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玉霞,尹魁林[1](2021)在《枣树栽培应注意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文中提出在枣树栽培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采用更加科学的措施完成后续的养护工作,对枣树果品质量及产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相关专业服务部门就要针对如今枣树栽培的相关情况,进一步优化枣树栽培管理措施,确保枣农能采用更好的方式提升枣果产量与质量,最终获得自身应得的成果。探究了枣树栽培的有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
王芳芳[2](2019)在《湖南衡阳地区鲜食枣主要病害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文中提出湖南衡阳地区拥有大面积适于鲜食枣栽培的红壤土和紫色页岩土。近年来,南方鲜食枣已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特色高效水果之一,但随之而来的枣树病害发生又严重制约着鲜枣产业发展。为此,本试验以衡阳地区的衡山县、祁东县、衡南县等6个鲜枣基地的沾化冬枣和中秋酥脆枣为试验材料,在进行鲜枣病害种类与发病规律调查基础上,进行主要病害的病原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中药丙酮提取物及5种药剂对枣缩果病病原链格孢菌、枣叶黑斑病病原科氏丽赤壳的抑菌活性,并就5种药剂对链格孢菌、科氏丽赤壳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植物源性药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衡阳地区4个冬枣基地和2个中秋酥脆枣基地进行病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冬枣有炭疽病、灰霉病、疮痂病、褐头病、枣疯病、白绢病、缩果病、褐斑病等8种病害,缩果病与褐斑病为主要病害,其中褐斑病的发病症状与已知的枣褐斑病发病症状不同,为枣树上一种新的病害,为了区别,将其称之为“枣果面褐斑病”;中秋酥脆枣有白绢病、焦叶病、缩果病、枣叶黑斑病等4种病害,白绢病、枣叶黑斑病为主要病害,分别主要危害根颈部、枣叶。(2)对采集的发病根、茎、叶、果等器官进行病菌分离、纯化和保存,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回接验证试验,确定为病原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及ITS鉴定,经鉴定:缩果病的病原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枣果面褐斑病的病原为细枝枝孢霉Cladosporium tenuissimum,枣叶黑斑病病原为科氏丽赤壳Calonectria colhounii(无性阶段为柱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中秋酥脆枣为科氏丽赤壳Calonectria colhounii新的寄主植物。(3)以9种中药丙酮提取物为试验材料,探究其对缩果病病原链格孢菌、枣叶黑斑病病原科氏丽赤壳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中药丙酮提取物质量浓度为10 mg/mL的条件下,皂角刺对两种致病菌的生长均有100%的抑制效果,抑菌效果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荆芥与桂皮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好,对链格孢菌不同生长阶段的抑制率均在40%以上;荆芥和大黄对科氏丽赤壳的生长抑制率为100%,丁香在科氏丽赤壳生长前期的抑制率为100%,在培养96h后有所下降,但抑制率仍在65%以上,具体的抑菌机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4)以5种药剂(4种生物药剂和1种化学药剂)为试验材料,探究其对缩果病病原链格孢菌、枣叶黑斑病病原科氏丽赤壳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种药剂在其田间建议施用浓度的条件下,均对枣缩果病病原链格孢菌及枣叶黑斑病病原科氏丽赤壳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4种生物药剂的抑菌效果均优于化学药剂噻菌铜;对于链格孢菌,4种生物药剂的抑菌效果相差不大,但以大蒜油1500倍液的抑菌效果较好(病菌生长抑制率>40%,抑菌直径为12.5 mm),其次是多抗霉素1000倍液;对于科氏丽赤壳,大蒜油1500倍液的抑菌效果最好(病菌生长抑制率>50%,抑菌直径为10.7 mm),其次为多抗霉素1000倍液、禾奇正中药肥800倍液(抑制率为30%左右,抑菌直径>7.5 mm)。
韩昌烨[3](2019)在《灵武长枣果实品质形成表现及主要设施栽培因子对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灵武长枣是宁夏地方特色品质优良的鲜食枣品种,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近年来,随着灵武长枣产业的发展,对其栽培技术已有诸多报道,但有关其品质形成规律的研究较少。为全面了解灵武长枣果实发育与品质形成过程,本文以10年生大田及设施栽培灵武长枣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测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灵武长枣果实品质形成过程以及昼夜温差、施氮与有机质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灵武长枣果实发育分为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白熟期、转色期、成熟期五个时期。随着灵武长枣果实的生长,单果重、果实纵横经逐渐增加,到成熟期达最大值;果实硬度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白熟期硬度最大;果形指数逐渐下降,到成熟期时最小。单果重、果实纵横经的快速增大期为幼果期至白熟期。2、随着灵武长枣果实的生长,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增加,到成熟期达最大值;Vc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果实膨大前期达到最大值;有机酸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出现两次高峰期,到成熟期时达最大值;果实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逐渐增加,到成熟期时最高;果糖、葡萄糖含量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分别在膨大后期、转色期达到峰值。Vc、有机酸含量的快速增加时期为幼果期至膨大前期;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有机酸、蔗糖含量的快速增加时期为膨大后期至白熟期。糖代谢相关酶中,SS、SPS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到成熟期达最大值;NI先减小后增加,膨大后期时为最小值;AI则逐渐减少,到成熟期时降至最小值。SS、SPS的快速增加时期为幼果期至膨大后期和白熟期至成熟期。3、昼夜温差对灵武长枣果实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在本实验设施栽培条件下(昼夜温差分别为15.72℃和19.77℃两种处理),昼夜温差较小的处理20d完成果实着色,而昼夜温差较大的处理30 d才可完成果实着色。较大昼夜温差处理下的果实横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比小昼夜温差处理下的高8.15%、16.1%、18.2%、10.3%、5.6%,但果实纵径、果形指数、果实硬度、有机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较其分别低2.4%、10.6%、5.1%、11.1%、11.8%。4、设施栽培条件下,施氮肥及有机质对灵武长枣的果实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施用113g/株氮肥处理的果实单果重、果实横纵径、硬度分别比CK高41.97%、21.12%、26.76%,施用312g/株处理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Vc含量分别比CK高53.49%、21.60%、16.63%、26.38%。综上分析,灵武长枣果实成熟成过程中,果实形态形成主要在幼果期至白熟期,营养品质形成主要在膨大期至成熟期;昼夜温差较小有利于果实着色、主要营养成分的积累,但昼夜温差较大利于改善枣果外观形态和口感;增施氮肥可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增施有机质肥可提高果实的外观及营养品质。
李煜强,郭媛媛[4](2019)在《“七月鲜”枣品质优 栽培方法有讲究》文中指出红枣具有耐旱、耐涝的特性,是发展节水型林果业的首选良种,维生素含量非常高,有“天然维生素丸”的美誉。那么,与一般枣相比“七月鲜”枣有什么特性呢?“七月鲜”枣和灰枣、骏枣的品种对比“七月鲜”枣的成熟期大大早于灰枣和骏枣,适宜在枣树可以生长的任何地?
