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强[1](2021)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成像特点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的影像学变化规律及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经临床、病理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并进行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冷冻消融术(PCA)的24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13例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回顾该13例患者(肝细胞癌11例;肝转移瘤2例,均为结直肠癌肝转移)共计15处病灶(肝细胞癌13处,结直肠癌肝转移2处)的影像资料。依据术中CT显示的低密度冰球表面界定消融区域,将冰球表面至冰球表面以内5mm处称为消融区边缘带,冰球表面以内5mm处至冰球中心称为消融区内部,所有肿瘤病灶在术中被冰球完全覆盖且位于消融区内部。观察病灶PCA前、后MRI影像学表现,记录术前及术后3天、术后1月病灶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征,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分别比较每处病灶术前、后MRI表现的动态变化。同时于前述时间点分别测定消融区域肿瘤组织及消融区内部正常肝脏组织的ADC值,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FLASH-T1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低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升高,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均匀高信号(4/15)或混杂高信号(11/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均匀高信号(12/15)或混杂高信号(3/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在TSE-T2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降低,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均匀低信号(4/15)或混杂低信号(11/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均匀低信号(12/15)或混杂低信号(3/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在DWI上,术前15处病灶均表现为高信号,术后消融区域信号降低,术后3天消融区域为高信号(8/15)或等信号(7/15),术后1月主要表现为等信号(11/15),部分高信号(3/15)、低信号(1/15),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增强扫描术前15处病灶中有13处表现为快进快出型,2处表现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伴环形强化,术后3天主要为消融区域内部无强化伴边缘环形轻度强化,术后1月消融区域表现为无强化。ADC值:ADC值肿瘤组织术后3天及1月分别为(1.86±0.09)×10-3mm2/s、(1.89±0.07)×10-3mm2/s,显着高于术前的(0.98±0.15)×10-3mm2/s(P<0.05);ADC值消融区肝实质在术后3天及1月分别为(1.02±0.13)×10-3mm2/s、(1.01±0.09)×10-3mm2/s,显着低于术前的(1.21±0.11)×10-3mm2/s(P<0.05)。结论: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早期MRI表现为消融区域内T1WI信号呈现上升趋势,T2WI下降趋势,增强扫描无强化。通过测量ADC值可以区分消融区域内的坏死肿瘤组织和坏死肝组织。
潘阳[2](2021)在《1.一期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孤立肾肾结石的可行性与肾功能变化分析 2.前列腺癌的局部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一期(术前未置管)与二期(术前置管2-4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孤立肾肾结石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分析术后肾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孤立肾肾结石且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前是否置管分为术前置管组(PS组)与术前未置管组(NPS组),比较两组术前基线特征、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清石率、肾功能变化等参数。肾功能恶化定义为术后肾小球滤过率较术前下降大于20%,运用逻辑回归分析术后肾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一共76名患者最终被纳入本研究,其中PS组40人,NPS组36人。所有患者年龄范围为29~80岁,结石长径范围为10.0-28.4mm,平均直径为16.8±4.7 mm。PS组和NPS组输尿管导引鞘留置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4.4%(p=0.221)。平均手术时间为49.9±22.3 min,其中PS组为48.6±22.6 min,NPS组为51.4±22.1 min,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570)。PS组和NPS组的初次清石率分别为85.0%和83.3%(p=0.842),第二次手术后清石率分别提高到了97.5%和94.4%(p=0.926)。有12名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主要为一过性发热或腰痛等轻微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6)。在术后6个月时,一共有7名患者发生了肾功能恶化,手术时间被统计为术后肾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1,95%CI:1.015–1.109,p=0.009)。结论:术前未置管的一期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治疗孤立肾肾结石似乎是可行的,减少手术时间可能有助于预防术后肾功能恶化。随着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筛查和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的广泛运用,诊断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既往这类患者主要通过主动监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和放疗等方式进行治疗。局部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前列腺癌病灶的局部消融和周围健康组织的保存。与全腺疗法相比,局部治疗具有相对满意的中期疗效和更少的并发症。目前讨论较多的局部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冷冻疗法、高强度聚焦超声、激光消融、光动力疗法和不可逆电穿孔疗法。本文结合国内外现有文献报道,对前列腺癌的局部治疗方式作一总结报道。
