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1](2021)在《乾嘉时期(1736-1820)诗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乾嘉时期历时八十五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时刻,也是社会结构酝酿着的变异时期。乾嘉学者以总结、概括、整理、辑佚、辨伪、求真的姿态登上学术的舞台,这一时期,学者名家众多,学术门类繁多,为学取向各异。汉学、理学、心学、考据学、宋学、历史学、实证哲学因势而兴,寻求发展。各种思潮、学术流派争鸣裂变,组合重构。在这种过程中引发了对各种典籍的总结、考据、扬弃、重新发现的问题。本文以乾嘉时期时间段为起点,以年鉴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历史长时段研究理论为基础,论述在将近百年的时间内,在经济、政治、社会、地域条件、文化传承相对不变或者变化缓慢的情况下,乾嘉时期诗经学的历史语境、文化现实、学术理路等体系变化和突破的问题。其一,从“凡学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变”的学术史角度出发,对先秦诗经学、秦汉诗经学、魏晋唐诗经学、宋代诗经学、元明诗经学、清初诗经学进行梳理和概述。因为侧重不同,主要论述占据诗经学主流地位的观点和内容,其他细枝不再赘述;其二,对乾嘉时期诗经学的基本学术背景进行研究。从概念上进行明晰,对时代的乾嘉和学术的乾嘉进行区分和辨析;从学术研究讨论风气的形成,大师名家聚集式的出现,学者着述丰富名着繁多来论述乾嘉学术与经学的复兴;从重汉抑宋学术风气的形成,小学、考据治学逐步发展并走向繁荣等方面探究在学术范围内乾嘉诗经学繁荣的内在里路。其三,运用融会贯通的历史学眼光,对乾嘉时期的诗经学进行分类探讨。在内容上进行名物、制度、天文、地理等方面研究;在方法上,进行因声求义的总结,打通远古经典与现实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膜,剥去蒙蔽在《诗经》上的层层积尘,回到《诗经》的源头体会圣人之道。其四,对乾嘉时期三家诗及辑佚进行研究分析。简要论述三家诗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揭示三家诗在乾嘉时期研究出现高潮的学术原因;以陈寿祺《三家诗遗说考》为例来分析乾嘉时期三家诗的研究特点;在辑佚风气的影响下,关注诗外诗的研究,以沈德潜《古诗源·古逸》为例探讨诗外诗的价值。其五,对乾嘉时期诗经学的独立思考派崔述进行研究。重点考察崔述在汉学宋学的交互影响下如何走出宗汉宗宋的怪圈;根据崔述诗经学着作《读风偶识》来具体论述崔述与诗经汉学的联系和区别。其六,对乾嘉时期汉学的三大流派进行代表人物、重要着述、学术风格的总结,明确乾嘉汉学在此时期的主流地位和重要成就。最后,总结乾嘉诗经学的突破和成就。从实事求是学风的突破,方法论的突破与影响,乾嘉诗经历史地位的建立三个方面来论述乾嘉诗经学的主要成就及对现代学术的贡献。如同中国其他学术流派一样,乾嘉时期诗经学也有其独特的形成、发展、高潮、衰落、蜕变而向近代学术演变的过程。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历史过程,回到历史,目的并非全然以古人的立场和价值为自己的观点,而是在不同时代背景、历史语境、文学观念、批评标准下取得古今视野的双向贯通。
易佳妮[2](2020)在《《汉书》复音词研究》文中指出汉代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复音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书》以其成书年代确定且词汇面貌趋于一致,词汇量丰富,兼具书面语与口语等特点,成为反映汉代语言面貌和特点的重要语料。选取几个角度对《汉书》中复音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为学术界提供1份研究《汉书》语言的参考,对汉代词汇乃至汉语史研究贡献1份力量,另一方面对建立汉语复音词研究理论和历时词汇学理论大有裨益,在此基础上还可为完善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本文共分为5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汉书》及其语料价值,并对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情况和《汉书》词汇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其次我们从理论和实用两方面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在充分吸取前人专书词汇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最后确定以意义为中心,兼顾语法、修辞、频次等因素作为《汉书》复音词判定和切分的标准。第2章为《汉书》复音词的结构。采用共时和历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汉书》中的复音词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对每1类复音词从语义构成和词性等方面进行静态描写。在对《汉书》中各类复音词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选取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论语》和《孟子》进行历时的动态比较,总结出《汉书》复音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第3章以《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双音词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首先从使用频次、词义和语法功能方面对《汉书》中常用双音词进行静态描写。其次大体描述构成常用双音词的先秦常用单音词使用情况,尽可能考定每个常用双音词常用义出现的最早时间。对于先秦时期出现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主要进行探源。将它们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对于两汉时期出现,或先秦时期出现,使用频次较低且用法单一,在两汉时期得到发展,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将它们两汉魏晋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最后在静态描写与动态探源溯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的规律。第4章在对《汉书》复音词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以《汉语大词典》、《辞源》、《汉书辞典》等辞书所收词条为基础,并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多种检索方式对《汉书》以前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整理出其中的新词新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新词词义以及新义产生的途径,并揭示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第5章为全文结语,总结全文各部分研究所得结论,以及全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赵苓岑[3](2020)在《布朗肖中性批判研究》文中提出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作为二十世纪法国本土的“先驱”作家、批评家,针对其作品、公共参与的批评及“历史现场”的还原却明显地滞后,但这一错位却恰逢法国社会运动及理论走向外的热潮,积极影响了二十世纪思想史的进程:宏大叙事的形而上的传统被后现代所质疑、清算。后现代思潮中的两股主流后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主义同属否定性批判,却在批判后是否建制的问题上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近来的研究却揭示了另一种可能:解构主义中“书写”这一概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实践”这一概念有所对话,而且能够继续对话,以回应后现代的现实。