谢忠,曹荣荣,孙明森[5](2018)在《大荔冬枣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结合大荔冬枣产业实际情况,分析其发展现状,找出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大荔冬枣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找出特色果业发展的路子以及注意的问题。
陈瑞芳[6](2017)在《循化县梨枣嫁接育苗丰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循化县近几年梨枣育苗、栽植情况,总结梨枣嫁接育苗丰产栽植技术,包括嫁接育苗、栽植地选择、苗木选择、栽植、土肥水管理、定干整形、病虫害防治及越冬防护等方面内容,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胡琼[7](2017)在《南方鲜食枣一年多批次枣吊结果特性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枣(Ziziphus jujuba Mill.)属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根据全国枣分布区域不同,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栽培区系。近年来,对南方鲜食枣的研究逐渐深入,但关于南方鲜食枣开花结果特性的研究鲜少。本研究以中秋酥脆枣为试验材料,采用野外调查、电镜扫描、离体培养法、硫酸-蒽酮法、3,5-二硝基水杨酸法、2,6二氯靛酚钠法、考马斯亮蓝法、国标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等,对不同批次枣吊的植物学特征,显蕾、开花和坐果特性,不同发育阶段枣花的形态特征,花粉活力,果实品质及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为制定更加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调控南方鲜食枣开花结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枣吊Ⅰ~Ⅲ的叶片颜色、叶片形状、叶尖形状、叶基形状及叶缘形状基本一致。枣吊Ⅰ枣吊长度、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最大,枣吊Ⅱ的粗度显着大于枣吊Ⅰ、Ⅲ,枣吊Ⅲ的枣吊长度、粗度、叶片长度和宽度都最小。(2)枣吊Ⅰ~Ⅲ的的显蕾、开花和坐果规律的变化趋势相似,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枣吊Ⅰ~Ⅲ的显蕾数分别在蕾后28、35和112天达到最大值。枣吊Ⅰ~Ⅲ的开花数分别在花后21、28和91天达到最大值。枣吊Ⅰ~Ⅲ的坐果数分别在果后28、35和70天达到最大值,并分别在果后49、56、91天趋于稳定。枣吊Ⅰ~Ⅲ在不同节位的显蕾数、开花数和坐果数都存在差异。随着节位的升高,枣吊Ⅰ、Ⅲ的显蕾、开花和坐果数都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但枣吊Ⅱ反而逐渐减少。枣吊Ⅰ~Ⅲ的显蕾数和开花数都分别在第6、1和6节时最多,坐果数分别在第6、1和5节时达到最大值。枣吊Ⅰ~Ⅲ的成果数差异明显,分别是4、7和2个。成果部位也存在明显差异,分别集中在枣吊尾部、中上部和中部节位。枣吊Ⅰ~Ⅲ的总显蕾数、总开花数、总坐果数、总成果数、开花率、座果率和成果率都存在明显差异。枣吊Ⅰ的总显蕾数、总开花数和总坐果数最大,枣吊Ⅱ的开花率、座果率和成果率显着偏大,但枣吊Ⅲ的显蕾、开花、坐果和成果数都普遍偏低。(3)枣吊Ⅰ~Ⅲ花器官的显微形态特征一致,但花器官结构大小存在差异。枣吊Ⅱ的花柄长度、花半径、蜜盘半径、花丝长度和蜜盘半径/花半径值都最大,然后是枣吊Ⅰ,枣吊Ⅲ最小。(4)枣吊Ⅰ~Ⅲ花器官的亚显微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在显蕾期,首次在枣吊Ⅰ的花蕾中观测到花粉。在现序期,在枣吊Ⅰ、Ⅱ发现大量早期花粉粒,说明枣花粉主要从现序期开始形成。从蕾扁期开始,在枣吊Ⅰ、Ⅲ中发现畸形花药,枣吊Ⅰ花器官的柱头存在裂纹和顶端发育不对称的现象,枣吊Ⅲ柱头顶端膨大不够明显,顶端也有开裂现象。枣吊Ⅰ~Ⅲ的花粉大小存在差异。枣吊Ⅱ的极轴和赤道轴均最长,其次是枣吊Ⅰ,最后是枣吊Ⅲ。(5)枣吊Ⅰ~Ⅲ的单药花粉粒存在差异。枣吊Ⅰ花器官的单药花粉粒最多,枣吊Ⅱ次之,枣吊Ⅲ最少。(6)枣吊Ⅰ~Ⅲ的花粉萌发率存在差异。随着蔗糖和硼酸浓度的提高,3者的花粉萌发率都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枣吊Ⅱ的花粉萌发率最高,其次是枣吊Ⅰ,最后是枣吊Ⅲ。其中,枣吊Ⅰ、Ⅲ花器官的花粉萌发率在75.00mg/L硼酸+12.50%蔗糖时达到最大,而枣吊Ⅱ花器官的花粉萌发率在75.00mg/L硼酸+15.00%蔗糖时达到最大。(7)枣吊Ⅰ~Ⅲ的花粉管萌发长度存在差异。枣吊Ⅱ的花粉管萌发长度最长,枣吊Ⅲ的花粉管萌发长度最短。枣吊Ⅰ、Ⅲ花器官的花粉管萌发长度在75.00mg/L硼酸+12.50%蔗糖时最长,而枣吊Ⅱ花器官的花粉管萌发长度在100.00mg/L硼酸+15.00%蔗糖时最长。(8)枣吊Ⅰ~Ⅲ果实的外观特征基本一致,但3批枣吊果实的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柄长度、核重、果形指数及可食率存在差异。枣吊Ⅰ在果实横径和果柄长度上占优势,枣吊Ⅱ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和可食率都最大。枣吊Ⅰ~Ⅲ果实的可溶性总糖、还原性糖、淀粉、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都存在差异。在白熟期,枣吊Ⅱ的可溶性总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都显着低于枣吊Ⅰ、Ⅲ,但还原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枣吊Ⅰ、Ⅲ。在脆熟期,枣吊Ⅰ的还原性糖显着低于枣吊Ⅱ、Ⅲ,其他差异不显着。8种矿物质元素含量存在差异。在白熟期,枣吊Ⅰ果实的K、Mg、Ca、Na、Fe和Zn的含量都显着偏高,枣吊Ⅲ果实的Mn和Cu含量最高。在脆熟期,枣吊Ⅰ果实的K、Ca、Fe和Cu含量最高,枣吊Ⅲ果实Mg、Na、Mn和Zn含量最高。枣吊Ⅰ~Ⅲ果实的内源激素含量及平衡比较变化趋势较一致。但整体而言,枣吊Ⅱ果实具有较高水平的GA、IAA、CTK,以及较低水平的 ABA、ABA/GA、ABA/IAA、ABA/CTK、GA/IAA,对开花坐果有促进作用。
