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廖宗敏,胡红波[1](2022)在《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为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17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有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转移率为11.8%(20/170),主要转移区域为闭孔区域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5%(6/170)。子宫内膜恶性肿瘤组织和病理学类型、癌的分化程度、癌灶大小、有无侵犯宫颈间质、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为闭孔区域的淋巴结,对于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可为其诊疗个体化提供理论依据。
郑文宇[2](2021)在《肾静脉水平淋巴结切除术在Ⅰb~Ⅲ期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中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腹腔镜下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是子宫内膜癌手术的重要步骤,本文通过对Ⅰb~Ⅲ期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别行肾静脉水平和肠系膜下动脉水平淋巴结切除术,比较两种手术治疗方法,探讨术后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65例,依照奇偶顺序分为肾静脉(RV)组33例和肠系膜下动脉(IMA)组32例。两组均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及盆腔淋巴结切除+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将RV组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至肾静脉水平,将IMA组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至肠系膜下动脉。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复发率且随访不少于12个月。结果:RV组与IMA组相比,在排气时间、术中总出血量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RV组手术耗时、住院时间长于IMA组(P<0.05);RV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21%(7/33)与IMA组28.13%(9/32)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RV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3.03%(1/33)低于IMA组21.88%(7/32)(P<0.05);RV组复发率6.45%(2/31)低于IMA组30.0%(9/30)(P<0.05)。结论:与IMA组相比,Ⅰb~Ⅲ期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根治术中采用肾静脉(RV)水平淋巴结切除,未见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术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风险,减少术后复发。
王贵云[3](2021)在《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盆腔MRI在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EC)患者术前行盆腔核磁检查联合血清癌抗原125(CA125)和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检测对于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效果评价,以期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行淋巴结切除术提供准确实际的临床支持,制定更加有针对性、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邯郸市中心医院妇一科、病例资料完整、排除其他恶性肿瘤、经病理证实且未经干预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05例,根据术后病理分为淋巴结转移组(n=13)、淋巴结未转移组(n=92)。术前给予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盆腔MRI、血清CA125及HE4检测,分析讨论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在EC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效能。结果:(1)CA125、HE4及盆腔MRI在子宫内膜癌宫壁浸润是否≥1/2、病理分化程度、宫旁有无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状态方面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而在年龄及病理组织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盆腔MRI在淋巴结转移组对于短径≥10mm的淋巴结检出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在淋巴结长径方面和长短径之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淋巴结未转移组血清CA125、HE4的表达水平及盆腔MRI短径值均低于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绘制ROC曲线,血清CA125、HE4以正常参考值上限作为临界值判定淋巴结转移、盆腔MRI以短径≥10mm判定淋巴结转移时,血清CA125、HE4及盆腔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76.92%,76.92%和61.54%,特异度分别为67.39%,65.22%和86.96%,准确率分别为68.57%,66.67%和83.8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3,0.766和0.777。血清HE4联合血清CA125共同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AUC为:69.23%,82.61%,80.43%和0.778。盆腔MRI,血清HE4及CA125三者联合检测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为46.15%,特异度98.91%,准确率为92.38%,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5)根据ROC曲线,计算最大约登指数并得出血清CA125,HE4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5.165IU/m L,120.5 pmol/L,此时血清CA125、HE4诊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76.92%,69.23%,特异度分别为83.70%,84.78%,准确率分别为82.86%,82.86%。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灵敏度为69.23%,特异度为94.57%,准确度为91.43%。盆腔MRI与血清CA125,HE4三者联合检测评估EC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灵敏度为46.15%,特异度为100.00%,准确度为93.33%。结论:(1)术前应用盆腔MRI检查联合血清学CA125,HE4检测有助于综合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肌层浸润深度、宫旁是否浸润、病理组织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状态,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子宫内膜癌病理分期依据,指导临床工作。(2)盆腔MRI以淋巴结短径≥10mm作为诊断标准时,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来评价盆腔MRI的诊断准确性,结果表明盆腔MRI的诊断准确性可信度较高。(3)血清CA125,HE4,盆腔MRI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的表达水平差异明显,表明三者均可以作为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指标,有助于术前全面评估病情,优化治疗方案。(4)血清CA125和HE4联合检测(无论以哪一种临界值作为CUT-OFF值)与二者分别单独检测相比,联合检测对EC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诊断效能更优。(5)盆腔MRI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淋巴结转移状态与只依靠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淋巴结是否转移相比,虽然灵敏度下降,但特异度、准确率均明显高于三者单独检测或仅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证明三者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更可靠,可以减少临床工作中的误诊率,提示临床工作中可以结合MRI影像学表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联合评估EC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可靠性更高,指导手术方式意义更大。