深刻影响了解构主义“书写”概念的布朗肖的“中性”思想,实际上已经预示了这一异质性对话,或者说铺垫了这一对话的可能。布朗肖的中性思想如何借由否定性批判作用于后现代思潮,这一问题又具体地分为以下几个问题:中性何时又如何走向否定性批判,在批判的理论坐标上留下“中性批判”的轨迹,中性批判又如何以非连续性、匿名、复多性等特征实现“书写”与实践、文学与哲学、文学与政治的对话,中性批判如何又是否能够建立“文学的共通体”,“文学的共通体”又是否为另一种建制,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及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拓展布朗肖研究、理解后现代思潮的互动,并探索进一步深化对话的可能,但在国内布朗肖研究中却属于缺位的状态。本论文以“布朗肖中性批判”为研究对象,旨在文化、社会、历史的典型现象中还原“中性批判”的生成,并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中性批判的生成关键在于与他者的异质性对话,集中展现了上世纪思想史“非连续性”的转向、尊重他异性的伦理转向以及回归日常的走向。论文将结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与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再现布朗肖中性思想与法国典型文学、文化符号、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德国早期浪漫派、新小说代表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的对话,试图阐明中性如何借由否定性批判逐步地走向文学的共通体,实现一种新的共通体与生活方式。论文分绪论、正文与结论三部分,正文共有五章。绪论部分在阐明选题动机及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布朗肖中性思想如何与法兰克福学派及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对话,创造性地提出思想史三段论、日常的三层公开性、三种关系,以构建中性批判的话语。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针对中性批判的实践研究较为缺乏的现状,选择在正文部分提供较为详实的史料,综合分析中性批判的来龙去脉。论文第一章将聚焦中性批判生成的土壤。二十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批评史避不开布朗肖与萨特,因为他们,法国“话语”因而可能。布朗肖、法国、二十世纪是相互成就的。法国的首都、文学之都、布朗肖文学生涯的起点及场域——巴黎——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文学空间:既为布朗肖所描述,又为其提供中性的条件,也构成中性的接受。本章将分析布朗肖为何批判以科学与进步为标准的现代性:首先享受科学与进步成果的巴黎充斥着以新闻为代表的专制语言,以街垒运动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反犹现象所表现出的对他者的排斥,促使布朗肖反思自法国大革命以来享有过大权力的启蒙以及启蒙所过度推崇的理性。具化了现代性的现代化城市巴黎,作为文学与革命、文学与政治互动最为频繁与最为集中的场域,为中性批判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及恰当的喻体。后续章节则回应中性批判的两个关注:生存与审美,也就是如何与他者共存的伦理与如何合乎尺度的表达。同时,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也对应着布朗肖不同的创作阶段,按时序呈现中性批判的发展。首先,以政论式写作开启文学生涯的30年代,布朗肖如何以中性意识突破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的重围,不仅刺破了两次世界大战间“和平欧洲”的假象,而且借德占区巴黎与巴黎人无以识别的民族面貌强调了中性的必要性:以批判实现自知,但这一阶段的写作更多地倾向于文化自觉,属于中性走向否定性批判的探索初期。第三章则通过与具体的他者——巴特——的比较(对中性的不同态度、定义及定位),以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末期反戴高乐威权、反对对阿尔及利亚战争、五月风暴及这一社会活动高潮期的宣言与自治组织为观察对象,分析二者的不同反应及表述,凸显布朗肖中性批判基于日常的现实粘度与“实践性”,中性批判也正是因为作用于自发性意识的可能,具有实践性。60年代社会运动热潮渐冷,包括布朗肖在内的法国知识分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语言的思考上来,认为权力的讨论不能仅限于国家机构、政治的视域,应回溯至语言,对语言进行反思。第四章以布朗肖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批判为切入点,布朗肖批判其“反思自我”的极端主义的可能,提出并实践以断裂、复多性语言为特征的断片书写。但也正因为断片书写,中性批判走向了不同于哲学与传统文学的道路:以写作而非建制作用于意识,而非推翻制度,打造不断生成的文学的共通体。文学的共通体或许过于理想,但中性批判对新小说、80年代城市日常书写乃至二十世纪文学艺术的影响至今可见,这样一种跨时空的差异性互动或许一定程度上呼应了共通体的生成性,因此,论文最后一章将具体地以布朗肖代表性虚构作品《死刑判决》为例,辅以新小说理论旗手阿兰·罗伯-格里耶的代表性虚构作品《窥视者》,分析中性批判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如何调动图文互动,实现一种基于日常又与文学艺术共谋的新的生活方式。论文结论部分就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路径、考察重点与核心观点进行了简要总结,最后指出,通过考察布朗肖半个多世纪以来中性批判的流变及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与思想碰撞,其实践的价值、精神的内涵、思想的前瞻性与独特性可得到合理的解释与充分的揭示。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布朗肖中性批判的定义、阶段的划分、特征的梳理、历史定位与思想溯源的追溯,更在于将其当做已经实践过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案例,帮助我们探索新时期的批判路径。
王蕾[4](2020)在《文学内外的求索:韩少功创作思想的追求》文中认为韩少功,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坛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湖南作家,他凭借对现实人生的真切体验以及对文学创作地不断深入,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文化实践和审美反思,使自己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论文试图去解读韩少功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价值追求,以及在具体的创作指向中把握他独特的精神世界。韩少功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邃,这其中,鲁迅、沈从文以及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成为了韩少功创作思想形成的精神向导。因此,论文将通过上述几位作家与韩少功的精神联结,分别从韩少功的文化启蒙、文学寻根、文学思想建构的开放性与多样性等方面来进行阐释和论证,以深度剖析韩少功创作思想的追求。具体来说,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是在他坚持不懈的人文关怀、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以及知行合一的文化实践之中完成的。因此,论文的四个章节也将从上述几个维度来进行展开。论文的第一章将主要分析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缘由。第一部分以韩少功人生历程中的四个主要阶段为时间纵轴,阐释韩少功创作思想形成的具体路径。韩少功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文学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特定文化语境,既是他独特的创作心理和写作方式形成的重要来源,也是他创作思想形成的外部条件。