张自强[8](2017)在《南方鲜食枣裂果发生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枣树(Zizjphusjujuba Mill.)已有7000多年栽培历史。我国南方鲜食枣成熟期主要集中在8月至9月中旬,而南方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间,这导致南方鲜食枣出现大量的裂果,严重影响了枣果的品质,给生产上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湖南省祁东县新丰果业有限公司紫冲种植基地为试验地,以’中秋酥脆枣’为试验材料,采用蒽酮比色法、考马斯亮蓝法等方法,对枣果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等内含物含量进行测定;运用田间调查方法对枣裂果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对枣树喷施不同浓度的氨基酸、硝酸钙、过氧化氢、氯化钠和氯化汞试剂,进行室内浸果研究,同时分析其对枣果气孔特性、表皮厚度、表皮相对电导率和枣果水通道蛋白表达差异的影响以及与枣裂果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降水量与温度是造成枣裂果的重要因素。高温、降水使枣果表皮受到损害,形成细小裂纹,最终强降雨或持续降水使枣果表皮吸水膨胀造成枣开裂。同时研究表明裂果与果实形态无相关性;正常果与裂果内含物含量之间具有差异性。完熟期正常果的可溶性糖、还原性糖、Vc含量分别比裂果低3.75%、2.93%、0.15mg/g,而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裂果高1.14%、1.62mg/g,Ca、Na含量分别比裂果高9.18mg/100g、0.33mg/100g,而K、Mg的含量分别比裂果低920.83mg/100g、7.71mg/100g;喷施一定浓度的氨基酸、硝酸钙、氯化汞试剂能有效降低裂果率。7000倍、8000倍氨基酸、60mg/L的硝酸钙和100umol/l氯化汞对枣果均具有较好的抗裂性,裂果率分别为45.90%、42.67%、48.21%、46.5%,抗裂效果最好的为8000倍氨基酸试剂,比对照组裂果率低40.73%。室内浸果发现裂果率与开始裂果所需时间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开始裂果吸水率无显着相关性。(2)从白熟期到完熟期,枣果表皮各组织结构厚度均呈先增后减趋势,裂果率与枣果表皮厚度和皮下层厚度呈极显着负相关,喷施7000倍氨基酸试剂能显着提高枣果表皮厚度。完熟期7000倍氨基酸试剂处理枣果表皮最厚达90.96um,比对照组高21.12um;裂果率与枣果实气孔密度及气孔开裂数呈极显着正相关。气孔密度和气孔开裂数越高,裂果率越大,与气孔大小和气孔开度无显着相关性。7000倍氨基酸处理气孔开裂数最少为3.67p/mm2,对照组气孔开裂数最多为6.83p/mm2;枣果表皮细胞膜相对电导率与裂果率呈显着正相关,喷施8000倍氨基酸能有效降低枣果表皮相对电导率,减少枣果表皮的损伤。完熟期相对电导率最大的为空白对照CK:42.31%,最小的为A5(8000倍氨基酸):22.21%。枣果各部位的相对电导率大小为果肩部(35.26%)>果面(31.70%)>果顶部(28.41%),枣果皮受损的部位大多是果肩部和果面。(3)硝酸钙、氯化钠、过氧化氢和氯化汞试剂对枣果水通道蛋白mRNA的表达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0mg/L硝酸钙对枣果果皮水通道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大于其他胁迫处理,而在枣果果肉中,0.01%过氧化氢抑制作用要大于其他胁迫处理。裂果率与枣果果肉水通道蛋白相对表达量呈显着正相关。
何凤[9](2017)在《南方鲜食枣落花落果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南方鲜食枣细脆浓甜,果核小,可食率高,有着独特的风味和良好的口感,出类拔萃的营养价值,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潜力巨大。南方鲜食枣发展迅速,已成为南方枣的主栽品种之一,开花量非常大,绝大多数开花后便陆续脱落,即使能坐果也会出现大量的黄化果,落果严重,采果时收获果实占总花数的百分率很低。本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紫冲基地的中秋酥脆枣为试验材料,利用Canon EOS 70D照相机、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等设备,采用定点观察、结构解剖、石蜡切片、激素测定等方法对中秋酥脆枣单花开放进程、两批次2种枣吊落花落果动态规律、两批次2种枣吊落花期枣花内源激素变化、两批次2种枣吊生理落果期果实内源激素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中秋酥脆枣的花果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秋酥脆枣枣花开放为日开型。不同的空气温湿度条件下,只影响单花开放的蕾裂时间段,不影响单花的开花速度,从蕾裂到花瓣下垂均需9.33h左右,花瓣与雄蕊分离的时间在白天。单花在蕾裂后第5d子房开始膨大形成幼果,未能坐果的生理落花在蕾裂后第6~7d变枯黄即将脱落,非生理落花在蕾裂后第2~4d干枯。(2)生理落花、生理落果的胚珠均萎缩败育。(3)两批次2种枣吊平均节位数不同,平均总花量各异。第一批木质化枣吊、非木质化枣吊节位数平均17.6节、15.4节,总花量平均139.38朵、129.58朵;第二批木质化枣吊、非木质化枣吊节位数平均16.0节、11.4节,总花量平均 64.33 朵、46.90 朵。(4)两批次枣吊着生花蕾数最多的节位不同。第一批枣吊通常在第5~7节花序着生的花蕾数最多;第二批枣吊通常在基部第1~4节花序着生的花蕾数最多。(5)两批次2种枣吊开花集中节位、坐果集中节位不同。第一批枣吊开花节位主要集中在2~12节,坐果节位集中在5~12节;第二批枣吊开花节位主要集中在1~7节,坐果节位集中在1~10节。(6)第一批枣吊比第二批枣吊的始花期提前10d,但花期持续时间均为40d左右。两批次枣吊落花率呈单峰曲线,第一批枣吊在始花期后第10~20d达到落花高峰期;第二批枣吊在始花期后第20~30d达到落花高峰期。(7)第一批枣吊比第二批枣吊的始果期提前10d,但生理落果期持续时间均为50d左右。两批次枣吊生理落果率呈双峰曲线,均有2个生理落果高峰期。