王亚婷[4](2021)在《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寻找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研究其在卵巢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及调控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进行高通量LncRNA表达谱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显着的LncRNA。随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进一步在新鲜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和匹配的转移癌组织中验证LncRNA的表达差异。在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组织芯片中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LncRNA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Transwell实验、划痕愈合实验、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 kit-8,CCK-8)等实验在体外条件下检测LncRNA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随后将构建好的LncRNA稳定敲降和过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通过动物活体成像方法和腹腔解剖的方式,观察LncRNA在体内条件下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RNA pull-down寻找与LncRNA直接结合的蛋白,以及RNA测序分析(RNA-sequencing,RNA-seq)结合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寻找LncRNA参与调控的细胞通路,探索LncRNA调控卵巢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结果:1)本实验通过5对ⅢC期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了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显着的13个LncRNA,其中6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高于原发灶,7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低于原发灶。LINC00578是转移灶表达高于原发灶最显着的因子。进一步在26例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新鲜肿瘤组织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有l6例(61.5%)患者的转移灶中LINC00578的表达量高于原发灶。2)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芯片中,我们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LINC00578的表达水平,发现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LINC00578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复发率和死亡率显着高于LINC00578 低表达组患者(92.5%vs 75.4%,P<0.01;74.6%vs 53.6%,P<0.01)。在生存期方面,LINC00578高表达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显着低于低表达组(6个月vs 8个月,P<0.05;35 个月 vs 55 个月,P<0.01)。单因素 Log-rank 检验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PFS和OS的影响因素,LINC00578高表达组的5年PFS和5年OS显着低于低表达组(7.5%vs 22.8%,P<0.05;25.3%vs 47.3%,P<0.01)。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P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在体外条件下,我们研究了 LINC00578在细胞水平对卵巢癌细胞表型的影响。利用慢病毒包装体系构建过表达慢病毒(OE-LINC00578)和敲降慢病毒(sh-LINC00578)并对卵巢癌细胞进行感染,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敲降细胞系。Transwell及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细胞发生侵袭和迁移,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下降。CCK-8实验显示,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4)在体内条件下,将构建好的稳定过表达和敲降LINC00578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增强,而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下降。5)RNA-seq分析显示LINC00578主要参与了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相关生物过程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以及DNA复制相关生物过程和通路。结论: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相关,LINC00578的高表达与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差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在体外条件下,LINC00578能显着增强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增殖能力。在体内条件下,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在腹腔中的播散转移。LINC00578的促增殖和转移作用可能与DNA复制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异常相关。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应用于在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米炭是一种淋巴系统高度趋向性的生物活性染料,广泛用于淋巴造影。本研究分析了 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于宫颈3点和9点行纳米炭混悬液(25mg)浅表注射,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以第一站黑染的淋巴结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部位及个数,单独切除SLN后行常规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以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其示踪效率和准确性。分析SLN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检出率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45例宫颈癌患者,按照2009年FIGO分期,43例(95.6%)患者为ⅠB1期,1例(2.2%)患者为ⅠB2期,1例(2.2%)患者为ⅡA1期。