郭程浩,丁雪飞[3](2020)在《前列腺癌的局部治疗进展》文中指出前列腺癌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及局部治疗等。相比于其他治疗方法,前列腺癌局部治疗作为非根治性的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随着PSA筛查的广泛应用和模板定位下的经会阴穿刺技术的改进与提升及多参数MRI的发展,越来越多低级别、局限性的前列腺癌被发现。避免过度治疗是目前关于此类前列腺癌在治疗上的研究热点。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初步表明了局部治疗在疗效和并发症上都有满意的结果,使得局部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本文就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方法、原理及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功能评估作一综述。
笪洋[4](2020)在《以AR为靶点的小分子PROTACs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文中提出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tic targeting chimera,PROTAC)是一种新兴诱导蛋白降解技术,已在抗肿瘤药物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用来靶向降解致病蛋白的PROTAC分子被研究设计出来,因其具有高选择性、低毒性等优点,被当作潜在的抗肿瘤药物用以治疗相关疾病。前列腺癌在去势治疗后,使得部分癌细胞获得依赖低浓度雄激素生长和抵抗凋亡的能力,最终往往会发展成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在转化过程中多种分子机制导致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信号通路的再激活,促进了CRPC进展。临床上广泛使用小分子抑制剂药物治疗CRPC,但随着AR自身变异等原因,致使AR信号通路再激活呈现多样化,癌细胞对药物逐渐产生耐药性。PROTAC技术运用到前列腺癌治疗可以直接降解AR蛋白,而不是抑制AR蛋白,为解决耐药性和脱靶毒性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策略。由此,本文设计并合成了用以诱导降解AR蛋白的PROTAC双功能分子,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考察。本文将可以与CRBN系统E3泛素连接酶结合的沙利度胺及其类似物、和可以与AR蛋白结合的AR激动剂或抑制剂两者相结合,设计合成了9种小分子PROTAC化合物。经过初步细胞活性测试,得到对癌细胞抑制效果较佳的PAP508。之后在两款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与VCaP)上,对PAP508进行深入的活性评价。在细胞增殖实验中,PAP508具有优于阳性药(恩杂鲁胺)的增殖抑制效果。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中,证明了PAP508通过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诱导AR蛋白降解,并具有蛋白酶体依赖性。此外,PAP508还能有效的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最后,通过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发现PAP508可以诱导细胞凋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凋亡基因相关蛋白的免疫印迹实验,证明了PAP508可以促进促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因此,PAP508可有效降解AR蛋白,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基于PAP508更深入的生物活性探究以及对其结构的优化,将为靶向AR的PROTAC分子治疗前列腺癌提供理论基础,并助推此类新药开发。
常威,米军[5](2019)在《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并发症的防治进展》文中认为冷冻治疗作为前列腺癌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安全、微创、疗效确切及可重复治疗等特点,已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在局限性前列腺癌及其放疗失败补救治疗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然而,随着冷冻治疗技术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其所呈现的并发症,如:勃起功能障碍、尿失禁、尿道损伤、直肠损伤、骨盆疼痛等,已越来越不容忽视。作者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对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做一综述。
张伟[6](2019)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近几年来冷冻消融技术在肝癌、肺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中的应用经验已经趋于成熟,鉴于肾上腺具有独特的生理学功能,该技术对于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应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局麻下影像引导经皮穿刺冷冻消融治疗技术体现出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尝试探索使用多种技术及方法保障冷冻消融能够成功实施,并依据相关标准分析了该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1年7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局麻下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的肾上腺实体肿瘤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了 45例。术前均经两种及以上影像学检查方法(CT、超声、MRI、核医学)和实验室检查或者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实体肿瘤。45例肾上腺实体瘤中转移瘤31例,嗜铬细胞瘤8例,3例腺瘤,3例上腺皮质癌。