第一批枣吊生理落果期主要集中在始果后的第10~20d;第二批非木质化枣吊生理落果期主要集中在始果后的第O~10d,第二批木质化枣吊生理落果期主要集中在始果后的第20~30d。(8)第一批非木质化枣吊总落花落果率(98.24%)比第一批木质化枣吊(97.21%)高1.03%;第二批非木质枣吊总落花落果率(97.99%)比第二批木质化枣吊(93.12%)高 4.87%。(9)两批次2种枣吊枣花内激素存在差异。两批次木质化枣吊上,柱萎期枣花内较高浓度的ABA、GA3和ABA/(GA3+IAA+ZR)比值增大促进子房膨大;第一批非木质化枣吊上,柱萎期枣花内较高浓度的ABA、ZR和ABA/(GA3+IAA+ZR)比值增大促进子房膨大;第二批非木质化枣吊上,柱萎期枣花内较高浓度的GA3、IAA,较低浓度的ABA、ZR和ABA/(GA3+IAA+ZR)比值减少促进子房膨大。(10)两批次2种枣吊枣果内激素存在差异。两批次木质化枣吊上,低浓度的GA3、IAA、ABA与生理落果有关;两批次非木质化枣吊上,高浓度的ABA与生理落果有关;GA3、ZR的异常升高也会与生理落果有关。第一批木质化枣吊、第一批非木质化枣吊、第二非批木质化枣吊上,高水平的ABA/(GA3+IAA+ZR)比值与生理落果有关;第二批木质化枣吊上,ABA/(GA3+IAA+ZR)比值的异常降低与生理落果有关。
蔡倩颖[10](2017)在《陕北枣树细根形态季节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陕北晋枣、狗头枣、七月鲜枣树为材料,分别对三种枣树不同物候期(萌芽期、展叶初期、展叶中期、全叶期、果实成熟期、落叶期)细根形态(直径、根组织密度、比根长、比表面积)进行研究。探究陕北枣树地下细根形态季节变化,寻找枣树细根形态与气象相关性。为深入研究枣树地下管理奠定基础,为枣树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晋枣、狗头枣、七月鲜枣树随细根序级的增大,细根直径及根组织密度均增大,比根长和比表面积则减小。2.晋枣1-3级根直径在整个生长季基本保持稳定。晋枣1-3级根根组织密度呈“M”型变化,晋枣1-3级根比表面积和比根长变化趋势类似,都呈“W”型变化。其中1级根比表面积在展叶中期和全叶期较大,为其他时期的3-4倍。1-3级根比根长峰值均出现在萌芽期,全叶期和落叶期,谷值出现在展叶初期和果实成熟期。3.狗头枣1-3级根直径随季节变化不显着(P<0.05)。狗头枣1-3级根组织密度季节动态变化各不相同。1级根呈“V”型变化,2级根一直缓慢上升,果实成熟期到落叶期小幅度下降,3级根呈“M”型变化。狗头枣各根序比表面积和比根长随季节变化各不相同。1级根比表面积呈“倒V”型,比根长呈“斜Z”型。2级根比表面积和比根长一直缓慢下降,果实成熟期到落叶期小幅度上升;3级根比表面积和比根长较稳定,各时期差异不大。4.七月鲜1-3级根直径和组织密度在生长季平稳上升。七月鲜1-3级根比表面积和比根长变化趋势类似,都呈“W”型变化。1-3级根比表面积和比根长均在萌芽期、全叶期和落叶期出现峰值,比表面积在展叶中期和果实成熟期出现谷值。比根长谷值为展叶初期和果实成熟期。5.土壤温度与晋枣、狗头枣、七月鲜细根形态相关性不显着。土壤湿度与三种枣树细根直径和组织密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土壤湿度与细根比表面积和比根长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根序的增加而减小,且狗头枣与气象因子相关性高于晋枣和七月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优化枣树栽培技术的作用及意义 |
| 2 枣树栽培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
| 2.1 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枣树品种 |
| 2.1.1 大白铃。 |
| 2.1.2 大瓜枣。 |
| 2.1.3 金丝新三号、四号。 |
| 2.1.4沾化冬枣。 |
| 2.1.5 梨枣。 |
| 2.2 控制枣树的生长环境 |
| 2.3 确保枣树栽培过程中平衡营养 |
| 2.4 防虫害问题的管理 |
| 3 枣树栽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 3.1 缺乏创新技术与管理规范 |
| 3.2 缺乏专业知识 |
| 4 枣树栽培技术的改善措施 |
| 4.1 加强技术创新力度 |
| 4.2 提高栽培人员的综合素质 |
| 5 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我国枣树栽培现状 |
| 1.1.2 衡阳鲜食枣栽培现状研究 |
| 1.1.3 枣病害种类研究概况 |
| 1.1.4 枣主要病害病原鉴定研究概况 |
| 1.1.5 中药提取物对枣病害防治研究概况 |
|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2.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湖南衡阳地区鲜食枣病害调查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材料与试剂 |
| 2.1.2 采样工具 |
| 2.1.3 调查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冬枣病害调查结果 |
| 2.2.2 中秋酥脆枣病害调查结果 |
| 2.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湖南衡阳地区鲜食枣主要病害病原鉴定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1.3 试验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缩果病 |
| 3.2.2 枣果面褐斑病 |
| 3.2.3 白绢病 |
| 3.2.4 枣叶黑斑病 |
| 3.3 小结与讨论 |
| 3.3.1 缩果病 |
| 3.3.2 枣果面褐斑病 |
| 3.3.3 白绢病 |
| 3.3.4 枣叶黑斑病 |
| 第四章 中药提取物药物筛选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 4.1.2 仪器与设备 |
| 4.1.3 试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缩果病病原链格孢菌抑菌试验 |
| 4.2.2 枣叶黑斑病病原科氏丽赤壳抑菌试验 |
| 4.3 小结与讨论 |
| 4.3.1 小结 |
| 4.3.2 讨论 |