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3岁(30-63岁),中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59 kg/m2(17.5-30.0 kg/m2)。所有患者前哨示踪操作完成顺利,在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现副反应发生,无中转开腹情况发生。共42例患者至少一侧盆腔成功检出SLN,总检出率为93.3%(42/45),27例患者检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60.0%(27/45)。共检出225枚SLN,中位SLN计数为5.0枚(0-18枚)。SLN大多数分布在常见区域(81.3%),包括髂外血管区域(39.1%)、髂内血管区域(25.8%)和闭孔区域(16.4%),而其余18.7%的SLN分布于非常见区域,包括髂总血管区(10.7%)、宫旁区域(7.6%)和骶前区域(0.4%)。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有4例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共4枚转移淋巴结均属于SLN,无假阴性发生,假阴性率0%,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经过进一步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与SLN双侧检出率降低相关(P=0.015)。而年龄、组织学类型、锥切术史、学习曲线、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对SLN双侧检出率没有影响(P≥0.05)。结论:纳米炭应用于早期宫颈癌SLNB操作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示踪效果。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宫颈的3点和9点位置部位注射纳米炭示踪剂,采用浅表(1-3mm)和深层(1-2cm)相结合的办法注射0.5ml(25mg)的纳米炭混悬液。注射完成后,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沿淋巴管找到第一站黑染淋巴结定位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检出情况以及SLN检出的部位,单独切除SLN后行标准子宫内膜癌分期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通过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评价纳米炭法的检出效率,通过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准确性。结果:共52例接受纳米炭示踪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年龄53岁(28-66岁),中位 BMI25.2kg/m2(20.3-35.3kg/m2),术前评估均为临床 Ⅰ 期(44/52,84.6%)和Ⅱ期(8/52,15.4%)。所有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48/52,92.3%),手术病理FIGO分期(2009年)显示ⅠA期30例(57.8%),ⅠB期8例(15.4%),Ⅱ期 6 例(11.5%),ⅢA 期 1 例(1.9%),ⅢC1 期 5 例(9.6%),ⅢC2 期 2 例(3.8%)。所有病例纳米炭注射操作顺利完成,在术中和术后均无副反应发生。SLN示踪情况显示,47例患者至少检出一侧盆腔SLN,总检出率为90.4%(47/52),其中37例患者检测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71.2%(37/52),4例(7.7%)仅检出左盆腔SLN,6例(11.5%)仅检出右侧盆腔SLN。所有患者共检出220枚SLN,中位SLN计数为4.0枚。SLN分布区域分析显示,SLN分布最多的位置是髂外血管区(40%),其次是闭孔区(24.5%),髂内血管区(21.8%),髂总血管区(11.4%)和腹主动脉区域(2.3%)。根据术后病理结果,7例(13.5%)患者最终证实有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假阴性。因此,假阴性率为14.3%(1/7),敏感度为85.7%(6/7),阴性预测值为97.9%(47/48)。结论:纳米炭法应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SLNB示踪高效、操作简便,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陈思璐[5](2021)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测模型》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临床病理因素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15年01月至2020年08月因子宫内膜癌住院并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的26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作列线图模型总分的ROC曲线图,将约登指数最大值作为分界点,将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A125>35U/ml(χ2=12.817,P<0.001)、非内膜样腺癌(χ2=13.792,P<0.001)、低分化(χ2=22.348,P<0.001)、肌层浸润深度≥1/2(χ2=12.817,P<0.001)、肿瘤直径>20mm(χ2=3.877,P=0.049)、附件受累(P<0.001)、宫颈间质浸润(χ2=10.641,P<0.001)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CA125>35U/ml(OR=3.288,P=0.029)、非内膜样腺癌(OR=4.795,P=0.022)、肌层浸润深度≥1/2(OR=4.588,P=0.011)、低分化(OR=3.617,P=0.022)。构建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Bootstrap内部验证显示C-index为0.88。使用校准曲线进行校准,预测概率与真实概率的绝对误差为0.022。根据列线图模型总分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处理,总分<130分为低风险组,总分≥130分为高风险组,基于该标准,本研究低风险组的患者有75例,高风险组的患者有193例,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97,P=0.014)。结论:使用CA125、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建立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可用于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同时将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使临床医师可早期识别低风险和高风险患者,为患者制定更加精准以及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潘晓[6](2020)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中作用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自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纳入子宫内膜癌的常规治疗以来,全面的淋巴结评估一直作为其推荐治疗标准。但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治疗中,淋巴结切除的适当范围仍存在争议。前哨淋巴结活检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是一项现代技术,且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本文拟通过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系统性回顾,得出定量化的评价结果,共同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及应用价值,从而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推广提供循证医学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及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优秀博硕士论文及超星期刊等中文数据库。语言限定为中英文。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按照既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严格筛选、评价及综合。