使用的影像导引设备为Philips公司PQ6000螺旋CT,氩氦冷冻消融设备为以色列氩氦冷冻消融系统(Cryo-HitTM),使用的冷媒及热媒分别为:超高压氩气及氦气。所有操作在术前均获得患者本人及患者委托人的知情同意。为保障消融术的成功实施,对于富血供肿瘤术前尝试了供血动脉栓塞治疗;对于紧邻重要组织器官的实体肿瘤术中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31例转移瘤消融术后随访至2018年6月或者至患者死亡。术后第1月、3月、6个月、12个月行增强CT或者MRI扫描,此后每半年复查一次增强扫描,评估肾上腺转移癌患者生存期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于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在术前给予应用α受体阻滞剂及扩容治疗,冷冻消融术中经桡动脉有创连续测压实时监测血压变化,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阵发性高血压。研究成果本研究组45例患者冷冻消融治疗均获得顺利完成,无因术中血压不可控等其他原因而导致手术终止,未见与冷冻消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本组病例中有4例患者冷冻术前1-2周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有8例患者因肿瘤体积较大在术后3月内行第二次冷冻消融治疗,有3例患者因为瘤体紧邻小肠,在实施冷冻消融前使用了水力分离技术,根据肿瘤类型分别做统计和讨论分析,31例肾上腺转移癌患者全部1年、3年、5年生存率累计结果分别为:83.9%、45.0%、30.0%。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术中连续动脉测压获得成功,术中应用α受体阻滞剂等控制高血压效果确切,冷冻治疗前后及复温过程中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下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技术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安全可行,创伤小,与外科治疗及影像引导的其他消融技术相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前及术中根据肿瘤的类型可实施多种技术保障手术成功。该技术对于不适宜或者不愿意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尤为适用。
陈锐[7](2019)在《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治疗TURP术后偶发前列腺癌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后偶发前列腺癌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Prostatectomy,LRP)对围手术期参数、肿瘤学预后及控尿等方面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影响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科163名接受了LRP治疗的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7名患者术前因下尿路症状性接受过TURP治疗(TURP组),且手术均采用等离子双极电切系统;另外选取在年龄、体重指数(BMI)、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PSA)以及术前Gleason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58名患者作为对照组(非TURP组),他们术前均没有接受过TURP治疗,而是诊断明确后直接行LRP手术,然后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参数、肿瘤学预后以及控尿等方面的差异。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PSA)以及术前Gleason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TURP组与非TURP组相比,TURP组患者出血量较多(305.4±118.5比137±91.3 m L,P<0.05)、手术时间较长(216.7±65.3比145.2±52.3 min,p<0.05)、输血概率较大(5.4%比0%,P=0.037)、并发症发生率较高(43.2%比13.7%,p<0.05)。TURP组的手术阳性切缘率较非TURP组高(35.1%比24.1%),但比较发现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3)。手术后3个月时TURP组的控尿率较低(40.5%比70.7%,P=0.010),但是在术后12个月时的控尿率相似(86.5%比94.6%,P=0.1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大体病理结果提示病理分期p T2、p T3、p T4期在TURP组及非TURP组中分别占75.7%、18.9%、5.4%和83.8%、8.1%、8.1%,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7)。在平均随访24.5个月后,TURP组和非TURP组分别有10.8%和8.6%的患者出现生化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1)。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影响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PSA水平(P=0.010)及切缘阳性情况(P=0.029),而其他相关参数均P>0.05,无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LRP治疗偶发前列腺癌难度明显增大,但是LRP仍是可行且安全可靠的。虽然TURP后行LRP,失血更多、手术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和短期的控尿能力更差,但是LRP的疗效是确切地,其手术远期肿瘤控制效果良好,且两组间远期控尿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对可能影响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其中PSA水平及切缘阳性是前列腺癌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尚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
周芳坚,黄华,李永红[8](2019)在《前列腺癌的局灶冷冻治疗》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前列腺癌病理学、影像学、穿刺以及冷冻技术的进展,推动了前列腺癌局灶冷冻治疗的开展。局灶冷冻治疗范围包括标志病灶及周边部分组织。术前经多参数磁共振、穿刺活检确认标志病灶,术后定期复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多参数磁共振及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癌局灶冷冻治疗的近期无生化复发生存率与全腺体治疗相当,并且更好地保存了控尿功能与性功能。然而,前列腺癌局灶冷冻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方法、疗效评估方法、随访方案及远期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结果。