第二部分将具体解读韩少功对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定位。第三部分将侧重分析韩少功创作思想形成的构成之源、主要内涵和突出特征。一方面他受“经世致用”、“敢为人先”湖湘文化的浸染,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坚守着公共知识分子的精神之责。另一方面,鲁迅、沈从文、米兰·昆德拉的文学理论对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精神导向作用。第二章到第四章将对韩少功创作思想的“构成之源”及价值追求的具体表现作详细的论述。第二章将集中论证韩少功在鲁迅精神指引下文化“启蒙”意识的自觉形成。本章的第一节将鲁迅生存意义上的价值选择“火与剑”式的激烈批判与韩少功“中和”式的坚持与抵抗进行比较,分别从不同的历史语境中阐释他们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及价值立场的坚守。第二节将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和韩少功笔下知识青年的人生轨迹和前途命运进行关注,试图去审视不同时代背景下知识群体生存境遇的异同。章节的最后,对鲁迅与韩少功在文化“启蒙”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方式进行比较,将“国民性”批判作为鲁迅与韩少功的精神联结,重点突出韩少功对鲁迅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开拓。第三章将“寻根”作为本章的论述基点。沈从文对“生命优根”的执着追寻,对韩少功的文学“寻根”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第一节将对“寻根”母题进行简要探析,解读传统寻根视域下“优根”与“劣根”之选所产生的不同文化意义,并分析“寻根”视域下湖湘文化与巫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第二节与第三节将分别论述沈从文的“乡下人”寻根与韩少功的“外乡人”寻根,在比较他们各具特色的“寻根”路径中,重点分析韩少功新时期文学“寻根”所产生的时代意义。第四章将重点分析韩少功在米兰·昆德拉小说理论指引下个人创作思想的建构以及具体表达。八十年代中期,韩少功译介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至中国内地并引起强烈反响,韩少功本人也深受昆德拉创作思想的影响。从对“存在”的找寻、文体试验的践履,到拒绝“媚俗”坚守住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价值立场……韩少功在政治与文学的复杂关系中一次次智慧地完成生命的独行之路,“倔强”地守候一份人文知识分子的“初心”。总之,本论文意在超越以往有关韩少功研究的单一路径和思维范式,主要采用综合归纳与比较分析、微观研究与宏观阐述结合一体的方法,对韩少功的文学实践和创作思想的价值追求做全面的阐释与解读,并以此为基点,借以能够拓宽学界对韩少功研究的路径。如此,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学术空间和理论启示。
刘爽[5](2020)在《《李象先集》整理及李氏交游研究》文中认为李焕章,字象先,号织斋先生,乐安(今山东广饶)人,明代诸生,“青州四杰”之一。出生官宦之家,祖、父均在朝廷任职,兄弟五人都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均有诗集传世,地方志皆有传。明亡后,焕章作《志不二朝》,以明不仕新朝之志,或云游在外,或隐居山寺,或与志同道合者饮酒赋诗,以抒胸臆。其与顾炎武、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有密切的交往。李焕章是山东青州一带声名较着的文人,又处在明清鼎革之际,且有一定数量的诗文传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其目,表明其诗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但是,其诗文的传存却十分散乱,未经专门系统的整理。目前所见其诗文集有《织斋文集》八卷共91篇与《织水斋集》(不分卷)168篇,这与方志及《提要》中所说“百万余言”显然是不相符。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查知民间流传的李焕章诗文213篇,分作“赋”“记”“序”“书”“跋”“传”“说”“墓表、墓铭”“疏”“族谱序”以及“杂着”,又从方志中辑录其佚文15篇,周亮工所辑《赖古堂文选》《藏弃集》《结邻集》中辑录其佚文7篇。此外,笔者又搜得李氏诗作45首。本文即笔者对以上诸篇进行点校及注释的成果。此外,笔者还详细梳理了李焕章的交往。李氏的交往范围极广,不仅有同州郡者,还有当时的名士如顾炎武、李澄中、周亮工等人;侨居诸城时,又与诸城遗民集团来往密切,同时与佛门中人相熟往来。笔者希望通过对其交往活动的梳理来分析明清鼎革之际基层士人们的思想心态,以及他们面对如此之时代巨变时所作的人生选择。全论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研究和整理李焕章诗文集。第一章,笔者主要对李焕章诗文集的流传和刊刻,梳理其存世文献,重点研究笔者在民间所获手抄本。第二章,系统点校里李焕章诗文。下篇是研究李焕章其人。第一章,介绍了明末清初山东的状况及李氏家族。明末清初的山东,战乱频繁,灾难不断,人民生活凄苦。许多望族也在这场动乱中受到冲击,不仅失去财产和家人,更有“夷夏之辨”对原有意识形态的冲击。李氏家族的经历是这一时代的缩影,经过这一变故,李氏家族也由盛转衰,再不复当年。第二章研究李焕章的交往活动,李焕章交往广泛,涉及各个阶层,主要论述其与周亮工、李澄中及诸城遗民集团的交往,兼及其与其他基层士人的来往。
李佩瑜[6](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曹雨杨[7](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提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孔庆蓉[8](2019)在《汉代诗歌研究史论(汉-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诗歌史上,汉代诗歌的产生具有特殊意义。关于汉代诗歌的研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程。从汉代起,每一个时代都有对汉代诗歌的整理、考辨、集释,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这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料。历来对汉代诗歌的考察,依据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趣味,或分门别类地对汉诗进行专题研究,或对汉诗的时代背景、结构内容、名物称谓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辨伪考证。随着对汉代诗歌研究的不断深入,渐渐积累起比较全面、完整、细致入微的研究成果。本文力图对汉代诗歌研究史进行考镜源流的历史追索,作一番动态、定向的考察,凸显历代研究面貌,辨明研究流变的历史轨迹和承递关系。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汉代诗歌进行了分类描述,具体阐述了乐府产生的机制和演唱、表演及其相关情况。《史记》和《汉书》是这一时期记载汉代诗歌相关情况的两部史书,其中对汉诗片段式的理论评述开启了汉代诗歌研究的酝酿阶段。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汉鼓吹曲进行改造并将其雅化为纪颂功德的朝廷音乐。随着宫廷雅乐和俗乐双向互动交流过程的不断深化,汉代所侧重的雅乐传统被颠覆了。《宋书·乐志》将汉乐府相和曲、杂曲,纳入了官修乐志的范畴,并且首次记录了《汉铙歌十八曲》和《陌上桑》,其开创之功不可没。南朝时期,正式拉开了汉诗研究的序幕,刘勰、钟嵘对汉代诗歌的品评,语言虽然稍嫌简略,但已涉及五言诗的起源、诗歌风格及作品真伪问题。《文选》和《玉台新咏》对汉代诗歌的整理和收录作出了贡献。第三章,隋唐时期的复古思潮,开启了对六朝文风的批判。陈子昂将批判的锋芒直指齐梁,鲜明地表示了自己推崇风雅和汉魏古诗的态度。面对南朝以来古题乐府诗歌创作的娱情化潮流,以吴兢为代表的乐府学家对古题作出了正本清源的梳理,为古题乐府创作开辟了理论上的支撑点。李白更加重视乐府古题的规定性,通过创作实践表达了自己对古题题义的深刻体认。汉代诗歌在这一时期有赖于《文选》而得以广泛传播。皎然将汉代诗歌纳入审美批评视野,表明此时期对汉代诗歌的研究开始深化和细化。