试验组均进行了前哨淋巴结活检,对照组进行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对于最终纳入的研究应用Review Mananger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3项研究包括558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所纳入研究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NOS评价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均>5分、符合标准。提取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组与系统性淋巴结切除组:1、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合并OR=1.26,95%CI[0.73,2.15],P=0.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总复发率,合并OR=0.76,95%CI[0.59,0.98],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相关疾病死亡率,合并OR=0.70,95%CI[0.39,1.23],P=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盆腔阳性淋巴结检出率,合并OR=2.78,95%CI[1.99,3.90],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检出率,合并OR=1.52,95%CI[0.75,3.10],P=0.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术后总辅助治疗率,合并OR=0.89,95%CI[0.40,1.98],P=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术后化疗率,合并OR=1.33,95%CI[1.09,1.63],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术后放疗率,合并OR=1.18,95%CI[0.91,1.53],P=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术中出血量,合并MD=-50.05,95%CI[-53.51,-46.60],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合并OR=0.19,95%CI[0.04,0.85],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术后30天并发症发生率,合并OR=0.48,95%CI[0.32,0.74],P=0.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合并OR=0.06,95%CI[0.01,0.29],P=0.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中,相较于淋巴结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不仅可以降低术后复发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还可以指导术后的化学治疗。2.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应用并未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死亡率、术后总辅助治疗及放疗率。
祖拜旦木·塔依尔(Zubaydanmu·Tayier)[7](2020)在《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Ⅰ期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是否需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2019年9月收治的228例接受盆腔淋巴切除的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前临床分期及术后手术病理分期。2.比较不同分期内膜癌淋巴结扩散率,比较Ⅰ期不同肌层浸润深度内膜癌淋巴结扩散率,对各病理特征内膜癌淋巴结扩散率进行比较来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在228例不同分期子宫内膜癌中,发现17例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7.5%,Ⅰ期转移率为3.7%,Ⅱ期转移率为7.1%,Ⅲ期转移率为72.7%。2.Ⅰ期子宫内膜癌中随着肌层浸润加深,盆腔淋巴结扩散率增加(P<0.05),无肌层浸润者无淋巴结转移。不同临床病理因素手术患者的盆腔淋巴结扩散率亦不同,差分化癌的淋巴结扩散率高于高分化癌;浆液性癌淋巴结扩散率为100%,但特殊类型癌和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a期病人淋巴结扩散率极低,可考虑不行盆腔淋巴结切除。Ⅰb期及晚期病人均应接受盆腔淋巴结切除。
李杏[8](2019)在《Ⅰ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合理的手术范围提供依据,为个体化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并经病理学确诊的Ⅰ型EC患者,所收集的EC患者均在本院行全面分期手术。通过对所收集的653例Ⅰ型E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的查阅、记录并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并对影响LNM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所有的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53例Ⅰ型EC患者,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PLNM)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Para-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PANM)共58例,淋巴结转移率为8.9%。单独出现PLNM的患者有3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5.3%;单独出现PANM的患者有5例,淋巴结转移率为0.8%;同时出现PLNM及PANM的患者有18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8%。PLNM最容易出现的部位为闭孔淋巴结,转移率为7.7%。另外,闭孔淋巴结、髂总淋巴结、髂外淋巴结的转移与PANM相关(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低分化、肿瘤直径≥2cm、肌层浸润(Muscularinfiltration,MI)≥1/2、宫颈间质受累、糖类抗原125(Carbo hydrate antigen 125,CA125)≥35U/ml、宫旁或阴道受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atic vascular space infiltrates,LVSI)阳性、附件转移与Ⅰ型EC患者LNM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低分化、肿瘤直径≥2cm、MI≥1/2、宫颈间质受累、CA125≥35U/ml是Ⅰ型EC患者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对本研究中23例出现PANM的Ⅰ型EC患者行单因素分析显示:低分化、肿瘤直径≥2cm、MI≥1/2、宫颈间质受累、CA125≥35U/ml、宫旁或阴道受累、LSVI阳性、附件转移与PANM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PLNM是I型EC患者PA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Ⅰ型EC的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低,其中闭孔淋巴结是PLNM的常见部位。2.Ⅰ型EC可直接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盆腔淋巴结中闭孔淋巴结、髂总淋巴结.、髂外淋巴结转移与PANM相关。3.