陈金虎,梁朝朝[9](2018)在《前列腺癌的冷冻治疗进展》文中指出冷冻治疗作为一项新兴的治疗手段,已逐渐成为局限性前列腺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相对于根治性手术及根治性放疗,冷冻治疗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随着设备的改进及技术的提升,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为一些老年患者、身体条件差及初始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随着临床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及深入,冷冻治疗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郭瑜[10](2018)在《多参数功能MRI在前列腺癌诊断及氩氦冷冻治疗随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IVIM多参数值的定量分析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获得诊断前列腺癌的最佳参数及界值;探讨各参数值在不同病理级别前列腺癌中的差异。明确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基本的MRI表现,评价氩氦冷冻治疗后的效果;初步评价多参数MRI对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局部复发的鉴别能力。对象与方法:(一)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9月行前列腺多参数MRI检查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应用3.0T磁共振进行前列腺多参数成像。根据病理结果共44例前列腺癌患者和3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患者的T1WI、T2WI、IVIM、DCE-MRI图像特点。定量测量前列腺增生组外周带、中央腺体、髂骨各感兴趣区的各定量参数D值、D*值、f值及对应直方图参数skew、kurtosis、peak value值,并分别进行比较。定量测量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癌区、髂骨转移灶的各个定量参数值,并分别与前列腺增生患者各参数值进行比较。应用ROC曲线分析各定量参数值对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效能,并确定最佳诊断阈值。按不同Gleason评分将前列腺癌分为低中级别组(≤7分)和高级别组(≥8分),比较两组间各参数之间的差异。(二)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且行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手术患者,同时采用3.0T MR扫描仪行前列腺多参数MRI检查。32例前列腺癌患者(平均年龄65岁,范围54-80岁)被纳入。所有患者在冷冻手术前均接受前列腺多参数MRI检查,冷冻手术后1月、3月、1年行MRI检查。总结分析常规MRI及功能MRI图像中冷冻区局部的信号变化、定量参数值的变化;观察尿道、冷冻周围盆底肌肉的形态或信号的变化。评价氩氦冷冻治疗后的效果,判定肿瘤是否根治、残存及复发;初步评价多参数MRI对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局部复发的鉴别能力。结果:(一)IVIM序列中随着b值的增加,前列腺增生组前列腺外周带、中央腺体信号逐渐减低,但是前列腺癌灶信号随b值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前列腺癌组癌区、前列腺增生组外周带、前列腺增生组中央腺体的扩散系数D值分别为(0.561±0.350)×10-3 mm2/s、(1.264±0.299)×10-3 mm2/s、(0.875±0.156)×10-3mm2/s;灌注分数f值分别为0.275±0.094、0.340±0.122、0.339±0.069;D*值分别为(9.865±3.195)×10-3 mm2/s、(9.717±4.211)×10-3 mm2/s、(9.472±2.672)×10-3 mm2/s。所得到的各参数值中只有D值在任何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的D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外周带和中央腺体,外周带D值三者中最高。前列腺癌的f值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外周带和中央腺体(P<0.05)。进一步应用直方图分析前列腺癌的skew(D)与前列腺增生组外周带和中央腺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urtosis(D)仅与外周带有差别。前列腺癌的peak value(D)、peak value(f)与外周带有差别,均减低。髂骨转移灶D、D*值较正常髂骨明显增高。以各个参数为诊断标准作ROC曲线,f值诊断效能中等,D值鉴别前列腺癌诊断效能最高。D值诊断前列腺癌的阈值为0.709×10-3mm2/s,其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90.7%),f值诊断前列腺癌的阈值为0.289,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5%、68.2%)。(二)冷冻治疗后1个月时前列腺体积较术前增大。治疗1个月后体积逐渐减小,在冷冻手术后3个月或以上可达到局部根治效果。治疗后前列腺局部T1WI、T2WI像表现没有特异性,无法鉴别肿瘤残留和正常治疗后改变。DCE-MRI可以显示明确的无强化坏死区,冷冻坏死区周围出现较特征性的环形强化,随访中这种强化方式逐渐减退。冷冻后DWI或IVIM上表现为高低混杂的特殊的三层信号,中央坏死区表现为不同的两种信号。复发癌灶在DCE-MRI序列中呈现早期明显均匀强化的结节,周围组织强化均匀且缓慢强化,复发灶与纤维灶或残留正常前列腺组织相比强化出现更早、更快。复发癌灶扩散明显受限,ADC值、D值减低。结论:(一)利用前列腺IVIM扫描可以较好的获得前列腺组织的扩散及灌注信息,对前列腺癌诊断有一定价值。D值在前列腺癌诊断方面有一定优势。IVIM参数对前列腺癌侵袭性判定方面未表现出优势,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二)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局部及周围存在一些特异性影像表现,可有助于监测靶组织内冷冻损伤的位置和范围,判定肿瘤消融边界。DWI或IVIM上冷冻消融区信号有特点,能够区分坏死组织类型。多参数功能MRI在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复发鉴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综述 影像学在经皮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实体肿瘤中的应用与价值 |
