特异度为0.745。第三部分:200例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的平均得分为18.60±4.68分,死亡组得分高于生存组,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t=5.311,P<0.05)。不同主要损伤部位间首次评估及连续性评估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头颈部损伤组得分高于胸部损伤组、腹部损伤组和四肢损伤组。不同病情程度组间首次评估及连续性评估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极高危组得分高于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在ROC分析中,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0.839)和APACHEⅡ评分(0.863)的预测价值相近,均高于ISS评分(0.701)。结论:本研究研制的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过程科学、可靠,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初步应用于ICU内多发伤患者时,对患者的病情能进行有效评估,可有效识别不同损伤部位、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建议推荐临床使用。

周明[10](2020)在《自我表露对车祸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自我表露干预对车祸伤患者创伤后成长、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的影响效果;提出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车祸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形成,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最终促进车祸伤患者的恢复和身心健康。【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8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创伤外科住院治疗的60例车祸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急诊创伤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基于常规护理给予4次自我表露干预。采用中文简体版创伤后成长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Post 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C-PTGI)、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onnor 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分别于自我表露干预前、自我表露干预后、车祸伤3个月,车祸伤6个月4个时间点对车祸伤患者进行测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1.车祸伤患者干预前C-PTGI总分20.688.55?分,处于低等水平,各维度得分为(人生感悟89.268.19?分、个人力量37.272.8?分、与他人关系1.408.42?分、自我改变69.121.9?分、新的可能96.184.9?分)。2.干预后两组患者C-PTG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在干预结束时,除人生感悟维度外,两组患者在C-PTGI总分及4个维度(个人力量/与他人关系/自我改变/新的可能)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5.0);在车祸伤发生3个月后,除人生感悟和个人力量2个维度外,两组患者在C-PTGI总分及3个维度(与他人关系/自我改变/新的可能)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5.0);在车祸伤发生6个月后,除人生感悟和新的可能2个维度外,两组患者在C-PTGI总分及3个维度(个人力量/与他人关系/自我改变)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5.0)。3.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弹性得分比较:在干预结束时、车祸伤3个月,两组患者的CD-RISC总分及3个维度(坚韧/力量/乐观)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5.0),且干预组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车祸伤6个月,除乐观维度,两组患者的CD-RISC总分及2个维度(坚韧/力量)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5.0)。4.干预后两组患者应对方式的比较:随着时间的变化,干预组积极应对的得分在干预结束时最高35.259.26?,随着时间的延长,积极应对的得分逐渐下降,且干预组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干预组消极应对的得分逐渐降低,且干预组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自我表露干预可以促进车祸伤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在干预4周后,车祸伤患者的C-PTG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明显提高。2.通过自我表露干预,可提高车祸伤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3.通过自我表露干预,可增加车祸伤患者的积极应对,减少消极应对。4.随着时间的延长,自我表露干预的效果逐渐降低。

二、基层医院群体颅脑交通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医院群体颅脑交通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汕头市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特征及经济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定义及内涵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纳入病例的基本信息
    3.2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伤害事故特征
    3.3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临床特征
    3.4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主要伤害事故特征
    3.5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创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6 不同致伤原因儿童颅脑创伤入院的单因素分析
    3.7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医疗负担
第四章 讨论
    4.1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分布特征
    4.2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伤害的临床特征
    4.3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致伤原因分析
    4.4 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的医疗负担
    4.5 儿童颅脑创伤的防制策略与措施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第七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儿童颅脑创伤研究进展
附录2 汕头市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现况调查问卷
附录3 个人简历
致谢

(3)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立题依据
    三、国内外现状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理论框架
    二、研究设计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性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4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一轮)
    附录5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二轮)
    附录6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管理模式
综述 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构建的独特性与挑战
    参考文献
在读研究生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概述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调查工具的编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二)成立研究小组
        (三)文献研究
        (四)专家函询
        (五)信效度分析
    二、现场调查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数据收集过程
        (四)统计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和伦理原则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文献研究结果
    二、问卷条目初步构建结果
    三、专家函询结果
        (一)专家来源
        (二)专家基本情况
        (三)两轮专家函询的统计结果及专家修改意见
        (四)专家函询指标结果
    四、信效度检验结果
        (一)预调查结果
        (二)信度检验结果
        (三)效度检验结果
    五、调查问卷的形成
    六、现场调查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小结
    一、结论
    二、创新性
    三、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一轮)
附录四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二轮)
附录五 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
综述 脊髓损伤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致谢

(5)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评估与处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4322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1.患者年龄与性别分布
    2.患者人数随时间变化趋势
    3.致伤原因
    4.受伤类型与受伤严重程度
    5.专科救治时间
    6.并发症情况
    7.治疗及转归
讨论
    1.颅脑外伤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段
    2.颅脑外伤的受伤原因
    3.颅脑外伤的严重程度
    4.颅脑外伤的院前救治
    5.颅脑外伤的治疗
    6.颅脑外伤的预后
    7.颅脑外伤的死亡率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8)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9)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不足及展望
    5 结论
第二部分 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及展望
    5 结论
第三部分 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临床评估价值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及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脑外伤后认知障碍评定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自我表露对车祸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评价指标及研究工具
    1.4 资料收集与分析
    1.5 质量控制
    1.6 伦理原则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指标的基线比较
    2.3 自我表露干预的效果研究
        2.3.1 自我表露干预对车祸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效果影响
        2.3.1.1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C-PTGI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情况
        2.3.1.2 两组患者C-PTGI得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3.2 自我表露干预对车祸伤患者心理弹性的效果影响
        2.3.2.1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CD-RISC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情况
        2.3.2.2 两组患者CD-RISC得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3.3 自我表露干预对车祸伤患者应对方式的效果影响
        2.3.3.1 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应对方式的得分情况
        2.3.3.2 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得分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讨论
    3.1 车祸伤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3.2 自我表露对车祸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干预效果
    3.3 自我表露对车祸伤患者心理弹性的干预效果
    3.4 自我表露对车祸伤患者应对方式的干预效果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车祸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基层医院群体颅脑交通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汕头市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童颅脑创伤特征及经济负担研究[D]. 杨朝静. 汕头大学, 2021(02)
  • [3]甘肃省创伤救治体系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D]. 王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严重胸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D]. 胡卓思.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D]. 张金庆.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4322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 孙庆.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一体化救治模式和传统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患者临床救治效果分析[D]. 黄彪.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9]多发伤患者ICU护理监测评估量表的研制与应用[D]. 张凡.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10]自我表露对车祸伤患者创伤后成长的效果研究[D]. 周明. 海南医学院, 2020(01)


颅脑损伤论文 多发伤论文 急救论文

上一篇:交锁髓内针治疗复杂股骨骨折30例
下一篇:重要的化工原料——丙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