| 第五章 生物药剂的筛选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 5.1.2 仪器与设备 |
| 5.1.3 试验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缩果病链格孢菌生物药剂抑菌 |
| 5.2.2 枣叶黑斑病科氏丽赤壳试验结果 |
| 5.3 小结与讨论 |
| 5.3.1 小结 |
| 5.3.2 讨论 |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 1 结论 |
| 2 主要创新点 |
| 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果树果实的生长发育 |
| 1.3 果实的品质 |
| 1.3.1 果实的外观品质 |
| 1.3.2 果实的营养品质 |
| 1.3.3 提高果实品质的技术措施 |
| 1.4 影响果实品质的因子 |
| 1.4.1 土壤养分因子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 1.4.2 气候条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 1.5 灵武长枣的生物学特征及栽培模式 |
| 1.5.1 灵武长枣生物学特征研究 |
| 1.5.2 灵武长枣的栽培模式 |
| 1.6 研究展望 |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
| 1.7.1 研究内容 |
| 1.7.2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材料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灵武长枣果实品质形成试验 |
| 2.3.2 昼夜温差对设施栽培灵武长枣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 |
| 2.3.3 关键土壤养分因子对设施栽培灵武长枣各时期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 |
| 2.4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 2.4.1 试验试剂 |
| 2.4.2 试验仪器设备 |
| 2.5 果实品质指标的测定 |
| 2.5.1 果实外观品质的测定 |
| 2.5.2 果实营养品质的测定 |
| 2.5.3 糖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
| 2.6 数据处理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与品质形成 |
| 3.1.1 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外观品质的变化 |
| 3.1.2 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营养品质的变化 |
| 3.1.3 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糖含量的变化 |
| 3.1.4 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糖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
| 3.1.5 灵武长枣果实各个时期糖含量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相关性分析 |
| 3.2 调控昼夜温差对灵武长枣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 |
| 3.2.1 对设施灵武长枣果实成熟期外观品质的影响 |
| 3.2.2 对设施灵武长枣果实成熟期营养品质的影响 |
| 3.3 施氮、有机质对灵武长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
| 3.3.1 施用氮肥对设施灵武长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
| 3.3.2 施用有机质对设施灵武长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灵武长枣果实发育过程与品质形成 |
| 4.1.2 昼夜温差对果实着色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
| 4.1.3 主要土壤养分因子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
| 4.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昼夜温差调控与施肥管理提高设施栽培灵武长枣果实品质的主要技术措施要点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七月鲜”枣和灰枣、骏枣的品种对比 |
| “七月鲜”枣的栽培方法 |
| 1 大荔冬枣产业发展现状 |
| 1.1 大荔冬枣栽培现状 |
| 1.2 大荔冬枣的几个关键发展时期 |
| 1.3 冬枣标准化生产形成一定规模 |
| 1.4 市场销售形式多样, 农民收入显着提高 |
| 1.5 冬枣技术推广和研发队伍健全 |
| 2 大荔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1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
| 2.2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
| 2.3 品牌意识不够, 没有国际知名品牌 |
| 2.4 市场经营不规范 |
| 2.4.1 农资市场不规范。 |
| 2.4.2 冬枣销售市场不规范。 |
| 2.4.3 冬枣售后缺乏追溯。 |
| 2.5 品种单一, 人工劳动强度大 |
| 2.6 追求经济效益, 品质下降 |
| 2.6.1 坐果量过大, 叶果比小。 |
| 2.6.2 过早采摘。 |
| 2.6.3 滥用膨果激素。 |
| 2.6.4 过量使用化肥。 |
| 2.7 棚体结构不合理, 环境调控未受重视 |
| 2.8 不能合理灌溉 |
| 2.9 采后包装有待提高, 储存加工落后 |
| 3 大荔冬枣产业发展对策 |
| 3.1 大力推进冬枣标准化生产 |
| 3.1.1 设施建造的标准化。 |
| 3.1.2 生产环节的标准化。 |