低分化、肿瘤直径≥2cm、MI≥1/2、宫颈间质受累、CA125≥35U/ml是Ⅰ型EC患者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LNM是Ⅰ型EC患者PANM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景垠[9](2019)在《子宫内膜癌术中注射载药纳米碳局部淋巴靶向化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相同时间及相同给药剂量条件下,不同部位注射紫杉醇-纳米碳混悬液(PA-CH)后,SD大鼠及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腹腔淋巴结内紫杉醇浓度、增殖及凋亡情况,探讨PA-CH的最佳注射部位,探讨纳米碳混悬液吸附化疗药物紫杉醇的作用机理及疗效,为可能存在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可选择的、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动物实验将20只SD大鼠(雌鼠)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4只):经大鼠宫颈粘膜下注射紫杉醇1mg;B组为试验组(共16只):分别经大鼠宫颈粘膜下(共8只,其中4只给药6h,另外4只给药24小时)、右脚掌(4只)、腹腔(4只)注射紫杉醇一纳米炭混悬液0.217ml(1mg紫杉醇+0.5ml纳米碳)。宫颈组、右脚掌组、腹腔组于给药后6h处死大鼠,收集黑染淋巴结,通过LC-MS法检测不同给药部位大鼠盆腹腔中黑染淋巴结内紫杉醇的浓度。其中宫颈试验组,同时收集给药后6h、24h大鼠黑染淋巴结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法检测Ki67基因及CL-caspase3基因的表达情况。第二部分临床实验收集2018年03月-2019年03月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妇科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的患者48例,均分为三组,对照组,于术中宫颈处给药1.0ml(纳米碳)+2ml(生理盐水),宫颈组、宫体组为试验组,术中分别于宫颈、宫体两种不同部位给药,注射相同剂量的PA-CH(20mg紫杉醇+1.Oml纳米碳+2ml生理盐水),比较相同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下,给药部位不同,盆腹腔淋巴结及组织中紫杉醇药物的浓度分布情况及细胞增殖、凋亡情况,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注射PA-CH的最佳给药部位及时间。[结果]第一部分动物试验1.不同给药部位,大鼠淋巴结组织中紫杉醇浓度的比较:宫颈组与右脚掌组比较,大鼠淋巴结中紫杉醇药物浓度相似(4171.99±1976.55 VS 2478.03±505.53,p>0.05);宫颈组与右脚掌组大鼠淋巴结中紫杉醇药物浓均高于腹腔组(p<0.05)。2.经大鼠宫颈给药6h后,有无纳米碳负载紫杉醇,大鼠淋巴结组织中紫杉醇浓度的比较:纳米碳负载紫杉醇组大鼠淋巴结中紫杉醇浓度高于无纳米碳负载组(4171.99±1976.55 VS 2467.39±211.92,p<0.05)3.相同给药部位,相同给药剂量,不同给药时间,大鼠淋巴结细胞增殖与凋亡的比较:经宫颈给予相同剂量化疗药物,随时间延长,24h后大鼠淋巴结增殖低于 6h(13.75±4.79 VS 46.25±4.78,p<0.05),24h 后大鼠淋巴结凋亡高于6h(57.50±6.45 VS 22.50±6.45,p<0.05)。第二部分临床试验1.不同给药部位,盆腹腔淋巴结,试验组中药物浓度的比较:宫颈组(盆腔、髂总)淋巴结中紫杉醇浓度均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宫颈组腔淋巴结中紫杉醇浓度与宫体组相似(2358.30±649.30 VS 2161.83±967.36,p>0.05);宫体组髂总淋巴结中紫杉醇浓度高于宫颈组(1654.0311 ±446.68 VS 954.5379±385.83,p<0.05);2.不同给药部位,盆腔内不同组织(黑染淋巴结、未黑染淋巴结、脂肪组织)中药物浓度差异的比较:试验组中,盆腔黑染淋巴结中紫杉醇浓度均高于未黑染淋巴结(p<0.05);试验组中,盆腔黑染淋巴结中紫杉醇浓度均高于周围脂肪组织(p<0.05);3.不同给药部位,不同部位淋巴结,对照组与各试验组中表达差异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盆腔黑染淋巴结中Ki67、CL-caspase3的表达相似(p>0.05);[结论]动物试验1.纳米碳混悬液能负载化疗药物紫杉醇,将其靶向运送至大鼠淋巴结,显着提高了淋巴结中紫杉醇的药物浓度。2.经大鼠宫颈、右脚掌、腹腔,三种不同给药部位中,经大鼠宫颈和右脚掌给药,淋巴结中紫杉醇药物浓度相似,但两者淋巴结中紫杉醇药物浓度均高于经大鼠腹腔给药。3.经大鼠腹腔部位给药,淋巴结中紫杉醇药物浓度较低,纳米碳负载紫杉醇,可能难以透过腹膜,到达大鼠淋巴结;4.经宫颈给药,在给药后24h,相比给药后6小时,大鼠淋巴细胞中ki-67的表达减弱,而CL-caspase3的表达增强,淋巴细胞增殖受抑,凋亡增加。临床试验1、纳米碳混悬液能将紫杉醇靶向载入肿瘤引流区域淋巴结。2、在盆腔黑染淋巴结中,经宫颈与宫体给药,淋巴结中紫杉醇浓度相似。在髂总淋巴结中,经宫体给药淋巴结中紫杉醇浓度高于经宫颈给药。3、经宫颈或宫体给药,盆腔中黑染淋巴结的紫杉醇药物浓度均高于未黑染淋巴结及周围脂肪组织。纳米碳混悬液具有高度淋巴系统趋向性,能将紫杉醇靶向带至淋巴结中。4、术中给药1小时后,经宫颈或宫体给药,对照组、宫颈组及宫体组,盆腔黑染淋巴结中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情况相似。5、在宫颈组中,年龄、孕产次、肿瘤大小、病理分级、肿瘤分期各因素对盆腹腔淋巴结中紫杉醇药物浓度无相关性。
李状[10](2019)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与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早期子宫内膜癌行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淋巴结转移预后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早期子宫内膜癌行淋巴结未清扫组与系统淋巴结清扫组、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与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分析。方法:本研究以“Endometrial cancer、pelvic lymphadenectomy、Para-aortic lymphadenectomy”,“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为主要检索词,计算机检索近10年(2008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包括会议摘要。语种限英文和中文。淋巴结未清扫组采用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后辅助治疗,试验组采用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助治疗,试验组中我们又将其分为亚组分析: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提取有效数据,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比较淋巴结未清扫组和淋巴清扫组的五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手术后并发症:下肢水肿、淋巴囊肿、深静脉血栓、肠梗阻、输尿管瘘为疗效观察指标,计算各个研究的RR值,并探讨其意义。结果:共有2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20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10050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们发现淋巴结未清扫组与淋巴清扫组:淋巴结未清扫组与淋巴清扫组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84,1.14),P=0.82];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69,1.39),P=0.90]。盆腔淋巴结清扫组与盆腔+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组:盆腔淋巴结清扫组的5年总生存率低于盆腔+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组[RR=0.87,95%CI(0.83,0.92),P<0.00001];盆腔+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组可减少复发率[RR=2.44,95%CI(1.81,3.28),P<0.00001]。淋巴结清扫组术后伤口感染率低于淋巴结未清扫组[RR=0.56,95%CI(0.32,0.98),P=0.04]、而淋巴结清扫组术后并发症下肢水肿[RR=6.15,95%CI(1.11,34.00),P=0.04]、血栓形成[RR=3.35,95%CI(1.80,6.25),P=0.0001]、淋巴囊肿[RR=10.96,95%CI(1.95,61.41),P=0.006]高于淋巴结未清扫组;并发症肠梗阻[RR=1.57,95%CI(0.79,3.09),P=0.20]、输尿管损伤[RR=1.53,95%CI(0.50,4.65),P=0.46]无统计学差异。