唐代的类书对汉代诗歌按性质归类,虽然和南朝不尽相同,但对苏、李诗的态度和《文选》《诗品》的观点是一致的。第四章,宋代严羽确立了汉魏诗歌在其诗学体系中的“第一义”地位。郑樵的《通志·乐略》将汉魏以来至唐代的音乐典籍进行梳理,试图力挽崔豹、吴兢以“义”解诗之弊。左克明对汉乐府独特的解题方式成为乐府研究的重要转折。诗话在宋元时期就已成为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主要形式,严羽、刘克庄、杨载等人均在诗话着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汉代诗歌的理解和看法。第五章,明代对汉代诗歌进行全面的选、编、注、考、点、评、论等多种形态的研究,其卷帙之繁富,体系之完整,理论之精确,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体现了多样化的诗学批评模式。明前后七子以“古体宗汉魏”为创作纲领,将汉代诗歌推到仅次于《诗经》的亚经典地位。第六章,清代的汉诗研究在历代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入的发展和更全面的展开。清代是“经学复盛时代”,儒家诗学的传统政教精神复兴,学者们在汉代诗歌研究中多继承汉儒比兴解诗的传统,探求诗外之旨,在汉代诗歌研究中形成了注重史科、耽于考据的研究特色。研究方法的更新最为显着的是打破传统的评点方法,将时文的创作与批评方法运用到对汉诗的评点诠释中。
李胜利[9](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邢怒海[10](2018)在《《许衡集》文献与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许衡是元代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理学、政治、教育、文学、天文历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世尊为“元朝一人”“朱子後一人”。许衡以强烈的自觉精神开创了白话直解写作方式,将经典着作与口俗白话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典的传播与普及,顺应了语言文白转型的时代要求。许衡遗着先後冠以《鲁斋遗书》《许文正公遗书》等名称刊行(现统一称作《许衡集》),内中《语录》《直解》等作品对研究近代汉语的文白发展、转变具有弥足珍贵的语料和文献价值。近五十年来,海内外众多学者着力於许衡及其着述的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论文、专着、会议等各种研究形式迭出不断。本文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以四库本为底本,以万历本等为参校,梳理了《许衡集》中《语录》《直解》等作品文本,并分离、整理出其中的全部词语。本文以这些语料和词语为研究基础和切入点,试图展现元初文人的实际口语状况,以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元初汉语词汇的面貌、特点、来源、构成方式、应用范围等,描写元初白话词语系统,既重视共时特徵,又关注历时变化。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和总结了近些年来海内外对许衡和《许衡集》进行研究的成果,从研究形式、研究类别来观照海内外许衡研究的总体情况,重点回顾以语言学视角对《许衡集》的分析与探讨。同时交待本文的研究缘由、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一章对许衡和他的遗着——《许衡集》进行总体介绍。第一节对许衡的家世、生平、籍贯、墓葬以及交游、贡献等情况进行汇总、简介,展现许衡真实而又鲜活的亲切面貌,使得我们不再陌生於这位古代光辉河南人的生前身後事。第二节考察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情况,按照单行本、合集、当代标点本三个部分分门别类进行了讨论,对其合集的元、明、清三个版本组群构建了发展脉络,直观展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渊源关系。第二章是《许衡集》词汇概貌,主要分析探讨《许衡集》词汇的构成、来源、状貌,以及词汇的特点和成因问题。词语的构成按照名、动、形等分类进行分析。《许衡集》词汇主要来自承继前代和当代新生,就承继而言,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许衡的影响比较明显。《许衡集》词汇呈现出历时多源和发展多元的总体面貌,具有鲜明的白话特色、文白杂糅、体现历时变迁、展现语言个性等四个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三章是《许衡集》中词语的同义与反义现象。对於同义词的分析,本章首先确定同义词的判定标准和确定方法,统计了《许衡集》同义词组数频,构成类型,然後按照四库本和其他版本异文两大部分分别探讨,反义词则根据名、动、形不同词性来探讨。第四章是《许衡集》词语的个案考察。第一节对“鉴视”一词的最初来源和它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考察,并探析该词在现代汉语体系中消失的原因。第二节对具有“欺骗”义的俗语词“哄”的语义来源与功能演变进行梳理,并展现《许衡集》中具有“欺骗”义词语的基本面貌。第三节对《许衡集》中量词“件”的句法功能及兴于宋元之际的“一件件”格式的发展进行细致考察。第五章对《许衡集》中的引文进行了全面考证,这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许衡在写作中,常常引用他人话语,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後人往往将其与他的原创文字混淆在一起,难分难解。以往研究者对《许衡集》文本中的引文没有充分重视,将这些来自於不同文献的材料当作《许衡集》内在组成部分看待,导致异时异质的语料混杂在一起,影响了《许衡集》文献的真实性。本文借助现代检索工具,对《许衡集》语录、直解等部分进行了全面梳理、考证,共检出上百条近万字的引文引语,同时还对当代三部标点本进行比照,在梳理过程中对异文(许衡引文与所引原文比照)词语进行考释。第六章对许衡诗歌版本异文考释。诗词是《许衡集》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语言研究则是文献语言研究的重要方面。以往少有研究者注意到许衡诗词语言的重要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对因版本不同而产生的诗词异文现象进行了考释,主要有文字异文、词语异文等,考释的价值在於厘清许衡诗词的真实历史面貌。第七章探讨许衡诗词语言的直白之风,认为其语言特点在於字词俗白质朴、叙事方式平民化以及重言叠字的使用,并从语言、思想、社会等方面来分析形成原因。第八章将许衡的《大学直解》与张居正的《四书集注直解》(大学)、朱熹《四书集注》(大学)进行比较。这些着作都是对《大学》进行讲解,在对《大学》同一条目的解读中,三书许多语句、词语都相同、相仿。这些相仿的语句之间产生了异文词语,通过对比这些异文词语借以考量词汇发展的时代差异,进而观照南宋、元、明三代汉语发展的历史轨迹。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乾嘉以前诗经学研究 |
| 一、先秦诗经学 |
| 二、秦汉诗经学 |
| 三、魏晋唐诗经学 |
| 四、宋代诗经学 |
| 五、元明诗经学 |
| 六、清初诗经学 |
| 第二节 乾嘉时期诗经学研究综述 |
| 一、清人着作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
| 二、近人学术史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
| 三、近人经学史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
| 四、诗经学史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
| 五、清代诗经学中乾嘉诗经学研究 |
| 六、乾嘉时期诗经学学者个案研究 |
|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 一、选题意义 |
| 二、研究方法 |
| 三、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乾嘉时期诗经学知识背景与学术风气 |
| 第一节 乾嘉诗经学概念明晰 |
| 一、时代的乾嘉 |
| 二、学术的乾嘉 |
| 第二节 经学的全面复兴 |
| 一、学术交流蔚然成风 |
| 二、大师名家集聚出现 |
| 三、着述丰富名着繁多 |
| 第三节 重汉抑宋与诗经学研究 |