| 2.1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概述 |
| 2.1.1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发展 |
| 2.1.2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原理及机制 |
| 2.1.3 氩氦冷冻消融术的临床应用 |
| 2.2 影像学在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术中的应用 |
| 2.2.1 超声 |
| 2.2.2 CT |
| 2.2.3 MRI |
| 2.3 实体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术后疗效的影像学评价 |
| 2.3.1 超声 |
| 2.3.2 CT |
| 2.3.3 MRI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纳入标准 |
| 3.1.2 排除标准 |
| 3.1.3 一般资料 |
| 3.2 手术相关仪器设备 |
| 3.3 手术流程及术中CT应用 |
| 3.4 MRI检查方法 |
| 3.5 图像分析及评估 |
| 3.5.1 病灶消融区域分区 |
| 3.5.2 病灶影像学表现 |
| 3.5.3 ADC值测量 |
| 3.6 统计学分析 |
| 第4章 结果 |
| 4.1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MRI表现 |
| 4.2 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特征 |
| 第5章 讨论 |
| 5.1 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的原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基础 |
| 5.2 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前后常规MRI表现及机制 |
| 5.3 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恶性肿瘤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后的应用价值 |
| 5.4 研究不足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一期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孤立肾肾结石的可行性与肾功能变化分析 |
| 前言 |
| 1 资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孤立肾肾结石的微创手术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前列腺癌的局部治疗进展 |
| 前言 |
| 1 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适应证 |
| 2 前列腺癌局部治疗方式 |
| 3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1 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适应证 |
| 1.1 前列腺局部治疗的前提条件 |
| 1.2 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适应证 |
| 2 当前前列腺癌局部治疗的各种方法的原理、应用现状及疗效评价 |
| 2.1 冷冻治疗 |
| 2.1.1 冷冻治疗的原理 |
| 2.1.2 冷冻治疗治疗局灶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评价 |
| 2.2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 |
| 2.2.1 高强度聚焦超声的原理 |
| 2.2.2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局灶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评价 |
| 2.3 不可逆电穿孔 |
| 2.3.1 不可逆电穿孔的原理 |
| 2.3.2 不可逆电穿孔治疗局灶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评价 |
| 2.4 近距离放射治疗 |
| 2.4.1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原理 |
| 2.4.2 近距离放射治疗治疗局灶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评价 |
| 2.5 前列腺部分切除治疗局灶性前列腺癌 |
| 3 局部治疗的并发症及预防 |
| 4 局部治疗的未来方向 |
| 5 评价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前列腺癌 |
| 1.2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 |
| 1.2.1 外科手术 |
| 1.2.2 放射治疗 |
| 1.2.3 冷冻治疗 |
| 1.2.4 内分泌治疗 |
| 1.2.5 化学药物治疗 |
| 1.2.6 免疫治疗 |
| 1.3 雄激素受体(AR)与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 |
| 1.3.1 AR的结构与功能 |
| 1.3.2 AR的变异与CRPC的形成 |
| 1.4 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技术概述 |
| 1.4.1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
| 1.4.2 PROTAC技术基本介绍 |
| 1.4.3 以AR为靶蛋白的PROTAC研究 |
| 1.5 课题立题依据与意义 |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仪器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细胞株及其培养基配制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化学设计 |
| 2.2.2 细胞培养 |
| 2.2.3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实验 |
| 2.2.4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目标蛋白含量 |
| 2.2.5 蛋白酶体抑制剂竞争实验 |
| 2.2.6 细胞划痕实验 |
| 2.2.7 细胞侵袭实验 |
| 2.2.8 细胞凋亡相关染色实验 |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 3.1 化学合成 |
| 3.1.1 化学合成路线 |
| 3.1.2 化学合成结果与表征 |
| 3.2 PAP508能有效抑制LNCaP细胞与VCaP细胞的增殖 |
| 3.3 PAP508对AR蛋白具有显着降解效果 |
| 3.4 PAP508诱导的蛋白降解依赖于蛋白酶体 |
| 3.5 PAP508对肿瘤细胞迁移与侵袭影响 |
| 3.5.1 PAP508有效抑制LNCaP细胞的迁移 |
| 3.5.2 PAP508有效抑制LNCaP细胞与VCaP细胞的侵袭 |