盆腔淋巴结清扫组与盆腔+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组术后并发症肠梗阻[RR=0.41,95%CI(0.06,2.61),P=0.34]、血栓形成[RR=0.93,95%CI(0.28,3.10),P=0.90]、淋巴囊肿[RR=0.83,95%CI(0.61,1.12),P=0.22]、下肢水肿[RR=1.02,95%CI(0.66,1.58),P=0.92]、输尿管损伤[RR=1.26,95%CI(0.44,3.57),P=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不行系统淋巴结清扫术,如果考虑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术,建议最好行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虽然纳入文献较多,但研究质量并非很高,对于早期子宫内膜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尚需要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从而为临床医师作出更为科学的临床决策。第二章基于121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真实世界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解析真实世界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清扫淋巴结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医疗数据(EMR)大型集成仓库,对本院121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EMR进行提取,对一般特征、临床症状、检验指标、病理表现、手术相关情况与相关预后等进行基于均数与率的描述性分析以及生存分析。结果:(1)淋巴结转移率为9.8%,单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19.2%,腹主动脉+盆腔淋巴结转移率56.7%,单独盆腔淋巴结转移率24.2%。腹主动脉+盆腔淋巴结均转移率明显高于单独盆腔或单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2)子宫内膜癌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2.74岁,年龄范围在23-73岁。(3)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以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绝经患者占比例大于未绝经患者。(4)子宫内膜癌患者妇检时阴道受累及宫旁受累比例较低,但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阴道受累、宫旁受累、术前HPV检测、TCT结果异常、治疗前CRP值阳性即≥10ng/ml、低分化、术后病理有宫颈侵犯、淋巴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1/2比例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5)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患者CA125≥35 U/ml比例高于CA125<35 U/ml。(6)盆腔淋巴结清扫淋巴结切除中位数为17个,范围为1-51个,其中淋巴结转移、未转移患者淋巴结切除中位数为20、17个,范围为1-40、1-51个。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淋巴结切除中位数为6个,范围为1-29个,其中淋巴结转移、未转移患者淋巴结切除中位数为3、6个,范围为1-21、1-29个。(7)针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相关临床病理生存预后分析发现盆腔及腹主淋巴结转移患者、单独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单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三组总生存率相比较其预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CA125值、淋巴脉管浸润、宫颈受累、组织分化相比较其预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8)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125表达量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低,淋巴结阳性率与组织分化、淋巴脉管浸润、宫颈侵犯、肌层浸润深度>1/2、CA125有关。(2).腹主动脉+盆腔淋巴结均转移率明显高于单独盆腔或单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3).盆腔及腹主淋巴结转移患者、单独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单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三组总生存率相比较其预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第三章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的:基于芯片数据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潜在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在GEO数据库中筛选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m RNA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m RNA表达谱,筛选出有差异的表达基因,再次分析通过生物学过程的注释、生物信号通路的富集、文本的挖掘及蛋白/基因互作等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基因。结果:在GEO数据库获得GSE2109、GSE39099芯片数据,将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信号通路富集,获得8条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的信号通路(type I interferon、interferon-gamma-mediated、PI3K-Akt、Rap1、TGF-beta、c GMP-PKG、Wnt、Ras)及调控这些信号通路的1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1个基因与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并且形成蛋白互作网络。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信号通路;基因VEGFC、IRS1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调控相关的重要候选基因。结论:通过对芯片数据再次分析,筛选出8条信号通路及11个差异表达基因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第四章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多种相关蛋白表达研究第一节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相关基因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目的:通过应用临床数据库进一步分析8个基因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表达及预后影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对上述各种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分别进行TCGA数据库数据挖掘,了解相关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关系。结果:(1)子宫内膜癌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有CA125、CK19及e IF4E;表达下调的基因有VEGF-C、IRS1、FGFR1、ANGPT1、LPAR4、IFNA1、IL7;(2)子宫内膜癌中PRLR表达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异。并将每个基因进行了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如与体重、年龄、绝经前后以及病理类型,从病理类型我们发现内膜样腺癌中其表达量明显高于浆液性腺癌的基因有CA125、e IF4E、IL7、LPAR4、VEGF-C;(3)内膜样腺癌中其表达量明显低于浆液性腺癌的基因有CK19;以及病理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异的包括IRS1、FGFR1、ANGPT1。