| 3.1.3 冬枣采收、包装的标准化。 |
| 3.2 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 |
| 3.3 规范市场行为 |
| 3.3.1 规范农资经营。 |
| 3.3.2 规范冬枣销售市场。 |
| 3.3.3 成立有效的市场监管机构。 |
| 3.4 选育和引进新的品种 |
| 3.5 狠抓冬枣品质的提高 |
| 3.5.1 减少座果, 提高叶果比。 |
| 3.5.2 及时采摘, 保证成熟度。 |
| 3.5.3 坚决杜绝滥用激素膨果。 |
| 3.5.4 减少化肥施用, 多施腐熟有机肥。 |
| 3.5.5 减少化学农药喷施, 生产有机冬枣。 |
| 3.6 合理灌溉, 促进果实生长 |
| 3.7 改进包装, 加强冬枣储藏和深加工研发 |
| 3.8 组织研发队伍, 解决产供销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技术难题 |
| 1 嫁接育苗 |
| 1.1 砧木播种育苗 |
| 1.1.1 种子选择与处理。 |
| 1.1.2 整地做床。 |
| 1.1.3 播种。 |
| 1.1.4 苗木管理。 |
| 1.2 嫁接苗培育 |
| 1.2.1 砧木选择与处理。 |
| 1.2.2 培育早熟品种不同, 选择的接穗不同。 |
| 1.2.3 嫁接。 |
| 1.2.4 嫁接后管理。 |
| 2 栽植地选择 |
| 3 苗木选择 |
| 4 栽植 |
| 5 肥水管理 |
| 6 定干整形 |
| 7 病虫害防治及越冬防护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南方鲜食枣研究概况 |
| 1.2 枣生物学研究概况 |
| 1.2.1 根的生物学特性 |
| 1.2.2 枣吊的生物学特性 |
| 1.2.3 芽的生物学特性 |
| 1.2.4 花的生物学特性 |
| 1.2.5 果的生物学特性 |
| 1.3 果树一年多批次结果研究概况 |
| 1.4 枣树一年多批次结果研究概况 |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6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试验材料 |
| 2.3 主要试验仪器 |
| 2.4 主要试剂 |
| 2.5 试验方法 |
| 2.5.1 不同批次枣吊植物学特征观测 |
| 2.5.2 不同批次枣吊显蕾、开花和坐果特性比较 |
| 2.5.3 不同批次枣花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比较 |
| 2.5.4 不同批次枣吊花器官的花粉活力检测比较 |
| 2.5.5 不同批次枣吊果实品质特征比较 |
| 2.5.6 不同批次枣吊果实的内源激素和环链酸腺苷含量比较 |
| 2.6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批次枣吊植物学特征观测 |
| 3.1.1 植物学特征观测 |
| 3.1.2 小结与讨论 |
| 3.2 不同批次枣吊显蕾、开花及坐果特性比较 |
| 3.2.1 显蕾特性比较 |
| 3.2.2 开花特性比较 |
| 3.2.3 坐果特性比较 |
| 3.2.4 开花率、座果率和成果率比较 |
| 3.2.5 小结与讨论 |
| 3.3 不同批次枣花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比较 |
| 3.3.1 不同发育阶段的显微形态特征 |
| 3.3.2 不同发育阶段的亚显微形态特征 |
| 3.3.3 小结与讨论 |
| 3.4 不同批次枣吊花器官的花粉活力检测比较 |
| 3.4.1 单药花粉量比较 |
| 3.4.2 花粉萌发率比较 |
| 3.4.3 花粉管萌发长度比较 |
| 3.4.4 小结与讨论 |
| 3.5 不同批次枣吊果实品质比较 |
| 3.5.1 外观品质性状比较 |
| 3.5.2 营养品质性状比较 |
| 3.5.3 小结与讨论 |
| 3.6 不同批次枣吊果实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比较 |
| 3.6.1 内源激素含量的比较 |
| 3.6.2 内源激素的平衡比较 |
| 3.6.3 小结与讨论 |
| 4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2 讨论 |
| 5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
| 附录D |
| 附录E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枣 |
| 1.1.1 枣资源情况 |
| 1.1.2 枣的分布及划区 |
| 1.1.3 鲜食枣研究概况 |
| 1.1.3.1 鲜食枣品种资源概况 |
| 1.1.3.2 南方鲜食枣产业发展现状 |
| 1.2 裂果研究进展 |
| 1.2.1 裂果概况 |
| 1.2.2 裂果机理研究 |
| 1.2.2.1 表型特征与裂果 |
| 1.2.2.2 遗传因素与裂果 |
| 1.2.2.3 生理作用与裂果 |
| 1.2.2.4 外界环境与裂果 |
| 1.2.3 防治裂果措施 |
| 1.3 水通道蛋白研究进展 |
| 1.3.1 水通道蛋白的发现 |
| 1.3.2 植物水通道蛋白研究概况 |
| 1.3.2.1 植物水通道蛋白研究背景 |
| 1.3.2.2 植物水通道蛋白结构特征 |
| 1.3.2.3 植物水通道蛋白的表达与调控 |
| 1.4 枣树水通道蛋白基因及内参基因的确定 |
| 1.4.1 枣树水通道蛋白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 1.4.2 枣树水通道蛋白内参基因的确定 |
|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与意义和技术线路图 |
| 1.5.1 课题来源 |
|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3 技术线路图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地概况 |
| 2.1.2 试验材料与主要实验设备 |
| 2.1.2.1 试验材料 |
| 2.1.2.2 主要实验设备 |
| 2.1.3 主要实验药品及试剂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裂果形成过程形态观察 |
| 2.2.2 正常果与裂果内含物测定 |
| 2.2.2.1 枣果采样 |
| 2.2.2.2 指标测定方法 |
| 2.2.3 田间枣树各处理试验方案 |