| 一、经义研究以古为尚 |
| 二、诗经训诂成就斐然 |
| 三、诗经学凭证据立论 |
| 第四节 小学、考据与诗经学研究 |
| 一、小学通经典 |
| 二、考据治诗经 |
| 第二章 诗经学研究的历史眼光 |
| 第一节 《诗经》名物制度研究的历史打通 |
| 一、名物研究博采众长 |
| 二、礼仪制度互为阐释 |
| 第二节 《诗经》天文地理研究的历史溯源 |
| 一、天文研究中西合璧 |
| 二、地理研究因地释人 |
| 第三节 《诗经》“因声求义”研究的历史演变 |
| 一、“因声求义”内涵的发展 |
| 二、“因声求义”的历史演变 |
| 第三章 乾嘉朴学诗经流派及风格研究 |
| 第一节 吴派诗经学研究 |
| 一、代表人物及诗经学成就 |
| 二、学术风格特征 |
| 第二节 皖派诗经学研究 |
| 一、代表人物及诗经学成就 |
| 二、皖派学术风格特征 |
| 第三节 扬州学派诗经学研究 |
| 一、代表人物及诗经学成就 |
| 二、学术风格特征 |
| 第四章 乾嘉时期三家诗辑佚研究 |
| 第一节 乾嘉时期三家诗辑佚 |
| 一、乾嘉以前三家诗辑佚简述 |
| 二、乾嘉时期三家诗辑佚成就 |
| 第二节 陈寿祺与《三家诗遗说考》 |
| 一、陈寿祺其学术渊源 |
| 二、《三家诗遗说考》 |
| 第三节 《诗》外诗辑佚研究 |
| 一、《诗》外诗内涵 |
| 二、《诗》外诗研究简述 |
| 三、沈德潜与《古诗源·古逸》 |
| 四、《诗》外诗价值研究 |
| 第五章 崔述《诗经》研究走出宗宋宗汉的怪圈 |
| 第一节 走出“宗汉宗宋”的怪圈 |
| 一、汉学宋学之争 |
| 二、崔述之家学渊源 |
| 三、疑古与考据相伴而生 |
| 四、汉学研究方法之弊端 |
| 第二节 崔述与《读风偶识》 |
| 一、沿袭孔子诗教思想 |
| 二、以史证诗与以诗证诗 |
| 三、以情论诗与以俗释诗 |
| 第三节 崔述独立思考之意义阐释 |
| 一、学术史之价值 |
| 二、考据疑古之突破 |
| 第六章 乾嘉时期诗经学研究的突破与成就 |
| 第一节 实事求是学风的突破 |
| 一、实事求是的学术演变 |
| 二、实事求是风气之突破 |
| 第二节 方法论的突破与影响 |
| 一、文字、音韵、训诂为始阶 |
| 二、求真求实、信而有征 |
| 三、以经解经、贯通经传 |
| 第三节 乾嘉诗经学历史地位的建立 |
| 一、形成独具特色的诗经考据学 |
| 二、整理了丰富的诗经学文献资料 |
| 三、开近代实证学风之先河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汉书》及其语料价值 |
| 1.1.1 《汉书》简介 |
| 1.1.2 《汉书》语料价值 |
| 1.2 研究概述 |
| 1.2.1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
| 1.2.2 《汉书》词汇研究综述 |
| 1.3 研究价值与方法 |
| 1.3.1 《汉书》复音词研究价值 |
| 1.3.2 《汉书》复音词研究方法 |
| 1.4 《汉书》复音词的判定和切分 |
| 1.4.1 意义标准 |
| 1.4.2 语法标准 |
| 1.4.3 修辞标准 |
| 1.4.4 频次标准 |
| 1.4.5 词缀标准 |
| 1.4.6 语音标准 |
| 第2章 《汉书》复音词的结构 |
| 2.1 语音构词 |
| 2.1.1 单纯词 |
| 2.1.2 合成词中的重叠式 |
| 2.2 语法构词 |
| 2.2.1 运用词序方式构词 |
| 2.2.2 运用虚词方式构词 |
| 2.3 《汉书》中9种结构复音词发展特点和趋势 |
| 第3章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 |
| 3.1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语料范围 |
| 3.1.1 常用词的定义 |
| 3.1.2 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界定 |
| 3.1.3 语料范围 |
| 3.2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况 |
| 3.2.1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述和特点 |
| 3.2.2 选择《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原因 |
| 3.3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方法 |
| 3.3.1 统计词频,确立分组 |
| 3.3.2 静态描写,对比分析 |
| 3.3.3 探源溯流,动态比较 |
| 3.3.4 解剖麻雀,以点窥面 |
| 3.4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的基本内容 |
| 3.5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举例 |
| 3.5.1 先秦至两汉时期演变举例 |
| 3.5.2 两汉至魏晋时期演变举例 |
| 3.6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特点和规律 |
| 3.6.1 稳定性 |
| 3.6.2 渐变性 |
| 3.6.3 并存性 |
| 3.6.4 择一性 |
| 第4章 《汉书》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 |
| 4.1 新词 |
| 4.1.1 单义词 |
| 4.1.2 多义词 |
| 4.2 《汉书》新词词义生成的途径 |
| 4.2.1 联合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
| 4.2.2 偏正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
| 4.2.3 支配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
| 4.3 新义 |
| 4.4 新义产生的途径 |
| 4.4.1 隐喻 |
| 4.4.2 转喻 |
| 4.5 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 |
| 4.5.1 社会发展外部因素 |
| 4.5.2 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
| 4.5.3 人类认知的发展 |
| 第5章 结语 |
| 5.1 本文结论 |
| 5.2 本文创新之处 |
| 5.3 本文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汉书》复音词总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法文摘要 |
| 绪论 |
| 第一章 中性批判的土壤——文学与革命 |
| 1.1 新闻与死亡的权利 |
| 1.1.1 新闻的景观与文学的自知 |
| 1.1.2 捧杀、棒杀与回归日常 |
| 1.1.3 照片、疾病与日常的过渡及匿名 |
| 1.2 暴力与日常 |
| 1.2.1 暴力与日常三难 |
| 1.2.2 四百多年街垒史与中性批判的调性 |
| 1.2.3 精神街垒与知识分子的拒绝 |
| 1.3 批判与日常 |
| 1.3.1 《国际杂志》与跨界的“世界” |
| 1.3.2 批判的根基与尺度——语言栅栏 |
| 1.4 写作与日常 |
| 1.4.1 中间人以及跨界的中性关系 |
| 1.4.2 反犹与为了纪念及警示的批判 |
| 1.4.3 奥斯维辛之后共通体的写作 |
| 1.4.4 流亡、外边与写作的受难、救赎 |
| 小结:拱廊街、拱廊街计划 |
| 第二章 中性批判的萌芽——文化自觉与理论探索 |
| 2.1 象征或者象征性 |
| 2.1.1 “不设防”与象征的逃逸 |
| 2.1.2 象征的“理性组织”与政治激情 |
| 2.1.3 分裂式政论写作 |
| 2.1.3.1 异见者的呼唤——中性的身份 |
| 2.1.3.2 游击、断裂的批判与时代病的诊断 |
| 2.1.3.3 疾病的隐喻、纳粹与虚假的联盟 |
| 2.1.3.4 非暴力不合作的批判与“和平欧洲”的假象 |
| 2.2 虚构与象征 |
| 2.2.1 虚设的门与无形的门 |
| 2.2.2 落空的手与中性的“念头” |
| 2.3 同时代的颜色 |
| 2.3.1 德占区巴黎与无法识别的民族面貌 |
| 2.3.2 不可能者的思想:他异的关系 |
| 2.3.3 拉斯科的野兽与文学的起源 |
| 小结:以文学扞卫象征 |
| 第三章 中性批判的发展——布朗肖与巴特的中性 |
| 3.1 模糊的中性与中性的不同态度、定义及定位 |
| 3.1.1 “服务的中性”与“为中性服务” |
| 3.1.2 巴特的中性与符号结构 |
| 3.2 中性的不同实践——白板书写与白色书写 |
| 3.2.1 “意识”的自由而非“功效”的自由 |
| 3.2.2 中性的不同程度:意识的缺席或者行动的自杀 |