| 3.6 PAP508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 3.6.1 PAP508诱导LNCaP细胞发生凋亡 |
| 3.6.2 PAP508对相关凋亡蛋白影响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主要结论 |
|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产物质谱核磁图 |
|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勃起功能障碍 |
| 2 尿失禁 |
| 3 尿道损伤 |
| 4 直肠尿道瘘 |
| 5 其他 |
| 5.1 盆腔疼痛 |
| 5.2 肾积水 |
| 5.3 小肠梗阻 |
| 6 总结与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序言 |
| 第一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实体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
| 1 材料 |
|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1.2 临床资料 |
| 1.3 冷冻治疗及相关设备 |
| 2 方法 |
| 2.1 消融术前准备 |
| 2.2 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 |
| 2.3 技术成功定义 |
| 2.4 疗效评价方法 |
| 3 结果 |
| 3.1 治疗结果 |
| 3.2 并发症 |
| 4 讨论 |
| 第二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转移肿瘤的研究 |
| 1 材料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
| 2 方法 |
| 2.1 氩氦冷冻治疗方法 |
| 2.2 术后随访方法 |
| 2.3 定义 |
| 2.4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患者资料结果及冷冻消融技术结果 |
| 3.2 并发症 |
| 3.3 局部进展结果 |
| 3.4 全身系统进展结果 |
| 3.5 全部生存率 |
| 4 讨论 |
| 第三部分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氩氦刀适形冷冻消融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研究 |
| 1 材料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及治疗相关设备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3.1 治疗结果 |
| 3.2 并发症 |
| 4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治疗方案 |
| 4. 随访 |
| 5. 对比分析 |
| 6. 统计分析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致谢 |
| 1 前列腺癌局灶冷冻治疗的理论基础 |
| 2 前列腺癌局灶冷冻治疗患者选择 |
| 3 前列腺癌局灶冷冻治疗的方法 |
| 4 前列腺癌局灶冷冻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 |
| 5 前列腺癌局灶冷冻治疗后疗效评估及随访 |
| 6 展望 |
| 1 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发展及原理 |
| 2 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适应证 |
| 3 前列腺癌冷冻治疗的临床应用 |
| 3.1 全腺体冷冻治疗 |
| 3.2 局灶性冷冻治疗 |
| 3.3 挽救性冷冻治疗 |
| 4 冷冻治疗的并发症 |
| 5 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一、多参数功能MRI定量评估前列腺癌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MRI检查前准备 |
| 1.1.3 MR检查设备及方法 |
| 1.1.4 图像处理及方法 |
| 1.1.5 病理学分析 |
| 1.1.6 观察项目及分析指标 |
| 1.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1.2 结果 |
| 1.2.1 患者基本临床情况及术后病理 |
| 1.2.2 常规T1WIT2WI表现 |
| 1.2.3 DCE-MRI表现 |
| 1.2.4 IVIM表现及定量参数值分析 |
| 1.2.5 IVIM多参数定量值最佳诊断效能分析 |
| 1.2.6 分析各参数值与tPSA的相关性及不同级别前列腺癌中各参数值的差异 |
| 1.3 讨论 |
| 1.3.1 前列腺癌多参数MRI应用现状 |
| 1.3.2 IVIM与DWI的关系 |
| 1.3.3 b值的选择 |
| 1.3.4 IVIM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 1.3.5 IVIM与DCE-MRI相关性 |
| 1.3.6 IVIM直方图分析在前列腺癌不同病理分级中的应用 |
| 1.3.7 不足与展望 |
| 1.4 小结 |
| 二、多参数MRI在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随访中的应用 |
| 2.1 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手术方法 |
| 2.1.3 前列腺MRI检查前准备 |
| 2.1.4 MRI检查设备及检查方法 |
| 2.1.5 MRI图像观察项目及分析指标 |
| 2.2 结果 |
| 2.2.1 患者临床资料和术后病理 |
| 2.2.2 氩氦冷冻治疗后前列腺体积变化 |
| 2.2.3 氩氦冷冻治疗后前列腺局部信号变化 |
| 2.2.4 尿道、直肠、肛提肌、闭孔内肌的变化 |
| 2.2.5 残余及复发肿瘤的MRI表现 |
| 2.3 讨论 |
| 2.3.1 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发展与现状 |
| 2.3.2 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随访的现状 |
| 2.3.3 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病理生理基础 |
| 2.3.4 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冷冻局部及周边的常规MRI表现及形成机制 |
| 2.3.5 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功能MRI成像序列表现及形成机制.. |
| 2.3.6 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局部复发的功能MRI评价 |
| 2.3.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2.4 小结 |
| 全文结论 |
| 论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治疗后评估中的应用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