(4)根据公共临床数据K-M分析我们研究的10个基因,发现只有LPAR4低表达量其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量,而其他9个基因(CA125、CK19、e IF4E、VEGF-C、IRS1、FGFR1、ANGPT1、IFNA1、IL7)无明显差异。(5)顺利完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组织的组织芯片。结论:通过分析,我们最终锁定8个基因(CA125、CK19、VEGF-C、CD44V6、IRS1、FGFR1、ANGPT1、e IF4E)作为免疫组化验证基因,为淋巴结是否清扫临床决策奠定了基础。第二节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相关蛋白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探索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新的重要的肿瘤标记物。方法:通过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在子宫内膜癌转移的淋巴结病理组织上对上述8种肿瘤标记物(CA125、CK19、VEGFC、CD44V6、IRS1、FGFR1、ANGPT1、EIF4E)进行免疫组化验证其表达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8种蛋白的相关性,ROC分析显示联合CK19、VEGFC、IRS1、EIF4E蛋白表达检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及AUC面积以及K-M法分析其5年生存率。结果:(1)通过免疫组化我们发现,CK19、EIF4E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的内膜组织中表达量较高(56.14%,52.63%);IRS1蛋白在阳性淋巴结组织中表达量较高(70.18%);VEGFC在阳性淋巴结组织中及淋巴结转移的内膜组织中表达量均较高(54.39%,61.40%)。(2)EIF4E与CA125存在中度的负相关性,与CD44v6、CK19、IRS1、ANGPT1、VEGFC、FGFR1存在中度及以上的正相关性。CK19与IRS1、VEGFC存在中度负相关(r=-0.366,P=0.001)。IRS1与VEGFC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r=-1.000,P=0.001)。即IRS1表达阳性患者,VEGFC表达阳性可能性很大。(3)ROC分析显示联合IRS1、VEGFC、CK19、EIF4E蛋白表达检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敏感性的敏感度为0.778,特异度为0.825(AUC=0.887,95%CI0.681-0.922,P=0.001)。(4)IRS1表达阴性组和IRS1表达阳性组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阳性淋巴结组织中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C表达阴性组和VEGFC表达阳性组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及阳性淋巴结组织中5年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我们认为IRS1及VEGFC 2种联合表达或许是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标志物,为淋巴结是否清扫临床决策奠定了基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子宫内膜恶性肿瘤迁移的淋巴临床特点 |
| 2.2 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 3 讨论 |
| 3.1 子宫内膜癌的淋巴转移分布规律 |
| 3.2 淋巴结切除的临床价值 |
| 3.3 淋巴转移的影响因素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临床资料 |
| 2.2.2 术后手术病理分期 |
| 2.2.3 手术范围和方法 |
| 2.2.4 患者的治疗情况 |
| 2.3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3.2 手术指标 |
| 3.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 3.4 淋巴结转移情况 |
| 3.5 复发率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手术情况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分析 |
| 4.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分析 |
| 4.3 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比较 |
| 4.4 术后复发情况的比较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主要结论 |
| 5.2 研究不足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Ⅰ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表 |
| 附图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
| 中文摘要1 |
| Abstract1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
| 第一章 纳米炭在早期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
| 中文摘要2 |
| Abstract2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
| 中文摘要3 |
| Abstract3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基金资助 |
|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
| 文献综述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应用于子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子宫内膜癌流行病学 |
| 1.2 子宫内膜癌的分类 |
| 1.3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危险因素 |
| 1.4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
| 1.5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3 数据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临床病理资料特征 |
| 3.2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
| 3.3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
| 3.4 临床病理学参数预测EC患者淋巴结转移 |
| 3.5 预测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 |
| 3.6 EC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危险分层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规律 |
| 4.2 E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
| 4.3 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结论 |
| 5.2 研究不足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综述 |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 3.1 文献检索 |
| 3.1.1 计算机检索 |
| 3.1.2 人工检索 |
|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2.1 纳入标准 |
| 3.2.2 排除标准 |
| 3.3 结局观察指标 |
| 3.4 文献筛查 |
| 3.5 数据资料提取 |
| 3.6 文献质量评价 |
| 3.7 统计分析 |
| 3.7.1 异质性检验 |
| 3.7.2 合并统计量 |
| 3.7.3 发表偏倚分析 |
| 第4章 结果 |
| 4.1 文献检索结果 |
| 4.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 4.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 4.4 Meta分析结果 |
| 4.4.1 3年无病生存率 |
| 4.4.2 术后总复发率 |
| 4.4.3 相关疾病死亡率 |
| 4.4.4 盆腔阳性淋巴结检出率 |
| 4.4.5 腹主动脉旁阳性淋巴结检出率 |
| 4.4.6 术后辅助治疗率 |
| 4.4.7 术后化疗率 |
| 4.4.8 术后放疗率 |