| 3.3 写作的生成与想象的变形 |
| 3.3.1 作家应有的属性:反复自杀的耐心 |
| 3.3.2 先知之言——神性的受难 |
| 3.4 中性批判的“我” |
| 3.4.1 “我可以是谁”的疑问与文学的开端 |
| 3.4.2 反复接近原初的白板书写 |
| 3.5 走出文本的行动:宣言及自治组织 |
| 3.5.1 “走出”、“别处”与文学的本质、作家身份及写作的需求 |
| 3.5.2 拒绝直接而急迫的行动与文学的娱乐性、匿名性 |
| 3.5.3 词与物的中性或者行动的中性 |
| 3.5.3.1 结构主义与政治冷感的原因 |
| 3.5.3.2 无法匿名的戴高乐与知识分子纳粹化的可能 |
| 3.5.4 巴特与词语的“象牙塔” |
| 3.5.5 为了玫瑰的战役——签名与自治组织 |
| 3.5.5.1 与宣言合一及签名的集体性 |
| 3.5.5.2 启蒙、批判与自治组织 |
| 小结:文本的欢愉与共通体的狂欢 |
| 第四章 中性批判的成熟——布朗肖与德国浪漫派 |
| 4.1 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危机与文学的良机 |
| 4.1.1 “反思”与写作的镜子 |
| 4.1.2 “无动于衷”的布朗肖与“脱轨”的浪漫派 |
| 4.2 “反思语言”对“反思自我”的批判 |
| 4.2.1 “反思自我”的弊端与语言的自治 |
| 4.2.2 断片的60 年代与布朗肖的断片 |
| 4.2.2.1 独白的交流——断片的花环 |
| 4.2.2.2 言语的群岛与断裂的必然 |
| 4.3 中性语言的特征:“欧几里得几何到黎曼几何” |
| 4.3.1 中性——言语关系 |
| 4.3.2 等待,遗忘——无尽的谈话 |
| 4.3.2.1 等待匿名与复多的言语 |
| 4.3.2.2 “遗忘的回忆”——断片的起点 |
| 4.3.3 作为第三类关系的断片 |
| 4.3.3.1 玩弄切分的解构 |
| 4.3.3.2 断片的三种距离 |
| 小结:如果批判成为一种起源 |
| 第五章 中性批判的装置艺术——布朗肖与罗伯-格里耶的日常 |
| 5.1 日常与现实 |
| 5.1.1 结构主义模型与中性批判 |
| 5.1.2 日常、批判及闲暇 |
| 5.1.3 “闲暇”的品格与约减的翻译 |
| 5.1.4 “远”和“空”的旅行 |
| 5.2 中性的图文互动与作为开关的玛德莱娜蛋糕 |
| 5.2.1 “重现的镜子”以及小说之光 |
| 5.2.2 死亡作为文学的权利 |
| 5.2.3 死亡之眼与作品的诞生 |
| 5.2.4 《死刑判决》的核心意象:都灵裹尸布 |
| 5.2.4.1 《死刑判决》与叙事的叠层 |
| 5.2.4.2 《窥视者》与移动摄影机 |
| 5.3 窥视内外 |
| 5.3.1 内部窥视 |
| 5.3.2 蒙太奇的外部窥视 |
| 5.4 牧神的迷宫——《窥视者》与《死刑判决》的装置艺术 |
| 5.4.1 牧神与现代性 |
| 5.4.2 《窥视者》与造浪的人工海岸 |
| 5.4.3 《死刑判决》与拱廊街 |
| 小结:创造一种日常 |
| 结论:成为我们自己的传承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布朗肖发表文章、序言、后记、集体宣言、公开信、手册总览(按时间顺序排列) |
| 附录B:布朗肖私人书信(按时间顺序排列)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 |
| 二、研究现状 |
| 三、研究思路 |
| 四、研究价值 |
| 第一章 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及知识分子身份的定位 |
| 第一节 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路径 |
| 一、走向文学:启蒙、困惑与寻找 |
| 二、南下海岛:寻找“自由” |
| 三、回归自然:进步的回退 |
| 四、“知青”岁月的回望:记忆的价值 |
| 第二节 韩少功知识分子身份的定位 |
| 一、从“士”到“现代知识分子” |
| 二、韩少功: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 |
| 第三节 韩少功创作思想的构成之源及其内涵、特征 |
| 一、韩少功创作思想的构成之源 |
| 二、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内涵:仍有人仰望星空 |
| 三、韩少功创作思想的精神特质:不确定性和实践性 |
| 第二章 困乏时代下的文化“启蒙” |
| 第一节 鲁迅与韩少功的价值立场比较 |
| 一、鲁迅:一个“异数”的存在 |
| 二、韩少功:坚持与抵抗 |
| 三、“在”而“无所属”之下的价值抉择 |
| 第二节 对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命运的关注与审视 |
| 一、从“呐喊”到“彷徨”的知识分子 |
| 二、从“日夜书”到“修改过程”的知识青年 |
| 三、特殊历史语境下对知识群体命运流转的审视与思索 |
| 第三节 “破”与“立”之间的文化探索 |
| 一、鲁迅的“摧毁”与“重塑” |
| 二、韩少功的“反思”与“重构” |
| 三、“摧毁-重塑”与“反思-重构”中的文化探寻 |
| 第四节 困乏时代的沉思者 |
| 一、“国民劣根性”书写下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
| 二、韩少功对“审美化人生信仰”的开拓 |
| 第三章 回返路径中的“寻根”之思 |
| 第一节 “寻根”母题的透视 |
| 一、“寻根”母题探析 |
| 二、“寻根”视域下的巫楚文化 |
| 第二节 沈从文:“乡下人”的回望 |
| 一、自我寻找之路——巫楚文化浸染的“乡下人” |
| 二、故土难舍之沈从文的“精神还乡” |
| 三、人类远景的凝眸之“自为生命”的坚守 |
| 第三节 韩少功:“外乡人”的回溯 |
| 一、回返路径中的“外乡人” |
| 二、对“初心”的回溯之“实践还乡” |
| 三、东方文化的寻找与重造 |
| 第四节 “敢为人先”的寻根之思 |
| 一、“乡下人的实践还乡”与“外乡人的精神还乡” |
| 二、韩少功:敢为人先的寻根人 |
| 第四章 “遇见”昆德拉:思想构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
| 第一节 诗与思:存在视野下的沉思 |
| 一、叩问存在 |
| 二、语言“勘探”下的存在 |
| 三、诗意栖居背后的“存在” |
| 第二节 诗与史:文学的“泛政治化”基色 |
| 一、“政治”与“泛政治化”意识的指向 |
| 二、文学与政治的“相遇” |
| 三、“泛政治化”记忆的书写 |
| 第三节 、拒绝“媚俗”的价值立场表达 |
| 一、何谓“媚俗”? |
| 二、韩少功对“媚俗”的拒绝及实践表达 |
| 三、“不确定性智慧”下的“出世之心”与“入世之事” |
| 余论(兼结语) 一个独行的智者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附图 |
| 引言 |
| 一、选题缘由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一)遗民研究 |
| (二)明遗民研究 |
| (三)明清时期山东士人研究 |
| (四)李焕章研究 |
| 三、资料与研究方法 |
| (一)资料 |
| (二)研究方法 |
| 上篇 《李象先集》整理 |
| 第一章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与流传 |
| 第一节 李焕章存世文献概述 |
| 一、李焕章存世文献梳理 |
| 二、李焕章诗文总数考辨 |
| 第二节 李焕章诗文的刊刻 |
| 第二章 《李象先集》整理 |
| 前言 |
| 李象先集 |
| 卷一 赋 |
| 卷二 记 |
| 卷三 序 |
| 卷四 书 |
| 卷五 跋 |
| 卷六 传 |
| 卷七 说 |
| 卷八 墓表墓铭 |
| 卷九 疏 |
| 卷十 杂着 |
| 象先文拾遗 |
| 象先遗诗 |
| 附录 |
| 一、李焕章家人诗作 |
| 二、《织斋文集》序及目录 |
| 三、《织水斋集》序及目录 |
| 四、李焕章生平资料 |
| 五、诸城友人所藏李焕章着述目录 |
| 六、友人赠诗 |
| 下篇 李焕章其人及其交游考 |
| 第一章 李焕章生活之时代 |
| 第一节 明末山东的社会状况 |
| 第二节 清军南下侵扰及抗清斗争 |
| 第二章 乐安李氏与李焕章其人 |
| 第一节 乐安李氏家族 |
| 一、明初徙居,渐成显族 |
| 二、父祖贤德,称闻乡里 |
| 三、兄弟五人,皆有所成 |
| 四、朝代鼎革,家族衰落 |
| 第二节 李焕章其人 |
| 一、绝意仕进 |
| 二、外出游历 |
| 三、结社隐居 |
| 四、编修方志 |
| 第三节 李氏生卒年考证 |
| 一、李氏生年 |
| 二、李氏卒年 |
| 第三章 李焕章交游考 |
| 第一节 与周亮工及“真意亭四君子”之交 |
| 一、与周亮工之交 |
| 二、与李澄中之交 |
| 三、与安致远、张贞之交 |