| 2.2.3.1 试验处理 |
| 2.2.3.2 裂果率统计 |
| 2.2.4 室内浸泡试验 |
| 2.2.5 枣果实表皮气孔观察 |
| 2.2.6 枣果实表皮相对电导率测定 |
| 2.2.7 枣果实表皮石蜡切片制作 |
| 2.2.8 枣果实水通道蛋白表达差异测定 |
| 2.2.8.1 枣果样品采集 |
| 2.1.8.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 2.1.8.3 总RNA的提取 |
| 2.1.8.4 逆转录合成cDNA |
| 2.1.8.5 荧光定量PCR反应 |
| 2.1.8.6 荧光实时定量PCR数据分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枣裂果形成 |
| 3.1.1 温度、降水量与枣裂果形成关系 |
| 3.1.2 正常果与裂果形态比较 |
| 3.1.3 正常果与裂果内含物比较研究 |
| 3.1.3.1 不同时期枣正常果与裂果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 3.1.3.2 不同时期枣正常果与裂果还原性糖含量变化 |
| 3.1.3.3 不同时期枣正常果与裂果淀粉含量变化 |
| 3.1.3.4 不同时期枣正常果与裂果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
| 3.1.3.5 不同时期枣正常果与裂果Vc含量变化 |
| 3.1.3.6 不同时期枣正常果与裂果矿物质含量变化 |
| 3.2 不同处理对不同成熟期枣裂果影响及室内浸泡研究 |
| 3.2.1 不同处理对不同成熟期枣裂果影响 |
| 3.2.1.1 不同处理对枣裂果率的影响 |
| 3.3.1.2 不同处理对枣裂果方式的影响 |
| 3.2.1.3 不同时期枣裂果部位分布比较 |
| 3.2.2 室内浸泡不同处理枣果研究 |
| 3.2.2.1 脆熟期室内浸泡不同处理枣果吸水率变化 |
| 3.2.2.2 完熟期室内浸泡不同处理枣吸水率变化 |
| 3.2.2.3 室内浸果其他指标比较 |
| 3.2.2.4 室内浸果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 3.3 不同处理对枣果表皮结构的影响 |
| 3.3.1 白熟期不同处理对枣果表皮结构影响 |
| 3.3.2 脆熟期不同处理对枣果表皮结构影响 |
| 3.3.3 完熟期不同处理对枣果表皮结构影响 |
| 3.3.4 不同时期枣果表皮各组织结构变化 |
| 3.4 不同处理对枣果实表皮气孔结构变化 |
| 3.4.1 不同处理枣果实表皮气孔结构分析 |
| 3.4.2 不同处理枣果实表皮气孔大小、开度、密度及开裂数分析 |
| 3.4.3 不同处理枣果实表皮气孔结构与裂果率相关性分析 |
| 3.5 不同处理对枣果皮相对电导率影响 |
| 3.5.1 不同处理的各浓度梯度对枣果实表皮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 3.5.2 不同处理对枣果皮不同部位的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 3.5.3 不同时期不同处理裂果率与相对电导率相关性分析 |
| 3.6 不同处理对枣水通道蛋白表达差异影响 |
| 3.6.1 总RNA提取结果 |
| 3.6.2 标准曲线的构建 |
| 3.6.3 扩增产物特异性 |
| 3.6.4 枣水通道蛋白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比较 |
| 4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裂果形成过程 |
| 4.1.2 正常果与裂果内在物质比较研究 |
| 4.1.3 不同处理对不同成熟期枣裂果影响及室内浸泡研究 |
| 4.1.4 不同处理对枣果表皮结构的影响 |
| 4.1.5 不同处理对枣果实表皮气孔结构变化 |
| 4.1.6 不同处理对枣果皮相对电导率影响 |
| 4.1.7 不同处理对枣水通道蛋白表达差异影响 |
| 4.2 结论 |
| 5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枣花开放规律 |
| 1.2 枣吊的分类 |
| 1.3 枣树落花落果的原因 |
| 1.4 国内枣树落花落果研究概况 |
| 1.5 枣树落花落果规律 |
| 1.6 国内内源激素对花果发育的研究概况 |
| 1.7 内源激素对枣花发育的研究 |
| 1.8 内源激素对枣果发育的研究 |
| 1.9 枣胚败育的研究 |
| 1.10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11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中秋酥脆枣单花开花期进程及特征 |
| 2.1 试验地概况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试验材料 |
| 2.2.2 试验方法 |
| 2.2.2.1 单花开花当日开花进程观察 |
| 2.2.2.2 单花开花次日至子房膨大开花进程观察 |
| 2.2.2.3 解剖镜观察 |
| 2.2.2.4 石蜡切片观察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能坐果的单花开花进程及特征 |
| 2.3.1.1 能坐果的单花开花进程及特征 |
| 2.3.1.2 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单花开花当日开花进程规律 |
| 2.3.2 未能坐果的单花开花进程及特征 |
| 2.3.2.1 生理落花开花开花进程及特征 |
| 2.3.2.2 非生理落花开花期不同时期特征 |
| 2.3.3 落花和柱萎期正常花胚珠结构特征研究 |
| 2.3.4 生理落果和同期正常果胚珠结构特征研究 |
| 2.3.5 幼果胚珠结构特征研究 |
| 2.3.6 生理落花、生理落果胚珠细胞结构特征研究 |
| 2.4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中秋酥脆枣两批次2种枣吊落花落果动态规律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方法 |
| 3.1.2.1 第一批次枣吊落花落果规律调查 |
| 3.1.2.2 第二批次枣吊落花落果规律调查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两批次2种枣吊节位数观察 |
| 3.2.2 两批次2种枣吊不同节位花蕾数量规律 |
| 3.2.3 两批次2种枣吊总花量比较 |