| 4.4.9 术中并发症发生率 |
| 4.4.10 术后30 天并发症发生率 |
| 4.4.11 术后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
| 4.4.12 术中出血量 |
| 4.4.13 手术时间 |
| 4.4.14 盆腔淋巴囊肿发生率 |
| 第5章 讨论 |
| 5.1 前哨淋巴结活检与阳性淋巴结检出率 |
| 5.2 前哨淋巴结活检与生存、复发及死亡率 |
| 5.3 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 |
| 5.4 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术后并发症 |
| 5.5 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术后辅助治疗 |
| 5.6 meta分析质量控制 |
| 5.7 本研究的不足 |
| 5.8 未来展望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1.1 诊断标准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2.治疗方案 |
| 2.1 手术治疗 |
| 2.2 术后辅助治疗 |
| 3.研究方法 |
| 4.统计学方法 |
| 5.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1章 前言 |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统计学方法 |
| 第3章 结果 |
| 3.1 653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特征 |
| 3.1.1 发病年龄 |
| 3.1.2 绝经及生育史 |
| 3.1.3 临床表现 |
| 3.1.4 合并症情况 |
| 3.1.5 病理资料 |
| 3.2 Ⅰ 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情况 |
| 3.2.1 盆腔淋巴结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 3.3 Ⅰ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
| 3.3.1 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
| 3.3.2 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
| 3.3.3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
| 3.3.4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
| 第4章 讨论 |
| 4.1 Ⅰ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分析 |
| 4.2 Ⅰ型 EC淋巴结转移规律 |
| 4.3 Ⅰ型 EC淋巴结切除的争议 |
| 4.4 Ⅰ型 E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
| 4.5 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动物实验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动物实验结论 |
| 第二部分:纳米碳负载紫杉醇的局部靶向化疗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影响的临床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临床试验结论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早期子宫内膜癌行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有效性及安全性以及淋巴结转移预后的系统评价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纳入标准 |
| 2.临床试验的检索策略 |
| 3.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
| 4.资料分析 |
| 结果 |
| 1.纳入研究概述 |
| 2.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评估 |
| 3.疗效分析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基于121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真实世界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
| 引言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数据来源 |
| 1.2 数据库结构规范化 |
| 1.3 数据标准化 |
| 1.4 数据分析 |
| 2.结果 |
| 2.1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特征 |
| 2.2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相关检查指标 |
| 2.3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病理特征 |
| 2.4 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预后 |
| 3.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基因检索 |
| 2.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 3.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 结果 |
| 1.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筛选差异基因 |
| 2.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分析 |
| 3.信号通路富集获得基因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蛋白基因互作分析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多种相关蛋白表达研究 |
| 引言 |
| 第一节 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相关基因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
| 1.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第二节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相关蛋白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及意义 |
| 1.材料 |
| 2.方法 |
| 2.1 研究病例的选择 |
| 2.2 组织芯片的制备 |
| 2.3 免疫组化检测 |
| 2.4 结果判断 |
| 3.结果 |
| 3.1 子宫内膜癌的组织芯片制作结果 |
| 3.2 组织芯片的判读 |
| 3.3 免疫组化图谱 |
| 3.4 CA125、CD44v6、CK19、IRS1、EIF4E、ANGPT1、VEGFC、FGFR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表达 |
| 3.5 CA125、CD44v6、CK19、IRS1、EIF4E、ANGPT1、VEGFC、FGFR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阳性表达率相关性 |
| 3.6 IRS1、VEGFC、CK19、EIF4E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中的ROC曲线 |
| 3.7 IRS1、VEGFC在子宫内膜癌中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 3.8 IRS1、VEGFC在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癌中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
| 3.9 IRS1与VEGFC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中的生存分析 |
| 3.10 IRS1、VEGFC及临床病理因素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 |
| 4.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中英文主要缩写略语表 |
| 附录2 140个共同差异上调基因 |
| 附录3 424个共同差异下调基因 |
| 综述 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与处理的现状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