| 第二节 与其他士人之交 |
| 一、与诸城遗民团体之交 |
| 二、与青州等地其他士人之交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研究编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
|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
|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
|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
|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
|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
|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
|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
|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
| 小结 |
|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
| 第一节 文本体例 |
| 一、文本形式 |
| 二、编排次序 |
| 第二节 收録体例 |
| 一、诗人收録范围 |
| 二、诗歌收録标准 |
| 三、小传遴选原则 |
| 小结 |
|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
|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
| 一、诗作来源 |
| 二、内容题材 |
|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
| 一、小传来源 |
| 二、小传内容 |
| 小结 |
|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
|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
|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
|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
|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
| 小结 |
| 结语 |
| 文献编 |
|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
| 《历朝杭郡诗辑》 |
|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
| 徵引文献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前言 |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尹至》 |
| 第二节 《尹诰》 |
| 第三节 《程寤》 |
| 第四节 《保训》 |
| 第五节 《耆夜》 |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 第七节 《皇门》 |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 第九节 《楚居》 |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系年》 |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说命上》 |
| 第二节 《说命中》 |
| 第三节 《说命下》 |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 第六节 《良臣》 |
| 第七节 《祝辞》 |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尹至》 |
| 第二节 《尹诰》 |
| 第三节 《程寤》 |
| 第四节 《保训》 |
| 第五节 《耆夜》 |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 第七节 《皇门》 |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 第九节 《楚居》 |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系年》 |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说命上》 |
| 第二节 《说命中》 |
| 第三节 《说命下》 |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 第六节 《良臣》 |
| 第七节 《祝辞》 |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 凡例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 《尹至》篇知见录 |
| 《尹诰》篇知见录 |
| 《程寤》篇知见录 |
| 《保训》篇知见录 |
| 《耆夜》篇知见录 |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 《皇门》篇知见录 |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 《楚居》篇知见录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现状 |
|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
| 三、基本思路和方法 |
| 第一章 两汉时期关于汉诗的着录 |
| 第一节 两汉时期的诗歌创作 |
| 一、有关乐府活动的记录 |
| 二、乐府曲目创制 |
| 三、歌辞记录 |
| 四、乐舞表演 |
| 五、《琴操》——汉代的琴曲歌辞 |
| 第二节 《史记》《汉书》对汉诗的收录 |
| 小结 |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诗研究 |
| 第一节 《汉铙歌十八曲》的改造 |
| 第二节 《宋书·乐志》对汉诗研究的贡献 |
| 一、相和歌辞的收录 |
| 二、首次记录《鼓吹铙歌十八曲》 |
| 三、记录汉、魏所传15大曲 |
| 四、《陌上桑》首次见载于《宋书》 |
| 五、对燕乐歌辞的记录 |
| 第三节 南朝时期对汉代诗歌的批评 |
| 一、关于五言诗起源的争论 |
| 二、南朝批评家对汉诗的态度 |
| 三、南朝诗文选集选录汉诗的分歧 |
| 小结 |
|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汉诗研究 |
| 第一节 隋代对雅乐的重视 |
| 第二节 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 |
| 第三节 唐代的乐府观 |
| 第四节 唐代乐府创作中对汉乐府古题的关注 |
| 一、李白的乐府古题诗——对乐府古题规定性的继承与革新 |
| 二、唐代新乐府——对汉乐府古题的突破 |
| 第五节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
| 一、吴兢对乐府创作“本事”的维护 |
| 二、《乐府古题要解》称“《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 |
| 第六节 皎然《诗式》对汉诗的品评 |
| 第七节 汉诗研究的多样化趋势 |
| 一、对汉诗的注释 |
| 二、唐代类书对汉诗的摘引 |
| 小结 |
|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汉诗研究 |
| 第一节 郑樵《通志》中关于汉诗研究的问题 |
| 一、郑樵对乐府创作“声失义起”现象的批判 |
| 二、关于相和歌和清商三调的归属问题 |
| 第二节 宋诗话对汉诗的考辨和品评 |
| 一、对苏、李诗的关注 |
| 二、对杜甫诗承汉乐府的讨论 |
| 三、刘克庄《后村诗话》关于《孔雀东南飞》创作时间的论争 |
| 四、严羽《沧浪诗话》高标汉魏古诗“第一义” |
| 第三节 《乐府诗集》对研究汉乐府的贡献 |
| 一、乐府分类研究 |
| 二、乐府诗的解题方式 |
| 三、郭茂倩对“鼓吹”曲概念的明确 |
| 四、对《董逃行》和《董逃歌》的态度 |
| 第四节 元代的汉诗研究 |
| 一、吴莱对汉魏遗音的肯定 |
| 二、左克明对乐府本事的勾勒 |
| 三、刘履《选诗补注》对《古诗十九首》的笺注 |
| 小结 |