| 3.2.4 两批次2种枣吊落花规律 |
| 3.2.5 两批次2种枣吊生理落果规律 |
| 3.2.6 两批次2种枣吊不同节位花蕾数和坐果数的关系 |
| 3.2.7 两批次2种枣吊采前落果规律 |
| 3.2.8 两批次2种枣吊总落花落果规律 |
| 3.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中秋酥脆枣两批次2种枣吊落花期枣花内源激素变化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两批次2种枣吊枣花GA_3含量变化 |
| 4.2.2 两批次2种枣吊枣花ZR含量变化 |
| 4.2.3 两批次2种枣吊枣花IAA含量变化 |
| 4.2.4 两批次2种枣吊枣花ABA含量变化 |
| 4.2.5 两批次2种枣吊枣花内源激素比值变化 |
| 4.4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中秋酥脆枣两批次2种枣吊生理落果期果实内源激素比较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两批次2种枣吊枣果GA_3含量比较 |
| 5.2.2 两批次2种枣吊枣果ZR含量比较 |
| 5.2.3 两批次2种枣吊枣果IAA含量比较 |
| 5.2.4 两批次2种枣吊枣果ABA含量比较 |
| 5.2.5 两批次2枣吊枣果内源激素比值比较 |
| 5.3 小结与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2 讨论 |
| 6.2.1 单花开花进程及特征的研究 |
| 6.2.2 两批次2种枣吊落花落果动态规律的研究 |
| 6.2.3 两批次2种枣吊落花期枣花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
| 6.2.4 两批次2种枣吊生理落果期果实内源激素比较的研究 |
| 第七章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英文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对象枣品种简介 |
| 1.2.1 七月鲜枣品种简介 |
| 1.2.2 晋枣枣品种简介 |
| 1.2.3 狗头枣品种简介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细根形态研究 |
| 1.3.2 枣树根系研究 |
| 1.3.3 根序形态随季节变化 |
| 1.3.4 气象因子与细根形态研究 |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4.1 研究目的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区概况 |
| 2.2 样地设置 |
| 2.3 取样时间 |
| 2.4 取样方法 |
| 2.5 样品测定方法 |
| 2.5.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 2.5.2 气象因子数据来源 |
| 2.5.3 数据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 3.1 三种枣树细根直径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1.1 晋枣细根直径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1.2 狗头枣细根直径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1.3 七月鲜枣细根直径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1.4 三种枣树细根直径的比较 |
| 3.2 三种枣树细根组织密度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2.1 晋枣细根组织密度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2.2 狗头枣细根组织密度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2.3 七月鲜枣细根组织密度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2.4 三种枣树细根组织密度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3 三种枣树细根比表面积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3.1 晋枣细根比表面积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3.2 狗头枣细根比表面积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3.3 七月鲜枣细根比表面积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3.4 三种枣树细根比表面积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4 三种枣树细根比根长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4.1 晋枣细根比根长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4.2 狗头枣细根比根长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4.3 七月鲜枣细根比根长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4.4 三种枣树细根比根长的季节动态变化 |
| 3.5 土壤湿度、土壤温度与枣树细根形态的相关性 |
| 3.5.1 土壤温度与枣树细根形态的相关性 |
| 3.5.2 土壤湿度与枣树细根形态的相关性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2 讨论 |
| 4.2.1 三种枣树细根形态的差异性 |
| 4.2.2 三种枣树细根形态的季节动态变化 |
| 4.2.3 三种枣树不同根序细根形态的差异性 |
| 4.2.4 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与三种枣树细根形态的相关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