| 第五章 明代的汉诗研究 |
| 第一节 明代复古思潮与汉诗研究概说 |
| 第二节 明代编选汉诗选集概况 |
| 一、明代和汉代诗歌相关的古诗选本 |
| 二、古诗选本繁荣的原因 |
| 第三节 明前期的汉诗研究 |
| 一、“古体宗汉魏”之先声 |
| 二、李东阳古、律之辨 |
| 三、陈沂标举“汉魏古诗” |
| 第四节 明中期的汉诗研究 |
| 一、前七子“古体宗汉魏”理论纲领的确立 |
| 二、前七子对汉乐府本义辞旨的拟习 |
| 三、后七子对“古体宗汉魏”古诗观的拓展 |
| 四、汉、魏诗之辨 |
| 五、胡应麟对汉诗批评的深化 |
| 六、前后七子对汉代诗歌审美特质的挖掘 |
| 第四节 明后期的汉诗研究 |
| 一、许学夷《诗源辨体》—汉魏之辨的理论总结 |
| 二、竟陵派以“真”“厚”“情”“韵”诠释汉诗 |
| 小结 |
| 第六章 清代的汉诗研究 |
| 第一节 清代汉代诗歌研究概说 |
| 第二节 清前期的汉诗研究 |
| 一、清初云间、西泠派对汉诗的态度 |
| 二、王夫之对汉诗“主情”与“求真”的体认 |
| 三、清代选学对汉诗的研究——以《六朝选诗定论》为例 |
| 四、费锡璜《汉诗总说》对汉诗的评点 |
| 五、陈祚明对汉诗的“言情”考量 |
| 第三节 清中期的汉诗研究 |
| 一、沈德潜以“格调”论汉诗 |
| 二、方东树对传统评点方式的突破——以“义法”论汉诗 |
| 三、张玉谷:以“以意逆志”之法解析汉诗 |
| 四、独具特色的汉诗评析——“音注”“诗评”相结合 |
| 第四节 晚清时期的汉诗研究 |
| 第五节 清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笺注 |
| 第六节 《古谣谚》对汉代谣谚的辑录 |
| 第七节 清代汉诗诗学批评模式的多样化 |
| 一、清代和汉诗相关的古诗选本 |
| 二、清代对汉乐府的笺注阐释 |
| 三、清诗话对汉诗的品评 |
| 小结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
|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
|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
|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
|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
|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
|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
|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
|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
|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
|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
|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
|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
|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
|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
|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 一、研究结论 |
| 二、研究展望 |
|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
|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
|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
|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
|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
|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
|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
|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
| 一、许衡研究概况 |
| 二、许衡学术思想研究 |
| 三、许衡作品的文学研究 |
| 四、许衡作品的语言学研究 |
| 五、研究评价 |
| 第二节 研究缘由、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 一、研究缘由 |
| 二、研究内容 |
| 三、研究方法 |
| 四、本文创新点 |
| 第一章 许衡与《许衡集》 |
| 第一节 许衡简介 |
| 一、许衡家世谱系 |
| 二、许衡生平与籍贯墓葬等 |
| 第二节 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 |
| 一、许衡着述概貌 |
| 二、许衡着述的版本与流传 |
| 第二章 《许衡集》词汇概貌 |
| 第一节 《许衡集》词汇构成 |
| 一、词 |
| 二、成语 |
| 第二节 《许衡集》词汇来源 |
| 一、承继词语 |
| 二、新生词语 |
| 三、《许衡集》词汇状貌 |
| 第三节 《许衡集》词汇特点与成因 |
| 一、《许衡集》词汇特点 |
| 二、《许衡集》词汇特点的成因 |
| 第三章 《许衡集》同义词与反义词 |
| 第一节 同义词与《许衡集》同义词概况 |
| 一、同义词的概念 |
| 二、同义词的判定 |
| 三、《许衡集》同义词概况 |
| 第二节 《许衡集》同义词分析 |
| 一、四库本同义词 |
| 二、版本异文同义词 |
| 第三节 反义词与《许衡集》反义词概况 |
| 一、反义词的概念与判定 |
| 二、《许衡集》反义词概况 |
| 第四节 《许衡集》反义词分析 |
| 一、名词性 |
| 二、动词性 |
| 三、形容词性 |
| 第四章 《许衡集》词汇个案考察 |
| 第一节 “鉴视”的来源、发展与语义演变 |
| 一、《许衡集》“鉴视”的意义 |
| 二、“鉴视”的出现和发展 |
| 三、“鉴视”的语义及演变 |
| 四、“鉴视”的同义词 |
| 五、小结 |
| 第二节 “欺骗”义“哄”的历史来源与功能演变 |
| 一、“哄”的“欺骗”义来源 |
| 二、“欺骗”义“哄”的功能演变 |
| 三、《许衡集》“欺骗”义词语 |
| 四、小结 |
| 第三节 量词“件”的结构形式及句法功能 |
| 一、“数词+件” |
| 二、“指示代词+件” |
| 三、“件件” |
| 四、“一件件” |
| 五、小结 |
| 第五章 《许衡集》引文与异文词语考 |
| 第一节 引文内容与原文相同 |
| 一、整理本引文既未加引号也未注出处 |
| 二、整理本引文或未加引号或未注出处 |
| 第二节 引文内容与原文相异 |
| 一、整理本引文既未加引号也未注出处 |
| 二、整理本引文或未加引号或未注出处 |
| 第三节 《许衡集》引文词语分析 |
| 一、《许衡集》引文的词语变化 |
| 二、《许衡集》引文词语变化原因 |
| 三、鉴别引文引语的价值与作用 |
| 第六章 许衡诗歌版本异文考 |
| 第一节 许衡诗歌版本 |
| 一、元刻 |
| 二、明刻 |
| 三、清刻 |
| 第二节 许衡诗歌异文 |
| 一、文字异文 |
| 二、词语异文 |
| 三、诗句、诗题异文 |
| 第七章 许衡诗词语言特点与成因 |
| 第一节 许衡诗词概貌 |
| 一、许衡的诗词创作 |
| 二、许衡诗词的收录 |
| 第二节 许衡诗词语言的特点 |
| 一、俗白质朴的字词 |
| 二、重言叠字的格式 |
| 三、平民化的叙事方式 |
| 第三节 许衡诗词直白之风的成因 |
| 一、语言因素 |
| 二、文学因素 |
| 三、思想因素 |
| 四、个人因素 |
| 第八章 《大学直解》与《四书章句集注》《四书集注直解》词语比较 |
| 第一节 三书词语比较的基础 |
| 一、三书简介 |
| 二、作品的代表性 |
| 三、受众的相似性 |
| 四、创作时间的明确性 |
| 五、三书的承袭模仿 |
| 第二节 三书异文词语比较 |
| 一、不同音节词语替换 |
| 二、同素异序词语替换 |
| 三、白话词替换文言词 |
| 四、新词替换旧语 |
| 五、方言替换通语 |
| 六、三书异文词语比较的作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元许衡《鲁斋遗书》(部分) |
| 附录二《许衡集》词汇音序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